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司法民主性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

从司法民主性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

从司法民主性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
从司法民主性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

司法实践与改革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陈松林(1967-),男,汉族,安徽安庆人,江苏大学法学院讲师。

① 贺日开:《我国检察制度对司法权威生成的消极影响》,载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0页。②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③ [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页。④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⑤ 何兵:《司法民主化是个伪命题吗?》,载《经济观察报》2008年8月25日。

从司法民主性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

Analysis About The Syste matic Justificati on Of People’s Supervis or Fr o m Judicial De mocracy

陈松林

(江苏大学法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内容提要:司法民主性体现在司法过程中的很多方面。司法的民主性和司法的权威性一样是司法的本质属性之一,不应该于司法权威性的巨大光环下黯然失色。检察权作为具有司法属性的权力,其运作过程也要受到司法民主性的约束,体现司法民主性的要求。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检察权运作过程中司法民主性的重要体现。用司法民主性可以为人民监督员制度构筑起正当性基础。

关键词:司法民主性 人民监督员制度 正当性

一、司法的民主性

传统上司法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被视为司法属性中最重要和实质的部分而被予以充分的强调。司法的独立性被视为司法的生命。而司法的独立性恰恰又是司法权威性的保障与源泉。“司法独立是司法权威生成的起点。

司法要具有权威性,首先必须得到人们的心理认同。”①

失去了独立性的司法,毫无权威可言。司法的权威性体现的是法律的权威性,但却是通过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个人权威表现出来。因为“法官就是法律由精神王国进入现实王国控制社会关系的大门。法律借助于法官而降临

尘世”。②

德沃金也说过:“法院是法治帝国的首都,法官是

帝国的王侯。”③

正是在这种通过强调法官权威而实现法律权威的背景下,司法的权威性不断被强化,而司法的民主性日益失去其应有的光芒,似乎消失在司法独立与司法权威的阴影之中。

其实,既然民主作为一种普适的价值观,当然应该像在行政、立法等国家公权力领域发挥作用一样,在司法权的行使过程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司法的民主性即使不能和司法的权威性等量齐观,至少也不能湮没于司法独立和司法权威的光环里。从司法制度的历史流变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司法的民主性始终伴随着司法制度,是司法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民主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民主价值观越来越普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化日益加剧。所有这一切更要求司法要充分体现出民主性。法官的判决不仅要体现法律逻辑,更要体现出情理性,做到判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正如苏力所说:“法律活动之结果必须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呼声,满足社会大多数人在特定时期的某些具体要求,即使这些

具体要求有时过分或感情化。”④

现代民主多元社会对司法民主性的渴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在不断增加。很难想象在现代司法中,法官可以漠视社会舆论与民情民意,以司法独立或者司法权威作为挡箭牌,完全不考虑案件判决的社会效果,否定司法的民主性。打着司法独立与司法权威的大旗,纯粹从法律角度去判案,固然符合一般法律逻辑。但如果从司法民主性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完全漠视民情和社会观感,符合法律逻辑的所谓法律正确的判决,在普罗大众眼里其实际效果和司法擅断几乎没有区别。套用何兵教授的一句话:“没有民主化的司法是没

有前途的司法”。

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司法实践与改革

二、从司法的民主性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

作为在司法过程中的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项权力,检察权的权力属性在中国法学界曾引发过激烈的争论。⑥在笔者看来,不管采用何种观点,都不能否认检察权在司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否认检察权完全符合司法权的特征这一基本事实。事实上,检察权和审判权一样在司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既然如此,那么检察权的运作当然应该和审判权一样,充分体现司法的民主性。

从检察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看,检察权运作过程中体现司法民主性一直是作为具有司法权属性的检察权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反应。在现代检察制度诞生地之一的法国,1790年国民议会通过法令,明确规定保留资产阶级革命前就存在的检察制度,检察官被视为是行政机关派在各级法院的代理人。1791年法律规定,国王可以命令公诉人追诉犯罪,可以向法庭派驻专员,就一切公诉发表意见。对此,当时著名左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其著作《革命法制和审判》一书中强烈反对国王对检察官的任命。“把这职位间接地授予国王本身,亦即把对公民和最热爱自由的人民的命运具有最危险的影响力的权力交给宫廷和内阁,歪曲和破坏公诉制度,以使它变成行政官员的卑鄙工具”。⑦罗伯斯庇尔认为由国王所代表的行政权任命检察官、控制公诉的做法损害了自由和民主。“我看到正义和平等的原则处处都被破坏,宪法的规范处处都被蹂躏,公民的自由好像限于公诉人、皇家委员和检察长等的夹攻之中。”⑧罗伯斯庇尔认为应该仿效英国建立起诉陪审团,由公民选择检察官。罗伯斯庇尔的这些看法,虽然有着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但其主张客观上反映了检察权运作中的民主性要求。再从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历史看,辩诉交易制度其实也是检察权运作过程中民主性的体现。辩诉交易与美国司法传统密不可分。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书,最早的辩诉交易制度可以追溯到1804年。⑨辩诉交易制度表面上是出于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考虑,实际上这正体现了检察权运行中的民主性,因为民主的本质恰恰是协商,妥协,辩诉交易的结果是检察权这种公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和被告人的辩护权利妥协的结果,是被告人的辩护权利对检察权的一种事实上的民主制约。再次,日本二战后形成的检察审查会制度更是检察权运作过程中司法民主性的最好体现,是以司法民主制约检察权的最典型的制度。二战后,面临着司法改革与司法民主化所形成的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职权的扩大的局面,为了防止检察官的独断专行,日本于1948年制定实施了《检察审查会法》,从普通民众中抽签决定成员,组建检察审查会,对检察官不起诉是否适当进行审查,对检察业务的改进提出建议和劝告。“从本质上来说,检查审查会是一种由一般百姓(日语称之谓素人)对检察官的侦查、公诉活动进行审查监督的制度。因此,这是一种民主司法的制度。” λυ

