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

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

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
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

水蛭的化学成分研究

荆文光1,符江1,2,刘玉梅3,刘安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2.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3.西南交通大学,成都,610031)

[摘要] 目的:提取、分离、鉴定水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 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水蛭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分别为胆甾醇(1)、十六烷基甘油醚(2)、菜油甾醇(3)、烟酸(4)、尿嘧啶(5)、尿苷(6)、次黄嘌呤(7)、次黄嘌呤核苷(8)、黄嘌呤(9)、苯丙氨酸(10)、丙氨酸(11)、腺苷(12)、脯氨酸(13)、缬氨酸(14)、异亮氨酸(15)、丙三醇(16)、棕榈酸(17)、琥珀酸(18)。结论:化合物4 ~ 6, 8 ~ 10, 12 ~ 14, 16, 17均首次从水蛭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水蛭;化学成分;生物碱;氨基酸

Research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JING Wen-guang1, FU Jiang1,2, LIU Yu-mei3, LIU An1*

(1.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2.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China;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tract, separate and identif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Method: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by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and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s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r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compounds. Result: From the MeOH extract of the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eighte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cholesterol (1), hexadecyl ethers of glycerol (2), campesterol (3), nicotinic acid (4), uracil (5), uridine (6), hypoxanthine (7),

inosine (8), xanthine (9), phenylalanine (10), propylamine (11), adenosine (12), proline (13), valine (14), L-Isoleucine (15), glycerin (16), palmiticacid(17), succinic acid (18). Conclusion: Compounds 4-6, 8-10,12-14, 16 and 17 were all obtained from the 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for the first time.[Key words]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lkaloid; amino acid

水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疲血,月闭,破血痕积聚,无子,利水道”。其味苦、咸,性平,归肝经,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癥之功,主治血瘀经闭、中风偏瘫、癥瘕痞块、跌打损伤等症[1]。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或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2]。水蛭素是从水蛭唾液腺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由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具有很强的抗凝活性,被认为是水蛭活血化瘀的主要成分,但是水蛭传统用药多为炮制后入药或者口服用药,水蛭素很容易在高温下被破坏或者被消化酶所分解,因此是否还有其它未知成分构成水蛭活血化瘀的物质基础尚需深入研究[3,4]。为阐明水蛭药效物质基础,笔者对水蛭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水蛭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鉴定为:胆甾醇(cholesterol,1)、十六烷基甘油醚(hexadecyl ethers of glycerol,2)、菜油甾醇(campesterol,3)、烟酸(nicotinic acid,4)、尿嘧啶(uracil,5)、尿苷(uridine,6)、次黄嘌呤(hypoxanthine,7)、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8)、黄嘌呤(xanthine,9)、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10)、丙氨酸(propylamine,11)、腺苷(adenosine,12)、脯氨酸(proline,13)、缬氨酸(valine,14)、异亮氨酸(L-Isoleucine,15)、丙三醇(glycerin,16)、棕榈酸(palmiticacid,17)琥珀酸(succinic acid,18)。

1 仪器与试剂

XT4A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上海荆和分析仪器有限公司),BrukerAM-6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瑞士布鲁克公司,TMS内标),旋转蒸发仪(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型号:EYELAN-1100),闪式提取器(西安太康生物

科技有限公司,型号:JHBE-50S)。薄层色谱及柱色谱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Sephadex LH-20型葡聚糖凝胶(美国GE公司),反相硅胶(德国Merck公司),制备HPLC(北京创新通恒公司),甲醇(分析纯,北京化工厂),其他试剂(分析纯,市售)。

水蛭于2008年10月购于河北省安国市长安中药材有限公司,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何希荣研究员鉴定为水蛭科动物水蛭Hirudo nipponica Whitman 的干燥全体。

2 提取和分离

水蛭8kg,粉碎,过40目筛,用8倍量甲醇浸泡过夜,用闪式提取器提取3次,过滤,将滤渣用5倍量甲醇浸泡0.5h,同法提取3次,合并滤液回收溶剂得浸膏约850g。400g浸膏上100-200目硅胶柱粗分,依次用石油醚、石油醚-丙酮系统(10:1、3:1)、氯仿-甲醇系统(2:1、0:1)各洗脱3个体积,收集流份,TLC 检识,合并相同组分,得到5个组分(Fr. 1 ~ Fr. 8)。组分Fr. 2部分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石油醚-丙酮系统(12:1~0:1)梯度洗脱得化合物1(25g);Fr. 3部分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石油醚-丙酮系统(5:1~0:1)梯度洗脱得化合物2(72mg)、化合物3(19 mg)、化合物17(20 mg)、化合物18(12 mg);组分Fr. 3 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以氯仿-甲醇系统(20:1~3:1)梯度洗脱,洗脱部分经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以甲醇洗脱,再用甲醇重结晶得化合物4(21mg)、化合物7(18 mg)、化合物8(11 mg);经过半制备HPLC,采用5%甲醇等度洗脱得到化合物5(13 mg),化合物6(7 mg),化合物9(5 mg),化合物12(9 mg);组分Fr. 5反复经过硅胶柱色谱分离,用氯仿-甲醇-水系统(3:2:0.5)洗脱得化合物10(36 mg)、化合物11(22mg)、化合物13(16 mg)、化合物14(12 mg)、化合物15(11 mg)、化合物16(13 mg),反复重结晶得到化合物19(27 mg)。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针晶(丙酮),mp 143.5 ~ 146℃。1H-NMR(600 MHz, CDCl3)δ:5.32(1H, m, 6-H),3.50(IH, m, 3-H),0.68(3H, s, 18-H)。13C-NMR(150 MHz, CDCl3)δ:140.7(C-5),121.7(C-6),71.8(C-3),56.7(C-14),56.1(C-17),50.1(C-9),42.3(C-4),42.3(C-13),39.8(C-16)39.5(C-24),37.2(C-1),36.5(C-10),36.2(C-22),35.8(C-20),31.9(C-7),31.9(C-8),31.7(C-2),28.2

(C-12),28.0(C-25),24.3(C-23),23.9(C-15),22.8(C-27),22.6(C-26),21.1(C-11),19.4(C-19),18.8(C-21),11.9(C-1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5]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1胆甾醇(cholesterol)。

化合物2白色固体(丙酮),浓硫酸-香草醛加热显紫红色斑点。1H-NMR(600 MHz, CDCl3)δ:5.27(1H, t, J = 6.0 Hz, 6-H),3.52(1H, m, 3-H),1.18(3H, d, J = 7.0 Hz, 21-H),1.02(3H, s, 18-H),0.98(3H, s, 19-H),0.84(6H, d, J = 6.5 Hz, H-26, H-27),0.66(3H, d, J = 7.0 Hz, H-28);13C-NMR(150 MHz, CDCl3)δ:140.7(C-5),121.7(C-6),71.8(C-3),56.8(C-14),56.1(C-17),50.1(C-9),42.3(C-4),42.3(C-13),39.8(C-16),39.5(C-24),37.2(C-1),36.5(C-10),36.2(C-22),35.8(C-20),31.9(C-7),31.9(C-8),31.7(C-2),29.7(C-28),28.2(C-12),28.0(C-25),24.3(C-23),23.8(C-15),22.8(C-27),22.5(C-26),21.1(C-11),19.4(C-19),18.7(C-21),11.9(C-1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6]对照基本一致,鉴定化合物2为菜油甾醇(campesterol)。

