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城镇划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留下孩子由其他亲人代为监管。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有力的监管,造成了一系列的自身发展问题,如他们在教育方面、心理方面、安全方面等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辅导,教师能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做到有的放矢,全面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误区,同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能减少学校安全事故。

留守儿童的形成有多方方的原因:1、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00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0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适龄儿童少年只有在其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国家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因此,目前还有多数城市规定,外出务工者如果带孩子进城就读,要缴纳一定的借读费和学杂费,许多无力负担的农民工只好把孩子送回农村。从而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 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 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壮大,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一)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

是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另外,当前农村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而且农活、家务活增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还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自卑与焦虑。家庭生活中,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若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起居饮食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导致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无心学习。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任性与自我中心。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祖辈们本来对孙辈就有一种天性的慈爱,孩子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管教使得这种慈爱很容易滑向一种过度的溺爱,他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

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人际交往障碍。由于远离父母,缺乏起码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这些情绪情感变化,常引发种种人际交往障碍,同周围的人际关系容易紧张,甚至仇视一切。

(四)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亲子关系的失调,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共同构成了影响留守儿童道

德成长的家庭教育因素,它们以特殊的功用和机制不仅改变了留守儿童社会学习的情境与过程,催生了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而且深刻地影响到留守儿童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由于亲子关系的失调,家庭教育的缺失,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一些留守儿童缺乏道德约束而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应对策:

1、家庭方面:最好是父母中有文化的一方,或是母亲留在家里,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父母都外出的,即使再忙再累,也要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关爱。

2、学校方面: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能够知道孩子心里所思所想,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及在学校的表现,还有监护人的职业等情况,并向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与之进行交流互动,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在生活上给予他们照顾,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留守儿童。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温暖“空巢”里的学生长期和父母分离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缺陷。他们在班上小错不断,常出一些违犯班规的举动,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他们内心极度脆弱。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已脆弱的心灵。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留心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清楚认识孩子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使关爱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

坎中去。特别为留守儿童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孩子会产生自我封闭、自卑、缺乏爱心等心理疾病。这些问题产生大根源都是缺乏父母之爱。而且这种心理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循环的。父母不在身边遇到事情无人倾诉,父母不在身边学习习惯差,父母不在身边自卑,由于自身缺乏爱自己对外也缺乏爱心。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交错,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保护成了弱势群体,这样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了可趁之机,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有时候尽管不是伤害,但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孩子也会认为是一种伤害,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改变功利主义式的教育价值观,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由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留守儿童的未来就会非常的不乐观。如果不加强留守儿童工作,将来留守儿童将会步入“贫穷循环”,有一部分成年后他们会步父母的后尘继续打工的命运,一部分会继续留在农村守着父辈们留下的土地,维持生计,而另一些人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是新兴的弱势群体,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要从对孩子未来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出发,关注、关心、关怀他们,让他们的父母能够安心打工,让孩子能健康成长。

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么,我相信留守儿童也能健康成长。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特殊教育学校陈佑贵 摘要: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关键词: 倔强敏感多疑真心真爱表扬鼓励和谐环境表现机会康复训练 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沟通,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了智力障碍学生的人格、性格、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弱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一、智障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倔强 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导致智障学生大多生活在自己的猜测和观察里,一般按自己的推测来判断他人或者周围环境,不能很好地听取他人意见或建议,从而形成倔强的性格特点。比如周铮珍,女,12岁,汪营白果人,常斜着眼睛看人,弱智,就读于利川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四班。她的不良心理问题表现:有自闭症倾向:上课经常紧抱书包,或独自发呆,下课经常一个人在另一处玩。自控能力太差,经常撕自己的衣服,课本和作业本等。总是去“拿”别人的东西,还要归罪于别的同学,喜欢惹事生非,打人。 2、敏感多疑 由于自身的缺陷而导致的自卑孤僻,智障学生总是处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通常通过自身的观察、猜测判断身边的变化以及他人的言谈举止,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也相应产生。即使是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同伴的善意提醒,他们也不能正确对待。比如周铮珍就敏感多疑,且心理脆弱,喜自言自语,喜欢一个人玩,常在校园中独自游逛或独坐在楼梯及校门口。 二、智障学生的教育方法 1、倾注真心真爱 教师应重视特殊儿童,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特殊儿童常常由于不同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比较脆弱。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不成熟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适时表扬鼓励 对待周铮珍这类特殊儿童,只要表现某一良好现象时及时予以表扬,且对她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强化:或给予一个亲切的抚摸动作,或给一颗糖果等物质鼓励,或点点头示意表示赞赏,或肯定与信任的微笑。一次,我在操场上看见周铮珍主动为蒲婷凤系鞋带,我没有去惊动他们,而是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那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许德斌时间:2011年4月3日 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

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看这样的一个案例:洛虹是独生女,12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视其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期望极高。洛虹生性活泼,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不仅父母,老师同学也都非常欣赏她,对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负。然而,正当大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试验场学校杨冬梅734000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目前,全国有2290.45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

