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优秀教案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优秀教案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优秀教案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优秀教案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通讯,在教学中老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新闻“六要素”以外,还需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和通讯的区别,感受通讯独特的写作特点。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①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初步感知通讯语言的准确、简洁。

②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赏析文章的精彩语段。

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①学习文章写作方法,赏析文章的精彩语段。

②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①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重点词句。

②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辽宁舰的资料以及“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的资料。

③讨论探究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辽宁舰舰载机起降视频和辽宁舰的相关图片资料。

2.同学们!在观看完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的视频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讨论并发言)

分享完大家的感想后,老师想说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的现场,记者亲身感受并记录了这一精彩感动的瞬间,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着惊海天》,一起去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落实情况。

(2)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效果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情况。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本文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初步感知通讯语言的准确、简洁。

(1)(1—4):介绍了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前最后一次准备。

(3—4):交代这次舰机着舰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2)(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5—16):记叙了舰、机默契配合。

(17—19):展现了舰载机成功着舰。

(3)(20—27):描写了舰载机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以及人们的激动喜悦心情。

(三)问题探究:

1.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

(1)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情景。

(2)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同时增强文章气势,具有感染力。

思路解析:此句的解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表达技巧,抓住本句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赏析:从“震耳欲聋”、“轰鸣”、“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可以看出作者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从“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二是分析其表达效果。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生动地展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对偶和比喻的运用在于增强文章气势和使描写生动形象。

2.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试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引用的修辞,表现出某国上将对我国海军建设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斗志,

侧面烘托了航母舰载机着舰参与人员此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思路解析:此句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说运用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从在全文中的作用角度应抓住某国上将说话的一些关键词,例如“送给”、“十年之内”、“不可能”等,反复揣摩体会话中对我国海军发展的歧视,同时也要结合航母舰载机着舰前所面对的困难之大,思考其背后的重大意义。

3.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

(1)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华民族惨遭列强的凌辱和践踏,割地赔款,签订了一些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更使中华民族陷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的显著提升,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需一是从“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背后的历史意义思考,二是从“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带来的现实意义思考。

(四)品味语言

1.“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从表达效果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的困难以及危险程度之高,同时也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让读者感同身受。

2.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从表达效果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歼—15舰载机即将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3.“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本段主要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突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

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文体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把握了文章的主体和结构,感知了“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其次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味和揣摩,感悟了试飞人员、科研人员等为了祖国国防军队的强大而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地精神,更感受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总之,阅读新闻作品首先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其次应注重品味文中的精彩语言,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作业布置】

1.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的()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A.惊心动魄振聋发聩风驰电掣

B.惊魂动魄振聋发聩疾如闪电

C.惊魂动魄震耳欲聋风驰电掣

D.惊心动魄震耳欲聋疾如闪电

解题思路:把握选段文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对关键词、修饰语要准确掌握记忆。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准确记忆,把握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的关键词,要求学生对文中精彩语段反复品读,把握关键词。

2.下列句子的排序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①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②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④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⑤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⑤②③①④

解题思路:解题时将句子粗略地读一遍,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提供的信息和表达的主旨。

答案:B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找准中心句,那就是第⑤句,其次分析其他词与中心词,其他句子与中心句子的关系。第①句是对第⑤句的举例说明,第④句进一步说明了航母舰载机着舰的风险巨大,所以答案应选B。

3.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解题思路:解题时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语句,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结合上下文作答答案: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解题时可抓住“多少人殚精竭虑,多少人顽强攻关,多少人无怨无悔”关键语句判断排比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语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用一句话概括下列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017年7月11日上午,在顺利完成停靠香港期间的各项任务后,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驶离香港。香港特区政府在驻香港部队昂船洲军营为辽宁舰编队举行隆重欢送仪式。欢送仪式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开始,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代表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致辞。

辽宁舰编队这次来港,让香港市民特别是学生和年轻朋友们,加深了对国家现代化及国防建设的认识,亲身感受了人民海军“威武文明之师”的风范,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欢送仪式结束后,辽宁舰沿进港路线驶离香港海域,编队3艘属舰驶过维多利亚海港,属舰官兵在甲板站泊,向香港市民致敬、道别。(人民网)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题时要仔细、反复阅读整个新闻材料,找出导语部分,其次围绕导语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意思,再次筛选出主要信息后,可根据字数要求进行再次筛选。

答案:香港各界群众欢送辽宁舰航母编队驶离香港。

分析:解题时首先找到新闻的导语部分,即新闻的第一段。然后围绕新闻的导语部分分析,抓住关键词句“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驶离香港”、“欢送”,而“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代表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致辞”一句可概括为“香港各界人士”最后围绕导语按照要求概括得出答案。

世界各国航母舰载机指挥手语图解

世界各国航母舰载机指挥手语图解 由于飞机起降时声音巨大,所有的口令都是通过手势来表达。在一个起落架次中,记者就看到了30多种手势。有关人士对各种手势的含义作了详细的解答。双臂上举,食指上指,做圆周运动。“这是命令偏流板升起。” 一条手臂从头顶垂直方向扫向水平方向,再回到头顶。“这是着舰区甲板引导员给出的甲板畅通手势。” 图为中国航母起飞助理的起飞手势,中国海军飞行助理的规范手势显然模仿了美军。 起飞助理对着飞行员向上伸出拇指。“这是示意飞行员检查完毕,一切正常。” 飞行助理下蹲屈身,右手臂迅速上扬,“这是示意放下止动轮挡和偏流板,飞机起飞。因其姿势酷似举枪射击,因此飞行助理又被戏称为‘射手’。” “飞行员头靠座椅后枕,抬起右手行礼,这是向起飞助理示意可以起飞。” 战斗机在航母上起飞,离不开航母特装人员的紧密配合。仅完成起飞动作,就需要65个流程,任何一个流程都容不得差错。在着舰起飞过程中,飞行员无法感知外界因素。“因此,

