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位基本可以对比。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可进一步划分三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小区), 主要反映中生物以后的陆相盆地及岩浆、火山活动带;在同一地层小区内,要求“组”级乃至“段”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可以对比。

1.5 地层单位(Stratigraphic unit)

根据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或属性划分出,并能被识别的一个独立的特定岩石体或岩石体组合。以一种特征或属性为基础所建立的地层单位无需与以另一种特征或属性为基础所建立的地层单位相吻合。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所合作的术语,应以彼此易于区分为最本质的要求。因此,对于地层单位来说,具有一个明确定义至关重要。由于地层划分是多重的,所以地层单位也是多种的。

1.6 地层术语(Stratigraphic terminology)

指各地层类别中使用的单位术语(unit terms),例如,“组”、“生物带”、“阶”。术语分两种,一种是正式术语,另一种是非正式术语。

A.正式地层单位术语,指按照地层划分原则给予恰当定义和命名的地层单位的术语。例如,龙马溪组中的“组”,石炭系中的“系”。

B.非正式地层单位术语,指仅作为普通名词使用,而不属于已明确定义的地层单位的术语。如砂质组、笔石带等。非正式地层单位术语不必给予地层专名。

非正式地层单位术语可以用于煤层、气层、油层、含水层、含矿层、采石层,以及以地球物理的电测曲线或地层反射波剖面为基础的单位,如第13槽煤层、G 层铝土矿。在对地表或地下地层研究过程中难免会临时性使用非正式术语,但当成果正式出版时不应再采用这些非正式术语,如V.Richthofen(1882, p.603)所指的“广元煤系”(Kohlenfurend Formation von Kwangyuan)是非正式术语,Grabau(1923-1924, p.406; 1928, p.135)引用为“Richthofen的‘广元煤系’”(Kwangyuan Coal Series of V. Richthofen)是欠妥的。

1.7 层型(典型剖面)(Stratotype)

指一个已命名的成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始或后来被指定作为对比标准的地层剖面或界线。在特定的岩层序列内,层型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地点,它构成了定义和识别该地层单位或所确定的地层界线的标准。这个特定的间隔就是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Unit-stratotype);特定的点就是界线层型(Boundary-stratotype)。

层型有如下五种:

正层型 (Holostratotype) 原作者在提出地层单位或界线时所指定的原始层型。

副层型 (Parastratotype) 原作者在使用原定义解释正层型时所用的补充层型。

选层型 (Lectostratotype) 命名地层单位时没有指定层型,原作者或他人后来选择指定的层型。

新层型 (Neostratotype) 因正层型被毁坏或无法接近而重新指定的一个层型。

次层型 (Hypostratotype) 为扩展正副层型的概念或界线,在正、选、新层型所在地之外所建立的作参考用的层型。次层型也称参考剖面。

此外,由一个以上分开在不同剖面上的地层间隔联合组成的单位层型称为复

合层型(Composite-stratotype)。构成复合层型的任一间隔称作组人层型(Component-stratotype) 。

岩石地层单位一般使用单位层型,年代地层单位一般使用界线层型,生物地层单位,除组合带外,一般不指定层型。

1.8 地层对比(Stratigrapinic correl ation)

指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征或属性一致,和(或)地层位置相当。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从层型向外延伸是通过对比实现的。由于所依据的特征或属性不同,对比也是多种的。论证单位的岩石特征一致和岩石地层位置相当是岩石地层对比;论证单位的化石内容一致和生物地层位置相当是生物地层对比;只有论证单位的时间相同和年代地层位置相当才是年代地层对比。

1.9 带 (Zone)

带是许多不同类别地层划分时所采用的一个较小地层单位,根据特征或属性不同,可以有多种带。用于岩石地层的有岩石带 (Lithozone);用于生物地层的有生物带 (Biozone);用于磁性地层的有极性带 (Polarityzone);用于年代地层的是时间带(Chronozone)。此外,在其他地质分支学科中还可以有矿物带、变质带,等等。在正式使用带这个术语时,带 (zone)的英文第一个字母须大写,以便区别于非正式使用的带。化石分类单位加带术语构成的名称,只能理解是一个物生地层单位而不同一个年代地层单位。

1.10 面(Horizon)

指地层序列中某个特殊位置的界面(简称面)。在实际应用中,“面”这个术语常用于表示一个特殊的薄层。根据所强调的特征或属性不同,可以有多种地层面,如岩石面、生物面、年代面、极性倒转面。地层面不但包括两个地层单位间的界线,而且也包括这个地层单位内在对比上特别有用的特定标志。

地层划分的类别

2.1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岩石本身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和据此引申出不同的属性,依据任何一种特征或属性都可以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划分。由于岩石的特征和属性在地层分布的时空范围内并非一致,根据一种特征或属性所划分的地层单位往往不会与根据另一种特征或属性所划分的地层单位相吻合。因此,仅用一种类型地层单位不可能表示岩石所有不同的特征,需要根据岩石不同特征和属性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鉴于这些不同类型的单位都是基于岩石这个客观实体而建立的,它们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地层学目标,即促进我们对地壳岩石体及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2 岩石地层划分(Litho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根据岩石体岩性或岩相特征及其地层关系所进行的地层划分,目的在于将其划分为能反映岩性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单位。不同级别的岩石地层单位的术语用群、组、段、层或野外简单的岩石术语(如砂岩、石灰岩、片麻岩、杂砾岩等)来表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用岩群、岩组等来表示。

2.3 生物地层划分(Biostratigraphic subdivsion)

依据岩石中所含的化石进行的地层划分,即将这些含化石的部分划分为能反映具有相同或相似化石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单位。生物地层单位的术语泛称生物带,包括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富集带,等等。

2.4 年代地层划分(Chrono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根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所进行的地层划分,并根据不同规模岩石体所跨越的时间间隔将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术语包括宇、界、系、统、阶和亚阶。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间间隔),其术语为宙、代、纪、世、期和亚期。

2.5 磁性地层极性划分(Magnetostratigraphic polarity subdivision)

根据岩石体剩余磁性方向的变化(倒转、长期变化)所进行的地层单位的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单位的术语用极性带。

2.6层序地层划分(Sequence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层序地层划分是以各种客观存在的、较易用近代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追踪而识别的特理界面(不整合面、地层结构转换面等)为标志所进行的地层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地层单位的术语分别称巨层序、超层序、沉积层序(三级层序)、体系域和副层序等。

岩石地层单位

3.1 岩石地层单位的性质

岩石地层单位是以其能在野外观察到的岩石的岩性特征为基础,并能以这种特征下定义的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体。任何种类的地层单位都是以岩石为基础的,因而都具有岩石的特征。但是,只有岩石地层单位才是根据岩石的种类——砂岩、砾岩、石灰岩、粘土岩、凝灰岩、大理岩、玄武岩、片岩等而划分的。识别和建立这样的单位有助于理清地壳的岩石由老到新的顺序及其物理性质,确定岩石成因,寻找和开发有用矿产资源等。

沉积岩层、喷出的层状火山岩层及其变质岩层,由于它们的特殊岩石特征,原即层理清楚,地层关系明确,且极容易识别而被作为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是地质填图的基本单位。因此,它是区域地层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岩石地层划不但是任何一项新的地质调查工作开始时必须进行的第一步工作,而且也是恢复区域地质历史的重要环节。

3.2 岩石地层学(Lithostrtigraphy)

岩石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主要分支,是根据岩石体的岩石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阐明构成地壳的岩石,并将其系统地组合成可鉴别的并给予命名的地层单位。

3.3 岩石地层单位(Lithostratigraphic unit)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可观察到并呈现总体一致的岩性(或岩性组合)、变质程度或结构特征,以及与相邻地层间关系所定义和识别的一个三维空间的岩石体。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沉积岩、喷出岩或其变质岩组成。单位

的鉴别要求是整体岩石特征的一致性。

岩石地层单位必须以实际岩石组分的特征为基础,而不是以岩石的地球物理性能(电性、磁性、放射性和其他推论或度量的物理性质)、推论出的时间间隔、地质事件、成因等为基础。因此,在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中不考虑时间、成因、气候、环境或事件等因素。但是,岩石地层单位本身是推论这些因素的物质基础。

化石作为岩石中的一种物质成分,对于识别一个岩石地层单位有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中不考虑时间、成因、气候、环境或事件等因素。但是,岩石地层单位本身是推论这些因素的物质基础。

划分变质岩岩石地层单位,仍应遵循岩石特征的整体一致性这一基本原则。原岩是沉积的或火山堆积的岩层序列,在剖面上呈叠覆关系,虽经区域变质,但原岩特征清楚,原生面理保存良好,其层序虽然发生变化,但通过构造解析可以恢复原来的可信层序,仍按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与命名。

3.4 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

岩石地层单位分三种:正式岩石地层单位、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和特殊岩石地层单位。

3.4.1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Formal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符合本指南关于岩石地层划分和单位定义的规定,并按命名程序给予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等级与术语:

群(Group)——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组的组合或行将划分为若干组的序列。

组(Formation)——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

段(Member)——组内命名的岩石实体。

层(Bed)——组内或段内命名的特殊岩层,或在火山岩序列中最小的独特层状岩石体——岩流层(Flow)。

3.4.1.1 组(Formation)

组是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用于地质填图、描述和阐明区域地质特征。组是野外宏观岩类或岩类组合相同、结构类似、颜色相近、呈现整体岩石和变质程度特征一致、空间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并能据以填图的地层体。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沉积岩、火山岩或变质岩)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间有重复出现的其他岩石的夹层;或者由两估种岩石交替出现的互层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或独特的结构所构成并与其他组相区域区别。

对于一个独立的组所要求的岩石变化程度,没有严格的规定。主要视一个地区的地质复杂程度,并能较为准确地描述其岩石组合特征和阐明地质历史为原则。

关于组级单位的厚度,无标准限制。其厚度大小主要取决于能最好阐述该地区岩石发育所需要的地层单位规模的大小。

如果所建的一个组在一定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中,或在横剖面图上不能填绘表示出来,则这个组应视为是不合理或无意义的。虽然用一条特殊线条夸大表示一个组的做法是允许的,但建立这样薄的组组单位应特别慎重,除非其的确具有重要意义。

3.4.1.2 段(Member)

段是组内较其低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段总是组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

