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纠错笔记(人文地理)参考答案

地理纠错笔记(人文地理)参考答案

地理纠错笔记(人文地理)参考答案
地理纠错笔记(人文地理)参考答案

人文地理部分纠错笔记参考答案

【纠错34】

1.C 根据图中可知,20世纪40~50年代,M国的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较快,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发展中国家;N国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故人口增长缓慢,为发达国家。2.C 从图中可以看出,N国人口增长模式先变化,结合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三个时期,可知N国刚刚进入现代型,还未出现逆城市化现象;M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后,人口增长迅速,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城市化速度加快。【纠错35】

3.A 肯尼亚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法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中国介于两者之间。

【纠错36】

4.D 读图可知Y国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即“三低”。

5.C X国代表的是传统型,人口增长快,Y国代表的是现代型,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6.B ①不属于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特点;2050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变慢。

7.A 读图可知,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大,老龄化现象严重,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青壮年劳动力社会负担加重。

【纠错37】

8.B 棉纺织厂、时装厂、包装厂都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9.D 化工厂会带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能建在居民区,不宜建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地带和河流上游。

【纠错38】

10.(1)撤镇设办不仅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大,还将带来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2)山东省整体城市化水平应该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也是高速增长的阶段。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山东省城市化也表现为自东向西梯度递减的趋势。(3)济南市菏泽市可以看出城市化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也高,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4)城市化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城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减少成本;城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化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纠错39】

11.B 根据图例和指向标可以看出该城市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南北方向,从而可以判断其最大风频风向。

12.C 根据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原则,①位于城市的边缘,临近河流,宜布局港口码头;②位于郊区,地形平坦,且邻近河流,宜布局城郊农业区;③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市场条件最优,最宜布局中心商务区;④位于盛行风上风地带,靠近河流,环境优美,宜布局住宅区。

【纠错40】

13.C 由图示经纬度和海域轮廓可判断甲国为伊朗,伊朗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但光照充足,灌溉农业发达。14.B 由图可读出各阴影部分的纬度和经度,确定其大致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水稻、玉米、小麦、黄麻,山东省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

15.C 山东省位于华北平原,突出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是风沙、春旱和土壤次生盐碱化。

【纠错41】

16.解析:由图可知③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热丰富,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农业生产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生产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答案:(1)C (2)A (3)自然条件畜牧业、旱作农业、热带种植园

【纠错42】

17.A 由图可知由里向外分布的农业类型,其经济效益逐渐降低。接近城市中心,地租高,适合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农业类型。【纠错43】

18.解析:第(1)题,从四地的区位条件看,A地靠近城市市场,交通便利,有河流流过,可布局易腐烂、需保鲜的农产品生产基地;B 地区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相对弱化,但优于平原区的D地;D地地处平原,从地形和土地价格上看,宜发展种植业;C地处于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果树种植业。第(2)题,由于城市发展,工农业和生活污染物增多,河流水质变差,处于城市河流下游的E地不适宜发展蔬菜种植。第(3)题,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光热、降水条件优越;从社会经济条件看,该地交遇运输发达,再加上冷藏、保鲜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成为蔬菜生产基地。答案:(1)②③④①蔬菜等副食品的城市需求量大,易腐烂,不宜远距离运输,应布局在城市近郊。

(2)E 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蔬菜的灌溉水源受到污染

(3)光热充足、降水丰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纠错44】

19.C 读图可知,生产成本=电费+原料运费+成品运费,计算比较可知③地成本最低,因此应选择布局在③地。

20.B 分析①、②、④地生产成本可知其中电费成本最高,即该企业属动力指向型。21.D 读图可知甲地离N(市场)最近,即甲为市场指向型企业,瓶装饮料厂属市场指向型企业。

22.B 通过计算比较可知,丙地运费成本最低,因此丙地最适合建厂。

23.C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原料的区位地位下降,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区位地位上升。

【纠错45】24.A 炼铜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要看b 轴方向上的动力因素哪个点所占比重大。25.D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比重就越大。

【纠错46】

26.A 跨国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区位,主要是接近原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地方。

27.A 寻找最优区位,出现分散现象,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8.C 汽车工业生产是工业全球化的典型代表。

