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文学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第一节18世纪文学概述

一、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enlighten)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使命,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各国启蒙运动特点:英国

18世纪英国的启蒙运动主要任务是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清除封建残余。他们的革命比较保守和温和,不愿采取极端行动。

各国启蒙运动特点:法国

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要推翻法国封建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启蒙运动领袖都是知识分子,政治斗争首先采取了思想斗争的形式。

各国启蒙运动特点:德国

18世纪,德国政治上陷于封建割据状态,全国分裂为300个左右的封建小邦。封建割据的局面使德国不可能产生强大的资产阶级。德国资产阶级依靠为宫廷服务而生活,他们的生产主要是满足宫廷的消费。经济上依附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思想上的软弱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德国启蒙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割据,争取德国的民族统一,而不是像法国那样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

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小说起源于期刊。英国期刊兴起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最初期刊发布社会新闻,把口头流传的政治见闻、商业见闻见诸文字,为政治和商业服务。到了18世纪,期刊具有了文学性,登载各种娱乐性、杂感性的文章,报导社会上的各种趣闻,具有“街谈巷议”的小品文特点。英国小说家从办期刊,给期刊撰稿,走上小说创作生涯。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生活。在小说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流浪汉小说风格,描写人在路上的冒险传奇。代表作是笛福《鲁滨孙漂流记》(1719)、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和菲尔丁《汤姆?琼斯》(1749 )。

四、德国文学

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是在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民族戏剧。

德国启蒙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启蒙时期(1700-1770)

莱辛的理论著作《汉堡剧评》、《拉奥孔》;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逊小姐》和悲剧《爱米丽亚·迦洛蒂》

2、狂飙突进时期(1770-1785)

青年时期的歌德与席勒

3、古典主义时期(1784-1805)

歌德与席勒的十年合作

六、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从主题上看,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

2、从题材上看,以现实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多描写日常生活。

3、从人物塑造上看,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为中心人物,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

4、从文学形式上看,创造新的体裁,文学形式多样。

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

第二节歌德

一、生平与创作

歌德(1749—1832),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10年官,官至宰相之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终年83岁。

歌德的才华与历史定位

天才的文学家:勤奋写作六十余载,全集多达143卷,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游记、谈话录、自传等体裁都采用过;

卓越的政治家:魏玛十年,官至首相;

勤勉的自然科学家: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将形态学、形变学引入科学史;其自然科学方法论被认为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恩格斯:“天才的诗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海涅:“世界的一面镜子”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给歌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它使歌德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青年作家。

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小说中,维特在给威廉的信中讲述了自己在感情和事业方面的失落,小说以维特的自杀收场。

维特为什么烦恼?

维特的追求:

幽静山村:“你熟知我的脾性,喜欢找个惬意的地方造一座小屋栖居,不管那儿有多么不便。”

古典书籍:《荷马史诗》和莱辛的作品

独特的爱情观:爱情是挣脱理性、世俗束缚的自然流露

这三者都代表了跟现实格格不入的物质或精神空间,整个小说中都弥漫着维特自恋而自怜的气息。

维特的爱情观

小伙子爱上个姑娘,整天在姑娘身边磨蹭,把全部的

精力和财产花在她的身上,企图时时刻刻向她表示钟情。

于是有个俗人,一个衙门中人,来对他说:“可爱的年轻人,

恋爱是人之常情,你必须像平常人那样爱她才行!把你的

时间分一部分放在工作上,把休息的时间献给你的姑娘。

好好计算一下你的财产,必要的用途以外,如有宽裕,我

也不反对你送点礼物给她,只是别太频繁了,在她的生日

和命名日送点礼就够了,”等等。--如果他听从了,他会

成为一个有用的青年,我可以向任何一位君侯推荐,给他

个职位;只是他的爱情算完了,如果他是艺术家,他的艺

术也算完了。

维特为什么自杀?