脱离组而独立存在。

组不一定要整分成段。需要时可以仅把组的某个或某此间隔划分成段。段可以从一个组侧向进入另一个组。

凸镜体(Lens Lentil)是组内两端尖灭,地理分布窄,其特征不同于其周围岩石的一个特殊的凸镜体状的岩石体;楔状体或舌状体(Tongue),是一个组侧向延伸超出其主体并插入其他组中的那个部分。它们都可以命名,被视为特殊形状的段;未予命名和使用术语段代替时,应视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组内的生物礁和碳酸盐岩丘可以命名而被视为正式的段(未予命名和以术语段代替时,应视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一个组侧向伸入其他组内的部分可以处理其他组的一个段而另外命名段的次级划分是层。

3.4.1.3 层(Bed)

层是最小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只限于对那些能识别出来而且特别有用的一个层,或许多单层组成的单位才给予命名,并指定一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像煤层、油砂或基他有经济价值的一些层,一般也给予命名,但这样的单位及其名称通常不属于正式岩石地层名称的范畴。

标志层是一个分布广而岩性特殊的薄层,可以命名作为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岩流层(Flow)是火山熔岩中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等级上与沉积岩中的“层”相当。它可用其结构、成分、叠加序列等加以辨别。一般岩流层都是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层的厚度通常为1厘米到几米厚。厚度更小的层称作“纹层”(Laminae)。只有由层面限制的层才是岩石地层单位的层。

层可以在段中存在,也可以不分段的组中存在。一个特殊层可以从一个段或组穿入另一个段或组而保持原来名称。

3.4.1.4 群(Group)

群是比组高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或相关的具有共同岩性(或岩性组合)特征的组组合而成;有时也可能是一套尚未经深入研究,暂未分组,一经详细研究后有可能被划分成若干组的岩石系列。必要时,群可以再分成几个亚群,或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并具有共同岩性(岩性组合)特征的群组建成一个超群。群的单位层型,就是它所包容的各个组的单位层型。组不一定要合并为群,只有为了更有效地在大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或为编制小比例尺图件的需要才并组为群。地层厚度大小和沉积时间间隔的长短不是建群的有效理由。

3.4.1.5 岩石地层面(岩石面)(Lithostratigraphic horizon, Lithohorizon)

岩石地层面(岩石面)是岩石地层岩性特征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换面,通常形成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或者是岩石地层单位内的一个岩性特殊的极薄的标志层。岩石地层面(岩石面)对于岩石地层对比特别有价值。

3.4.2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Informal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是为某些特殊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无需命名,也不符合命名为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岩石体。从考虑实用目的而非考虑岩石特征一致性所识别的岩石体,如含水层、煤层、油砂、采石层、含矿礁或其他有经济价值的层,即使给了地理专名,也是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当使用汉语拼音或译成英文时,单位术语第一个字母不大写。

依据岩石形成方式、形状或其他非岩石特征所鉴别的岩石体,如滑积物、滑移体、滑来层、滑来岩块、底辟、盐栓、旋回层等,均可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

3.4.3 特殊岩石地层单位(Special 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特殊岩石地层是相对于正常岩石地层提出的,二者分别使用于不同类型的岩石体(地层)。正常岩石地层的形成,符合地层学的地层叠覆律、化石层序律和瓦尔特相律,其岩石(或岩石组合)特征与结构、层序与地层关系在实地地层剖面上易于识别和纵、横向追索;而特殊岩石地层,主要是原始层状或非层状岩石体(地层)遭受后期不同程度和期次的构造作用、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等的强烈影响与改造后形成的一套岩石体(地层),其原始地层的顺序受到严重破坏,岩石特性、结构与构造部分或全部遭受明显改造与重组,或发生大幅度构造推覆与位移,致使难以用于正常岩石地层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或分与对比。

一个特别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由一种或多种原始层状或非层状岩石(地层)体经受构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改造、重组面成;也可以是由一种原始层状或非层状岩石(地层)体经构造、变质作用等改造重组成多个特殊岩石地层单位。

特殊岩石地层往往代表了早期地壳的岩石组合或复杂构造带(造山带)的重要组分,是地壳演化与古陆、古洋变迁的直接记录。因此,加强对特殊岩石地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运用现代地层学参与解决地球演化这一重大课题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本指南列述以下一些特殊岩石地层单位:岩群、岩组、杂岩、混杂岩、蛇绿岩、滑塌岩、构造岩等(前三类作为正式地层单位,后四种一般是非正式地层单位),以引起广泛关注。

3.4.3.1 岩群(Group-complex)

岩群是特殊岩石地层单位中相当于正常岩石地层单位群一级的正式单位。它们是在中—高级变质岩区,或造山带的主体部位,由于受复杂或强烈花岗岩岩浆活动影响,或受因深熔作用导致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而形成的一套无法建立完整层序的变质表壳岩岩石组合。这类岩石组合,往往呈现顶、底不全,并为特殊构造面所围限,或被变质花岗质侵入体或成因复杂的花岗质岩石所包容;其岩层往往受强烈韧性剪切作用而产生强烈糜棱岩化,使原始地层顺序遭受强烈破坏,难以恢复完整的地层层序。

这套变质表壳岩组合,包括变质基性和超基层火山岩、副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大理岩、铁英岩、不同程度糜棱岩化石,以及由上各类岩石经受不同深熔作用改造形成的层状区域混合岩类.等。这套岩石组合在较大范围内宏观上具有相对的层序意义,可进行较大范围内的对比。岩群一般包括两个或多个岩组,有时其间还可包括有正常岩石地层单位的组。

3.4.3.2 岩组(Formation-complex)

岩组是岩群中根据岩石(或岩石组合)特征,进一步再分的相当于正常岩石地层单位组一级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其岩层具深浅不等的变质程度,有时呈现中等至强烈糜棱岩化、片理化、布丁化,或在强干性弱的岩层中呈现为复杂的褶皱叠加和各种塑性变形特征;其原生面理往往部分或全部为后生面理所置换;其顶、底界常被次生构造成(如区域性断层、韧性剪切带或强变形带)所限;岩组与岩组之间的接触关系,一般不符合原始正常岩石地层的叠覆原理,而是构造叠覆关系。岩组可有一定区域延伸,在一定范围内可进行对比。

3.4.3.3 杂岩(Xomplex)

杂岩是一种特殊岩石地层单位。它是一套厚度巨大、常不见底、由各种不同

类型的一种或数种岩类(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构成的岩石复合体,并以不规则混合的岩性或极为复杂的构造关系为特征,以致组成岩石体的原始层序模糊不清,难以对其中的单独岩石或岩石层序进行划分与填图。杂岩可作为正式岩碱于层单位名称的一部分,即作为其名称中的岩石学术语,如桑干杂岩、东海杂岩等。杂岩不等级。

3.4.3.4 混杂岩(Melange)

混杂岩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地层)体。它是在活动大陆边缘或陆内碰撞造山带范围内,由各种不同类型(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不同地质时代地层(岩石)体,因构造作用的结果,使其无规律地混合堆积在一起的岩块集合体。它们沿构造边界分布,有的岩块成一条混杂岩带,长达几十至上百公里,少数可达上千公里。在混杂岩带中,有的岩块(或地层体)还保存有自身的层序关系,可建立低组别的正常岩石地层单位;而岩块(或地层体)之间的接触关系,一般是特殊的构造关系。因此,在混杂岩带内通常难以从整体上建立正常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系列,只能建立一种特殊岩石地层单位中的无级别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混杂岩因其所处构造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性质的混杂岩带,在活动大陆边缘因板块俯冲形成的常是沉积混杂岩;在陆内碰撞造山带内形成的常是构造混杂岩。

3.4.3.5 蛇绿岩(Ophiolite)

蛇绿岩是地球壳-幔层圈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洋壳岩石组合体。它们记录了壳-幔作用过程中的许多重要信息,包含了一套壳-幔不同层圈的岩石单元系列,这套系列一般按自下而上(超基性-基性岩、堆晶岩、辉长辉绿岩、席状岩墙群、玄武岩或含深海沉积岩夹层的层状玄武岩、硅质岩及深海泥质岩等)的顺序生成。它们不是单一的岩石地层单位,更不是杂乱无序的各类岩石混合成的杂岩,而是一套具有明显成因联系和严格定位的岩浆岩-深水沉积岩的组体。蛇绿岩常因构造作用而使其各类岩石间形成较复杂的叠置关系且呈现出顶底不全和层状无序状态,因此,将其作为特殊岩石地层单位中的一种无级别非正式单位。在野外填图时,只有在查清各类岩石单元音质相互顺序关系后,才能以蛇绿岩称之,否则只能以各单独岩类的岩石单元表示。蛇绿岩在一个构造带内有一定的延伸范围,可以进行对比。

3.4.3.6 滑堨岩(Slump rock或Olistolith)

指已生成的正常或特殊岩层(或岩石体),因受构造或重力(或其他地质)作用影响,产生滑移或崩塌而嵌进或掉入正在沉积的异地地层体中的部分。它们的生成时代一般都不同程度地老于其围岩,其周边与围岩间完全被特殊地层面所围限。当滑移(或崩塌)距离较短时,其滑移(或崩塌)物常被称为“滑移岩、滑移层、滑坡堆积”,其生成时代仅略老于围岩,其岩性亦与围岩相近,只能据其紊乱层理或折断层理等特征予以识别。此种滑移岩可作为包围它的正常岩石地层单位内的一个次一级非正式地层单位或标志层进行描述。

较典型的滑塌岩是指具有一定厚度、在构造作用下产生较长距离滑移,或崩塌位移较远的地层(岩石)体。其生成年代一般明显老于围岩,其岩性特征与围岩亦明显不同,其周边与围岩间完全为特殊地层面所围限。这种滑塌岩体自身常呈现为一个良好的地层剖面,其内部可进行低级别的正常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但其与围岩的关系,应通过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方法的详细综合以区分,否则易导致将其与围岩当做相同层位看待,从而对某些重大理论问题可以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滑塌岩,就其成因讲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地层单位;就其物质组成讲,当它由

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构成时,它可以是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并可进行低级别的正式岩石地层划分;当它由非层状岩石体组成时,则是无级别的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3.4.3.7 构造岩(Tecto-rock)

指在构造带或构造面上形成的具特殊次生结构的岩石组合,如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等。当其厚度不大时,可作为一种特殊地层面或特殊标志层看待;当其厚度达到一定规模并在侧向有相当的延伸范围时,可构成独立的特殊岩石地层单位,其边界为构造面所围限,其内部结构已完全因构造作用的结果而产生强烈剪切变形或呈非层状无序状态。构造岩是特殊地层单位中一种无级别的非正式地层单位。