化合物3白色固体(甲醇),mp 156 ~ 158℃。ESI-MS m/z:315 [M-H]-,317 [M+H]+。1H-NMR(600 MHz, CDCl3)δ:3.86(1H, m, 2-H),3.67(2H, m, H-3),3.46 ~ 3.53(4H, m, 1-H,1'-H),1.58(2H, m, 2'-H),1.26(26H, 2'~15'-H),0.88(3H, t, J = 8.4 Hz, 16'-H);13C-NMR(150 MHz, CDCl3)δ:72.3(C-2),70.8(C-3, C-1'),63.7(C-1),31.3(C-2'),29.3~22.2(C3' ~C15'),13.6(C-16')。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6]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3为十六烷基甘油醚(hexadecyl ethers of glycerol)。

化合物4白色固体(甲醇)。1H-NMR (600 MHz, DMSO-d6)δ:7.54 (1H, t, 5-H),8.26(1H, d, J = 7.8 Hz, 4-H),8.78 (1H, d, J = 3.6 Hz, 6-H),9.07(1H, s, 2-H),13.41(1H, -COOH);13C-NMR(150 MHz, DMSO-d6)δ:166.2(C-1),153.3(C-2),150.2(C-6),137.4(C-4),127.0(C-3),124.2(C-5)。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7]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4为烟酸(nicotinic acid)。

化合物5 淡黄色固体,mp 335 ~ 337℃。1H-NMR (600 MHz, DMSO-d6)δ:7.38(1H, d, J = 7.8 Hz, 4-H),5.44(1H, d, J = 7.8 Hz, 5-H),10.91(1H, s, 2-H);13C-NMR(150 MHz, DMSO-d

)δ:164.8(C-4),152.0(C-2),142.7(C-6),100.6

6

(C-5)。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8]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5为尿嘧啶(uracil)。

化合物6无色晶体(甲醇)。1H-NMR(600 MHz, DMSO-d6)δ:5.64(1H, d, J = 7.8 Hz, 5-H),5.77(1H, d, J = 5.4 Hz, 1"-H),7.88(1H, d, J = 8.4 Hz, 6-H),11.30(1H, s, 2-H);13C-NMR(150 MHz, DMSO-d6)δ:151.2(C-2),163.5(C-4),102.2(C-5),141.1(C-6),Rib:88.1(C-1'),70.3(C-2'),74.0(C-3'),85.2(C-4'),61.3(C-5')。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9]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6为尿苷(uridine)。

化合物7白色粉末(氯仿-甲醇),mp 156 ~ 159℃。1H-NMR (600 MHz, DMSO-d6)δ:13.19(1H, brs, H-7),12.20(1H, brs, H-1),8.13(1H, s, H-2),7.97(1H, s, H-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6]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7为次黄嘌呤(hypoxanthine)。

化合物8白色粉末(甲醇),mp 210~213℃。1H-NMR(600 MHz, DMSO-d6)δ:12.39(1H, br s, 6-OH),8.34(1H, s, 2-H),8.08(1H, s, 8-H),5.88(1H, d, J = 5.6 Hz, 1-H),5.49(1H, d, J = 6.0 Hz, 2'-OH),5.20(1H, d, J = 4.4 Hz, 3'-OH),5.08 (1H, t, J = 5.6 Hz, 5'-OH),4.49 (1H, m, 2'-H),4.14 (1H, m, 3'-H),3.95(1H, m, 4'-H),3.64(1H, m, 5'-H a),3.57(1H, m, 5'-H b);13C-NMR(150 MHz, DMSO-d6)δ:157.0(C-6),148.7(C-4),146.4(C-8),139.2(C-2),124.9(C-5),87.9(C-1'),86.1(C-4'),74.6(C-2'),70.8(C-3'),61.7(C-5')。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10]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8为次黄苷(inosine)。

化合物9 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1H-NMR(600 MHz, DMSO-d6)δ:13.29(1H, brs, 7-H),11.51(1H, brs, 1-H),10.81(1H, brs, 3-H),7.92(1H, s, 8-H);13C-NMR(150 MHz, DMSO-d

)δ:151.8(C-2),149.4(C-4),107.1(C-5),156.0

6

(C-6),141.0(C-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10]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9为黄嘌呤(xanthine)。

化合物10 白色粉末(甲醇),茚三酮反应显红色。1H-NMR(600 MHz, D2O)δ:7.33(2H, d, J = 7.6 Hz, 5-H, 9-H),7.24(2H, t, J = 7.5 Hz, 6-H, 8-H),7.32(1H ,t, 7-H),3.90(1H ,t ,J = 5.2, 7.4 Hz, CH),3.20(1H, dd, J = 5.7, 14.5 Hz, CH2),3.03(1H, dd, J = 7.9,14.5 Hz, CH2);13C-NMR(150 MHz, D2O)δ:173.9(C-1),135.1(C-1'),129.3(C-2', C-6'),129.0(C-3', C-5'),127.6(C-7'),56.1(C-2),36.3(C-3)。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11]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10为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化合物11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mp 264 ~ 296℃。易溶于水中,在乙醇、丙

酮或乙醚中不溶,茚三酮反应显红色。1H-NMR(600 MHz, D2O)δ:3.68(1H, m, H-2),1.38(3H, d, J = 7.3 Hz, -CH3);13C-NMR(150 MHz, D2O)δ:175.8(C-1),50.5(C-2),16.1(C-3)。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6,14]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11为丙氨酸(propylamine)。

化合物12白色结晶(甲醇),mp 235 ~ 236℃。茴香醛硫酸试剂喷雾显黄灰色,与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剂反应阴性。ESI-MS m/z:290[M+Na]+,268[M+H]+。1H-NMR(600 MHz, DMSO-d

)δ:8.34(1H, s, 2-H),8.13(1H, s, 8-H),7.33

6

(2H, s, NH2),5.87(1H, d, J = 6.6 Hz, 1'-H),5.42(1H, d, J = 6.6 Hz, 2'-OH),5.17(1H, d, J = 4.2 Hz, 3'-OH),4.60(1H, dd, J=10.8, 6.6 Hz, 2'-H),4.13(1H, m, 3'-H),3.95(1H, m, 4'-H),3.66(1H, m, 5'-Ha),3.55(1H, m, 5'-Hb);13C-NMR (150 MHz, DMSO-d6)δ:156.7(C-6),152.8(C-2),149.5(C-4),140.4(C-8),119.8(C-5),88.4(C-1'),86.4(C-4'),73.9(C-2'),71.2(C -3'),62.2(C -5')。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12]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12为腺苷(adenosine)。

化合物13 白色粉末(甲醇-水),茚三酮显黄色,mp 219-221℃。1H-NMR(600 MHz, D2O)δ:1.92(2H, m , 4-H),1.99(1H, m, 3-Hb),2.26(1H, m, 3-Ha),3.32(1H, m, 5-H b),3.57(1H,m, 5-H a),4.04(1H, dd, J = 8.6, 6.5 Hz, 2-H);13C-NMR (150 MHz, D2O)δ:23.7(C-4),28.9(C-3),46.0(C-5),61.2(C-2),174.6(C-1)。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13]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13为脯氨酸(proline)。化合物14 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中溶解,乙醇中几乎不溶。1H-NMR(600 MHz, D2O)δ:3.51(1H, m, 2-H),2.18(1H, m, 3-H),0.94(3H, d, J = 7.0 Hz, 4-H),0.89(3H, d, J = 7.0 Hz, 4'-H);13C-NMR(150 MHz, D2O)δ:174.2(C-1),60.3(C-2)29.0(C-3),17.9(C-4),16.0(C-4')。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14]对照基本一致,确定化合物14为缬氨酸(valine)。

