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综述·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刘静文 刘红利 张涛

【摘要】 胃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胃癌的病理分型是以组织形态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不同类型的胃癌,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各异,流行病学和分子机制亦不同,以致现有的胃癌病理分型系统众多。以往常用的病理分型包括Borrmann 分型、Lauren 分型和WHO 分型,已有的这些胃癌分型对临床指导意义有限。最新的研究对295例胃癌进行综合性分子分析,这是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计划工作的一部分,基于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合,提出了一种新的胃癌分子分型,将其分为四个亚型:EBV 感染型;微卫星不稳定(MSI )型;基因组稳定(GS )型;染色体不稳定(CIN )型。该研究于2014年7月23日在《nature 》在线发表,新发现的胃癌分子分型有助于胃癌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的筛选。本文将对胃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展开综述。

【关键词】 胃肿瘤; 分子分型

Research progress of molecular type of gastric cancer Liu Jingwen, Liu Hongli, Zhang Tao. Cancer Center,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Hongli, Email: whliuhongli@https://www.doczj.com/doc/3516945721.html,

【Abstract 】 Gastric cancer is a kind of malignant tumor which has high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 Its pathological type is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issue and cel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ut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are also different for each type, which makes so many typing systems come out. Usual pathological types include Borrmann type, Lauren type and WHO type. All these types have limited significance for clinic. The latest research analyzed 295 primary gastric carcinomas at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stage, which is also a part of TCGA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ject. Ultimately, they put forward a new typing system which divided gastric cancer into four types including tumor positive for Epstein-Barr virus (EBV), microsatellite instable (MSI) tumors, genomically stable (GS) tumors and tumor with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CIN).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nature’ online in July 23, 2014, which contributed to targeted drug screening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 molecular type.

【Key words 】 Stomach neoplasms; Molecular type

1923年德国病理学家Borrmann 提出一种胃癌大体形态分型方法,称为Borrmann 分型。此分型

一、背景

目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余万例,中国占42%,死亡70余万例,中国占35%。胃癌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致死癌种,在中国和日本尤为高发[1]。以往常用的病理分型包括Borrmann 分型、Lauren 分型和WHO 分型,这几种分型均是在组织形态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行。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24.028

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通讯作者:刘红利,Email: whliuhongli@https://www.doczj.com/doc/3516945721.html,

主要根据癌瘤在黏膜面的形态特征和在胃壁内的浸润方式进行分类,将胃癌分为四型:Ⅰ型(结节型),Ⅱ型(溃疡局限型),Ⅲ型(浸润溃疡型),Ⅳ型(弥漫浸润型);Ⅳ型胃癌胃壁呈广泛增厚变硬,又称革囊胃。1965年Lauren 根据胃癌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后

来称为Lauren 分型[2]。

WHO 于1979年提出以组织来源及其异型性为基础的国际分型,该系统将胃癌分为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未分化癌和不能分类的癌。1990年WHO 对胃癌组织分型进行修改,新的标准将胃癌分为上皮性肿瘤和类癌两类,上皮性肿瘤包括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

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鳞腺癌、未分化癌和不能分类癌。然而这些分型系统临床意义小,均不能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治疗靶点,这使我们迫切的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分子分型方法,为胃癌个体化治疗靶向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大多数胃癌与感染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3]和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4]。少部分胃癌与E-钙黏蛋白基因(CDH1)[5]或错配修复基因(Lynch syndrome)种系突变有关,少数错配修复缺陷胃癌不表达CIMP(CpG island methylator ohenotype)中的MLH1[6]。基于以上相关研究,已有人用基因表达谱或DNA序列来描述胃癌的分子特征,但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分子分型系统。

2014年7月23日在《nature》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作为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计划工作的一部分,研究者收集了295例未接受过放化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组织和血液标本,采用6种分子平台对样本进行分析,包括:(1)成组体细胞拷贝数分析;(2)全外显子序列分析;(3)成组DNA甲基化程度分析;(4)mRNA序列分析;(5)miRNA 序列分析;(6)成组反相蛋白分析(reverse-phase protein array,RPPA)。77%的样本均进行了以上6种分子平台的检测,全部样本DNA进行了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e,MSI)检测,107例样本进行了低通量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大量检测结果计算,基于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合,提出了一种胃癌分子分型,将其分为四个亚型:(1)EBV感染型,其特征包括PIK3CA频发突变、DNA超甲基化和JAK2、CD274和PDCD1LG2扩增;(2)MSI 型,其特征是高突变率,包括编码癌基因信号通路蛋白的激活性基因突变;(3)基因组稳定(genomically stable,GS)型,其特征包括多发生于组织学弥漫型中,有RHOA突变或RHO家族GTP酶活化蛋白基因融合现象;(4)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型,其具有标志性的异倍染色体和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原位扩增[7]。

二、EBV病毒阳性型

EBV型约占9%,好发于胃底和胃体,多见于男性[8]。研究分别采用mRNA、miRNA、外显子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来证实EBV感染,得到了高度一致的结果。相反,仅检测到极少量H.pylori感染证据,这说明细菌感染在促进慢性胃病发展为癌的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大。检测非配对肿瘤样本CpG甲基化水平显示,EBV型有丰富的CIMP[9],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10]。EBV-CIMP和MSI相关胃- CIMP中甲基化情况的不同反映了各亚组突变谱和基因表达的不同。EBV型的DNA超甲基化水平比任何TCGA报道过的肿瘤都要高。EBV型都有CDKN2A(p16INK4A)启动子超甲基化。CDKN2A 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为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启动子发生甲基化后会导致基因不表达,促进肿瘤发生。但该型缺乏MSI相关CIPM的特征性MLH1启动子超甲基化[11]。

EBV型中多有PIK3CA突变[12-13],80% EBV 型发生了非无义PIK3CA突变,且其突变位点非常弥散。相反,其他亚型中只有3%~42%的PIK3CA 突变,且突变多集中于编码激酶的外显子20处。因此,抑制PI3K可用来证实EBV型的这一特征[7],并有可能成为该型的治疗靶点。此外,EBV型多有ARID1A(55%)和BCOR(23%)突变,缺乏多见于CIN型的TP53突变。ARID1A为一种抑癌基因,其突变与多种肿瘤(如卵巢癌、肝癌、胃癌和乳腺癌等)的发生相关。BCOR编码一种抗凋亡蛋白,在白血病和髓母细胞瘤中同样可见其突变[14-15]。

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频发扩增位点,位于染色体9p24.1,包括JAK2、CD274和PDCD1LG2扩增,该扩增多发生于EBV型[7]。JAK2编码一种RTK,是潜在的治疗靶点[16]。CD274和PDCD1LG2分别编码免疫抑制蛋白PD-L1和PD-L2,并可能成为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治疗靶点。CD274扩增与EBV阳性淋巴样肿瘤中有PD-L1高表达相一致[17-18]。以上研究结果提示PD-L1/2拮抗剂和JAK2抑制剂可能对EBV型治疗有益。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PIK3CA高频突变提示PI3K 抑制剂可能对EBV型有独特的疗效。ARID1A和BCOR频发突变提示其编码蛋白拮抗剂均可能成为此型患者的新靶向治疗药物。此外,受体酪氨酸激酶JAK2和免疫抑制蛋白PD-L1/2的过表达提示JAK2拮抗剂和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为靶点的PD-L1/2拮抗剂也可能成为此型胃癌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三、MSI型