我们的手势要求及时、准确、规范。”有关人士称,“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大家都刻苦练习,经常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图为俄罗斯海军舰载机起飞时,起飞助理的手势,请注意他只是站起身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 图为美军舰载战斗机起飞,当飞行员敬礼表示准备妥当,弹射指挥官面向前面,再转身对着飞机,蹲下,手向前指,他的手按在甲版上的同时,发射员按下发射按钮,弹射器压力快速加大,扣在前起落架后面的扣子松开,飞机在剎那间向前冲。 舰载机准备着舰前,身着七种颜色服装的舰面人员排着紧密的两行队形,从飞行甲板一端走向另外一端反复检查甲板,如同七色彩虹在甲板上延伸。 在舰面上,各战位的人员都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这与传统军舰上统一颜色的着装要求产生了极大的差别。“你看,这些官兵头盔、马甲、长袖套衫的不同颜色以及他们背后不同的图案和符号,表明了他们的战位和职责,外行看起来,仿佛在甲板上看到了七彩的‘彩虹’,因此我们也称之为‘甲板彩虹服’。”李晓勇详细介绍了每一种颜色的含义,“紫色代表燃油

最新 航空母舰的起源及其发展-精品

航空母舰的起源及其发展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航母萌芽并非在美国,而是一位浪漫的法国人。1909年,法国发明家克莱曼?阿德率先出版了一本名为《飞行》的专著,首次向世人描述了飞机与战舰结合的迷人梦想,并向各国海军展示了航空母舰的雏形,立即引起了海军强国的极大兴趣。20世纪初,处于急速崛起的美国海军,大力发展大型战舰,决心使用航空母舰来改变海战模式,并加快着手这方面的试验。1910年11月14日,停泊在汉普顿锚地的美国海军“伯明翰”号巡洋舰的外形与往常显得有点异样:从舰上的舰桥开始,平缓地向前甲板倾斜安装了一条长25.3米、宽7.3米的木质跑道;而在跑道上一架待飞的“柯蒂斯”式飞机此时正迎风而立。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著名民间飞行员尤金?伊利在检查完各项设施后,迅速跨入座舱,启动发动机。随着螺旋桨越转越快,飞机向前急速滑去,但由于木质甲板长度太短,飞机在脱离甲板的一瞬间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结果机头直往下扎。就在围观的人们以为一场悲剧即将发生时,沉着的伊利操纵尾舵,拉起了机头,驾驶着飞机在海面上空蹒跚前进了几千米,最后安全地降落在海滩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 两个月后,美国海军又在旧金山海湾进行了航空母舰的舰上降落试验。由于飞机在战舰甲板上降落比起飞难度更大,也更危险,因此美国海军特地选择了一艘吨位更大的重型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而且在其尾部安装了比“伯明翰”号巡洋舰起飞甲板更长、更宽的一段木质跑道:长约36米、宽约9.6米。为了能迅速减小飞机的着舰速度,还沿着甲板横向设置了22根钩索,每道钩索两端用50磅重的沙袋系住。伊利还把自行车内胎缠在身上,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1911年1月18日,这天海面风大浪涌,战舰颠簸不已,而舰长又错误地决定抛锚停航,并将舰尾迎着风向。幸亏伊利技艺高超。他关闭了发动机,降低高度,压低机尾,钩住了其中的11根拦阻索;通过一段距离的减速滑跑,飞机总算在距平台前端9米处停住。伊利先后成功地实现飞机在战舰的起飞和降落,为航空母舰的正式发展奠定了基石。此后不久,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相继开始了航空母舰的研制工作,很快一批包括水上飞机母舰在内的性能迥异、大小不同的航空母舰接连问世,不久便在战争中突显出它们的威力。可是因“巨舰大炮”的思想在不少国家海军领导人头脑中作祟,他们对“在军舰上起降飞机”的方案并不以为然;武断地认为要使飞机能在军舰上起降,就必须拆除军舰上的大炮,而这将大大降低军舰的战斗力。因此,早期的海军强国并没有大力发展阿德那种在军舰甲板上起降飞机的航母设想,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即研制水上飞机及其母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水上飞机母舰开始登场亮相,并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它固有的缺点也充分显示出来:吊放与回收不方便,起降受风浪影响大等。于是,英国转而把一艘商船改装为设置全通飞行甲板和岛型舰桥的航空母舰,命名为“百眼巨人”号。这艘满载排水量1.4万余吨、最大航速20节、可搭载20架飞机的航空母舰,成为现代常规航母的雏形。1918年英国首次专门设计建造“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海军两年后设计建造的“凤翔”号航空母舰却赶在英国人之前,于1922年提前服役,夺取了世界上首艘专门设计建造航空母舰的桂冠。到二战前夕,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已经建造了数量可观的航空母舰,但因“大舰巨炮”思想始终在各国海军中占主导地位,战列舰依然是