化合物15 白色粉末(氯仿-甲醇),mp 275 ~ 278℃,茚三酮显红色。1H-NMR (600 MHz, D2O)δ:3.65(1H, m, 2-H),1.09(1H, m, 3-H),1.65(1H, m, 4-H),0.94(3H, d, J = 6.7 Hz, 3-CH3),0.86(3H, d, J = 7.2 Hz, 5-CH3);13C-NMR(150 MHz, D2O)δ:174.2(C-1),59.5(C-2),35.9(C-3),24.4(C-4),14.7(CH3-3),11.0(CH3-5)。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14]对照一致,确定化合物15为异亮氨酸(L-Isoleucine)。

化合物16 无色油状物。1H-NMR(600 MHz, DMSO-d6)δ:4.46(3H ,br s, 3×OH),δH3.42为次甲基信号,δH 3.28和3.35两对亚甲基信号。13C-NMR(150 MHz, DMSO-d6)δ:73.0(CH), 63.5(CH2),经以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16为丙三醇。

化合物17 白色鳞片状固体(石油醚-乙酸乙酯)。微溶于石油醚,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不溶于水。EI-MS m/z:256(M+),239, 227, 213, 185, 129, 97, 83与棕榈酸标准品共薄层,在3种溶剂系统下R f值一致,且混合熔点不下降,故鉴定化合物17为棕榈酸(palmiticacid)。

化合物18 白色针状结晶(甲醇),mp185 ~ 187℃。易溶于甲醇,难溶于氯仿、乙酸乙酯。1H-NMR(600 MHz, DMSO-d6,)δ:2.40(4H, q, 2×-CH2),12.14(2H, 2×-COOH)。13C-NMR(150 MHz, DMSO-d6)δC 82.5为羧基信号,δC 33.5为两个对称亚甲基碳信号。以上光谱数据和文献[6]比对,鉴定化合物18为琥珀酸。

[参考文献]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25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5:26.

[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7.

[ 3 ]李艳玲, 赵建平.水蛭化学成分的分离及分析概述[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44.

[ 4 ]刘欣, 张文清, 夏玮, 等.提取水蛭有效成分初探[J]. 中成药,2002,24(11):894. [ 5 ]王盈盈, 刘寿柏, 王昊, 等.疏花卫矛化学成分的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J]. 2012,20(6):596~601.

[ 6 ]李友宾, 相宇, 黄卫华, 等.日本医蛭化学成分研究[J]. 海峡药学,2009,21(5):

75.

[ 7 ]康飞, 吕华冲. 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2):123.

[ 8 ]程凡, 周媛, 吴军, 等. 海洋绿藻盾叶蕨藻的化学成分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19(4):857.

[ 9 ]霍长虹, 赵玉英, 梁鸿,等. 老鼠簕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10):764.

[ 10 ]贾陆, 钟丽君, 李焕芬, 等. 黄秋葵水溶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

2011,42(11):2187.

[ 11 ]刘沁, 王邻, 梁鸿, 等. 酸枣仁皂苷D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 药学学报, 2004, 39(8):604.

[ 12 ]陈世雄, 包淑云, 邵太丽, 等. 牛蒡根化学成分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1, 23(6):1055-1057.

[ 13 ]韩伟立, 刘利, 张晓琦, 等. 鲁桑叶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8):697.

[ 14 ]黄胜阳, 胡世林, 石建功, 等. 酸橙花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药材,2001, 24(12):866

灵香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概述

1.3灵香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概述 1.3.1灵香草概述 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graecum Hance)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可全草入药,味辛甘性温;有祛风寒、避瘟疫行气止痛、驱虫的功能;主治伤寒、感冒头痛、牙痛、咽喉肿痛、胸满腹胀、蛔虫等症;全草含有类似香豆素芳香油物质,还可提炼香精,配制高级香水香皂牙膏和饮料;灵香草的秆和籽实除持久散发浓郁的香味外,还具有防腐杀菌消毒驱虫灭虱等特殊功效,可用来香化居室衣料身体,填充睡枕,缝制香荷包等[66]。不仅如此,灵香草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用于纺织、建材皮革卷烟行业及卫生制品,其精油被誉为液体黄金。灵香草作为新开发的高效农业项目,将会给种植户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67]。 零陵香是非常走俏的盆栽驱蚊花卉其株型丰满美观,盆栽置放庭院客厅居室和阳台,不仅绿意盎然,美化了居住环境,而且芳香飘溢,让人心旷神怡其不仅具有杀菌醒目提神和杀菌防疫的功效,而且有很强的驱蚊效果,天然绿色环保被蚊子叮咬后,取叶片擦几下既可止痛止痒,还留有余香用其干枯的花叶或种壳填充香囊挂饰睡枕和靠垫等用品,持续散发的香味可长达1年之久,深受人们喜爱。 灵香草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可用于纺织建材皮革烟卷行业及卫生制品其精油为液体黄金,在国际市场上价值极高,需求量很大,而且,灵香草还具有杀虫作用防治方法较多,特色各异,获取的效果也不尽相同[68]。 近年来,珍稀香料植物灵香草的用途不断拓宽,国内外市场需求殷切,由于野生资源有限,产不敷销,进行人工种植前景看好。灵香草气味芳香浓郁,有消炎抗菌、生津利尿、提神明目等保健功效,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烟草等行业,不仅国内市场货缺价高,而且外销潜力也很大。目前,韩国和日本希望能从我国大量进口灵香草,但因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外商需求。灵香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管理粗放,在丘陵山地、农家庭院均可种植,每亩年收入可达元。专家认为,人工种植灵香草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生财之道[69]。由于灵香草类药材经干燥、切制后外观特征性不强,且其同属药用植物狼尾花、黄连花、金钱草及非药用植物球尾花,均带有浓郁香气且价格低廉,常被用于充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 【别名】七叶胆,五叶参,七叶参,自然生长在神农架大山深处。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的全草。 绞股蓝在古时民间已被广泛使用,把它作为“神奇”的“不老长寿药草”。明代称之谓“神仙草”。绞股蓝其名始于1525年明嘉定四年朱棣所著《救荒本草》一书,中国药典亦称绞股蓝。 现在查明,绞股蓝主要成份为绞股蓝皂甙(GP),与人参皂甙一样,可使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细胞充足养份。保证血流通畅。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因为它还含有与人参皂甙不同的皂甙,所以绞股蓝又具有镇静,滋阴之功效,无毒副作用,宜长期食用。 1986年,国家科委在“星火计划”中,把绞股蓝列为待开发的“名贵中药材”之首位。 2002年3月5日国家卫生部将其列入保健品名单。 国内外有关绞股蓝研究概况资料 一、《本草纲目》、《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饮用绞股蓝,治疗气管炎、咽喉炎、偏头痛、降血压、降血脂、助睡眠等。 二、《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第 380 页中记载:绞股蓝补气养阴,清肺化痰,养心安神,生精固精。 三、《中草药彩图手册》第一册记载:绞股蓝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并有类似人参的强壮补益作用。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各种肿瘤,溃疡病及失眠,头痛等。 四、绞股蓝在日本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药学杂志》、《国外医学》中记载:滋补强身,能双向性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调节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减肥。镇静安神、改善睡眠、治神经衰弱症。清热解毒,能清理体内毒素,抑制细胞癌变和杀灭癌细胞。增加人体细胞代传次数,延缓衰老。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 一、提高免疫力 1、双向调节免疫系统 绞股蓝能够提高巨噬能力,明显增高白细胞数,同时增加白细胞自身的吞噬功能,促进体内白介素的分泌,增加血清免疫蛋白的产生,并能辗⒉ 扇潘氐淖饔茫 悦庖呦低秤兴 虻鹘谧饔谩?/SPAN>

