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导语: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但是很多人因为饮食上过于任性,最后不幸得了脑血管疾病,性命受到了严重威胁。由于脑血管疾病发作的时候是

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但是很多人因为饮食上过于任性,最后不幸得了脑血管疾病,性命受到了严重威胁。由于脑血管疾病发作的时候是比较急促的,治疗的速度必须快,那么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又有哪些呢?希望通过小编的讲解,大家能够有所收获。下面就来听听内科专家是怎么说的。

临床表现

1.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的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可见胸闷、心悸不宁、心慌气短;心率不齐;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气紧、晕厥、虚弱、嗳气;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弦为主症的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

2.脑血管疾病

如缺血性脑中风的症状(包括脑血栓、脑栓塞等):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

治疗方法:

1.保持心态平衡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进展

▲65岁的心房颤动患者,突然发生命名困难。2周来共发生过5次‘每次维持2~15秒。查体无神经系统异常。脑CT无异常。可能的诊断是:(E_A.脑动脉瘤B.脑血栓形成C.脑肿瘤D.脑出血 ▲对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该应用的治疗是:(B)A.噻氯匹定B.阿司匹林C.华法林D.噻氯匹定加双嘧达莫 ▲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措施不妥的治疗方法是(D)A.卧床休息4~6周B.应用止血药物C.静滴20%甘露醇D.低分子肝素注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的时间最长应在:(A)A.24小时内B.28小时内C.36小时内D.48小时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目的的是:(D)A.改善神经功能的缺失B.保护脑细胞C.增加再灌注D.预防复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累及的血管是:(C)A.基底动脉系B.椎动脉系C.颈内动脉系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者男性,66岁,突然头疼呕吐,伴意识丧失20分钟。查体神志清楚,颈部抵抗,克氏征阳性。右侧眼险下垂,右侧瞳孔4mm,光反应消失。诊断是:(B)A.脑梗死B.蛛网膜下腔出血C.高血压脑出血D.脑动静脉畸形出血 ▲男,55岁,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一天前发现左侧上、下肢活动受限,吐词不清,神志清楚。无明显头痛、呕吐,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左半身痛觉减退。临床上考虑可能性最大的疾病是:(D)A.脑出血B.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脊髓半切综合征D.脑血栓形成▲女,77岁。晨醒后左侧肢体无力,刷牙时无法拿杯,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史,无心脏病病史。半天后急诊。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Ⅲ级,腱反射高于右侧,左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可能的诊断是:(C)A.脑转移癌B.脑栓塞C.脑血栓形成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男性,48岁,打牌时突感头痛,颈部僵,CT示脑池内高密度影,正确的诊断是(C)A.脑血栓形成B.脑栓塞C.蛛网膜下腔出血D.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D)A.吸烟史B.蛛网膜下腔出血史C.脑出血史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A)A.3小时内用rt-PAB.12小时内用rt-PAC.罂粟碱D.尼莫地平 ▲眩晕、眼震、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见于:(D)A.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C.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D.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青年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意识清、四肢无瘫痪、颈项有阻力。为鉴别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是化脓性脑膜炎,宜采用的主要方法是:(B)A.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检查B.颅脑CT扫描C.反复测量体温D.腰椎穿刺查脑脊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好的诊断措施是(A)A.头颅CTB.腰椎穿刺C.脑电图D.视力检查