在审判过程中引入陪审员实行陪审制是为了彰显司法的民主性,对审判权形成制约一样,在批捕权、不起诉权等检察权重要职能的行使中引入人民监督员,也是为了彰显司法的民主性,对检察权形成制约,二者具有完全相同的正当性基础,即司法民主性。从普通民众中吸收成员参与到检察权行使中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司法民主性在检察权运作中的体现。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完全可以从司法民主性这一司法核心价值中得到充分合理的解释。具体而言,人民监督员制度之于司法民主性的意义包括:

第一,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人权保护的需要。司法民主性的目的在于通过权利对权力的监督,防止司法擅断和司法专权对人权的侵害。自近代以来实行公诉权的国家垄断主义,起诉裁量主义大行其道,检察权的权限基本呈不断扩充的趋势。检察机关所享有的撤销案件权、不起诉权以及公诉权中的自由裁量权等都对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独特的检察制度中,检察机关被定性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的权限范围更广,对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影响更大。引入人民监督员制度,防止过于张扬的检察权对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造成侵害,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确保检察独立的需要。司法活动的程序性、专业性与封闭性决定了司法必须独立,以确保司法判决的公正性。但司法过程又不可能完全于真空中发生,司法过程中的所有当事方直接来自社会,司法判决直接关乎到社会现实利益,司法判决的执行需要取得充分的社会认同。因此,社会对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的关注在所难免。强调司法的民主性,正是对社会关注司法的回应,为社会关注司法提供相应的制度管道。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设立,让人民监督员对“三类案件”享有比较刚性的监督权,对“五种情形”享有一般意义上的

⑦⑧⑨ λυ关于检察权的属性,基本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独立权说和法律监督权说等几种观点。相关论文很多,代表性的主要有:郝银钟:《检

察权质疑》,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朱孝清:《中国检察制度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崔敏:《为什么检察制度屡受质疑———对一篇重要文章某些观点的商榷》,载《法学》2007年第7期。

[法]罗伯斯庇尔:《革命的法庭和审判》,赵菡舆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9页。

同注18。

Peop le v.Selikoff,318N.E.2d784(N.Y.1974)。

丁相顺:《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的理念、实施与改革》,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司法实践与改革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

监督权。 λ?这一方面使得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有了正常的管道,另一方面也使得“三类案件”经过人民监督员过滤后,检察机关作出的相关决定更能对抗民意的检验和质疑,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是排除了对检察机关办案的非法干涉,确保了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第三,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正义矫正的需要。司法职业化、专业化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司法判决完全建立在复杂的法律术语、繁琐的证据规则、令人费解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此时的司法正义可能远离一般民众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强调司法的民主性正是为了弥补司法判决过于倚重专业术语和法律推理的不足,将一般民众的生活经验与常识和复杂专业的法律适用结合起来,使得司法正义某种程度上得到矫正,更易于为社会所接受。人民监督员制度,让普通民众一定程度上介入本来很专业的检察权运作,正是以民众的生活经验与是非判断弥补专业检察官的不足,使得他们所做出的结论更加符合检察正义的标准。

三、依照司法的民主性要求,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

第一,应该按照司法民主性的要求,完善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机制。现行的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机制在三个方面不符合司法民主性的要求。首先,人民监督员一定程度上存在精英化倾向,与司法民主性所要求的平民化相抵触。依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第5条的规定,担任人民监督员应该具备的条件包括: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二十三周岁;公道正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政策、法律知识;身体健康。这种比较笼统的担任人民监督员的标准给了检察机关在选任人民监督员时较大的解释弹性,尤其是其中的“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政策法律知识”这一项,将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排除在人民监督员之外,使得人民监督员制度在体现司法民主性方面大打折扣。人民监督员制度实际运行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在目前选任的2万多人民监督员当中, 90%以上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法律工作经历的人员;工人、农民、少数民族、企业职工等各界人士只占约10%。 λω因此,应该在未来给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时降低担任人民监督员的条件,让普通民众有机会担任人民监督员,真正体现司法的民主性。这一点日本的检察审查会制度可以提供参照。依照日本《检察审查会法》的规定,拥有众议院议员选举权者便具有担任检察审查员的资格。其次,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程序也不符合司法民主性的要求。依照《规定》,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名额的确定均由检察机关决定。这种由检察机关自己选任人员监督自己的做法,显然违背一般的民主原则。因此,未来立法时可以考虑由权力机关负责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再次,现行的人民监督员的任期为三年,明显太长,既不利于扩大人民监督员的轮换频次,给更多的人担任人民监督员的机会,也可能造成人民监督员一定程度上的专业化,甚至和被监督的检察机关因日益熟悉而而难以保持必要的距离,使得监督流于形式。因此,应该在未来立法时缩短人民监督员的任期。具体可以参照日本检察审查员一届任期为6个月的规定。

第二,应该按照司法民主性的要求,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作为对检察权进行监督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在监督的范围上不应该受到太多的限制。《规定》中有关人民监督员监督的范围包括两大类即“三类案件”和“五种情形”,其中对“三类案件”的监督是比较刚性的监督,对“五种情形”的监督是一般意义上的监督。但所有这两大类的监督案件仅限于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的范围。从司法民主性的要求看,这种限制完全没有依据。“三类案件”中的拟不起诉、不服批捕决定以及“五种情形”中的违法搜查扣押冻结、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犯罪赔偿决定的、办案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完全有可能发生在非自侦案件领域。这种监督上的厚此薄彼显然违背司法民主性的要求。同时,如果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看成是一种程序权,就会造成自侦案件的嫌疑人和公安机关侦查案件中的嫌疑人在程序权上存在差别待遇,从而造成当事人的不平等感,这也违背了司法民主性的精神。因此,人民监督员监督的范围应拓展非自侦案件领域。

第三,应该按照司法民主性的要求,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经费保障机制。依照《规定》,目前人民监督员运行的经费与物质保障完全来自作为被监督对象的人民检察院。这种由被监督对象承担监督费用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民主监督原则。这方面日本的检察审查会制度仍可以提供借鉴。日本的检察审查会经费列入法院经费由国会拨付。因此,可以考虑由权力机关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经费作为专项列入检察院经费预算进行拨付。