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发表时间:2016-11-02T15:36:35.30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3期作者:付新张洪财阎雪莹刘永武张洋[导读] 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L .的化学成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L .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向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青蒿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β-Sitosterol(1),Apigenin(2),4-O-glycosyloxy-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3),7-methoxy-coumarin-6-O-β-D-glucopyranoside (4)。结论所得化合物在该植物中均已发现,但未进行活性研究,将进一步进行细胞活性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 【关键词】青蒿;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221-01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 .的全草。广布于全国,夏秋两季采收。主要功效为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青蒿与黄花蒿都含有化学成分—青蒿素,可直接杀死疟原虫,既有抗疟特性,并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青蒿具有将强的抗病毒抗菌作用,被开发成多种新药,其主要功效成分为香豆素、萜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化合物[1-3]。本实验从青蒿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了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β-Sitosterol(1),Apigenin(2),4-O-glycosyloxy- 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3),7-methoxy- coumarin-6-O-β-D-glucopyranoside (4)。下一步将进行细胞活性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 1 仪器与材料 Burker-500型超导核磁共振光谱仪(TMS为内标,瑞士Burker公司);Micro TOF-Q 质谱仪(美国Burker公司);Waters 2695-2996型分析型HPLC(美国waters公司);C18 反相色谱柱(250× 4.6 mm,5 μm,德国Marsh 公司);柱色谱用硅胶和薄层色谱用硅胶G(100~200目、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厂有限公司;反向ODS(250× 10mm, 10μm,美国thermo公司);R-3HB小型旋转蒸发仪(印度BUCHI 有限公司);试剂均为分析纯。 青蒿药材购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教研室鉴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 .的全草。标本(20150402)保存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2 提取与分离 青蒿全草(7 kg),加6倍量的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药液,减压浓缩回收溶剂得稠膏。将稠膏用4L水(低于60℃)分散后,制成水悬液。分别用等体积的石油醚(60-90℃)、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依次萃取4次,减压回收溶剂。 二氯甲烷部位(42.6g)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20∶1~1∶1)梯度洗脱,得到7个组分Fr. Ⅰ(2.3 g)、Fr. Ⅱ (5.1 g)、Fr. Ⅲ (6.7 g)、Fr. Ⅳ (5.4 g)、Fr. Ⅴ (4.7g)、Fr. Ⅵ (3.8 g)、Fr. Ⅶ(2.9 g)。将Fr. Ⅱ段样品,经正相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20∶1)等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1。将Fr. Ⅲ段样品,经正相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15∶1)等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2。将Fr. Ⅳ段样品,经正相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10∶1)等度洗脱得到Fr.A、Fr.B、Fr.C。 将Fr.B段样品经ODS柱色谱,以甲醇-水(10:90~90:10)和甲醇梯度洗脱得化合物3和4。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无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氯仿。HR-ESI-MS m/z:413.2641 [M-H]-,分子式为C29H50O,计算其不饱和度为5。1H-NMR (500 MHz, CDCl3)高场区6个甲基信号分别归属为δ0.65 ( s, H-18)、0.81 (s, H-19)、0.82 (d,6.3, H-21)、0.84(d,6.4, H-26)、0.92(d,6.4,H-27)、1.03 (d,6.7, H-28);δ 5.16(d,4.4,H-7)、5.38(m,H-23)处氢质子归属于双键上质子信号。在13C-NMR(125 MHz, CDCl3)中碳信号归属如下:δ36.7(C-1)、30.8(C-2)、70.9(C-3)、41.8(C-4)、139.7(C-5)、120.1(C-6)、30.2(C-7)、28.5(C-8)、49.6 (C-9)、35.8(C-10)、20.6(C-11)、38.1(C-12)、41.7 (C-13)、55.6(C-14)、25.5 (C-15)、23.8 (C-16)、55.1 (C-17)、11.7 (C-18)、18.8(C-19)、35.6(C-20)、18.1 (C-21)、32.2(C-22)、27.7 (C-23)、44.1(C-24)、28.6(C-25)、17.2(C-26)、18.6 (C-27)、22.6( C-28)、10.2(C-29)。综合以上数据与文献[4]对照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化合物2:淡黄色粉末,易溶于甲醇。盐酸-镁粉反应阳性。HR-ESI-MS m/z:269.4382[M-H]-,分子式为C15H10O5,计算其不饱和度为11。1H-NMR (500 MHz, CD3OD),δ:6.15(d,1.5,H-6),6.43(d,1.5,H-8),6.72(s,H-3),6.96(d,8.5,H-3',5'),7.94 (d,8.5,H-4',6')。13C-NMR(125 MHz, CDCl3)中碳信号归属如下:δ163.2(C-2)、102.1 (C-3)、180.9(C-4)、161.6(C-5)、98.6(C-6)、163.8(C-7)、94.5(C-8)、153.6 (C-9)、102.9(C-10)、121.7(C-1')、128.1(C-2')、115.3(C-3')、161.5(C-4')、115.1(C-5')、128.2(C-6')。结合以上数据与文献[4]比对鉴定该化合物为Apigenin。 化合物3: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甲醇。Molish反应呈阳性。HR-ESI-MS m/z:343.3047[M-H]-,分子式为C15H20O9,计算其不饱和度为6。1H-NMR (500 MHz, CD3OD),δ:6.26(d,2.2,H-3),6.19(d,2.2,H-5),4.98(d,7.2,H-1'),3.89(s,-OCH3),3.90(m,H-6a'),3.67(dd,6.1,12.2,H-6b'),3.63-3.69(m,H-2',3',4',5')。13C-NMR(125 MHz, CD3OD)中碳信号归属如下:δ107.8(C-1)、164.7(C-2)、97.9(C-3)、165.5(C-4)、92.8(C-5)、167.6(C-6)、101.4(C-1')、74.7(C-2')、78.5(C-3')、71.3(C-4')、78.4(C-5')、62.5(C-6')、204.9(-C=O)、33.2(-COCH3)、56.3(-OCH3)。结合以上与文献[5]比对鉴定该化合物为4-O-glycosyloxy-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化合物4: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甲醇等有机溶剂。异羟肟酸铁反应呈阳性。HR-ESI-MS m/z:353.2957[M-H]-,分子式为C16H18O9,计算其不饱和度为8。1H-NMR (500 MHz, CD3OD),δ:7.88(d,9.5,H-4),7.20(s,H-8),7.17(s,H-5),6.29(d,9.5,H-3),5.05(d,7.5,H-1'),3.90(s,-OCH3),3.91(m,H-6a') ,3.69(dd,5.7,12.2, H-6b'),3.38-3.55(m,H-2',3',4',5')。13C-NMR(125 MHz, CD3OD)中碳信号归属如下:163.5(C-2)、114.5 (C-3)、145.6(C-4)、110.8(C-5)、148.2(C-6)、151.7(C-7)、102.0(C-8)、150.7 (C-9)、110.8(C-10)、105.2(C-1')、74.7(C-2')、78.4(C-3')、71.2(C-4')、78.4(C-5')、62.4(C-6')、57.0(-OCH3)。结合以上与文献[6]比对鉴定该化合物为7-methoxy-coumarin-6-O-β-D-glucopyranoside。

绞股蓝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一)