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儿童。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当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浅谈当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浅谈当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摘要】:留守儿童在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在他们身上多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指导。我们该怎样呵护这群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的心灵,这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心力健康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儿童成长阶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习、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多有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有问题也不会与人寻求帮助,一些人性格上容易出现的缺点更容易暴露出来,得不到纠正。这些性格上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小建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的生活,他每天都要制造一些矛盾,来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当老师找他谈心时,他总是一脸无所谓,有时还变本加厉地打架来引大家的注意。可见,小建的心理不够健康,内心很孤独,所以做些“引人注目”的事,以此的到大家的关注。

关爱特殊儿童工作计划

关爱特殊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残疾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这些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特殊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特殊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这些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特殊儿童的底数建立特殊儿童的专门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 3、确保“三个优先” 一是: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特殊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二是: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特殊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

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是: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特殊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是:开展帮扶活动学校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有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特殊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特殊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五是:注重心理辅导,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与学生多谈心着重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特殊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教案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教案 课题:了解并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2.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 3.学会解决留守儿童心里问题. 教学重点: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里问题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观察学生心态; 二、了解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量的调查研究数据显 示“留守儿童”比较 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 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

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 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 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 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 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 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 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 “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 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 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 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 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 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 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 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 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 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 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015年4月1日一6月1日,我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这一群体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三、四年级共12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60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三、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60份,60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 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 、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单亲和孤儿:%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 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勺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勺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勺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 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勺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

(√)浅析智能手机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3516062954.html,)/工作总结/调查报告 〔浅析智能手机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 康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对学生群体的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和正确教育引导,智能手机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更显突出。为了分析智能手机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探讨引导留守儿童合理使用手机的有效办法,国家统计局南阳调查队选取辖区内庞庄村、安皋村、前所村等3个自然村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每个村的2名教师和10名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入户访问调查。 一、*留守儿童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一)使用手机基本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到,三个自然村的留守儿童共计459人,其中只有少部分拥有自己的手机,但是几乎全部的孩子都使用过智能手机。入户调查的30名留守儿童中,除了2个自己拥有智能手机的外,其余使用的智能手机都是监护人的。2名留守儿童的手机价格在1000元左右,手机都是父母给买的。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陪伴,需要通过打电话或者语音视频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是家长让孩子使用手机的重要原因。

*(二)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智能手机主要用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玩游戏、打电话、上网聊天。调查的30位留守儿童表示玩游戏占第一位的更是高达100%,打电话和上网聊天占比分别为87%和60%。 在对留守儿童是否充分利用手机做了有益的事情进行调查时,70%的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孩子没有将手机用在有益的地方,剩余30%的家长认为孩子使用手机比较合理,基本上都用来学习或与家里联系。 *(三)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长。调查发现,在家庭监护人的监督下,留守儿童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都可控,90%的受调查留守儿童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学校老师和家长也对儿童过度使用手机严格管理,对手机给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比较重视。 二、*智能手机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接受问卷调查老师和学生家长一致表示,由于孩子年龄小,贪玩心强,自控能力差,使用智能手机打游戏娱乐成为主要危害,对留守儿童身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长时间使用使用智能手机造成视力下降。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眼睛已经近视,还有20%的视力有所下降,仅有50%的视力正常。除不正确的写字看书姿势和过多的课业作业外,过度使用手机被认为是孩子视力下降

2013__201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寸塘口小学2013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 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