MSI型约占22%,好发于胃窦或幽门,多见于

女性(56%),初诊年龄偏高(中位年龄72岁)。该型有DNA超甲基化和高突变率。DNA超甲基化包括MSI相关胃型-CIMP及特征性MLH1启动子的超甲基化,后者可导致DNA错配修复蛋白MLH1沉默表达[7,19]。由于DNA修复机制异常而导致DNA 高突变率,包括多种能激活致癌信号蛋白的基因突变,如PIK3CA、ERBB3、ERBB2和EGFR突变。虽然在MSI型结直肠癌中发现了BRAF V600E基因突变,并进一步研发出了相应的靶向药物,且在临床上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20],但在MSI型胃癌中并未发现该突变。此外,用HotNet分析MSI型的基因突变显示在Ⅰ类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基因中有相同的改变,包括B2M和HLA-B突变。在结直肠癌和黑色素瘤中,B2M突变会导致Ⅰ类HLA复合物表达缺失[21],以上说明这类突变可通过减少抗原呈递而导致肿瘤免疫逃逸。

据以上研究,MSI型缺乏靶向基因扩增,但具有高频DNA突变率,未来的研究重点将在于从众多的基因突变中筛选出可靶向抑制肿瘤的特征性基因突变,并探索出相应的靶向治疗策略。

四、GS型

GS型约占20%,初诊年龄偏低(中位年龄59岁),多属Lauren分型中的弥漫型(73%)。GS型多有CDH1突变(37%)、RHOA突变或RHO家族GTP酶活化蛋白基因融合现象(CLDN18-ARHGAP 融合)[7]。此前认为CDH1种系突变与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HDGC)密切相关[22]。但是,在基因种系分析中仅揭示了两种CDH1多态性,且都不为HDGC的病因。RHOA 突变是GS型的特征性突变。当RHOA处于GTP 结合的活化态时,能通过多种效应因子(包括ROCK1、mDia和PKN)调节肌动-肌球蛋白依赖的细胞收缩和移动[23-24],并激活STA T3通路促进肿瘤发生[25-26]。当发生RHOA突变时,RHOA与ROCK1等效应因子相接触的两个邻近的氨基末端结构域会发生改变。RHOA的突变位点并不类似于癌基因突变发生在RAS家族GTP酶处。尽管有1例发生了密码子17突变,但我们并没有发现G17V的显性负突变,该显性负突变在T细胞恶性肿瘤中有发生[27-28]。RHOA突变能改变RHOA的下游信号通路。RHOA Y42C突变减弱了PKN的活化,但对mDia或ROCK1无影响[29]。有5例样本发生了RHOA Y42突变,该突变正如HRAS上的Y40,Y40的基因发生突变能选择性的减弱HRAS对RAF的活化,而对其他RAS效应因子无影响[30]。以上均说明,RHOA在细胞运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HOA 的改变会导致肿瘤呈分散性生长并使细胞缺乏黏附性,这些均是弥漫型胃癌的标志。

对频发性结构基因改变的分析进一步显示了GS型中RHO通路的重要性,这些改变包括2例发生于染色体间的CLDN18和ARHGAP26(GRAF)易位。ARHGAP26是一种GTP酶活化蛋白(GTPase-activating protein,GAP),能使RHO GTP 酶转化为GDP态,加强细胞移动[31]。CLDN18是细胞紧密连接结构的组成部分[32]。此外,还发现了9例CLDN18-ARHGAP26融合,2例CLDN18-ARHGAP6(编码同源GAP)融合现象。该类融合发生在CLDN18外显子5的终止密码子之前,为有义融合,导致CLDN18胞质部分羧基末端连接有ARHGAP26或ARHGAP6大片段,该嵌合蛋白保有ARHGAP26/6羧基末端GAP结构域,潜在影响ARHGAP对RHOA通路的调节作用。同时,该融合现象也影响了CLDN18介导的细胞黏附作用。CLDN18-ARHGAP融合与RHOA突变不会同时出现,其在GS型中发生率共占62%。以上研究结果开启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有望为这类致死性较高的胃癌亚型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五、CIN型

CIN型约占50%,多发生于胃食管交界处和贲门(65%),多属Lauren分型中的肠型。CIN型多为染色体异倍体。更具临床意义的特征是,几乎所有RTKs都有基因扩增,其中许多已能被现有的或研发中的药物所阻断[7]。该型常伴有EGFR磷酸化水平升高,且抗血管生成作用明显,VEGFR2抗体ramucirumab对此型胃癌可显示抗肿瘤作用,其疗效可能与VEGFA基因扩增有关[33]。此外,细胞周期调节基因(CCNE1、CCND1和CDK6)频发扩增提示其可能成为抑制周期素依赖激酶的潜在治疗靶点[34]。

六、总结

在日益提倡癌症个体化治疗的时代,现有的胃癌组织病理学分型已难以适应临床诊疗的需要。基于对胃癌分子和基因层面的特征分析,通过对现有MSI和EBV的检测以及最新的基因组分析法的使用,找到集中的突变和扩增基因集,进而对胃癌进行分子分型,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子分型法将胃腺癌

分为四型:EBV感染型、MSI型、GS型和CIN型。该分型法是对组织病理分型有效补充。这些分子亚型显示出特有的基因组特征,从而对靶向治疗的选择和临床实验中胃癌患者的分组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此外,RHOA突变同样见于亚洲胃癌患者,这为今后中国胃癌分子分型研究带来希望。希望这些结果将有助于以探索特定类型患者治疗的临床实验的发展,并最终提高疾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Fertay J, Soerjomataram I, Dikshit R,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Source, methods and major patterns in GLOBOCAN 2012[J]. Int J Cancer, 2014 Sep 13.

[2]Lauren P. The two histological main types of gastric carcinoma:

Diffuse and so-called intestinal-type carcinoma. An attempt at a

histo-clinical classification[J]. Acta Pathol Microbiol Scand, 1965,

64: 31-49.

[3]Wang F, Meng W, Wang B,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induced gastric

inflammation and gastric cancer[J]. Cancer Lett, 2014, 345(2):

196-202.

[4]Liang Q, Yao X, Tang S, et al. Integ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Mutations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in

gastric cancer[J]. Gastroenterology, 2014, 147(6): 1350-1362.

[5]Park JW, Jang SH, Park DM, et al. Cooperativity of E-cadherin and

Smad4 loss to promote diffuse-type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nd

metastasis[J]. Mol Cancer Res, 2014, 12(8): 1088-1099.

[6]Li Y, Yang Y, Lu Y, 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CHFR and MLH1

methylation in human gastric cancer[J]. Gastric Cancer, 2014 Apr 21.

[7]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Comprehesiv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J]. Nature, 2014,

513(7517): 202-209.

[8]Murphy G, Pfeiffer R, Camargo MC, et al. Meta-analysis shows that

prevalence of 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gastric cancer differs based

on sex and anatomic location[J]. Gastroenterology, 2009, 137(3):

824-833.

[9]Toyota M, Ahuja N, Suzuki H, et al. Aberrant methylation in gastric

cancer associated with the 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J].

Cancer Res, 1999, 59(21): 5438-5442.

[10]Matsusaka K, Kaneda A, Nagae G,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gastric cancers by definition of DNA methylation epigenotypes[J]. Cancer Res, 2011, 71(23): 7187-7197. [11]Geddert H, Zur Hausen A, Gabbert HE, et al. EBV-infection in

cardiac and non-cardiac gastric adenocarcinomas is associated with

promoter methylation of p16, p14 and apc, but not hmlh1[J]. Anal

Cell Pathol(Amst), 2010, 33(3): 143-149.

[12]Lee J, van Hummelen P, Go C, et al. High-throughput mutation

profiling identifies frequent somatic mutations in advanced gastric

adenocarcinoma[J]. Plos One, 2012, 7(6): e38892.

[13]Sukawa Y, Yamamoto H, Nosho K, et al. Alterations in the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v-

akt pathway in gastric cancer[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2,

18(45): 6577-6586.

[14]Grossmann V, Tiacci E, Holmes AB, et al. Whole-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fes somatic mutations of NCOR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normal karyotype[J]. Blood, 2011, 118(23): 6153-6163.

