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常见病症40种

中医常见病症40种

中医常见病症40种
中医常见病症40种

中医常见病症40种

中医常见病症(40项)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

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三、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四、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

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五、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六、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附子、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白芍)七、肺痨1肺阴亏虚:滋阴润肺-月华丸(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阿胶、山药、茯苓、桑叶、菊花、獭肝百部、三七、川贝母)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芍药、桔梗、

贝母、甘草)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人参、白术、当归、黄芪、枣仁、远志、芍药、山药、茯苓、枸杞、熟地、紫河车、龟板、鹿角)八、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当归、赤勺、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甘草)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3、痰浊闭肺: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瓜萎、薤白、半夏、白酒)4、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汤合炙甘草汤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人参、麦冬、黄芪、白术、茯苓、陈皮、桂心、地黄、当归、白勺、远志、五味子、甘草)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人参、附子、肉桂、熟地、枣皮、枸杞子、杜仲、山药、甘草)8、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龙齿、琥珀、磁石、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人参)2、心血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陈皮、生姜、竹茹、枳实、大枣、甘草)十、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高良姜、香附、紫苏茎叶、陈皮、甘草)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砂仁、甘草)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法半夏、甘草、玄胡、郁金)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黄连、栀子、半夏、茯苓、陈皮、草豆蔻、甘草)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关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当归、川楝子、白芍、甘草)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十、泄泻:暴泻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桔皮、甘草、生姜、大枣)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甘草)3、暑湿泻泄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厚仆、半夏、陈皮、茯苓、泽泻)4、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砂仁、甘草)久泻1、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甘草)2、肾阳虚衰: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十一、痢疾:1、湿热痢:清热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大黄、黄芩、黄连、当归、赤芍、甘草、木香、肉桂、槟榔)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胃苓汤(苍术、厚朴、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或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当归、干姜)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赤石脂、干姜、粳米、肉桂、当归、白芍、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党参、白术、木香)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人参、白术、干姜、黄连、甘草、茯苓)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高良姜、紫苏、香附、乌药、陈皮、甘草)2、湿热壅滞: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

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芍药、甘草)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当归、川芎、赤芍药、生蒲黄、五灵脂、玄胡、小茴香、干姜)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桂枝、饴糖、生姜、大枣、白芍、甘草)十三、胁痛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见12-4)2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腑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3肝胆湿热: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黄芩、栀子)4肝络失养:滋阴柔肝-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十四、黄疸: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茵陈嵩、山栀、大黄)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茵陈嵩、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花生、黄芩、石菖蒲、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白芍、大海、生姜、大枣)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犀角、黄连、升麻、山栀、茵陈)阴黄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茵陈蒿、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2、

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健中汤(黄芪、桂枝、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生姜)黄疸消退1、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2、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汤(茵陈、猪苓、茯苓、泽泻、白术)3、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见12-4)或归芍六君子汤十五、鼓胀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苍术、陈皮、厚朴)2寒湿困脾:温阳散寒,化湿醒睥-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7鼓胀出血: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8鼓胀神昏: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十六、积聚聚证1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甘草、薄荷、煨姜)合木香顺气散(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心、川芎)2食浊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沉香、木香、台乌药、大黄、槟榔、枳实)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见12-4)合失笑散(蒲黄、五灵脂)2淤血内结:祛瘀软

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合六君子汤(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制半夏、生姜、大枣)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淤-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合化积丸(三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十七、水肿: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白术)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麻黄、杏仁、桑白皮、连翘、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甘草、生姜、大枣)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甘草、白术、茯苓、苍术、厚朴、猪苓、泽、肉桂)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商陆、槟榔)阴水1、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干姜、附子、草果、白术、茯苓、炙甘草、大腹皮、木瓜、木香、厚朴)2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汤合真武汤(熟地、淮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附子、五味子、鹿茸、肉桂、白术、白芍、生姜)3淤水互结:活血化淤,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和五灵散(桃仁、红花、当归、

