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邓稼先1

11邓稼先1

11邓稼先1
11邓稼先1

11、《邓稼先》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2、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深入阅读课文,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相关链接】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土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

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l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氢弹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

2、文章共由六部分组成,阅读后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及体现的精神品质。

第一部分:精神品质:

第二部分: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精神品质:

第四部分:精神品质:

第五部分:精神品质:

第六部分:精神品质: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会学习、会合作,定会成功!)

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重点精读第五部分,为什么这段要重点学习?

三、质疑交流(教师寄语:学习贵在发现!)

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学为我用,提升自我!)

你认为邓稼先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我掌握、我轻松、我快乐!)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截然不同()孕育()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鞠躬尽瘁:②死而后已:

③家喻户晓:④妇孺皆知:

3.选词填定: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A.开始 B.开辟 C.开创 D.开展

4.谈谈你对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了解(可查阅资料)。

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1邓稼先(练习3)

11 邓稼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2分) A.元勋(xūn)邓稼先(jià)妇孺皆知(rú) B.殷红(yān )开拓(tuò)鲜为人知(xǎn) C.燕然(yàn )癌症(ái )鞠躬尽瘁(cuì) D.彷徨(huáng)罗布泊(bō)风悲日曛(xūn)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悲惨孕育锋芒毕露 B.宰割选聘家愉户晓 C.奠基颤抖妇孺皆知 D.仰慕勒功死而后己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可歌可泣(小声哭,流泪)鲜为人知(新鲜) B.家喻户晓(说明)至死不懈(松懈)死而后已(停止) C.当之无愧(愧疚)截然不同(截止)锋芒毕露(全、都) D.马革裹尸(皮)知人之明(眼力)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邓稼先去了,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A.假使可就 B.如果而竟 C.如果可就 D.假使而竟 5.对下列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D.表示意思的递进 6.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4分)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7.文学常识填空。(6分)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作者美籍华裔家,获1957年物理学奖。 二.整体感悟(10分) 1.相比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本文是一个大手笔,这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这种多变的句式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23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2分) 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测邓稼先此时的心情。(2分)

11 邓稼先

11 邓稼先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原子弹爆炸 同学们,科技发展到今天,世界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载入宇宙飞船已发射成功,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够掌握航天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它使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然而,在这伟大和自豪的后面,却又有多少艰苦的奋斗和默默的奉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先生就是这无数默默奉献者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所写《邓稼先》,让我们走入他的心灵,去感受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去体会默默奉献中的卓越。 教师:当年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为邓稼先题写了一首诗,今天让我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可映放诗句) 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教师:张爱萍在诗中所赞扬的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的君,就是邓稼先先生。他为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中国人民的最优秀的儿子。 活动2【讲授】 (二)、回顾文章内容 1、作者开篇为什么要写历史?请你们考虑作者写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突出的重点是什么?请你们抓住该段最关键的语句。 教师: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这句话回答了作者为什么要先讲历史的原因。实际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 作者写这段历史,是要说明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作者所举的例子,只是1898年发生的事情,而在近百年中,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欺凌还远不止此。你们在课外阅读中,在历史课本中,还知道一些近百年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事实。请你们任举一例,向全班讲一讲。 教学设计构想: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无耻侵略,认识旧中国的亡国灭种的危险,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激情。本课不是历史课,不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回答,五至十分钟即可。 2、请同学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近百年的历史?这与邓稼先有没有关系? 教师明确:有关系。正因为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激发了邓稼先的爱国热情,他才有那样的爱国行动,邓稼先是一个爱国者,正是这段历史,激发了邓稼先让中国站起来的强烈愿望他不仅有这种愿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制出了原子弹,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的行列,使中国具有对抗某些大国核威胁的力量,使中国具有保护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段

11《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11邓稼先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鲜(xiǎn)为人知鞠(jū)躬尽瘁(cuì)孕(yùn)育罗布泊(pō)黯(àn)曛(xūn)铤(tǐng)邓稼(jià)先至死不懈(xiè)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元勋:立大功的人。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11邓稼先

11.《邓稼先》导学案 设计:钱岗中学学校七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 你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他的朋友一起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 【自主预习案】 【自主学习指导】 1、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邓稼先。 2、结合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生平。 3、掌握生字词。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一.学生自主学习 (一)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邓稼.先___元勋.____至死不懈.___鞠躬尽瘁.___选聘.___ 无垠.___殷.红____彷徨.____鲜.为人知___锋芒毕露.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__然不同chóu___划yǜn___育妇rú__皆知 马革guǒ___尸céng___出不穷家yǜ___户晓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3.每家每户都知道。()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____学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三)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邓稼先

1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与德育:4、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目标1、2,夯实基础。 2.理清课文思路,复述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的吗?同学们像知道我国的原子弹是有什么人研制成功的吗?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关于我国原子弹的故事。同学们翻到第十一课《邓稼先》。 二、初步感知 1.从题目你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2.大家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了解多少?有没有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 3.快速浏览课文,注意生字词,简单复述课文。

11.邓稼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南川三中初一语文备课组 三、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参考: 鲜(xi ǎn )为人知 鞠躬尽瘁(cu ì) 难堪(k ān ) 彷徨(p ánghu áng )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 赞叹;泣:流泪。 元勋: 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 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他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要求学生笔记) 2、写作背景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弹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位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位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传记。 (以上资料可由学生讨论完成,老师作适当的补充,不要求学生笔记。) 四、文本学习 (一)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参考: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1邓稼先(练习4)

11 《邓稼先》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邓稼. 先( ) 宰.割( ) 鲜.为人知( ) 呼啸.( ) 筹.划( ) 挚. 友( )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3. 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 A.鞠躬 爆炸 宰割 苦闷 B.崇高 坦诚 仰慕 残案 C.大厦 蓬草 萦绕 长亭 D.颤抖 焦虑 筹划 彷徨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歌可泣. :流泪 鲜为人知.:少 B.当之无愧.:愧色 锋芒毕. 露:全、都 C.妇孺.皆知:小孩子 死而后已. :罢了 D.家喻.户晓:明白 马革. 裹尸:皮 5. 填对下列成语。 可歌可( ) ( )为人知 当之无( ) 锋芒( )露 家( )户晓 妇( )皆知 马革( )尸 鞠躬尽( ) 6. 本文是一篇_________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_________和对民族的_________。 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出自哪里?是说谁的?你还知道他哪些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练习 课内语段一 (2) 稼 ------ ( ) 嫁 ------ ( ) 家 ------ ( ) (1) 铤 ------( ) 蜓 ------( ) 挺 ------( ) (4) 估 ------ ( ) 沽 ------ ( ) 姑 ------ ( ) (3) 悴 ------ ( ) 粹 ------ ( ) 瘁 ------ ( )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绝”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8.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 9.概述本文内容。 10.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11.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