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新版程序文件

2016新版程序文件

2016新版程序文件
2016新版程序文件

人员管理程序

人员是实验室技术要求的最重要的要素,对于任何机构来说,人是根本,作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其团队建设,特别是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发现、选拔、使用和培养、交流,通过管理、协调以及创造相应的环境使其在检测活动中发挥最大的能动力,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由一支有技术过硬的检测人员和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测人员队伍,来有效控制实验室的“机(检测设备)”、“料(样品加上消耗品)”、“法(检测的方法)”、“环(环境条件)”、“溯(确保设备准确、可靠的测量溯源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必然会使实验室能够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在管理体系运行方面上新台阶,实现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发展。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2规定: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在人员管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对于专业技术要求的不同需求,以及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作为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机构,对人员基本素质的特殊要求。人员配备要与本机构的发展战略、各部门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在人才的数量、类别配备上要适应本机构实际和发展,要以最佳比例、最低标准实现其效能最大化。

1.实验室人员管理的策划

实验室人员管理的策划活动包括跟踪和收集内外部要求、要求的研究和整理、管理要求的内部文件化三个阶段。

首先,收集和跟踪内部外对于实验室人员管理的各项要求。这些内外部要求,大致可按以下类别进行管理:

一是法规政策;二是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三是实验室能力认可的要求;四是授权机构对其授权实验室的要求;五是实验室自身发展的要求;六是实验室人员自身的发展要求。

第二,要对这些要求进行整理和研究,并逐一识别它们分属于人员管理的哪些环节以及所涉及到的人员范围。

第三,要将管理要求内部文件化,实验室的文件化管理管理一般包括四个层次:质量手册(纲领性文件)、程序文件(一般用于描述对各要素进行管理的程序)、作业指导书(一般用于特定作业下的指导文件)以及受控记录(一般包括体系用表格和技术用表格)。而利用在要求识别阶段所行程的文件,可以较好地做到不遗漏重要的环节,不忽略过程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

2.实验室人员管理的实施

实验室人员管理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包括以下内容:

2.1人员上岗授权

人员上岗授权是实验室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确认相关人员是否具有胜任特定岗位的能力。人员的上岗授权过程一般可分为上岗申请、上岗审批、

岗位聘任、岗位报备、授权申请、授权审批、授权公示七个环节。其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上岗申请、岗位报备和授权审批。

通过上岗申请,可让实验室人员对照岗位说明进行自查,了解这个岗位的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其他应当知情的信息。在这个环节,还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交相关说明或书面承诺等,以满足相关的外部要求。

实验室资质认定,明确了重要岗位变更时需要向相关方面报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5.33中b)规定: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需报资质认定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实验室人员管理者应当重视岗位聘任人员变化时对外的及时报备。

而实验室人员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人员能力的确认。能力确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式:一是通过外部取证情况来确认;二是通过实验室自行设备的上岗考核来确认,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的人员,确认其具有相应的检测能力;三是通过对其学历、工作经历、培训经历验证,确认其具有相应的检测能力。

2.2人员教育培训

对人员的教育培训可选择在以下时机进行:一是新员工入职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着重对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以及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的培训。二是员工入职后,上岗前的在陪阶段。这个阶段应首先关注对人员能力的维持,包括对能力发生实质性变更后的培训以及相关授权要求的培训等,其次应当关注人员能力提升,包括对新申请能力、新申请授权等培训,对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深化培训等。

2.3人员的监督

人员的监督,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对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质量体系的要求,针对检测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及检测活动过程包括样品的接收、抽取、处理等进行监督,有程序、措施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能力,开展公正、准确、诚信的检测活动。

2.4人员的交流

人员的交流,由于国内的检测实验室相交于国外的同行业比较起步比较晚,检测范围较窄,专业知识面不宽。再加上一些第三方的检测试验室受体质、地域等的限制,检测人员的培养周期又相对较长,所以人员的结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基础这种情况,我们对于人才的需求,应采取多渠道的交流,人员的引进采取柔性方式引进。如建立专家流动站,聘请各行业的权威人士作为客座老师,定期对该领域范围内的知识的更新、发展对实验室检测人员进行指导,对疑难问题、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提高本实验室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实验室人员横向之间的交流。多参加能力验证、审核复查、同类实验室之间的比对等活动。因为只有考核才能检验出人员学习、培训的成果,只有比较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知道问题才能进行原因分析,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达到改进的目的,技术水平才会不断的提升。

2.5名册档案的管理

名册档案是人员管理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名册,包含了实验室人员名册、实验室关键岗位聘任人员及其代理人员名册、授权签字人及其授权签字领域名册、监督人员及其授权监督领域名册、检测人员及其授权检测领域名册等等。所谓档案,则包括实验室人员的学历证明、检验工作经历证明、公正和保密承诺、培训经历证明、取得的人员资格证书、上岗授权审批记录、培训记录、考核记录等等。管好名册需要随时跟踪人员的变化,管好档案需要及时保存人员的变化。因为名册档案涉及到每一个人员,而每个人员的变化又不是同步的,所以,做好此项工作一方面可以借助人员管理软件,另一方面可以养成良好的随时跟踪和及时记录人员变化情况的日常工作习惯。

3.实验室人员管理的检查

管理者的策划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是检查工作的必要性所在。

检测实验室人员管理工作的绩效,可以通过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自查方式开展,也可以了利用各类外部检测结果(如每年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能力认可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授权检验机构的飞行检查等、实验室组织或参与的能力验证、技能比武等)。除此意外,可以有意识地到顾客投诉管理部门了解顾客的抱怨和投诉,同时,应当更多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基层的实验室人员对于管理活动的策划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有着相当大的发言权。如果不主动去了解,或者习惯于不听取他们的想法,就会影响整个体系搞笑和谐的运行。

4.实验室人员管理的改进

持续改进的理念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如何试验持续改进做了相当完善的规定。对于实验室人员管理者,如果利用检测结果纠正错误,对不符合进行控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关键在于:对各种检查结果的收集和整理;正确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不利影响、杜绝扩大或再次发生。而实验室人员管理工作的改进也应该关注以下工作难点。

一是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只有及时获知内外部要求以及实验室自身能力的变化,才可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人员管理措施。当前实验室人员管理部门所获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总不那么尽如人意。

二是管理要求与实验室现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里的管理要求既包括外部的要求,也包括内部的要求。当要求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要求,且与实验室人员实际状况差距较大,一时难以满足时,应当采取主动沟通的办法,制定一个行动方案,明确整改完成的时间表,同时把实验室人员实际情况,难以立即纠正的原因,拟打算采取的纠正措施以及承诺整改完成的时间期限与相关部门或实验室领导进行沟通,但以上努力更需要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理解。

支持性文件

《人员培训管理程序》(LY-CX-04)。

支持性质量记录

1. 《技术人员个人履历表》(LY-JL-022);

2. 《质量活动/员工培训签到表》(LY-JL-023);

3. 《年度人员培训计划表》(LY-JL-024);

4. 《质量活动/员工培训表》(LY-JL-025);

5. 《监督记录表(人员及操作)》(LY-JL-054);

6. 《员工技术培训申请表》(LY-JL-076);

7. 《员工技术培训考核登记表》(LY-JL-077)。

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

1.目的

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含样品、资料、数据、检测结果等)和所有权(含专利)不受侵犯,使客户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维护公司的诚实性和公正性。

2.范围

2.1本程序文件包括以下领域涉及的机密:

2.2.1客户提供的物品及其技术资料;

2.2.2客户的专利权;

2.2.3客户送检物品检测结果的所有权;

2.2.4对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公司检测结果的保密。

3.职责

3.1总经理:

3.1.1落实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各项措施实施所需的资源和责任人,对员工进行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教育。

3.2质量负责人:

3.2.1对各项保密和保护所有权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3.2.2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总经理报告;

3.2.3批准借阅保密资料;

3.3资料管理员:

3.3.1按照本程序的要求做好技术文件和资料的保密管理;

3.4样品管理员:

3.4.1认真做好与客户的物品交接,记录客户对物品及资料的保密要求;

3.4.2做好物品和资料在公司内的传递交接记录,并对在检过程中物品及资料的保密进行监督检查;

3.4.3对违反保密和侵权的行为进行制止,直至向总经理进行汇报。

3.5检测和/或校准人员:

3.5.1对检测和/或校准过程、原始记录、证书和报告内容做好保密工作。

3.6质量负责人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工作程序

4.1物品和技术资料的交接

4.1.1样品管理员在接受客户委托的检测任务时,应向客户了解被测物品及其技术资料的保密要求,按其要求安全存放。

4.1.2样品管理员在与客户完成物品和技术资料的登记和交接后,双方应在交接文件上签名确认,对有保密要求的,应在该文件上加注“保密”标记。

4.1.3对需要保密的物品和资料,样品管理员应采取隔离保管措施,直至客户取回全部样品和技术资料。样品管理员承担在此期间的保密责任,防止在交接中出现丢失和泄密。

4.1.4对需要在公司内进行传递检测的物品及资料,样品管理员和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应做好交接记录,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应按保密要求和公司的规定做好物品及其技术资料在检测过程中的管理,承担在此期间的保密责任。

4.1.5当客户对自己的信息和所有权的保护和安全存在疑虑时,技术或质量负责人应与客户签立保密协议。

4.2保护客户的专利权和所有权

4.2.1本公司承诺保护客户的专利权和所有权。对客户送检的物品、技术资料在未经客户允许的情况下不得进行剖析、测绘、照相,不允许与检验无关人员参观,不得将物品资料进行复印和带离工作区域。