赤芍、熟地、川芎、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十八、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木通、车前子、扁蓄、瞿麦、滑石、大黄、山栀、甘草)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石苇、车前子、冬葵子、瞿麦、滑石)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沉香、橘皮、当归、白芍、甘草、石韦、滑石、冬葵子、王不留行)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小蓟、生地、菖蒲、藕节、山栀、滑石、通草、当归、生甘草梢)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萆薢、菖蒲、黄柏、车前子、白术、茯苓、莲子心、丹参)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山药、茯苓、泽泻、熟地、山萸肉、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苁蓉、赤石脂)十九、消渴: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天花粉、黄连、生地、藕汁、乳汁、姜汁)2、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生地、生石膏、知母、麦冬、川牛膝)加黄连栀子。[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藿香叶、木香、葛根)。3、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二十、瘿病1气滞:理气解郁-逍遥散加减。气郁日久积聚成形,或与外来或内生致病因素,合邪为

病,即可导致瘿病的发生,如气瘿2血瘀:活血祛瘀-桃红四物汤加减。气滞日久必致血瘀,形成徵结肿块,如石瘿3痰凝化痰软坚-海藻玉壶汤。各种因素致使气机阻滞,津液积聚为痰,痰凝成核,如肉瘿4痰火郁结:清热化痰-柴胡清肝汤加减5冲任失调:调摄冲任-右归饮加减。二十一、眩晕:1、肾精不足:滋补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2、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3、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二十二、头痛:外感: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川芎、薄荷、防风、香附、羌活、白芷、甘草、荆芥)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本、羌活)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内伤: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见21-2)。2、血虚头痛:滋阴养血、和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生地、当归、白芍、蔓荆子、川芎、黄芩、菊花、炙甘草)3、肾虚头痛:补肾填精-大补元煎(人参、炒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见21-5)二十三、中风:中经络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川乌、全蝎、木香、枳壳)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见21-2)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龙骨、牡蛎、代赭石、龟板、白芍、玄参、天冬、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甘草)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生大黄、桃仁、桂枝、甘草、芒硝)[2]痰火瘀闭:熄风清豁痰开窍-羚羊角汤加服安宫牛黄丸[3]痰浊瘀闭(阴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或苏合香丸。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恢复期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行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十四、痹证: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

枣)[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川乌、生麻黄、生黄氏、生白芍、甘草、苍术、白术、羌活、姜黄、当归)[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薏苡仁、半夏、蚕砂、赤小豆皮、栀子)3、痰瘀痹阻:化痰行淤、蠲痹通络-双合汤(桃仁、红花、地黄、赤芍、当归、川芎、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芥子、鲜竹沥、生姜叶)4、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肉苁蓉、牛膝、天麻、木瓜、鹿茸、熟地、菟丝子、五味子)二十五、不寐:1、肝火扰心:清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2、痰热内扰: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法半夏、陈皮、茯苓、黄连、生姜、竹茹、枳实、大枣、甘草)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见21-3)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萸肉、黄连、

40种常见病症饮食禁忌

40种常见病症饮食禁忌 一、咳嗽 1.忌烟、酒及一切辛辣刺激品; 2.忌肥甘油腻、粘滞、海腥等食物,如肥肉、油煎炙炒等; 3.忌食物过咸。 二、哮喘 1.忌烟、酒等辛辣刺激物; 2.忌海腥、油腻食物,如虾(尤其是油爆虾、醉虾)、螃蟹、桂鱼、黄鱼、带鱼、鲥鱼、肥肉、鸡蛋等; 3.忌食雪里蕻、芥菜、黄瓜、米糟、酒酿等发物,调味不宜过咸、过甜,冷热要适中; 4.忌食易产气食物,如豆类、红薯、土豆、汽水等,产气易致腹胀,上顶及胸腔,加重喘促; 5.寒喘忌食生冷瓜果。 三、失音 1.忌烟、酒熏蒸; 2.忌辛辣、油炙、肥甘厚腻之品。 四、头痛 1.忌烟、酒、茶等刺激物; 2.忌肥甘厚腻; 3.忌公鸡、螃蟹、虾、鹅肉、羊肉、狗肉等食物。 五、发热 1.忌油腻、煎炸食物及生冷、硬固、不易消化食物; 2.忌食物过量; 3.忌烟、酒及辛辣有刺激的食物。 六、胸痛 1.忌肥腻类食物,如肥肉、海鲜等;

