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说实话,一开始选择这本书阅读只不过是因为这个让人困惑的名字,“利维坦”在西方神话故事中是个庞大而可怖的怪物,这个命名方式让这本政治学必读书籍充满着神秘色彩,而我也对此满怀期待。事实上,这是一本比较难懂而且晦涩的书籍,好在有李老师的任务安排之下,我们组内伙伴硬着头皮共同啃完,在讨论课上,李老师从头至尾帮我们慢慢梳理这个脉络,让我觉得这个“大怪兽”也变的亲切可人了,对政治思想史的演进有了更多的体会。

较之《政府论》,《社会契约论》这些政治学专著,《利维坦》就显得宏大庞杂得多,尽管有人认为《利维坦》对基督教的理解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异端的甚至异教的、让人冒犯的,毫无灵性观念甚至到了粗俗的地步。但是事实上,《利维坦》提供了一个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到宗教的整全而明晰的哲学图景:构成宇宙的在空间中的物质及其运动的本体论观念;由对象及其运动对人的刺激、作为表象的感觉、想象及其系列、推理等构成的认识论模式;激情优先于理性并且两者都被嵌入人(作为物体)及其运动这一本体模式,以及基于激情的伦理和幸福观念;自然状态、自然权利和自然法;契约、国家、主权者的权力、自由以及臣民的自由、法律;对上帝之国(the kingdom of God)的一种世俗的类似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解,将天国本身拉到世俗之中,从而使得政教合一或使一切为主权者所掌控成了理所当然的。

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总结其他学者的阅读研究后,我认为有几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要点值得我们认真体会:

1.我最困惑的是霍布斯的“理性(reason)”概念。霍布斯是徘徊在数学理性和经验理性之间的巨人。他常常宣称自己的主张基于经验,可是经验未必能支撑必然的道德判断,而且在《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中又明确反对支撑普通法的经验理性;另一方面,霍布斯又宣称几何学是唯一的科学,似乎认同了数学理性,但在《利维坦》中又仅仅将几何的本质归咎于精确定义和操作,而不是像笛卡尔那样归咎于数学和逻辑真理的自明性(self-evidence),况且霍布斯又似乎相信这种科学方法可以普遍扩展到政治学研究中。或许霍布斯有一种过于自信的独断论倾向,才使得他没有看清自己体系中方法上根本的内在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问题。

2.就国家和契约而言。在霍布斯那里,任何类型的国家都是基于明示的或推测的契约(源于生育的父系制国家、源于战俘的专制国、源于自由同意的政治国家、源于启示和盟约的上帝国),它们的差别在于订立契约时契约人的位置不同;但契约之所以有效,却又并非单单是契约本身,而是对后果和情势的考量,譬如权力的威胁、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支撑等;

3.第32章的“理性的囚禁(captivity of our understanding)”概念很重要,由此霍布斯还区分了内心的信仰自由和外在的信仰宣告(confession of faith):前者是内在的、自由的、不受干扰的,而后者则是需要顺从主权者的命令(霍布斯举了圣经中乃缦的例子)。似乎吊诡的是,当霍布斯不顾一切地坚持国家或主权者的绝对权力时,却又保留了个人的内心的绝对自由,甚至不惜因此撕裂了个人:你内心信不信,信什么无所谓,国家也无法干涉,但当主权者告诉你应该信什么的时候,你得该或得宣称你信什么。

4.第一部分讲自然法时似乎是对人的行为毫无约束力的理性的箴言,阴郁的自然状态和为所欲为的自然权利掌控一切;但到第三部分讲“基督教国家”时将自然法与神法等同起来,由似乎对基督教传统自然法做了重要让步,但前后并不一致。

《利维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人”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物体的运动对人的刺激促成的感觉和想象;认识犹如斥候兵听候激情及其目标的吩咐;善恶起源于欲望与憎恶;自然状态下人的权利就是天赋的自由,却极为悲惨;自然法是理性的箴言,却不稳定;第二部分“论国家”讲述了国家如何通过契约而产生、国家的形式、主权者的权利职责、臣民的义务;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区分了自然理性的宗教和先知的宗教,通过诠释后者将上帝之国解释为基督未来降临的地上的世俗之国(civil kingdom),将教权完全归于主权者,并清除了一切可能颠覆现世国家的

灵性教义,封闭了直接灵感和天上的国度。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攻击了天主教会、希腊哲学和经院哲学,因为这是颠覆世俗国家的危险观念的策源地。

带着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对全文的主要部分进行详细解读,在通读之前,我们需要对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简介做个简短的描述:

一、作者简介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是近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出生于英国南部威尔特郡(Wiltshire)的马尔麦斯堡镇(Malmesburg)一个贫苦的牧师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五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马格德伦学院读书,专门攻读经院派逻辑和古典哲学。当时的牛津大学是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他作为一个寒门学子,能进入其中,说明他确实得到牛津的赏识并得到破例录取。他十九岁毕业并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因为学习成绩优异,他在毕业后得以留在牛津大学任教,当上了一名逻辑学课程教师。在牛津大学任教三年后,通过大学校长的推荐,霍布斯离开牛津大学,专门担任大贵族威廉?卡文迪什的家庭教师。卡文迪什后来成为德文郡伯爵,成为当时英国最有权势的家族。霍布斯从此与这个显赫的贵族家庭建立了毕生的友谊并保持密切联系。而且,他通过这一家族结识了当时欧洲一批具有学术地位、社会影响和抱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著名人物,他们分别是:英国杰出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克利夫顿爵士、法国科学家伽桑狄、数学家梅尔森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等。由此,出身卑微的霍布斯便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社交圈子,跻身于上流社会之中。。

二、写作背景

霍布斯生活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那时候英国社会正经历着动荡和剧烈的变革。从1640年开始,英国国会为争取更多的权力而开始与国王作斗争。1642年国会提出了《大抗议书》,遭到查理一世拒绝,于是,查理一世宣布讨伐国会,内战终于爆发。1640年,霍布斯发表了《保卫在国内维持和平必不可少的国王大权》。他从个人的自然权利出发,论证了只有至高无上的王权才能保卫国内和平与安宁。这种保守甚至是倒退的主张激起了国会中资产阶级的极大愤怒和反抗。1640年11月,霍布斯害怕国会将对其进行惩罚,于是就悄悄逃往法国巴黎,并在那里隔岸观火,继续观察国内政治局势的发展动态。在巴黎的十年间,他集中精力写作政治学方面的著作。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著作,有《论政治体》、《人的本性》、《论公民》、《利维坦》、《论物体》、《论人》等。然而,人们公认的体系最完备、内容最充实、论证最严密、学术价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要算1651年出版的《利维坦》一书。所谓的“利维坦”(Leviathan),是指《圣经》中提到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的名字的音译。在旧约的《约伯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耶和华在提到利维坦的时候,把它誉为骄傲之王,说它是水族之中的至高无上之物,万物与之无与伦比,万事万物均在它的下面,受他管辖支配。霍布斯用它来给自己的书命名,旨在用以比喻一个极为强大的拥有无限权力的、统治一切、管辖一切的国家。这正说明了《利维坦》主要是霍布斯写的一本关于国家论方面的专著。在这本书中,霍布斯借鉴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科学成果、哲学和前人的政治思想成果,运用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人的个性和自然状态以及自然法出发,得出国家是如何诞生的,他肯定了“君权人授”,否定了延续甚久的所谓“君权神授”说,给宗教权威以釜底抽薪式的严重打击。

三、写作方法

从写作的思路上看,《利维坦》首先在全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确立了“自然状态”,然后在第三第四部分摧毁“黑暗王国”。换言之,前半本的主题是“恐惧”,也就是描述对“自然状态”的恐惧,以及取而代之的对主权者——利维坦的恐惧,最后两部分的主题则是摧毁基督教教士统治及其宗教信仰的基础。从利维坦的建构体系上说,这本书的写作体系非常严密,逻辑清晰,第一

部分对于全书写作确定基本的方法论,对于国家产生的理论进行了前提条件上的假设与推理。比如对于自然律、人的本性、尤其自然状态的假设为其后来的论述进行了铺垫。第二部分“论国家”是全书的经典部分,在此作者阐述的著名的国家诞生说,对于国家的组成以及制度的运作做了深入的论述。第三、四两部分是作者对于基督教神学政治体系以及教会的腐化的批判。

四、主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经典段落或者语句的摘抄和简单评述。

1 论感觉(of sense)

霍布斯从研究人类的思想(thoughts of man)开始:“每一思想都是我们身外物体的某一种性质或另一种偶性的表象或现象(representation or appearance)。这种身外物体通称为对象(object),它对人类身的眼、耳和其他部分发生作用。”【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页,下同】现象的根源(original of)是感觉,“感觉的原因就是对每一专司感觉的器官施加压力的外界物体或对象。…这一假象或幻象(seeming or fancy)就是人们所谓的感觉。…可感知的性质是…物质运动(several motions of the matter),…感觉都只是原始幻象。”【4-5,这里表象与对象的关系,还有对运动的确认,都是独断论的,缺乏明证性,见罗素和梯利的哲学史】

2 论想象(of imagination)