绞股蓝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一) 【摘要】随着对绞股蓝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对绞股蓝化学成分的研究日渐深入,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章就绞股蓝化学成分方面的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特别是在绞股蓝新皂苷的发现和多糖成分的研究方面,为绞股蓝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关键词】绞股蓝;化学成分;皂苷;多糖 Abstract:Withmo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Gynostemmapentaphyllum,peoplehavelearnedmo reaboutchemicalingredientsinit.Inthispaper,somenewachievementsinchemicalingredientresearch wereintroduced,whichisfavorabletofurtherresearchofchemicalingredientsofGynostemmapentaph yllu. Keywords:Gynostemmapentaphyllu;Chemicalingredients;Saponin;Polysaccharide 绞股蓝G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又名七叶胆,为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资源丰富。绞股蓝中含有皂苷、多糖、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和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成分。绞股蓝能够有效地保护心、脑、血管和肝脏,降低血脂、降胆固醇、降转氨酶、调节免疫和抗诱变,而且在抗衰老、抗疲劳、抗辐射和消除自由基的同时,还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抗溃疡、抑制胆结石形成和调节内分泌活动〔1~3〕。因此,研究绞股蓝中的化学成分,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绞股蓝,明确绞股蓝中的药理活性成分。本文主要介绍了绞股蓝皂苷和多糖等成分的研究进展,为绞股蓝的开发提供参考。1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现状 1976年日本人永井正博等在绞股蓝中分离得到了人参二醇和2α-羟基人参二醇,首次揭示了绞股蓝中含有达玛烷(dammarane)型皂苷类成分。随后,人们对绞股蓝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迄今发现的绞股蓝皂苷(Gyp)总共达136种,其中有绞股蓝皂苷(Gyp)Ⅲ、Ⅳ、Ⅷ、Ⅻ与人参皂苷(Gin)-Rb1,-Rb3,-Rd和-F2完全相同,此外还分离得到了人参皂苷Rd3,K,其余为人参皂苷的类似物。由于绞股蓝的产地不同,其中的皂苷成分和含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覃章铮〔4〕等曾经对1990年以前发现的84种皂苷成分进行过综述性报道,但由于绞股蓝皂苷具有较好的药理疗效,因此,对绞股蓝皂苷成分的研究一直是热点。1990年后,又有52种绞股蓝皂苷被相继报道。根据苷元结构相近的程度,本文将这52种皂苷分为11类。 第1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201〔5〕C47H76O172-ara-glc-rha(S)2〔5〕C47H76O17 2-ara-glc-rha(R)3〔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S)4〔6〕C49H78O18MeCO -glc-rha3|6|2xyl-H(R)5〔6〕C47H76O17-glc-rha3|2xyl-H (S)6〔6〕C47H76O17-glc-rha3|2xyl-H(R)7〔6〕C48H78O18-glc-rha3|2glc-H(S)8〔6〕C51H80O19MeCO -glc-rha6||43|2xylMeCO-H(R) 第2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2α3β20(S)9〔7〕C54H90O23-OH2-glc-glc6-glc-rha10〔7〕C53H88O23-OH2-glc-glc6-glc-xyl11〔8〕C54H90O20-Hrha -glc-rha3|2|6rha-H 第3类绞股蓝皂苷结构通式及特点: 序号分子式C-位3β1920(S)2112〔7〕C48H80O192-glc-glc-CH2OH-glc-H13〔9〕C55H92O22CH3CO-glc-rha|36|2xy1-CH3-H-O-glc14〔9〕C54H92O22-glc-rha3|2rha-CH3-H-O-glc15〔9〕C53H90O21-glc-rha3|2xyl-CH3-H-O-glc16〔9〕C52H88O21-ara-rha3|2xyl-CH2OH-H-O-glc17〔9〕C53H90O22-glc-rha3|2xyl-CH2OH-H-O-glc18〔10〕

绞股蓝皂苷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绞股蓝皂苷提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摘要】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以全草药食两用,含有皂苷、黄酮、多糖等成分。其中皂苷为主要的药用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皂苷的提取方法作以综述。 【关键词】绞股蓝;绞股蓝皂苷;提取方法 绞股蓝Gyrt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 Makino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攀缘草质藤本植物,又名七叶胆、公罗锅底。绞股蓝以全草供药食兼用,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补气、止咳、祛痰之功效[1]。近期的研究表明,绞股蓝具有抗肿瘤、抗疲劳、抗衰老、调节脂质代谢、降低过氧化脂质、镇静、催眠、镇痛、防治老年性白发等作用[2]。绞股蓝中含有皂苷类、黄酮类、氨基酸、糖、微量元素等成分[3]。其中皂苷为主要的药用成分之一,在药品和保健食品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便于查阅、分析和研究目前有关绞股蓝总皂苷的实验资料,对其提取方法进行以下综述。 1.溶剂提取法 溶剂提取法是实际工作中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它是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来提取。其作用原理是溶剂穿透入药材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4]。 1.1 水提取 水浸提法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安全无污染等特点。林硕等[5]通过实验确定水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5,温度85℃,时间90min。在此最佳条件下绞股蓝皂苷平均提取得率为7.7943%,提取纯度为26.8522%,各提取得率相对标准差RSD为1.2099%。皂苷提取率与纯度较高,提取工艺稳定,符合工业化生产要求。 1.2 乙醇提取 董玉睿[6]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绞股蓝总皂苷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对影响绞股蓝总皂 苷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有显著影响,乙醇用量的影响不显著。确定绞股蓝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加8倍量70%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 超微粉碎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绞股蓝细胞壁,增加了植物细胞的比表面积,使绞股蓝粉体有效成分溶出更迅速、完全。邓美林等用乙醇提取绞股蓝超微粉总皂苷,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绞股蓝粉碎粒度D50为3.03μm,乙醇70%vol,料液比(g∶mL)为1∶30,提取时间为60min,提取温度为60℃,绞股蓝总皂苷提取率为4.25%[7]。 2. 超声波提取法 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kHz的弹性机械波,传播过程中产生空化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8]。其原理为超声波的空化效应产生极大的压力造成被粉碎物细胞壁及整个生物体的破碎,而且整个破碎过程在瞬间完成;同时,超声波产生的振动作用加强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及溶解,有利于胞内有效成分的提取[9]。 林硕等[10]采用常规水浴提取、40kHz和28kHz超声波提取三种方法分别提取绞股蓝皂苷,得出结论:与常规水浴提取相比,40kHz超声波对绞股蓝皂苷的提取过程无明显强化作用;