3.5 建立岩石地层单位的程序

3.5.1 指定作为定义标准的层型或典型地点

不论哪一级或什么岩类组成的每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都应当有一个高度概括、文字精炼的明确定义;同时指定一个该单位赖以定义的层型(典型剖面)或典型地点是重要的。

对于层状岩石地层单位而言,定义的基础是一个岩层序列的单位层型。对于非层状或成因不明的变质岩体的岩石地层单位而言,定义的基础应该是一个单位据以下定义的特殊地点,即典型地点。

层状岩石地层单位的层型和非层状岩石地层单位的典型地点可以选在露头上、巷道中、矿井中或钻孔内。单位的名称最好就取自层型所在地和典型地点的名称。

层型或典型地点一旦指定,一般不变更,只有当发现它被指定或描述明显有误时才予以变列。如果原始层型或典型地点出露得极差,构造复杂,难以接近或不能代表该单位,则应补充指定一个(或若干个)参考剖面(次层型)或参考地点。但参考剖面或参考地点只应是辅助于原始层型或原始典型地点,而不是去取代原始层或典型地点。

组和组以下的岩石地层单位的层型通常都是单位层型。群通常都是复合层型。

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地层倾解缓、出露不好和不能做到指定任何完整和连续剖面作为单位层型时,只指定典型地区或典型地点而不指定层型剖面。在这种情况下,在能够见到下伏和上覆单位变化处的剖面上明确鉴别下、上界线层型是非常重要的,此时的单位层型就是由典型地点或典型地区内介于上、下界线层型间的岩层所组成。

在别处识别该单位时,不是考虑剖面上的地层厚、薄或时间跨度,而是必须符合与层型面定义相同的岩石组成和在层型剖中的相当地层位置。

3.5.2 界线

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划在岩性空变处,但也可以人为地放在渐变带内。无论在纵向上还是横向上,界线的确定都应清楚地体现岩石的变化。

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经常斜切时间面或化石带的界线或其他地层单位的界线。

3.5.3 不整合和间断

岩性十分相似的岩石(地层)体往往包含着局部的或小的间断、假整合或不整合,一般不应当仅仅因为存在着这种类型的沉积间断而被划分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岩石地层单位,除非同时还存在着一个易于确定岩石特征改变的界线。总体上发生变化,而且被区域性的不整合或大间断隔开的相邻地层,即使不存在明确的岩性差异证明其可分时,也应避免将它们联系成一个岩石地层单位。一般情况下,群(尤其是组和段)内不应当有不整合;嵌入不连续不应当见于组内,群内也很少见。群内可以有平行不连续,组内也可能有规模不大的平行不连续。

3.6 岩石地层对比

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应该从层型剖面或典型地点尽量向外延伸。这种延伸可远到只要确信在其层型或典型地点建立该单位所依据的典型岩石特殊的确存在,或通过间接证据相信其存在的地方。

在出露不好,岩石特征一致性难以证实的地方,单位及其界线可以借用曾经使用过的地貌形态、岩石成分的证据、电测曲线特征、地震反射波谱和明显的植被特征为基础来间接地指示岩石的组成而进行识别和对比。特殊化石的存在对于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十分有用。应该承认,那些仅仅靠运用推论岩石成分的方法追索识别的岩石地层单位,虽然有用,但不是直接以岩石地层标志为基础的。岩石地层单位的地表形成是填图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如果在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地方,把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确定在地貌所表现的特征与岩石变化一致珠地方是可取的。

用标志层作界线

当标志层出现在岩石纵向上发生改变的地方时,该标志层的顶或底就可以当做一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当两个标志层间的岩石横向变得与层型上的岩石有本质区别时,则应该另建一个新单位,即使两个标志层可以追索到远离层型以外的地区,也不能把两种不同岩性的岩石地层当做同一岩石地层单位处理。

3.7 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

3.7.1 一般规定

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应遵循本指南有关地层单位命名的一般规定(见8.4)。此外还有如下一些补充规定:

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应由一个适当的地方性地理名称(专名)和一个表示其级别的单位术语(群、组、段、层),或者一个代表该单位的主要岩石类型的简单岩石名称联合形成(如:太原组,霍山砂岩,富家沟片麻岩,西康板岩),或者三者联合形成(如东大窑石灰岩段)。构成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汉语拼音的所有单词的第一字母均应大写。为便于对外交流,单位术语不用汉语拼音而用英文,如,长兴石灰岩用Changxing Limestone, 不用Changxing Shihuiyan;五通群用Wutong Group,不用Wutong Qnu。

“软的”、“硬的”和“角砾状的”等描述性形容词,不应用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岩石术语中。

喷出的(extrusive)、变质的(metamorphic)等形容词原则上不应用于岩石地层单位名称中。但当它们有助于澄清一个单位的性质,或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时可以使用,如变质杂岩、火山杂岩等。

形容词“上”、“中”、“下”不应用于正式岩石地层单位蝗级资助划分。如果使用了,应视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3.7.2 名称中的地理组分

关于地层单位命名地理名称的用法包括在8.4.1条款内,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岩石地层单位,还有如下一些补充规定:

当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在岩性上,或因沉积作用的原因,或因变质或成岩的原因横向发生变化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地理名称,要取决于其变化的程度,变化后的持续性(或稳定性),以及对比和连续的可靠性。对于区域性的变化,可考虑改变名称,但这样的改变应慎重,以免仅据一些微小的岩性变化就提议建立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而带来混乱,尤其在岩性变化界线很不明显的情况下,用一个广义的名称,比使用两上或两个以上的名称更好。

地理专名加岩石名称构成的简单岩石地层单位名称仅限于组级单位使用,如霍山砂岩,其等级相当于组。段名或层名也可使用岩石术语,但是,在岩石术语之后务必再增加一个单位的级别术语——段或层。一般不用岩石名称表示群。

作为一个成因未定的非层状变质岩体的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应由一个适当的地理专名与一个代表组别的单位术语,或一个代表主要岩石类型的简单野外岩石名称联合构成。

许多地区的远岸海洋钻探存在给井内岩石地层单位选择正式地理名称的问题。有些情况下,钻井内的岩石地层单位在较大地区内不能与地表岩石地层单位进行对比,而又难以给新建组找到一个合适地名,这时可以从海岸,或海洋,或其他特征取一个名称。即使如此,这样的名称也很少见,因而常需要使用纯人为的命名方法标示远岸海洋钻井内的岩石地层单位。本规定亦适用于水下填图所识别出的岩石地层单位。

3.7.3 名称中的岩石组

在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中,当使用岩石术语时,这个术语应该最简单而又易被接受,且能代表该单位的主要特征的岩石名称,如石灰岩、砂岩、页岩、流纹岩、石英岩、片麻岩、杂岩、杂砾岩等。像“粘土页岩”或“砂质石灰岩”这样的复合术语和“页岩和砂岩”这样的合成术语,都不宜作为岩石单位名称中的岩石术语使用。也不应把形容词用于地名和岩石术语之间,如某某黑页岩。

像冰碛岩(Tillite)、风暴岩(Tempestite)、复理石(Flysch)和滑来岩块(Olistolite)这样的成因术语和构造岩相术语,应避免用于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因为这样的术语和处理方法违背研究中的多重假没原则,而且采用成因限制的做法影响了单位概念本身的可信度,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3.8 修订或重新定义岩石地层单位

修订或重新定义一个已建立的正式岩石单位而不变更其名称时,应具备提议建立一个新单位同样多的理由和相同程序(参阅8.7)。关于要更改单位的地理名称、岩石术语或级别术语。

生物地层单位

4.1 生物地层单位的定义和性质

生物地层单位是根据其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其特征的地层体。

生物地层单位是一个客观实体,其识别与划分的依据是岩石层中可见的那些特定的可鉴别的生物化石。地球上不含化石的岩石(地层)体就不属生物地层范畴。从整体上看,生物化石显示了随地质时间推移的进化演变,这种演变在地层记录中是不重复的,因而生物地层单位就具有相对地质年龄的价值。有多种生物地层单位,在不同种类的生物地层单位间或以不同类别的化石所建的同一种类的

生物地层单位间,沿纵向和横向方面经常有重叠、间断或交叉。生物地层单位依赖于生物分类方案,分类方案的变更还可使代表生物地层单位的地层体范围扩大或缩小。

4.2 生物面(Biohorizon)

生物面是指在其上、下生物地层特征有重要而显著变化的一个面,或本身具有独特生物地层特征的一个薄层,因而被普遍作为一个生物地层单位的界线使用,它也可以出现于生物地层单位之中。生物面也称界面(Surfaces)界线(Boundaries)、标志层(Markere)、基准面(Datum planes)及关键面(Key horizons)等。

生物面最有对比(不完全是时间对比)价值。在建立生物地层单位、进行底层对比和分统划阶过程中,首先要寻找出合理、明显而又分布广泛的生物面。

建立生物面所依据的特征通常是,以一个一直地层剖面为基础的生物分类单位的首次出现(first appearance)、最后出现(last appearance)、最低存在(lowermost occurrence)、最高存在(uppermost occurrence)、明显存在、频率及丰度变化和单个分类单位(individual taxons)的变化特征(如有孔虫壳体旋向改变,或珊瑚数目或排列方式的改变)。其中,首现基准面(FADS)和未现基准面(LADS)均为常用的生物面。

4.3 生物地层单位的种类及等级

生物带使生物地层带的简称,它是任何一种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生物地层划分可采用不同生物特征(如以全部化石或某类化石的组合特征、共生情况、延续范围、富集程度、形态特征等)为根据。因此,有含义和内容很不相同的多种生物带。为指明生物带的种类,对每种生物带应有不同的、专用的和定义完善的术语。经常使用的生物带有五种,即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和富集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也不相互排斥,更不是代表生物地层单位的不同等级。例如,延限带不应该划分成组合带,反之亦然。然而某些种类生物带(如组合带)可再细分为亚带,或将有共同生物地层特征的几个生物带组成一个超带。因此,生物亚带、生物带和生物超带成为生物地层单位的一种等级。此外,一个种的延限带附属于它隶属的属延限带,这是生物分类等级含义已延至生物地层单位上的结果,不再需要一个生物带的等级术语。

年代地层单位

磁性地层极性单位

其他地层单位和地层研究方法

地层单位命名规定

第二部分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前言

《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版(2001)中所附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是为适应和满足国内各部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应用需要,以及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并参与完善《国际地层表》的需要而提出的。其产生经历了三年多时间,表中的分统、建阶方案由1999年12月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断代工作组工作会议(即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预备会)期间各断代工作组分别提出,经全国地层委员会汇编完成,并在2000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期间,经与会代表讨论通过并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正式出版发行。