[15]Pugh TJ, Weeraratne SD, Archer TC, et al. Medulloblastoma exome

sequencing uncovers subtype-specific somatic mutations[J].

Nature, 2012, 488(7409): 106-110.

[16]Judd LM, Menheniott TR, Ling H, et al. Inhibition of the

JAK2/STAT3 pathway reduces gastric cancer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J]. Plos One, 2014, 9(5): e95993.

[17]Chen BJ, Chapuy B, Ouyang J, et al. PD-L1 express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a subset of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s and

virus-associated malignancies[J]. Clinical Cancer Res, 2013, 19(13):

3462-3473.

[18]Green MR, Rodig S, Juszczynski P, et al. Consititutive AP-1 activity

and EBV infection induce PD-L1 in Hodgkin lymphomas and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implications for targeted therapy[J]. Clinical Cancer Res, 2012, 18(6): 1611-1618. [19]Yoda Y, Takeshima H, Niwa T, et al. Integrated analysis of

cancer-related pathways affected by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in gastric cancer[J]. Gastic Cancer, 2014 Feb 9.

[20]Cancer Genome Atlas Network.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colon and rectal cancer[J]. Nature, 2012,

487(7407): 330-337.

[21]Bernal M, Ruiz-Cabello F, Concha A, et al. Implication of the β2-

microglobulin gene in the generation of tumor escape phenotypes[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12, 61(9): 1359-1371.

[22]Benusiglio PR, Malka D, Rouleau E, et al. CDH1 germline mutations

and the 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and lobular breast cancer syndrome:

a multicentre study[J]. J Med Genet, 2013, 50(7): 486-489.

[23]Ridley AJ, Schwartz MA, Burridge K, et al. Cell migration:

Integrating signals from front to back[J]. Science, 2003, 302(5651):

1704-1709.

[24]Thumkeo D, Watanabe S, Narumiya S. Physiological roles of Rho

and Rho effectors in mammals[J]. Eur J Cell Biol, 2013, 92(10/11):

303-315.

[25]Aznar S, Valeron PF, del Rincon SV, et al. Simultaneous tyrosine and

serine phosphorylation of STAT3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involved in

RhoA GTPase oncogenic transformation[J]. Mol Biol Cell, 2001,

12(10): 3282-3294.

[26]Yu H, Jove R. The STATs of cancer--new molecular targets come of

age[J]. Nat Rev Cancer, 2004, 4(2): 97-105.

[27]Palomero T, Couronne L, Khiabanian H, et al. Recurrent mutations in

epigenetic regulators, RHOA and FYN kinase in 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s[J]. Nat Genet, 2014, 46(2): 166-170.

[28]Sakata-Yanagimoto M, Enami T, Yoshida K, et al. Somatic RHOA

mutation in 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J]. Nat Genet,

2014, 46(2): 171-175.

[29]Doherty GJ, Ahlund MK, Howes MT, et al. The endocytic protein

GRAF1 is directed to cell-matrix adhesion sites and regulates cell

spreading[J]. Mol Biol Cell, 2011, 22(22): 4380-4389.

[30]Joneson T, White MA, Wigler MH, et al. Stimulation of membrane

ruffling and MAP kinase activation by distinct effectors of RAS[J].

Science, 1996, 271(5250): 810-812.

[31]Wang Q, Hui H, Guo Z, et al. ADAR1 regulates ARHGAP26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RNA editing by disrupting miR-30b-3p and

miR-573 binding[J]. RNA, 2013. 19(11): 1525-1536.

[32]Türeci O, Koslowski M, Helftenbein G, et al. Claudin-18 gene

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expression is evolutionary conserved in

mammals[J]. Gene, 2011, 481(2): 83-92.

[33]Fuchs CS, Tomasek J, Yong CJ, et al. Ramucirumab monotherapy for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REGARD): an international, randomised,

multicentre,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J]. Lancet, 2014,

383(9911): 31-39. [34]Kuo HW, Huang CY, Fu CK, et al. Th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CCND1 genotypes with gastric cancer in Taiwan[J]. Anticancer Res,

2014, 34(9): 4963-4968.

(收稿日期:2014-09-24)

(本文编辑:马超)

刘静文,刘红利,张涛.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J/CD].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24):4444-4448.

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

作者:刘静文, 刘红利, 张涛, Liu Jingwen, Liu Hongli, Zhang Tao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武汉,430022

刊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年,卷(期):2014(24)

参考文献(34条)

1.Fertay J;Soerjomataram I;Dikshit R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Source, methods and major patterns in GLOBOCAN 2012 2014

https://www.doczj.com/doc/3516945721.html,uren P The two histological main types of gastric carcinoma:Diffuse and so-called intestinal-type carcinoma. An attempt at a histo-clinical classification 1965

3.Wang F;Meng W;Wang B Helicobacter pylori-induced gastric inflammation and gastric cancer 2014(02)

4.Liang Q;Yao X;Tang S Integrative identifica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Mutations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in gastric cancer 2014(06)

5.Park JW;Jang SH;Park DM Cooperativity of E-cadherin and Smad4 loss to promote diffuse-type gastric adenocarcinoma and metastasis 2014(08)

6.Li Y;Yang Y;Lu Y Predictive value of CHFR and MLH1 methylation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2014

7.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Comprehesiv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 2014(7517)

8.Murphy G;Pfeiffer R;Camargo MC Meta-analysis shows that prevalence of 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gastric cancer differs based on sex and anatomic location 2009(03)

9.Toyota M;Ahuja N;Suzuki H Aberrant methylation in gastric cancer associated with the 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 1999(21)

10.Matsusaka K;Kaneda A;Nagae G Classifica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gastric cancers by definition of DNA methylation epigenotypes 2011(23)

11.Geddert H;Zur Hausen A;Gabbert HE EBV-infection in cardiac and non-cardiac gastric adenocarcinomas is associated with promoter methylation of p16, p14 and apc, but not hmlh1 2010(03)

12.Lee J;van Hummelen P;Go C High-throughput mutation profiling identifies frequent somatic mutations in advance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2012(06)

13.Sukawa Y;Yamamoto H;Nosho K Alterations in the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v-akt pathway in gastric cancer 2012(45)

14.Grossmann V;Tiacci E;Holmes AB Whole-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fes somatic mutations of NCOR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normal karyotype 2011(23)

15.Pugh TJ;Weeraratne SD;Archer TC Medulloblastoma exome sequencing uncovers subtype-specific somatic mutations

2012(7409)

16.Judd LM;Menheniott TR;Ling H Inhibition of the JAK2/STAT3 pathway reduces gastric cancer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 2014(05)

17.Chen BJ;Chapuy B;Ouyang J PD-L1 expression is characteristic of a subset of aggressive B-cell lymphomas and virus-associated malignancies 2013(13)

18.Green MR;Rodig S;Juszczynski P Consititutive AP-1 activity and EBV infection induce PD-L1 in Hodgkin lymphomas and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implications for targeted therapy 2012(06)

19.Yoda Y;Takeshima H;Niwa T Integrated analysis of cancer-related pathways affected by genetic and epigenetic alterations in gastric cancer 2014

20.Cancer Genome Atlas Network Comprehensiv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colon and rectal cancer 2012(7407)

21.Bernal M;Ruiz-Cabello F;Concha A Implication of the β2-microglobulin gene in the generation of tumor escape phenotypes 2012(09)

22.Benusiglio PR;Malka D;Rouleau E CDH1 germline mutations and the 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and lobular breast cancer syndrome:a multicentre study 2013(07)

23.Ridley AJ;Schwartz MA;Burridge K Cell migration:Integrating signals from front to back 2003(5651)

24.Thumkeo D;Watanabe S;Narumiya S Physiological roles of Rho and Rho effectors in mammals 2013(10/11)