“想象不过是渐次衰退的感觉(Imagination, therefore, is nothing but decaying sense)。”【7】当指幻象本身时,称之为想象;当指衰退的过程,则称之为记忆,“想象和记忆就是同一回事,只是由于不同的考虑而具有不同的名称。”【8】记忆多称之为经验;简单想象和复合想象;梦:睡眠中的想象。“以往崇拜林神、牧神、女妖等等的异端邪教,绝大部分就是由于不知道怎样把梦境以及其他强烈的幻觉跟视觉和感觉区别开来而产生的。”【10-11】语言或其它表意符号在人心中引起的想象叫做理解(understanding),还包括断言、否定或其它形式。

3 论想象的序列或系列(consequence or train of imaginations)

霍布斯这里考察的思维系列(consequence of thoughts)是心理的(mental)而非语言的(linguistic)。思维系列可分为两种:1.无定向无目的的;2.受某种欲望和目的控制的或称定向的(regulated thoughts)。后者分为两种:a探究原因的系列,人兽共有;b探寻可能的结果时的系列,人类独有。预见、慎思或智慧(foresight, providence, prudence, wisdom)等基于推测,“未来只是心灵将过去行为的系列应用于现存行为而造成的假设。”【15】

上述就是人类的天然的心理活动的全部,“原因是人类的心灵除了感觉、思维和思维系列之外便没有其他运动了。”【17】我们只能想象有限事物,“无限”一词意指无能。

4 论语言(of speech)

文字(letter);语言(speech)是最高贵的发明,“由名词或名称(names or appellations)以及其连接所构成。人类运用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当思想已成为过去时便用语言来加以回忆。”【18】语言的用处是“把思维系列转化为语言系列。”【19】语言的滥用:意义不准;隐喻使用;错误传达意愿;用语言互相伤害。名词有的专有,有的普遍,普遍名词基于东西性质的类似。“真实和虚假只是语言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属性。”【22】

霍布斯说几何学是迄今的唯一科学,但霍布斯似乎没有像Descartes那样理解几何之为科学的本质,他似乎将正确的定义理解为几何学的本质了。“…进行推理时,没有一个是从所用的名词的定义或解释开始的。这种方法只有在几何学中才运用了,其结论也因此而成为无可争论的。”【31;霍布斯虽然把几何学作为唯一真正的科学典范加以推崇(Descartes皆然),但《利维坦》中仅有的论述(暂无法将阅读扩展到其《论物体》《论人》等论著)似乎未必能表明他准确地理解到了数学或几何真理的本质:在经验认识论的基础上霍布斯将几何学结论的严密性归因于恰当定义】

名词(names)可以归为四大类:物质的名词(物质或物体由之得到理解);抽象名词(使物体相区别的偶性和特性的名词);幻象名词(我们身上借以做出区别的性质);名词的名词。这些肯定名词表示:自然界的东西、物体的性质、心理假想的物体、语词与语言。还有些否定名词。此外的名词都是无意义的:如经院学者的,还有诸如incorporeal substance等自相矛盾的组合名词。

5 论推理与学术(of reason and science)

推理不过是心中的加减。“推理就是一种计算,也就是将公认为标示或表明思想的普通名词所构成的序列相加减。”【28】在谈到推理(reasoning)的时候,Hobbes虽然说“推理本身却始终是正确的推理,如同算术始终是一门确定不移、颠扑不破的艺学一样(reason itself is always right reason, as well as arithmetic is a certain and infallible art)”【28】但随即却又说,如果推理出错或计算出现分歧,“有关双方就必须自动把一个仲裁人或裁定人的推理当成正确的推理(when there is a controversy in an account, the parties must by their own accord set up for right reason the reason of some arbitrator, or judge, to whose sentence they will both stand)。”【28】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所依赖的数学和逻辑真理的自明性(self-evidence)荡然无存。这岂非真理的退场,政治正确的登场。

一般语词推理得出的虚假的推论,被称为error,实际上是absurdity,因为无法想象,“那些除了声音外什么也想象不出的语词便是所谓的荒谬、无意义或无稽之词。”【30】造成荒谬结论的原因:1.不讲方法,推理不从定义开始;2.将物体的名词赋予偶性,或反过来;3.物体的偶性与本身的偶性混淆;4.物体的名词赋予名词了;5.偶性的名词赋予名词了;6.隐喻等用法;7.无意义的名词。

可以看出,理性或推理(reason)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辛勤努力得来:“其步骤首先是恰当地用名词,其次是从基本元素——名词起,到把一个名词和另一个名词连接起来组成断言…;然后在形成三段论证,即一个断言与另一个断言的联合,直到我们获得有关问题所属名词的全部结论为止。这就是人们所谓的science。感觉和记忆只是关于事实的知识,这是木已成舟不可改变的东西。学识则是关于结果以及一个事实与另一个事实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知识。”【32-33 对推理或理性的理解主要侧重描述其作为一个计算和操作,缺乏对其本质的分析呀】“人类的心灵之光就是清晰的语词,但首先要用严格的定义去检验,清除它的含混意义;推理就是步伐,学识的增长就是道路,而人类的利益则是目标(the light of humane minds is perspicuous words, but by exact definitions first snuffed, and purged from ambiguity; reason is the pace; increase of science, the way; and the benefit of mankind, the end)。”【34】

6 论自觉运动的内在开端(即激情);以及表示这些开端的术语(of the interior beginings of voluntary motions, passions, speeches by which they are expressed)

动物有两种运动:vital motion和animal motion,后者又称voluntary motion,“按照首先在心中想好的方式行走、说话、移动肢体等便属于这类运动。”【35】而“想象便显然是自觉运动最初的内在开端(it is evident that the imagination is the first internal beginning of all voluntary motion)。…人体中这种运动的微小开端,在没有表现为行走、说话等等可见的动作以前,一般称之为意向(endeavor)。”【35-36,霍布斯似乎建构了一个物体及其运动的本体世界;而就人来说,这种有目标的运动是更基本的,而感觉、想象等都是运动所催成的。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霍布斯那里,意志或实践已经比理性更为优先了。】

意向(endeavour)因其朝向或避开某物而称之为欲望或嫌恶;对象相应地称之为爱或憎之物。爱与欲望的区别:对象在场与否。欲求与憎恨之中间状态谓之轻视(contempt)。

“任何人的欲望的对象就他本人说来,他都称为善,而憎恶或嫌恶的对象则称为恶;轻视的对象则称为无价值和无足轻重。…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恶的共同准则,这种准则,在没有国家的地方,只能从个人自己身上得出,有国家存在的地方,则从代表国家的人身

上得出。”【37,欲望先于善】美丑则是有迹象预期善恶的东西。因此有三种善:good in the promise,即美;效果方面的善,delightful;手段方面的善,profitable。

与欲望和嫌恶相应的愉快(生命运动的一种加强和辅助)和不愉快(阻挠和干扰生命运动)。激情的细致区分。希望他人好的欲望称为仁慈、善意或慈爱;善良的天性;贪婪;野心;嫉妒;报复。好奇心(curiosity),“这种欲望只有人才有,所以人之有别于其他动物还不止是由于他有理性,而且还由于他有这种独特的激情。”【40】

“根据公开认可的传说构想出的对于不可见的力量的畏惧谓之宗教。所根据的如果不是公开认可的传说,便是迷信。”【41】自荣(glorying);斟酌(deliberation):“一直到这一事物完成或被认为不可能时为止这一过程中的一切欲望、嫌恶、希望和畏惧的总和,便是我们所谓的斟酌(或慎思)。”【43】“在斟酌之中,直接与行动或不行动相连的最后那种欲望或反感,便是我们所谓的意志。它是意愿的行为,而不是意愿的能力(In deliberation, the last appetite, or aversion, immediately adhering to the action, or to the omission thereof, is that we call the will; the act, not the faculty, of willing)。…意志便是斟酌中的最后一个欲望。”【43-44】

激情的语词表达和肢体表达。福祉(felicity)指的是今生之福,霍布斯毫无宗教感,觉得心灵永恒的宁静在今世是不存在的,上帝之福是无法理解的。

7 论讨论的终结或决断(the end or resolutions of discourse)

求知欲控制的讨论;意见;过于与未来的真理的讨论中最后的意见就称之为讨论者的判断(judgment),决断或最后断定(resolute and final sentence)。讨论不能以绝对知识为终结,因为知识在根源上是感觉和记忆。学术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讨论,知道这一事物或那一事物已经存在或将要存在,而这就是绝对地知道。他所能知道的只是:如果这一事物存在,那一事物便也会存在。…他知道的不是一种事物与另一事物相连所形成的系列,而只是同一事物的一个名词与另一个名词所形成的系列。”【47,这里有两个含混:1.有的真理,譬如逻辑和数学真理,未必依赖事物的存在;2.这里说的名词系列的知识也等同于思想系列。总之,霍布斯似乎认为没有绝对的知识。】

良知(conscience)的本义就是相互的意识,而只在比喻的意义上用于私人的思想;

讨论从另一个人的话开始时,决断称之为信任和信仰。则不是来自自然理性,而是来自权威和推崇。

8 论智慧之德以及相关缺陷(of the virtues commonly called intellectual; and their contrary defects)

Intellectual virtue:为人称道珍视的心理能力,即良好的智慧(good wit)。分为自然的和习得的。自然的包括构思敏捷和方向稳定。“获得的”只有推理一项。