赶黄草化学成分研究综述

扯根草化学成分研究综述 摘要:赶黄草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植物扯根菜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的干燥地上部分。史载于明代《救荒本草》, 现收载于《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十三册》附录。性平、味苦、微辛, 为苗族民间草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平肝、健脾等作用, 广泛用于治疗各型肝炎、胆囊炎、脂肪肝等。据文献报道, 其主要成分之一没食子酸的含量最高, 没食子酸是可水解鞣质的单体, 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目前, 对扯根菜的研究较少, 且深度远远不够, 对其提取工艺的研究更少, 即使有报道, 但结果不尽相同, 方法不够全面。本文将对近年来对扯跟菜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文献进行整理。 1 前言 扯根菜俗名赶黄草, 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植物扯根菜Penthorum chinense Pursh 的干燥地上部分。多年生草本,高达90cm。茎直立,红紫色,无毛,上部稍分枝。单叶互生,柄极短;叶片披针形,长3-11cm,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无毛。总状花序顶生,花轴有腺毛;花萼宽钟形5裂;无花瓣;雄蕊10;雌蕊5,基部愈合,开花时浅黄色,花后变为绿色。蒴果红褐色,有短喙。种子多数,细小,黄白色。花期7-8月,果期9月。扯根菜为苗族传统药物,民间以其全草入药。全草性温、味甘、无毒,具清热、利尿消尿、解毒、活血、平肝、健脾、祛黄疸等功效。主治黄疸、水肿、经闭、血崩、带下、跌打损伤,以及各型肝炎、胆囊炎、脂肪肝等。 2 近年来对扯跟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近年对扯根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冯浩等吸附色谱柱、大孔吸附树脂等手段分离,从水提取物的醇溶部分得到3 个化合物, 分别得到乔松素7-O-β-D-葡萄糖苷、2,4,6-三羟基苯甲酸和槲皮素[1]。张旭等对其水溶性物质进行了研究, 分离得到5 个化合物, 根据理化性质, 光谱数据鉴定了其中3 个化合物的结构, 它们分别是则提得没食子(Galie acid)、槲皮素(Guercatin)、2,6-二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2,6-dihydroxyacetophenone -4-O-β-D-glucside) ,还有两个有待确证结构的黄色结晶[2]。冯长根等用RP-HPLC测定扯根菜中槲皮素的平均含量为0.45%,建立了测定扯根菜中槲皮素的含量方法 [3]。汪洪武等采用超声浸提和水浴浸提两种方法从扯根菜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认为影响黄酮类物质提取的主要条件基本相同的时候, 超声条件下提取效果优于水浴,并对不同部位的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其中根中黄酮含量为3.5%、茎中为3.7%、叶中为4.1%,由此可见扯根菜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最高[4]。杨明等采用对扯根菜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通过实验结果得出,在一定浓度下, 提取出成分量与提取溶媒的碱性成正相关, 提取液以0.04% NaOH溶液为最佳。且将药材的茎处理成不同大小对提取效果也有一定影响。药材处理成1~ 3 cm 时, 大小合适, 即有利于成分的浸出, 又不致浸出过多的杂质。 [5]。汪洪武等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水泽兰总黄酮提取工艺也证实了水浴法以60%乙醇水溶液在80℃ 提3 h为佳, 超声以20倍的原料重的70%乙醇水溶液超声40 m in为最佳。超声法优于水浴法。[6]。邓锷等在黄酮提取的过程中,考虑到超声法和水浴法各有优劣,因此采用超声波预处理和水浴浸提相结合的方法对扯根菜全草总黄酮进行提取,在其最佳工艺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7.71%[7]。冯长根等用扯跟菜全草经水蒸气蒸馏后所得的挥发性成分,用气象色谱—质谱进行分离鉴定,得油率为0.3%,确定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酮和酯类化合物,其中以酯类为主,占总含量的38.15%,含量较多的是棕榈酸乙酯(l8.64%),亚油酸乙酯(7.40%)等,其次是酮类组分,占30.55% [8]。程贺军等研究赶黄草中槲皮素的最佳提取条件.采用水浴、超声水浴、渗漉、煎煮四种方法提取, 正交试验进行优选, 以高效液相法测定槲皮素含量, 结果: 赶黄草最佳提取条件为以浓度为50%的乙醇, 固液体积比为1: 15 的条件下煎煮3 小时最为稳定可行[9]。陈浩等采

绞股蓝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绞股蓝的功效及作用 摘要: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后综述近年来绞股蓝在食品、临床功效等方面的进展。结果发现绞股蓝具有抗疲劳,降低过氧化脂质,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以及临床治疗气虚,阳虚,白发及防治老年病,抗癌等作用。同时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由此得出结论:绞股蓝既可作为药品如绞股蓝片,也可作为保健品如保健茶,饮料,食品附加剂,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关键词:绞股蓝;药食同源;功效;价值 前言 绞股蓝又名七叶胆,是葫芦科绞股蓝属植物。国内外学者已从该植物中分离出84种总皂甙,其中6种与人参皂甙相同,还有许多绞股蓝皂甙产生的次生甙,甙元和次级甙元与人参皂甙水解产物相同,并已证明其优良株系中人参皂甙的含量高于人参中的对应分子。绞股蓝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其抗血栓、降血脂、抗溃疡、抗疲劳、增加机体耐缺氧、耐高温能力、对心肌梗塞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防治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实,对绞股蓝作用机制的伤的保护作用研究亦日趋深入。现将其功效、临床应用及在食品方面的应用等综述如下。 一、主要功效及临床应用 (一)提高免疫力 1、双向调节免疫系统 绞股蓝能够提高巨噬能力,明显增高白细胞数,同时增加白细胞自身的吞噬功能,促进体内白介素的分泌,增加血清免疫蛋白的产生。 (二)调节内分泌 2、降血糖 绞股蓝可以保护肾上腺和胸腺及内分泌器官,使之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萎缩,维持内分泌系统的正常机能。正是由于绞股蓝的这种功效,所以它具有降血糖和改善糖代谢作用,是糖尿病人理想的药品和保健品。 3、调节女性内分泌 对痛经、月经不调和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有很好的效果,还对女性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便秘、失眠、脸上色斑、痘点、脸色灰暗等有明显的效果。甘馨靓汤具有很好的调节女性内分泌失调的作用。 (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4、降血脂 绞股蓝具有显著降低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保护血管内壁,阻止脂质在血管壁沉积,抗动脉硬化的作用。绞股蓝可以调节氧在体内分解后产生的废物——脂肪酸,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5、降血压 绞股蓝具有明显降低血粘稠度、调整血压功能、同时能防止微血栓形成并增加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力,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科学实验证:绞股蓝能降低脑血管及冠状血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脏耗氧,绞股蓝的这一作用及效果超过人参皂甙。 绞股蓝的显著特点还在于,绞股蓝在降压的同时,并不影响脑血管血流量,因此绞股蓝对高血压、心血管痉挛性疾病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十分有益。在绞股蓝茶饮用一到二个月的时间以后,可以逐步减少甚至于不再使用降压药,而能保持血压稳定、正常。

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

作者:徐新建宋海薛国庆付如钢王文芳 【摘要】目的分析青蒿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青蒿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得51个化学组分峰,并确定出其中4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数的98.9%。结论青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甜没药萜醇 (bisabolol,23.47%)、甜没药萜醇氧化物b (bisabolol oxide b,11.31%)、甜没药萜醇氧化物 a (bisabolol oxide a,6.27%)、反-橙花叔醇(trans-nerolidol,10.04%)等。 【关键词】青蒿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中草药青蒿,学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属菊科春黄菊族蒿属植物,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临床上常以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等功效,用于治疗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湿热黄疸等疾病。原产于中国,现澳大利亚、阿根廷、保加利亚、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均有栽培[1]。 青蒿中化学成分分为四类:挥发油、倍半萜、黄酮和香豆素[2]。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从中可以分离出多种倍半萜内酯,其中之一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救治凶险的脑型疟疾方面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使用安全等特点,是国内外公认的抗疟药物,但其中挥发油少有研究。河西走廊生长大量的野生青蒿,该地区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征,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3]。为了进一步研究河西走廊产青蒿的化学成分,开发利用野生自然资源,笔者对该属植物青蒿的挥发油进行了研究,从其干燥地上部分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了43种成分,发现其中甜没药萜醇 (bisabolol)及其氧化物的含量较高,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本实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河西走廊野生青蒿挥发油成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再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4]。 1 仪器与试药 gc-ms(trace gc2000气相,dsq质谱,thermo tr-35ms 毛细管柱,30 m × 0.25 mm,0.25 μm film。xcalibur处理软件);实验用青蒿采自甘肃省河西走廊祁连山脚,经笔者鉴定为野生青蒿,凭证标本存化学成分研究室植物标本室。本实验取秋季花盛开后割取地上部分,阴凉处自然风干待用。 2 方法与结果 2.1 挥发油的提取将干燥的青蒿粉碎后,取粉末500 g,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ⅰ部附录方法提取,得到有特殊浓香气味的挥发油,无水硫酸钠干燥,收率约0.70%。 2.2 gc-ms分析条件 2.2.1 气相色谱条件载气为氦气(99.99%),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1 μl。进样口温度220℃;程序升温,45℃保持1 min,再以15℃/min升至280℃稳定5 min;传输线温度250℃。