25.Aznar S;Valeron PF;del Rincon SV Simultaneous tyrosine and serine phosphorylation of STAT3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involved in RhoA GTPase oncogenic transformation 2001(10)

26.Yu H;Jove R The STATs of cancer--new molecular targets come of age 2004(02)

27.Palomero T;Couronne L;Khiabanian H Recurrent mutations in epigenetic regulators, RHOA and FYN kinase in 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s 2014(02)

28.Sakata-Yanagimoto M;Enami T;Yoshida K Somatic RHOA mutation in 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 2014(02)

29.Doherty GJ;Ahlund MK;Howes MT The endocytic protein GRAF1 is directed to cell-matrix adhesion sites and regulates cell spreading 2011(22)

30.Joneson T;White MA;Wigler MH Stimulation of membrane ruffling and MAP kinase activation by distinct effectors of RAS 1996(5250)

31.Wang Q;Hui H;Guo Z ADAR1 regulates ARHGAP26 gene expression through RNA editing by disrupting miR-30b-3p and miR-573 binding 2013(11)

32.Türeci O;Koslowski M;Helftenbein G Claudin-18 gene 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expression is evolutionary conserved

in mammals 2011(02)

33.Fuchs CS;Tomasek J;Yong CJ Ramucirumab monotherapy for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REGARD):an international, randomised, multicentre,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2014(9911) 34.Kuo HW;Huang CY;Fu CK Th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CCND1 genotypes with gastric cancer in Taiwan 2014(09)

引用本文格式:刘静文.刘红利.张涛.Liu Jingwen.Liu Hongli.Zhang Tao胃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24)

胃癌病理分型研究进展

胃癌病理分型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16T11:54:58.67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刘娜 [导读] 胃癌病理分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胃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增加胃癌治疗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治疗率。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病理教研组;455000)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病理分型。方法:收集医院对胃癌病理的治疗数据资料和历史上主要胃癌病理分型研究病例,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对比。结果:胃癌病理分型主要有两大类,大体形态分型和组织学分型,不同的胃癌类型,其形态和组织还有生物学行为都是各异的,所以现如今的胃癌病理分析系统繁多。讨论:胃癌的病理分型主要有Borman分型、WHO分型和Lauren分型,分型的细致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对胃癌的治疗。 【关键词】胃癌;病理分型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439-02 胃癌病理分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胃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增加胃癌治疗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治疗率。为了更好的分析胃癌病理分型研究的历史进展,现收集世界胃癌病理分型的标志性事件、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世界各国关于胃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病例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且符合研究标准,所有病例获取均经过相关人员同意。其中有男35例,女33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47.1±11.3)岁,其中腺癌患者病例20例,鳞癌患者病例23例,溃疡性肿瘤患者病例25例,这些患者病程在1~5年,平均病程为(2.6±0.3)年。 1.2方法 对以上胃癌病例进行系统对比、研究,并以黏膜内癌为例对胃癌病理分型进行研究。不同类型的胃癌其形态和组织还有生物学行为都是各异的,故进行不同的病理系统分析。对所选取的病例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行地理、年龄和性别上的区分,方便我们进行对比研究。 2、结果 通过对各种胃癌病例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胃癌病理的分型各路研究人员的看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如,日本胃肠道内镜协会(1962)对早期胃癌,即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癌按大体形态作了以下的分类:Ⅰ型-隆起型;Ⅱ型-浅表型(轻微隆起,平坦或浅凹型);Ⅲ型-凹陷型。胃肠道上皮增生分为五型,分别是:Ⅰ型指无肿瘤细胞和异型增生,以及正常上皮的炎性反应、再生、肥大、萎缩、异型性等;Ⅱ型指可疑的异型增生;Ⅲ型无浸润的低度异型增生;Ⅳ型无浸润的重度异型增生,又分为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可疑的浸润性癌;Ⅴ型浸润癌,又分为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由于在黏膜内癌诊断和治疗方面仍有分歧,2000年底时,世界卫生组织又修改了Viena分型法,将原来Ⅴ型中的黏膜内癌划分为Ⅳ型,这种分型更加明朗的区分了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算是解决了黏膜内癌的定义问题,有利于指导医生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内镜医生和临床医生的相互探讨,使关于胃癌的治疗技术向前发展。 胃癌在Lauren分型中分为肠型、弥漫型、混合性和不确定性胃癌。肠型胃癌中,肿瘤内的腺体结构可以辨认。弥漫型胃癌由黏附力差的细胞弥漫性地浸润胃壁构成,可见少量腺体或无腺体形成。肠型和弥漫型癌比例大致相同的肿瘤称做混合性癌。病变如果未分化而不能明确地分入以上类型的话,应放入不确定性胃癌。有些报告显示弥漫型胃癌较肠型胃癌预后更差。Lauren根据胃癌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在1965年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这就是后来被称为Lauren分型的开始。这种分型不仅反映胃癌的生物学行为,而且还能体现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特征。肠型胃癌一般具有明显的腺管结构,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可见刷状缘、炎症细胞浸润和肠上皮化生,结构类似肠癌,以膨胀式生长,肠型胃癌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常见于老年人群和男性,有较好的预后,常被认为继发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弥漫性胃癌癌细胞则呈弥漫性生长,缺乏细胞连接,一般不形成腺管,分化较差,与肠型胃癌比较,弥漫型胃癌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常见于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1] 3、讨论 对于胃癌病理分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Borman分型 1923年,病理学家Bormann提出了一种胃癌大体形态分型方法,以这位德国人的名字命名为Borman分型。这种分型主要根据癌瘤在黏膜面的形态特征和在胃壁内的浸润方式进行分类,分胃癌为四类:Ⅰ型(息肉或肿块型)胃癌:癌灶主要向胃腔内生长,病变较局限,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Ⅱ型(无浸润溃疡型)胃癌:癌灶中央凹陷、边缘隆起,与正常胃界限清楚,临床最为常见。Ⅲ型(浸润溃疡型)胃癌:癌灶中央凹陷、边缘隆起,与正常胃界限不清楚。Ⅳ型(弥漫浸润型)胃癌:癌组织沿胃壁浸润生长,胃壁僵硬、胃腔缩窄呈革袋状(又称“皮革胃”),恶性程度最高,转移较早。[2] (2)日本胃癌分型 日本有一个胃癌研究协会,成立于1961年,它刚成立的时候制定了《胃癌外科病理处理规约》作为胃癌诊断、处理、分类、治疗等的全国统一标准。但就像所有事物一样,它要经过发展变化才能趋向完美,所以这个规约经过了几次修改。在最新的也是比较科学的1999年修订的第13版胃癌规约中,日本胃癌研究会将胃癌分成一般型和特殊型。一般型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腺癌和黏液腺癌。特殊类型有鳞腺癌、鳞癌、类癌和其他不能分类的癌。 WHO分型日本内镜协会把早期胃癌分为3型,Ⅰ型(隆起型):癌明显地隆起周围正常黏膜,其隆起高度相当于胃黏膜厚度2倍以上,呈息肉样隆起,表面有白色或污秽状渗出物覆盖;Ⅱ型(浅表型):表面变化不显著,根据表面黏膜凹凸情况又分3个亚型;Ⅱa型(浅表隆起型):表面有轻度隆起,癌区黏膜隆起的厚度不到黏膜层的两倍;Ⅱb型(浅表平坦型):与周围正常黏膜高低一致,无凹凸,其主要改变是胃黏膜发红或色泽变淡,黏膜变色的区域分布不整齐;Ⅱc型(浅表凹陷型):表面轻度凹陷,或浅表性糜烂,糜烂底部发红或附着薄苔,病灶边缘不规则。 (3)Lauren分型 Lauren分型中将胃癌分为肠型、弥漫型、混合性和不确定性胃癌。肠型胃癌中,肿瘤内的腺体结构可以辨认。弥漫型胃癌由黏附力差的细胞弥漫性地浸润胃壁构成,可见少量腺体或无腺体形成。肠型和弥漫型癌比例大致相同的肿瘤称做混合性癌。病变如果未分化而不能