七、黄疸 1.忌酒; 2.忌油腻、辛辣、海鲜不易消化食物,如鱼、虾、肥肉、煎蛋、葱、蒜及生冷瓜果。 八、腹胀 1.忌过咸食物,如咸鱼、腐乳、咸肉等; 2.忌油腻荤腥、油炸坚硬食物,如肥猪肉、羊肉、狗肉等,但动物内脏可吃,如猪肝、猪肺、猪肾、猪心及瘦肉等,但忌多吃; 3.忌海鲜、发物、寒凉生冷食物以及含水量多的食物,如海鱼、蟹、虾、公鸡、菠萝、醋等; 4.忌食过饱。 九、水肿 1.忌过咸食物,限制水分摄入; 2.忌烟、酒及醋等刺激性食物,忌葱、蒜、姜等辛辣食物; 3.忌油腻、海腥、生冷水果,如虾、蟹、海鱼、南瓜、雪里蕻等。 十、牙龈出血 1.忌食油煎炙炒、辛辣刺激、生硬的食品,以免动火出血,如大椒、生姜、洋葱、韭菜、胡椒之类以及酸醋腌过的食物; 2.忌烟、酒,以免助长火热之势,生热动火,加重出血; 3.忌食海腥等发物,以免动血,加重病情,如虾、蟹、海鱼等。 十一、鼻出血 1.忌食辛辣刺激动火食品,如辣椒、生姜、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煎炒炸、海鲜等发物。 十二、便血 1.大量出血时禁食。小量出血时亦忌食鸡汤、肉汤、甜羹; 2.忌烟、酒、葱、蒜、韭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 3.忌油煎、炙炒食物。

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状(图解)

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 状(图解)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中医上常讲这样一句,通则不痛,通则不痛! 下面介绍一下经络不通的十四个常见症状:

一、手厥阴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二、手少阳三焦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三、手太阴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出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四、手阳明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五、足太阴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六、足阳明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七、手少阴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八、手太阳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九、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十、足少阴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十一、足少阳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十二、足厥阴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 十三、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阴阳失调。 十四、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气喘。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项) 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 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 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 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 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 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

老年人常见症状的中医保健知识

老年人常见症状的中医保健知识 一、腰腿痛 (一)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腿部疼痛,或以腰酸腿软为特点,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喜揉喜按,体倦乏力。 (二)保健要点 1.体穴疗法: 常用穴位:委中、犊鼻 定位: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犊鼻穴位于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正坐屈膝位,在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处取穴。 操作方法:可以用拇指点按双侧委中,点按的力量要适中。如此反复5~10次。10天1个疗程。患者也可自行按压。 2.体育康复法: 八段锦的“双手托天理三焦”和“左右开弓似射雕”。 太极拳、五禽戏均可使腰腿的筋骨得到缓和而充分的活动。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太极拳,如体力条件较好可练四十八式太极拳、五禽戏。 3.药物外敷法: 可用伸筋草、川断煎汤,取汁用毛巾在腰部湿敷,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如有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劳动后加重者,可用肉桂、生姜炒至热后以绢包裹熨痛处,冷后再炒热敷。 4.饮食疗法: 芝麻核桃粥:核桃仁(碾碎)、芝麻少许、大米100克,将核桃、芝麻、大米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熟即成。 枸杞羊肾粥:羊肾一个,枸杞子、大米,将羊肾、枸杞子、大米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熟即成。 以上两粥均具有补肾的作用。 5.足浴疗法: 药物:补骨脂、威灵仙,如有遇寒后腰痛加重,可加肉桂、川椒。 操作方法:将所有药物加水煎取3000ml,取药液置入药桶内,药液平面没膝,水温以40℃为宜,每次30~45分钟,以全身微微出汗为佳,日1~2次。 疗程:30天为一疗程。 注意:患严重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有出血风险、皮肤破损或皮肤感染者不宜足浴,饭前、饭后30分钟不宜进行足浴。 二、失眠 (一)临床表现: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醒后不能再睡,严重者数日彻夜不睡。 (二)保健要点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 感冒 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 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 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 3、哮病: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