赶黄草的有效成分分析

攀枝花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赶黄草有效成分研究 研究生:马海川 指导教师:龚自端 学号:201310902026 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13级生物工程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赶黄草为古蔺县地道药材,分布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乌蒙山麓原始森林。其生长、成活与否对土壤、日照、气温、降水等条件均有严格要求。赶黄草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具有清热解毒、退黄化湿,活血散瘀,利水消肿之功效,是苗族民间治疗肝病的经验方,苗族人世代习用,称她为“神仙草”。现代研究表明赶黄草内含多种有效成份均对肝损伤具保护作用,能恢复肝脏功能,减低饮酒及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抑制肝纤维化、肝硬化,并对甲肝、乙肝、慢性活动性肝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一、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 赶黄草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植物扯根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苗族民间历来作为药食两用植物,被誉为“神仙草”。其性温、味甘、无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退黄、平肝的功效,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和贵州等地,近年来逐渐驯化为家种,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境内大量种植。目前关于赶黄草的化学、药理、临床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以其为原料开发的肝苏片、肝苏颗粒、肝苏胶囊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有关赶黄草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评价多为单一的槲皮素、没食子酸或总黄酮测定,扯根菜的化学成分有没食子酸( gullic acid) , 槲皮素( quer cetin) , 槲皮素-3-O-α-L -吡喃李糖苷( quercetin-3-O-α-L -rhiamno side) 、乔松素-7-β-O-D-吡喃葡萄糖苷( pinocembirn-7-O-β-D-g lucoside) 、2 -6 二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 2-6-dihydro x yacetophenon-4-O-β-D-g lucoside ) 、β-谷甾醇( β-sitosterol) 以及两个具有二氢黄酮骨架的化合物。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绞股蓝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金青 杨洪军 作者单位:253013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关键词 绞股蓝;绞股蓝总皂苷;药理作用 绞股蓝为葫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G yno stemm a pentaphyl la (T hunb .)M ak i no 的根茎或全草,味甘、苦,性寒,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绞股蓝中含有皂苷、氨基酸、黄酮、糖和多种无机元素等,其中皂苷有80多种,6种与人参皂苷相似,绞股蓝的提取物具有抗疲劳、抗缺氧、免疫调节、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抗溃疡等作用。本文对其药理作用作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依据。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1 1 对脑循环系统的作用 昆明种小鼠腹腔内注射绞股蓝总皂苷(GP )后,小鼠耳廓血管、脑膜血管的血流速度及流量明显增加,微循环微镜下可见小动脉血管交通支开放数明显增多,证明绞股蓝增加组织血流量与加快血流速度及增加脑动脉侧支循环有关,对缺血性脑损伤可呈现较好的防治作用[1]。GP 还可明显抑制谷氨酸引起的W i star 大鼠胚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NO 、H 2O 2含量的升高,有效地防止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从而提高细胞存活率,减少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损伤[2]。 1 2 对心脏的作用 绞股蓝皂苷5,10m g /kg 静脉管注射,明显降低麻醉犬血压和总外周阻力,也降低脑血管及冠状血管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使心脏张力 时间指数下降,对心肌收缩性能和泵血功能无明显影响。绞股蓝总皂苷5m g /只,静脉注射,可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蟾蜍心电图T 波的降低。绞股蓝皂苷静脉注射家兔3d 后,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复制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模型,利用M edlab U /4c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采集并分析,发现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绞股蓝皂苷组左心室收缩峰压(LV SP )、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 /dt m ax)、室内压最大值(V p m )均显著升高,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 dp /dt max )明显降低,表明绞股蓝皂苷可明显改善心肌的收缩功能,对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3]。 2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2 1 对血脂的作用 GP 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高脂喂养的大鼠血清中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浓度,尚可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 ),并且可显著降低血浆内皮素(ET ),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4];用高脂乳剂灌胃的小鼠服用不同剂量复方绞股蓝胶囊后发现大、小剂量复方绞股蓝胶囊均能提高高血脂小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 )活性和降低血清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 DA )含量,降低高血脂小鼠体重,对血脂(TC ,TG,LDL C)含量有明显降低作用,及对HDL C 有升高作用,表明绞股蓝提取物具有调节高血脂小鼠脂质紊乱作用[5]。 2 2 对血糖的作用 GP 体外对a 淀粉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淀粉酶可促进消化道内的淀粉水解为单糖,使单糖的吸收增加,血糖升高;G P 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灌胃后血糖水平有显著降低,提示GP 在体内外都有一定的降血糖 作用[6]。 2 3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绞股蓝可显著降低高脂血兔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提示绞股蓝对血淤兔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7]。3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绞股蓝在体外可减轻由石英(S i O 2)粉尘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肺泡巨噬细胞线粒体过氧化脂质(LPO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 H Px)以及肺泡巨噬细胞死亡率,减轻石英所致的肺纤维化[8]。 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4 1 抗溃疡作用 绞股蓝皂苷100m g /kg 对水浸造成的应激性胃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照组的溃疡系数为20 08,绞股蓝皂苷(GP s)组为11 95,溃疡抑制率为40 49%,同样剂量连续5d ,对大鼠胃溃疡的治愈率为46 79%,如延长至15d ,可使治愈率提高至56 72%。大鼠醋酸性胃溃疡在给予冻干幽门螺旋杆菌(H P)后,胃黏膜溃疡面积明显加大,胃黏膜组织内白细胞介素 8(I L 8)、前列腺素E2(PG E2)和M DA 生成明显升高,S OD 含量明显下降;而再给予G P 后,结果显示,黏膜内M DA 生成抑制,IL 8,PGE2水平平行下降,SOD 活性提高,溃疡面积、溃疡面积百分率明显减小,有明显促进溃疡愈合作用[8]。 4 2 对肝脏的作用 GP s 能明显降低CC l 4诱导肝损伤升高的SGOT,S G PT,且可升高白蛋白/球蛋白(A /G )比率;使胶原质降低33%,病理学观察亦发现肝胶原质变薄。证实GP s 有保护肝脏和抗肝脏纤维化作用。用GP 对由四氯化碳致肝功能受损的W i star 大鼠灌胃,发现大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 LT )显著降低,但与正常水平比较伤有差距,表明GP 只能减弱四氯化碳对肝功能的损害,而不能完全阻抑其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而线粒体过氧化脂质(LPO )含量下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 H Px )活性增加,并接近正常水平,表明G P 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弱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作用[8]。 4 3 对胆囊的作用 同时服用G P 和高胆固醇饲料的豚鼠与单纯服用高胆固饲料的对照组相比,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从而提高了对胆固醇的溶解能力,减少了因胆固醇过饱和而致结石的几率[9]。 5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在大鼠被动型H ey m ann 肾炎模型,GP s 能减轻蛋白尿,降低血脂黏度,提高氧化能力并改善肾功能。G Ps 对灌服腺嘌呤所致的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组织纤维化不仅具有抗纤维化作用,而且可使肾功能明显改善,血浆内皮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降低,血红蛋白量明显升高。用G P 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 )大鼠灌胃后,经测定发现与用标准饲料喂养的大鼠相比,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转换生长因子 1(TGF 1)和a 平滑肌肌动蛋白(a S M A )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降低,表明G P 能够抑制肾纤维化的进展从而保护肾功能[10]。 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开题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 姓名:何禹 院(系):资源与环境系 学科专业: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药用植物 指导老师:蒲尚饶教授 2006年10月26日 一、选题依据