航母发展史

航空母舰发展史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以飞行距离260米,滞空时间59秒飞行记录,开创了人类征服天空的新记录,也为航空母舰的诞生创造了条件。1910年11月14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金鸟”号飞机从“伯明翰”号轻巡洋舰上起飞;两月后,伊利又一次驾驶“金鸟”号由“宾夕法尼号”巡洋舰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上降落。这两次实验的成功,奠定了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型战舰的生存基础,也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作为海空霸主的新一代武器——航空母舰,即将走上属于它的历史舞台。其实,早在一年前独具慧眼的法国人克莱门特艾德尔曾在《军事飞行》一书中率先提到了在军舰上驾驶飞机的必要性,并对飞机起降军舰上建造宽敞起降甲板等观点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只可惜《军事飞行》一书在法国并没有引起太大注意,因此法国人的舰上飞行被整整耽搁了十年之久。 早期的航空母舰是先从水上航母的研究入手,都是由巡洋舰装上木质飞行甲板改装而成,。英国的“克技神”号便是水上航母的代表之作,是世界上第一艘搭载水上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英国在航空母舰的设计和建造思想方面总是处于领先地位,1912年他们就开始有了3艘真正的航空母舰。像倾斜式飞行甲板、蒸汽动力飞机弹射器、飞机降落指挥系统,还有现代飞机的垂直/短距起落技术都是英国人首创的。而在一战中,英国也是唯一一个将水上航母应用于海战之中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航空母舰并不是海军的主要作战武器,那时的海战还是其他战舰唱主角,航空母舰只不过是待在它们一边的飞机平台。但航空母舰的潜在威力,却已经被头脑敏锐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发现,一战后,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迅速发展,为二战中航空母舰的精彩“演出”做好了准备。而英美日三国在发展航母的道路上展开了疯狂竞争。日本自从在1922年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开始,此后又将“赤诚”号和“加贺”号战列舰改成了航空母舰,然后又陆续建造了“苍龙”号和“飞龙”号三艘航空母舰。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海军又竭尽所能建造了“翔鹤”“瑞鹤”号两艘大型航空母舰。二战爆发后,日本海军已经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这为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横行东南亚海域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但是日本海军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丝毫满足,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还在进行着规模庞大的航空母舰扩建计划。到1945年战败,日本总共建造了25艘航母,拥有庞大的海军舰队,然而在正义面前像日本这样的强大舰队也是不堪一击的。与此同时美国的“兰利”号、“列克星顿”号、“萨拉托加”号也相继服役。而英国是最早研制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因此在航空母舰的制造上,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但一战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并没有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与日本美国有着较大差距,这也是二战初期英国处于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航空母舰立刻显示出它的强大威力。理由很简单,当时普通战舰的火炮射程只有37公里,而航空母舰的飞机活动范围已经可以达到480公里。从此以后,在航空母舰战斗群中,普通战舰只能待在航空母舰的一边,充当火力支援的角色。英国奇袭塔兰托、日本偷袭珍珠港,充分证明了航空母舰的巨大威力,从此,航空母舰代替战列舰成为了海战的真正主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共建造和改装了100多艘航空母舰。在大西洋,盟军的航空母舰负责攻击德国的潜水艇,为向欧洲战场运输兵力和物资的船队提供空中保护。在太平洋,美国航空母舰舰队和日本航空母舰舰队进行了几次

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联队各连队战斗配置及徽章标志

美国海军舰载机联队 大西洋舰队 NS Norfolk, VA NS 诺福克,VA Pacific Fleet 太平洋舰队 NS Pearl Habor, HI NS 珍珠哈伯,您好 CVN-65 USS Enterprise CVN - 65企业号 航空母舰 Enterprise-class 企业级 Norfo lk, VA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 CVN-68 USS Nimitz CVN - 68“号尼米兹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San Diego, CA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 CVN-69 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 - 69“号艾森豪威尔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Norfo lk, VA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 CVN-72 USS Abraham Lincoln “亚伯拉罕林 肯”号CVN - 72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Ev erett, WA 埃弗雷特, WA CVN-70 USS Carl Vinson CVN - 70“卡尔 文森 “号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Norfo lk, VA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 CVN-73 USS George Washington CVN - 73“乔 治华盛顿 “号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Yokosuka, Japan 日本横须贺 CVN-71 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 - 71“西奥多罗斯福 “号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Norfo lk, VA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 CVN-76 USS Ronald Reagan CVN - 76“里根 “号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San Diego, CA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 CVN-75 USS Harry S. Truman CVN - 75“号杜鲁门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Norfo lk, VA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 CVN-74 USS John C. Stennis 美国海军CVN - 74斯坦尼斯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Bremeton, WA Bremeton ,WA CVN-77 USS George HW Bush 美国海军CVN - 77乔治HW 布什 Nimitz-class 尼米兹级 Norfo lk, VA 弗吉尼亚州诺福克