“智慧的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激情,而激情的差异则一部分是由于体质不同,另一部分是由于教养有别而来的(The causes of this difference of wits are in the passions, and the difference of passions proceedeth partly from the different constitution of the body, and partly from different education)。”【53】最引起智慧差异的激情主要是程度不同的权势欲、财富欲、知识欲和名誉欲,都可以总括为权势欲(desire of power)。这里霍布斯的一个关键论述酷似尼采权力意志的先声:“思想对于欲望来说,就像斥候兵或侦探一样,四出窥探,以发现通向所希望的事物的道路(For the thoughts are to the desires as scouts and spies to range abroad and find the way to the things desired, all steadiness of the mind’s motion, and all quickness of the same, proceeding from thence)。”【54】激情的过度即癫狂。霍布斯说,犹太人之所以陷入鬼神附体的观念,是因为“他们缺乏穷究自然原因的好奇心。”【58】

9 论各种知识的主题(of the several subject of knowledge)

知识分为事实的知识和断言间推理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 consequence of one affirmation to another),后者是有条件的,是science.事实的知识称为历史:自然史和人文史。Science一般被称

为哲学书籍:分为自然哲学(数量与运动的推理知识:非确定的,基本哲学;确定的:数学、宇宙学、力学;质量的推理知识:气象学、星象学等,这里一般动物性质的推理居然包括光学和音乐,而人类特性的推理包括伦理学、诗学、逻辑学、雄辩术和正义论,后四者作为语言的推理);政治学和人文哲学。

10 论权势、身价、地位、尊重和资格(of power, worth, dignity, honour and worthiness)

“权势普遍讲来就是一个人取得某种显然利益的现有手段(The power of a man, to take it universally, is his present means to obtain some future apparent good, and is either original or instrumental)。”【62】自然权势指身心官能的优越性;获得的权势则如幸运、财富、名誉、朋友和神助等。权势最大的是人们根据同意自愿联合起来的一个法人或自然人。

价值或身价就是他的价格,国家赋予的身价就是地位(dignity);国家的君主有些方式来荣宠臣民。“行为只有是伟大而艰巨的,因而成为巨大权势的象征时,就是令人尊重的,合乎正义与否并不足以改变这一点。”【68,这里霍布斯似乎充满异教色彩】盾饰和纹章来自古日耳曼人。资格(worthiness)与身价不同,取决于胜任的能力。

11 论品行的差异(of the difference of manners)

考虑的是“在团结与和平中共同生活的人类品质(qualities of mankind that concern their living together in peace and unity)。”【72】这里霍布斯说,“旧道德哲学家所说的那种终极的目的和最高的善根本不存在。…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人类欲望的目的不是在一顷间享受一次就完了,而是要永远确保达到未来欲望的道路。”【72,这算是霍布斯的基于本体论的道德观念】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就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72】这一欲望使人倾向于争斗、敌对和战争。追求安逸、肉欲、爱知识以及艺术的欲望都使人倾向于服从一个共同的权力。爱荣誉。

对自然原因的无知,会使人轻信。对自然原因的探寻会得出第一因,“某一个原因的前面再没有其他原因存在,它是永恒因,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上帝。”【78】不过人们心中并没有上帝的观念或影像。

许多人不探求自然因,却在无知中对想象出来的不可见力量畏惧、求告和感谢。这种畏惧(fear)就是宗教和迷信的自然种子。

12 论宗教(of religion)

宗教的种子:1.好探究原因的本性;2.相信万事有其原因以及想象一些原因。(这两项使人处于普罗米修斯式的焦灼中)。“承认一个永存、无限和全能的上帝这一点却比较更容易从人类想知道自然物体的原因及其各种不同的性质与作用的欲望中导引出来,而不容易从人们对未来将降临在自身身上的事情的恐惧中导引出来。”如原始推动者【81,这里霍布斯试图区分开一个基于纯自然理性原因的原始推动者和基于恐惧的假象的神灵概念】3.对不可见力量的敬拜方式;4.预兆和预言。另一种总结为:对鬼的看法;对第二因的无知;对畏惧事物的敬拜;预兆。

宗教的种子受到两种人的培育:自己的独创(人类政治的一部分)或根据上帝的指示(神的政治),“两种人这样做的目的都是要使依附于他们的人更服从、守法、平安共处、互爱、合群。…一切异教人的建国者和立法者都属于前一类,而亚伯拉罕、摩西和向我们昭示天国法律的救主基督则属于后一类。”【83】

利用人们对原因的无知;加上绘画和雕刻的偶像;异教人的宗教创立者自称经验和神启,又加上占卜。等等。神也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特殊的王国,“上帝成为全世界之王是根据权力而来的,但他成为选民之王则是根据契约而来的。”【88】

宗教可以分解为最初的那些种子,“这些要素或种子只是关于神以及超自然和不可见的力的一种看法。”【88】自相矛盾、自私自利、没有奇迹、无公道都会削弱信仰;天主教会的得救必

须之事中,许多是为了教皇和教徒的利益。【本章对宗教的论述,完全是自然宗教的写法,即基于自然理性的考察,对启示并不真的特别上心】

13 论人类幸福与苦难的自然状态(of the natural condition of mankind as concerning their felicity and misery)

霍布斯先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体力和智力方面。达到目的的希望的平等;如果目标相同则会冲突成为仇敌。目的是自我保全和享受。力图摧毁或征服对方。而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发制人,因而“统治权的扩张成了人们自我保全的必要条件。”【93,算是对《论公民》章1中从“自我保存”到“为所欲为”的自然权利的发展的一个辩护和诠释。】天性中争斗的三种主要原因:竞争、猜疑和荣誉(competition, diffidence, glory;求利,求安全,求名誉)。结果,“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95】

这种自然状态是真实的,人们生活中常常有所防备;许多地方的人这样;国与国之间处于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没有财产,没有统治权,没有‘你的’、‘我的’之分。”【96】脱离自然状态要靠激情(对死亡的恐惧、对舒适生活的欲望,以及勤劳取得这一切的希望)和理性。理性提示易行的和平条件,称之为自然法。

14 论第一与第二自然法以及契约(of the first and second natural laws and of contracts)

自然权利“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因此,这种自由就是用他自己的判断和理性认为最适合的手段去做任何事情的自由。”【97,从is到ought的僭越问题在《论公民》笔记中已经指出】自然法则是理性发现的戒条或法则。Jus(权利)与Lex(法律)的区别就是:自由与义务的区别。

理性的一般法则与《论公民》中差不多:“只要有和平的希望,就应当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时,就可以寻求并利用战争的一切助力。”【98】在《论公民》中这被称为首要的自然法,但在这里,霍布斯将之区分为基本的自然权利(“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保卫我们自己”)和基本的自然法(“寻求和平、信守和平”)。【98,则自然权利和自然法都是理性的规箴,也都是人的理性立法;不过鉴于章6、章11描述的欲望在人性中的核心位置,自然权利也更事实在先了】由基本自然法引申出第二自然法:“在别人也愿意这样做的条件下,当一个人为了和平与自卫的目的认为必要时,会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而在对他人的自由权方面满足于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所具有的自由权利(that a man be willing, when others are so too, as far forth as for peace and defence of himself he shall think it necessary, to lay down this right to all things; and be contented with so much liberty against other men as he would allow other men against himself)。”【98】让出权利就“有义务或受约束不得妨害接受他所捐弃或允诺让出的权利的人享有该项权益。”【99】

让出权利可以分为单纯放弃或转让。这便涉及到藉着契约(bonds),因而开始分析契约。这里霍布斯指出:“契约之所以有约束力,并不是由于其本质,(因为最容易破坏的莫过于人们的言辞)而不过是由于畏惧毁约后所产生的某种有害后果而来的。”【99,这句很重要,契约的consent本身并不能保证什么,但像《论公民》中仍强调了契约的历史性】转让或放弃权利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或别的好处,因此有的权利是不能转让的,如不能放弃对生命的自卫。“权利的相互装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contract)。”【100,期约和信约(pact and covenant):结合前面对契约有效性和目的的分析,重要的不仅仅是同意的维度,还有功利主义的维度】契约区别于赠与;其表示是express or by inference:“明确的表示是所说的言词具有其本意的理解。…推测的表示有时是语言的结果;有时是沉默的结果;有时是行为的结果,有时是不行为的结果。一般说

来,任何契约的推测表示法就是足以说明立约者的意愿的任何事物。”【101,很重要,差点忘记了】

订立信约是一种意志行为,解除信约的方式有两种:履行或宽免。具有强制力量是判断维护契约有效性的标准,因为存在使得信约失效的恐惧心理。“语词之力太弱,不足以使人履行其信约,人的本性之中,可以想象的只有两种助力足以加强语词的力量:一种是对食言所产生的后果的恐惧,另一种是因表现得无需食言所感到的光荣或骄傲。…可以指靠的激情是畏惧。”【107】畏惧的两种对象:宗教和人间力量。文明以前或战时只能在神前发誓。

15 论其他自然法(of other laws of nature)

其他的自然法:3.信守契约(这里论述了正义的源头;强制权力的必须;所有权基于国家的建立;正义是自然法,冷淡宗教信仰);4.感恩;5.相互适应;6.宽恕;7.不残酷;8.不侮辱他人;