2020 年CSCO 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及研究进展(全文)

2020 年CSCO 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及研究进展(全文) 受疫情影响,2020 BOC/BOA在线上举行,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各肿瘤领域最重磅研究进展、中国年度研究进展和2020版指南更新解读三个方面。2020年胃癌指南更新要点主要包括胃癌诊断、可手术胃癌的综合治疗、转移性胃癌的药物治疗。详细解读了2020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详情如下。 今年指南新增了遗传筛查和管理部分 病理学诊断:分子诊断要点解析 根据分子分型指导治疗: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后,需进行相关分子检测,今年指南增加了NTRK融合基因检测作为III级推荐,新增了第二代

测序(NGS)作为II级推荐。 注释增加:“NGS可平时评估胃癌多基因改变指导精准治疗,但可供检测的组织有限时,且患者无法接受其他检测时,考虑进行NGS检测,但应注意其局限性,新增了分子结果报告的规范要求,强调检测必须在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新增了PD-L1检测标本要求;新增“液体活检HER2扩增检测可用于胃癌患者治疗的检测”。 可手术胃癌的综合治疗:术后辅助治疗 2019年SOX(S-1+奥沙利铂)辅助治疗方案是作为II/III期患者的III级推荐(2B类证据)。基于RESOLVE研究和ARTIST2研究结果,今年指南将SOX辅助治疗升级为1A类证据I级推荐(对于III期患者)和1B类证据II级推荐(对于II期患者)。 多项研究显示,D2术后辅助放化疗获益并不明确,因此,对于II期D2根治术后患者,删除术后辅助放化疗:DT45~50.4Gy(同期氟尿嘧啶)(3类证据,III级推荐);对于III期D2根治术后患者,保留术后辅助放化疗(3类证据III级推荐),但在注释中写明“限于局部区域高危因素者:安全切缘不安全,脉管癌栓,神经束周围侵犯,N3或转移性淋巴结比例>25%”。

2020 CSCO 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及研究进展

2020 CSCO 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及研究进展 受疫情影响,2020 BOC/BOA在线上举行,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各肿瘤领域最重磅研究进展、中国年度研究进展和2020版指南更新解读三个方面。2020年胃癌指南更新要点主要包括胃癌诊断、可手术胃癌的综合治疗、转移性胃癌的药物治疗。 今年指南新增了遗传筛查和管理部分。 病理学诊断:分子诊断要点解析 根据分子分型指导治疗: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后,需进行相关分子检测,

今年指南增加了NTRK融合基因检测作为III级推荐,新增了第二代测序(NGS)作为II级推荐。 注释增加:“NGS可平时评估胃癌多基因改变指导精准治疗,但可供检测的组织有限时,且患者无法接受其他检测时,考虑进行NGS检测,但应注意其局限性,新增了分子结果报告的规范要求,强调检测必须在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新增了PD-L1检测标本要求;新增“液体活检HER2扩增检测可用于胃癌患者治疗的检测”。 可手术胃癌的综合治疗:术后辅助治疗 2019年SOX(S-1+奥沙利铂)辅助治疗方案是作为II/III期患者的III 级推荐(2B类证据)。基于RESOLVE研究和ARTIST2研究结果,今年指南将SOX辅助治疗升级为1A类证据I级推荐(对于III期患者)和1B类证据II级推荐(对于II期患者)。 多项研究显示,D2术后辅助放化疗获益并不明确,因此,对于II期D 2根治术后患者,删除术后辅助放化疗:DT45~50.4Gy(同期氟尿嘧啶)(3类证据,III级推荐);对于III期D2根治术后患者,保留术后辅助放化疗(3类证据III级推荐),但在注释中写明“限于局部区域高危因素者:安全切缘不安全,脉管癌栓,神经束周围侵犯,N3或转移性淋巴结比例>25%”。