在全球地质发展历程中,中国处于重要、关键的位置。中国地层及其所含生物化石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而且中国地域辽阔,各种类型的地层发育连续齐全。因此,建立我国自己的一套区域性年代地层划分对比标准不仅可能而且很有必要。这与国际上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并不矛盾。正如《国际地层指南》(2000,第二版中文版,第56页)指出的:“全球标准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中的单位,只有当它们以完整的、详细的地方或区域地层学为依据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借助地方或区域地层表是达到统一的全球单位的途径,对于阶和统尤其如此。而且这个级别的区域单位可能一直是需要的,无论它们是否与全球标准单位严格相符。”同时还强调,“建立地方或区域年代地层单位的原则应与建立全球标准年代地层单位的原则相一致。”

在国际上,为建立全球标准年代地层单位,国际地层委员会制订了《关于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准则》。该《准则》规定,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只能以其下界界线层型而不是以单位层型来厘定。在《国际地层表》中,阶一级单位有正式、半正式和非正式单位之分。前者,其单位的下界已经用国际地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并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的全球界线层型或全球标准地层年龄厘定;中者,其单位下界已经国际地层委员会各有关分会投票,通过应当采用并以全球界线层型厘定的阶名,但尚未经国际地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后者,其单位下界尚未经国际地层委员会下属各级组织投票决定,但它们具有长期持续应用的传统,并获得同行广泛认同。现在向全国推荐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是一个区域性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主要是为适用于中国的地层实际并在条件成熟时,将有些单位推向国际。这个表中,除个别单位的下界界线层型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为全球对比标准外,其余绝大部分单位均尚未达到这种程度。因此,从国际范围来说,它们是非正式单位。但对中国这个大区域来说,至少目前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为满足各方需要,实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鉴于各年代地层单位目前的研究现状尚不足以确认其下界的界线层型,因此本文中对各单位的厘定,暂以单位层型的内容定义,以便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应用时了解各单位的基本涵义。为提高表中各阶的成熟度,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和经费资助下,全国地层委员会已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尽早达到国际和中国地层指南规定的厘定一个年代地层单位的要求。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是根据2000年8月29~30

日在北京十三陵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一次常委扩大会的决定组织编写的。原因是,该表中已建立起的从震旦系至第四系我国自己的基本年代地层单位——阶的序列中,只是一个年代地层系统的框架,无任何文字说明,极不利于全国同行们参考应用。为使该表更好地发挥作用,决定尽快组织力量完成该表的系统文字说明。这项工作于2000年12月20~22日在北京西峰寺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二次常委扩大会暨“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二级课

题分解论证会期间得到进一步落实,要求各断代工作组(主要是震旦系—第四系)于2001年6月底前提交各自断代内所列各阶的文字说明材料。各断代完成并汇交后,全国地层委员会安排专人,在各断代提供的各阶文字说明材料的基础上,按统一格式和内容要求,精练完成此系统说明书。因此,目前公开出版发行的这一部中国年代地层表说明书,是一项集体编著的成果。

参与撰写各断代所列各阶文字说明材料的人员如下:

第四系萨拉乌苏阶、周口店阶和泥河湾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闵隆瑞研究员完成;

新近系麻则沟阶、高庄阶、保德阶、通古尔阶、山旺阶、谢家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完成;

古近系塔本布鲁克阶、乌兰布拉格阶、蔡家冲阶、垣曲阶、卢氏阶、岭茶阶、池江阶、上湖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童永生研究员和李茜完成;

白垩系富饶阶、明水阶、四方台阶、嫩江阶、姚家阶、青山口阶、泉头阶、孙家湾阶、阜新阶、沙海阶、九佛堂阶、义县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研究员完成;

侏罗系大北沟阶、土城子阶、头屯河阶、西山窑阶、三工河阶、八道湾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研究员完成;

海相三叠系土隆阶、亚智梁阶、青岩阶、巢湖阶、殷坑阶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童金南教授完成;

陆相三叠系瓦窑堡阶、永坪阶、胡家村阶、铜川阶、二马营阶、和尚沟阶、大龙口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锦玲研究员完成;

二叠系长兴阶、吴家坪阶、冷坞阶、茅口阶、祥播阶、栖霞阶、隆林阶、紫松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金玉玕院士完成;

石炭系逍遥阶、达拉阶、滑石板阶、罗苏阶、德坞阶、大塘阶、岩关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金小赤研究员完成;

泥盆系邵东阶、锡矿山阶、佘田桥阶、东岗岭阶、应堂阶、四排阶、郁江阶、那高岭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鸿飞研究员完成;

志留系安康阶、紫阳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傅力浦研究员完成;

奥陶系钱塘江阶、艾家山阶、达瑞威尔阶、大湾阶、道保湾阶、新厂阶和志留系大中坝阶、龙马溪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汪啸风研究员、陈孝红研究员完成;

寒武系凤山阶、长山阶、崮山阶、张夏阶、徐庄阶、毛庄阶、龙王庙阶、沧浪铺阶、筇竹寺阶、梅树村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项礼文研究员完成;

震旦系灯影峡阶、陡山沱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孙卫国研究员完成;

南华系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邢裕盛研究员和尹崇玉研究员完成;

前南华系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和本说明书内所附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中,将前寒武系划分为元古宇和太古宇。元古宇自上而下再划分为新元古界、中元古界和古元古界。其中,新元古界自上而下分为震旦系、南华系和青白口系;中元古界自上而下分为蓟县系和长城系。部分由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陆松年研究员完成。

最后的统撰工作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地层单位分类及地层名称审核分委员会主席黄枝高研究员完成。

现出版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是为满足广大地质界同行的应用急需,根据表中所列各阶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其所积累的现有资料编著的。按照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的建阶要求,大部分阶(尤其是陆相新建的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这个说明书只能给广大应用者对表中各阶提供一个最基本的轮廓性概念,以便在应用时参考。待时机成熟,将对说明书进行全面的修正与补充完善。

新生界(Cz)

第四系[陆相](Q)

1、萨拉乌苏阶Salawusuan Stage(Q3p)

(1)命名及层型剖面由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①于1999年12月在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十三陵断代工作组工作会议期间提出(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萨拉乌苏组”。命名剖面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红柳河两岸;层型剖面暂定内蒙古乌审旗滴哨沟及大沟湾。

(2)生物标志本阶以含纳玛象-晚期鬣狗动物群(或赤鹿最后斑鬣狗动物群)为特征。其中主要有:Crocuta ultima, Palaeoloxodon naumanni,Camelus knoblochi,Megaloceros ordosianus,Equus hemionus,Coelodon taantiquitatis,Cervus elaphus, Homo sapiens等。

(3)层型剖面岩性特征下部为灰黄色细砂、砾石层;中上部为灰绿色、灰黄色、灰白色粉砂、细砂及粘土互层。厚约40m。

(4)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本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西部地层区的新疆群、戈壁组,中部地层区的萨拉乌苏组、马兰组、丁村组、成都粘土,东部地层区的海拉尔组、哈尔滨组、许家窑组、白水江组、下蜀组和湖光岩组等。

(5)底界年龄下部年龄为0 1.2494Ma±0.01584Ma(TL),推测本阶底界年龄为0.14Ma。

备注:①出席该工作会议的工作组成员有:刘东生,张宗祜,刘嘉麒,闵隆瑞,郑绍华,刘金陵,浦庆余,王宏,郭盛乔等(下同)。

2、周口店阶 Zhoukoudianian Stage(Q2p)

(1)命名及层型剖面由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年命名。命名地点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层型剖面位于周口店第1地点的龙骨山奥陶纪石灰岩洞穴中。

(2)生物标志周口店阶以含中更新世的北京猿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生有丰富的哺乳类动物化石,主要有:硕猕猴Macacus robustus

狸Trogontherium cuvieri、中国鬣狗Hyaena sinensis、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洞熊Ursus spelaeus、剑齿虎Machairodus inexpectatus、纳玛象Palaeoloxodon cf.namadicus、周口店额鼻角犀Dicerorhinus choukoutienensis、巨骆驼Paracamelus gigas、德氏水牛Bubalus teihardi、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杨氏虎Felis yoangi等90余种。本阶自下而上包括5个孢粉组合:①Juglans mandshurica-Ulmus-Quercus-Artemisia组合;②Selaginella sinensis-S. delicatula-Betula-Ulmus组合;③

Rosaceae-Humulus-Gramineae组合;④Selaginella sinensis-S.

unicinata-Riccia组合;⑤

Chenopodiaceae-Artemisia-Polygonum-Selaginella sinensis-Pinus组合。

(3)代表岩性层型剖面为洞穴堆积,总厚35.43m。由冻裂物理风化形成的石灰岩角砾层,片流或径流带入洞穴的粉细砂、粘土和砂砾层,灰烬层以及钟乳石沉积物等组成。

(4)同期岩石地层单位相当于周口店期的岩石地层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如西部地层区的乌苏群、酒泉组等,中部地层区的离石组上部、笔架山洞穴堆积和盐井沟洞穴堆积等,东部地层区的东风组、庙后山洞穴堆积、周口店组、白沙井组和北海组等。

(5)底界年龄下部年龄为(0.462±0.054)Ma(铀系),(0.46±0.045)Ma(裂变径迹),(0.46)Ma(氨基酸),(0.641±0.032)Ma(ESR)底界年龄约0.73Ma(古地磁)。

3、泥河湾阶NihewanianStage(Q1p)

(1)命名及层型剖面由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于1999年12月在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十三陵断代工作组工作会议期间提出(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泥河湾组”。层型剖面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化销营镇郝家台、下沙沟处。

(2)生物标志本阶内主要含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其代表属种有:Postschizotherium chardini ,Megantereon nihowanensis,Hipparion sp.,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Palaeoloxodo namadicus,Elasmotherium,Equus sanmeniensis,Gazella sinensis,Bison palaeosinensis,Coelodonta antiquitatis,Nyctereute sinensis,Hyaena Licenti等。另含一些小哺乳动物:Mimomys youheicus,Allophaionys cf.pliocaenicus,Ochotona nihewanica,Myospalax tingi,Lasiopodomys probradti等。