9.承认人人平等,反对自傲。这里霍布斯反对了Aristotle,人都是平等的,不平等是市民法引起的。“如果人生而平等,那么这种平等就应当予以承认。如果人生而不平等,那也由于人们认为自己平等,除了在平等的条件下不愿意进入和平状态,因而同样必需承认这种平等。”【117】10.在进入和平状态时,不得为自己要求保留特权;11.在裁断时秉公办理;12.共享共有之物;13.公平分配之抽签或轮流;14.抽签之解释;15.调解人之安全;16.由第三方裁决;17.不做自己的公断人;

18.公断人利益独立;19.公断人的公平。

上述都是规定人们以和平手段在社群中保全自己的自然法,是civil society的原理。可被精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0】自然法在内心是有约束力的,但在外部范畴中,则需要安全这一前提。

“研究这些自然法的科学是唯一真正的道德哲学,因为道德哲学就是研究人类相互谈论与交往中的善与恶的科学。”【121】不过,自然法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实定法);但就其是上帝的话而言,也可恰当地被称为法。

16 论人格、授权人和由人代表的事物(of persons, authors, and things personated)

人格:“言语或行为被认为发自其本身的个人…或其言语和行为代表着别人或任何其他事物的言语和行为的个人。”【122】;自然人和虚拟人(artificial person),后者代表他人;代表;“有些拟人的言行得到被代表者的承认,于是他便称为代理人(actor),承认他的言行的人就是授权人(author)。”【123】事物也可以被代表,如教堂、医院、桥梁等可以由教区长、主人或监督者代表。白痴可以由监护人代表;上帝由耶稣代表。

“一群人经由本群中每一个人个别地同意、由一个人代表时,就成了单一人格。”【125,霍布斯专辟一章论人格和代理,为消解《论公民》中的“人民主权”观念做了准备】

第二部分论国家(of commonwealth)

17 论国家的成因、产生和定义(of the causes, generation, and definition of a commonwealth)

进入国家的动机和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保全自己并因此而得到更为满意的生活;也就是说,脱离战争的悲惨状态。”【128】而自然法需要权威来遵从;少数人的联合不足以得到安全保障。与蜜蜂蚂蚁等的比较;人类的信约需要共同权力。

“只有一条道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付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就等于是说,指定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来代表他们的人格,每一个人都承认授权于…大家都把自己的意志服从于他的意志,把自己的判断服从于他的判断。…这一人格是大家人人相互订立信约而形成的…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civitas(the multitude so united in one person is called a Commonwealth; in Latin, Civitas)。这就是伟大的Leviathan的诞生,活的上帝的诞生。”【131,这里的关键如同《论公民》一样,暗示着是一个实际的契约决定了国家的形成。下

一章还有句“当一群人确实达成协议(when a multitude of men do agree, and covenant)…大多数人…这个国家就称为按约建成了。” 133】

但霍布斯随即将人群/人民与国家区分开来,而让国家更多地意指着主权者:“承当这一人格的人就称为主权者,并被说成是具有主权,其余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臣民(And he that carryeth this person is called sovereign, and said to have sovereign power; and every one besides, his subject)。”【132,这一混淆源于:未区分国家人格与主权者;或主权者的政治人格与自然人身份;还因为强调了国家与人民的区别。这一问题比《论公民》中更严重。】

主权取得的方式有两种:自然之力(子孙繁衍或战俘)和契约,后者可称political commonwealth。这里两种方式对比,更意味着契约是历史的、事实的。

18 论按约建立的主权者的权利(of the rights of sovereigns by institution)

在订立契约时,多数人的意志决定了代表人格的权利授予谁(个人或集体),掌握主权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的一切权利和职能都是由于像这样按约建立国家而得来的。”【133】后果则1.必须受主权者约束,并且作为主权者的一切行为的授权人;2主权者不参与契约,因而不会违反信约【缺乏委托(trust)这个环节,使得霍布斯的主权者成了人间的上帝】;3.多数裁决主权者的归属;4.臣民都是授权者,主权者的行为不构成侵害和不义;5.处死主权者为不义。“因为每一个臣民既然都是主权者行为的授权人,那样这就是由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去惩罚另一个人了。”【136,如果区分自然人和法人的话,这一条就不成立了】6.学说审查权为主权者所有。7.制订市民法的权力;8.司法权也属于主权范围;9.宣战媾和之权;10.官吏的甄选权;11.奖惩之权。

上述构成主权要素的权利是不可转让和不可分割的权利。全体人的权力和主权者的权力是一回事。主权者的权力的危害与无政府状态相比很小。

19 论几种不同的按约建立的国家以及主权的继承问题(of the several kinds of commonwealth by institution and of succession to the sovereign power)

国家因主权者构成不同而不同,“主权不操在一人手中便操在多人组成的会议手中。”【142】有三种:君主国、民主国或贵族国。“处于绝对自由状况下的人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把他们的权力赋予一个人,使之代表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也可以赋予任何多数人组成的集体。”【143】

在比较三种国家的时候,霍布斯不经意间区分了政治法人和自然人,“不论任何人承担人民的人格,或是成为承当人民人格的会议中的成员时,也具有其本身的自然人身份。”【144,可惜这一论述没有展开】霍布斯认为君主制最优:君主国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最紧密;君主易于咨议便于保密;君主的判断较为一致;而自肥则到处都有【霍布斯没有竞争中相互制约的观念】。还有一些变异的政府形式,如选任的国王、殖民总督。

各种形式的政府的质料都会死亡,因此需要制定有关artifical eternal life的规则。完整的政府形式中,继承问题的规定都由现任的主权者掌握。民主政制中,全民会议不会消灭,不存在继承权的问题;在贵族制中,补选由议会以主权者的资格加以掌管。继承权问题最大的困难发生在君主政府之中:由在位的国王处理。【相比于《论公民》第7章的有关论述,这里通过代理人概念直接略去了“人民主权”的观念,或许是一个退步】

20 论宗法的管辖权与专制的管辖权(of dominion paternal and despotical)

以力取得的国家。基于畏惧而服从。不过主权权利是一样的。征服或生育两种方式取得管辖权。宗法的:“并不是因为父母生育了子女,所以就对子女具有管辖权,而是由于子女以明确的方式或其他表达出来的充分证据表示了同意。”【154】

征服而来的是Despotical管辖权,领主或主人。也来自信约,“对于被征服者的管辖权便不是由战胜而来,乃是由于他自己的信约而来的。”【156】

这里霍布斯补充了《圣经》的例证论述:主权是绝对权力。

对主权的最大的反对理由是实践方面的理由,“人们会提出问题说: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臣民承认过这种权力呢(when men ask where and when such power has by subjects been acknowledged)?”【162】这个疑问可算做对契约的历史性之质疑,而且事实上后来正是这种质疑在休谟等处摧毁了契约论,霍布斯的回应分两层:1.反问,无王国处则是内战,主权的存在无可置疑;2诉诸理论理性,“纵或全世界的人们都把屋基打在沙滩上,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推论说屋基应该这样打。”【162】霍布斯认为自己有关国家的法则像几何学中一样,不只在于实践。

21 论臣民的自由(of the liberty of subjects)

“自由…指的是没有阻碍的状况,我所谓的阻碍,指的是运动的外界阻碍。…当运动的阻碍存在于事物本身的构成之中时,我们往往不说它缺乏运动的自由,而只说它缺乏运动的力量,像静止的石头和卧病的人便都是这样。”【162-3,当霍布斯说石头有自由的时候,说明其自由概念很成问题,加之其实霍布斯取消了自由意志;实际上只谈论政治或行为的自由】自由人就是“在其力量和智慧所能办到的事物中,可以不受阻碍地去做他所愿意做的事情的人。”【163】自由只能用于物体,自由意志指的是人的自由,而不是意志、欲望或意向的自由。【163】霍布斯说“自由与必然是相容的。…人的自愿行为…由于来自人们的意志,所以便是出于自由的行为。但由于人的每一种出于意志的行为、欲望和意向都是出于某种原因,而这种原因又出于一连串原因中的另一原因,其第一环存在于一切原因的第一因——上帝手中,所以便是出于必然的行为。…人们一切自愿行为的必然性就显得很清楚了。因此,垂察并规定万事万物的上帝也垂察人们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自由,使之必须带有刚好只做出上帝所愿的行为的必然性。…要是上帝的意志不保证人们的意志具有具有必然性,因而保证了依存于人类意志的一切都具有必然性的话,那么人类的自由便会跟上帝的全能与自由相冲突。”【163-4,霍布斯对自由的论述是很怪异的,此处引文是自由意志与必然性或神意的兼容论;但前面将自由限于人的行为,而否定自由的意志;后面也主要是在政治的或行为的层面上来论述自由】“唯一可以正式称为自由的天赋自由(natural liberty)。”【164】

国家和civil law的锁链,“臣民的自由只是相对于这些锁链而言的自由。…在法律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人们有自由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臣民的自由只有在主权者未对其行为加以规定的事物中才存在。”【164-5】这些自由并没有限制到主权的生杀予夺,主权者只服从上帝和自然法。