艾灸常见病症及对应穴位

艾灸常见病症及对应穴位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 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心俞,内关,太渊,厥阴俞 糖尿病:关元,太溪 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热:大椎 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太阳,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 (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 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 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2)风寒表虚证 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

中医常见病症40种

中医常见病症40种 中医常见病症(40项)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

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三、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四、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 各论 一、内科症状 一全身症状 1畏恶风寒 [概念] 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 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阳盛格阴恶寒与阳虚阴盛恶寒:两证虽均有恶寒肢冷的症状,但病因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 64页)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 64页)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 明矾120g 白酒1000ml。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 五倍子、地榆各60g 明矾250g。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 明矾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 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取角孙穴。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 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 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耳针疗法: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 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中医常见病症

中医常见病症 1.感冒 / 上呼吸道感染 【病机】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入,或从皮毛内侵。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三证。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2.咳嗽 / 急(慢)性支气管炎 【病机】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三拗汤用麻杏草) + 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青黛+蛤蚧)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桑甘沙天麦扁玉 3.哮病 / 支气管哮喘 【病机】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痰。 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宣肺清热,化痰定喘—定喘汤 3)寒包热: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 + 石膏汤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五味参,冬虫夏草酌坎脐;胡桃沉香灵磁石,款冬半夏合橘红 6)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四君子+陈皮半夏 7)肺肾气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二陈汤+熟地、当归) 4.喘证 / 慢性支气管炎 【病机】喘证的发病机理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外邪或它脏侵袭,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 华盖散=陈麻人荆防白借书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化痰热,宣肺平喘—桑白皮汤=皮二母亲射前龙(桑白皮黄芩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 +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乌郎只是木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沉香) 6)肺气亏耗: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生脉散(党国五芪虫) 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人参+蛤蚧) 5.肺痨 / 肺结核 【病机】从“痨虫”侵犯的病变而言,则主要在肺。肺功能不强,或因其它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痨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二冬二百沙玉及(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步)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补天大造参术芪,归芍山药远志随,枣仁杞子紫河车,龟鹿茯苓大熟地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 明矾120g 白酒1000ml。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 五倍子、地榆各60g 明矾250g。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 明矾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 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1.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二节手足癣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治。 二、外治方法

克、、皮损以水疱为主,选用皂矾、枯矾、地骨皮、儿茶、黄精、侧柏叶各201 10克,水煎冷确后外洗;薄荷毫100克、1075%酒精2、皮损以丘疱疹、鳞屑为主,选用土槿皮酊(土槿皮升,浸泡一周)外搽;、皮肤枯厚、皲裂为主,选用柳酸软膏、大枫子油外涂。3三、内治疗法如出现湿疹样变,可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若出现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注意事项】、注意卫生,不穿公共拖鞋,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脚部多汗者,鞋袜要1 勤洗勤晒,保持干燥。 2、彻底治愈自身癣病,家庭中患有癣病者应同时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第三节 三、中医辨证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咀嚼不便。.热毒袭表:伴有恶寒发热、咽红等全身轻度不适。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1 脉浮数。.火毒蕴结:伴壮热、头痛、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2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攻心:伴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疲嗜睡,颈项僵强,呕吐,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取角孙穴。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耳针疗法: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火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毒攻心:治宜清热解毒,醒神开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紫雪丹。. 毒邪下注: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湿,方用普济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见病症-中药配方

中医 【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蜜麻黄5 g、 川射干10 g、 紫苏子10 g、 细辛3 g、 陈皮6 g、 山药10 g、 盐补骨脂10 g、 丹参10 g、 法半夏10 g、 五味子6 g 【中】风寒感冒 柴胡6 g、 葛根15 g、 荆芥10 g、 白芷6 g、 川芎6 g、 防风10 g、 羌活10 g、 生姜6 g 【中】风热感冒 桑叶10 g、 菊花10 g、 荆芥10 g、 桔梗10 g、 甘草3 g、 炒牛蒡子10 g、 连翘10 g、 大青叶15 g、 前胡10 g 【中】慢性扁桃腺炎 桔梗10 g、 甘草6 g、 玄参20 g、 枇杷叶9 g、 金银花20 g、