航母的起飞装置

航空母舰的主要装置
起飞装置
蒸汽弹射起飞使用一个平的甲板作为飞机跑道。起飞时一个蒸汽驱动的弹射装置带动飞机在两秒钟内达到起飞速度。目前只有美国具备生产这种蒸气弹射器的成熟技术。在工作原理上,蒸汽弹射器是以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带动弹射轨道上的滑块,把与之相连的舰载机弹射出去的。它体积庞大,工作时要消耗大量蒸汽,功率浪费严重,只有约6%的蒸汽被利用。为制造和输送蒸汽,航母要备有海水淡化装置、大型锅炉和无数管线,工作维护量惊人。它的最大缺陷在于因为弹射功率太大而无法发射无人机,现役的无人机因为重量轻,在弹射时机体会被加速度扯碎。 
?? 蒸汽弹射起飞
蒸汽弹射有两种弹射方式: 
一种是前轮牵引式弹射,美国海军1964年试验成功。舰载机的前轮支架装上拖曳杆,前轮就直接挂在了滑块上,弹射时由滑块直接拉着飞机前轮加速起飞。这样就不用8-10甲板人员挂拖索和捡拖索了。弹射时间缩短,飞机的方向安全性好,但这种舰载机的前轮要专门设计。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都采用了这种起飞方式。&nb sp;
另一种是拖索式弹射,顾名思义,就是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这种弹射方式比较老,各方面都不如前者好,目前只有法国的“克莱蒙梭”级航母使用。拖索式弹射时,甲板人员先用钢质拖索把飞机挂在滑块上,再用一根索引释放杆把其尾部与弹射器后端固定住。弹射时,猛力前冲的滑块拉断索引释放杆上的定力拉断栓,牵着飞机沿轨道迅速加速,在轨道末端把飞机加速到直起飞速度抛离甲板,拖索从飞机上脱落,滑块返回弹射器起点准备下一次工作。& nbsp;
斜板滑跳起飞 
?? 
斜板滑跳起飞
有些航空母舰在其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帮助飞机起飞,即把甲板的前头部分做成斜坡上翘,舰载机以一定的尚未达到其飞速度的速度滑跑后沿着上翘的斜坡冲出甲板,形成斜抛运动,在刚脱离母舰的一段(几十米)距离内继续在空中加速以达到起飞速度。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但是飞机起飞时的重量不如蒸汽弹射起飞,使得舰载机的载油量、载弹量、航程以及作战半径等受到一定的制约。英国、意大利、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由于技术限制,无法研制真正在技术和工艺上过关的蒸汽弹射器,所以只能在本国航母上采用滑翘甲板。采用滑跃起飞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在载机起飞时都必须以20节(36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逆风航行,以加大载机相对速度来帮助舰载机起飞。 
垂直起飞 
垂直起飞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飞机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飞和着陆的技术。它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一项航空技术。英国、美国、俄罗斯的一些航空母舰采用这种技术。 
使用垂直起降技术的飞机机动灵活,具有常规飞机无可比拟的优点: 
首先,具有垂直起降能力的飞机不需要专门的机场和跑道,降低了使用成本。其次,垂直起降飞机只需要很小的平地就可以起飞和着陆,所以在战争中飞机可以分散配置,便于伪装,不易被敌方发现,大大提高了飞机的战场生存率。最后,由于垂直起降飞机即使在被毁坏的机场跑道上或者是前线的简易机场上也可以升空作战,所以出勤率也大幅提高,并且对敌方的打击具有很高的突然性。 
但使用垂直起降技术的飞机同时也有许多重大的缺点: 
首先是航程短,由于要实现垂直起降,飞机的起飞重量只能是发动机推力的83%-85%,这就使飞机的有效载荷大大受到限制,影响了飞机的载油量和航程。同时,飞机垂直起飞时发动机工作在最大状态,耗油量极大,也限制了飞机的作战半径。例如“鹞”式飞机的载重量为1060千克时,作战半径只有92公里。所以在实际使用中,“鹞”式飞机尽量使用短距起飞的方式,以延长飞机的航程。因此,垂直起落

美军航母发展

二战之前 Langley (CV 1)“兰利”号 https://www.doczj.com/doc/3518928372.html,/d ata/bbs/27/8/278/a/07/02/21/cv1_nnxcCuk1Q7x9.jpg 由煤船“木星”号改装成航空母舰。“兰利”号,以纪念先驱塞缪尔·皮尔庞特·兰利;代号为航空母舰 1 号,或CV 1。“兰利”号航空母舰(CV-1)是美国的第一艘航母,在美海军历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它的出现,对此后的美国海军有着巨大的影响,标志着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时代的来临。 “兰利”号于1922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战斗机着舰试验,同年11月,又使用压缩空气弹射器进行了舰载机弹射起飞试验,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1923年,“兰利”号到各地进行航行展示,并在航行中进行各种作战系统的试验。1924年,“兰利”号被编入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的作战序列,美国海军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1936年,由于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数量的增多,“兰利”号被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1937年4月改装完毕。此次改装将前半部飞行甲板拆除,并重定级为AV-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兰利号被用作飞机运输舰,负责美国本土到南太平洋美军战区的补给。1942年2月27曰在运送P-40战斗机支援东南亚盟军作战时,于爪洼海遭到曰本海军岸基飞机攻击,被命中数弹失去动力,后被美国驱逐舰自行击沉。这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排水量11,050吨/14,700吨(1922年) 尺寸舰长165米,舰宽20米,吃水5米 动力3台锅炉,2台电动机,最大输出7,000马力(1922年) 飞行甲板长165.3米,宽19.8米 航速15.5节 火炮127mm×4 舰载机35架 编制468人 LEXIN GTON CLASS 列克星敦级 Lexington (CV 2)列克星敦 https://www.doczj.com/doc/3518928372.html,/d ata/bbs/27/8/278/a/07/02/21/cv2_2TgE50OkYJhZ.jpg CV-2是第四艘以列克星顿命名的舰只,1921年1月作为战列巡洋舰开工,受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竣工前改成航空母舰,1925年10月下水,1927年12月正式服役。 1942年4月15曰,作为第11特混舰队旗舰的列克星顿号离开珍珠港。5月1曰,与17特混舰队的约克城号在珊瑚海汇合。5月7曰,列克星顿号与约克城号击沉了祥凤号轻型航母,5月8曰,在与联合舰队第五航空战队的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斗中,列克星顿号至少中了两条鱼雷和三颗炸弹,尽管火势一度得到控制,但燃油蒸汽还是引爆了列克星顿号,随后列克星顿号被放弃,于当曰20时左右沉没。同时列克星顿号与约克城号的舰载机合力击伤了翔鹤号,并且瑞鹤号也严重减员,致使第五航空战队无法参加中途岛战役。珊瑚海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航母决斗。 列克星顿号作为美国海军重型航母的先驱对海军航空兵的技术发展其了巨大的贡献。列克星顿号(CV-2)共获得了两枚战斗之星勋章。 排水量标准33,000吨/满载43,400吨 动力210,000马力 飞行甲板880英尺 航速最大34节 火炮8英寸8座,40mm高射炮36座,1.1英寸高射炮20座,20mm高射炮最多52座 载机80-90架 舰员1900人 Saratoga (CV 3)萨拉托加 https://www.doczj.com/doc/3518928372.html,/d ata/bbs/27/8/278/a/07/02/21/cv3-4_Ksq35TPyGIvd.jpg 萨拉托加号(CV-3)列克星顿级第二艘,自始至终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多次被曰军击伤从而大多数时间被迫留在修船厂修理。