(责任编辑:刘宇琼)

λ? λω依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的规定,人民监督员可以对自侦案件中检察机关拟不起诉、拟撤销案

件以及嫌疑人不服批捕决定的三种案件启动监督程序,此即所谓的“三类案件”;同时,人民监督员还可以对自侦案件中应当立案而不立案、超期羁押、违法搜查扣押冻结、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犯罪赔偿决定的、办案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五种违法情形进行监督,此即所谓的“五种情形”。在笔者看来,人民监督员对“三类案件”的监督有一套完整的监督程序,监督的力度很大,是比较刚性的监督;而对“五种情形”的监督,基本停留在给检察机关提出意见的层面上,没有一套完整的监督程序,是一般意义上的监督。

廉颖婷:《人民监督员深度参与监督司法权力,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律地位亟待确定》,载《法制日报》2007年10月28日。

律师制度发展分析

律师制度发展分析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因采纳“无讼”和“讼则凶”的观念,因此使律师制度难以产生和发展。据学者考证,中国最早的律师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邓析子,此人因教人诉讼,并收取费用,被子产指责为“不法先王、不事礼义,而好冶怪说”(《荀子,非十二子》),竟因此而惨遭杀害[1],尽管周礼为尊重贵族,规定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而由其下属代为出庭(参见《周礼,小司寇》),但此种规定在历代的律例中并未记载。即使对职官犯法,历代律例中也没有就是否可以由他人代理的问题作出规定,因此一般平民百姓,自然不能请他人代为出庭辩护[2].不过,自秦以后,在一些典籍中曾出现过有关律师的称渭。如后汉时,曾有人建议聘请散居的“三公”做朝廷的法律顾问,以备“朝有疑议及其刑狱大事”时进行咨访“。至明帝时,大夫卫凯提出设置”律博士“主张,明帝曾采纳了这一建议[3]不过,自唐代以后,律例有不少禁 抑讼师,严惩讼棍滋讼行为的规定。如唐律例有禁止”为人作辞碟加状“,及”教令人告事虚“的两条律文。明、清律并设有严禁”教唆辞讼“条文。明清律都规定:为他人写诉状,状内稍有夸张不实,以致所控罪名有所出入,写状之人就犯了诬告反坐之罪[4].《大清律例》更是严格禁止为他人写作诉状时夸张不实。其中规定:”代人捏写本状,教唆或扛帮赴京及赴督抚并按察司官处,各奏告强盗、人命重罪不实,并全诬十人以上者,俱问发近边充军。“”讼师教唆词讼为害扰民,该地方官不能查拿禁缉者,如只系失于觉察,照例严处。若明知不报,经上司访拿,将该地方官照歼棍不行拿例,交部议处。“供讼师所参考而可能助长诉讼的书籍也一概严禁,代人屡写诉状,即使无不法情事,也应受罚。请代曾设立过官厅许可代书制度,由官府组织讼师写作诉状,但这一制度也在以后被禁止。 讼师之所以受到官府的严厉查禁或监视,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始终认为“讼则凶”,而应息讼、终讼并导致无讼。而讼师的行为常常导致兴讼,陷人心于不古[5],因此应予查禁。另一方面,这一制度也与我国古代的司法制度具有密切联系。张伟仁先生指出:“因为我国社会以家庭为单元,许多制度都以家庭为模式,司法制度也是如此。法官审案就像父母处理子女间的纠纷,(事实上诉讼当事人都称地方官为…父母官?,自称为…子民?。)在一般的情形,只要子女将事实陈述清楚,父母就可作为妥当的处理。子女如果诉说不休,固然已无必要;假如又请了外人来帮助辩论,则更大为荒唐。这样的不肖子女固然要严加教训,而那些离间骨肉、拨弄是非的外人更该从重惩斥,否则父母的威严荡然,亲子间勃溪迭起,不仅家将不家,整个社会都将崩析瓦解了[6].”还应看到,请代的讼师虽粗识或熟识法律,但不少人利用老百姓不懂诉讼或负气争讼等,而巧言挑唆,多方包揽,从中渔利,一些人心术阴诈,常对当事人大施敲诈,因此其既为官府痛恨,也不受民间欢迎。所以,民间将讼师称为“讼棍”或“恶讼师”,也不无道理。 然而对讼师的厌恶及官府的查禁,无疑阻碍了中国传统法律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一方面,查禁讼师导致了法和权利观念难以滋生和发育。日本学者滋贺秀三认为这种排斥律师参与的“父母官型诉讼”很难使当事人及一般民众产生权利观念,法治难以找到发育的空间[7],此种观念是不无道理。宣统二年两广总督袁树勋上奏时所指出的:“各国法庭皆设律师为两造代理一切质问诘驳等事,诚以恒人遭遇诉讼对薄公庭,外怵于官吏之尊严,内迫于一身利害关系,往往言语失措理虽直而情不伸。有律师则据法律以为辩护,不独保卫人民正当之利益,且足防法官之专横而剂其手,用能民无隐情,案成信谳,法至美也”[8].由此也说明

人民监督员制度工作总结-范文

人民监督员制度工作总结 一、区委政府重视人大政协支持 我院决定开展人民监督员工作试点后,向区委报送了开展此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区委迅速批复同意实施,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区人大主任XXX批示:检察机关要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深入细致、扎实有效地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区政府要尽力为做好此项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区委成立了以副书记XXX为组长,区委常委、区政法委书记XXX、区人大副主任XXX、区政协副主席XXX、区检察院检察长为副组长的XX区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领导小组,成员由区纪委、宣传部、政法委、人大法工委、政协提案法制委、信访办、监察局、财政局、检察院有关负责人组成。区委并就人民监督员推荐工作发出专门文件,明确人民监督员具备的条件,要求充分考虑人选的专业性、广泛性、权威性,在各系统中民主推荐人民监督员。在区委的重视和人大的坚持下,区级各单位积极配合,从各系统推荐出32名人民监督员候选人,经过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审核同意聘任五名同志为XX区第一届人民监督员。2019年9月30日,我院召开聘任人民监督员大会,向人民监督员颁发聘书,5名监督员正式上岗履职。 二、创造工作条件诚恳接受监督 三、突出监督重点确保监督实效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自觉接受外部 监督的有效偿试。所以,为了实实在在地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试

