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约尔管理学对西方管理影响

法约尔管理学对西方管理影响

法约尔管理学对西方管理影响
法约尔管理学对西方管理影响

法约尔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影响

法约尔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影响

2010-1-22 9:50颜忠娥【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法约尔管理思想简介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西方管理理论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60年从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在福尔尚布采矿冶金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矿长、经理、总经理。从1918年创立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开始,法约尔的晚年专门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他一生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和论文,其中《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代表作。在这本书里,法约尔系统阐述了他的管理思想。

(一)管理的本质及五大要素

通过对经营和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法约尔揭示了管理的定义和本质。他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去达到一个目标”,经营行为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任何企业都存在着这六种活动。而管理活动则只是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备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活动。什么叫管理?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是主要的管理活动之一,是指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科学的管理首先必须对未来作出判断,并为未来的活动制定规则,而且计划必须保持统一、灵活、连续、精确和具有前瞻性等特点。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建立一种最有效的组织架构,从而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很好的制定和完成。法约尔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社会人员结构应遵守等级系列原则,1个工头管15名工人,1个上级领导4个下级,从而形成金字塔型的人员等级系列。管理的第三要素是指挥。指挥是指领导机构或个人运用领导艺术和手段指使企业组织和人员实施企业计划,达成企业目标。各种组织的组织工作要由综合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人来担任。负责指挥的管理机构或个人必须遵循8种原则才能达到指挥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协调是组织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指让企业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和谐统一。企业组织越庞大,企业经营活动越复杂,协调的必要性也越大。同时,企业与外部系统发生关系,也必须通过协调和沟通才能有效完成。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进行的活动符合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即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控制的目的在于检验管理中其他四要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否得当,企业行为发生偏差时及时得到调整。

(二)管理的14条原则

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里,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原则,这是其“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它不是仅仅只适用技术工作和基础岗位,而且应在管理和职能权限划分方面普遍采用。

2、权利与责任。二者相辅相成,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3、纪律。“纪律实际上是以企业与雇员之间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

4、统一指挥。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和指挥。

5、统一领导。实际上是指统一的管理思维和计划。领导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要注意克服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情绪。

7、人员的报酬。付酬的方式很多,人员的报酬应该合理,并有一定的激励机制。

8、集权与分权。提高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分权,降低下属重要性的做法是集权。

9、等级序列。要确定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10、秩序。每件东西和每个人都应有恰当而合理的位置。

11、公平。在对待所属人员时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善意与公道的结合。

12、人员的稳定。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和补充人力资源,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

13、首创精神。领导和员工都应该同时具备这种精神。

14、集体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倡导研究管理理论,开展管理教育

在法约尔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些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欧文的人事管理试验,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等,这些管理思想虽然相当可贵,但总的说来还是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而且在法约尔时代,各学校还没有开设管理方面的课程,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只能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从事管理工作。由于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一样,每个管理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行事,没有一种科学统一的、能为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原则,因而“在工厂、军队、家庭和国家机构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同一原则的名义下极为矛盾的做法”,这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建立一种系统的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理论。

不仅如此,法约尔还非常强调进行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他说在:“当人们有成效地尽最大努力推广和改进技术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工业学校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商业、财务、管理和其他职能知识方面,却什么都没做”,“实际上,管理能力也应该像技术能力一样,首先在学校,然后在车间里得到”。学校教育,尤其是在大学或学院开设管理课程,是研究和传授管理理论的绝好方法,因为“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由于管理是普及各个领域的,所以管理的一般知识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应该在各院校中传授”。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泰勒(Frederik.W.Taylor,1856——1915,美国)与法约尔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们都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者。

泰勒是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提高效率既包括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包括提高一线工人的生产效率。他认为,提高效率既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本家获利更丰,也可以使工人增加工资。为此应进行试验和工时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工作量,科学制定工作定额标准。2、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在标准化的环境下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3、培训一流的工人,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配合。一流的工人就是有能力而且愿意干的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根据工人效率高低来支付工资,刺激工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比较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可以看出,前者的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工作效率,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科学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关注的是微观的、具体生产环节的、具体的操作过程。比如泰勒为了总结工作定额的标准化,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曾进行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和铁锹试验。前者是通过对单个工人搬运生铁块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以及休息时间的长短等来考核其对搬运量的影响;后者通过用不同形状与规格的铁锹搬运铁矿石、煤粉、焦碳等,来考核不同工种工人的日工作量。差别计件工资制、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等,也是泰勒对工人的一些管理技巧。由此观之,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微观的、具体的企业管理,或者可以叫企业管理术。