【中】慢性支气管炎 党参10 g、 麸炒白术10 g、 茯苓10 g、 陈皮6 g、 法半夏10 g、 山药10 g、 盐补骨脂10 g、 丹参10 g、 紫苏子10 g、 黄芩10 g、 桔梗10 g、 枳壳10 g 【中】暑热 荷叶10 g、 建曲10 g、 青蒿10 g、 茵陈15 g、 滑石10 g、 甘草3 g 【中】厌食 建曲10 g、 茯苓10 g、 陈皮6 g、 苍术10 g、 山楂10 g、 炒鸡内金3 g、 炒麦芽15 g、 砂仁6 g、 甘草3 g 【中】尿频 黄芪10 g、 党参10 g、 白术10 g、 陈皮6 g、 升麻6 g、 柴胡6 g、 益智仁1 g、 肉桂3 g、

【中】反流性食管炎 柴胡6 g、 白芍10 g、 枳壳10 g、 桔梗10 g、 蒲公英10 g、 夏枯草10 g、 厚朴6 g、 代赭石15 g、 海螵蛸20 g、 煅瓦楞子15 g、 甘草3 g 【中】小儿痴呆 紫河车3 g、 人参(直条)5 g、 山药10 g、 枸杞子10 g、 益智仁10 g、 石菖蒲6 g 【中】遗尿 山茱萸10 g、 盐菟丝子10 g、 山药10 g、 益智仁10 g、 金樱子10 g 【中】慢性胃炎 醋延胡索10 g、 白芍10 g、 炒川楝子10 g、 海螵蛸10 g、 蒲公英10 g、 沉香3 g、 乌药10 g、 甘草3 g 【中】疳积 木香6 g、 砂仁6 g、 人参(直条)5 g、

中医对各种常见病症的论述(下)

中医对各种常见病症的论述(下) 26、心绞痛、心肌梗塞 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欧美饮食,以鱼类和新鲜蔬菜为中心。养成多运动和使血液变清爽的饮食习惯,预防动脉硬化,防患于未然。 如果冠状动脉因为硬化或其他原因变狭窄,不能向心肌输送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人在做激烈运动或者吃得太多时,就会出现胸痛。因为心脏会痛得像被人揪住一样,所以被称作心绞痛。心绞痛,最长不超过15分钟,如果疼痛超过这 个时间,就有心肌梗塞的可能。应该立刻去医院,接受诊治。要预防和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每天应该尽量多走路。注意避免摄取过多的肉、鸡蛋、牛奶、黄油等食物,要以新鲜蔬菜、鱼贝类为中心。 27、感冒 感冒初期出现的发热和咽喉炎症是体内燃烧废物的 一种状态。饮用能够温暖身体、促进发汗的饮料,可以排泄体内废物,防止病原菌的侵入。 中医治感冒的处方由草根、麻黄、生姜、桂枝等可以温暖身体的成分组成,发汗解表。热的鸡蛋酒、生姜汤、红葡萄酒等民间疗法也可以温暖身体,祛除“寒气”。如没有以 上药食,可以盖着被子发汗。在感冒刚开始时,推荐泡浴、