点工作,我院在三个方面支持人民监督员监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 1、突出监督重点,搞好个案监督。按照高检院文件的规定,我们将拟作撤案、不诉和不服逮捕“三类案件”,无一例外,件件进入监督程序,案案讲究监督效果,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取得初步成效。两年来所纳入监督的7件案件,均属于高检院明文规定的“三类”案件。从案件性质上看,有私分国有资产1件、行贿1件、贪污2件、玩忽职守3件;从监督内容看,监督撤案3件、不诉4件。从监督结果看,人民监督员与检察机关意见一致6件7人,意见不一致1件1人。如马畅政不服免诉申诉案,马2019年1月30日向XX市检察院书面申诉,不服我院免予起诉决定,市检察院于2月18日交办于我院。我院3月1日立案复查,经复查认为,马在担任XX万泰集团车业公司常务副经理期间,购销汽车中获利4,000元。经复查对4,000元的去向,证人证言矛盾很多,认定据为己有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以贪污罪免予起诉明显不当。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规定,移送人民监督员监督。2019年6月3日,经人民监督员集体讨论认为,马畅政不服免诉申诉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以贪污罪免诉不当,一致同意撤销原免予起诉决定和撤销案件。

论律师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2006-2007学年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比较政治制度》结课论文 题目: 论律师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专业:行政042班 学号:26 号 姓名:方耀 指导老师:陈华平老师

论律师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内容摘要: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言论中,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们党也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2002年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2004年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而制度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律师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对和谐社会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律师制度和谐社会司法制度 正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局面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一体的格局发展到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格局。和谐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追逐的目标,也是十亿人民的奋斗方向,其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社会需要和谐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则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制度对其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律师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是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着重论述律师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律师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概述 1、什么是律师制度? 律师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律师的性质、任务、组织和活动原则,以及律师如何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自1979年恢复律师制度以来,我国律师业得到迅猛发展。律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力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程。律师能最大程度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法律的正确实施,为大众的利益服务,为穷人、弱者寻求公正,因此律师制度的完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2、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社会;建设谐社会,就应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使其和睦融恰的社会。和谐社会是需要全社会各个阶层的服务的也是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努力的。 3、律师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关联。 首先,和谐社会的一个法治的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重要意义时间:2007-06-29 13:11作者:新闻来源:人民监督员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创新司法工作机制,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使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改革的着眼点是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司法公正的环节入手。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为了响应公众呼声,适应检察体制改革需要而创设的一项全新的制度,它的建立,对丰富我国的监督理论、推动刑事诉讼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入权力制衡原理,实现监督机制的理论新突破 从理论上讲,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权力制衡原理,契合国家权力社会化发展理论。”①以制度规制制度,以权力制衡权力,是人类社会配置政治资源、管理国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检察制度本身的设置,从司法权配置角度分析,已体现了权力控制和制约的特点,即既受人大、政协和党纪监督(这种监督不是经常性、程序性的监督),也受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制约。国家创设作为法律监督权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效地规制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贪污、受贿以及渎职侵权等犯罪行为,使公权力运行的非公正性、非秩序性、非廉洁性得到有效矫正,从而使公权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保持、控制、防止和化解冲突、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功能。而作为具有法律监督权性质的职务犯罪侦查权本身,同样不能违背制度创设的一般规律,偏离“法定轨道”。有学者认为,“官僚机构的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监督腐败的监督机构腐败。权力腐败可以去遏止、清除,但若监督机构有腐败,那么就没有铲除腐败的制度性力量”。 ①任何非整体的具体权力都是由一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体行使的,而各个具体的权力主体都有自己的权力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利益,而且在行使过程中还会有其他各种因素介入并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就不可能对权力具有完全统一的行使方式、程度和效果。权力主体的差异性等因素影响,决定了要保证权力的统一性,就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控制。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在这种需要下,在现有法律规定的框架下产生的对检察机关的权力制衡机制,它以权力控制理论为根本理念,以外部监督的加强实现了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观念上的新突破,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检察监督理论。 二、促使检察权的正确行使,防止司法腐败 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如何正确行使检察权,包括如何保证公诉机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时间作者:新闻来源:人民监督员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创新司法工作机制,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使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改革的着眼点是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制约司法公正的环节入手。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为了响应公众呼声,适应检察体制改革需要而创设的一项全新的制度,它的建立,对丰富我国的监督理论、推动刑事诉讼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入权力制衡原理,实现监督机制的理论新突破 从理论上讲,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权力制衡原理,契合国家权力社会化发展理论。”①以制度规制制度,以权力制衡权力,是人类社会配置政治资源、管理国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检察制度本身的设置,从司法权配置角度分析,已体现了权力控制和制约的特点,即既受人大、政协和党纪监督(这种监督不是经常性、程序性的监督),也受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制约。国家创设作为法律监督权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效地规制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贪污、受贿以及渎职侵权等犯罪行为,使公权力运行的非公正性、非秩序性、非廉洁性得到有效矫正,从而使公权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保持、控制、防止和化解冲突、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功能。而作为具有法律监督权性质的职务犯罪侦查权本身,同样不能违背制度创设的一般规律,偏离“法定轨道”。有学者认为,“官僚机构的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监督腐败的监督机构腐败。权力腐败可以去遏止、清除,但若监督机构有腐败,那么就没有铲除腐败的制度性力量”。 ①任何非整体的具体权力都是由一定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体行使的,而各个具体的权力主体都有自己的权力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利益,而且在行使过程中还会有其他各种因素介入并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就不可能对权力具有完全统一的行使方式、程度和效果。权力主体的差异性等因素影响,决定了要保证权力的统一性,就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控制。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在这种需要下,在现有法律规定的框架下产生的对检察机关的权力制衡机制,它以权力控制理论为根本理念,以外部监督的加强实现了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观念上的新突破,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检察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2010年10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 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工作的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确保依法公正履行检察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 人民监督员依照本规定对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活动实施监督。 第三条地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应当确定相关机构负责人民监督员工作,县级人民检察院可以确定相关机构或者专人负责人民监督员工作。 第二章人民监督员的选任 第四条人民监督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年满二十三周岁; (四)公道正派,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五)身体健康。 第五条下列人员不得担任人民监督员: (一)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正在受到刑事追究的; (二)受过劳动教养或者行政拘留处罚的; (三)被开除公职或者开除留用的。 第六条下列人员不宜担任人民监督员: (一)党委、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负责人; (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在职人员; (四)执业律师、人民陪审员; (五)其他因职务原因可能影响履行人民监督员职责的人员。 第七条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组织选任;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由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组织选任人民监督员。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可以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地市开展“人民监督员选任委员会”选任、管理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试点办法另行规定。