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向上延伸,他以大企业的整体运作作为研究对象,对管理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原则上,以更加概括的、系统的和理论化的形式从管理的组织和职能关系上揭示了管理的本质,归纳了管理的普遍原则,使管理理论更加宏观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也就是说,他既看重泰勒所关注的劳动者劳动过程中的环节、工具、效率、标准化和积极性,更看重企业宏观经营活动中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权利与责任、首创精神等,他的管理思想从具体的环节中、技巧中抽象出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能和原则,既适合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也对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普遍意义,因而是对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抽象和超越。

三、法约尔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一起,对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他的一般管理的要素、原则自产生以来,不仅给实际管理人员以巨大的帮助,而且直到今天仍然使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很多人受益菲浅。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韦伯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穆尼和艾伦·赖莱提出的组织效率原理;美国管理学家、也是管理学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在其《管理学》中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提出管理理论系统化以及他与古利克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说(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杰。艾伯特和埃弗雷特。伊。小亚当合写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提出管理三大职能说(计划、组织、控制);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洛宾斯的《管理学》将管理的职能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等等,都是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延伸到社会组织、政府和国家等诸多领域。他的管理14原则和管理5要素说在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作为普遍遵循的准则而存在,成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政府就曾将他的理论在邮政部门运用并推而广之。美国著名行政学家伦纳德。D.怀特运用一般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而且美国政府也将一般管理理论提供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的工作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当然,由于法约尔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使得他和泰罗一样,避免不了其理论上的缺憾和不足。比如其管理理论的体系不够完整,管理学内容比较肤浅、简单,管理方法过于直观和单一,尤其是把人当作机器,忽视人的心理特征和物质利益之外的各种复杂需求等,这都是他的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对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即便如此,法约尔仍不失为世界管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管理学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经过孔茨、纽曼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说。他的管理理论对于现代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教育思想为其后的管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接受和发扬,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和行政学院都要开设管理学这门课,我国很多大学所编写的管理学教材,其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仍然与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张文昌。现代管理学(原理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姜杰。管理学名著与案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3]张康之,齐明山。一般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4]李长武。近代西方管理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

[5]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管理的三个逻辑起点 2014年04月22日16:43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10期第53~58页作者:丁雪峰/杨河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422 【作者简介】丁雪峰,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学;杨河清,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 一种知识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根本问题。所有学科都围绕自己的根本问题展开研究,这个根本问题来源于学科内部。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是西美尔在1910年提出来的:“社会为何可能?”管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的根本问题也可以同样追问“管理为何可能?” “管理为什么可能?”对这个问题思考所引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管理的逻辑起点。管理学常常不被当做科学,而是被当做艺术,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不像医学、生物学、数理化学科那样必须经过严谨的科学训练才能够掌握。直觉感受对于严谨的数理化等学科意义很小,一般人很少能根据直观感受对这些学科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管理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的学科,很多人根据个人体会得出的管理经验也像是出自管理专家。有些东拼西凑速成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管理逻辑的角度来考察,不过是一种常识或者纯粹的理论推演,有时这些理论内部甚至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也无法在管理实践中有效应用。研究管理学的前提是理解管理的本质,理解管理本质的前提是理清管理内在的逻辑。 一、混乱的管理逻辑起点 现代管理学混乱的原因,是因为管理学缺乏一套标准的科学分析范式和适用一切管理环境的规范分析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管理者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逻辑起点。 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动因。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系列概念群的最初的论证点或起点。由这个最初的论证点,我们可以用推理的形式找出其中的概念,从而“必然地得出”一系列的与之不同的概念群。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概念的逻辑体系,而这个体系是围绕着一个逻辑起点展开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中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层层推导,逐步展开,构成严谨的逻辑系统”。要弄清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沿着科学探究的途径,即从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两个方面来分析,进而通晓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特征的概念和范畴即是它的逻辑起点。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和管理规律的。管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流派归于同一个逻辑体系框架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在文献研究中发现,专家学者在对管理逻辑起点上认识完全不同。有些人认为是“人”,有些人认为是“组织”,有人认为是“企业家才能”,有人认为是“效能”,有人认为是“资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根据我们的所学知识可以发现,中国和西方的早期管理实践中大国的形成都是管理思想萌芽的开始,例如在秦国和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等方面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具体发展的不同,中西管理思想在管理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及其由此所决定的管理方法论和手段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具体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也同样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墨、法、农、道之说的反映和体现。中国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农业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分工之后,中国早期的管理活动和行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主要侧重于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和法治。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与提炼,至今仍在国家和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同时,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 相比较之下,西方管理思想则是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科学管理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管理理