古希腊罗马人推崇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国家的自由。批评希腊人著述对自由的赞美并非基于原理;批评Aristotle和Cicero的赞美自由。自由取决于建立国家时究竟让出了哪些权利。“因为在我们的服从这一行为中,同时包含着我们的义务和我们的自由。…任何人所负担的义务都是由他自己的行为中产生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同样地是生而自由的(For in the act of our submission consisteth both our obligation and our liberty; which must therefore be inferred by arguments taken from thence; there being no obligation on any man which ariseth not from some act of his own; for all men equally are by nature free)。”【168】由此,“每一个臣民对于权利不能根据信约予以转让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由。”【169】譬如,防卫身体等等;其他的,在主权者未以条令规定的地方,臣民都有自由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或不采取行动。起诉主权者的权利。义务的限度只在主权者保护的权力存在时,“主权是国家的灵魂。”【172】如果君主放弃主权时,臣民就恢复了绝对的天赋自由。

22 论臣民的政治团体和私人团体(of systems subject political and private)

有代表者的称为正规的,无代表者的为非正规的;

正规团体分为:绝对独立的(国家)和从属的。

从属的分为:政治性的(法人)和私人的。政治性团体的代表者的权力是有限的,由主权当局规定。类型很多:行省政务;垄断;商团。

23 论主权者的政务大臣(of the public ministers of the sovereign power)

“政务大臣是主权者用于任何事务并在该事务中有权代表国家人格的人。”【186】“君主不但具有国家的人格,而且具有自然人的人格(a monarch hath the person not only of the Commonwealth, but also of a man)。”【186】但是这里重要的是霍布斯区分了自然的身份和政治的身份(one natural and another politic),但是这一本来可以约束主权者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展开。除了政务大臣还有经济事务大臣、教育大臣、司法大臣等。

24 论国家的营养和生殖(of the nutrition and procreation of a commonwealth)

涉及物资,这里霍布斯强调,“财产财产的制度,在各种国家中都属于主权者的权力。…私有财产权的建立是建立国家的结果,而国家除开通过其代表者外不能做任何事情,所以建立私有财产权便只是主权者的一种行为,具体表现为法律。”【192】“臣民的土地私有权是排斥所有其他臣民使用他的土地的一种权利,但却不能排斥主权者。…因为主权者作为国家人格的代表者,其所作的一切都应当是为了共同的和平与安全。”【193】转移所有权的法律也由主权者加以规定。货币权;移民或殖民事宜。

25 论建议(Counsel)

这一章强调区分开建议和命令。“人们有义务要执行命令…但他却没有义务要做别人建议他的事情。”【198】

26 论民法(of civil laws)

Civil law这里非指罗马市民法,而是一般法律。法律不是建议而是命令。“民法对于每一个臣民说来就是国家以语言、文字或其他充分的意志表示命令他用来区别是非的法规;也就是用来区别那些事情与法规相合,哪些事情与法规相违的法规。”【206】

相应的几点推论:1.主权者才是立法者;2.主权者不受民法约束;3.法律的权威源自主权者的意志。4.“自然法与民法是互相包容而范围相同的(contain each other and are of equal extent)”【207】服从民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但自然权利(即人们的天赋自由)则可以由民法加以剥夺和限制,甚至可以说,制订法律的目的就是要限制这种自由,否则就不可能有任何和平存在。”【208,这里强调民法与自然法的等同,但主权者若不吻合自然法怎么办,霍布斯没有考虑,这一向自然法的让步,与前面对权力因素的强调有不协调之感】5.行省法非源自习惯,而是源自主权;6.法是国家意志;7.法律是主权者的理性和命令。这里针对的是Edward Coke关于法律是经验理性的看法。8.法律要表达清楚。未成文法是自然法,成文法都要公布,而且要有权力的充分证明;法律的解释依赖主权者。“法律的解释取决于主权当局,而解释者则只能是臣民唯一要服从的主权者所指派的人。”【214】这里很奇怪,霍布斯强调了自然法的无误,“国王先后继承,法官新旧递嬗,甚至天地也有毁灭之期,但自然法却丝毫也不会消逝,因为这是上帝的永恒法律。”【216,这里似乎对基督教自然法传统让步了】但法官的判决却不能成为自然法或制订法。“法官的判决对诉讼人说来虽然是法律,但对于任何继任法官说来却不是法律。”【217,这有否定普通法的倾向】

《查士丁尼法典》中民法分为七类:国王的律令;罗马人民的命令、元老院法令、执政官布告、法律家的答案、不成文的习惯。

另一种分类是自然法和positive law。成文法中一种是神定成文法(divine positive law),“是上帝授权宣布的人向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些人宣布的法律。”【222】但理性没法确认另一个人具有天启,这是一个信念问题。但有义务去服从不违背自然法的神定成文法,这里霍布斯区分了“服从(obey)”和“相信(believe)”。“必须服从,而不是必须相信。因为一个人的信念和内在思维不受命令的控制。”【223,这一内心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区分在《利维坦》中是基本的。】“在一个国家中,臣民自己没有特别得到确认而肯定的上帝意旨的天启时,就必须把国家的命令当成上帝的意旨服从。”【224】为了防止意见纷纭,藐视国家的局面,“一切不违反道德法的事物,也

就是不违反自然法的事物,国家以法令宣布为神律时,所有臣民必须当成神律服从。”【224,这里倒也保留了自然法作为限制国家的神律的一道屏障】区分法律和权利。

27 论罪行、宥恕与减罪(of crimes, excurses, and extenuations)

罪恶sin指犯法的事以及对立法者的藐视;罪行crimes是一种罪恶,在于以言行犯法律之所禁。1.没有发的地方就没有罪恶;2、没有民法的地方就没有罪行;3.没有主权的地方就没有罪行。罪行的原因:无知、谬见或激情。

罪行的轻重的尺度。恶意和根源;影响,后果的危害性;时间地点等汇合的因素。公诉和自诉。

28 论赏罚(of punishments and rewards)

惩罚的权利不是赋予主权者的,而是留下给他了。“臣民并没有将这一权利赋予主权者;只是由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这种权利之后,就加强了他的力量。”【241】

至此,已经说明了人性及其对政府的服从。“把统治者比之于利维坦。”【248,命名国家是利维坦嘛,国家与主权的承担者不分】

29 论国家致弱或解体的因素(of those things that weaken, or lead to the dissolution of a commonwealth)

建立过程不完善导致的一些缺陷,譬如,绝对权力的缺乏。

一些谬论。1.私人是善恶的判断者;个人应该依据良知判断,虽然“法律就是公众的良知意识。”【252】;2.信仰不能通过理性获得,需要通过超自然的灵感获得。这种启示的僭越也使得民政府趋于解体;3.主权者应该服从民法,将法律置于主权者之上;4.“每一个贫民对其财物都具有可以排斥主权者权利的绝对所有权。”【253】;5.主权可以分割;7.模仿邻国政制,模仿古希腊和罗马;8.神权与世俗权的二元政府论主张。“做出俗界和灵界(temporal and ghostly)这种毫无意义的区分。”【256,这里ghostly一词的用语似乎说明霍布斯不屑一顾】还有另一些疾病,如筹款难;钱财流入私人手中;私人的名望过大;城市过大;扩张欲,以及战争失败等。

30 论主权代表者的职责(of the office of the sovereign representative)

主权者的职责是为人民求得安全,如《论公民》一样,这里safety“不单纯指保全性命,而且也包括每个人通过合法的劳动、在不危害国家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的生活的一切其他的满足。”【260】因此要通过公开教导和良法。教育连接自然法和民法;关键在于让人民认识到主权者的绝对权利:不要改变政府形式;不要追随位高之人;敬重主权代表者;提早教导认识主权者;教导正义之德;关注大学教育的正确性;平等施行法律;公道;在法庭上无特权;公平征税,按消费税比较好;制订良法:为人民的利益,清晰明确的法律。

31 论自然的上帝国(Of the kingdom of God by nature)

在完整的civil duty中,所缺的只是认识什么是神律(law of god)。【277】而一个关键问题恰好是当世俗当局的命令与神律冲突这种可能性,因此需要了解神律和上帝之国。

只有接受了上帝为统治者的人才算上帝国的人。上帝谕令其神律的方式有三种:自然理性;超自然意识(灵感)和对先知的信仰。霍布斯将直接的神启排除在外,因为“从来没有任何普遍法则是通过超自然意识(即神启或灵感)提出的,因为上帝用这种方式降谕时只是对个别人说的,并且对不同的人所说的事情也不同。”【278,对直接神启的排除是很成问题的,因为第三种恰恰是基于第二种,这也说明霍布斯实质性地关闭了启示之门】因此,上帝国有两种:自然的上帝之国和先知的上帝之国。“在自然的上帝之国中,所有根据正确理性的自然指令而承认天意安排的人都归他统治。在先知的上帝国中,他选定了一个特殊的民族——犹太民族。”【278】上帝统治人类并惩罚违犯神律的人的自然权利来自其全能或不可抗拒的力量。约伯问题。考虑自然理性指示的敬拜之道。崇敬涉及对权力和善的认识:爱慕、希望和畏惧。“我们对上帝的

敬拜是出于义务,而且是根据我们的身份,按照某些敬拜的法则举行的,这就是按照理性指示弱者为了希图利益、畏惧伤害,或感谢已得到的好处而恭敬强者的崇敬法则举行的。”【282】上帝的属性:1.存在;2.世界的原因而非世界的灵魂;3.世界是创造的。“只有一个名词可以说明我们对他的性质的概念,那便是I AM。”【284】崇敬的行为:祈祷、感恩、祭献、服从神律或自然法。