4.2.2分包检测时,本公司应对分包方提出保密责任要求,并对其实施监督。

4.2.3本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的所有权属客户。未经客户的同意不得引用、公开和复制检测结果。

4.2.4本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的著作权属本公司。当需要查阅、调用、复制保密文件时,应向技术或质量负责人提出申请并经其批准后方可实施。

4.2.5当使用企业标准(规范)进行检测时,应得到所用标准(规范)拥有人、代理人、客户、受让人的签字许可。

4.3发送检验结果的保密要求

4.3.1向客户发送检测结果时,应采用挂号邮寄。对有保密要求的应采用保密挂号邮寄。

4.3.2如客户要求用传真或电子信箱传送检测报告时,经办人员应详细询问并记录对方的电话、传真、联系人、检测项目和其它检测信息,以证实发送报告的安全和可靠。

4.3.3本公司用以检测和处理检测结果的计算机不能与互联网络相连,避免通过网络向外界传播。

4.4客户进入公司的规定

4.4.1当客户要求进入公司进行参观、核查或调试自己的受检设备时,需经技术或质量负责人审批,并安排专人陪同,限定活动范围。

4.4.2参观或核查中应注意隐蔽其他客户提交的检测物品和资料。

4.4.3任何客户被批准进入公司后未经许可均不得照相和复印资料。

4.4.4未经允许或陪同禁止客户独自停留在公司的检测区域。

4.5对能力验证或比对结果的保密

4.5.1当本公司主持某项能力验证或比对时,由参加公司提供的检测结果的所有权属于参加公司。本公司应对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的结果承担保密责任。

4.5.2负责能力验证或比对的人员,应为参加能力验证或比对的公司所提供的物品和技术文件保守秘密。相关文件和实物应登记造册,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防止无关人员接触。

4.5.3能力验证或比对的结果应以匿名方式发送给所有参加公司。

4.6监督和违章处罚

4.6.1公司全体员工应自觉执行为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所制定的全部规定和要求。

4.6.2公司的保密工作由质量负责人实施日常监督检查。

4.6.3公司对有违反上述规定的,应采取纠正措施。对情节严重者将诉讼行政处罚或司法处罚。

支持性文件

1. 《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LY-CX-11);

2. 《记录管理程序》(LY-CX-20)。

支持性质量记录

人员培训程序

1.目的

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持续满足公司检测工作和业务发展的需求,特编制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在编人员,包括签约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

3.职责

3.1总经理:

3.1.1组织制订员工培训规划;

3.1.2审批员工年度培训计划;

3.2技术负责人:

3.2.1制定员工年度培训计划;

3.2.2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及考核。

3.3各部门负责人:

3.3.1协助技术负责人实施人员培训和考核;

3.3.2提出本部门培训需求,根据本部门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培训;

3.4资料员:

3.4.1建立员工技术档案;

3.4.2归档保存员工培训和考核记录。

3.5技术负责人应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程序

4.1制订培训计划

4.1.1总经理根据本公司专业发展需求,制订公司人员培训规划(3-5年);

4.1.2各部门负责人应对本部门人员的技术能力做出分析,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的实际能力在每年年初提出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明确培训的科目和内容,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对象,授课教师和考试方式等,报经技术负责人审核;

4.1.3技术负责人组织汇总各部门上报的培训计划制定本公司员工年度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

4.1.4制订培训计划时应把握以下时机:

(1) 总经理制定员工培训规划后;

(2) 调入员工上岗前;

(3) 仪器设备更新投入使用前;

(4) 执行新标准或新方法之前;

(5) 开展新项目之前;

(6) 由于员工技术缺陷形成质量隐患或造成检验事故后;

(7) 法律或法规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时;

(8) 临时聘用检验人员后。

4.2培训的组织实施

4.2.1综合室负责培训工作的实施,在培训前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等安排通知到应参加人员,协助落实相关需求,提供培训活动的签到表,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内容、主讲教师、参加人员等。

4.2.2参加培训的人员应在“质量活动/员工培训签到表”上签到。如不能参加,应事先请假并说明理由,经技术负责人批准。

4.2.3如培训计划有调整、增加或改变,主办人应事先报告技术负责人,得到其批准;综合室应负责对原培训计划进行更改。

4.2.4技术负责人应积极支持工作人员参加外单位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

4.1.6技术负责人应责成有关检验室负责人对临时聘用的检测人员或辅助人员进行必要的应知、应会科目培训。

4.3培训效果的考核、监督

4.3.1综合室负责检查培训的效果,并将检查结果报告技术负责人;

4.3.2技术负责人组织培训效果的考核。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如采用理论知识考卷或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方式;

4.3.3每一位员工的考核都应详细记录,并给出评价;

4.3.4技术负责人应根据员工培训考核结果适时出具培训证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上岗证。对没有达到培训目标的员工,技术负责人应再次安排培训和考核。如仍达不到要求的,由技术负责人提请总经理对其工作另行安排。

4.3.5对临时聘用的检测人员或辅助人员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对其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合格后准予有限制上岗。

4.3.6技术负责人每年底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公司当年培训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其有效性,并将总结报告报总经理,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如不能按计划实施或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4.4员工技术档案的建立

4.4.1 综合室负责组织培训计划及实施记录的收集、存档;

4.4.2各部门应积极配合综合室做好员工培训记录的收集,主动将个人手中保存的培训资料(或复印件)及时交资料员存入员工技术档案,

4.4.3综合室负责建立本公司技术人员个人技术档案,以证明其技术经历和作业能力。技术档案包括:

(1)技术人员个人履历表;

(2)学历、学业证明;

(3)职称证明;

(4)专业技术能力资格证明;

(5)各种培训证明;

(6)公司授权或任命的证明;

(7)技术业绩的证明;

(8)突出业绩或重大不良工作的记录;

(9)其他有必要的证明。

4.4.4个人技术档案由资料管理员保管,直至该员工离开本公司。

支持性文件

支持性质量记录

1. 《技术人员个人履历表》(LY-JL-022);

2. 《质量活动/员工培训签到表》(LY-JL-023);

3. 《年度人员培训计划表》(LY-JL-024);

4. 《质量活动/员工培训表》(LY-JL-025);

5. 《员工技术培训申请表》(LY-JL-076);

6. 《员工技术培训考核登记表》(LY-JL-077)。

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

1.目的

加强对设施环境条件要求的控制,满足检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2.范围

本实验室固定场所内或外时,工作的设施环境条件要求。

3.职责

3.1实验室主任负责所有实验设施、环境条件资源的配置。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新的实验设施、环境条件的策划。

3.3质量监督员对实验室设施、环境条件的复核。

3.4操作人员保持现场操作设施、环境的条件及记录。

3.5综合部负责设施环境条件的检查。

4.程序要求

4.1设施和环境条件

4.1.1设施和环境条件因素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实验室配置保证检测结果质量所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以及配置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环境条件所需监控设施和设备并进行监控;

4.1.2与检测活动有关的设施包括:

a) 工作场所(办公场所、实验室、制样室、样品库);

b) 运行设施(水、电、风、气供应);

c) 支持性服务(如物品的运输等)设施;

d) 检测工作的安全和防护救护设施。

4.1.3与检测活动有关的环境条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粉尘、噪声和振动。

4.1.4实验室合理的规划检测作业流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鼓励和确认检测人员对检测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4.2设施和环境条件的配置

1) 依据检测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和积累的经验,技术负责识别检测活动

所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及其技术要求,制定和审核《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实验室主任批准,综合部组织实施。

2) 检测方法主管依据检测方法或技术规范和积累的经验,提出影响检测结果质

量的环境条件以及所需监控设备的建议,检测室负责审核,交综合部。

3) 综合部汇总检测室提交的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环境条件以及所需监控设施

和设备的建议。

4) 技术负责组织识别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环境条件及其技术要求以及监控所

需设施和设备,制定和审核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环境条件技术要求和《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实验室主任批准,综合部组织实施。

5) 环境条件监控所需设施和设备的采购执行《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

6) 综合部为检测室安排适用的办公室、实验室、样品库房、适宜的环境条件,

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维护。

4.3设施和环境条件的管理和监控

1) 检测方法主管制定标准检测方法所需的环境条件监控程序,技术负责审核

批准,综合部编制《环境条件监控记录表》。

2) 监控程序包括监控的方法和步骤、频度、参数和技术指标、要求记录的信

息、记录表格以及监控结果超标的处置方法等。

3) 当监控结果超标时,立即停止检测活动,并按《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程序》

(LY-CX-17)要求处置。

4) 实验室确保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区域的有效隔离。

5) 实验室在固定以外的场所进行的抽样和检测活动应满足检测方法和技术规

范的有关规定。

6) 综合部负责检测工作区域的明显标识。与检测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检测区

域应在办公室登记,并得到批准。审批与检测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检测工作区域应符合《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程序》(LY-CX-02)规定。

4.4实验室内务管理按《实验室的内务管理程序》(LY-CX-05)执行。

支持性文件

1. 《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程序》(LY-CX-02);

2. 《实验室的内务管理程序》(LY-CX-05);

3.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LY-CX-06);

4. 《标准物质管理程序》(LY-CX-09);

5. 《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程序》(LY-CX-17);

6. 《抽样工作程序》(LY-CX-27);

7. 《风险识别、评估及实施程序》(LY-CX-32)。

支持性质量记录

1. 《湿度、温度监测记录表》(LY-JL-040);