论,更是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的,因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优点。这主要是: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当然西方的管理思想也是有一定弊端的。 中西管理思想各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且优劣共生、利弊相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长处和短处,在中西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植和融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造和重建,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十大定律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十大定律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如何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 人力资源管理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发展到现在,已是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管理理念来支撑。所以,下面,我来介绍下支撑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的八大定律。一大定律: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是次要的。 企业中永远是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做为HR管理者,要做好HR,必需识别、培养、管理那些为企业创造80%价值的人,把这类的人和岗位做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同时,HR管理者20%的时间要做好本质工作,80%的时间要与人沟通;沟通中与20%的人沟通要花去80%的时间,20%的时间与80%的人沟通。 员工的频繁离职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关键的业绩优异的核心员工离职,往往会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段永平当年的出走成就了一个”步步高”,却使”小霸王”陷入了困境。所以,一旦发现核心员工有离职倾向,能够挽留一定要尽力挽留。当然,核心员工一旦决定离职,科学地进行离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般员工,离职行为首先发生的频率就较少,即使发生一些,希望在冗员范围内。 核心员工离职管理的具体做法从员工提出离职开始,第一步,建立离职面谈制度,在离职面谈之前,可采取一些保留措施,如果企业能够满足核心员工的各种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以留住核心员工。当然,如果核心员工的离职主意已定,一定要建立离职员工面谈记录卡,将面谈的内容用规范化的表格保存起来,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尽量减少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打击,所以离职管理就远远不只是上面的一些工作。 二大定律:苛希纳定律(确定最佳管理人数)

中西方婚礼差异对比 英语论文

A Comparison of the Wedding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Modern Times Introduction The 21st century is domina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makes the whole world develop quite rapidly. With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regions are gradually spread and fused, such as the wedding cultures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clear that Chinese wedding and Western wedding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many aspects: custom, ceremony procedures, styles and dress, marriage media and plac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ltures.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will help u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words and deeds of Westerner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ul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respect each other's customs so as to get the best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1.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t Wedding Cultures 1.1 Custom 1.1.1 Three Papers and Six Etiquettes According to Chinese wedding customs, the first etiquette is Three Papers and Six Etiquettes, which is as important as the engagement at Western wedding. Three Papers consists of the paper of engagement, the list paper of the presents to the bride?s and the paper of fetching the bride. They are going to be used on the day of engagement, the bridegroom?s giving the presents of marriage to the bride?s an d going and fetching the bride. Six Etiquettes includes asking for engagement, asking for the name and births of the newlyweds, showing some presents for engagement to the bride?s, giving the presents of marriage to the bride?s, choosing a good date for the wedding and going and fetching the br ide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 All these etiquettes must be completely in proper order before the

安全管理的三大定律

安全管理地三大定律 近年来,频繁发生地安全事故,让人触目惊心.从这些事故原因中,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是导致这些事故发生地直接原因.我们安全管理人员在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惨痛教训地同时,不能忽视事故发生地规律,并应注重”安全管理三大定律”对基层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上地启示. 定律一:“墨菲定律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 在数理统计中,有一条重要地统计规律:假设某意外事件在一次活动中发生地概率为(>),则在次活动中至少有一次发生地概率为=-(-)由此可见,无论概率多么小,当越来越大时,越来越接近.从中可以看出,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地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地可能性,不管发生地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有某人按照错误地做法去做,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这就是“墨菲定律”即只要发生事故地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地.例如,在起重作业中,忽视起吊司索人员地信号;在维修带电设备时,忘记拉下电闸,进入受限密闭空间不带空气呼吸器等小概率事件,通过作业人员地努力,可以减少差错地发生,但不能杜绝这种差错地发生. 墨菲定律带来如下启示: 、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实现“零缺陷作业”. 由于小概率事件在一次作业活动中发生地可能性很小,因此,就给作业人员一种错误地理解,即在一次活动中不会发生.与事实相反,正是由于这种错觉,麻痹了人们地安全意识,加大了事故发生地可能性,其结果是事故可能频繁发生.在作业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细节,培养作业人员日常地安全习惯,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必须重视小概率危险事件对我们安全管理工作所带来地恶劣影响.要对基层全员开展危害辩识,进行风险评价,制定作业过程危险控制措施,实现“零缺陷作业” 、不能忽视定律警示意义,安全管理需要“警钟长鸣” 安全管理地目标是杜绝事故地发生,而事故是一种不经常发生和不希望有地意外地突发事件.这些意外地突发地事件发生地概率一般比较小,就是人们所称地小概率事件.由于这些小概率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发生,往往被人们忽视,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这恰恰是事故发生地主观原因.墨菲定律告诫人们,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放松.要想保证安全,必须“时时,事事、处处”注意安全,安全管理“警钟长鸣”. 定律二“破窗理论”不能忽视暗示性地纵容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地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地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地那一辆地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地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地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坏了房屋地一扇窗户,打碎玻璃者未受到惩罚,破碎地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地纵容去打烂更多地窗户,最终造成千窗百孔、积重难返局面.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 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说起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二)对效用的评价方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四)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管理思想上的差异。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别,又导致中西方管理学体系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 中国: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