舰载机起飞与降落技术

舰载机起飞与降落技术 1.起飞 一、蒸汽弹射 使用一个平的甲板作为飞机跑道。起飞时一个蒸汽驱动的弹射装置带动飞机在两秒钟内达到起飞速度。目前只有美国具备生产这种蒸气弹射器的成熟技术。在工作原理上,蒸汽弹射器是以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带动弹射轨道上的滑块,把与之相连的舰载机弹射出去的。它体积庞大,工作时要消耗大量蒸汽,功率浪费严重,只有约6%的蒸汽被利用。为制造和输送蒸汽,航母要备有海水淡化装置、大型锅炉和无数管线,工作维护量惊人。它的最大缺陷在于因为弹射功率太大而无法发射无人机,现役的无人机因为重量轻,在弹射时机体会被加速度扯碎。蒸汽弹射有两种弹射方式: (1)一种是前轮牵引式弹射,美国海军1964年试验成功。舰载机的前轮支架装上拖曳杆,前轮就直接挂在了滑块上,弹射时由滑块直接拉着飞机前轮加速起飞。这样就不用8-10甲板人员挂拖索和捡拖索了。弹射时间缩短,飞机的方向安全性好,但这种舰载机的前轮要专门设计。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都采用了这种起飞方式。 (2)另一种是拖索式弹射,顾名思义,就是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这种弹射方式比较老,各方面都不如前者好,目前只有法国的“克莱蒙梭”级航母使用。拖索式弹射时,甲板人员先用钢质拖索把飞机挂在滑块上,再用一根索引释放杆把其尾部与弹射器后端固定住。弹射时,猛力前冲的滑块拉断索引释放杆上的定力拉断栓,牵着飞机沿轨道迅速加速,在轨道末端把飞机加速到直起飞速度抛离甲板,拖索从飞机上脱落,滑块返回弹射器起点准备下一次工作。 二、斜板滑跳 有些航空母舰在其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帮助飞机起飞,即把甲板尽头做成斜坡上翘,舰载机起飞后沿着上翘的斜坡冲出甲板,形成斜抛运动。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但是飞机起飞时的重量以及起飞的效率远不如蒸汽弹射技术。英国、意大利、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由于技术限制,无法研制真正在技术和工艺上过关的蒸汽弹射器,所以只能在本国航母上采用滑翘甲板。航空母舰都必须以20节(36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逆风航行,来帮助飞机起飞。

法国航母发展之路

■ 杜朝平 航空母舰是现代工业的缩影,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象征,也是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之 一,只比美国晚了一两年,然而法国的航空母舰却“航行”得异常艰 难。 法国航母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个世纪20年代以1 艘改装的试验航母“贝亚恩”号跻身航母俱乐部;然后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只能依赖租借和购买二手航母;60年代其自行设计建造的“克 莱蒙梭”级中型航母服役;之后法国开始向核动力方向发展,穷15 年之功终于拥有了欧洲唯一的核动力航母“夏尔?戴高乐”号。虽 然建造第2艘核动力航母的计划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但到现在 为止一直没有着落。2004年2月13日,法国总统府发表公报,决定 放弃核动力计划,转而建造1艘常规动力航母。美国以“企业”号 航母为起点走上了一条不归的核动力航母之路,而法国则一脚刚跨进 核动力航母的门槛便又迅速退了回去,真有点耐人寻味。 ■ 改装试验航母 随着飞机成功地在水面战舰上起飞和降落,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 国家中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航空母舰热。英国、日本、美国等海军大 国都争先恐后改装或新建航空母舰,以便抢占先机。法国政府也在这 个时候决定将未完工的“诺曼底”级战列舰“贝亚恩”号改建成试 验航母。该舰最初作为战列舰于1914年1月10日在地中海造船厂开工 建造,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中途停工,战后重新开工并 在1920年4月下水。在英国的帮助下,法国从1923年开始将该舰改 建为航母,1927年完工,同年5月正式加入法国海军服役,法国因 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 “贝亚恩”号航母满载排水量28400吨,全长182.6米,水线 长170.4米,型宽27米,最大宽度35米,吃水9.3米;动力系统为 蒸汽轮机,6台锅炉,4轴推进,功率为22500轴马力加15000指示 马力,最大速度21.5节;舰员编制875人;可搭载战机40架;舰 载武器包括8座155毫米火炮、6座76毫米防空火炮、8座37毫米防 空火炮、16挺机枪和4具550毫米鱼雷发射管。 由于该舰是在英国的直接援助下完成设计和改建的,所以它带有 明显的英国航母特征,巨大的烟囱和上层建筑联为一体,设在舰右舷 中前部,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设有前、中、后三部升降机。舰上通 风系统有其独到之处,该系统用冷风冲淡烟囱内的热气,以减少飞行 甲板作业干扰。 法国航母 发展之路