【纠错47】

29.解析:方案①的优点可以从“线路较短”入手,缺点可从建设成本、对环境的破坏(破坏植被)等方面分析。方案②的优点可以从“人口稠密”“村镇较多”建设成本较低”入手,缺点可从占用耕地多、人口搬迁多等方面分析

答案: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破坏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

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纠错48】

30.D 上海市南京路人口流动量大,消费市场广阔。

31.C 商业网点的形成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交通和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商业网点布局考虑市场最优原则,一般布局在市中心;商业网点布局考虑交通最优原则,一般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纠错49】

32.D 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减量化一再利用—再循环。33.A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一消费使用一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

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34.D 循环经济带来的效益主要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变废为宝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个方面。【纠错50】

35.(1)B 此图反映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循环经济的途径即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和物质的良性循环。

(2)禽畜粪便和农作物下料的处理有利于环境净化;利用粪便和农作物下料发展沼气,解决了能源不足的问题,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能源;电渣液还田施肥提高了农田肥力,实现了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及答案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 (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世界上地理信息系统的普遍发展和推广应用的阶段是20世纪()年代: A. 60年代 B. 70年代 C. 80年代 D. 90年代 2.以下不属于GIS输出设备的为() A. 绘图仪 B. 数字化仪 C. 打印机 D. 高分辨率显示装置 3、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线对象是():. A. 0维特征 B. 1维特征 C. 2维特征 D. 3维特征. 4、空间图形的不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称为:() A.拓扑邻接B.拓扑关联C.拓扑包含 D.拓扑相交 5、获取栅格数据的方法有:() A.手扶跟踪数字化法B.屏幕鼠标跟踪数字化法 C.扫描数字化法D.人工读取坐标法 6、栅格结构的特点是:() A.定位明显、属性隐含B.定位明显、属性明显 C.定位隐含、属性明显D.定位隐含、属性隐含 7、以线性四叉树表示8*8的栅格矩阵时,第6行第5列位置处的栅格的十进制MORTON 码与四进制MORTON码值分别为:() A. 57,302 B. 50,302 C. 57, 321 D. 50,321 8、描述图形在保持连续变化状态下,图形关系保持不变的性质.或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的 数据为:() A.属性数据B.拓扑数据C.几何数据D.统计数据 9、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 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 B.缩小栅格单元面积 C.改变栅格形状 D.减少栅格总数 10、GIS区别于其它信息系统的一个显著标志是:() A.空间分析 B.计量分析 C.属性分析 D.统计分析 11、数据处理是GIS的基本功能之一,对数据从一种数据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数据格式,包 括结构转换、格式转换、类型转换等,这种数据处理为() A. 数据重构 B. 数据变换 C. 结构转换 D. 数据抽取 12、某选址项目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距离公路2000米以内;2)距离湖泊1000 米以外;3)地块面积大于500KM2。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选址,分别采用() A. 缓冲区分析、intersect叠加分析、基于非空间属性的查询;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

《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 在阅读完《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感性的人文地理印象,正如作者唐晓峰所说:“这些随笔或是有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或是在想法中找出地理容”。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出身”,学习过考古与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两个专业,作者深有感触的谈到自己对于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前后的感受,学时不解不爱,学后兴趣盎然。作者就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概括,认为历史地理与考古学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说话,不能无病呻吟,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都是在上寻求人类活动的痕迹。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对于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认识会有思考考证,还有揣测质疑,还有迷惑不解。作者提到:“地

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后现代地理学’不是地变出来的,而是人作出来的”。对于这些定论,我猜想地真的还是那个地吗?人的确不在是当初的人了。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式。人地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地理环境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后现代地理学”真的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只是一个质疑,也需要认真调查分析。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 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 ∕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 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 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新人教初二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新人教初二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划分的。 B.四大区域是从宏观划分的,区域内部差异很大 C.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是秦岭一一淮河 D.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区域的存在 2.关于东北三省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向北顺序的是 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B.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 C.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增 D.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 3.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是()①修水库②平整土地③植树造林④修水平梯田⑤深耕改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4.下面不属于制约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 A.夏季降水多B.冬春降水稀少C.灌溉水源不足D.春旱严重 5.51.有关台湾省主要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台北是台湾省最早兴起的城市 B.台南有著名的故宫博物院 C.基隆是台湾省第二大城市 D.高雄是台湾省最大海港 6.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是() ①天然降水较少②夏季气温高③光照强④昼夜温差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造成西北地区植被由东向西从草原变为荒漠草原和荒漠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的东西差异 B.降水量的东西差异 C.地形的东西差异 D.河流的东西差异 8.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澳门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博彩旅游业 B.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是英国 C.澳门被誉为“购物者的天堂” D.香港位于珠江口西侧,深圳以南 9.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B.不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C.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D.不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10.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我国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地处我国()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北地区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复习资料