“国家既然只是一个人格,敬拜上帝也只应当只有一个方式。”【286】由国家决定敬拜方式,“有无数行为和姿势的性质是无所谓的,其中由国家规定公开普遍用作崇敬的表示和敬神方式的那一部分臣民就应当如实加以采用。”【287,《论公民》第15章对于国家理性或国家理由的论述要清楚些。】最后,霍布斯希望自己的书能被主权者认识到价值。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 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爱弥儿读后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 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 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 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 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 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 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 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 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爱弥儿读后感。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

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 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 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 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 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 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 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 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 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 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 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 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 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 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 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

评《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评《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 尽管桑斯坦(Cass R.Sunstein)本人被定义为自由主义的左派,然而阅读其著作,最好不要时时把这个想法挂在脑边。正如桑斯坦在探讨最近几十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风格的时候所总结的,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需要更多关注的是特定的事实和细节,而对个人的价值倾向和学术立场,则要尽量保持一种自我克制和冷静。况且所谓的学术派系,往往是一种印象式的结论,具体的论证过程,则往往会突破个人的学术立场。这也就像最高法院法官在判决时候的表象,以主张原旨解释出名的斯卡利亚大法官在某个特定的案件中,会选择采用历史解释方法,而政治立场保守的法官,也可能会同意自由派法官对某个具体结论的论证。 桑斯坦这本和著名政治学者霍尔姆斯(Stephen Holmes)合作的小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也维持了桑斯坦一贯的风格,不预先设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而让一个经过冷静分析而展现出来的事实说话。因此,该书也同时引起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不满和批评。就我个人对桑斯坦的了解而言,桑斯坦并不是一个以抽象思辨能力见长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以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见长,具备极强的常识感的法学家。所以若说桑斯坦有什么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未必是他的结论,而是他对事实的敏感和他论证的方式和技巧。 正如作者在致谢中所提示的,刺激作者思考的是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各国在保护公民个人权利方面和构建市场经济方面的各种失败的记录。霍尔姆斯曾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东欧宪政研究中心“主任和《东欧宪政评论》的主编。俄罗斯宪政改革经验使得霍尔姆斯再次强烈体验到霍布斯在《利维坦》中阐述的道理,就是若是没有一个公共权力来维持和平、稳定和公正的社会秩序,那么极端的自由将走向其反面,变得没有任何自由。在这种状况中,不但自由的市场无法建立,经济无法发展,而且人与人之间将处于一种弱肉强食的状况之中,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的状况。而《权利的成本》一书实际上则是从财政的角度,在20世纪末的语境之下,重申了霍布斯所揭示的这个道理。从一个软弱的政府无法保护权利,无法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自然地推论出了权利也是需要成本的。从这个角度,作者强烈质疑了伯林所做的关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间的划分,而强调任何自由权利,都是需要国家来进行界定和保护,从而都是积极自由。而强调国家的重要性,若是从财政的角度来看的话,则无疑就是强调了税收的重要性。 然而,这并不是一本研究税法的专著,所以作者并没有对各种税收原则,以及对诸如累进税制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作者的目的无非是想指出一个明显的事实,无论是消极权利还是积极权利,都是需要政府花费巨大的开支来维持的。因为权利是有成本的,所以权利就不是无限制的,至少要受到成本的限制。而政府的财政开支是有限的,所以何种权利可以得到优先保护,就涉及了利益分配的问题。而利益分配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民主过程,也是一个政治的过程。因此,任何的权利,都是一种政治权利。而恰恰也是因为强调了共同体在保护权利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权利就必须受到限制,就必须强调权利享有者对共同体的责任。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认为,在美国,权利已经走得太远。权利的享有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享受权利,就必须对共同体承担责任。例如,作为消极自由的传统的财产权,在作者看来,并不能仅仅从自身中寻找到合法性的基础,而有其政治哲学方面的含义。而保护财产权的最有效的方法,则是使得没有财产权的人,能够不至于因为绝望而铤而走险,也能够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合法公平手段获得财产权。即使财产权是天赋人权,若没有稳定的社会状况,这种权利也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在这个意义上,霍尔姆斯和桑斯坦为福利国家政策做了一个辩护。而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刺向封建专制的利刃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背景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经济开始逐步瓦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实力被削弱,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形成,17世纪,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随后英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这股“工业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另外,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它们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适应了社会变革的新需求,提出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大师们的作品仍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之一。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类容: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1.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结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决定的,不是天生的,这从根本上驳斥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被奴役”这一观点。同时社会也不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绝对的强力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哪种强力可以迫使人一直服从,除非它可以使人自愿服从。 社会契约是最原始的约定。自然状态下侵害人类生存的力量超过了个人的限度,于是人类就要改变生存状态,转而走向联合,这样集体的力量便可以战胜、破坏力量,这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形成了约定后,每个人都在一个“主权体”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生活。这个“主权体”可以称为国家,而缔约者就是最初的

《爱弥尔》读书报告

《爱弥尔》读书报告 焦学滔 一、心得体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人的自由教育为目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爱弥尔》的教育思想是不寻常的,他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意义。“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的说出了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我认为从《爱弥尔》一书中可以汲取的精华教育方法有三,即遵循自然、循序渐进、兴趣与学习统一。 (一)遵循自然 拔苗助长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懂,农夫急功近利,操之过急,一心想让禾苗长的快一些,所以人为地把苗往上拔一拔,这样看起来禾苗是“长高”了一些,但这只是表象,其后果却是相当严重,是适得其反的。原因就在于农夫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和禾苗生长一样,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倡导的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自然规律,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施教。(二)循序渐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家长们的普遍认识.为此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早期教育,孩子一上学就要求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学习班,购买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似乎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样样都可以学好.严重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严重过度挖掘孩子的潜力.而卢梭在本书中就分五个阶段对爱弥儿进行教育,就说明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 婴幼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要有不同的学习内容,过度的刺激和挖掘,反而会起阻碍作用,影响小孩生长和发育,使小孩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 (三)兴趣与学习相结合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的引领、加强作用,根据我们的经验,学习感兴趣的材料时,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而学习枯燥乏味的材料,感觉时间的漫长。只有将兴趣与学习想结合才能让学习者更愿意去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是被迫的只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卢梭的生平和主要著作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以1749年为转折点,卢梭开始了他的“著述时期”。他以第戎(Dijon)学院的征文的一等奖《科学和艺术的发达对于道德的影响》打响了反封建文化的第一炮。1753年又有《论

《利维坦》读书笔记

[键入文字] 《利维坦》读书笔记 奥克肖特说,在以英文写成的政治哲学著作中,《利维坦》是最伟大的杰作,也许是唯一的杰作。当霍布斯在思考他“伟大的利维坦”的时候,正是英国清教革命方兴未艾,英王与国会的纷争导致了英国处于内战状态。霍布斯有感于战争之中的生灵涂炭,生命与财产不得保全,于是构想了利维坦这一学说。与古代理想国不同的是,利维坦并非一个追求至善的国度,它并不要求为其所统治的臣民有一个终极善的目标,相反,人们构建出利维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维护世俗秩序,更多的就不再强求。 有人评论道,“利维坦是脱离最坏政治场域的政治设计,而不是走向历史终结的政治框架。”我们可以说利维坦是绝对主义政权,但不能将之等同于极权主义。恰相反,一切导向极权主义的左派学说里常见的末世论与阴谋论图景,我们并不能在利维坦的文本里发现。霍布斯创制的是一个保护生民不受彼此侵害的机器神,而非极权主义念念不忘的乌托邦愿景,为了一个至善的目标而要求所有人为之奋斗的大同社会。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在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互相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而这样订立的契约就叫做社会契约,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就是主权者,而像这样通过社会契约而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组成了国家。霍布斯的主要政治理想都在这一章节得以呈现。 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完全呈现出其在思想史的地位与贡献。首先,霍布斯是近代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从他的哲学体系来看,他是一个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者。而在认识论上,霍布斯的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为知识的来源,对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次,霍布斯根本否认神的存在,彻底揭示宗教的实质,摧毁以旧约和新约作为真理的信仰,从而摇撼了整个封建制度的一大精神支柱,而这也是其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重要建树;第三,从政治理论上看,霍布斯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利维坦》甚至可以同古代亚氏的《政治学》遥相匹比。如果说古代的政治学始终同伦理道德糅合在一起,那霍布斯的政治理论则完全摆脱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真正做到了以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代表早期新兴的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发言。 而有一点在书中很值得注意。霍布斯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政治设计将带来很多弊端,并且在《利维坦》中有意识地为其辩护,认为就算可能存在这种种缺陷,也比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自然状态要好。这是因为霍布斯从来都是从“避免自然状态”这个出发点讨论问题,而不是相反地用“促进和平”这个出发点。这也直接导致了霍布斯没有想到过促进公意的出现而是将利维坦的单一人格归为主权代表者的单一人格。 很显然,利维坦是个人造巨兽。这种巨型的政治人造物在西方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从本质上说,利维坦重新扬起了哲学的政治性,继承了西方的“哲学的国”的传统。哲学的国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世俗的国还是不完美的。哲学的国就如苏格拉底所提到的“牛氓”,时刻刺激着“世俗的国”。这样看来,利维坦是一个针对这特定时代的乌托邦。虽然它并不完美,也早已过时,但是利维坦的种种特点与现实对比,不得不激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和焦虑。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读《爱弥儿》有感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着《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段时间比较叛逆,看谁都不顺眼,任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一旦过了那段时间,人就正常了。可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人不太正常,一辈子都是叛逆 的命。更气人的是,这撮人不仅自己叛逆,还拉着别人一起干。不过颠覆世界的往往 就是这一小撮人。 《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就是一个被记录在案的叛逆者。但跟其他的叛逆者不一样,他不是那种呼风唤雨一句“兄弟们,跟(给)我上”的带头大哥,而是躲在小黑屋里暗自写书的那种人。这一写,写出了《利维坦》,颠覆了此前所有关于国家和人性的学说。 利维坦是一个大海怪的名字,在《圣经》里专门和上帝作对,在上帝无比崇高的中世纪,霍布斯用这个名字给自己的书命名也是够叛逆的。可更让你想象不到的是书里 利维坦指的不是什么怪物或者灾难,而是人类社会中的国家这一概念。霍布斯为什么 这样说?让我们一步步来看。 一、霍布斯的“人性论” 在17世纪的英国,人们认为国家的起源要不就是上帝,要不就是传统既有。霍布斯跳出来说,国家是人类想象中的意识集合体,跟什么上帝和传统没有关系,奠定国 家的基础就是人性。正是人性的本质才使得国家得以出现。 那么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霍布斯说,人本质上是一种有欲望,并且追求欲望的 动物。这一论调并不新奇,古往今来不管是东方的“性恶论”还是西方的“原罪论”,都对人有过类似的定义。但霍布斯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指出了这一点,还 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并说,人真正的美德只有一个,就是怎么样最有效率地去追求、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更进一步,他认为人对欲望的追求永远也无法满足,人就是 这种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想着怎么才能吃得更好的动物。