(3)层型剖面岩性特征下部(绿泥河湾层)的底为黄色含砾中细砂和红褐色粘土层,中为灰绿色粘土夹粉细砂层及10余层钙质薄层,上为灰黄色、灰褐色、灰绿色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层夹钙质薄层,具纹层理;上部(黄泥河湾层)的底为粗砂细砾层、黄色粉细砂层和黑色、灰绿色粉砂质粘土层,中为红褐色、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夹黄色粉砂质粘土层,上为灰黄色、灰白色、灰绿色、浅红色粉砂质粘土层夹石膏薄层,顶部为红色古土壤层。总厚120m左右。

(4)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本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西部地层区的西域组、玉门组,中部地层区的离石组下部、午城组、三门组中上部、柳城巨猿洞穴堆积、巫山洞穴堆积、昔格达组中上部,东部地层区的白土山组、泥河湾组、洞井铺组和湛江组等。

新近系[陆相](N)

1、麻则沟阶 Mazegouan Stage(N22)

(1)命名及层型剖面由邱占祥2001年命名(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麻则沟组”的命名地,山西省榆社县麻则沟。层型剖面位于山西省榆社县城以西约12km处的白海村与赵庄之间的东西向沟中。

(2)生物标志本阶以含如下哺乳动物分子为特征:Anancus sinensis,Antilospira licenti,Ochotonoides,Mimomys orientalis, Prosiphneus paratingi,Chardinomys louisi等;晚期还出现Archidiskodon (3)层型剖面岩性特征早期为一套河湖相的黄色砂岩与紫红色粘土互层沉积,后期逐渐过渡为以紫红色粘土为主的沉积。厚约180~200m。

(4)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麻则沟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其底、顶界线与本阶不尽一致,下同)有:山西榆社地区的麻则沟组,新疆库车地区的红梁组,燕山地区的稻地组,渭河地区的游河组等。

(5)对比本阶大致可与国际地层表中的皮亚琴察阶(Piacenzian)对比。

(6)底界年龄经古地磁测定,其年龄为3.4Ma(邱占祥、邱铸鼎等,1990)。

2、高庄阶 Gaozhuangian Stage(N12)

(1)命名及层型剖面由邱占祥2001年命名(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高庄组”的命名地,山西省榆社县高庄。层型剖面位于山西省榆社县城西南约10km处的高庄至赵庄一带。

(2)生物标志本阶底界以初现如下一些哺乳动物新生分子为特征:Nyctereutes,Paracamelus,Stegodon zdanskyi,Pliohyaena pyrenaica orientalis,Chasmaporthetes,Hipparionpater, H.houfenense

一些小哺乳动物,Yanshuella primaera,Prosiphneus eriksoni和Micromys chalceus等。

(3)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底部及下部为一巨厚层金黄色、锈黄色具大型交错层的中、细粒砂层与以紫红色为主的薄层状粘土互层;中部为锈黄色砂与紫红色粘土,并夹三层灰绿色泥灰岩;上部为紫色和褐红色含砾粗砂岩。厚约450m。

(4)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高庄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新疆库车地区的石壁梁组,山西榆社盆地的高庄组,内蒙古地区的哈尔鄂博组,陕南汉中地区的杨家湾组,云南元谋地区的小河组及禄丰地区的庙山坡组等。此外,在各地尚有众多的自高庄期至麻则沟期形成的岩石地层单位,有待进一步研究作详细划分,如:新疆准噶尔地区的独山子组、喀什莎车地区的阿图什组、库车地区的库车组,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狮子沟组,河西走廊地区的疏勒河组,青海的上滩组,河北地区的明化镇组,山西地区的静乐组,四川的青龙场组和盐源组,云南西部地区的沙沟组和昭通组等。

(5)对比本阶大致可与国际地层表中的赞克尔阶(Zanclean)对比。

(6)底界年龄经古地磁测定,其年龄为5.3Ma(邱占祥、邱铸鼎等,1990)。

3、保德阶 Baodean Stage(N41)

(1)命名和层型剖面由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年命名;阶名源自Zdansky1923年所建“保德三趾马红土”的命名地,山西省保德县。层型剖面位于山西省保德县腰庄乡冀家沟。

(2)生物标志保德阶以产三趾马动物群为特征。其中奇蹄目的三趾马属和大唇犀属,啮齿目的鼠形类占优势,食肉目中的鼬科、鬣狗科和猫科开始繁盛,反刍类和偶蹄类进一步发展,出现大量的新属,如Sinocastor,Kowalskia,Sinocricetus,Eozapus,Lophocricetus,Apodemus,Alilepus,Ochotona,Mustela,Machairodus,Tetralophodon,Stegodon,Hipparion,Chleuastochoerus,Cervavitus,Honanotherium,Gazella等。

(3)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底部为砂砾石层;中下部为棕黄色、浅棕红色粘土(中夹钙质结核层和灰绿色粘土层)、灰白和棕黄色泥灰岩及灰岩、少量粉砂岩、砂岩及粗砂岩透镜体;上部为棕红色粘土与棕黄色钙质结核层互层。厚约20~40m。

(4)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保德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青海西宁地区的下东山组,宁夏中宁地区的干河沟组,陕西渭河流域的九龙坡组(原称蓝田组)和灞河组,山西保德地区的保德组,山东章丘地区的巴漏河组,内蒙古东部的宝格达乌拉组和中西部地区的二登图组,云南禄丰地区的石灰坝组,藏南地区的沃马组和藏北地区的布隆组等。

(5)对比本阶大致可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墨西拿阶(Messinian)和托尔托纳阶(Tortonian)对比。

4、通古尔阶 Tonggurian Stage(N31)

(1)命名及层型剖面由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年命名,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通古尔组”。层型剖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赛汗高毕苏木东南约15km处的台地。

(2)生物标志通古尔阶内哺乳动物大量发育,尤以新出现的跳鼠科和鬣狗科中新生分子为特征。属本阶特有的属有:Heterosminthus,Plesiodipus,Bellatona, Platybelodon,Kubanochoerus等。此时期,长鼻目和反刍类的种类明显增加;梳齿鼠科、拟速掘鼠科和Megacricetodon,Democricetodon,Alloptox,Hemicyon和Plesiaceratherium等属在通古尔期最后一次出现,之后即消失。

(3)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底部为杂色泥岩;下部主要由灰白色、灰绿色、土褐色泥岩和砂岩组成;中部为砖红色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灰白色、黄绿色、浅咖啡色泥岩夹泥质砂岩。厚18~100m。

(4)同期岩石地层单位相当于通古尔期时期沉积的陆相岩石地层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但多数因目前研究程度所限,尚未精细划分建立独立岩石地层单位。与本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内蒙古东、中部地区的通古尔组,甘肃永登、青海西宁地区的咸水河组,燕山地区的九龙口组,秦岭—渭河地区的寇家村组和冷水沟组,滇东地区的小龙潭组,湖北房县地区的沙坪组,江苏六合地区的六合组等。

(5)对比本阶大致可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塞拉瓦勒阶(Serravallian)和兰海阶(Langhian)对比。

5、山旺阶 Shanwangian Stage(N21)

(1)命名及层型剖面由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年命名。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山旺组”的命名地,山东省临朐县山旺,层型剖面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尧山乡解家河村西南1km处。

(2)生物标志山旺期,哺乳动物进入演化上的一个崭新时期,出现一些现生的科或亚科,如熊科(Ursidae)、长颈鹿科(Giraffidae),睡鼠科(Gliridae)

及鼯鼠亚科(Petauristinae)等。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属如:Megacricetodon,Democricetodon,Alloptox,Hemicyon,Pleisiaceratherium,Anchitherium和Hyotherium等;而且啮齿目真正开始了以松鼠形类和鼠形类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3)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底部为结构松散、分选欠佳的灰黄色或灰褐色角砾岩和火山集块岩;下部为灰黄色或灰绿色玄武质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及火山碎屑岩;中部为灰绿色、灰黄色、灰黑色及灰白色泥岩和页岩,上段夹油页岩,下段以硅藻质页岩为主,中含磷结核和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上部为钢灰色致密碧玄岩与紫灰色气孔状碱性橄榄玄武岩夹泥质页岩和炭质页岩。厚78~110m。

(4)同期岩石地层单位此时期的陆相沉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地。但许多地方的地层因目前研究所限,尚未作详细划分。与本阶大致同期的独立岩石地层单位有:青海西宁、湟中地区的车头沟组,苏、皖地区的下草湾组和洞玄观组以及山东临朐地区的山旺组等。

(5)对比本阶大致可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布尔迪加尔阶(Burdigalian)对比。

(6)底界年龄约大于(16.78±0.13)Ma(此为其下伏的牛山组上部玄武岩测得的K-Ar年龄,朱铭等,1985年)。

6、谢家阶Xiejian Stage(N11)

(1)命名及层型剖面由李传夔、吴文裕、邱铸鼎1984年命名;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谢家组”的命名地,青海省湟中县谢家。层型剖面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田家寨乡谢家村北1km处。

(2)生物标志以大量发育小哺乳动物为特征。其中大部分为具明显进步特征的晚渐新世延续来的种类,如:Sinolagomys pachygnathus,Atlantoxerus,Eucricetodon youngi, Parasminthus xiningensis,Tataromys suni,Tachyoryctoides kokonorensis等。但其中塔塔鼠科,Parasminthus,Sinolagomys,Dzungariotherium和Sinopalaeoceros等在谢家期是最后一次出现,此后即消失。此外,谢家阶含有两个孢粉组合,下部为Piceaepollenites -Ulmipollenites组合,以后者占优势;上部为Potamogeton-Quercoidites 组合,以前者占优势。

(3)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底部为砂、砾岩互层;下部为棕黄色、红棕色块状和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底部夹砂砾岩和泥质石膏岩,顶部为巨厚层砂砾岩;上部以棕黄色块状含粉砂钙质泥岩为主。厚75~195m。

(4)同期岩石地层单位谢家期的陆相沉积在我国北方和长江下游地区广泛分布。因目前研究程度所限,常难以与其后时期形成的沉积详细划分。与本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甘肃临夏地区的椒子沟组,青海湟中地区的谢家组等。

(5)对比本阶大致可与国际地层表中的阿基坦阶(Aquitanian)对比。

古近系[陆相](E)

1、塔本布鲁克阶 Tabenbulukian Stage(E23)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DB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 ***** 工程勘察标准地层层序划分方法规范 (征求意见稿) ******日发布 ******日实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工程勘察标准地层层序划分方法规范 (征求意见稿)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主编单位: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