脑血管病教案

河北北方学院教案编号 3 一、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1.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3血 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病因。 三、诊断与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1.挽救生命2.降低残疾3.预防复发4.提高生活质量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 碍;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病因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 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 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子学说 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阿-斯综合征 治疗:TIA是急症TIA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 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1. 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 2.药物治疗 五、脑梗死。 1.定义: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 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 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2.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主要采用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 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3.辅助检查 1) 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 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2)核磁共振(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 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出血性梗死时T1相有 高信号混杂 3)TCD:对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痉挛或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 有帮助,目前也有用于溶栓治疗监测 4.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2016-05-19 中华神经科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为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相关专家的多次讨论,达成此共识。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1]。 脑小血管病病因 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2]。 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3,4]。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 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5]。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现象较为急骤,且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此,临床中十分重视该种疾病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若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受到及时救治及合理干预,将有利于取得较好的预后成效。现阶段,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方法有很多,此文就该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其进展情况作以下综述。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1 前言 临床中接收的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均因其脑动脉血栓而发病,如果脑动脉出现堵塞现象,脑组织将会随之发生缺氧、缺血,并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缺血瀑布样反应”的一系列病症问题。从当前的药物治疗现状来看,用于治疗此病的方法多以降低病人脑部组织损伤程度、延长脑神经元寿命为主要目的,现在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状及其进展展开综述。 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患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多数病人都会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的症状,向病人予以抗血小板凝聚的相关药物,有利于消除因血小板过度凝聚而诱发的血管堵塞现象。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其可促使TXA2快速合成,进而阻断血小板聚集以及释放反应,同时阿司匹林半衰期在15~30 min内,通常在1~3小时内可使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药物起效较为快速。和阿司匹林的药效相比,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受到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将其使用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除此之外,有关研究指出,阿哌沙班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助减少体循环栓塞、卒中等的出现率及致死率,并且未增加病人用药期间大出血风险。当前,临床中以多药联用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实施颅内動脉支架置入手术后需要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展开治疗[1]。 3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的是:向病人给予某些药物以促使阻塞血管的栓子较快溶解,并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现阶段,溶栓治疗分为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两种,当中静脉溶栓在临床中的运用时间相对较长,且技术更为成熟,特别是针对远端性血管阻塞的疗效甚为理想。常见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及链激酶等。尿激酶一般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发6小时内的临床治疗中,该药经大量试验证实其有效安全,并通过了国家审核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用在病人病发3小时内治疗中,此药在血管再通方面的疗效较佳,也有助于治疗病人的颅内出血症状。链激酶属于较常见的溶栓治疗药剂,一般用在病发后3~4.5小时内的治疗中,虽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此药容易增高血管出血的临床风险,故此临床中多不建议使用此溶栓药物。动脉溶栓是用于紧急救治缺血性脑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护理 血管性痴呆,包括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在起病、临床特点和病程上均与阿尔采末式病性痴呆不同,典型病例均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史,并有短暂的意识损害,一过性轻瘫或视觉丧失,痴呆也可发生在一系列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或继发于一次重度卒中,但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后,记忆和思维损害成为突出表现,起病通常在晚年,可在某次短暂脑缺血发作后突然起病或逐渐起病。 1 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涉及广泛,临床表现极为复杂。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常见的病症外,还包括各种脑血管炎症、脑部血管畸形以及静脉系统的疾病等。在此就不一一详细阐述了。 2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及神经系统症状,饮食及睡眠等日常生活的活动功能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或需他人协助料理。因此,必须施以精心护理,才能有助于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2.1 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偏瘫失语等引起,表现为病人不能料理个人生活,饮食、起居、洗漱均需协助。(2)社会功能丧失。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表现为丧失工作、学习能力。(3)兴奋冲动。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表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异常行为。(4)焦虑。由于疑病妄想引起,表现为常诉说内脏有病,解释无效,病人焦虑、叹气、坐立不安。(5)睡眠障碍。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睡眠倒错,夜间不睡,到处乱窜,而白天却蒙头大睡。(6)易激惹,冲动;或抑郁,焦虑,由于情绪障碍引起,表现为冲动,伤人或抑郁,自责自罪。 2.2 护理措施 2.2.1 一般护理 (1)病人入院后不要突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2)保持规律性的生活,尤其是睡眠、饮食,活动时间应有规律。 (3)病人身边的事情尽量让其自己做。(4)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5)让病人保持分担责任意识,在病房中分担一点责任,会强化病人责任意识。(6)适当让病人会客或外出,但需护理人员随同。 2.2.2 病情观察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重者为痴呆。因此,对并发症的症状有隐匿、不典型以及多病共存的特点,故护理人员要全面的、仔细观察病情变化。(1)生命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李蕾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李蕾 发表时间:2016-08-07T11:42:37.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蕾 [导读]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1例。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关闭而导致脑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1]。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或称之为脑卒中或脑中风。病情较轻的患者常常要经过3~6个月的治疗方可逐渐恢复,实现生活自理;病情较重的往往导致患者昏迷、死亡或产生严重后遗症[2]。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因致残或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700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经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9.8±1.6)岁。主要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脑室出血8例,缺血性卒中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8例,海绵窦动静脉瘘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 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术前均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告知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双方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2)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外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CT或者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3)脑血管造影排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碘过敏、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的1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5]。该疾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8]。目前,血管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广泛的应用[9]。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10]。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脑血管造影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基础。然而脑血管造影容易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可以从造影的步骤、完整性、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造影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动脉鞘等方面出发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11-12]。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中年以上人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研究中采用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技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尚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必将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对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技术均获成功。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严格刷选合适的病症,对其适应病例、材料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结合严谨而成熟的操作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妥善处理和观察随访,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一定会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媳,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2(6):986-988. [2]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2-93. [3]刘武,罗伟良,陈伟奇.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5):456-457. [4]王鹏,陈波,陆陪松.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2):1947-1948. [5]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标准[详]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 为规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外血管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护士资格考试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1、张老先生因脑血栓在家卧床2个月,大小便失禁,不能自行翻身,近日尾骶部皮肤呈紫红色,压不退色。为预防病人发生其他并发症,护士应着重指导家属学会 A、鼻饲灌 B、皮下注射 C、测量血压 D、被动活动 E、更换敷料 2、突然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A、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B、脑出血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 E、脑血栓形成 3、内囊病变常出现 A、偏瘫 B、交叉瘫 C、截瘫 D、四肢瘫 E、单瘫