2. 《监督记录表(设施及环境条件)》(LY-JL-055);

3. 《环境条件监控记录表》(LY-JL-072)。

实验室内务管理程序

1.目的

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公司工作秩序,规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工作秩序。

3.职责

3.1 综合部负责监督检查公司内务管理工作,并定期向经理提出管理建议。

3.2 各职能部门负责所辖区域的内务管理。

4.内容及要求

4.1 严禁在检测区域内饮食和吸烟、不准用实验器皿做饮食用具。

4.2 检测区域要保持清洁卫生,每天清扫,周末大清扫。

4.3 与检测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检测区域,不准在检测区域进行娱乐活动和一切影响检测工作的活动。

4.4 检测所用的仪器、药品,放置要合理有序,检测台面要清洁,检测告一段落后要及时清理作业台;检测结束后,一切仪器、药品、工具要放回原处。

4.5 实验室负责人应在下班前检查内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6 无关人员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进入检测区域,尤其是有特殊环境要求的工作区域,以免影响环境的稳定性和检测工作的安全、保密性。精密仪器室应穿拖鞋入内,以保证环境条件的控制。

4.7 外来人员进入检测区域须经综合部负责人批准,进入检测区域应穿符合要求的工作服,并应有相关人员陪同,须遵守保密规定及其它有关管理制度要求。

4.8 检测区域应有符合健康、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4.9 检测工作人员纪律

4.9.1 检测人员必须有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遵守公司一切规章制度,不得违章操作。

4.9.2 认真钻研业务技术,掌握检测基本理论,熟练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分析结

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积极参加室内组织的各种业务技术活动。

4.9.3 熟悉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完成检测任务。

4.9.4 检测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检测中做好记录。检测完毕应立即将试剂、仪器清理后复原,并填写仪器使用登记。保持公司环境清洁、整齐。

4.9.5 爱护仪器、设备,节约水、电、气。发现仪器、设备有损坏应及时向本检测组负责人汇报,并作好登记。

支持性文件

无。

支持性质量记录

无。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受控条件下的完好状态,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特编制本程序。同时根据GB50618《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对仪器设备进行A、B、C分类管理。

2. 范围

所有用于检测、环境监测、安全监控用的仪器、设备(包含测量软件)、量具、器具(包括固定和固定控制之外)的采购、验收、使用、核查、维护保养、修理、降级与报废以及它们的标识和档案管理。

3.职责

3.1 检测负责人:

3.1.1提出仪器设备使用配置要求;

3.1.2组织仪器设备的验收;

3.1.2组织仪器设备的维护;

3.1.3组织编写仪器设备操作规范

3.1.4提出降级报废的处理申请。

3.2 检测员:

3.2.1按照仪器设备的说明书或操作规范熟练地操作仪器设备;

3.2.2做好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

3.3 仪器设备管理员:

3.3.1协助设备采购部门采购仪器设备;

3.3.2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3.3.3组织仪器设备的溯源;

3.3.4负责粘贴仪器设备管理标识。

3.4技术负责人:

3.4.1批准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核查的作业指导书;

3.4.2发现仪器设备存在缺陷时负责组织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追溯。

3.5总经理审批采购计划。

3.6技术负责人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程序

4.1仪器设备的配置与采购

4.1.1检测室负责人应协助技术负责人提出仪器设备的配置要求。配置应当满足承检标准和承检能力的要求。

4.1.2仪器设备管理员应根据检测室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供货厂商制定出采购计划,经检测室负责人确认后,由技术负责人报总经理批准。

4.1.3采购的仪器设备应由检测室负责人组织验收。

4.2仪器设备的使用

4.2.1验收达到要求的仪器由设备管理员及时安排检定/校准。

4.2.2验收或检定/校准达不到要求的仪器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报设备管理部门办理包修、包换、包退。

4.2.3合格的仪器设备,由检测室负责人组织编写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运行文件,应包括:

(1) 为保证仪器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操作规程;

(2) 使用限制条件(如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3) 校准周期和期间检查方法及记录格式;

(4) 验证方法(如无法溯源时);

(5) 维护、保养方法和记录格式;

(6) 仪器设备的档案;

(7) 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格式。

4.2.4对初次添/配置的大型贵重且操作复杂的仪器设备,应安排操作人员培训。

4.2.5操作规程和文件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

4.3仪器设备的档案和标志管理

4.3.1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对公司配置的所有仪器设备建立使用档案。档案应包括以下全部内容:

(1) 仪器设备和软件的名称;

(2) 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3) 对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

(4) 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5) 目前放置位置;

(6) 接收时的状态(如:全新的,用过的,经过改装的);

(7) 制造商使用说明书;

(8) 检定/校准/验证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检定/校准/验证的预定日期;

(9) 设备的维护计划和已进行的维护;

(10)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4.3.2对没有必要建立档案的量具、器具,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建立“量具帐目”。量具帐目应包括:

(1) 量具的名称;

(2) 编号;

(3) 目前使用和存放位置;

(4) 技术指标;

(5) 检定/校准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检定/校准的日期。

4.3.3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对所有仪器、设备、量具实施“绿、黄、红”三色标志管理。三色标志的使用及定义如下:

(1) 绿色:经检定/校准/验证达到使用要求的。

(2) 黄色:某一功能或某一指标达不到仪器本身要求,但可以限制使用的。

(3) 红色:仪器设备损坏,经检定/校准/验证技术指标达不到使用要求的,超过检定/校准/验证周期的,怀疑有失准问题的,封存备用的。

4.4外部设备的使用

4.4.1检测室负责人应根据检测的环境条件和公司仪器设备的可移动性决定是否使用外部设备。

4.4.2当检测室负责人决定需要使用外部设备时,应首先根据检测标准的要求提出外部设备的技术条件。

4.4.3依据外部设备持有人的情况可采取以下二种使用方案:

(1) 使用客户的设备

(2) 租借第三方的设备

4.5使用客户的设备

4.5.1当需要使用客户的设备时,检测室负责人应检查设备的完好性,以及操作人员的合格证明。

4.5.2查看近期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向操作人员了解设备的运行和操作情况。在确认仪器设备确已满足使用要求时,检测负责人方可安排检测。

4.5.3检测负责人向外部设备的操作员提出本次检测的要求,请操作人员按照检测细则的要求操作仪器,或由检测负责人在设备操作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仪器。检测结束时,检测负责人应确认本次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4.5.4在确认检测有效后,检测负责人应记录仪器设备的名称、制造商、型号、编号、主要技术指标、使用环境条件、时间、地点、操作员等信息,并向客户索取其溯源有效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4.5.5外部设备使用结束后,检测负责人应按设备持有人的要求填写使用记录,并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

4.6租用第三方的设备

4.6.1租用第三方的设备除应执行本程序第4.4.4条的全部要求外,还应要求设备持有人提供设备的操作规程和使用警示。并演示设备的操作。

4.6.2在设备持有人坚持下,检测负责人应同意设备持有人派员与设备同行,指导或协助设备的使用。

4.7仪器设备的携带与运输

4.7.1 仪器的携带与运输应当有防震保护措施,运输前后应当安排必要的“核查”,有现场校准和检测任务的部门应当在技术操作手册中,规定详细的核查方法。

4.8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故障的处理

4.8.1检测室负责人应组织使用人员制定设备维护计划。维护计划应包括维护项目、方法和时间间隔。

4.8.2当仪器设备经检定/校准/验证或在维护中确认达不到使用要求时,检测室负责人应向技术负责人提出书面报告。如有可能,经技术负责人和检测室负责人共同确认后作降级限用处置。并粘贴黄色标识和限制使用“警示”。

4.8.3当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应及时向检测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纠正措施管理程序》(LY-CX-18)、《预防措施管理程序》(LY-CX-19)。检测室负责人应及时核查故障原因,并提出修理意见报技术负责人。通知仪器设备管理员对故障设备粘贴红色标识防止误用,如有可能的话应将故障仪器实施隔离存放。

4.8.4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对4.8.2和4.8.3两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追溯核查。当核查发现已经造成影响时,技术负责人应以书面形式尽量通知到所有保存检测报告和使用检测结果的客户。追溯应执行《结果报告的编写、审核、批准及发布程序》(LY-CX-31)、《检测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LY-CX-29)、《不符合工作处理程序》(LY-CX-17)、《纠正措施管理程序》(LY-CX-18)、《预防措施管理程序》(LY-CX-19)。

4.8.5公司应对修复后的仪器及时安排检定/校准或验证,当证明该仪器的性能和指标已经得到修复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4.8.6在确认无法修复时,技术负责人应批准其报废。

4.9仪器设备的核查

4.9.1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公司的直接控制,检测室负责人或监督员或设备管理员应确保该设备在其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4.9.2对使用频度较高和经常流动使用的仪器设备均应实施两次校准之间的期间核查。检测室负责人应明确本部门需核查又能物色到性能稳定核查标准或样品的仪器设备名录,并责成保管或使用人制订核查方案。监督员应监督其实施。

4.10 C类检测仪器设备的确认

检查所确认设备是否属于GB50618 附表C.0.3范围

规范摘录:

表C.0.3 C类检测设备主要设备表

备注:依据GB506918中4.2.11条款进行确认。

规范摘录:

GB506918中4.2.11条款:C类检测设备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校准或检测,经技术负责人确认,可使用至报废。

5.仪器设备校准证书(或测试证书)结果再确认

5.1目的:

对检验室委外校准的检测设备,对于校准证书(或测试证书)结果须由相关人员结合设备说明书及检测方法对校准结果加以比较,以确定该设备是否满足要求。

5.2范围

本规定适用检验室对计量检定部门出具“校准证书”、“测试证书”的检测设备的校准结果进行确认。

5.3职责

a) 检验室负责人负责对校准结果进行审核,质量部对其做最终有效性确认。

b) 检验室负责人会同对校准结果进行技术确认,设备管理员填报在确认表。

5.4确认内容

a) 溯源性:对检测设备的校准结果的确认首先要对其量值溯源结果的有效性进

行审查。参照计量器具检定规程等有关规定,审查设备的校准服务方的资格,技术能力、校准方法、标准物质等是否符合要求。

b) 技术能力:校准证书给出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特别是测量不确定度)给出

的准确度等级是否符合所开展的测试项目的要求。

c) 完整性:校准证书的人、机、料、法、环等要素是否完整。

5.5确认方法:

a) 在取得校准证书的一周内,由检验员对校准结果进行确认。

b) 检验员结合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检测项目及检测标准的要求,对照校准证书给出的各项性能指标,写明校准设备的使用状态,报请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

c) 技术负责人对校准证书确认结果给予有效性确认。

5.6修正值等信息的运用

校准确认后,部分仪器需在仪器操作现场张贴仪器校准证书上的相关内容,以便使用仪器校准证书中的修正值等相关信息。

支持性文件

1. 《不符合工作处理程序》(LY-CX-17);

2. 《纠正措施管理程序》(LY-CX-18);

3. 《预防措施管理程序》(LY-CX-19);

4. 《检测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LY-CX-29);

5. 《结果报告的编写、审核、批准及发布程序》(LY-CX-31)。

支持性质量记录

1. 《仪器设备履历表》(LY-JL-013);

2. 《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LY-JL-046);

3. 《C类检测设备确认》(LY-JL-062);

4. 《合格服务和供应方资格确认表》(LY-JL-008);

5. 《采购计划表》(LY-JL-009);

6. 《新置仪器记录表》(LY-JL-010);

7. 《设备报废记录表》(LY-JL-011);

8. 《低值易耗品购置记录表》(LY-JL-012);

9. 《仪器设备档案目录总揽表》(LY-JL-013);

10. 《试验室()购置申请表》(LY-JL-014);

11. 《仪器设备验收表》(LY-JL-015);

12. 《仪器设备一览表》(LY-JL-016);

13. 《仪器设备溯源记录表》(LY-JL-017);

14.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表》(LY-JL-035);

15.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记录表(材料机、压力机) 》(LY-JL-036);

16.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记录表(恒温恒湿)》(LY-JL-037);

17. 《期间核查记录表(电子天平/电子秤)》(LY-JL-038);

18. 《检测仪器/设备使用记录》(LY-JL-039);

19. 《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要求和记录》(LY-JL-046);

20. 《仪器设备维修记录表》(LY-JL-047);

21. 《仪器设备维修申报表》(LY-JL-048);

22. 《仪器设备停用申报表》(LY-JL-049);

23. 《现场试验设备出库、回库状态检查记录》(LY-JL-050);

24. 《周期检定计划记录表》(LY-JL-051);

25. 《监督记录表(仪器设备)》(LY-JL-057);

26. 《监督记录表(测量溯源性)》(LY-JL-058);

27. 《自校设备记录表》(LY-JL-061);

28. 《C类检测设备确认记录》(LY-JL-062);

29. 《仪器设备的校准结果再确认表》(LY-JL-075)。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程序

1.目的

为保持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和仪器设备校准状态(上级计量机构对它们的计量标定)在两次校准期间的可信度,降低由于它们的校准状态发生异常变化造成其量值失准给检测结果的正确可靠带来的风险。

2.范围

本公司实施量值溯源的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和使用频繁或已知其稳定性较差,其校准状态在两次校准期间发生变化可能性较大的仪器设备。

核查是实验室量值溯源计划系统的一部分,只要可能,所有设备都应进行期间核查(标准物质必须全部做期间核查)。实验室开展期间核查时,应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设备和参考标准的重要程度以及质量活动的成本和风险等因素考

虑,确定期间核查的对象、方法和频率,并针对所需核查设备的计量性能制定期间核查程序。根据核查对象的用途和特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下述三种情况。

1、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的期间核查

(1)被校准对象为实物量具:可以选择一个性能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作为核查标准。

(2)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仅由实物量具组成,而被校准对象为测量仪器: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但需利用历年的校准证书画出校准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3)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和被校准的对象均为测量仪器:选择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2、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

(1)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2)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被测物品,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3)若对于被核查的测量设备来说,不存在可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或稳定的被测物品,可以用仪器比对、实验室比对等方式证明其稳定性。

3、一次性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核查其是否在有效期内,使用方法是否正确,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 3.核查要点

不是每一台设备都需要关注期间核查,是否要进行期间核查,多久做期间核查,需要关注6个方面:1、仪器设备的稳定性:

对于稳定性好的仪器设备可不考虑进行期间核查;对于稳定性较差的仪器设备,在适当时间安排期间核查。

2、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及上次校准的结果:

对于实验室识别出校准周期可以较长的仪器设备或上次校准结果不是很理想的仪器设备应在适当时间安排期间核查。

对于识别出校准周期短的仪器设备正常情况下,可不考虑安排期间核查。3、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和频次:

在仪器设备易发生故障时期或排除故障后,不需进行校准时,应安排期间核查。当仪器设备使用频次较高时,应考虑安排期间核查4、仪器设备的使用:经常拆卸、搬运、携带到现场进行检测/校准设备应在适当时考虑安排期间核查;5、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时,引发仪器设备故障的概率就会增高,甚至有时会影响到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应考虑安排期间核查并缩小期间核查的间隔。6、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

当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较为恶劣时,会影响设备使用状况,应考虑安排期间核查。4.职责: 4.1技术负责人

4.1.1确认并组织编制需进行核查而且有条件实施核查的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和仪器设备目录。

4.1.2审批核查方案

4.1.3组织核查有效性评审

4.2检测室负责人和监督员

4.2.1组织本检测室有关人员制定并实施核查方案并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

4.2.2监督核查人员按核查方案定期核查,认真做好核查记录;

4.2.3对核查发现的校准状态的异常变化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5.程序

5.1期间核查以等精度核查方式进行。如仪器间的比对、方法比对、标准物质验证、加标回收等。

常用的期间核查方法包括:

1)使用高一等级的测量标准。期间核查不是再校准,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校准的方法。如多功能校准源可以用于漏电流测量仪、数字多用表等的核查。2)使用仪器附带的校准设备。部分测量设备具备自校准功能,如电子天平的自带标准工作砝码等,可以用来进行核查。

3)测量设备之间的比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对同一参数采用不同设备测量进行比对,比对的方法包括多台比对法、两台比对法。

4)使用不同测试方法进行比对。如测量接地导体电阻可采用直接测量法,也可采用定义进行比对。

5)对保留样品的量值重新测量。只要保留的样品性能稳定,即可用来作为期间核查的核查标准。具体操作时可参考检测标准、检定规程等技术规范中有关的测试要求和方法,以及设备使用说明书、产品标准或供应商提供的方法。 5. 2每年年初由质量负责人编制年度运行检查计划,一般情况一年进行一次。计划要列出进行年度运行检查仪器的名称、编号、检查方法、检查时间、检测的主要指标、执行人员等。 5.3运行检查的具体方法

(1)采用核查标准,对运行检查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自行校验(但核查标准必须是经过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采用两台仪器对同一稳定的参数进行比对测量,从而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合格状态。

(3)采用国标和行业标准对仪器设备的参数进行比对测量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合格状态。

(4)采用加标回收方法,根据回收率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合格状态。 5.4期间核查的实施

(1)期间核查工作,由使用仪器的检测人员操作,管理员参加,质量监督员监督测量全过程。

(2)选择期间核查的时间:一般选择在仪器两次检定之间,最好选择在离有效期半年或三个月期间进行。如仪器使用过程中发生受冲击或其他可疑现象时,应随时安排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的时间间隔通常与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或实验室自行规定的设备再校准的时间间隔有关。期间核查实质是考核设备示值的系统误差或系统效应对设备示值的影响(稳定性),因此应当排除来自被测对象、环境和人员等随机误差或随机效应的影响,为使被测对象的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做核查标准。为使环境和人员的影响尽可能地小,可以在期间核查的测量中通过多次(例如等于或大于10次)独立重复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3)核查频次

期间核查的实施频次应综合考虑检测仪器的特点,以及核查过程的难易、费时程度。一般在两次校准之间至少应安排一次核查,对使用较频繁或带到现场使用次数较多的设备可适当提高核查频次,性能不大稳定的或核查结果分析发现性能变差的设备应提高核查频次,开展重点项目检测前或对检测结果有疑义时亦可临时进行核查。(4)核查注意

期间核查不是重新校准或再校准,不需要对设备的所有测量参数和全部测量范围进行核查。选择哪些参数作为期间核查,可以参照以下两种情况:(1)选择对设备的关键测量参数应进行期间核查。但是,对于多功能设备,应选择基本参数。例如,对数字多用表可以选择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因为电阻可以由直流电压和电流导出;而交流电压/电流是通过积分转换为直流电压/电流的。(2)选择设备的基本测量范围和常用的测量点(示值)进行期间核查。例如,对数字多用表的直流电压可选择10V进行期间核查,因为其内部基准电压为10 V;而直流电流可选择1mA,因为其内部直流电流为1mA的恒流发生器。又如,电子天平如果实验室经常使用的称量值是100mg,那么可以选择100mg作为期间核查的点。