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1)论文题目:药用植物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测定 (2)研究领域:药用植物 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青蒿素的售价是225美元/g。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非洲的发病率极高。世界每年青蒿素的需求量为150吨左右,而产量仅为15吨左右,明显供不应求。因此本实验拟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为最大程度的获得有效药用成份提供依据。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由于在抗疟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日益提高。目前青蒿素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人工合成。但因其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难以规模生产。二是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青蒿素含量。但用组织培养技术达到产业生产规模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且也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三是从青蒿素植株中提取有效的抗疟成分青蒿素。目前在实验室中有微波辅助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成本太高,索氏提取法不利于工业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水蒸汽蒸馏提取法的周期太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1.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提取方法的选择 2.论文拟开展的大方面 定性定量测定 3.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 降低成本,提高青蒿素的提取效率,优化工艺流程,防止污染。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热提取法: 拟采用的工艺流程: 拟采用的实验步骤: (1)将原料粉碎,过60目的筛,后称取100g ,放于有600 ml石油醚的反应器中。 (2) 加热提取3次,每次5h。温度为50度。合并提取液。 (3)过硅胶柱,用苯洗脱,收集含青蒿素段,浓缩回收石油醚后结晶。 2、论文进度计划: 2006年8月~2006年9月——查阅资料 2006年10月~2006年12月——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马钱子毒性及制剂技术减毒增效方法研究探讨

马钱子毒性及制剂技术减毒增效方法研究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3T10:13:18.6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6期作者:王祯毓(曾用名:王红玲)韩俊云 [导读] 马钱子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在风湿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痛以及麻木瘫痪等疾病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药学部 010010 摘要:马钱子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在风湿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痛以及麻木瘫痪等疾病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为马钱子比较容易产生中毒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许多限制,因此对其进行减毒增效实验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马钱子的毒性、药理作用和通过制剂技术减毒增效的方法进行综述,为往后研究提供针对性的相关依据。 关键词:马钱子;制剂技术减毒增效;药理作用;毒性 马钱子主要分布于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别名又称士的宁树、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等。马钱子在中医理论中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卷十八》,后来被《中国药典》收载。性味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功能主治于兴奋健胃,消肿毒以及凉血。主治食欲不振,四肢麻木,咽喉肿痛,瘫痪,痈疮肿毒,痞块等等。因大毒,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安全范围相对来说较小,因此许多医生在临床治疗中避之不用,大大影响了其临床应用率[1]。 1 马钱子的化学成分 研究证明马钱子生物碱种类含量丰富,其主要成分为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其中士的宁为马钱子的主要成分,占其总生物碱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还含有一部分马钱子碱氮氧化物、16-羟基-α-可鲁勃宁、伪马钱子碱、异马钱子碱、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等等。非生物碱类主要成分为β-卡波林类、甾体以及萜类等等,除此之外还含有部分蛋白质以及脂肪油等。 2 马钱子药理作用 2.1 镇痛作用马钱子碱可以通过对患者脑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脑啡肽的含量进行提高来达到相应的镇痛效果,通过中枢以及外周这2个途径进行实现。马钱子碱单用的话,和吗啡一样,容易产生一定的镇痛耐受性。有研究资料指出,将此二者联合使用可以大大推迟其镇痛耐受性时间[3]。 2.2 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作用士的宁是马钱子的一种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对中枢神经系统能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脊髓反射作为其刺激过程的开始。治疗合理剂量下的士的宁可以缩短神经冲动的反射时间,提高其反射强度,刺激呼吸中枢的兴奋感,同时能够增强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小剂量的士的宁还可以提高皮质兴奋过程以及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功能。 2.3 抗炎作用马钱子在临床治疗中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脊柱炎等治疗中,其在免疫性之类的疾病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有研究证明马钱子碱能够有效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并且对正常机体免疫力无明显影响[2]。 2.4 抗肿瘤作用马钱子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应用于肺癌、大肠癌以及肝癌等治疗中,其抗瘤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来实现的。马钱子成分中的士的宁以及马钱子碱能够对肿瘤细胞株形态损伤以及生长产生较好的抑制效果,并且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造血功能无明显损害[3]。 3 毒性机制 3.1 泌尿系统毒性机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受马钱子影响可以产生一定兴奋作用,提高其平滑肌张力,使得其小动脉发生收缩,血压提高,肾小管上皮由于血氧缺失坏死,导致发生肾毒性,引发尿失禁以及血尿等临床不良反应。 3.2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机制士的宁剂量达到中毒剂量后即可对脊髓中枢交互抑制过程产生破坏,使得齿状回神经元发生过度的刺激兴奋,进而引发癫痫。早期中毒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恶心以及轻度抽搐、焦虑等,重度则表现为呼吸困难、全身抽搐以及牙关紧闭等等。 4 制剂技术减毒增效的方法 为了提高马钱子在临床治疗应用中的治疗安全性,在对其减毒增效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炮制过程中的规范化、配伍过程中的合理化以及制剂技术中的不断改进等这三方面。炮制方法主要有油炸、烘烤、麻黄炙、绿豆煮等等,配伍方法主要有通过对甘草、赤芍、桂枝、地龙、洋金花等进行配伍。制剂技术主要包括凝胶、超细粉体技术、脂质体等等。 4.1 纳米制剂主要有固体脂质纳米粒、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粒、脂质体、微囊等,其中固体脂质纳米粒主要通过通过乳化蒸发-低温固化的方法进行制备,该法制备的制剂粒径分布相对较窄,稳定性较为良好,体外释药具有较好的缓释疗效,能够大大增强马钱子碱和肿瘤细胞对抗的活性,有研究证明该制剂对马钱子的毒副作用进行降低,对肝脏器官还具有一定的靶向性[2]。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粒主要是通过设计合成一些针对性的壳聚糖衍生物同时构建马钱子碱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释系统,从而对肝组织细胞的实际表面特性以及肿瘤细胞环境中的pH变化产生一定的响应,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降低马钱子的毒副作用,从而为线粒体靶点药物创建了一安全的载体平台。脂质体则主要是通过将药物进行包封形成微型小囊。因为脂质体在生物体里面可以被降解,没有毒性,能够当作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细胞亲和性,能够提高包封药物的实际透过能力,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由于马钱子碱的抗瘤功效,将马钱子碱制备为脂质体能够使其产生靶向性,能够大大减少给药剂量,同时能够提高药效部位的实际药物浓度,降低毒副作用。微囊则是通过壳聚糖以及明胶来作为其囊材,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以及包封率。有研究指出,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胃液中有相对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能够大大降低马钱子碱的实际释放速率,安全性较高[1]。 4.2 外用制剂主要有贴膏剂和凝胶剂。贴膏剂主要是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来对马钱子碱包合制备,该膏剂的体外透皮速率相对比较平稳,累积透率量也相对较高,并且羟丙基-β-环糊精对药物具有一定的控释作用,有利于平稳体内血药浓度。而凝胶剂有研究资料指出[3],可以通过用pH梯度的方法来进行制备马钱子碱囊泡凝胶,同时选取体外透皮促渗剂,一般加入3%氮酮的凝胶在体外透皮中的效果较为理想。 5 结语 马钱子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具有较为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其毒性也不容小觑,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制剂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载体不断被开发出来,恰当的载体对药物的代谢以及释放速度能够带来良好的改善作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而实现增效减毒的目标,同时也可以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马钱子的临床应用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