关于发布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勘察标准地层层序划分方法规范》的通知 鲁[ ] 各***单位: 由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主编,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青岛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青岛市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中心参编的《工程勘察标准地层层序划分方法规范》编号为****,业经审定通过,批准为山东省工程建设推荐性标准,现予以发布,自**年**月**日起实施。本标准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工作。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年**月**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年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要求,由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工程勘察标准地层层序划分方法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了山东省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勘察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并认真总结了实践经验,为科学编制规范提供了依据。本规范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有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基础资料整理、标准地层层序划分、标准地层层序成果等。 本规范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工程勘察标准地层层序划分方法规范》编委会办公室(地址:青岛市四方区山东路号,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参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青岛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城乡建设勘察院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青岛市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中心 主要起草人:郑生春梅学彬贾信远王殿斌姜德鸿马连仲 樊祜传吕三和赵民吴邵芳刘玉勇王建华 刘红军王青松闫强刚陆晓燕刘胜梅胡振彪 主要审查人员:*** *** *** *** *** *** *** ***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山东地质情况1

山东省区域地层表 山东省地层,缺失上奥陶系、下石炭系及三迭系外,其他均有出露。基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三。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太古界胶东群、胶南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济宁群及土门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三迭系等地层。 地层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三区。以沂沐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深大断裂为界,全省地层分成东西两部分,地层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别。东部(鲁东地区)发育元古~太古界胶东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及中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不甚发育;西部鲁中南地区除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外,其余地层发育较全;鲁西、北地区则发育很厚的新生界地层。 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主要岩性概述如下: 第一节太古界 泰山群(前称泰山杂岩)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是鲁西地区的结晶基底。著名的泰山、鲁山、徂徕山、蒙山和四海山均由此构成。 泰山群主要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变粒岩组成,普遍遭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大部分地区遭受强烈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形成各种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出露厚度大于12000米。 泰山群地层区域变质时代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一般认为在25亿年左右,大致与太行山区的阜平群及辽东半岛的鞍山群相当。 泰山群岩性组合分为四个组。自下而上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四个组为连续沉积。从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万山庄组(Artw):厚度1300-4631m 本组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于蒙山一带,构成蒙山倒转背斜的核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徂莱山地区有零星分布。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为主,次为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绿泥片岩等。岩石普遍遭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变质岩的地质年代根据万山庄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4.45亿年。 二、太平顶组(Artt):厚度531-6385m 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蒙山、金斗山、泰山、新莆山及济宁之告山、肥城一带。区内多数背斜的核部均由此组地层构成。岩层多作北西向延伸。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岩层经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太平顶附近斜长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3.24亿年。 三、雁翎关组(Arty)厚度425-2246m 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内及孟良崮、雁翎关一带;沂山两侧,沂源韩旺、新泰盘车沟一带也有分布。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并含有少量的千枚岩。雁翎关地区侵入角闪岩中的伟晶岩脉同位素年龄为22.78亿年。 四、山草峪组(Arts)厚度1000-4060m 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白彦、四海山地区,枣庄以北桌山和新泰山草峪一带。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个别

山东省地质灾害情况

山东省地质灾害情况 (五)胶辽台隆区主要断裂 该区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组。其中以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裂组最为重要。 1、东西向断裂组在胶莱坳陷中规模较大,多为隐伏断裂。如平度-五龙村-石岛断裂、胶县断裂、百尺河断裂等。 2、南北向断裂组发育微弱,分布零星。以老母猪河断裂和金牛山断裂为代表。 3、北西向断裂组该组断裂分布零星,规模较小,以俚岛断裂为代表。沿海港湾的形成、岛屿的展布方向、上升泉及地震震中的分布,都明显受该组断裂控制。 4、北东向断裂组该组断裂相当发育,集中形成牟平-即墨断裂带,北起牟平,经桃村向西南延至胶州湾。自西而东主要由桃村-东陡山断裂、郭城-即墨断裂、朱吴-店集断裂和海阳-青岛断裂组成。该断裂带总体走向为40~50°,长335公里,宽40~50公里。规模宏大,对变质岩的发育、区域混合岩化强度、构造线方向、火山沉积建造、岩浆活动等都具明显控制和分界作用。该断裂带活动具长期性,直至晚近仍在继续活动。 5、北北东向断裂组该组断裂在胶北隆起十分发育,大致互相平行,等距排列,一般10~20公里出现一条,纵贯胶北隆起。该组断裂在胶南隆起上也较发育。 影响胶莱运河的地震地质因素 姜丽丽刘锐杨健 青岛市地震局 摘要:对影响胶莱运河地震安全的地震地质构造、胶莱运河周边地震活动的影响及区域地壳运动对胶莱运河地震安全的影响方面做了粗略陈述,提出这些方面都将以一定的程度影响着胶莱运河的地震安全,因此,在建设胶莱运河之前,需要对这些方面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并针对这些方面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在胶莱运河设计时给予关注。 关键词:胶莱运河;地震安全;地震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壳运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01(英文)

0.01170.1260.7811.80 2.58 3.6005.3337.24611.6313.8215.9720.4423.0328.1 33.937.841.247.8 56.059.261.666.072.1 ±0.2 83.6 ±0.286.3 ±0.589.8 ±0.393.9100.5 ~ 113.0~ 125.0 ~ 129.4~ 132.9~ 139.8~ 145.0 ~ 145.0 152.1 ±0.9157.3 ±1.0 163.5 ±1.0166.1 ±1.2168.3 ±1.3170.3 ±1.4174.1 ±1.0182.7 ±0.7 190.8 ±1.0 199.3 ±0.3201.3 ±0.2~ 208.5 ~ 227254.14 ±0.07259.8 ±0.4265.1 ±0.4268.8 ±0.5272.3 ±0.5283.5 ±0.6290.1 ±0.26303.7 ±0.1307.0 ±0.1315.2 ±0.2323.2 ±0.4330.9 ±0.2 346.7 ±0.4 358.9 ±0.4 298.9 ±0.15 295.0 ±0.18~ 237 ~ 242247.2251.2252.17 ±0.06 358.9 ± 0.4 372.2 ±1.6 382.7 ±1.6 387.7 ±0.8 393.3 ±1.2 407.6 ±2.6410.8 ±2.8419.2 ±3.2 423.0 ±2.3425.6 ±0.9427.4 ±0.5430.5 ±0.7433.4 ±0.8 438.5 ±1.1440.8 ±1.2443.8 ±1.5445.2 ±1.4453.0 ±0.7458.4 ±0.9467.3 ±1.1470.0 ±1.4477.7 ±1.4 485.4 ±1.9 541.0 ±1.0 ~ 489.5~ 494~ 497~ 500.5~ 504.5~ 509~ 514~ 521 ~ 529 ~ 541.0 ±1.0 ~ 63510001200140016001800 2050 2300 25002800 32003600 4000 ~ 4600 present ~ 720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E o n o t h e m / E o n E r a t h e m / E r a S y s t e m / P e r i o d 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E o n o t h e m / E o n E r a t h e m / E r a S y s t e m / P e r i o d Series / Epoch Stage / Age numerical age (Ma) System / Period Erathem / Era numerical age (Ma) E o n o t h e m / E o n E r a t h e m / E r a S y s t e m / P e r i o d Eonothem / Eon G S S P G S S P G S S P G S S P G S S A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https://www.doczj.com/doc/3519105443.html, Coloring follows the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https://www.doczj.com/doc/3519105443.html,)Chart drafted by K.M. Cohen, S.C. Finney, P.L. Gibbard (c)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January 2015 To cite: Cohen, K.M., Finney, S.C., Gibbard, P .L. & Fan, J.-X. (2013; updated) The ICS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Chart. Episodes 36: 199-204.URL: https://www.doczj.com/doc/3519105443.html,/ICSchart/ChronostratChart2015-01.pdf Units of all ranks a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defined by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s (GSSP) for their lower boundarie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Archean and Proterozoic, long defined by Global Standard Stratigraphic Ages (GSSA). Charts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ratified GSSPs are available at the website https://www.doczj.com/doc/3519105443.html,. The URL to this chart is found below. Numerical ages are subject to revision and do not define units in the Phanerozoic and the Ediacaran; only GSSPs do. For boundaries in the Phanerozoic without ratified GSSPs or without constrained numerical ages, an approximate numerical age (~) is provided.Numerical ages for all systems except Lower Pleistocene, Permian,Triassic, Cretaceous and Precambrian are taken from ‘A Geologic Time Scale 2012’ by Gradstein et al. (2012); those for the Lower Pleistocene, Permian, Triassic and Cretaceous were provided by the relevant ICS subcommissions. v 2015/01

山东省地质勘查预算标准(鲁财建[2009]77号文)

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地质勘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 鲁财建【2009】77号 说明 一、为加强山东省地质勘查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结合我省地质勘查实际情况,省财政厅与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编制了《山东省地质勘查预算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二、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各级财政出资安排的地质勘查项目的预算编制、审查及管理,不适用于商业性地质勘查业务。承担国家财政出资安排的地质勘查项目,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三、本标准是根据地质勘查工作特点和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运用地质勘查实际价格资料研究制定。工程手段预算标准中不含利润、税金等。 四、以下费用未计入本标准之中 1.青苗赔偿、障碍拆除、工地临时生产、生活设施; 2.修通至施工现场的道路,接通电源、水源,平整场地; 3.测量标志材料费(包括石桩、木桩、铁桩等),钻探用套管,成井管 材; 以上费用,各项目承担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单独列入项目预算中。 五、本标准由工作手段预算标准、综合研究与科研项目预算标准二部 分组成。 六、工作手段预算标准包括: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化 探、钻探、山地工程(坑探、浅井、槽探)、岩矿试验、其他地质工作等。 七、综合研究与科研项目预算标准包括:人员费、专用仪器设备费、 劳动保护费、外协费等。 八、本标准是以全省基础水平为主要依据制定。 九、本标准中未包括的工作手段内容,可参考使用相关行业的预算标 准。没有可参考使用的行业标准时,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资料自行测算确定,使用时应说明并附测算依据。 十、本标准将根据社会经济、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方法、 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其他有关情况及时修订。 十一、本标准由省财政厅与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十二、《山东省地质勘查费用定额标准(试行)》(鲁国土资发(2003)212号)同时废止。 1

