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考古诗词鉴赏最全版本

人教版中考古诗词鉴赏最全版本

七(上)古诗词鉴赏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全诗以“观”字总领,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秋风萧瑟,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3.简要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案(示例):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

阳边。

1.这首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2.请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答:春天来了,江水涌动与两岸齐平;在顺和的春风中,一叶白帆高悬的船正迎风行驶在江面上。

3.请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

答:(1)这两句运用对偶手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句式工整,有节奏美。(2)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在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充满江面。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新生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4.诗歌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这两句诗直接抒情。写诗人看到归雁想凭借鸿雁传书来解乡愁。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诗中的“争”字和“啄”字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早春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2.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诗中的初平之水、早鸾、新燕、浅草等聚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②诗人描绘这些最物表达了他对早春的喜爱之情或喜悦之情、喜爱钱塘湖春天美好的感情。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答案:争、啄。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4.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答案:①“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节特征。或“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体现了季节特征。

②“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诗歌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诗人羁旅在外,思乡的孤独与寂寞之苦。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答:这句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以乐景写哀情,用温馨的画面衬托出自己羁旅在外,思乡的孤独与寂寞之苦。

3.小令中用“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诗人用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用这些凄凉的秋景,衬托了自己羁旅在外,思乡的孤独与寂寞之苦。

(五)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于田家。

绿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试用自己的话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答:绿树在村边环绕,青山在墙(村)外隐约横(歪)斜,一派山野村舍景象,如诗如画,恬淡宜人。景中充溢着诗人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这首诗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也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流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了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答:(示例一)写景时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①“合”,环绕的意思,表现了村边绿树繁茂、环抱相拥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②“斜”,横亘的意思,形象地描画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拟人手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使本来无知无觉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以西,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2.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作者心中充满愁思,无人理解,人隔两地,难以相见,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带给朋友,别无它法。

3.本诗的第一句为全诗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答:悲凉。

4.简析“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字的表达效果。答:“闻”字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着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七)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了交待季节外,还起什么作用?

答: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

3.这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

答:(1)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后两句表达了对于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欢乐的憧憬。(2)空间上的对比,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时间上的对比,今宵、他日、今宵对比,诗人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4.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5.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它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八)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体会诗歌第一句中“笼”和“寒”的表达效果。

答:(1)“笼”是“笼罩”的意思,首句连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融合在一起,描绘了朦胧、冷寂的意境。

(2)“寒”是“凄冷”的意思,这里不仅描写了天气的寒冷,也描写了诗人心头掠过的寒意,表现意境的冷寂悲凉。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这句诗连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朦胧、冷寂的画面,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

3.上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或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本诗的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封建统治者们,不顾国家风雨飘摇的危机,仍然寻欢作乐的无耻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4.诗歌先描绘图画再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样写先营造一种朦胧、冷寂的意境,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然后叙述统治阶级不顾国家风雨飘摇的危机,仍然寻欢作乐的无耻生活,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5.请简要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

答:通过写歌女不知亡国恨来写统治阶级不顾国家风雨飘摇的危机,仍然寻欢作乐的无耻生活,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九)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赚得行人空喜欢”中的“赚”和“空”二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

答:(1)“赚”,是“骗”的意思,写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用词幽

黙风趣。

(2)“空”是“白白地”的意思,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

2.试赏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二句。

答:(1)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以灵性,用一“放”一“拦”,写了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一个山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行人从意外、惊诧到恍然大悟的心理。

3.全诗阐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阐述了一个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十)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一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法是对比;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等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2.这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案: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十一)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答:易安居士婉约

2.宋朝胡仔称:“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请简要赏析“绿肥红瘦”的表达效果。

答: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构成反义对举,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凋谢,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或“以花自喻,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慨叹”)(2分。意思对即可)

七(下)古诗词鉴赏

(一)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这首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选取了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等意象,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二)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

答:幽篁:幽深的竹林;(1分)长啸:长声呼叫。(1分)

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宁静淡泊、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幽篁”“深林”中的“幽”和“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4.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答: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

答:全诗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诗歌前两句描写了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则突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优美、高雅的意境,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四)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有人说,诗歌中的“暗”和“满”字用得非常好,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答:①“暗”是“隐约”的意思,(1分)写出笛声的悠扬动听,(1分)写出吹笛人毫不经意地吹不期然引起了人们的思乡之情;(2分)②“满”,是“充满”的意思,(1分)这里用夸张手法,(1分)写出笛声的悠扬和无处不在,反衬出春夜的空朗寂静,(1分)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

2.诗歌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4分)

答:(1)第二句:夸张手法。(1分)用笛声的悠扬和无处不在,反衬出春夜的空朗寂静,(1分)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

②第四句:用反问强化情感,(1分)表明任何人在听到笛声后都会引发思乡之情,(1分)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分)

3. 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5分)

答:(1)寓意:惜别怀远。(1分)

(2)同意关键之说。①柳,是惜别怀远的象征,引出后面的“故园情”;(2分)②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因此,“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分)

(五)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

答:“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1分)“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1分)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2分)诗人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2分)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2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分)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真切的思乡怀亲之情;(1分)三四句中,“传语”是在“马上相逢无纸笔”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牵挂的讯息。(2分)诗人于纯朴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分)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

(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

答:(1)不正确。诗歌中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只得委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自己的平安。(2分)

(2)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1分)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1分)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 (1分)

(六)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答:喜爱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诗选取了春潮、雨、野渡、舟自横等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3.一个“急”字显出天气变化之迅速,一个“自”字又显出无人之境的悠闲。