如何完善我国的律师制度

如何完善我国的律师制度 胡伟 律师兴则民主兴,律师兴则国家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设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律师。进一步改善律师执业环境、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律师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文明与民主的象征。律师在维护国家的法制 (法治)、保障当事人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特殊和突出的作用。因而,在两大法系的几个主要国家中都有着较为健全和合理的律师职业制度。我国的律师制度起步较晚,在制度设计和现实运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刑事案件中的辩护律师而言,普遍存在以下几项主要问题: (1) 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的问题 (2) 律师阅卷权问题; (3) 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的问题; (4) 律师调查取证权存在的问题; (5) 辩护律师的正确意见被采纳的问题等等。通过对我国辩护律师在现代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以及作用是很大的,辩护律师对现代刑事诉讼有很大的重要性;根据未来诉讼格局的新变化提出了以下这几点完善我国律师刑事辩护制度的对策: (1) 建议取消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推行公诉人当事人化;(2) 明确“程

序性辩护”的法律地位并充分肯定其法律意义; (3) 完善我国辩护律师权利保障机制及其内容等。犹太教的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我们所能够改变的东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忍受我们所不能够改变的事物,同时要有足够的智慧区分前二者。中国律师,是一个需要足够勇气与激情的行业,是一个需要足够耐心与智慧的事业。律师职业是一个充满自由、独立、尊严与价值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挑战、风险甚至血泪的艰难事业。让我们坚信中国律师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由律师法的修订实施带来刑事诉讼格局的新变化,为刑事诉讼各主体实现既要惩治犯罪,也要保护人权的刑事诉讼双重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如何运用法律赋予的会见权、调查取证权、阅卷权和辩护权,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何按照律师法的规定,合法调取证据,保守国家秘密和当事人隐私,维护国家安全,防止司法腐败,维护正常的刑事诉讼秩序。这些都是相关法律职业者需要考虑的新问题。正是由于不同诉讼主体之间的理性搏弈和制约,才能推动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诉讼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对任何诉讼机制而言,公正性都带有根本性。现代刑事诉讼的公正性理念主要体现在控辩平等对抗、控审分离、法官中立等诉讼原则之中,我国在此基础上已经基本确立了控、辩、审等腰三角形的诉讼格局。《刑事诉讼法》第8 条“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规定不但非常不利于“控辩平等对抗

如何使群众监督真正发挥作用

1如何使群众监督真正发挥作用 十四大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都在加大,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距离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还相差很远,有些地方和部门腐败的势头还未能有效控制住。惩处不力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没有使群众监督这一环节真正发挥作用,也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在: 一、来自领导方面的阻力。 江泽民总书记1994年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有些领导干部对反腐败斗争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认识,工作不够主动。”有的领导干部在大会上作报告时慷慨激昂,散会后却不愿真抓实干,主要基于这样一些心态: 第一,左右为难心态。他们认为,腐败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反腐败不行,但抓得太紧也不行,一般做法是蜻蜓点水,形式上轰轰烈烈,给上面做个样子,实质上没有转变,致使某些行业和部门的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第二,瞻前顾后心态。他们总觉得自己所辖地区问题不大,反腐败是别人的事,但迫于形势,也只好“上边怎么说,我也怎么说”,消极应付。一旦抓出点事来,处理时又要和前后左右看齐,搞平衡,不敢在反腐败上冒尖,怕影响不好,甚至危及一大串人。 第三,恐惧心态。个别干部本身就有毛病,他们害怕群众起来监督,就会拔出萝卜带出泥,起连锁反应,甚至危及

到自己,所以能捂着就尽量捂着,有的案件刚开始调查,领导就去说情,甚至去搬救兵,指示办案人员“差不多就行了”。 由于以上心态作祟,所以尽管许多群众气愤不过而纷纷举报,也由于某些领导人的内部指示或暗示而久拖不办,群众举报的案件和纪检监察机关立案的数字相差悬殊。真正的大要案件查处不了,而片面强调抓大要案件又使小案件无暇顾及,也挫伤了群众举报的积极性,致使群众监督没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体制上的弊端。 现在党政方面的执纪机关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办事方便多了。但在执行任务时,程度不同地受到同级党委、政府的干预,而纪检委、监察局查处的人物,都是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这就难免会有护短现象。一些干部借助工作之便,往往和当地掌权者及执法执纪部门的少数人结成了生死之交,织成一个严密的关系网。对上级指示查办的案件,有关部门一拖再拖,而对群众举报的案件,特别是越级举报的案件,都要层层往下转。这种分级管理,互相扯皮的工作作风,常常会把问题拖得不了了之。另外,作为执政党的干部,由于执纪不严,无形中给群众造成共产党员地位特殊的印象。同样的触犯刑律,工人或一般干部,受开除公职处分的,如果是党员领导干部,顶多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公职还能保留。在我国的现实体制下,官越大受惩处的机会就