爱弥儿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之《爱弥儿》 阅读书目:《爱弥儿》——卢梭写于1757年 阅读日期:2015年3月 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 阅读摘要与心得: 我阅读的是商务印书馆版的《爱弥儿》,这本书一共分为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我重点看了上卷。 第一卷(0-2岁),卢梭论述了如何让两岁以前的婴儿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教育应从出生开始。他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出生起,就应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为以后各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卷(2-12岁)卢梭认为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属于睡眠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因此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主张消极教育。 第三卷(12-15岁)卢梭认为12到15岁的的少年已经积累一些感官经验,所以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教育。提到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这就符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其中提到《鲁宾逊漂流记》,关

于生存教育的书。 第四卷(15-20岁)卢梭认为这个阶段的各种欲念的萌发期,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主要阐述了女子教育和对青年男女进行爱情的教育。 这次阅读主要对书中儿童时期的深刻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进行摘抄和总结,并做了以下笔记: 一、培养自然人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直接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即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在后篇“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自然人”伴随着整篇文章。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

社会治理文献读后感

第13篇: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理念及其启示(孙晓莉2005) 摘要: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所推行的社会治理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在政府部分职能和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以后所采取的公共管理方式, 也是公众表达利益和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它反映了社会管理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的发展取向, 贯穿了公共责任的管理理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现有的基本社会秩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公共责任机制。西方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实践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第一部分:社会治理问题的提出: 社会治理产生的原因: (1)公共支出的的持续膨胀带来的普遍的政府财政危机。 (解释:公共支出的膨胀导致纳税人难以持续支撑国家这个“利维坦”的巨大开支,政府需要将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生产或者提供任务转移出去。(数据来源于汉斯。克曼《福利国家的发展——公共部门管理比较分析:1965——1960)数据反映了各国公共支出的持续增加。》

(2)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解释:世界经济的整合趋势,跨国公司的快速增加,信息和通信的快速发展,这些国际化的趋势导致政府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越来越难,同时导致各国可以迅速地相互借鉴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并产生持续的放大效应。) (3)社会公众民主诉求的增强以及社会人口构成的变化如老龄化和移民增多等等。 (解释:社会公众要求更多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在影响公众的公共决策做出之前,吸收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部分:社会治理的内涵与理念。 社会治理产生的目的:克服公共部门的无效性,减少垄断,缩减公共支出,降低补贴,增加收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 (近年来,各国国家都进行了公共服务转型,改革目标并没有实现,如劳动力下降,工资总额并未下降,失业状况的的恶化,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社会治理的概念:根据国际环境的发展和各国政府改革的效果,通过对社会管理过程中权力格局的分析与判断,对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社会治理的内涵:第一;从哲学思想上来看,它突破了将政府看作是社会管理唯一主体的传统观点,呼吁社会各方参与,体现了共同参与,共同承担主任的改革取向。 第二:从行为准则来看,它摒弃了将效率视作政府主导行为的观点,最求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治理的目标:第一:参与性; 第二:协商性; 第三:责任性; 第四:透明性; 第五:回应性; 第六:有效性; 第七:公正性; 第八;包容性; 第三部分: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和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的评价: 第一, 社会治理作为超越于新公共管理的一种理念, 是西方国家在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 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基本关系明确定位的前提下, 诞生出来的新的社会管理方式。 第二, 社会治理概念的产生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且在设计和选择社会治理工具时, 也与新公共管理一样, 从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中进行了大量的借鉴和发展,但不能把社会治理看作是纯粹为了实现管理主义的目的。 第三,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第四, 西方政府的社会治理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治理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 社会管理从过去更多地强调政府的主导型角色和政府意志到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 其次, 从强调政府序列中的下端对上端负责到政府、市场化组织、公民社会整体对社会公众负责, 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社会公共责任机制。 最后, 从强调“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到“公正基础上的效率, 以公正促效率”, 在

瞿秋白故居观后感

瞿秋白故居观后感 怀着对革命先辈瞿秋白同志的崇敬之情,我参观了位于常州的瞿秋白纪念馆。 跨进高高的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黑色的纪念碑,上面刻着一句瞿秋白的千古佳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稍。”这句话的强大气魄无不震撼了我。接着,我绕过纪念碑,走进纪念馆的正堂。这是瞿秋白的故居,简陋的桌椅床柜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各种陈列品,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瞿氏家族的付出。故居的旁边,是瞿秋白纪念馆大厅,里面摆放着各种与瞿秋白有关的展品,这些文献、实物为我们深刻的解读了作为中共的早期领袖,瞿秋白同志在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参观结束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我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塑像面前时,我不由得回想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那时,愚昧的中国人还在饱受着列强的欺凌,整个中国到处充满着压抑的空气。然而,在南方一个破落的仕官家庭里,一个满怀抱负的青年正沉思着如何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他,就是瞿秋白。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自小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并立志要努力改变落后的中国。于是,他开始了自己艰难的探索之路。 1916年瞿秋白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初,参加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以北京《晨报》记者身分赴苏俄采访,是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编辑。是中共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中央委员,四大中央局成员,五大、六大中央政治局委员,五大中央政治局常委。1927年8月,在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八七"紧急会议,会后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这期间,参预决定或指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及其他地区的武装起义。曾犯过"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8年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及政治书记处成员,并留驻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0年8月回国,9月和周恩来一起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打击,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从1931年夏至1933年秋,在上海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员。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队逮捕。6月18日在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读后感1500字 《爱弥儿: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写的书籍。讲述了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爱弥儿》读后感XX】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助。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

《利维坦》的读书笔记

《利维坦》的读书笔记 我在之前小组汇报时主要负责的部分是介绍霍布斯,以及对《利维坦》这本 书进行简介,后来对这本书第二部分“国家篇”(Common-Wealth)很感兴趣,于 是又反复阅读了第 13 章(人类篇)、第 17-21 章(国家篇)的内容,并将我在阅读 中的想法记录下来,组成了这篇读书笔记。 在第 13 章中,霍布斯描绘了当不存在一个使所有人都敬畏的权力时,就会 导致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的一种自然状态。 由于人的能力在本质上是平等的, 在 达到目的上也就产生了平等的希望,若不能共同拥有,则他们就会变成仇敌,在 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都想努力毁灭或征服对方。霍布斯认为,导致 冲突的原因为竞争(为了获取利益)、 猜疑(为了安全)和荣誉(为了名誉)。 在这种 状态下,人由他的天性所决定,只能生存于激情和理性之间。 这一章其实就表明了霍布斯对于人性的看法, 即性恶论。 当人们处于自然状 态,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使人们敬畏的时候, 人们就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等激情, 获取利益、获得安全、获取名誉,造成不断的冲突与战争。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 天性, 所以需要自然法的约束, 同时需要国家的产生使人们对利维坦这一个海怪 产生畏惧,使其服从于国家的管理,服从于自然法,约束人们的本性。 第 17-21 章中,霍布斯主要阐述了国家的产生、分类;主权者的权力、主权 权力的继承,给我们描绘了在他脑海中,合理的利维坦——国家。 霍布斯认为,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摆脱悲惨的战争状态,也就是在第 13 章中所叙述的自然状态。这一战争状态是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激情的必然结 果, 因为没有有形的权力使他们感到敬畏, 通过惩罚的恐惧以约束他们使其履行 契约,遵守自然法。国家,也就是人们把他们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授予一个人或一 个人集合, 把所有人的意志或多数人的意见转变成一个意志, 以此使人们抵御外 敌的入侵、避免相互伤害以及保障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果实。 承受这一人格的人即主权者, 并且被说成具有主权, 其余的每个人都是他的 臣民。 国家的本质和实质都存在于他身上。 霍布斯指出获得主权者的权力有两种 方式, 即①人们相互之间达成契约, 在确信能被保护和免受所有其他人的侵害的 条件下自愿地服从于某一人或一个人的集合;②通过自然力量而获得,比如通过 战争使敌人屈服于他的意志,并以此为条件让他们生存。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 我发现其实不管是通过自然力量获得主权还是通过人们 相互之家达成契约,本质上都是通过契约。通过自然力量获取的主权,人们因为 害怕死亡、 奴役而单独或许多人通过多数意见, 授权一个人或多数人的集合进行 一切行为, 这就使得人们的生命和自由置于被授权人的权力之下。 都是通过契约, 人们将权力和力量授予主权者。在书中,其表述是:“人们把他们所有的权力和
1/6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3篇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1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网,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