4.“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横”字用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横”,是随意漂浮的意思,这里写小船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创设了一种悠闲和自得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心态。

5.请描绘“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表现的画面。

答:春天的傍晚,雨急切地下着,河中的水漫了起来,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在无人的渡口。

(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 “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不仅点明暮春时令;更隐喻着身世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①用了反衬手法。以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②抒发对身世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1.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诗前两句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

2.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日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4.诗歌中点题的是哪一句?透过这一诗句,可以看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青山独归远”。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九)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发挥你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展现的画面。(2分)答:梅子成熟的季节,在乡村的夏夜,点点雨滴敲打着屋檐,长满青草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久等友人而不至的寂寞之情。

3.诗歌的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

答:“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表现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4.“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请你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

答:已经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没有到来,诗人百无聊赖,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把灯花震落下来。

(十)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诗歌第一句中的“李杜”指李白、杜甫,第四句中的“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是指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全诗就诗歌创作提出了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的观点。

2.诗中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突出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答:古今对比。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八(上)古诗词鉴赏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首联和颔联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俯视群雄。

3.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答:(示例一)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示例二)“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

5.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答:(1)“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2)“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3)“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白云,凸显泰山的高峻;(4)“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答: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7.“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答:①描绘出了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的两种不同自然景观,(1分)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8.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1分)

答:“凌”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用词精准,言简义丰。

9.诗歌围绕诗题中哪个字着笔,着重写了什么内容?

答:诗歌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1分)着重写了望泰山的所见所感。(1分)

10.诗歌第二联中的“钟”和“割”字用得极好,请简要赏析。

答案:“钟”,是钟情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是分割的意思,这里是写泰山像一把大刀,将光线分割开来,泰山的一边光线明亮,一边光线阴暗,突出了泰山的雄伟耸立。

1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泰山什么特点?

答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神奇的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泰山又像一把大刀,将光线分割开来,泰山的一边光线明亮,一边光线阴暗,突出了泰山的雄伟耸立。

(二)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围绕“望”字展开,首联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总之,全诗表现了诗人感时恨别, 忧国思家的感情。

2.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答案:草、木、花、鸟。

3.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答案: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4.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案:诗歌描写了诗人苍老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凉情怀。

5. 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答案: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6.“家书抵万金”传送千古,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三)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2分)

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1分)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2分)

答:

答:(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慼。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莫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4.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五)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荆门:指荆门山。

1.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2.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2分)

答:“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的景象。

答:对偶。气势磅礴。(2分)

4.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3分)

答:(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1分)。

5.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怜:喜爱。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2分)

6.(1)本诗中的一个“入”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7.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2分)

答:(示例)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六)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帘旌不动”“夕阳迟”,各是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

答:(1)帘旌不动,酒店或茶馆的招子静止不动(表明湖面风平浪静);(2)夕阳迟:夕阳慢慢下沉。

2.“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一语双关,请分析双关的具体内容。

答:“风霜”既指秋色浓重(1分),又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1分);又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一语双关(1分)。

(七)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的心情。

答案:孤独抑郁

2.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3分)

答案:“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1分),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1分)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1分)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5.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答案: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答案: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八)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自己无边无际的愁思。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以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2)诗人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清冷的思乡之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

析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1)“愁”。(2)尾联情景交融,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了茫茫的思乡之情。

(九)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

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1分)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1分)(意思对即可)

(十)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横”与“绕”两个词语。

答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案:“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3.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4.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案: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十一)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这首诗写于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中可以看出来?

答:本诗写于秋季,从诗中的木落、雁南渡、北风中可以看出。

2.诗歌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歌的尾联抒发了诗人前途迷茫的愁绪。

3.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描写出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

作用:点出季节;照应题目中的“早寒”;渲染悲哀的情绪(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

4.“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用典。“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彷徨失意的苦闷。

②烘托。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通过环境描写充分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

(十二)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诗歌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和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

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7.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1)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2)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三)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

答: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十四)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案: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

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6分)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十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句略作赏析。

答:“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让人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2.诗中“僵”、“尚”二字用得好,请你说出一点理由。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3. 诗中“僵”与“孤”,写出了四日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诗中“僵”与“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表达了作者要为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5.说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表达效果。答:两句两相照应,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乐观豪迈的精神状态。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间接抒情,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八(下)古诗词鉴赏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乐观豁达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进取向上

2.“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2分)

答案:白居易(乐天)振作

3.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写作手法:用典(1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1分)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什么哲理?

答案: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5.有人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被贬的苦闷之情,你怎么认为?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显示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达观

开朗,哀而不伤,毫无命运不济的颓唐落寞之感。

6.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和“”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答案:“凄凉地”;“弃置身”。

7.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2分)

答案:“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意对即可,2分)

(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前朝”在这里是指赤壁之战时期。

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答: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以小见大,形象生动地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

3.“借物兴叹”是杜牧咏史绝句《赤壁》中的主要写法。请你结合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说明这一特点。

答:(1)借“折戟”叹指当年的赤壁之战。(2)借“沉沙”叹指英雄无用武之地,暗讽当朝昏庸。(3)借“铁未销”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答:①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行联接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2.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2分)

答: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伶仃洋两个地名,暗写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和内心的孤独忧虑。

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气节。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6分)

答:(1)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2)“取”和“照”,普通的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国家之痛和以死明志的决心。

6.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史册,该联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宁死不屈的精神。

(四)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谦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

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答: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4.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5.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答: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分)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的作者是。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写出了潼关的险要,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