5.5运行检查结果处置

(1)期间核查后,应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偏离在允许范围内,否则按《仪器设备管理程序》(LY-CX-06)、《标准物质管理程序》(LY-CX-09)处理,证实结果满意后方可投入使用。

(2)如经过期间核查的仪器,所检查的技术指标均符合规定要求,证明仪器仍处在合格状态,则该仪器可能继续使用。

(3)若经过期间核查,发现某项主要技术指标不合格,则仪器应立即停止使用,贴上停用标志,并马上安排送检,经检定合格后方能继续使用。5.6核查结果的分析

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各检测室将有关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和仪器设备的历次校准数据和核查数据结合起来加以记录,其记录方式应便于可发现其发展趋势,并据此调整核查和校准周期,确保其校准状态受控。

2016程序文件——样品管理程序

1目的 为保证样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完整性、唯一性,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保护、处置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检测业务检测样品接收、流转、贮存、处置及样品的识别等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不适用于陈列样品,标准样品的管理。 3 职责 3.1质量负责人批准样品处置。 3.2部门负责人审核样品处理。 3.3样品管理员在受理客户委托检验时,包括抽样时负责对送检样品的完整性是否符合检验要求进行验收,记录样品状态,做好样品的标识以及样品贮存、流转、处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相关资料的接收和传递。 3.4检测人员应对制备、测试、传递过程中的样品加以保护。 4 工作程序 4.1样品的接收 4.1.1外单位委托送检的样品以及质监抽检的样品,应由送检人填写“检验委托单”,公司内委托送检的样品,应由送检检测人员填写“检验委托单”,确定检测目的,说明与样品相关的详细信息,完成检测后样品的处理方式。

4.1.2样品管理员在接收样品时,应根据客户的检测要求,查看样品的状况是否符合要求。清点样品数量,检查相关资料,确认样品和相关资料满足承检项目的要求后进行登记。对于见证送检,样品管理员需凭见证人见证,对见证人核实无误后,方可办理委托登记。 4.1.3如对样品是否适用于检验有任何疑问,或者样品与“检验委托单”的内容不符,或对所要求检验的规定不明确,样品管理员应询问质量监督员加以确定。 4.1.4对于不符合标准、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要求的样品,应退还给委托方,若委托方坚持检测,应在委托单上详细记录并要委托方签字确认。样品管理员将样品接收后应将具体情况告知检测人员,由检测人员提出偏离申请。 4.1.5样品接收后,接收人应对样品的完整性负责。 4.2 抽样样品的管理 产品抽检时,按有关规定抽取样品,抽样人负责样品的封装、运输,并按本程序第4.1条的规定与样品管理员衔接。 4.3样品的识别 4.3.1样品的识别包括不同样品的区分识别和样品不同检验状态的识别。 4.3.2样品区分识别可贴在样品上或贴(写)在样品袋(器皿)上。识别包括委托单号和样品编号,由综合管理部负责编排。 4.3.3样品所处的检验状态,应根据样品在检测过程中不同的状态在《样品标识签》上加以标识。对于破坏性的检测项目,如混凝土抗压、抗折、砂浆抗压、墙体材料和钢材/钢筋等破坏性检测的样品,在《样品

2017年最新IATF16949-2016新版全套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表单乌龟图)

第1章目的和范围 1.1目的 本手册确定了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过程绩效指标,符合ISO9000:2015 及IATF16949:2016标准规定的要求。规定组织职责和资源投入要求,通过明确产品实现和实施监控措施要求,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1.1认证范围 ISO 9001的认证范围:本手册适应于汽车铝合金件的生产。 1.2覆盖的区域: 位于xx省xx市高新区*****。 1.3覆盖的体系要求 本手册覆盖IATF 16949:2016标准除8.3条款产品设计外的所有内容。特别说明:本公司所生产的汽车产品均按照客户提供的图纸/规范要求,经打样给客户确认OK后,正式批量生产,故不存在“设计和开发”项目, 因此,“8.3 产品设计和开发”中删减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设计没有删除,在本手册中加以说明且保持文件化信息。 本公司外包过程包括: CNC加工/专用刀具/测量仪器的校准/运输。 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和术语定义 2.1引用标准 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汽车生产件及相关服务件组织应用ISO9001:2015的特别要求; GB/T19000-2016 idt ISO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19001-2016 idt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2通用术语和定义 本手册采用ISO9000:2015 及IATF16949:2016中的术语和定义。 2.3管理原则 公司以七项管理原则作为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重点;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关系管理。 并在质量管理中倡导:以过程为中心、顾客满意为导向的管理思想!

IATFI6949-2016版程序文件

————————————————————————————————————————————— 程序文件 (A版) 受控状态: 分发编号:使用部门: 2016 年 12月 30日发布 2017 年 1 月 18日实施

1.目的:为使文件与资料处理迅速、正确流通、应用及管理,以确保各相关单位能适时获得适当且 有效之最新文件。 2.范围:本厂内部外部联系或客户/供应商往来之有关品质及技术文件均适用之。 3.权责:参阅〈文件审核权责表〉(如附件一) 4.定义:本厂文件类别区分四阶 4.1 文件阶码如下: M:一阶文件 P:二阶文件 WI:三阶文件 FR:四阶文件 E:外来文件(客户检验标准、客户技术图纸(也称技术性文件)等。 4.2 系统文件:环境手册、质量健康安全手册为本厂第一阶文件。 4.3 程序文件:管理审查、内部品质稽核、品质制度、文件管理等,依品质手册所订之各项程序, 为本厂第二阶文件。 4.4 指导书文件:作业标准书、作业细则、作业办法、规范、通则,为本厂第三阶文件。 4.5 制造文件:制造工程图、承认资料、模具资料、治具资料、作业指导书、检具资料,作业工 艺卡、操作规范、检验规范等凡在制程上需使用之资料文件皆属之,为本厂第三阶文件。 4.6 记录:校验记录、检验记录、测试记录及执行第二、三阶所衍生的记录资料等为本厂第四阶 文件。 4.7 外来文件与资料:从天成以外获得技术标准性文件、规范或文件及设备相关说明书、操作介 绍、客户原图等。 4.8 承认资料:本厂客户承认资料,或零件承认资料,及其它书面(如正式订单即代表已承认)、 书面改写等项。 4.9 治具资料:本厂生产用治具制作的图面及相关等资料。 4.10 作业指导书:生产作业所依据的操作方法及动作流程之标准资料。 4.11 检具资料:客户要求实际装配之检具及检查用量具或相关资料、图面等。 4.12 质量过程管理体系文件均按该程序控制执行。 4.13 字体要求:各阶文件的题目英文和数字统一使用中文简体宋体20号,文件内容用字体12 号,行距用固定值20磅。 5.作业内容: 5.1 文件与资料管制程序流程(附件二)。 5.2 各阶文件编号 5.2.1手册编码原则 7码

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27个

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27个

目录

1.0目的: 为满足ISO9001-2015标准4.1的要求,确定与本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经营环境内外部因素识别、评价。 3.0职责: 3.1 综合管理部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3.2 总经理负责公司内外部环境识别 3.3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的环境分析 4.0定义无 5工作程序 5.5.1 PESTEL分析模型 PESTEL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6大因素: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

会因素(Social)、技术要素(Technological)、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 (1)政治因素(Political):是指对组织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因素。 (2)经济因素(Economic):是指组织外部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等。 (3)社会因素(Social):是指组织所在社会中成员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 (4)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技术要素不仅仅包括那些引起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6)法律因素(Legal):组织外部的法律、法规、司法状况和公民法律意识所组成的综合系统。 5.5.2 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模型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

IATF16949-2016最新程序文件((全套模板B 138页))

XX塑业有限公司————————————————————————————————————————————— 程序文件 (B版) 受控状态: 分发编号:使用部门: 2016 年9月30日发布2016 年10 月8日实施

1.目的:为使文件与资料处理迅速、正确流通、应用及管理,以确保各相关单位能适时获得适当且 有效之最新文件。 2.范围:本厂内部外部联系或客户/供应商往来之有关品质及技术文件均适用之。 3.权责:参阅〈文件审核权责表〉(如附件一) 4.定义:本厂文件类别区分四阶 4.1 文件阶码如下: M:一阶文件 P:二阶文件 WI:三阶文件 FR:四阶文件 E:外来文件(客户检验标准、客户技术图纸(也称技术性文件)等。 4.2 系统文件:环境手册、质量健康安全手册为本厂第一阶文件。 4.3 程序文件:管理审查、内部品质稽核、品质制度、文件管理等,依品质手册所订之各项程序, 为本厂第二阶文件。 4.4 指导书文件:作业标准书、作业细则、作业办法、规范、通则,为本厂第三阶文件。 4.5 制造文件:制造工程图、承认资料、模具资料、治具资料、作业指导书、检具资料,作业工艺 卡、操作规范、检验规范等凡在制程上需使用之资料文件皆属之,为本厂第三阶文件。 4.6 记录:校验记录、检验记录、测试记录及执行第二、三阶所衍生的记录资料等为本厂第四阶 文件。 4.7 外来文件与资料:从天成以外获得技术标准性文件、规范或文件及设备相关说明书、操作介 绍、客户原图等。 4.8 承认资料:本厂客户承认资料,或零件承认资料,及其它书面(如正式订单即代表已承认)、 书面改写等项。 4.9 治具资料:本厂生产用治具制作的图面及相关等资料。 4.10 作业指导书:生产作业所依据的操作方法及动作流程之标准资料。 4.11 检具资料:客户要求实际装配之检具及检查用量具或相关资料、图面等。 4.12 质量过程管理体系文件均按该程序控制执行。 4.13 字体要求:各阶文件的题目英文和数字统一使用中文简体宋体20号,文件内容用字体12 号,行距用固定值20磅。 5.作业内容: 5.1 文件与资料管制程序流程(附件二)。 5.2 各阶文件编号 5.2.1手册编码原则 7码 第1-2码公司简称XX ;第3码为中杠;