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爱弥儿读后感800字2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

无需法律的秩序读后感

无需法律的秩序读后感 埃里克森的《无需法律的秩序》是法社会学中的一部杰作,文章从一个小的视角出发,从世界上一个小的地区出发,运用了实证方法,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比较法多学科知识,横剖面和纵剖面的分析了加州的夏塔斯县的农区畜牧管理的管理规范的领域和内容,批判了科斯定理,并对法律中心主义的包括哈耶克、波斯纳、霍姆斯、马克思韦伯、庞德在内的过分强调法律的观点。提出了独特的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理论,论证了非正式的规范在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中是怎么样的排斥了法律的进行,并很好的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后的几点感受和几点反思。 读后感受: 1.本文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是法律控制与非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也是法律之治与规范之治之间的关系。两者实际上有各自的治理范围,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夏塔斯县的生活实际上是处在特定情形下无需法律的规则之治,当地生活的人们生活在密切的社区中,许多的矛盾纠纷往往是非正式的规范来解决,如自助、组织的的调解等,如在译者序P11谈到当存在某些债权关系时,救济的顺序是(1)告知不轨者有这一非正式的债务,是这个不轨者能通过二外的支付方式来解决纠纷;(2)如果不轨者不支付就会传播真实,有关不轨者没有还债的坏话;(3) 物理上的扣押或毁坏一定数量的不轨者的财产。 因此作者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隐含的观点,两种治理方式可以并存,但是各自有自己的治理范围,应当是互不干涉,法律不应当通过立法的方式强行剥夺规范的治理方式。当非正式的规范不足以制约和解决非密切群体的矛盾是才会让法律出现。文中的夏塔斯县的居民 2.法律中心论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的缺陷。 法律中心论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后来在霍姆斯的《利维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霍姆斯是这样说的“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利维坦的维持下,社会将会陷入无休止的斗争之中”。后来法社会学家埃利希和迪尔凯姆发展了功能主义的理论,法经济学家德姆盖茨和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理论以及自由学家哈耶克的理论都间接承认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绝对威信,把法律看做了维护权利和自由的法宝和最后底线。其实正如作者所证实那样,很多的社会区域是没有法律可言的,那里的人们并不需要法律,排斥法律甚至律师,他们在正式群体重生成的规则更加适合他们去治理社会。况且法律的形成也离不开这种规则的产生。过分强调法律的治理也许会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反而更加的排斥法律,当然这不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3.我们发现作者叫给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方法。P18(译)“从一粒沙子去看天堂,从瞬间把握永恒”“世界偏远角落发生的事可能说明有关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去调研一些小的课题,可以获得正如徐老师在《论私力救济》中获得的“小视野,大变事”的开阔思路。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做好长期调查的准备。 4.夏斯塔县大多数的居民都清醒的最求成为一个好邻居,并且奉行“自己活别人也活”的信条,用亲密社群中形成的规范来人们的行为,使纠纷能化解在群体之内,为了群体的最大福利而努力。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处理牲畜越界纠纷和栅栏费用之分是是从分利用了博弈论的,即在每位村民心中总是有一份账目,这份账目记录

利维坦》读书笔记

《利维坦》读书笔记 说实话,一开始选择这本书阅读只不过是因为这个让人困惑的名字,?利维坦?在西方神话故事中是个庞大而可怖的怪物,这个命名方式让这本政治学必读书籍充满着神秘色彩,而我也对此满怀期待。事实上,这是一本比较难懂而且晦涩的书籍,好在有李老师的任务安排之下,我们组内伙伴硬着头皮共同啃完,在讨论课上,李老师从头至尾帮我们慢慢梳理这个脉络,让我觉得这个?大怪兽?也变的亲切可人了,对政治思想史的演进有了更多的体会。较之《政府论》,《社会契约论》这些政治学专著,《利维坦》就显得宏大庞杂得多,尽管有人认为《利维坦》对基督教的理解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异端的甚至异教的、让人冒犯的,毫无灵性观念甚至到了粗俗的地步。但是事实上,《利维坦》提供了一个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到宗教的整全而明晰的哲学图景:构成宇宙的在空间中的物质及其运动的本体论观念;由对象及其运动对人的刺激、作为表象的感觉、想象及其系列、推理等构成的认识论模式;激情优先于理性并且两者都被嵌入人(作为物体)及其运动这一本体模式,以及基于激情的伦理和幸福观念;自然状态、自然权利和自然法;契约、国家、主权者的权力、自由以及臣民的自由、法律;对上帝之国(the kingdom of God)的一种世俗的类似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解,将天国本身拉到世俗之中,从而使得政教合一或使一切为主权者所掌控成了理所当然的。 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总结其他学者的阅读研究后,我认为有几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要点值得我们认真体会: 1.我最困惑的是霍布斯的?理性(reason)?概念。霍布斯是徘徊在数学理性和经验理性之间的巨人。他常常宣称自己的主张基于经验,可是经验未必能支撑必然的道德判断,而且在《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中又明确反对支撑普通法的经验理性;另一方面,霍布斯又宣称几何学是唯一的科学,似乎认同了数学理性,但在《利维坦》中又仅仅将几何的本质归咎于精确定义和操作,而不是像笛卡尔那样归咎于数学和逻辑真理的自明性(self-evidence),况且霍布斯又似乎相信这种科学方法可以普遍扩展到政治学研究中。或许霍布斯有一种过于自信的独断论倾向,才使得他没有看清自己体系中方法上根本的内在冲突以及由此导致的问题。 2.就国家和契约而言。在霍布斯那里,任何类型的国家都是基于明示的或推测的契约(源于生育的父系制国家、源于战俘的专制国、源于自由同意的政治国家、源于启示和盟约的上帝国),它们的差别在于订立契约时契约人的位臵不同;但契约之所以有效,却又并非单单是契约本身,而是对后果和情势的考量,譬如权力的威胁、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支撑等; 3.第32章的?理性的囚禁(captivity of our understanding)?概念很重要,由此霍布斯还区分了内心的信仰自由和外在的信仰宣告(confession of faith):前者是内在的、自由的、不受干扰的,而后者则是需要顺从主权者的命令(霍布斯举了圣经中乃缦的例子)。似乎吊诡的是,当霍布斯不顾一切地坚持国家或主权者的绝对权力时,却又保留了个人的内心的绝对自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

伟人翟秋白读后感 在国庆节里,我读了一本书《伟人瞿秋白》,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瞿秋白。他哪里伟大呢?他到底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地方? 我觉得最感人的是1935年瞿秋白被国民党保安团逮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审讯、劝降,坚守革命气节,并说了一些令我刻苦铭心的话:“人爱他的历史,甚于鸟爱他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头可断,志不可敌。”“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 1935年6月,蒋介石密令杀害瞿秋白时,他信步至凉亭,自斟自饮,谈笑自若。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酒毕,从容走向刑常沿途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到达罗汉岭后,他盘膝而坐,说:“此地很好”,高呼“中国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当时才36岁。 这位伟人能在敌人的审讯中抵挡住他们的劝降、辱骂,守护着革命气节,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的英勇情景令我深深的感动;瞿秋白能在狱里有感而发写出了坚贞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怀的诗词和《多余的话》,坚定地表示要守护革命气节,还祝愿同志勇猛精进。这种精神令我热泪直流,如果我能见一面瞿秋白,我想我会紧紧的抱住他痛哭;瞿秋白还能在刑场的路上唱着《国际歌》、《红军歌》,在准

备行刑的时候高呼“中国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他的誓死保卫中国共-产主义的意识令我激动万分,恨不得马上把瞿秋白拉回来。瞿秋白英勇牺牲后,世界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战士。 瞿秋白的事迹令我感动,瞿秋白的意志令我羡慕不已。我为我们中国共-产主义有瞿秋白而自豪! 2. 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家都在用各种行动表达对以前的革命先烈的怀念之情,大队辅导员谢老师推荐我们参加了四好少年读《伟人瞿秋白》的读书活动。起初我还不知道瞿秋白是谁,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个名字便从陌生变成了熟悉,并对他肃然起敬!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擅长绘画,母亲知书达礼,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他刻苦求学,当过教书先生,参与领导了北京的五四学生运动,参加李大钊等在北京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寻求拯救和改造中国的途径;他当过记者,前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采访考察,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是最早见到列宁的中国共-产-党员之一,也是第一个向中国读者描述列宁形象的中国记者。1921年瞿秋白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参与领导了五卅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