胃癌的病理学及分子学发病机制

胃癌得病理学及分子学发病机制 Author Pelayo Correa, MD Section Editor Richard M Goldberg, MD Deputy Editor Diane MF Savarese, MD 翻译 李达, 副主任医师 Disclosures:Pelayo Correa, MD Nothing to disclose、Richard M Goldberg, MD Grant/Research/Clinical Trial Support: Sanofi [Colon cancer (Afibercept)]; Bayer [Colon cancer (Regorafinib)]; Medimmune [Colon cancer (Experimental agent)]; Merck [Colon cancer (PD-1 inhibitor MK-3475)]; Kanghong [Colon cancer (Experimental drug)]; Biothera [Colon cancer (Data Safety Monitoring mittee Chair for a phase III trial)]; Baxter [Colon cancer (Experimental drug)]; Taiho [Colon cancer (Experimental drug)]; Lilly [Colon cancer (Ramicurimab)]、Diane MF Savarese, MD Nothing to disclose、 公开性原则: 李达, 副主任医师没有透露。 编辑组会认真审核作者得声明。之间得利益冲突将会通过编辑组对文章以及参考文献得多级审评来解决。所有得作者都必须提供与文章相关得文献,文章以及文献须严格依循UpToDate 得相关得标准。 利益矛盾得解决方案 我们得所有专题都会依据新发表得证据与同行评议过程而更新。 文献评审有效期至: 2015-12 、 | 专题最后更新日期: 2014-11-03、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 该主题有一个新得英文版本。 引言—在少数几种以感染性因子为重要病因得恶性肿瘤中,胃腺癌就是其中之一[1]: ●1994年,主要基于流行病学证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下属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确认为胃腺癌得一种主要病因[2]。如果不进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将导致终生得慢性活动性胃炎,而这就是发生肠型与弥漫型胃腺癌得一个危险因素[3]。 然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得癌前病变就是肠型胃癌得一个特征,而不就是弥漫型胃癌得特征。弥漫型胃癌得发病更可能存在原发性遗传学病因,幽门螺杆菌参与发病得情况可能仅限于某些散发病例[4]。 幽门螺杆菌感染得结局因人而异,只有少数感染者最终发展为胃癌(估计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000例感染者中3例)。全球大约有32、5亿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而每年得新发胃癌病例约为100万例。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外力(主要就是环境因素),还可能包括细菌菌株得差异对幽门螺杆菌致病作用得调节,可影响感染向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疾病得进展。(参见“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恶性肿瘤得关系”) ●全球约有2%-16%得胃腺癌中检测到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其中在近端胃癌及中间部胃癌中EB病毒得检出率更高[5-8]。在胃癌中存在几个EBV相关基因(包括EBER-1、EBER2、EBNA1、LMP2A、BARF0与BARF1)得表达。然而,与幽门螺杆菌不同,这些基因在胃癌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四综述四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薛静 王浩 DOI:10.3877/cma.j.issn.1674-0807.2018.0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602713)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系 【摘要】 免疫治疗是继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二内分泌治疗等之后的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三笔者简述了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如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二特异性抗原疫苗二细胞疫苗二病毒载体疫苗和双特异性抗体疫苗等,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针对乳腺癌的预防性疫苗,这将有利于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三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疗法; 疫苗 【中图法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志码】 A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和15%[1]三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继传统放射治疗二化疗二手术等治疗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三笔者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三 一二治疗性乳腺癌疫苗 治疗性乳腺癌疫苗是一类通过消除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重建或增强免疫应答,起着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三它是在使用常规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以及新型生物治疗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清除残存的零星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以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三笔者总结的相关治疗性乳腺癌疫苗临床试验见表1[2?29]三 (一)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激活T 淋巴细胞的过程受多个受体二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些受体或配体在肿瘤的发生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目前,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二细胞毒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等相关免疫靶点三 https://www.doczj.com/doc/3516945721.html,G?3 LAG?3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其分子质量为 70000,位于12号染色体上[30]三它主要表达于活化的NK 细胞二T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面,能够抑制T 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在调节性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发挥抑制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8]三重组可溶性LAG?3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recombinant soluble LAG?3immunoglobulin fusion protein,IMP321)与主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分子有很高的亲和力,能够引起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和记忆性T 细胞活化三已有研究在3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评估了IMP321的疗效,患者接受每2周1次IMP321,每周1次80mg/m 2紫杉醇皮下注射,连续治疗6个疗程三结果表明:患者6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达90%,并且,APC 数量二自然杀伤细胞与CD8+效应T 细胞的比例呈持续性增加,且未见与IMP321相关的不良反应[2]三而之前已有实验证明,抗LAG?3联合抗PD?1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并且能够防止T 细胞耗竭和无能[31]三 2.CTLA?4 CTLA?4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受体,它既能在活化的CD8+ 效应T 细胞中表达,也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三并且,其能与T 细胞共刺激受体CD28竞争结合其配体CD80或CD86,抑制T 淋巴细胞活化,进而阻断CTLA?4,消除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和解除对T 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32]三目前,临床上有2种用于抑制CTLA?4的单克隆抗体三一种是ipilimumab,多项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其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故美国FDA 已批准ipilimumab 用于未经治疗和难治性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33?34],而另外一种单克隆抗体tremelimumab 已经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中[35]三研究者在26例转移性激素敏感型乳腺癌中评估了tremelimumab 的临床疗效三这些患者每28d 或90d,接受3~10mg /kg 的tremelimumab 治疗,同时每天给予25mg 依西美坦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46%)二瘙痒(42%)二便秘(23%)和疲劳(23%)三其中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腹泻,还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并且,患者接受tremelimumab 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每90d 的最大耐受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为6mg /kg三在接受MTD 治疗的13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3二4级治疗相关性腹泻,其最佳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四 34四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年2月第12卷第1期Chin J Breast Dis(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 2018,Vol.12,No.1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肝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肝 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肝癌免疫治疗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栓塞、射频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放化疗最大的缺点是无特异性杀伤作用,副作用大,易对机体造成继发性损伤,即使是根治性手术也只能解决局部问题, 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免疫逃逸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激活肿瘤的杀伤功能是肿瘤免疫 治疗的主要方向。目前,肝癌的免疫治疗有多种策略。 1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指利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主 动杀伤肿瘤细胞。目前,肝癌的主动免疫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细胞疫苗和 异种重组甲胎蛋白疫苗。 1.1树突状细胞疫苗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DC最重要的功能是激活静息T细胞。由于许多肿瘤患者缺乏功能性DC,不能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因此在体外诱导功能性DC对于主动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实验 都是利用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激活,或热休克蛋白和肿瘤细胞负载DC制备DC疫苗,然后将这些致敏DC疫苗回流体内,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肿瘤免疫排斥反应。MAGE-1在肝癌中的表达率高达80%,提示MAGE-1可作为肝癌免疫治疗的靶点。吴鸣宇等MAGE-1肽负载DC体外诱导高特异性抗癌免疫应答。肿瘤睾丸抗原(Tumor testis antigen,CT)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一种肿瘤特异性抗原,除 睾丸外,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但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肿瘤睾丸抗原NY-ESO-1是CT抗原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抗原。结果表明,NY-ESO-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30%-40%)。张文敏等。用原核表达纯化的NY-ESO-1蛋白肽攻击DC,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融合蛋白肽刺激DC可 有效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TL的产生。 1.2 甲胎蛋白(AFP)多肽疫苗 AFP不仅是肝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而且是肝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甲胎 蛋白多肽疫苗是一种刺激肝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巴特菲尔德等人。报道10 例Ⅲ-Ⅳ期肝癌患者用甲胎蛋白肽休克DC疫苗治疗。6例AFP特异性T细胞增多,6例AFP特异性T细胞合成IFN-γ的比例增加。提示AFP靶向疫苗具有免疫活性。 1.3 肝癌肿瘤疫苗 肝癌疫苗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处理,改变或消除自身或同种肝癌 细胞的致瘤性,保持免疫原性,输入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Yang 等人。结果表明,H22全细胞疫苗可诱导肝癌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明显延 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2 过继免疫治疗 ATT是一种将具有抗瘤活性的免疫细胞诸如:LAK、TIL、CTL细胞、细 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转移给肿瘤患者的被动免疫治疗方法.