公司律师制度的价值与完善思考

公司律师制度的价值与完善思考 山东省商业集团公司律师事务部王茂松 摘要 公司律师制度是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律师制度的需求而诞生,有其独特的制度价值。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公司律师制度发展的新要求,预示着历经十余年试点的公司律师制度,将迎来职业发展的春天。公司律师制度经过长期试点,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显现,本文即以笔者所在单位试点中遇到的难题出发,并结合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探索,为公司律师制度的完善发展提供建议,为有意试点公司律师的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司律师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价值完善建议 引言 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和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体系是依法治国战略的基本保障和必然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但根据司法部、山东省司法厅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执业律师27.1万多人,其中公司律师仅2300多人,占比0.85%;山东省共有执业律师1.8万多人,其中公司律师仅95人,占比为0.52%。据了解,国外公司律师已占整个律师执业队伍的15%,且所占比例还呈上升趋势。由此,目前的律师队伍结构中公司律师占比较低,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公司律师队伍

需要进一步壮大,公司律师制度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但这需要以明晰公司律师在法律职业群体中的定位,以及公司律师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不足的解决为前提。 一、法律职业群体中的公司律师 (一)公司律师制度与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衔接 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均为在企业内部从事法律工作的专业人员。笔者所在单位自2008年起设立法律事务部,现有企业法律顾问26人;自2011年起正式设立公司律师事务部,试点公司律师制度,现拥有执业公司律师12名,公司律师同时也是企业法律顾问,即另14法务工作人员尚因未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或已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尚处于公司律师实习期间而未取得公司律师执业证。现法律事务部与公司律师事务部并行,两个名称,一套人马。 在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两套制度并行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两种制度的功能目的、基本职责、身份与地位几乎完全一致,界限不明、分工不明,而且两种制度的主管机关不同,在制度价值和管理上存在交叉、重叠,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建立统一的企业法务工作制度十分必要。同时,国家一也已于2014年公布取消企业法律顾问职业资格考试,这也给公司律师与企业法律顾问两种制度融合统一带来契机。笔者认为,两种制度融合统一的趋势是公司律师制度,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现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较为封闭,公司律师制度则有更大的身份转换空间与平台。同样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企业法律顾问与公

浅谈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功能(一)

浅谈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功能(一) 摘要: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民主性、独立性、预防性、直接性、多样性的功能特征,对于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限制权利滥用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步完善其功能。 关键词: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制度;功能特征 目前,检察机关试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一项民主监督程序,他与检察机关所接受的任何一项监督相比,都具有其独到的特征,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其自身的价值功能也不断彰显。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性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中,属于民主监督的范畴,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符合宪法规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反映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与国家、国家机关间的关系,也是检察机关组织活动的原则。这种监督的民主性主要表现为: 1、人民监督员是代表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监督。虽然人民监督员制度还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但我国《宪法》就已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二十七条还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2、在制度的设计上体现了民主性的本质特征。一是以会议的形式对案件进行监督评议;二是实行的是票决制;三是监督评议会记录真实,不同意见都记录在案,且随时可供备查。 3、人民监督员的组成具有广泛性。人民监督员是经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推荐,来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身份。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项制度赢得了社会的公信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4、与人大、政协监督具有差异性。人民监督员的民主监督与人大的监督不同。人大的监督是权力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时,所作出的决议、决定具有刚性,检察机关必须执行。而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意见不具有强制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与政协的监督又有所不同。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指民主党派的监督,其监督的主体是民主党派。而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是指人民群众的监督,监督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二、独立性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是现行检察制度基本框架内的一项制度创新,其独立性是该项制度的程序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程序设计独立。它是检察机关办案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环节,既不影响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又不与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或其它监督机制混同,是一种独立的程序性监督。二是监督运行方式独立。人民监督员评议案件时,案件承办人只介绍案情和适用法律的情况,不参加评议案件;在监督评议阶段,检察机关的其它人员,也不参加旁听;人民监督员评议案件独立发表意见,不受他人意志所左右。三是地位独立。人民监督员不依附于任何单位或组织,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独立评议案件。四是表决结果独立。表决意见直接送检察长审查或进入检委会,不需其它环节的审批。五是身份独立,人民监督员可以应邀列席检委会或参加有关执法检查。六是监督形式独立。人民监督员是来自检察机关以外的外部监督。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说人民监督员制度具有独立性,不能以为这种独立性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相对性体现在:第一,他不能脱离检察制度框架而单独存在。第二,监督意见不是一经作出就生效,必须由检察长及检委会的采纳,才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效力。第三,监督范围主要是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中出现的不服逮捕决定、拟撤销案件和拟不起诉等“三类案件”,而不是对检察机关所有案件的监督。第四,行使的监督是程序性的监督,而不是实体监督。第五,检委会可以否决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