慢跑等方法。 28、胃炎、胃溃疡 胃和十二指肠的疾病是很典型的寒性人疾病。戴腹带,贴敷暖宝宝,泡澡等可以温暖腹部。多吃具有抗溃疡作用的卷心菜也很有效。 触摸患有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胸口,通常都偏凉。这就说明其内部的胃和十二指肠都是凉的,说明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的血行不畅。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必须用腹带温暖腹部。在注意避免低温烫伤的前提下贴88一次性暖宝宝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腹肌运动,泡澡等,也可以有效地促进腹部血液流通顺畅。 29、哮喘 中医认为是由“水毒”引起的疾病。提高体温,使支气管扩张,将多余的水分通过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就可治愈哮喘。 哮喘在西医中是一种过敏疾病。鼻炎、哮喘、特异反应性皮炎等过敏疾病的症状是流泪、流鼻涕、痰、湿疹等,都是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症状,所以中医认为它是由水毒(水过剩)引起的疾病。因为水分过多,体内就会变冷,所以支气管也会收缩,空气就不能充分出入,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因此,对付哮喘,可以提高体温,让支气管扩张,以及让身体发汗、多排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 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中,风胜者为行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热胜者热痹,久病骨节变形者为尪痹,痹证日久体虚较甚者为虚痹。 病因:内因多由正气不足,外因多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病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一)分证论治 1.行痹 症状:游走性关节疼痛,恶寒喜暖,头身疼痛,脉浮紧,多见于肘、腕、膝、踝等处,可能几个关节同时发病,并伴有酸胀感觉,屈伸不利,或有怕风发热的表证现象。舌红,苔薄白。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常用中成药:追风活络丸、疏风定痛丸、关节炎片等。 川乌、草乌、羌活、独活、威灵仙(酒制)、乌梢蛇(酒制)、荆芥、防风、香附(酒制)、桂枝、 2.痛痹 症状:关节疼痛,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白,关节屈伸不利,行走艰难,得热疼痛减轻,遇阴雨天或寒冷疼痛加重。舌质红润,苔白而薄腻,脉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常用中成药:可服小活络丸,外用坎离砂热熨等。 3.着痹 症状:关节重着酸痛,伴有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不仁,多有肿胀,手足不灵活,行走不便等。舌质红,苔白腻而厚为寒湿之象,苔厚腻而黄为湿热之证。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常用中成药:可服换骨丹、愈风丹等。麝香、桂心,甘松、川乌、白芥子、藿香、草

乌、海桐皮 4.风湿热痹 症状:风湿热痹发病较急,症状为关节红肿疼痛,局部发热,得冷减轻,痛处拒按,行动不便,严重者伴有发热,烦躁,舌干口渴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常用中成药:湿热痹颗粒、风痛安胶囊、寒热痹颗粒等。 苍术牛膝地龙防风防己黄柏连翘忍冬藤 5.虚痹 症状:痹痛旷日持久,伴有腰膝酸痛,筋骨痿软,肌肉萎缩,步履艰难。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心悸,纳呆,颜面微青而白,形体虚弱,舌质淡红欠润滑,苔黄或白,脉多沉虚而缓。 治法:补益气血,活络,佐以舒筋。 常用中成药:独活寄生丸、健步强身丸、益肾蠲痹丸、骨仙片等。 (二)其他疗法 1.风寒湿痹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常用穴位:行痹取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脾俞、阴陵泉。加减:肩部取肩髃、肩髎;肘部取曲池、天井;腕部取外关、阳池;背腰部取身柱、腰阳关;髀部取环跳、髀关;股部取承扶、风市;膝部取犊鼻、鹤顶;踝部取丘墟、申脉。