2016新版程序文件

人员管理程序 人员是实验室技术要求的最重要的要素,对于任何机构来说,人是根本,作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其团队建设,特别是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发现、选拔、使用和培养、交流,通过管理、协调以及创造相应的环境使其在检测活动中发挥最大的能动力,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由一支有技术过硬的检测人员和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测人员队伍,来有效控制实验室的“机(检测设备)”、“料(样品加上消耗品)”、“法(检测的方法)”、“环(环境条件)”、“溯(确保设备准确、可靠的测量溯源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必然会使实验室能够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在管理体系运行方面上新台阶,实现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发展。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2规定: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在人员管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对于专业技术要求的不同需求,以及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作为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机构,对人员基本素质的特殊要求。人员配备要与本机构的发展战略、各部门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在人才的数量、类别配备上要适应本机构实际和发展,要以最佳比例、最低标准实现其效能最大化。 1.实验室人员管理的策划 实验室人员管理的策划活动包括跟踪和收集内外部要求、要求的研究和整理、管理要求的内部文件化三个阶段。 首先,收集和跟踪内部外对于实验室人员管理的各项要求。这些内外部要求,大致可按以下类别进行管理: 一是法规政策;二是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三是实验室能力认可的要求;四是授权机构对其授权实验室的要求;五是实验室自身发展的要求;六是实验室人员自身的发展要求。 第二,要对这些要求进行整理和研究,并逐一识别它们分属于人员管理的哪些环节以及所涉及到的人员范围。 第三,要将管理要求内部文件化,实验室的文件化管理管理一般包括四个层次:质量手册(纲领性文件)、程序文件(一般用于描述对各要素进行管理的程序)、作业指导书(一般用于特定作业下的指导文件)以及受控记录(一般包括体系用表格和技术用表格)。而利用在要求识别阶段所行程的文件,可以较好地做到不遗漏重要的环节,不忽略过程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 2.实验室人员管理的实施 实验室人员管理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包括以下内容: 2.1人员上岗授权 人员上岗授权是实验室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确认相关人员是否具有胜任特定岗位的能力。人员的上岗授权过程一般可分为上岗申请、上岗审批、

最新ISO9000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范本 GB T 19001-2016 ISO 9001:2015

最新ISO9000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范本1.0前言 1.1手册说明 本手册按GB/T19001-2016/ISO9001:2015标准要求编写,适用于本公司生产及服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本质量手册是公司开展质量管理的纲领性、法规性文件,经过最高管理者批准后生效,任何部门和人员必须遵照执行。为了将本手册中的规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本公司制定一套程序文件及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依据本公司产品和服务特点,公司泵阀产品是遵照国家相关标准和顾客要求进行生产,因此标准8.3条款《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不适用。经识别,我公司暂无顾客财产,因此标准8.5.3条款《顾客或外供方的财产》不适用。公司不适用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不影响组织确保产品和服务合格及增强顾客满意的能力或责任。 对于本公司的外包过程也进行了充分识别,就公司目前生产运营情况,铸件加工、热处理和运输物流为外包过程。 本手册分“受控”版和“非受控”版两种发放形式,作为受控版发放到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其以上职位之人员,非受控版发给外部单位或个人,以作宣传、介绍之用,所有受控版皆有各自编号(非受控版不编号),受控版有持有人妥善保管,不得丢失,并由持有人所在部门贯彻实施,当手册发生修改时受控版本随之修改,本公司不负责修改非受控版。 手册每两年由最高管理者组织评审一次,若最高管理者认为有必要时也可随时组织评审,手册管理执行公司《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

1.2颁布令 为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切实保证公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本公司按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编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一系列管理体系文件。 手册是规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它说明了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程序文件的提要,说明了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的顺序和相互关系,以及相互间的管理和控制办法。 本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我们企业的宗旨和方向,是企业领导向顾客所作的质量承诺,是我们全体员工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过程活动的准则。 最高管理者负责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保持和改进,准则对职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促进其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1.3公司概况 1.3.1公司位置 公司位于安徽省××市××县××路。 1.3.2公司生产经营范围 ××××××××××××。 1.3.3联系方式 电话:××××-×××××× 传真:××××-×××××× 邮编:×××××× 邮箱:×××@×××××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ISO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016程序文件——检验检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保证检测结果真实、有效、准确。 2范围 适用于对检测结果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是实施本程序的责任人。 3.2检测部是实施本程序的职能部门。 4工作程序 4.1质量控制计划 4.1.1检测部编制年度《质量控制计划》,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1.2质量控制计划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类别、检测人员、实施时间及控制项目所要求的技术指标等。 4.2质量控制评价的内容 4.2.1对内部质量控制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 4.2.2对不能溯源的量值参加能力验证比对,比对结果进行评价; 4.2.3通过与外部实验室的比较,判定检测能力的综合水平; 4.2.4使用的标准物质的验证; 4.2.5计算机软件的验证和评价。 4.3 质量控制方法 4.3.1采用下列方法之一或其组合(但不仅限于下列方法)。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检测公司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 C利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仪器)进行重复检测; D对留存样品进行再检测(同一操作者或不同操作者); E分析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4.4质量控制计划实施 4.4.1检测部按照质量控制计划按时组织实施质控,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给技术负责人。 4.5 质量控制结果和方法评审 4.5.1技术负责人组织对质量控制结果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影响因素和发现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潜在原因,并形成质量控制报告。 4.6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6.1通过对质量控制结果评审,发现不合格工作时,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4.6.2存在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潜在不合格的因素时,执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6.3 技术负责人总结全检测公司质量控制工作,并向管理评审提供全年质量控制报告。 5相关文件 (1)《纠正措施控制程序》THZJ/CX/16/4.0 (2)《预防措施控制程序》THZJ/CX/17/4.0 6记录

(最新版IATF16949-2016二级程序文件)QD4.4.1-2016产品安全控制规范

1.目的: 为了确保产品安全相关的产品和制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企业产品安全相关的过程控制。 3.职责: 3.1技术部门负责本规范的归口管理,负责与产品安全相关的产品和制造过程要求的总识别、控制。 3.2各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与产品安全相关要求的识别控制管理。 4.产品安全控制流程图,见附件 5.工作流程 a)识别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 技术部门负责收集有关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包含政府机关发布的有关产品安全监管的要求规定,填写《产品安全要求识别评价清单》。 b)通知顾客上述要求; 对已识别出的法定和监管有关的产品安全要求,技术部门传递销售部门人员通知顾客,以便顾客了解并同步按时执行。 c)设计FMEA的特殊审批; 技术部门对有关的产品安全特性进行DFMEA分析,并进行特别批准。 d)识别产品安全特性; 技术部门对有关的产品安全特性,组织有关质量、销售、采购、生产等部门,识别较为全面的产品安全要求,填写《产品安全要求识别评价清单》。 e)从产品和制造的角度识别和控制与安全相关的特性; 在设计开发时,就从生产、制造考虑识别确定产品的安全特性,纳入有关的控制计划、FMEA、作业指导书进行控制。 f)特殊批准的控制计划和过程FMEA; 控制计划、FMEA、作业指导书制定、审核完毕,按流程报有关领导批准后实施。 g)反应计划;

在控制计划中明确对各种可能的失误或变差,制定反应计划。 h)包括最高管理在内的、明确职责、升级过程和信息流的定义和顾客通知; 对产品安全要求,明确执行的部门、负责人,确保信息传达落实到位,并最终传递最高管理层和顾客通知,填写《产品安全要求识别评价清单》。 i)公司或顾客为与产品安全有关的产品和相关制造过程中涉及的人员确定的培训;有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制定并落实培训。 j)产品或过程的更改在实施前获得批准,包括对过程和产品更改带给产品安全性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 已列入产品安全要求的来源,填写《产品安全要求识别评价清单》 k)整个供应链中关于产品安全性的要求转移,包括顾客指定的货源; 按《产品安全要求识别评价清单》,落实到采购部门,纳入采购要求进行传递。 l)整个供应链中按制造批次的产品可追溯性 按标识追溯控制规范进行控制。 n)新产品导入的经验教训。 对每次开发的新产品,均进行考虑老产品、类似产品的安全要求经验。 以提高工作效率。 6.相关文件化信息 QD8.1.1-2016项目管理及APQP控制规范 QD8.3.1-2016设计开发控制规范 QR4.4-03产品安全要求识别控制评价清单 附件:产品安全控制流程图 流程文件信息操作部门