2.操作尺度: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应采用最佳尺度,不同操作尺度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 3.地理网格:是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网格。 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4.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简化和抽象表达,并将抽象结果组织成有用、能反映形式世界真实状况数据集的桥梁。 5.对象模型: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6.地图数字化:根据现有纸质地图,通贯手扶跟踪或扫描矢量化地方法,生产出可在技术机上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的数字化数据。 7. 拓扑关系: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8.空间数据结构:对空间逻辑数据模型描述的数据组织关系和编排方式。 9.影像金字塔结构:在同一的空间参照下,根据用户需要以不同分辨率进行存储与显示,形成分辨率由粗到细,数据量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结构。 10.空间索引: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 11.空间数据查询:其属于空间数据库的范畴,一般定义为从空间数据库中找出所有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 12.空间分析: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异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13.栅格数据的追踪分析:对于特定的栅格数据系统,有某一个或多个起点,按照一定的追种法则进行追踪目标或者追踪的空间分析方法。 14.数字高程模型: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高程数据通常采用绝对高程。 15.数字地形分析: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二、填空题 1、地理空间数据的概念模型分为:对象模型、场模型、网络模型。

AP人文地理自学笔记 Part1

AP人文地理自学笔记 Chapter One 引入 一、地理学的演变 地理定义: descrip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the people and process that shape its landscapes. History depends on geography. 希腊【Anaximander制作了第一张地图;Eratosthenes第一个发明了geography这个词,并且精确地测量出地球的周长measure Earth circumference】 罗马【Ptolemy, Geo从science演变成了一种art】 中世纪【暨Medieval Period,Dark Age,Europe relegated geography 此时Islamic world extend to Asia】 中国【Phei Hsiu这人莫非是慧修法师?Mid-1400 郑和下西洋据说郑和比哥伦布早到达美洲西海岸72年】 文艺复兴【14世纪马可波罗著作激起了欧洲航海家的兴趣这时候Cartographer,也就是mapmakers 出现了Gerardus Mercator绘制了世界地图】 现代【1830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在伦敦成立1888 National Geographical Society 在美国成立;20世纪早期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学说建立(Carl Ritter,Ellen Churchill Semple, Ellsworth Huntington.)Cultures are a direct result of where they exist.Warm climate——more relaxed,因此成长在较温和的欧洲的人要比温暖地区的人优秀——1930s理论被推翻被possiblist approach代替,暨人类可以决定他们的命运可以改变环境去满足需求】将来{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测量你的绝对位置,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介绍包括人口公路建设以便推论出新的数据, Aerial photography} 二、地图注:projection=投影 Scale 暨比例尺【三种形式语言描述图形描述数字描述暨ration或fractional】 扭曲distortion【equal-area projection大小不变形状变——Goodes-Homsoline projection;conformal map——形状不变大小变——conic projection。Mercator Map 表示距离但是极大的夸大了极地地区的面积Greenland=Africa】 种类和级别 Cylindrical Map圆柱体的【表示方向不表示距离】eg.Mercator Map Planar Map 平面地图【所有azimuthal map暨平面角地图表示方向从一点(通常是极点的)来看地球从北到南极从南到北极】 Conic Map【表示距离不表示方向】 Oval Map【Molleweide projection】Cylindrical和Conic的结合 Thematic Map专题地图【除了表示面积地图还可表示地理现象】 Eg.Area class map, area symbol maps, cartograms, chropleth maps, digital maps,dot maps,flow-line maps,isoline maps, point symbol maps,proportional symbol maps, Flow-line Map【表示移动eg.移民】 Choropleth Map等值区域图分布图【表示人口数据eg.婴儿死亡率不同颜色图案表示不同区域】 Cartograms 比较统计地图【通过形状来比较数字世界人口: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