进展期胃癌治疗进展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1月第21卷第11期(下)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Nov.2012.Vol.21.No.11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数居全世界首位。但全世界胃癌的5年生存率并不乐观,我国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40%。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分析统计显示[1]:进展期胃癌(AGC)占整个胃癌发病率的60%-80%。胃癌超过2/3的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即使可行手术切除其复发率也相当高。因此,综合治疗各种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就AGC的治疗状况总结如下。1新辅助治疗 1.1新辅助化疗: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NAC)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预后。如果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有反应、能够降低分期,其术后3年生存率也明显提高,尤其是新辅助化疗后,能达到 R0切除者其生存优势更为明显[2] 。但作者认为胃癌是否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目前还缺乏一个设计严谨、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实NAC的效果。 1.2新辅助放疗:Fiorica等[3] 荟萃分析了9个试验,其中4个术前放疗试验共832例,对照单纯手术,得出结论认为术前放疗组比单纯手术组其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这一结果显示术前放疗可以取得一定 效果。但作者认为: 胃癌大部分为腺癌对放疗不敏感,而且放疗仅为局部治疗,部分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可能已出现转移。 因此新辅助放疗的可行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3新辅助放化疗:Reed等[4]回顾性分析了149例术前接受放化疗者,结果104例接受了R0手术,其中65例先接受诱导化疗再行同步放化疗,40例接受同步放化疗,3年局部区域复发率为13%(14例),病理CR为23%。我们采用上述学者的研究方法对2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给予同步放化疗后手术,对比同期单纯手术者,3年无复发生存 率分别为56%和32%(P<0.001)。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显示胃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可以提高疗效,明显降低局部区域复发率。 2辅助化疗2.1单药化疗:单药5-氟尿嘧啶、顺铂、蒽环类抗生素等都曾广泛用于胃癌的治疗,综合文献资料显示有效率为15%-30%。近年来,新药也已广泛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辅助化疗中。Ajani等报道以紫杉醇(PTX)210mg/m2或多西紫杉醇(DOC)100mg/m2,iv,21d为一周期单药治疗进展期胃癌(AGC),连续用药2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率(RR)为17%-24%,中位生存期(MST)为6.5~7.5个月。Koizumi及他的同事报道:希罗达828mg/m2每天2次,连服3周,停药1周为1周期,共2~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19.4%,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疾病进展时间(TTP)为2.8个月;几组临床II期实验研究显示S-135mg/(m2·天)~80mg/(m2·天)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有效率为26%-49%;Lin在2000年美国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发表的文献报道CPT-11单药治疗进展期胃癌总有效率为14%-23%。以上几组数据显示,包括紫杉醇(PTX)在内的新药在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辅助化疗中均显出特有的疗效,均有一定的生存优势。 2.2联合化疗:联合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单药和最佳支持治疗(BSC),总有效率为30%~50%,但至今胃癌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化疗方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5-FU为基础的FAM(5-FU、ADM、MMC)方案一度是治疗转移性胃癌的标准方案。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FAMTX(5-FU、ADM、MTX)方案,WilsJA等比较FAMTX和FAM的一个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率(41%vs.9%),中位生存时间为42周vs29周。故FAM逐渐被淘汰。后来Schipper汇总报告了637例应用FAMTX方案,显示有效率仅为26%;故目前FAMTX方案在国内外都已经少用。铂类药物的出现,大大改善和提高了进展期胃癌治疗疗效,Rougier等以FP(DDP、5-FU)方案设计的一组临床II期试验总有效率为44%,(其中CR5%),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不良反应可耐受。近年来,Lordick等报道应用FUFOX(OXA、LV、5-FU),其RR为54%(包括2例CR),MST为11.4个月,作为一线治疗效果明显,毒性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及研究。EAP(Vp-16、ADM、DDP)方案的 研发是试图找到比含5-FU方案更有效的联合化疗来治疗进展期胃 癌。Kelsen等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EAP方案总有效率幷不高(RR20%,MST6.1个月)。目前基本放弃。ELF(Vp-16、CF、5-FU)是针对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或不适合用阿霉素类药物治疗的转移性胃癌病人设计的。Schulze-Bergkamen等报道有效率在31.7%-52%,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发生率﹤10%。显示该方案比较温和,疗效尚可,不良反应轻,目前仍被广泛应用。2001年以来有多篇文献报道TCF(PTX、DDP、5-FU)方案以及加用LV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高达46.2%~70%,Ajani等在一个大型随机III期临床试验中比较DC (DOC、 DDP)和DCF(DOC、DDP、5-FU)方案,报道RR分别为26%和43%,TTP为5.0个月和5.9个月,MST为10.5个月和9.6个月,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形成了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发展的基础。最近的研究数据显示CPT-11在进展期胃癌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的联合方案有DDP+CPT-11,5-FU+LV+CPT-11,OXA+CPT-11。这些联合方案均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毒副反应可以耐受。是否有更优的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现。3辅助放化疗 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主要部位为:残胃、吻合口、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因此术后行局部区域放疗也十分必要。2001年美国INT0116对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研究(556例可切除胃癌病例),结果无远处转移的II-III期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组的总的生存率显著优于单纯手术组(50%vs41%,P=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个月和27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8%和30%(P﹤0.001),此研究确定了 放疗在胃癌术后的辅助治疗的地位。罗文广等[5] 进一步研究比较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和术后单纯放疗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年生存率分别为92.8%和86.7%(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和66.7%(P﹤0.05)。副反应可以接受。进一步说明同步放化疗比单纯放疗可以提高疗效。4预后影响因素 进展期胃癌目前已探讨出很多治疗方式,但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乐观。李英男等对441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经COX模型分析结果: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韩国Ahn等对9998例胃癌患者接受第7版TNM分期,统计各期5年累计生存率,结果提示各期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95.1%(IA),88.4%(IB),84.0%(IIA),71.7%(IIB),58.4%(IIIA),41.3%(IIIB),26.1%(IIIC)。5结语 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综合结果。随者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诊疗手段不断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生存率较前已有了明显提高。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的应用于临床,对进展期胃癌的预后评估必将不断跃上新台阶,进展期胃癌的诊治状况必将得到明显的改观。 [参考文献] [1]Park in DM.Intemational variation [J].Oncogene ,2004,23(38):6329-6340.[2]Persiani R,Picciocchi A ,Biondi A ,et al.T-downstaging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l.Supppl Tumori,2005,4(3):S88. [3]Fiorica F ,Cartei F ,Enea M ,et al.The impact of radiotherapy on suivival in resectable gastric carcinoma:a meta-analysis of literature data.Cancer Treat Rev,2007,33(8):729-740. [4]Reed VK,Krishnan S,Mansfield PF,et al.Incidence natual history and patterns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vs,2008,71(3):741-747. [5]罗文广, 张红雁,赵于飞,等.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21):1704-1706. 进展期胃癌治疗进展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戴立群,赵素娇,冯建军,赵换敏,乔胜军,谷军旗,高立哲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 河北邢台 054300) 通讯作者:赵素娇,女,1975年出生,本科,主治医师,临城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56 DOI:10.15909/https://www.doczj.com/doc/3516945721.html,61-1347/r.2012.16.414

【独家解读】Nature:新的胃癌分子分型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独家解读】Nature:新的胃癌分子分型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的第四大癌症,第二大致死性疾病,东亚地区的病例占总体的一半以上。当前针对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检测、胃切除术、化学疗法和化学放射疗法等。然而,Ⅱ-Ⅳ期的胃癌患者在治疗后仍有25%-40%的复发率。 胃癌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法是关键原因,近年来研究显示胃癌的确是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并且也对其进行了几种分子分型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都只局限于小群体里,并且其它关于分子分型的报道只是在遗传和后生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这就很难决定在哪个基础上来采用此种分型,所以也就难以在临床上来发挥作用。 研究小组先前就对49例胃癌患者(亚洲胃癌研究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且发现了复发的体细胞突变。这里我们研究了另外251例原发性肿瘤,包括基因表达谱分析,全基因组拷贝数芯片以及靶向基因测序。他们利用表达数据对四种分子分型进行了定义,这些分子分型与术后基因组改变、存活结果以及复发模式相关。我们证实了在不同胃癌群体中胃癌的分子分型及其预后意义,这也为胃癌的临床前、临床及研究中提供了一种分子分型框架。

首先,研究人员对胃癌的分子分型进行分类,他们对来源于三星医学中心(SMC-2)的300例肿瘤标本进行分析,对表达数据采用主要组成成分分析法并且与一些预设的基因表达特征进行比较(表皮间质转移EMT、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细胞因子通路、细胞增殖、DNA甲基化、TP53活性和胃组织等),通过对一些特征数据的比较,将胃癌分为MSS/EMT,MSI,MSS/TP53+和MSS/TP53-这四种亚型。在之前已报道过的胃癌群体中也证实了这四种分子分型的存在,这预示着这一分子分型在其它的胃癌群体中也同样存在。 其次,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这些分子分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他们主要观察了三种趋势:(1)MSS/EMT亚型显著地在年轻群体中出现;(2)MSI亚型以75%的概率出现在胃窦中,60%以上的本亚型具有肠亚型,50%以上的患者在早期会被诊断出来;(3)相对于其它群体来说,EBV感染频率在MSS/TP53+群体中更高。另外,他们还对这四种亚型进行了生存分析,观察总生存数的大量差异,发现MSI亚型预后最好,其次是MSS/TP53+和MSS/TP53-,MSS/EMT表现出了最差的预后。最后他们利用来自于亚洲肿瘤研究人群(ACRG)和SMC-2人群的临床数据分析了不同亚型的复发模式,MSS/EMT群体复发率高于MSI群体(63% VS 23%)。除此之外,他们观察到复发的第一位点与以下亚型相关:(1)受试者在MSS/EMT 亚型中的腹膜种植率(64%)高于其它三种之和(23%);(2)MSI(23%)和MSS/TP53-(21%)的肝转移率高于MSS/EMT(4.6%)和MSS/TP53+(8%),这进一步加强了此种分类的临床相关性。 紧接着,研究人员对ACRG群体进行了靶基因测序和拷贝数图谱分析,以此来验证ACRG的分子分型是否和特定的分子机制相关,以及体细胞突变是否和每一种分型相关。他们观察到MSI亚型与超突变相关,EMT亚型的突变率较其它MSS 群体低,MSS/TP53-亚型中TP53基因突变最高。 最后,研究人员将ACRG的分子亚型与新加坡和TCGA群体进行比较发现除了细胞因子和TCGA C2群体(在新加坡分类中的表达亚型缺失)之外,他们之间具有相似的表达亚型。在新加坡和TCGA群体中没有相同的亚型可以替代ACRG MSS/TP53+和MSS/TP53-群体,他们的所有分析表明ACRG的分类模型是独一无二