4、一脑梗死患者在饭后突然出现呼吸深且慢,吸气时明显困难,护士应考虑为 A、气管异物 B、气胸 C、急性左心衰竭 D、支气管哮喘 E、重症肺炎 5、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是 A、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B、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 C、持续时间不超过2天 D、持续时间不超过24h E、持续时间不超过30min 6、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A、桥脑 B、脑干 C、大脑半球 D、内囊 E、小脑

7、患者,女性,34岁,洗衣时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体检:意识清,失语,心律不齐,心率106次/分,脉搏86次/分,左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2级,偏身感觉障碍,首先考虑的疾病是 A、脑桥出血 B、脑栓塞 C、脑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E、蛛网膜下腔出血 8、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 A、高血压 B、先天性脑动脉病 C、脑动脉硬化 D、风湿性心脏病 E、休克 9、患者,女性,66岁,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10年,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流利,逐渐加重2日。体检:神志清楚,血压正常,混合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侧,饮水自右侧口角漏出,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低下,右下肢病理征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膜炎 B、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2005-4-5 百拇医药(https://www.doczj.com/doc/347394306.html,) 点击次数:13820 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也高的一类疾病,急性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本病分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前者常见的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塞,后者常见的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从历代医籍中对中风都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到金元是中医百花齐放的时代,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他们认识了中风的病因和病机是以内因为主,以后出现了治疗中风一系列的有效方药。解放后,中医中药的研究得到飞跃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现代医学的手段研究中医中药和剂型的改进,改变了传统口服药的途径,研制出了很多单味药和复方药的注射剂,在抢救急症和危症病人时,中医中药也有用武之地。近20年来,西医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也很快,如降纤溶栓药、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药和脑保护剂等逐渐问世和对脑出血微创手术的开展都非常令人鼓舞。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西医治疗 1.1 抗凝血疗法 传统的抗凝血疗法由于并发症多,临床很少应用。现在有新药低分子肝素(速避凝)(Fraxiparine),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1.2 溶栓药 当今世界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有以下4种,第1代溶栓药物有链激酶和尿激酶,第2代溶栓药物有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和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溶栓药物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治疗的时间窗,应在脑梗塞发病后6~48h 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强调6h以内的超早期治疗,最近有作者更强调3h以内的超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溶栓药物主要是有出血并发症,特别是并发颅内出血,而影响了溶栓药物在临床的应用。 1.3 扩张血管药 脑梗塞应用血管扩张剂有不同的看法。Waltz(1971)认为没有依据支持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扩张血管药物是有好处的。Meltenvy(1972)认为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不能认为扩张血管药是没有帮助的。国内也有两种不同看法,但是下列情况禁用或慎用脑血管扩张药:脑梗塞有血压低或偏低,脑梗塞时有明显脑水肿,出现盗血综合征。扩血管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作用于受体的药物,临床上应用较少;另一类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前列腺素E、丁格地尔、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西比林和脑益嗪等。 1.4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可能会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对预防复发有一定的疗效,如无胃溃疡及出血性疾病可应用这类药物。据统计长期服用可使缺血性中风减少22%左右,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活性,减少血小板中的血栓烷A 2 (TXA 2 )的合成,降低血小板聚集。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有阿司匹林,最佳剂量尚未统一,据国外多中心研究表明,每天最佳剂量是75~150mg不等。另外还有噻氯吡啶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据报道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副反应也可能引起消化道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它可分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占90%以上。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超重、中度以上饮酒、膳食高钠、低钾及低钙及精神压力增加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可出现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感觉及运动缺失、心悸、胸 痛、踝部水肿等。 