高一地理笔记(注释)整理

高一地理笔记整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一 1、天体恒星光热气球 星云气体尘埃 行星绕恒星转 卫星绕行星转 彗星慧头彗核慧发慧云慧尾 2、总行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 3、太阳大气光球太阳黑子 色球耀斑,日珥 日冕太阳风 (由内到外,温度由低到高,光度由大到小,厚度由大到小)*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 4、太阳核反应区 辐射区 对流区 大气层(由内到外) 5、八大行星(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6、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二 1、恒星月:月球公转周期27.32日(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均自西向东) 2、塑望月:29.53日 3、月相变化新月(朔)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峨眉月 4、日食太阳月亮地球(月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新月) 5、月食太阳地球月亮(地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满月) 6、黄道地球轨道 白道月球轨道 7、朔望月大潮 上下弦月小潮 8、涨落潮时间差12时25分 专题三 1、太空探索的意义 空间资源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四

1、太阳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2、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3、角速度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到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秋分昼夜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及答案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世界上地理信息系统的普遍发展和推广应用的阶段是20世纪()年代: A. 60年代 B. 70年代 C. 80年代 D. 90年代 2.以下不属于GIS输出设备的为() A. 绘图仪 B. 数字化仪 C. 打印机 D. 高分辨率显示装置 3、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线对象是():. A.0维特征 B. 1维特征 C. 2维特征 D. 3维特征. 4、空间图形的不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称为:() A.拓扑邻接B.拓扑关联C.拓扑包含 D.拓扑相交 【 5、获取栅格数据的方法有:() A.手扶跟踪数字化法B.屏幕鼠标跟踪数字化法 C.扫描数字化法D.人工读取坐标法 6、栅格结构的特点是:() A.定位明显、属性隐含B.定位明显、属性明显 C.定位隐含、属性明显D.定位隐含、属性隐含 7、以线性四叉树表示8*8的栅格矩阵时,第6行第5列位置处的栅格的十进制MORTON码 与四进制MORTON码值分别为:() A. 57,302 B. 50,302 C. 57, 321 D. 50,321 8、描述图形在保持连续变化状态下,图形关系保持不变的性质.或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的 数据为:() A.属性数据B.拓扑数据C.几何数据D.统计数据 > 9、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 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 B.缩小栅格单元面积 C.改变栅格形状 D.减少栅格总数 10、GIS区别于其它信息系统的一个显著标志是:() A.空间分析 B.计量分析 C.属性分析 D.统计分析 11、数据处理是GIS的基本功能之一,对数据从一种数据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数据格式,包括 结构转换、格式转换、类型转换等,这种数据处理为() A. 数据重构 B. 数据变换 C. 结构转换 D. 数据抽取 12、某选址项目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距离公路2000米以内;2)距离湖泊1000 米以外;3)地块面积大于500KM2。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选址,分别采用()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阅读笔记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汇报提纲: 1、书目简介 2、影响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3、冲突与融合: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4、反思与探索 一、书目简介 作者约翰斯顿(R.J.Johnston)是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曾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是国际著名的人文地理学者,他极其丰富的著作在国际地理学界有很大影响。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 本书是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的姊妹篇,共同探讨了人文地理学中关于哲学和方法论之争,本书更侧重介绍各种哲学的性质、考察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二、影响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哲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热爱智慧”。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系列学科的者须,涉及研究学科界线内工作用以进行的方法途径,这样一种哲学的核心基础就是其认识论或者说是其关于知识的理论,提供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这类问题的答案。 对人文地理学而言,这样的哲学有四类:经验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结构主义思潮。因为实证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的,所以作者