胃癌分型

众所周知胃癌在我国十分常见,然而胃癌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措施各不相同。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胃体区相对较少。 一、具体形态分型 胃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胃癌,胃窦部最常见(48.8%~52.5%),大弯、小弯、前壁、后壁皆可受累,其次是贲门部(16.1%~20.6%),胃体部和累及全胃者相对较少(7%~16.6%)。胃癌多为单发,少数也可多发。 胃癌发病起始于黏膜上皮层,多为单中心发生,少数为多中心发生。后者也多因相距不远逐渐发展融合成一个癌灶,偶形成双癌。癌灶逐渐发展,同时向水平方向和深层浸润和扩散,逐渐累及胃壁各层甚至周围脏器,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转移。病期早期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很大。 按照胃癌侵犯胃壁的深浅,被分为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者称早期胃癌,侵至肌层者称中期胃癌,侵及浆膜及浆膜以外者称晚期胃癌,中、晚期胃癌合称进展期胃癌。 (1)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它的最大直径一般在5cm以下,直径小于1cm的称小胃癌,小于0.5cm称微小胃癌。原位癌是指未突破固有膜的癌肿也属早期胃癌,但难于识别。 ①日本早期胃癌分型:1962年日本早期胃癌大体形态分为3型: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 A、隆起型(Ⅰ型):肿瘤表面呈结节状隆起或息肉状,边界清楚,高出周围黏膜约2倍以上。 B、表浅型(Ⅱ型):肿瘤表面高低与周围黏膜差别不甚大,癌灶较平坦,无明显隆起和凹陷,依其隆起或凹陷的程度又分3个亚型。 表浅隆起型(Ⅱa):肿瘤隆起高度不超过周围黏膜厚度的2倍。 表浅平坦型(Ⅱb):癌灶与周围黏膜同高。表面无隆起或凹陷。 表面凹陷型(Ⅱc):癌灶较周围黏膜稍凹陷,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厚度。 C、凹陷型(Ⅲ):癌灶明显凹陷,不超过黏膜下层。 根据上述各型特点,还可分出各种混合型如Ⅱa+Ⅱb、Ⅱc+Ⅱa、Ⅱb+Ⅱc、Ⅱc+Ⅲ、Ⅲ+Ⅱc 等。 ②我国分型:我国也分3型,即隆起型,癌肿呈息肉样隆起,高出胃黏膜5mm以上,有蒂或无蒂,原发或继发于息肉者。将日本分型的Ⅰ型、Ⅱa型和Ⅱa型为主的复合型皆归在此型。浅表型又称胃炎型或平坦型,只相当Ⅱb型,根据病灶范围大小又分2个亚型,即局限型(直径<4cm)和广泛型(直径>4cm),并将其划在特殊类型中。凹陷型则包括了Ⅱc型、Ⅲ型和以其为主的复合

胶质瘤免疫治疗探究进展综述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刘海龙 摘要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较高恶性程度,尤其是三期和四期胶质瘤,以及高复发率,其治疗方式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则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切除,甚至不能切除。免疫治疗在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的免疫疗法包括使用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等。免疫治疗辅助手术等其他治疗方式,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减缓其他治疗方式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胶质瘤免疫治疗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占颅内肿瘤的40—50%,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多形性胶质细胞瘤等。根据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统计,胶质瘤的综合发病年龄在30—40岁范围内,以大脑半球胶质瘤最为多见。根据Knudso的“二次打击”学说,目前虽对胶质瘤的发病原因缺乏完全清楚的认识,但认为诱发肿瘤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的综合作用。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为主,如头痛、呕吐、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胶质瘤认识的深入,对其治疗已经由原来单纯依靠手术治疗发展为如今的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心理治疗等。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胶质瘤的发病与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有关,故对于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关注程度日益加深。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免疫,来达到防御肿瘤和杀伤肿瘤的目的,被称为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具有特异性强、毒副反应轻、长期记忆等特点。人体免疫系统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大类,而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细胞核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中巨噬细胞、CD8+T淋巴细胞对肿瘤的监测和杀伤起到了重要作用。免疫治疗则主要是通过调控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巨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中的CD8+T淋巴细胞起作用,包括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过继性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几种方法。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胶质瘤细胞本身即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TGF-10、PGE-2等,这些细胞因子协同或拮抗,相互作用构成细胞因子网络,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发展、复发和转移等。目前,研究人员希望可以通过一种或者几种细胞因子作用于人体,发挥其自身的细胞毒作用或辅助特异性免疫作用,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细胞因子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机制主要有:1)辅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2)增强NK细胞的溶解细胞作用;3)刺激T细胞、NK细胞分泌IFN-γ;4)血管形成抑制剂;5)增强肿瘤细胞MHC抗原表达,从而增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6)抑制部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调节;7)抑制肿瘤细胞增长,诱导分化。 目前,经常使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Ohno等人和Ogbomo等人主要对EGFRvⅢ展开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3C10/CD3δ,EGFRvⅢ可以渗透到肿瘤内部作用于肿瘤细胞,明显延缓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干扰素在治疗胶质瘤中的作用已被多数研究人员重视,部分使用IFN-β,部分使用IFN-γ。田道锋、郭宗泽和李光宗等人主要对IFN-β进行了研究。田道锋等人将MSCs-hIFN-β瘤内注射观察荷瘤鼠的临床表现和生存时间,使用MRI显示肿瘤大小,幷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肿瘤组织IFN-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体外培养C6细胞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体内发现注射MSCs-hIFN-β可以使肿瘤体积明显缩小。郭宗泽等人则使用IFN-

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摘要 胃癌在全球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仍位居前列,针对胃癌的靶向治疗是研究热点,但让患者获益的治疗仍占少数。目前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靶向治疗的药物仅有曲妥珠单抗、雷莫芦单抗、阿帕替尼、帕博丽珠单抗及Nivolumab,且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面临诸多问题。靶向药物的耐药、患者个体化的药物选择、靶向药物的合理使用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文就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成果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胃癌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且基于我国的饮食特点、筛查意识的缺乏等原因,许多胃癌患者在发现时已进展至晚期。既往以化疗为基础的治疗仅能使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OS)延长7~11个月[1]。近年来,从基因水平寻找影响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并开展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胃癌治疗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GFR)、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酪氨酸蛋白激酶Met(c-MET)信号通路、免疫检查点等相关通路和靶点的药物和研究较多。现就近年来胃癌靶向治疗的新突破进行综述。 一、抗HER-2的靶向药物 HER-2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通过激活RAS-RAF-MRK-MAPK通

路、PI3K-AKT等通路,最终加速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及侵袭。 1.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是一种抗HER-2的单克隆抗体。ToGA试验证实,曲妥珠单抗联合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可以改善晚期胃癌患者mOS约1.2个月,亚组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期获益仅限于免疫组化(IHC)"3+"及"2+"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者(IHC"2+"~"3+"或FISH"+"者与IHC"-"~"+"或FISH"-"者比较,mOS 16.0个月比11.8个月)[2]。2011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已明确推荐,胃癌患者在确诊时或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前接受HER-2的检测(图1),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推荐一线使用曲妥珠单抗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JFMC45-1102等Ⅱ期临床试验证实,对于既往未使用过抗HER-2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二线或超二线使用曲妥珠单抗也可获益[3]。HER-FLOT[4]、NEOHX[3]等临床试验显示,曲妥珠单抗在术前转化治疗及新辅助治疗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曲妥珠单抗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厌食、贫血、周围神经病变、腹部绞痛,极少患者出现左心射血分数下降,也有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性肺炎或呼吸衰竭。因此,对于应用曲妥珠单抗的晚期胃癌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心脏的射血分数及胸部CT等,若有异常应及时暂停或停止治疗。曲妥珠单抗可以改善HER-2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指定患者的一线治疗,但即使是HER-2阳性的患者仍只有50%的患者有效,耐药问题仍待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