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2010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 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现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对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青少年本身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由上海市卫生中心、上海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组织的一项对上海市的24000名4~16岁的儿童进行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2~14.5%。其中第一位是多动症占7%左右,第二位的是情绪障碍3%左右,占第三位的是社会交往问题1%左右。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的张劲松、沈理笑、许积德等综合医院心理门诊中的儿童病例分析,说明症状类型主要有:情绪问题、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其中情绪障碍占34.25%;适应性问题占2.8%;多动性占11.65%;品行问题占3.9%;睡眠问题占1.7%;学习困难占8.8%;内趋力不足占13.3%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对2055名9-15周岁的困境儿童所做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儿童有223名,占到10%左右。 一、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都存在发展性的特点,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显示: 1、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通过对全国22个城市26个单位的24000名4-16岁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后,指出4-5岁(学前期)主要为社会交往问题;6-11岁(小学时期)主要为注意缺损障碍;12-16岁(少年时期)主要为情绪障碍。 2、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在困境儿童的心理咨询过程中,统计出:0-18岁的儿童主要存在六类问题,比例从高到底依次是:行为问题(47.77%)、情绪问题(27.23%)、学习困难(23.21%)、多动(22.325)、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7.41%)、适应不良(6.25%),并且发现:11岁(尤其6岁)以下(含11岁)主要是"科学育儿知识咨询"、12岁以上(含12岁)主要以"行为问题"为主。 二、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课题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首先要从个体自身、社会、家庭、教育机构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必须坚持"社会-心理-生物"的综合模式,在社会大系统中形成医疗、心理、教育、福利等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以早期干预、及时干预、系统干预、发展性干预等为原则,在干预策略上提倡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并重: (一)直接干预:对儿童直接实施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积极实施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与塑造),另外还有通过教育、指导、训练,使其心理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儿童摆脱心理困扰。对特殊儿童,则更注意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从儿童需要出发来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还要积极联系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给以社会性的关注和支持。 (二)间接干预:主要是进行儿童生存、发展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通过客观因素(尤其家庭环境)的完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具体措施有: 1.社区建设: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为社区儿童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家庭随访、专家咨询等,及时为家庭及儿童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社区力量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观念的宣传和普及,使心理健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校园建设:积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包括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科研等等,尽可能使学生在良好身心状态中获得发展。学校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方面进行一下分析: 社会方面的影响: 从社会适应能力看,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意识,容易受到不良言行的影响,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人际交往能力差,心压力较大,害怕被人欺负,容易离家出走,在突发事件中,几乎没有自救能力。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太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析不够。在一些偏远山区孩子们远离父母,而祖父母又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这使孩子们有了心理问题又无人发现,无人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也没有相应的心里咨询机构,所以,孩子们缺乏自信心,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再加上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家庭方面的影响: 父母打拼世界,孩子留守家乡。这一现象会给家庭带来经济状况的改善,但同时也会导致“花朵”被忽视后的心理问题。 13岁的小姑娘丽丽的童年与花季无缘。丽丽6岁时,父母便去郊区种菜,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最新范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所属研讨体会类文章,欢迎阅读参考! 文摘: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他们的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家长、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多方面的互动,即加强社区、学校、家长、监护人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关键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交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经济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只能留在农村,与祖辈或叔辈朋友家住,或寄养在自己家里,因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我国0~17岁城镇”留守儿童”总数为2800万人,这是一支规模巨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明显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亲情关怀,缺乏对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所造成的儿童情感缺失和心理异常问题,更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㈠家庭因素; 在农村,大多数人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基本经济需要而选择外出打工,由于父母的缺位导致家庭结构或家庭养育方式的变化,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转弱甚至缺失,但家庭教育功能在儿童早期发育和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家庭教育”缺位”、亲子关系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缺失。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儿童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但却不是家庭关注的中心,许多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被家庭所忽视,他们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留守儿童处于一个情感、性格转变的转折点上,在学习、生活、自我变化等方面存在着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亲子关系的失谐性和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使留守儿童的正常成长的心理环境丧失,改变了留守儿童社会学习的情境和过程。 a(1).亲子关系失调。 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抚慰和关爱,不能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也不能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差和性格、心理上的异常发展。 (2).缺乏家长的榜样作用。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可仿效的明确榜样以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在我们农村小学,有很多孩子生活在没有父母关爱的“空巢”中,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都外出务工,很多孩子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家长也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所以在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来看,我们做了调查,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占57%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29% ,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 目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抚养人没能力辅导孩子,所以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在家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等。作为一名教师,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题界定: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生活中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调查显示:我国有 1.2 亿农民常年在外地打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 万

留守儿童, 其中14 岁以下的占85.6% 。因此,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个群体目前,留守儿童并没有一个严格而清晰的定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指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做生意,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让孩子托付给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看,经常不与父母见面的孩子。留守儿童一直被看作缺乏来自家庭的“爱”的象征,小学生正是心理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受心理因素的作用,他们的情绪会躁动不安,需要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赏识与沟通。 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留守 儿童进行测查,比较,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2.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要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孩子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让孩子摆脱心理障碍,让其同非留守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3,通过研究,探索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研究内容: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曹中平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10年来,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关爱留守儿童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数量巨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 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区域分布:留守幼儿为同龄儿童的三分之一,集中于中西部 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 据调查,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 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65.97%。 教育问题:监护人重视不够,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健康问题: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60-70%以上的父母在外省打工。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单向视角分析:留守儿童的产生源于人口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城市,造成未成年儿童滞留农村。人口学家首先觉察到这个问题。 2.多向视角分析:进入新世纪后,“三农”问题成为我国优先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受到全方位的关注。 3.多元整合分析:2007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流动儿童问题开始整合。随着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不断开放,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日益增多,相应的留守儿童的绝对数在下降。同时,经过教育资源整合,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失控”状态基本上得到遏制。 (一)单向视角分析 2000年以前,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成与发展状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 为人,有效处事。 孩子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增长知识, 教会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教育孩子要学会调 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一节课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 身心健康。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有时可以 把自己的不快给朋友讲一讲,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 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 起正面的、可爱的形象。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 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 儿童自我意识薄弱 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自我意识薄弱,独立性与依赖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也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加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学校教育失误的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加上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出现不公平对待,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 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家长和学校一定要正确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