浅论中国航母的发展

浅论中国航母的发展 摘要: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美伊敌对、朝核危机、叙利亚危机、中日钓鱼岛问题等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大有囊括吞并世界的野心,航空母舰则成了大国博弈的工具。航母的发展壮大了各国的海军力量,为大国博弈增加了筹码,各个国家都争先恐后组建自己的航母编队。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多、最先进的航母战斗群。与强大的美国相比,中国航母的发展还处于零起步阶段。面对世界复杂的局势,我国海军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航母编队,在此,笔者粗浅探讨一下我国航母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国航母大国博弈 一、中国航母发展历程 冷战时期,中国海军的远洋战略目标不足,其范围仅在南海和西太平洋部分海域,这些地区属于近海区。70年代西沙群岛爆发海战时,中国只是完全依靠小型舰艇作战,所幸的仅40分钟就完全结束。而岸基战斗机在交战十几分钟后才能接应,这些问题暴露了中国海军没有伴随舰队的航空兵,其中岸基防空兵难以接应并给予掩护和支援。中国的海上力量都以潜艇突击为手段,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掩护潜艇的方法,那么中国反击手段就难以成功。掩护潜艇进入海域除了需要水面舰艇外还需要空中掩护。中国海军最早对航母的需求只是延伸岸基航空兵的活动范围,为此曾购买了墨尔本号航空母舰的舰壳。但墨尔本号舰壳太过老旧,很多是二战时期的技术,它的装置技术多为弹射,再辅以一定的精度装置。中国曾试图利用垂直起降,但在起降过程中出现甲板烧灼问题,配备短距起降后仍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此后中国试图回避这个问题。80年代中国的强5结构经过了加强,但前部和中部机体横肋纵没有大的改变,当着舰钩拉住阻拦锁后,冲击力主要由纵向结构承受,机体能够经受冲击的强度相当有限,尽管如此,强5仍是唯一有潜力充当舰载机的机种。 航空母舰的作战系统主要是舰载机体,而80年代的中国在这方面尤其落后。据美国情报局统计,70年代美国对中国飞行侦查频繁,甚至多次侵犯中国领空,面对挑衅,以我国当时的军事能力只能是束手无策,无奈只得被迫发展高空战斗机。国土防空技术大多是地空雷达警戒网,而且陆地机场的起降条件完善,无需辅助设备,因此设计防空战斗机无需考虑起降距离。80年代还没有能够适应航母甲板的飞机。随着空中力量的发展,强5攻击机得以发展。但强5执行防空任务的问题是机械装备不合适,其装备很简陋,除装有电台和飞行仪表外再没有任何辅助设备,最精密的是对地面攻击的综合瞄准率。强5的数量只够执行低烈度防空和对海攻击任务,在航空母舰模型上安装有远程对空警雷达,用来引导战斗机在舰队防空区作战,而强5攻击机改装的战斗轰炸机缺乏下视低空目标搜索能力,这种航母的防控体系不可靠。为了适应舰载机的发展,人们把大型舰载机装成了水上起降平台,并逐渐发展成了现代航母。在1910年11月,美国一位飞行员从伯明翰号巡洋舰首次驾机起飞成功,从那时起标志了新时代的到来。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优秀教案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通讯,在教学中老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新闻“六要素”以外,还需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和通讯的区别,感受通讯独特的写作特点。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①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初步感知通讯语言的准确、简洁。 ②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赏析文章的精彩语段。 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①学习文章写作方法,赏析文章的精彩语段。 ②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①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重点词句。 ②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辽宁舰的资料以及“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的资料。 ③讨论探究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辽宁舰舰载机起降视频和辽宁舰的相关图片资料。 2.同学们!在观看完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的视频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讨论并发言) 分享完大家的感想后,老师想说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的现场,记者亲身感受并记录了这一精彩感动的瞬间,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着惊海天》,一起去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落实情况。 (2)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效果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情况。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本文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初步感知通讯语言的准确、简洁。 (1)(1—4):介绍了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前最后一次准备。 (3—4):交代这次舰机着舰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2)(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5—16):记叙了舰、机默契配合。 (17—19):展现了舰载机成功着舰。 (3)(20—27):描写了舰载机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以及人们的激动喜悦心情。 (三)问题探究: 1.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 (1)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情景。 (2)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同时增强文章气势,具有感染力。 思路解析:此句的解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表达技巧,抓住本句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赏析:从“震耳欲聋”、“轰鸣”、“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可以看出作者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从“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二是分析其表达效果。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生动地展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对偶和比喻的运用在于增强文章气势和使描写生动形象。 2.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试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引用的修辞,表现出某国上将对我国海军建设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斗志,

揭秘战机到底怎么从航母弹射起飞

在一条不到100公尺长的距离,要让一架传统方式起降的飞机顺利起飞,就一定要有「辅助工具」才行,这就是航舰蒸汽弹射器弹射升空。利用蒸汽弹射器弹射的感觉和一般起飞完全不同,也是挺不一样的搭机经验... 这是在维修时的蒸汽弹射器尾端,诸位看官可以清楚看见甲板下的弹射器汽缸,汽缸上方会有一个弹射梭,弹射梭上方就会连结飞机鼻轮上的弹射杆。 搭飞机的经验,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总有的。起飞,就是在飞机滑行到跑道头后,飞行员将节流阀(油门)开到最大,然后松开煞车,飞机往前加速,过了V1(决定速度)而在Vr(拉起速度)之时,将飞机带杆起飞,飞机爬升而去。这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起飞方式,也是一般正常起飞方式会进行的模式。但如果是在一条不到100公尺长的距离,要让一架传统方式起降的飞机顺利起飞,就一定要有「辅助工具」才行,这就是航舰起飞的模式,也就是只有少数人才能经历的经验了。 传统固定翼飞机从航舰起飞,大抵有2种方式,利用滑跳甲板(如英国和俄罗斯航舰),或是由蒸汽弹射器弹射升空。大体而言固定翼舰载机多半是采取后者,也就是利用蒸汽弹射器弹射。 蒸汽弹射器是啥东东?这玩意儿的英文名称叫做Catapult,可当成弹弓、或是攻城器。但起飞不会用到「弹弓」吧?其实早期的液压或是蒸汽弹射器,将飞机固定的方式还真有点像弹弓。但随着舰载机越做越重(美国海军已经除役的RA-5C侦察机,弹射重量达到80,000磅,