2016程序文件——方法确认程序

1目的 正确选择和确定检测方法,确保满足预定用途或客户要求。 2适用范围 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对非标准方法、本公司制定的、超出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进行确认的全过程。 3职责 3.1 综合业务部负责标准更新的查询。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测方法的批准,保证所有与检测工作有关的作业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现行有效。 3.3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对非标方法的确认。 3.4各检测部负责检测方法的选择,并根据检测工作的需要编制检验细则和作业指导书。 4 工作程序 4.1检测部在开展工作时,应采用满足客户需要并适用于所进行的检测的方法,应优先使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发布的方法,并确保使用最新有效版本。如客户指定的方法不合适或已过期时,应通知客户。 4.2当缺乏检测细则会造成检测人员对标准、规范理解不同、操作方法不同、判断不同而影响检测质量时,检测部应依据标准、规范编制检测细则,在检测部部长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受控后,由综合管理部发放到检测现场。当标准变更时,综合管理部组织检测部重新确认。 4.3在开始检测前,技术负责人应确认检测部人员是否经过培训、设备和环境设施是否满足要求,确认能够正确运用采用的方法时,才能进

行检测。当标准方法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确认。 4.4在没有标准方法时,可使用技术权威机构、有关教科书、杂志上发表的或设备制造商制定的方法。当使用非标准方法、本公司制定的、超出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以下统称非标准方法)进行检测时,需由检测部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由其填写《非标准检测方法申请表》,主要内容包括: a)非标准检测方法制定原因; b)方法适用范围; c)拟采用方法引用、参照的标准及相关技术资料来源; d)所需使用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试剂以及所需的环境条件等; e)方法描述:—般包括样品的采集、预处理、检测条件的准备、仪器设备的使用、数据的观察与记录、安全措施等内容; f)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4.5《非标准检测方法申请表》连同相关参考资料、初步验证材料(具备时)经主任批准后,由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方法的验证工作。验证工作可采用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方式,选择时应以技术可行、能达到预期目标、经济成本低廉为原则。必需资源支持的,得到主任同意后,由综合管理部负责提供。 4.5.1文件评审 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召开评审会议,对提交的资料包括待验证的检测方法、参考资料、初步验证资料(具备时)进行系统的文件审查,判定方法的可行性。

IATF16949-2016程序文件汇编(含表格)

IATF16949-2016程序文件汇编(45个文件) (IATF16949-2016/ISO9001-2015) 目录 1.PFMEA控制程序(含表格) PFM EA控制程序( 含表格).d oc 2.标识和可追溯性程序(含表格) 标识和可追溯性程 序(含表格).d oc 3.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含表格)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含表格).d oc 4.不良质量成本控制程序(含表格) 不良质量成本控制 程序(含表格).d oc 5.采购和供方评定程序(含表格) 采购和供方评定程 序(含表格).d oc 6.仓库管理程序(含表格) 仓库管理程序(含表 格).d oc

7.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含表格) 测量系统分析M SA 程序(含表格).d oc 8.产品过程开发程序(含表格) 产品过程开发程序( 含表格).d oc 9.产品和服务要求控制程序(含表格) 产品和服务要求控 制程序(含表格).d oc 10.产品生产和服务管理程序(含表格) 产品生产和服务管 理程序(含表格).d oc 11.产品质量审核程序(含表格) 产品质量审核程序( 含表格).d oc 12.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程序(含表格)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 程序(含表格).d oc 13.持续改进程序(含表格) 持续改进程序(含表 格).d oc 14.工程变更控制管理程序(含表格)

工程变更控制管理 程序(含表格).d oc 15.工作环境管理程序(含表格) 工作环境管理程序( 含表格).d oc 16.顾客和员工满意度管理程序(含表格) 顾客和员工满意度 管理程序(含表格).d oc 17.管理评审程序(含表格) 管理评审程序(含表 格).d oc 18.过程和产品测量和监控程序(含表格) 过程和产品测量和 监控程序(含表格).d oc 19.过程质量审核程序(含表格) 过程质量审核程序( 含表格).d oc 20.记录控制程序(含表格) 记录控制程序(含表 格).d oc 21.监视和检测资源管理程序(含表格)

TS16949-2016新版全套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表单

TS16949-2016新版全套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表单 页

文件控制流程图

1. 目的 对质量体管理系中的文件进行规范和控制,确保文件的充分性与适宜性,确保各相关场所使用有效文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3. 职责 3.1质量部负责编制质量手册,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3.2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编制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相关部门主管审核、签字, 质量部审定,管理者代表批准。 3.3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其他管理性文件,相关部门主管审核、签字,综合部审定, 管理者代表批准。 3.4技术部和相关部门负责编制主管的技术文件、支持性文件,包括《工序标准操作卡》、《作 业指导书》、《设备操作规程》、《检验指导书》等,并由部门主管领导审核批准。 3.5各部门设兼职文件管理员,负责本部门文件和资料的管理工作。 4. 工作程序和要求 4.1文件的分类 4.1.1受控文件 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部门(含提供认证机构)、场所、班次,使用的文件均为受控文件,包括: a.质量体系文件: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它质量文件(表格、报告等)。 b.管理文件:如制度等。 c.技术、支持性文件:如工程图样、工程标准、数据资料、检验指导书、试验程序等。 d.外来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法律法规、顾客工程规范、供方记录等。 4.1.2非受控文件 凡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无关联的文件属于非受控文件,如行政任命、事务性通知等。 a.盖“非受控”章的文件为非受控文件,供有关人员参考用。 b.因评审、考察等用的,向上级机关或顾客提供的质量体系文件,均为非受控文件。 c.“非受控”文件,更改不通知,作废不回收。 4.1.3文件管理 a.质量体系文件、管理性文件由综合部归档、控制、分发和回收。 b.技术文件由技术部归档、控制、分发和回收。

文件控制程序(2015版ISO9001+2016版ISO13485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文件编号:YPIQEP-01 文件名称:文件控制程序核准:杨x维 核准日期:2016.12.13 制作部门:品质部 审核:吕x豪 审核日期:2016.12.13 制作者:孙x妮 制作日期:2011.11.15 变更日期:2016.12.13 版本识别:第2版

文件□建立■修改□废止履历表 表单编号:YPIR-180-047 版本:2 生效日期:2016.12.13

1目的 对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各部门及时得到并使用有效的版本。 2范围 2.1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和管理,包括公司内部形成的文件和适用的外来文件。公司内部应形成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2.1.1一级文件:质量、环境手册(含质量、环境方针和质量、环境目标); 2.1.2二级文件:程序文件; 2.1.3三级文件:管理办法、图纸、BOM、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变更通知单等; 2.1.4四级文件:表单。 2.2适用的外来文件: 2.2.1法律法规、标准; 2.2.2顾客或供方提供的图样、技术文件等。 3定义 3.1主文档(DMR):阐明器械将如何生产,包括试验和接收准则的以器械设计活动为基础的文件汇编。包括: 3.1.1原材料、标识、包装材料、部件和医疗器械的规范; 3.1.2零部件清单; 3.1.3工程图纸; 3.1.4软件程序;作业指导书、包括设备操作; 3.1.5适用时,灭菌过程的描述; 3.1.6质量计划; 3.1.7制造/检验/试验程序和接收准则。 4职责 4.1总经理:负责质量、环境手册的批准。 4.2管理者代表:负责质量、环境程序文件的批准。 4.3DCC:负责文件的登录、印发、回收、销毁及文件正本的保存。 4.4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文件的编制及使用保管。

2016程序文件——数据控制程序

1目的 保证检测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测数据的输入、采集、处理、记录、检查、报告、存储、传输和检索等过程(包括利用计算机或自动化设备采集的检测数据)。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是程序实施负责人。 3.2检测部负责数据的输入、采集、处理、记录、检查、报告、存储和检索等工作。 4工作程序 4.1 检测数据控制 4.1.1 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和转换(如单位转换、数量级转换等)时,要在原始记录中注明计算公式和作必要的说明。 4.1.2 校核人员须对检测人员的计算或转换进行核查,确认准确无误后签字。 4.2 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数据控制 4.2.1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的软、硬件及环境条件应满足检测要求。4.2.2自动化设备现行软件只能在该设备应用范围内使用;自行开发计算机软件要文件化,并对其使用性按《检测方法管理程序》进行验证。 4.2.3不得私自修改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的程序文件和数据,确需修改时,须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4.2.4严禁外来软盘进入检测公司局域网所辖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必须进入检测公司局域网的计算机,如需安装光驱和使用移动存储设备,须经总经理同意。 4.2.5检测人员定期对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采集和处理检测的数据进行验算,保存验算记录。 4.2.6 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采集的检测数据,综合业务部要随时备份检测数据和保存,填写《检测数据计算机备份登记表》。 4.3 数据处理 4.3.1检测原始记录中的数据处理,按GB8170、GB81250数值修约规则要求规范填写,凡产品技术标准中未注明修约间隔者,均按全数值修约法进行。 4.4 数据传输 4.4.1 数据每次转移及传输必须由转移人进行核对。 4.4.2 数据在检测公司内部传输,采用原始数据形式(纸版与电子版)进行。采用电子版在局域网中传输时,发出方与接受方均要在计算机中保存传输记录,便于授权者核查。 4.5 数据保护 4.5.1 数据在采集、传送、报告、保存、检索等各个环节中均要为客户保密,不得向与检测无关人员提供。 4.5.2在数据传输中,要保证不被非法修改,保持原始观测数据和过程数据在各个环节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4.5.3 未经技术负责人批准,不得擅自对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不得使