管理学中西方对比

《中西方管理思想对比研究》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管理思想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也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社会的长期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思考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对管理的具体问题与具体环节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记录下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遗产管理学的产生,使管理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管理思想史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人类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活动的历史,同人类本身的存在一样长远。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以捕捉别的动物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活动。然而,对于管理活动的自觉、管理经验的总结、管理思想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后才形成了。 一.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辩正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管理思想史不但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吸收国外管理科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学习管理思想史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 管理思想是人们对客观的管理实践活动特点及其规律的系统总结和概括。科学的管理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管理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而人类不同时代对于自身的认识,则标志着那一时代管理活动的着重点。 二.中外管理思想对比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 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就是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的管理思想与国外传统及现代的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中外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应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以及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进行观照。同时,还应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此外,中外管理思想对比研究应致力于管理思想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工作,进一步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现代化,使中国管理思想逐步走向世界。可以这样说,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是我们划分一定管理时代的依据。而人是复杂多变的,从现实来看,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历史地看,是文化的产物,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所造成的。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迥然不同的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

中西方管理差异和企业实践建议

中西方管理差异和企业实践建议 西方是通过平等、契约和权利形成的个体主义,而东方是在仁、义和礼基础上形成的集体主义,在日本等国家表现尤为突出,我认为中国的传统还不是简单的集体主义,而是在团队中完成自我,从仁义礼的解释来看,礼是礼俗、制度和典范,义就是"宜",是要合理的运用礼,就是孔子说的"摄礼归义",那么如何合理的运用礼呢?答案就是孔子说的"纳礼于仁",那么什么是仁呢?仁从字形来看,是"人"和"二"组成,也就是说在我之外还有别人,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别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中国完人的标准是只求做一个四面八方和我有关系的人所希望于我的,而又是我的确能够做到的那样一个人,不能仅做想做的事,应做该做的事,当然也要考虑自身情况做能做的事。其实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无好坏之分,就像西方和日本都能取得成功一样,中国的仁义礼其实是"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产物,既是最合乎自然规律的,又是最难掌握的,就像一黑一白很清楚,但在黑白中加入一个调节而生成的灰色却是千变万化的,而恰恰就是多了这个调节,才使得"三生万物".合乎规律使得中国的传统思想充满希望,但难于掌握又使得传统必须现代化。