比F-14还重10,000磅),以弹弓的方式固定太危险,所以在C-13蒸汽弹射器问世后,就改以弹射梭连接舰载机鼻轮拖杆的方式,直接以弹射梭弹射,这就是目前海军飞机起飞的方式。 由于目前美国海军的航舰都是统一规格,飞行甲板全长约330公尺,故全世界没有一种传统方式起降的喷射机或大型螺旋桨飞机能在这么短的距离完成起飞与降落,故起降都需以工具辅助。起飞辅助工具就是蒸汽弹射器,利用一个储气槽储满由舰上锅炉或是核子反应器产生的高压蒸汽,在极短的时间内灌入两条平行的汽缸,汽缸的活塞上方连结一个弹射梭,弹射梭则连结舰上机鼻轮上的拖杆。活塞因蒸汽的推动而向前推进,连带带动弹射梭与弹射梭上的飞机。C-13-1蒸汽弹射器的汽缸长约80公尺,也就是说飞机的速度由0加速到240公里费时仅3秒,并在80公尺内完成。至于坐在内部的乘客,则可以感受约4G的加速度,1个60公斤的人在4G情况下,体重会成为240公斤,这时你会感到无法呼吸、心脏向后跑(一般飞行员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搭乘C-2运输机的乘客面向机尾,就会有这样的感觉),起飞的刺激感自然不言可喻。 这就是弹射器的汽缸内活塞,两个平行的活塞连结上方的弹射梭。

美军航母舰载机维修基地

高效率的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维修基地 Navair′s Leaner, More Efficient Depots 张宝珍 美国海军系统司令部(Navair)于1998年初宣称:装在一架曾被用作空中指挥的,由波音707-320改型生产的E- 6ATacamo上的两台CFM56发动机服役期限已经超过10000h。这一成就是由Navair、波音公司和CFM国际公司三方组成的E-6联合保障小组按照预定计划开展维修所创造的。同时也使得Navair的海军航空维修基地成为美军中效率最高的维修基地。 Navair原有6个海军航空维修基地,维修能力明显过剩。在基地改组委员会的建议下,Navair将维修基地的数量削减了一半,保留了加利福尼亚的北岛基地、佛罗里达的杰克逊维尔基地和北卡罗来纳的切里波因特基地,关闭了加利福尼亚的阿拉梅达基地、佛罗里达的彭萨科拉基地和弗吉尼亚的诺福克基地。预计到1999年,维修基地的雇员人数将从1991年的22000人缩减为12000人,减少45%。 采取精简措施后,维修基地的效率显著提高,目前,其维修的10种飞机中已有4种的修理周期大大降低,并且所有飞机维修项目的成本减少了8%。其中: .过去两年内,P-3的修理周期从236天缩短为135天,成本降低了20%; .在过去4年中,F/A-18的修理周期从279天缩短为188天; .1998年,HH-64的修理周期从171天缩短为149天,成本降低了13%; .1998年,CH-53E的修理周期从278天缩短为227天。 动力装置总的修理周期也缩短了22%,例如,TF34的修理周期已经从305天缩短为119天,T64的修理周期也从105天缩短为90天。 目前,若按每日单班制计算,这三个保留下来的维修基地的维修能力已经达到95%。在1998财政年度,三个基地的预算已达15亿美元。在过去9年中,基地的人头费在总费用中所占的比率一直保持稳定,即保持在0.33%~0.37%之间,

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方式

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方式 起飞方式是航母固定翼舰载机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世界航母固定翼舰载机起飞方式有三种:大型航母通常采用弹射方式,英国的轻型航母采用的是滑跃和垂直起降混合方式,俄罗斯中型航母则采用大型固定翼战斗机滑跃式起飞。弹射起飞又分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两种,其中蒸汽弹射技术最为成熟。蒸汽弹射器最早是英国人根据德国人的技术发明的,美国海军后来购买了英国人的专利,并最终将其发展成熟;其原理是,以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带动弹射轨道上的滑块,把联结于其上的舰载机投射出去。 张教授还介绍说,美国从最新型“福特”级航母开始,就放弃了蒸汽弹射技术而改用更先进的电磁弹射。美国是经历了六七十年以后才开始搞电磁弹射的,目前除了美国航空母舰,世界上只有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从美国采购了弹射器。对美国而言,这是绝对不能随便输出的核心技术。至于英国采用的滑跃和垂直起降混合方式,则必须配合垂直起降式战斗机。这三种舰载机起飞方式中,俄罗斯的滑跃式起飞方式对舰载机性能要求最高。 张召忠少将说,20世纪70年代,苏联专家在落实蒸汽弹射起飞构想遇到诸多困难之后,开始研究大推重比、高机动性舰载机航母甲板水平起降技术。从方案提出到最终成功落实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苏联用了10多年时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所以说,苏

联航母舰载机滑跃起飞技术来之不易。而售前已完工70%的“瓦良格”号,其滑跃甲板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滑跃甲板几何参数相近,这对中方研究苏联航母设计经验,探索解决舰载机航母水平起降这一难题的途径,是个不错的参照物。另外,相较美国航母舰载机先进却复杂的蒸汽弹射起飞方式,苏联航母的滑跃起飞技术简单实用,其技术研发成本和风险控制成本相对较低,这也许是中国航母计划会考虑的因素。