把影响当代英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患潮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三种,逐一介绍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多种哲学和方法论观点,讨论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联。 认为不具有实在的本体论 (一)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最后广泛采纳实证主义思潮的社会科学之一。20世纪50年代晚期,美国很多学术机构广泛地介绍了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迅速传播,到60年代末期,实证主义已支配着整个北美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学。 实证主义者相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因此,既然所有学科都使用同样的方法论,那么学科之间的区别就不在于如何进行其特定研究,而在于它们研究什么。因此实证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有赖于特定兴趣中心的发展。这个兴趣中心使人文地理学在各门社会科学中具独特性。所选择的兴趣中心建立在早期传统的基础上,即“地方和空间”。正如哈维指出的, 地理学的全部实践和哲学,都依赖于用以研究各种客体和事件空间分布的概念框架的发展。 典型代表理论:德国经济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J.H.vonThunen)的土地利用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论(重力模型)。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地理信息系统试题及答案最新版本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试卷 、单项选择(每小题 2分,共20分) 1世界上地理信息系统的普遍发展和推广应用的阶段是 A. 60年代 B. 70年代 C. 80年代 D. 90年代 2?以下不属于 GIS 输出设备的为( 3、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线对象是() 4、空间图形的不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称为: 5、获取栅格数据的方法有: 6、栅格结构的特点是: 的栅格矩阵时,第 6行第5列位置处的栅格的十进制 MORTON 码与四进制MORTON 码值分别为:() A. 57, 302 B. 50, 302 C. 57, 321 D. 50, 321 8、 描述图形在保持连续变化状态下,图形关系保持不变的性质?或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的 数据为: () A ?属性数据 B ?拓扑数据 C ?几何数据 D ?统计数据 9、 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 () A.增大栅格单元面积 B.缩小栅格单元面积 C.改变栅格形状 D.减少栅格总数 10、 GIS 区别于其它信息系统的一个显著标志是: () A.空间分析 B.计量分析 C.属性分析 D.统计分析 11、 数据处理是 GIS 的基本功能之一,对数据从一种数据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数据格式,包 括结构转换、格式转换、类型转换等,这种数据处理为( ) A.数据重构 B.数据变换 C.结构转换 D.数据抽取 12、 某选址项目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 )距离公路2000米以内;2)距离湖泊1000 米以外;3)地块面积大于 500KM 2 。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选址,分别采用( ) A.缓冲区分析、in tersect 叠加分析、基于非空间属性的查询; B. 缓冲区分析、identify 叠加分析、基于空间关系的查询; 20世纪()年代: A.绘图仪 B.数字化仪 C.打印机 D.高分辨率显示装置 A ? 0维特征 B. 1维特征 C. 2维特征 D. 3 维特征. A ?拓扑邻接 B ?拓扑关联 C ?拓扑包含 拓扑相交 A ?手扶跟踪数字化法 B ?屏幕鼠标跟踪数字化法 C ?扫描数字化法 D .人工读取坐标法 A ?定位明显、属性隐含 B ?定位明显、属性明显 C ?定位隐含、属性明显 D .定位隐含、属性隐含 7、以线性四叉树表示 8*8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版2021考研复习笔记 论绪第1章 复习笔记 1.1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 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区域性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 (3)综合性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试卷1评分标准与答案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资环、地信2008 级《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试卷A评分标准及答案 1.从历史发展看,GIS脱胎于:() A.地图学 B.地理学 C.计算机科学 D.测量学 2. 在构成空间网络的基本元素中唯一不表示任何属性的元素是:() A.拐角 B.结点 C.障碍 D.站点 3.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C.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D.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 4.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事物管理数据库的根本区别在于表征:() A.属性数据 B.统计数据 C.文本数据 D.图形数据 5.对于游程编码而言,图形复杂程度与压缩比的关系为:() A.图形越复杂,压缩比越高 B.图形越简单,压缩比越低 C.图形越简单,压缩比越高 D.二者之间无关 6.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世纪:()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7.地理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是() A.属于属性信息 B.属于共享信息 C.属于社会经济信息 D.属于空间信息 8.对一幅地图而言,要保持同样的精度,栅格数据量要比矢量数据量() A.大 B.小 C.相当 D.无法比较 9.“二值化”是处理何种数据的一个技术步骤:() A.扫描数据 B.矢量数据 C.关系数据 D.属性数据 10.广泛应用于等值线自动制图、DEM建立的常用数据处理方法是:() A.数据插 B.布尔处理 C.数据提取 D.合成叠置 11.GIS外部设备主要包括各种输入和输出设备,以下不是输入设备是:() A.图形跟踪数字化仪 B.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 C.图形显示终端

高教版人文地理学考研笔记_复习全攻略

《人文地理学》赵荣、王恩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人地关系论; 第三章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第四章人口空间过程; 第五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六章旅游的区域特征; 第七章政治的空间结构与空间过程; 第八章文化生态与文化景观; 第九章民族的区域特征与民俗; 第十章教与宗教景观; 第十一章为过程与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专业词汇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苏尔:文化景观学派。(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