环保监督员制度

山西通才工贸有限公司炼铁厂环境保护组织应急体系

山西通才工贸有限公司炼铁厂环境管理网络体系图

环境管理负责人岗位职责 1、了解掌握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和一般环境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技术,协助环境管理总负责人领导和组织公司各部门环保工作的落实和执行。 2、认真做好所分管的环保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公司的环保工作计划和各项管理制度。 3、负责检查和落实分管部门的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监督和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工作。 4、负责公司内环保“三同时”的落实、执行、监督管控工作。 5、负责环保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 6、负责公司定期的污染排放申报工作,接受上级环保部门监督管理和指导工作,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 7、负责公司内部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 8、按时完成环境管理总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三同时”制度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污染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建设项目在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报告,凡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复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项目,不得进行初步设计。 3、建设项目建成后,其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 4、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5、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进一步确保了检察权的依法行使,提高了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 案件质量和执法水平,提升了法律监督能力,促进了司法公正。人民监督员作为人民群众利 益的代表,要在监督过程中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能,实现有效监督,就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认清职责权限,明确监督范围 人民监督员要正确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能,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正确认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监督员应对检察机关的哪些方面进行监督。人民监督员只有明确自己的监督职 权,才能正确地履行监督权利,在司法权力的人民性与司法活动的专门化、法律职业的精英 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梁,让公民的眼睛能够真正看到司法活动,才能有效地制约法律职 业群体对法律适用和解释的垄断,有效地防范司法权专横和滥用,有效地预防和抑制司法腐 败。 二、认清监督性质,正确定位监督。 人民监督员来自社会各界基层群众,代表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特别是“三类案件”、“五种情形”进行监督。作为一名人民监督员应正确认识到,检察机关的许多执法活动是非常具 有技术性的,人民监督员不是专业的法律人员,无法对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做出判断,人民监 督员的监督是对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外部监督,这一特性决定了人民监督员不可能对检察机 关的一切执法活动进行全部的监督。这就要求人民监督员在工作中应做到“监督不插手,参 与不干预,到位不越位”。人民监督员要重点对案件的效果和质量进行监督,而不是直接参 与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既不能干涉检察机关的正常办案活动,又要切实起到对检察机关执 法活动的监督作用。 三、强化自身素质,提升自身形象。 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人民监督员需要代表人民群众反映他们的意见,帮助检察机关实现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这对人民监督员的素质提出的更高的 要求:一是要正确处理监督工作与自身工作的关系,珍惜人民监督员的荣誉,以公心处事待 人。把工作和监督区别开,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工作生活亲朋好友谋私利。二是要进一 步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履职的政策水平和 业务水平。三是强化自身休养。作为代表群众的监督员,日常生活中更要严格要求自己,遵 守法律法规,树立人民监督员的良好社会形象,做到让群众信服,让检察机关放心。(作 者单位:单县教育局) 的位置:法治中原 排行法治中原

论我国律师制度的完善及其他

论我国律师制度的完善及其他 “一部《律师法》,可谓人喜人忧。可能很多局外人无法想象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律师法》,从1996年5月15日至今天才五年多时间,就屡屡出现漏洞和难题,乃至呼吁早日修改的声音总是此起彼伏。于是,有学者认为,这部法律如此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要么就是立法技术出了问题,要么就是立法观念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这部法律可用8个字来概括即‘意义重大,问题不少’”①。 此段文字是当前法学界对《律师法》议论的高度概括。对《律师法》修改的意见与建议见仁见智,不时见诸报刊。在这一学术热潮申,在重新认真研讨《律师法》和1980 年颁布的《律师暂行条例》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涉及我国律师制度建设的两个首要的和最重要的问题,即什么是律师? 律师的执业机构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这两个听起来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从法理上深入剖析之后,结论竟是在我国律师制度恢复21年后的今天,从立法到行政管理到律师实务,对这两个问题都尚未理顺和尚未获得正确界定。 当然,律师制度和其他任何制度一样,其建立完善有一个过程。然而,这两个问题长期未理顺和未正确界定,使我国律师制度的建设和律师事业的发展碰到了不少困惑与障碍。在这次《律师法》修改之日,应是圆满解决之时了。此外,在修改《律师法》完善我国律师制度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更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律师制度。在所谓国际惯例中,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正确与错误,分清我们应当借鉴还是应当摒弃的东西。因为“调整法律职业行为的各国法律和规章有很大的差异”②,即使在“律师王国”的美国,“律师的管理规则却是混乱的”③。 一·关于律师的概念 《律师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到《律师法》出台,律师的法定定义发生了变化。该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这个变化是鉴于我国律师事业的发展和律师职业的社会定位而发生的,无疑是必要的,是一个进步。但是,这两条定义,都是不科学、不准确、不严谨的。

人民监督员制度保障机制的完善

人民监督员制度权利保障机制的完善季敏四川省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马边) 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对促进检察机关公正行使检察权、促进司法正义和提升司法效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也遭遇了瓶颈,制约了制度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保障性制度的不完善是原因之一。2010年10月人民监督员制度全面推行,人民监督员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权利保障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亟待积极思考。 一、人民监督员的权利界定以及相应的规定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监督员的权利问题。在现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规范中,对人民监督员权利的规定仍较为松散,同时在权利的范围上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明确人民监督员的权利,对规范制度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人民监督员的权利主要体现为服务人民监督员对案件进行合理判断的权利,包括知情权、监督权、提请复核权、人身自由权和获得报酬权。 1、知情权。知情权是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理由、程序的知晓权利。《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

监督员制度的规定》第二十八条对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作了一定的规定,即人民监督员享有知晓案情、处理案件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向案件承办人提问的权利。笔者认为,人民监督员的知情权还应包括人民监督员可以旁听承办人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以及可以查阅与案件处理结论相关的法律方书的权利。 2、监督权。是指人民监督员对案件的事实与适用理由有发表监督意见的权利。从性质上讲,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权是一种程序上的监督,属于公民权利的范畴。此监督权包括启动监督权、独立行使权、评议权、表决权和提交监督意见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十条对这些权利作出了规定。现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规范已经基本确立了人民监督员在监督过程中所应当具备的相关权利。 3、提请复核权。提请复核权是指人民监督员要求检察机关对处理结果予以复议或者复核并重新作出决定的权利。基于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权和检察机关检察权的关系,对自侦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必须由检察机关来独立施行。虽然现行制度规范中规定了“当检察委员会的决定与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不一致的,应当向参加监督的人民监督员作出必要的说明”。但这仅仅是一种“软性”监督,没有人民监督员提起异议的刚性程序规定。因此,还应赋予人民监督员在提请监

浅析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范围(一)