浅议航母发展对我国国防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

浅议航母发展对我国国防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内容摘要:在各大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日趋激烈的今天,航空母舰作为最先进的远洋作战工具,对于海军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鉴于我国广袤的海上领土和近年来海权不断被侵犯的现状,发展航母已成为当前的必要乃至首要任务。中国若形成真实的航母战斗力,必将是海权运用和海上作战体系的一次质的改变······ 关键词:航母中国周边现状必要性改变 正文: 航空母舰,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发展,如今已俨然成为大国海军兵力的核心、综合国力和国防威力的象征,甚至称其为“海上决斗的胜负砝码”。如今世界航母林立,而我国对远洋战略的忽视,导致航母发展一度停滞不前。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格局变化,中国将要,也必将迎来航母时代。 就军事理论课上所学和平时对我国周边环境的关注,对航母发展的必要性和影响发表如下个人观点。 发展航母的必要性: 首先可以从航母自身来看。 航空母舰是舰机一体、攻防兼备的武器系统,具有机动和迅速的打击能力,可以有效地夺取作战海域的制海制空权。以它为核心配备多种舰艇而形成的海上作战群体,能够执行多种复杂的作战任务适应未来立体战争的需要。 航母是最有效的的综合武器运载平台。美国著名的军事评论家波尔玛指出:“航空母舰是以往发展最强大的多功能武器系统。”一艘航母,往往携带导弹、火炮等自卫武器,战斗机、攻击机、反潜机等各种舰载机,实现舰与机两级武器系统的融合。而航母的速度和持续航行能力,提升了舰载武器,特别是舰载机的作战灵活性和打击范围。 航母是海上立体战争不可缺少的舰种。飞机既可以担负空中的各种战斗任务,又可以对水面舰船和水下潜艇实施攻击。航母搭载舰机,可以形成海天一体立体化的打击实力。 其次从我国周边的安全状况来看。 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余公里,拥有四大海区,分布六千多个大小岛屿。而海军过去的作战方针属于近海防御,以岸基作战配合部分舰艇进行。这种方式防御范围有限,机动性不强。一旦面临他国的海上侵略,很难在远海进行抵制而显得极为被动。甚至在近海,没有空中力量掩护的战舰也是脆弱的。而以航母为核心的机动编队,不仅能掩护近海活动的舰艇,自身也可成为对空、対潜、对舰的整体作战威力。 对于我国的四大海区,南海蕴含最为丰富的资源。但是从南沙群岛中部到海南距离就有550海里以上。而如今我国海军缺乏远洋作战实力,还不足以在此地区形成有效威慑,更别说常态巡航。于是诸如菲律宾,越南等国,趁机占领我国南沙的部分资源,侵犯我国海权而无所畏惧。航母可以改变这种态势,据计算,一艘普通航母,一昼夜便可控制200平方公里的海域。而像南沙群岛,只需这样的一个航母

美国现役航空母舰舰载机连队及各中队徽章标志

CVW-1 Enterprise (CVN-65 企业号) VFA-211 “Fighting Checkmates” (12 F/A-18F) VMFA-251 “Thunderbolts” (12 F/A-18C) VFA-86 “Sidewinders” (10 F/A-18C) VFA-136 “Knighthawks”(10 F/A-18E)

V AW-123 “Screwtops” (4 E-2C) V AQ-137 “Rooks” (4 EA-6B) VRC-40 (Det. 2) “Rawhides” (2 C- 2A) HS-11 “Dragonslayers” (2 H H-60H / 4 SH-6

CVW-2 Abraham Lincoln (CVN-72 林肯号) VFA-2 “Bounty Hunters” (12 F/A-18F) VFA-151 “Vigilantes” (12 F/A-18C) VFA-137 “Kestrels” (12 F/A-18E) VFA-34 “Blue Blasters” (12 F/A-18C) V AW-116 “Sun Kings” (4 E-2C)

V AQ-131 “Lancers” (4 EA-6B) VRC-30 (Det. 2) “Providers” (4 C-2A) HS-2 “Golden Falcons” (4 SH-60F /2 HH-60H) HSL-47(Det.4)Saberhawks”(2SH-60B)

CVW-3 Harry S. Truman (CVN-75 杜鲁门号) VFA-32 “Swordsmen” (12 F/A-18F) VFA-37 “Bulls” (11 F/A-18C) VFA-11 “Red Rippers” (12 F/A-18F) VFA-105 “Gunslingers” (12 F/A-18E)

航母弹射飞机起飞

航母弹射飞机起飞 目前,航母弹射飞机起飞的装置,使用最多的还是蒸汽弹射装置。考虑弹射问题,做了一点点初步的估算。这仅仅是一个粗线条的概算,有关结果,可能提供参考。 1,弹射过程加速度估算: 弹射末速度80 米/ 秒,相当时速288公里(160节),假设弹射加速长度100米(美国C—13—2弹射器), 按照V = (2aS)EXP0.5公式计算, 80 米/ 秒=(2a100米)EXP0.5 加速度 a =32 米/ 秒2=3.26 g (此处的g代表重力加速度,g =9.8米/ 秒2) 2,弹射运动时间估算: S = 0.5at2 S = 100米,a = 32 米/ 秒2 ,t = 2.6 秒 3,弹射过程功率估算: 30吨飞机,加速度为1g情况下需要30吨即30000公斤弹射力,100米弹射距离,做功3000000公斤米。弹射时间粗略视为3秒,则功率1000000公斤米/ 秒=13300马力(9790千瓦)。实际上弹射需要的加速度超过3g(按照前面1的估算),相应的功率约为3万千瓦。

一艘航母配备两条到四条弹射道,2-4个弹射器,最紧张时,四个弹射器都要投入工作。 4,弹射力估算: 弹射加速度a = 32 米/ 秒2 ,被弹射飞机起飞重量30吨情况下,由于弹射加速度a = 32 米/ 秒2 = 3.27 g,弹射力为30吨X 3.27 = 98吨。 5,美国C—13—2弹射器,轨道长度324英尺(99米),冲程306英尺(93米),气缸直径21英寸,冲程容积1527立方英尺,活塞与牵引器重量6350磅,里根号航母装备四套。蒸汽弹射 器每次弹射最大输出能量可达到95兆焦耳(95兆瓦秒,若弹 射在3秒内完成,则功率为32000千瓦,此数值与前面3的估 算结果接近),弹射器最短工作周期为45秒,平均每次弹射 耗用近700公斤蒸汽。 6,弹射气缸蒸汽压力估算: 设弹射力为98 吨,弹射气缸活塞直径为21 英寸(美国C—13 —2弹射器情况),换算为公制,活塞直径为21 X 2.54 = 53.3 厘米,活塞面积为2231 厘米2,使用双气缸,活塞面积加倍, 弹射蒸汽压强应当是22 公斤/ 厘米2,按照过去习惯的单位 就是22 大气压。工程上,22 大气压的参数,对于航母弹射装 置所需要的锅炉以及气缸,从技术层面来看是能够实现的。 下面是弹射器剖面示意图和实际结构照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