有种观点说中国是伪集体主义,即表面上讲集体主义,实际行的利己主义,再往深层次来分析,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就像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一样,西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而产生的明确有形的精细化分工、职业化和制度化,其代表就是科层制。其实从西方的科学这个词就能看出,科(科目)本身就是细分的意思,西方解决差异和变化的重要办法是精细化,尽可能把所有的前提条件给界定清楚,这样结果就是唯一的,从而实现明确、简单和可操作,这样才使得大规模应用有可能得以实现,中药和西药的应用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中国处理不平等的办法是效法自然,用伦理这种无形的东西来规范社会的运行,理想的状况是大家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但这不是人们生来就可以做到的,就像西方认为人生而有罪一样,东方认为人生而有缺陷,要靠修身来完善,并把此作为一生的目标。但中国的礼从来都不是制约人的,而是引导人发现本性,顺性而为,靠人的自觉和自律,而人之所以可以自觉和自律,是由于伦理礼仪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顺天应人的,是变化中不变的部分,就像父慈子孝,不是要求父需慈和子需孝,而是父本性就是该慈的,子本性就是该孝的,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不是强加规范的结果。但虽然是顺应人共同的本性,却由于每个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标题】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作者】 【关键词】 【指导老师】 【专业】英语 【正文】 I. Introduction Marriage is the basic system and form that both sexes combine in society. The marriage culture is produ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which reflects a certain marriage conception. Marriage custom not only incarnates the social appearance in some times, but also show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one nation.1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thought highly of marriage culture. Ancient people regarded marriage as the primary and incipience of all decorum. Chinese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ce culture have penetrated into marriage culture, so it is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because of geography, nationality, history, religious beliefs and other aspects, the marriage culture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of marriage culture among Chinese, British and American. Firstly, it has introduced some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condly, it has described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marriage cultur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marriage culture. Besides, it has introduced some main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wedding process, the wedding dress, the wedding car and other details. Finally,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cluding religious beliefs, the ways of thinking. II.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Every country has her nationality, but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No matter in China or Western Countries, marriage is a great turning point in life. Both of people all pay great attention on it, and they always choose a nice day, which is sunny and propitious time, so wedding date is very important in every country.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would like to choose an auspicious day based on lunar calendar, which meant the couple would love each other and live a good life in the future. Similarly, the foreigners also choose a perfect day to hold wedding. For example, in England men hate to hold wedding in May. Because May has been considered an unlucky month to marry in. In addition, Fridays were considered unlucky particularly Friday the 13th. There has a famous old rhyme advises a wedding of the week. “Monday for wealth, Tuesda y for health, Wednesday the best day of all, Thursday for losses, Friday for crosses, Saturday for no luck at all.2

管理的终极价值及人文管理学与中西方管理差异

管理的终极价值及人文管理学 与中西方管理差异 吕 力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管理寄寓了人们实现生存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即管理的终极价值;管理的具体目标及其效率,即管理 的工具价值。管理的工具价值依赖于管理终极价值而存在;工具价值本身渗透了终极价值;终极价值也必须依靠工具价值而实现,这就是管理价值的二重性。撇开管理的终极价值,仅仅将管理视为工具,管理就是同质的。只有从管理的终极价值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中西管理差异。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人文管理”,但将管理价值中的“人文价值”作为重点来进行研究却是可能的。因为“人文管理学”是一门普适的管理学分支。 [关键词]管理的终极价值;管理的工具价值;管理价值的二重性;人文管理学;中西方管理差异[中图分类号]F014.84 [文献标识码] A Ultim ate Value of Managem ent,Hum anistic Managem 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 ent LV Li Abstract:Management embodies human beings'final target or top ideal to reach survival,i.e.the ultimate value of management;while its concrete target and efficiency is its instrumental value.The instrumental value and ultimate value depends on each other,which is the du-ality of managerial value.Omitting its ultimate value,we only see management as a tool,so management is homogeneous.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ltimate value,can we tru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Even though there is no humanistic management in reality,it is possible to research humanistic value of management because humanistic management is a univer-sal subject in management. Key words:ultimate value of management,instrumental value of management,duality of managerial value,humanistic management,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11-11-22 [作者简介]吕力(1971-), 湖北建始人,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副院长。研究方向:管理哲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GL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9YJC630180)。一、管理的终极价值、工具价值与管理价值二 重性 (一)管理的终极价值 从存在关系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是作为生产关系的人类社会存在的,而维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就是管理活动。从存在状态的角度看,存在是在关系中生成和变化的,不同的社会结构有不同的管理理念,或者说,不同的管理理念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结构,人类社会正是在管理活动和管理结构中存在和发展的,因此,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管理本身必然渗透了人类对于自身如何存在的理念。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绝不会采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管理理念,反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也绝不会产生民主治理、 现代企业等管理结构。将管理与人类的存在方式来联系起来,意味着如何理解人类的存在就会如何理解管理,而反过来,有怎样的 人类理想,就有怎样的管理理念。人类的本性是在管理中实现的,管理及其理念代表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本质,正是管理构建了人类世界。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本质上是一种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管理结构,抽离其中的管理实质,人类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正是管理构建了人类社会。 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人类社会愈来愈以组织的方式而存在,现实的人们必定处于某一组织之中,而管理作为维系组织存在的关键因素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生存、劳动、生活的意义与管理的理念息息相关。 在这一理念中,必定寄寓了人们实现生存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即一种合适于人性理想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协调方式,这就是管理的本体价值或终极价值。 (二)管理的工具价值 管理不仅仅是关于人类如何作为社会性存在的理念,管理必须有具体的目标。正如管理思想史家雷恩指出 第2012年第1期(总第390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1,2012Total No.390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1-0025-03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