理想认同破灭:

情感领域的自然美:可遇而不可得

工作领域的自然人性:不可遇,不可得

对自然和美的追求是维特的至爱,维特无法在公共的社会政治领域实现,就希望在私人的爱情领域实现,当这两个领域都无法实现,就只能自杀。并且,他的自杀也就带上了特有的反抗色彩。

维特的烦恼为什么引起共鸣?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青年因失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说明18世纪封建门阀观念、婚姻制度给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德国青年知识分子精神苦闷,找不到出路。

三、《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始创作,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就萌生了写作《浮士德》的计划。

①1773-1775年间,写了《浮士德片断》

②1797年开始重写《浮士德》

③1806年完成了《浮士德》的第一部

④1832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的内容

《浮士德》分上下两部,共有12111行。第一部不分幕,第二部分5幕。

第一部正文前三个部分:

《献诗》:诗人念旧述怀,感伤当年听他读初稿的友人

《舞台上的序幕》:诗人的文艺观和写作意图

《天上的序幕》:剧情的开端和全剧的总序

《天上的序幕》上帝与靡菲斯特订约

上帝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有迷误”,但“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

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人只要潜心向善,总是能回归正道的。魔鬼则认为不然,认为人是“比禽兽还禽兽的东西”,稍有引诱,便会堕落沉沦。他们便以浮士德为赌的对象,让魔鬼去引诱他,看看结果如何。

浮士德与靡菲斯特订约

魔鬼与浮士德立下契约:魔鬼做浮士德的仆人,满足他的一切欲望,一旦他对某一瞬间说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就要倒地而死,灵魂归魔鬼带走。

悖论:有时候魔鬼可以成为人的仆人,满足人的欲望;但是如果你沉溺于、满足于这种欲望的时候,你的灵魂就被带走了

《书斋》

浮士德将《新约全书》的《约翰福音》希腊原文翻译成他喜爱的德语,把“太初有道”译为“太初有为”,显示他对于抽象的思索感到不满足而想进入能动性的现实生活,预示了之后的人生之旅。

靡非斯特穿着浮士德的衣帽与前来求教的学生见面,把中世纪的逻辑学、法学、神学、医学都嘲弄了一番,然后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

“停一停啊,你真美丽”

《宫中大院》

浮士德:

我为几百万人开拓疆土,

是不算安全,却可以自由居住。

原野青葱而肥沃;人和牛羊

就能高兴地搬到新地之上,

立即移居在牢固的沙丘附近,

这是由勤劳勇敢的人民筑成。

里面的土地就像一座乐园,

尽管外面的海涛拍击到岸边,

如果它贪婪成性,要强行侵入,

大家会齐心奔赴,将决口堵住。

是的,我就向这种精神献身,

这是智慧的最后总结:

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

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

因此在这里,幼者壮者和老者

都在危险中度过有为的岁月有。

我愿看到这样的人群,

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结邻!

那时,让我对那一瞬间开口:

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我的尘世生涯的痕迹就能够

永世永劫不会消逝。

我抱着这种高度幸福的预感,

现在享受这个最高的瞬间。

(浮士德向后倒下,鬼怪们将他扶起,放在地上。)

《浮士德》的思想意义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永远探索、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三百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做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

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着矛盾,在他的性格发展中,贯穿着辨证的精神,这是他前进的动力。歌德其实是借着浮士德对不同生命领域的探索,对生命意义的不同认识来表达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生命的价值在哪里的思考。

《浮士德》的辩证法

《天上的序幕》

上帝:

“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他们,鼓舞他们,干他恶魔的活动。”

浮士德是人的积极或肯定的一面,靡非斯特是人的消极或否定的一面。这一人一魔,一主一仆,相反相成,如影随形;引诱与反引诱,快乐与痛苦,胜利与失败,互相依存,彼此转化。

靡非斯特的否定精神

靡菲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存在物,是否定精神的代表,“恶”的化身,却又具有“造善”的功能。