诊断: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O )≥90mmHg.。 测量3次非同日血压均符合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患者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 ,也可诊断为高血压。 确诊高血压后同时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下线索提示有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①严重或顽固性高血压;②发病年龄轻;③原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恶化;④突然发病;⑤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为肾实质性高血压、肾素瘤、肾血 管性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源性高血压等。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若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以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血压(mmHg )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140 140~159 160~179 ≥180 ≥90 90~99 100~109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09-09-29T16:08:47.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2期供稿作者:毕玲[导读] 脑血管意外是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动脉供血不足等非外伤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河北省保定市252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91-02 脑血管意外是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动脉供血不足等非外伤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这一病种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以有高血压病史的居多。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增加,由于病情难以治愈、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高等因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全社会都应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1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首先在全民中宣传和落实“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以培养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维持和增进健康,惟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脑血管病在我国增长的势头。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发病原因诱因、症状、体征、防治措施和服药注意事项,调动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预防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抢救时机,降低病死率。坚持治疗高血压是减少脑出血的主要措施,控制不良情绪,避免剧烈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刺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烟酒嗜好,常食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坚持锻炼,进行小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促进康复,防止发病。 2 脑血管疾病的护理 2.1 观察发病前的先兆①一过性的眼前发黑,短暂性的视力障碍,表示视网膜血管有短暂缺血。②头转向一侧时突然手臂无力、麻木、言语不清,1~2min后恢复。③连续打哈欠,为脑部呼吸中枢缺氧、缺血性脑卒中的报警信号。④短暂性脑缺血,一过性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眩晕、失语多在24h内完全恢复。 2.2 意识状态出现昏迷是脑功能严重障碍,以内囊出血最常见,对神志恍惚和浅昏迷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这是观察病情好转与恶化的重要指标,同时做好昏迷患者的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溃疡。 2.3 烦躁随着出血量和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烦躁,要密切注意烦躁原因,不能单纯认为是脑出血加重和颅内压增高所致,而忽略了尿潴留也可引起烦躁。 2.4 大小便情况随着意识的丧失,二便不受任何神经支配,膀胱和肛门括约肌也处于瘫痪状态,此时对大小便失禁和尿潴留的患者都应给予留置导尿。 2.5 呕吐血肿直接压迫延髓呕吐中枢,刺激前庭及迷走神经出现呕吐,应立即降颅内压,及时给20%甘露醇静脉滴注,呕吐时让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同时还应注意呼吸道及瞳孔变化情况,如患者痰多,协助患者翻身,轻拍背部以利排痰;如出现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病情危重、出血量大,应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2.6 皮肤对长期卧床的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位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按摩肢体及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 2.7 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忌食辛辣及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内脏、蛋黄等,应少量多餐,不宜过饱。 2.8 加强锻炼恢复期应加强肢体锻炼,做伸屈提物等动作,逐渐适应坐站等体位的改变,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也可借助拐杖行走,逐步增加活动量。 2.9 对语言障碍的患者以先从练习发音开始,进而数数,再学拼音,直至对话的方式进行,也可用书写的方法巩固记忆等。总之,认真细致坚持做好各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