GB19001-2016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清单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MX-CX-001C 1 目的 对承担质量管理体系职责的人员规定相应岗位的能力要求,并采取措施以满足规定要求。 2 范围 适用于承担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所有人员,包括临时雇用的人员,必要时还包括供方的人员。 3 职责 3.1 人力资源部 a)负责公司《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及监督实施. b)负责上岗基础教育. c)负责组织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3.2 各部门 负责本部门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 3.3总经理 批准公司年度培训计划。 4 程序 4.1 人员安排 4.1.1 承担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应是有能力的,对能力的判断应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方面考虑,为此,公司制定《岗位工作标准》,明确各关键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 4.1.2 公司本着“量才适用”的原则聘用岗位人员和开展公司内岗位调动。生产部负责相关的人员招聘、调配、业绩考核等事宜。 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4.2.1 公司制定《岗位工作标准》,以明确从事影响质量的活动的人员的能力需求,分别对新员工、在岗员工、转岗员工、各类专业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内审员等根据他们的岗位责任制定并实施培训需求。

4.2.2 新员工培训 a) 公司基础教育:包括公司简介、职业道德、员工纪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意识、相关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础知识等的培训。在进入公司一个月内,由生产部组织进行. b)部门基础教育:学习本部门有关管理要求的主要内容,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 c)岗位技能培训:学习工艺规程、所用设备的性能、操作步骤、安全事项及紧急情况的应变措施等,由各部门组织进行,并进行书面和操作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 4.2.3 在岗人员培训 按培训计划,每年应对在岗员工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 4.2.4 特殊工作人员培训 a)特殊工序、关键工序人员的培训,由生产部负责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每年对于这些岗位的人员还应进行培训和考核. b)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应由质量认证咨询机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4.2.5 专业人员培训 各类专业人员是公司发展的主力军,应创造条件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由副总经理安排老师组织培训或外送培训。 4.2.6 转岗人员培训(同4.2.2 b,c) 4.2.7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意识到: a)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违反这些要求所造成的后果. c)自己从事的活动与公司发展的相关性。 公司鼓励员工参与质量管理,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4.2.8 评价所提供培训的有效性 a)通过理论考核、操作考核、业绩评定和观察等方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评价被培训的人员是否具备了所需的能力.

最新ISO14001:2015一整套文件(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最新ISO14001:2015一整套文件 (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1.手册 2.程序文件

3.作业指导书

XX-1-1 页次:1/33 目录 项次ISO14001 2015条款 名称页码 1 0.1 环境管理手册目录 1 2 0.2 手册修改记录 2 3 0.3 环境管理手册发布令 3 4 0.4 任命书 4 5 0.5 广州市xxxx业有限公司简介 5 6 1.0 目的和适用范围 6 7 2.0 引用标准7 8 3.0 术语和定义8 9 4.0 公司所处的环境9 10 5.0 领导作用10 11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10 12 5.2 环境方针10 13 5.3 岗位、职责和权限11 14 6.0 策划17 15 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17 16 6.1.1 总则17 17 6.1.2 环境因素17 18 6.1.3 合规义务18 19 6.1.4 措施的策划19 20 6.2 环境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19 21 7.0 支持20 22 7.1 资源20 23 7.2 能力和意识20 24 7.3 信息交流21 25 7.4 文件化信息22 26 8.0 运行24 27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24 28 8.2 应急准备和响应25 29 9.0 绩效评价25 30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25 31 9.2 内部审核26 32 9.3 管理评审27 33 10.0 改进29 34 / 附件一:xxxx有限公司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与权责一览表30 35 / 附件二: xxxx业有限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31 36 / 附件三: xxxx业有限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32 37 / 附件四: xxxx业有限公司厂区图33 38 /

ISO 程序文件汇编

程序文件汇编 (依据ISO9001:2015标准编制) 编号:YQLX/CX—2016 版本号:A/0 编制:文件组 审核: 批准: 2016年1月1日发布2016年1月1日实施 北京云起龙骧科技有限公司 管理体系程序目录序号程序名称 1 文件控制程序 2 记录控制程序 3 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4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5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6 采购控制程序 7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8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9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0 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 11 服务控制程序

12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编号:WP-01 1.目的 为了实现文件的科学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程序文件。 2.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与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所有文件和资料的控制和管理(包括外来的文件和资料)。 3.职责、权限 3.1总裁负责制定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负责管理体系文件和行政文件的审批、公布及外来文件的批阅,并有批阅权利。 3.2主管领导负责所主管部门的管理文件审报。 3.3行政部 A.负责文件的编号、打印、装订、登记、归档、发放、发布及外来文件的收发、登记、造册管理。 B.负责组织各部门编写相关管理体系文件。 C.负责建立管理体系文件总清单。 3.4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管理各部门的年度适用、有效文件清单。 4.工作程序 4.1文件的分类 4.1.1管理体系文件 a)管理方针、目标 b)质量手册 c)程序文件 d)表单表格的留档 4.1.2管理性文件 a)管理制度、规定、办法等文件(红头文件) b)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红头转发文件) 4.1.3行政性文件 a)有关内部通知性文件 b)申请文件及批示性文件 4.1.4技术性文件 作业指导书、设计文档等资料 4.1.5外来文件: a)国家及上级机关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 b)行业可直接引用或执行的规范和技术标准; c)客户提供的资料及有关文件; 4.2文件的编写、审批、发放、评审、和归档。 4.2.1行政部负责组织编写《质量手册》,报管代审批、总裁批准后,在公司内颁布;此文件为受控文件,行政部对文件加盖红色“受控”章,按发放顺序编号、登记后向各部门发放。

(完整word版)IATF-I6949程序文件(全套)

公司————————————————————————————————————————————— 程序文件 (B版) 受控状态: 分发编号:使用部门: 2016 年 9月 30日发布 2016 年 10 月 8日实施

1.目的:为使文件与资料处理迅速、正确流通、应用及管理,以确保各相关单位能适时获得适当且 有效之最新文件。 2.范围:本厂内部外部联系或客户/供应商往来之有关品质及技术文件均适用之。 3.权责:参阅〈文件审核权责表〉(如附件一) 4.定义:本厂文件类别区分四阶 4.1 文件阶码如下: M:一阶文件 P:二阶文件 WI:三阶文件 FR:四阶文件 E:外来文件(客户检验标准、客户技术图纸(也称技术性文件)等。 4.2 系统文件:环境手册、质量健康安全手册为本厂第一阶文件。 4.3 程序文件:管理审查、内部品质稽核、品质制度、文件管理等,依品质手册所订之各项程序, 为本厂第二阶文件。 4.4 指导书文件:作业标准书、作业细则、作业办法、规范、通则,为本厂第三阶文件。 4.5 制造文件:制造工程图、承认资料、模具资料、治具资料、作业指导书、检具资料,作业工 艺卡、操作规范、检验规范等凡在制程上需使用之资料文件皆属之,为本厂第三阶文件。4.6 记录:校验记录、检验记录、测试记录及执行第二、三阶所衍生的记录资料等为本厂第四阶 文件。 4.7 外来文件与资料:从天成以外获得技术标准性文件、规范或文件及设备相关说明书、操作介 绍、客户原图等。 4.8 承认资料:本厂客户承认资料,或零件承认资料,及其它书面(如正式订单即代表已承认)、 书面改写等项。 4.9 治具资料:本厂生产用治具制作的图面及相关等资料。 4.10 作业指导书:生产作业所依据的操作方法及动作流程之标准资料。 4.11 检具资料:客户要求实际装配之检具及检查用量具或相关资料、图面等。 4.12 质量过程管理体系文件均按该程序控制执行。 4.13 字体要求:各阶文件的题目英文和数字统一使用中文简体宋体20号,文件内容用字体12 号,行距用固定值20磅。 5.作业内容: 5.1 文件与资料管制程序流程(附件二)。 5.2 各阶文件编号 5.2.1手册编码原则 7码

实验室程序文件汇编(2016版)

**实验室 程序文件 QP -2016 (第一版) 编制:体系编写小组 审核: 批准人: 地址:副本控制:□受控□不受控电话:发放编号:01 传真:持有人(或部门): 邮编: 2016年6月1日发布 2016年6月2日实施

*******有限公司修订状态:1/0 文件编号:QP-0.2-2016 程序文件目录文件页码:共2 页,第1 页颁布日期:2016年6月1日修订日期:/年/月/日实施日期:2016年6月2日 序号程序文件 《检验检测机 构资质认定评 审评审准则》对 照条款 手册 对照条款 备注 / 关于程序文件的换版说明————0.1 第0.1章:修订页————0.2 第0.2章:目录———— 0.3 第0.3章:程序文件的管理———— 1 第01章:公正和诚信控制程序 4.1.4 第4.1.4节 2 第02章: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 4.1.5 第4.1.5节 3 第03章:人员管理程序 4.2.1-4.2.7 第4.2章 4 第04章:质量监督控制程序 4.2. 5 第4.2.5节 5 第05章:人员培训控制程序 4.2. 6 第4.2.6节 6 第06章:安全与环境控制程序 4.3.1-4.3.4 第4.3章 7 第07章:测量设备管理程序 4.4.1-4.4.6 第4.4章 8 第08章:修正因子控制程序 4.4.3 第4.4.3节 9 第09章:量值溯源控制程序 4.4.3 第4.4.3节 10 第10章:标准物质控制程序 4.4.6 第4.4.6节 11 第11章:期间核查控制程序 4.4.6 第4.4.6节 12 第12章:文件控制程序 4.5.3 第4.5.3节 13 第13章:合同评审控制程序 4.5.4 第4.5.4节 14 第14章:服务和供应品控制程序 4.5.6 第4.5.6节 15 第15章:服务客户程序 4.5.7 第4.5.7节 16 第16章:处理投诉和申诉的程序 4.5.8 第4.5.8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