32种常见慢病42种特殊疾病、25种大病

吉林省健康扶贫32种常见慢病、 42种特殊疾病、25种大病名称及报销政策 42种特病:(报销政策:德惠市人民医院门诊享受90%报销) 1、恶性肿瘤放化疗; 2、白血病;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4、血友病; 5、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脑瘫; 7、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 8、血管支架植入术后; 9、心脏换瓣膜术后;10、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11、胃息肉内镜治疗; 12、痔疮门诊手术治疗;13、肾、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14、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药物治疗);15、乳腺癌(内分泌治疗);16、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17、病毒性肝炎;18、肝豆状核变性;19、肝硬化;20、肺结核(免费项目除外);21、外阴白斑;22、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23、肾病综合症;24、血吸虫病;25、克山病;26、囊虫病;27、大骨节病;28、再生障碍性贫血;29、布鲁氏菌病;30、手足口病;31、帕金森式病;32、癫痫;33、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34、重性精神病;35、强直性脊柱炎;36、银屑病;37、大肠(直肠)息肉内镜治疗;38、重症肌无力;39、白癜风;40、系统性红斑狼疮;41、艾滋病;42、儿童苯丙酮尿症。 25种大病:(白内障去红星医院免费救治、心脏病去吉林省心脏病医院免费救治,限扶贫人员且真实患有疾病) 1、儿童先心病; 2、儿童白血病; 3、胃癌; 4、食道癌; 5、结肠癌; 6、直肠癌; 7、终末期肾病;8、肺癌;9、肝癌;10、乳腺癌;11、宫颈癌;12、急性心肌梗死;13、白内障;14、尘肺;15、神经母细胞瘤;16、儿童淋巴瘤;17、骨肉瘤;18、血友病;19、地中海贫血;20、唇腭裂;21、尿道下裂;22、耐多药结核病(新增);23、脑卒中(新增);24、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新增);25、艾滋病机会感染(新增)。 32种慢病:(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诊断,建立慢病手册,门诊开药享受80%报销,慢病复印件交给患者家中存放) 1、慢性支气管炎; 2、肺纤维化; 3、慢性阻塞性肺病; 4、哮喘;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6、高血压(2,3期); 7、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8、风湿性心脏病; 9、心力衰竭(心功能2,3级);10、心内膜炎;11、慢性心包炎;12、心律失常(限房颤);13、慢性胃炎;14、胃溃疡;15、慢性肠炎;16、溃疡性结肠炎;17、慢性胆囊炎;18、慢性胰腺炎;19、脑动脉供血不足;20、慢性腹泻;21、慢性鼻(咽)炎;22、慢性鼻窦炎;23、糖尿病(饮食控制无效);24、痛风;25、脑出血(恢复期);26、脑梗塞(恢复期);27、高脂血症;28、子宫内膜异位症; 29、中耳炎;30、慢性肾炎;31、脊柱退行性病变;32、恶性肿瘤镇痛治疗。 健康扶贫政策:服务111,看病120 服务111:一人一份居民健康档案,一户一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贫困患者一人一策, 看病120:定点医院(德惠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住院报销90%,自付不超过10%;卫生院慢病门诊报销80%,自付不超过20%;贫困患者住院0押金,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

背部胀痛,膀胱经不通的常见症状之一, 古法中医打通膀胱经的方法!

背部胀痛,膀胱经不通的常见症状之一,古法中医 打通膀胱经的方法! 经络学说是中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全身14条经络,如果哪条不通,就会引起相应的症状。 ★膀胱经不通的常见症状: 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膀胱经不通的原因 造成经络不通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 其中外因:受自然环境的污染。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天气的影响,所造成的细菌、病毒、冷、热、风、湿的侵袭等等。 相比较外因来说,内因更重要,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体内某些器官出了毛病。受现代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夏季在户外出汗很多,回到房间立刻开空调,温度一下降低。

暑天,冰镇啤酒,饮料,不断,再加上熬夜,出门开车运动不足等等太多的不良习惯,也是最终造成人体生命活动 规律的混乱和失调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经络不通,生病、身体亚健康状态。特别是五脏六腑器官出了毛病,物质、能量无法交汇转化,自然造成经络不通,精气不足,睡眠不好,造成颈椎病,脏腑性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气血不足。如果身体的气血不足,不能把身体的垃圾运送 出来,经络也会堵塞。 3.精神内伤,思想上出了毛病。《内经》讲“精神内伤,形必败亡。”。中医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打通膀胱经的方法: 若这条经络通畅,外寒难以侵入,内毒及时排出,身体何患之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打通膀胱经。所谓“打通”就是让更多的气血流入这条经络。那么,谁给膀胱经供给能量呢?主要是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只是个通道,本身无动力运行,需肾气的支持才能完成御寒、排毒的功能。 打通膀胱经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很多,如捏脊法、刮痧法、拔

经络不通引起的常见疾病

经络不通所导致的常见病症 1.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闷、口干;神经衰弱。 2.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3.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痹、面色皮肤无华。 4.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5.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无味;容易呕吐、胸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等症状。 6.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 7.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气短、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8.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胸闷、头

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胖;肩周炎等。 9.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10.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11.胆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12.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小便黄、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等。 13.督脉不通的常见症状:虚寒、怕冷、手足不温、疲劳乏力;颈椎痛、腰椎痛、痔疮、便秘。 14.任脉不通的常见症状:怕热、汗多、阴阳失调、月经不调;阳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痹、气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