脑血栓形成 系指因脑动脉血管壁本身病变→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血管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软化和坏死。占中风的75% 。 【常见病因】 1 脑动脉粥样硬化 2 各种动脉炎 3 血液成份或血流异常 【中医病因病机】 中年以上,元气先以亏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液凝滞,留而为瘀; 元气之亏非止一日,瘀血之积亦非一日,故当患者 休息、安静、疲劳或睡眠之时因气血运行缓慢而发病。 也有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痰生风,肝风引动宿瘀; 平素体胖痰多,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瘀互结,阻于血管,导致气血不流通而发病。 【临床特点】 定性1、多见60岁以上,有脑动脉硬化或TIA发作史。 2、多在安静中起病,逐渐进展。 1~2天症状、体征达高峰。 3 、意识多清醒,一般无二便失禁及头痛、呕 吐现象。 4、脑膜刺激征(一)。 5、CSF多正常。 6 、头颅CT >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定位:似TIA,症状持续>24小时。 【临床类型】 1、完全型<6小时病情达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 本型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 重,可持续6小时~ 数天。 3、缓慢进展型>2周症状仍进展。与脑灌注减少, 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 渐扩展有关。 4、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 I N D)出现的神经症状 一般在24~72小时恢复,最长可持续3 周, 不留后遗症。 【不同动脉闭塞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见症状——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主侧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

若影响眼动脉可有特征性病变—— 同侧一过性视力障碍、 及霍纳(Horner)综合征。 2、大脑中动脉 (1)主干闭塞: 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 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2)深穿支闭塞: 仅对侧偏瘫,可有失语。 (3)皮质支闭塞: 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 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额叶内侧缺血) 排尿不易控制 (∵旁中央小叶受累) 对侧中枢性面瘫及上肢轻瘫 (∵深穿支闭塞) 淡漠、欣快及双侧脑性瘫痪 (∵双大脑前动脉) 4、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部、丘脑、上脑干。 对侧同向偏盲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 丘脑综合征: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 感觉过度、自发性疼痛)。 锥体外系症状: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 动眼神经麻痹 小脑性共济失调 5、椎-基底动脉 常见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 四肢瘫痪、球麻痹、意识障碍、迅速死亡。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闭锁综合征——神志清楚,但四肢瘫痪、双侧面 瘫、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缄默无声,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6、小脑下后动脉 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 突然眩晕、呕吐、眼震、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 及声带麻痹(∵吞咽、迷走神经) 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受损)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那么,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复发呢?主要是第1次发病后,病情虽经治疗得到了控制,但病因 却没有完全消除。引起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 血症等,这些病多属慢性疾病,彻底治疗是不容易的。经过治疗,一些易发因素,虽然一时 得到控制,但病后若疏于继续坚持治疗,血压仍会升高;脑动脉硬化仍然缓慢进展;糖尿病、心脏病仍会依然存在,这些都仍然是引起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复发后,会出现与第1次发病时相同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说话不清、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等。有的表现嗜睡,意识障碍。少数病人健康侧肢体出现麻木、感觉异 常或偏瘫。如果两侧偏瘫,病情就更严重了,除了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强哭强 笑等假性球麻痹的症状外,还会出现“睁眼昏迷”。若护理不当,往往死于褥疮、泌尿系统 或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脑血管病有哪些先兆症状 脑血管病虽然起病急骤,但很多病人,在发病前1~2天或前几小时,都有一些早期信号, 医学上称为“中风先兆。”这时如能及时识别,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多能使病人转危为 安,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有哪些呢?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 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 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 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 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 能障碍的表现。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警报,要 特别警惕。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 地治疗。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中风先兆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高血压的老年人使用降压药有讲究,有原则,对于老年降压药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的资料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 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进补要适度,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适当运动: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激光疗法: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自从出现了净雪激光治疗仪,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食疗的基础上借助物理疗法效果更好。 高压静电疗法:通过高压静电治疗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促进人体细胞复活,使人体功能充分改善,达到治疗目的。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报道治疗52例,其中显效26例(50%),好转22例(42%),无效4例(8%)。其中有效率92%。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报道治疗6例脑梗塞患者,3例显效,3例好转。 因为高电位能有效地改善脂蛋白,降低血液黏稠度,因而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状态,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对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复发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饮食习惯,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心脑血管疾病产生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造成的。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千万不要单纯的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的考虑,仔细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