iData_山东侏罗_白垩纪地层划分与对比_李守军

山东侏罗-白垩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李 守 军 (石油大学石油资源科学系,山东东营257062) 摘要 山东中生代地层主要发育侏罗系和白垩系,沂沭断裂带以西的鲁西南、鲁中、鲁北地区发育侏罗纪至早白垩世地层,而断裂带以东的鲁东地区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用古生物、火成岩年代分析结果对山东侏罗-白垩系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将沂沭断裂带以西的坊子组归于早-中侏罗世,三台组归于中侏罗世,分水岭组暂归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西洼组归于早白垩世;将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莱阳组和青山组归于早白垩世,王氏组归于晚白垩世。 主题词 地层划分;地层对比;侏罗纪;白垩纪;山东省 中图法分类号 P 534 第一作者简介 李守军,男,1962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从事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 地层概况 山东省境内中生代地层主要发育侏罗系和白垩系,三叠系不发育,仅在鲁西北局部地区发现过上三叠统。按地层区域划分,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山东省可分为4个地层小区:鲁西南区(主要指新泰、 蒙阴等地)、鲁中区(昌乐淄博一带)、鲁北区(以胜利油田济阳坳陷为代表)和鲁东区(即胶莱坳陷)。 自20年代谭锡畴先生的地质调查开始,学术界对山东以上4个地区的侏罗-白垩系的划分和对比就一直存有争议,见表1[1-8]. 表1 山东中生界划分对比沿革* 文献号[1] [2][3] [1] [4] [5][6][7][8]本文化石依据植 物 脊椎动物叶肢介介形类腹足类双壳类综合地层学 地层及 时代 王氏组 K 2 K 2K 2 K 2青山组 K 1 K 1 K 1K 1莱阳组 K 1 K 1K 1J 3?K 1J 3K 1西洼组  J 3K 1J 3-K 1  K 1分水岭组 K K J 3 J 3J 2-3J 3-K 1 三台组 J 2坊子组 J 1J 1-2     J 1-2 汶南组           J 1 注:分水岭组就是前人所称之蒙阴组;前人认为三台组与汶南组是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时代有差别,故分别列出。 2 4个地区的侏罗-白垩系划分 经过研究,我们对4个地区的侏罗-白垩系进行 了重新划分,其时代归属列于表2.对其自下而上进 行对比讨论。 1998年 第22卷第1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the U 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Vol .22 No .1 Feb .1998 参加工作的还有何文渊、张跃、任颖彪同志。 本文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山东深层地层研究”的部分成果。收稿日期:1996-11-08

山东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报告)

第一章自然地理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在东经114°36′~122°43′、北纬34°25′~38°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内陆部分自北向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半岛突伸于渤、黄二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山东的海岸线全长3024.4 km,占全国海岸线的总长度六分之一。全境东西最长约700km,南北最宽约420km,陆地总面积15.71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山东省行政区划,进入市制建设以来,目前设有青岛、济南两个副省级市,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临沂、德州、莱芜、日照、滨州、聊城、菏泽15个地级市,140个县级单位(其中市辖区49个、市31个、县60个)。 第二节地形地貌 山东省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是省内地势最高、切割最强烈、地形最复杂的地区。泰山、蒙山、鲁山、沂山均在1000米以上,泰山玉皇顶海拔1545m,为省内最高峰。泰山、鲁山、沂山座落于该区北部,山势挺拔陡峻,自西向东形成一断续的略呈北凸的弧形泰沂山脉,构成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脊背。蒙山山脉呈北西向平卧于泰沂山脉之南,顶峰海拔1150m。由中

山向外围逐渐降为海拔高程800~400m的低山及海拔高程低于400m的丘陵,并过渡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内地势北半部高,四周低,排水通畅,水涝和盐碱危害较轻。河谷平原和盆地土质肥沃,土层较深厚,是主要粮食产地之一;山地峰高坡陡,宜林宜牧。 鲁东半岛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环海,西部与鲁中南山区为邻。分布有山间盆地、滨海平原、低山丘陵。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胶莱盆地位于其中部,海拔一般50m以下,地面平坦。其西部从属于鲁中南山地,多为海拔高程200~500m的低山丘陵;其中五莲山最高,海拔高程为515m;由胶莱河自西向东由大泽山、艾山、牙山、昆嵛山、伟德山等组成向北凸的弧形低山带,各山峰海拔高程在500~800m,山势陡峻、山峰尖峭,山脊构成半岛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半岛南部的崂山,孤立于南海岸,峰顶海拔高程1133m,为半岛的最高点。濒临大海分布狭窄的平原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 鲁西北平原区自北向南呈弧形环绕于鲁中南中低山丘陵的北部、西部和西南部。该区主要包括山前倾斜平原、黄泛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山前倾斜平原由潍弥白浪河、汶泗河等河流冲洪积扇群组成,由鲁中南山前地带至黄泛平原叠交处,海拔高程由100~50m渐过渡到50~10m。黄泛平原为黄河冲积形成,是省内地势最低的地区;该区地域广阔、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50m以下,黄河口三角洲海拔高程低于10m。区内微地貌复杂,发育有缓平坡地、河滩高地、泻湖洼地、扇形地、三角洲以及沿海滩涂等地貌。区内地势平坦,河流的河道长,支流少,比降小,排水不畅,淤积严重。多春旱、夏涝,盐碱危害较重。 全省总的地貌格局中部山地突起,东部丘陵散布,宽谷平原错列于山地丘陵之间,北及西部平原坦荡低下。

山东区域地质概况

2.山东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山东省地层在全国地层区划中,属华北地层大区之晋冀鲁豫地层区的东南隅。根据全国三级地层区划原则,可将山东地层区分为华北平原地层分区、鲁西地层分区和鲁东地层分区3个地层分区,华北地层分区与鲁西地层分区内的地层发育特征相近,但前者以新生代地层非常发育且厚度巨大而有别于后者,他们的分界线为聊城—兰考断裂和齐河—广饶断裂。华北平原地层分区和鲁西地层分区与鲁东地层分区界线为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 山东省域内自太古宙至新生代的地层都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地表出露以中、新生代地层为主,其次为古生代地层;元古宙地层分布局限,太古宙地层零星出露。由老至新,地层出露面积逐次增大。 2.1.1 前寒武纪地层 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包括太古宙地层、元古宙地层。 2.1.1.1太古宙地层 山东省的太古宙地层包括分布于鲁西地区的中太古代沂水岩群和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及分布于鲁东地区的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和新太古代胶东岩群。它们均呈包体状残存于太古宙—元古宙变质侵入岩体中,分布零星,其中以泰山岩群分布范围最大。 1.中太古代地层 (1)中太古代沂水岩群 沂水岩群发育于沂沭断裂带内汞丹山凸起的中部,呈岛状、透镜状、条带状等各种包体形式残存于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及古元古代变质花岗质侵入岩体中。是一套麻粒岩、含紫苏辉石斜长角闪岩、紫苏变粒岩和紫苏磁铁石英岩等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石山官庄岩组和林家官庄岩组。岩群总厚1729m。 (2)中太古代唐家庄岩群

唐家庄岩群主要出露在莱西唐家庄和马连庄、莱阳谭格庄及栖霞鸡冠山等地,呈包体状残存于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体中。主要岩性为磁铁石英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磁铁紫苏斜长麻粒岩、石榴二辉麻粒岩、斜长角闪石、磁铁二辉麻粒岩等。地层可控制厚度为24m。 2.新太古代地层 (1)新太古代泰山岩群 泰山岩群是分布于鲁西地块上的新太古代变质地层单位,沂源韩旺、苍峄、东平等变质沉积型铁矿床发育在这套变质岩系中。其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透闪阳起片岩、变质砾岩、石榴石英岩等。这套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孟家屯岩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柳杭组。泰山岩群总厚2886~4886m。 (2)新太古代胶东岩群 胶东岩群仅出露于胶北隆起范围内的栖霞观里、苏家店及招远齐山、蓬莱虎路线等地,呈大小不等的包体状“漂浮”于新太古代英云闪长岩体(栖霞超单元)内。其岩石组合为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夹磁铁石英岩。其自下而上划分为苗家岩组、郭家庄岩组。岩群总厚度为212~274m。 2.1.1.2元古宙地层 山东省的元古宙地层包括分布于鲁东地区的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芝罘群和新元古代震旦纪蓬莱群、朋河石岩组及分布于鲁西地区的济宁岩群和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震旦纪土门群。缺失中元古代地层。 1.古元古代地层 (1)古元古代荆山群 荆山群主要分布于胶北地区的莱阳荆山、旌旗山、莱西南墅、平度祝沟、明村、海阳晶山、牟平祥山及昌邑岞山和安丘赵戈庄等地。主要岩性为石榴夕线黑云片岩、大理岩、透辉岩、石墨片麻岩、长石石英岩、黑云变粒岩、麻粒岩等。自下而上划分为禄格庄组、野头组、陡崖组,每个组又可二分。其总厚 1977~2856m。 (2)古元古代粉子山群 粉子山群主要分布在莱州粉子山、平度灰埠、蓬莱金果山、福山张格庄及五莲坤山等地。主要岩性为大理岩、黑云变粒岩、透闪岩、石墨透闪岩、浅粒岩、

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划分对比方案

附件1 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 划分对比方案 一、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 (一)地层划分依据 地层学始终是地质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的支柱,在地质科学中是一门奠基性的基础学科,是基础地质的基础。山东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完成地层清理,建立多重地层划分方案之后,随着1﹕5万、1﹕20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山东省古近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山东省济南张夏地区寒武系标准剖面地层研究、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地质测年及地质矿产综合调查研究等地质科研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新资料、新认识和新进展。2013年11月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全国地层委员会重新修订了《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中国地层表》,对部分地质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命名。参照《中国地质志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12)、《中国地层典·总论》(程裕淇、王泽九,2009)、《中国主要地层建阶研究报告》(王泽九、黄枝高,2001-2005,2006-2009),提出了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方案(附件2)。 (二)地层分区原则和分区 1.地层分区原则 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中,决定地层分区的因素较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进行地层区划时着重考虑古构造、生物面貌、气候带的分布、古地磁等综合因素。根据地质演化历史的阶段性,全国从太古宙至第四纪划分出6个基本地层区划阶段: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南华纪—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我省地处华北板块(陆块),地层断代划分与全