浅析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范围(一)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工作改革举措,随着试点工作的展开,此项制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实践中也已经取得了的良好效果,对我国检察工作实践和司法改革的进程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一项改革举措,随着试点工作的进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上存在一定争议,笔者现就此问题从监督定位以及完善建议等方面做粗浅分析。 一、现行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分析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三项工作实施监督:(l)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2)拟撤销案件的;(3)拟不起诉的。这三方面的规定是比较适当的──第一项防止冤枉无辜,后两项避免放纵犯罪,兼顾双重需要,有利于公正执法。①] (一)犯罪嫌疑人对逮捕决定不服的案件 对于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案件,是否应由人民监督员监督,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不服逮捕决定的案件是在检察机关已经做出决定后再进入监督程序的,这时让人民监督员监督则无法确定监督时间。如果强行介入监督,会使诉讼程序产生混乱。”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问题,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并不是要中断诉讼程序,只是监督整个案件的进程,防止办案人员出现渎职行为而影响案件的公正性,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其实并不是不服被逮捕这个程序,而是对认定的犯罪事实不服。既然犯罪嫌疑人不服,那么人民监督员就可以介入,进行监督,查看是否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防止造成冤案。而对于“是否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是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不需要掌握高深的法律专业知识就可以做出判断,人民监督员完全可以胜任。所以人民监督员监督“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案件是完全合理的。 (二)拟撤销的案件 检察机关作撤销案件的条件是:“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没有犯罪事实的,或者依照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和不是犯罪的;虽有犯罪事实,但不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的。”对于具有刑事诉讼第十五条规定情形的而撤销案件的,虽涉及一些法律适用的问题,但这些法律适用并不需要很高深的法律知识就能够判断。对于没有犯罪事实或虽有犯罪事实而不是犯罪嫌疑人所为,应撤销案件的,这基本上是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很少涉及法律适用问题。上述情况对法律知识不是很深的人民监督员来讲,检察机关是否可以作撤案处理,是能够独立作出判断的。 (三)拟不起诉的案件 检察机关拟作不诉的案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分为三种情形,一是绝对不诉,既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检察机关应当作不起诉决定;二是存疑不诉,既经补充侦查仍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检察机关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三是相对不诉,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诉决定。对于绝对不诉,如前对撤销案件所述中谈到,作为一般法律水平的人民监督员是基本能够独立判断的。对于存疑不诉,主要涉及对证据的真实性和事实的认定问题,较少涉及法律的适用问题,因此,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拟作存疑不诉的案件也基本上能够进行有效监督。对于相对不诉案件,其前提是犯罪嫌疑人已构成犯罪,因此其法律适用问题实际上已基本解决,对于是否拟作不诉决定,实际上是对犯罪情节是否轻微的判断,是对案件对社会产生的危害程度的判断,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判断有赖于社会的价值评判,而不仅是司法判断的问题,这对于人民监督员来讲,这正是他们的长处,检察机关也正需要听一听社会对案件危害程度的看法,以确保案件的正确处理。所以,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拟作不诉的监督是能够胜任的。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定位

中国的律师制度和律师面对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律师制度和律师面对的主要问题 律师制度,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律师的性质、任务、组织和活动原则,以及律师如何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律师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1、律师的性质 我国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我国的律师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律师法》第三条规定,"律师执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律师的任务 律师的任务是指由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通过律师的执业活动所要实现的目的。根据《律师法》第一条的规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就是律师的任务。律师任务的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由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之间的一致性所决定的。 3、律师的地位 律师的地位是指律师在社会生活中和诉讼过程中,所应有的地位和享有的权利,以及所起的作用。 我国的律师在诉讼中处于一种独立的诉讼地位。律师既不从属于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也不完全从属于当事人,律师参与诉讼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处于一种独立的诉讼参与人的地位。律师不仅享有一般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而且还享有与履行律师职责有关的诉讼权利。 (二)律业执业条件 律师执业,应当先取得律师资格,并在实习期满后申领执业证书,取得律师资格后,还必须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领取律师执业证书,才能以律师的身份执业,依法享有律师的权利并承担律师的义务。 具有律师资格的人员可以暂时不从事律师职业,对其资格予以保留。我国采取的这种作法称为律师资格与律师执业相分离。 1、律师资格 指从事律师业务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我国《律师法》第五条规定,"律师执业,必须取得律师资格和执业证书。"第六条规定了取得律师资格的两种途径:经国家统一考试取得和经司法行政部门考核批准取得。 (1)《律师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律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具有高等学校法学专科以上学历或同等专业水平,以及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经律师资格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授予律师资格。" (2)《律师法》第七条规定,"具有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法律研究、教学等专业工作并且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人员,申请律师执业的,经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考核批准,授予律师资格。" 2、律师执业证书 (1)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的条件 《律师法》第八条规定,"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 Ⅰ、具有律师资格; Ⅱ、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 Ⅲ、品行良好。

天津市“一制三化”改革全程监督办法(试行)

天津市“一制三化”改革全程监督办法(试 行) 第一条为推进本市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对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根据《天津市“政务一网通”改革方案》(津政发〔2018〕14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和市场监管双随机抽查联合检查两个办法的通知》(津政办发〔2017〕99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各类承诺审批事项,行政机关实施“以函代证”、容缺后补、承诺审批等方式办理事项的全程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审批办负责对市级履行审批职责的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负责承诺审批全程监督的组织实施、协调推进和绩效考核。 各市级行政机关负责本机关职责范围内实施承诺审批事项的监督管理工作,逐项制定监管措施,对承诺审批事项涉及的市场主体履行事中事后监管、兑现承诺监管并开展联合监管、综合监管,督促指导涉企审批事项合规办理。

各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承诺审批全程监督的组织实施、协调和推进。 区级履行审批职责的行政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承诺审批事项的具体实施工作,负责及时将行政审批过程及结果信息推送给同级履行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 区级履行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负责按照职责范围对本行政区域内实施承诺审批事项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及时将涉及行政处罚信息推送给同级履行审批职责的行政机关。 第四条承诺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应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审批条件、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 第五条各级履行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应当健全监管机制,既管有照有证的合法经营主体,也管无照无证的非法经营主体,消除监管盲点。加强对行政相对人从事承诺审批事项活动的监督检查,建立日常监管、定期抽查、风险监测、信用评估等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制度,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处理,实现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多头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第六条各级履行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应当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将承诺审批的事项列入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