国基本相同,地层区划共分为地层大区(Ⅰ级)、地层区(Ⅱ级)、地层分区(Ⅲ级)、地层小区(Ⅳ级)等四级。 2.地层分区 山东省地层以近海岸断裂[连云港(海州)-泗阳-嘉山断裂]为界,其北为柴达木-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区,其南划为扬子-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连云港地层分区(日照市东南海域的平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 华北地层区以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区域再以聊城-兰考断裂及齐河-广饶断裂为界,进一步分为鲁西地层分区和华北平原地层分区;东部区域再以五莲断裂-牟平-即墨断裂带(朱吴断裂)为界,分为鲁东地层分区和胶南-威海地层分区。 山东省地层发育,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外,自中太古界至第四系皆有分布。其岩石地层分为28个群(岩群)、124个组(岩组)、14个正式段。 (三)地层划分说明 1.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及界线调整 据2013年中国地层表,我国已对年代地层(地质年代)单位及界线进行了调整,如中元古界长城系上限、蓟县系年限下延,增加了待建系;寒武系四分,采用南方阶名;石炭系、二叠系采用南方海相阶名;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年龄由137Ma调整为145Ma,与国际地层表接轨,阶的归属相应调整;对于阶名与组名重复时,新调整了阶名等。为此,山东省地层划分对比表中,年代地层单位及其界线按照全国地层委员会新的意见进行调整,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关系进行了新的划分对比。 2.济宁群时代划为新太古代晚期

001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它主要含页岩和薄层石灰岩。在下部主要为页岩,……含有盘状黑色燧石的硬质页岩是这个地层下部的突出特征。……顺次地向上追索,页岩渐渐变得富于钙质。它们先后顺序是:最初为泥质的层纹状蓝色硬石灰岩,其次局部呈鲕状的纯石灰岩层,最后是薄层状白云岩局部被砂质页岩盖覆。” 现在指整合在灯影组之下,平行不整合于南沱组之上,以灰、褐灰、灰白色白云岩为主,下部为灰-褐灰色白云岩,含泥质和硅质磷质结核;中部为灰黑色页片状含粉砂质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硅质层或燧石团块组成。顶部以黑色碳质页,岩与上覆灯影组分界;底以一层含砾白云岩的底面与下伏南沱组分界。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内,本组由板岩、千枚岩、片岩、变质砂岩与粉砂岩组成,夹大理岩、白云岩与砂质灰岩。上与灯影组白云岩呈整合接触;下与耀岭河组变基性火山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正层型为宜昌田家园子陡山沱组剖面(111°05′28″,30°50′01″)。 上覆地层:灯影组 15.厚层状凝块石微晶一细晶白云岩 ―――――――整合―――――― 陡山沱组总厚度231.50 m 14.黑色碳质粉砂质页岩夹透镜状白云岩和燧石结核,下部以碳质页岩为主。 向上燧石层逐渐增加,顶部碳质页岩风化后呈粉红色叶片状,含银特高26.05 m 13-11.灰黑、灰白色中厚层状凝块石白云岩,微晶白云岩夹球粒状白云岩, 局部夹燧石层,下部含磷及粉砂质62.46 m 10-6.灰黑色薄层状微晶白云岩,粉砂质微晶白云岩夹含磷微晶白云岩, 中部有含磷结核,水平纹层发育,风化后呈叶片状,含微古植物:Aspe- ratopsophosphaera aff. umishanensis,Monotrematosphaeridium asperum, Trachysphaeridium sp. ,T. planum,Zonosphaeridium sp. ,Leiominuscula sp., Laiophosphosphaer a cf.densa等17 m 5-2.深灰色薄一中厚层状含燧结核微晶白云岩,含硅质结核微晶白云岩, 水平层理发育,含粉砂质21.5 m 1.灰色厚层状含砾微晶白云岩,岩石中石英细脉及簇状石英晶体发育,并 偶见有板状石膏。角砾大小不一;大者大于4 cm,小者2.5 cm以下,其成 分有砂岩、绿泥片岩、燧石结核及白云岩等。本层底部有很大而不规则的硅 质及壳,顶部有一层厚约30 cm的细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透镜体 4.32 m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南沱组 0.灰绿色冰碛砾岩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本组在省境出露广泛。在南部扬子区内,其除随南沱组分布外,还广布于南沱组未及的房县东-西蒿坪以南、黄陵穹隆北部、神农架-梨花坪背斜东翼、耿集以南、谷城南部、钟祥冷水铺-襄阳观音阁及宜城板桥等地。在北部南秦岭-大别山区内,本组分布于郧西、郧县、丹江、应山北部、随州南部、枣阳南部、京山岔河、安陆白兆山等地,广济、蕲春也有零星分布。 灰绿色、紫红色冰碛泥砾岩(杂砾岩),上部夹薄层状砂岩透镜体,冰碛砾岩(杂砾岩)中的砾石分选性差,表面具擦痕。与上覆陡山沱组白云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莲沱组凝灰质细砂岩或大塘坡组碳质粉砂质页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西藏自治区地质【附地层表、地质图】

HZYIN改编

西藏自治区地质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马冠卿 姚宗富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睡,面积 120 多万平方公里,西南与 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接壤;东南及北部与云南、 四川、青海及新疆四省(区)为邻。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是青藏高 原主体,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位居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 系的东段,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地壳厚度和独 特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地学界所瞩目。 地层本区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尤以中、新生 代海相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地层分布与主构造线一致,大致呈 近 E-W 向展布,东部地区向南转折,形成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图 1.)。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和地质发展历程的差异, 以空喀拉-甜水河-美日切 错-澜沧江(以下简称空喀拉-澜沧江)对接带为界, 分为冈瓦纳(南部) 和特提斯(北部)两大地层区,其中包括 6 个分区,13 个小区,地层 系统见表 I,各时代地层出露面积列于图 2;沉积类型及构造建造特 征以图 3 表示。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西藏被几条边界断裂或对接 带所分割,地层区和分区界线明显。 本区的前震旦系、前泥盆系变质程度较深(角闪岩相),均未获古 生物化石。奥陶系生物分属华南型和华北型生物地理区;志留系的生 物与扬子区边缘及欧洲波希米亚的类似; 泥盆系全区均以底栖生物为

主,与我国南方的“象州型”相似。雅鲁藏布江一线以南的石炭系 -二叠系为典型的冈瓦纳区系,是冈瓦纳冰海沉积区,具大陆型冰水 杂砾岩沉积,含南大陆及其边缘海的舌羊齿植物和动物群;空喀拉- 澜沧江一线以北为华夏特提斯相区,含北大陆暖水动、植物群,属华 南型.上述两线之间为冈瓦纳-特提斯相区,含南大陆混生动、植物 群。二叠系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除昌都地区二叠系层位完 整外在西藏普遍缺失晚二叠世早期沉积。三叠纪开始,分异明显。在 北喜马拉雅的三叠系为稳定连续的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并持 续到始新世中期,拉轨岗日地区为半深海浊流沉积,含少量火山岩及 辉绿岩墙(床)群,雅鲁藏布江地区以上三叠统为主,为深海泥质、硅 质浊积岩沉积。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以下简称冈-念)区南部的拉 萨地区,为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陆缘碎屑沉积;班 公错-怒江(以下简称班-怒)对接带南侧(冈-念北部),为深海远源细 碎屑浊积岩沉积。江达地区以钙碱性火山岩-碎屑岩为主,其西的唐 古拉南侧至澜沧江以东则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局部夹火山 岩)、滨海磨拉石、含煤陆源碎屑岩沉积;昆仑-巴颜喀拉区上三叠统 为浊积岩夹硅质岩,具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特征。侏罗系-白垩系在拉 轨岗日为滑塌沉积、钙硅质浊积岩沉积;雅鲁藏布江地区为钙硅质浊 积岩(J3-K1),局部中基性火山岩和锰结核,属深海盆地沉积环境。冈 -念区南部缺失下侏罗统,中-上侏罗统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碎屑 岩、含煤碎屑岩沉积,为陆缘或弧间盆地沉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为钙碱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属火山岛弧沉积环境;北部

山东地区大地构造演化

0.引言 通过对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动等形成背景研究,结合区域对比,提出了山东省不同地质年代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和演化过程。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基底属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群的胶辽微陆块、渤鲁微陆块和迁淮徼陆块,经历了不成熟陆壳向成熟陆壳转化、陆壳拼贴和弧陆碰撞等演化过程。中-新元古代分别属华北克拉通和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大陆裂解与聚合的演化过程。古生代处于华北陆表海盆地、华北板块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和大别-苏鲁裂谷环境,经历了由海相沉积一一陆相沉积转化的海陆变迁演化。中生代是板块构造演化转换和构造体制转折期,早期受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作用制约,表现为挤压构造体制;中晚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制约,构造体制转换为伸展为主。中新生代构造单元可划归滨太平洋构造域,在基底构造单元的基础上形成了若干受伸展构造体制控制的隆起、盆地和凸起、凹陷等上叠构造单元。中新生代经历了早中生代的挤压改造、晚白垩世至中渐新世的拉张聚敛、中渐新世至早上新世的扩张断陷和晚上新世至全新世的俯冲沉降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 山东大陆在长达3000Ma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地质历史的发展演化既与中国大陆的整体演化相协调,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华北拗陷区、鲁西地块具有稳定区的演化特点,而胶南威海造山带(以下简称“胶南造山带”)及胶北地块则具有活动带的特点。由于华北拗陷区与鲁西地块,胶北地块与胶南造山带的发展演化具有继承性,所以以下论述中将前者作为鲁西地区统一考虑,而将后者作为鲁东地区统一考虑。按照地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山东省的地质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1.陆核形成阶段 迁西期—阜平期(2500Ma以前),华北陆核固结,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地质构造演化在鲁西地区表现明显,鲁东地区相对较弱,但两个地区地质特点具有相似性。迁西期(2800Ma以前),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指示本区最古老的地质体位于汞丹山凸起的沂水城东,形成于3000Ma之前。在中太古代早期的地壳初始发展阶段,地球表面温度高,地热梯度大,火山作用强烈;在地球逐渐冷却过程中,开始形成原始地壳,原始地壳受地幔对流影响,引起拉张,接受超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及浅海陆棚沉积物(沂水岩群[1]、唐家庄岩群);地壳持续拉张,产生拆离滑脱构造及张裂构造,地幔岩浆沿张裂构造侵位(严家官庄单元、官地洼超单元①),形成古岛弧;迁西运动造成岛弧系的弧间碰撞,产生钠质花岗岩(沂水超单元、西朱崔单元)和高温区域变质作用(麻粒岩相)、挤压褶皱及韧性剪切带,从而在本区形成一个非均匀的古老基底(沂水古陆核,图1a)。当时原始地壳表现为不成熟的过渡型地壳(可能相当于玄武质—安山质基底)。这一过程形成了本区的太古宙高级区,胶辽陆块的雏形基本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