他以危害人类为宗旨,处心积虑地引诱浮士德陷入歧途;但他又是浮士德前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他的引诱浮士德作恶,客观上促使浮士德努力战胜邪恶、完善自我,从错误中探索出正途,向更高的境界飞驰,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同时,他的清醒,他对当时的哲学、法律、宗教的无情否定,对荒淫腐败的宫廷、强权政策等的有力嘲讽和鞭挞,又说明他是现实社会的揭发者和歌德的代言人。

靡非斯特的否定精神

靡非斯特的否定精神还体现在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人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怀疑、扬弃和否定。

满足人的欲望的前提是依靠理性,它能使各种膨胀的、变异的、变态的

欲望成为可能。靡非斯特一张口就批判人的“理性”这一启蒙运动的神圣概念,并把人的狂妄归结为对理性的拥有。在靡非斯特看来,人类称之为理性的东西不过是主赋予的“天光的余辉”,人“占据独用, 却比任何动物的兽性更甚”。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出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的体裁 鸥外鸥:香港诗人,诗歌《和平的基石》吴浊流:台湾作家,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铁抗:马华(马来亚华文)作家,小说《试炼时代》金庸:香港作家,小说《神雕侠侣》洛夫:台湾诗人,诗歌《石室之死亡》白先勇:美华(美国华文)作家,小说《孽子》聂华苓:美华作家小说《桑青与桃红》朱西宁:台湾作家,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林海音:台湾作家,小说《城南旧事》陈映真:台湾作家,小说《夜行货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新文学的诞生跟中国大陆“五四”新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台湾新文学也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在本质上始终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台湾文学又具有某些与大陆新文学稍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呈现什么样的基本格局? 抗战时期,内地硝烟弥漫,惟有香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块安静的乐土,从而成了全国抗战文学的一个中心,除了本地青年作者如谢晨光、侣伦等崭露头角之外,许多内地作家纷纷南下,他们有暂时寓居或把香港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胡风等;有暂时寓居但时间较长的,如茅盾、戴望舒、夏衍等;也有由暂时寓居转为长期定居的,如许地山、萧红等。他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 3、余光中中西兼容的现代诗追求有哪些基本特征? 余光中的中西兼容的现代诗最基本的特征是题材与风格的变化多端。他的诗歌题材浩阔、包罗万象,冲破了现代诗题材范围的栅栏,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等人性、生活、社会、历史等皆被遣入笔端,其中多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如《大江东去》、《乡愁四韵》、《呼唤》等;他的诗歌风格是现代诗质中总呼啸着古典的音响,古朴而典雅,古诗佳句的镶嵌、古典节奏色彩与现代白话文体的搭配,愈见其华丽缤纷、音调铿锵。如脍炙人口的《乡愁》。 4、五六十年代台湾各流脉小说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其文学史整体价值是什么? 50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出现了反共文学,称为“战斗文艺”,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等,极端政治化的宣传倾向使这类作品肆意歪曲历史并严重脱离生活真实,从而走进口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绝境;乡愁文学几乎与“战斗文艺”同时产生,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孟瑶的《心园》等,这类作品由于抒发了故国情、民族情、亲情、爱情和友情而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与乡愁文学同时兴起的还有乡土文学,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钟理和的《笠山农场》等,这些作品植根于台湾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烈的乡土色彩,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和本土风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台湾兴起现代派文学,现代派小说以王文兴、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代表作品有《寒流》、《永远的尹雪艳》、《魔女》等,这些作品多数都融入了较多的写实因素,只是保留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它们的文学史整体价值在于使小说创

18世纪重要文学内容

简析18世纪文学的背景: ①产业革命;②启蒙运动;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洛克重视感觉和经验的唯物主义哲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的蒸汽机以及当时的光学理论等;④古希腊文学传统。 简述18世纪文学的特征: (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启蒙文学成就最高,两种主要创作方法在该时期都有质的飞跃,直接为19世纪两种主要思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继英(16世纪)、法(17世纪)后,德国在1S世纪形成厂自己的民族文学。(2)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3)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丁一大步。(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如正剧、哲理小说等等。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及文艺复兴运动后所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简析18世纪启蒙文学的特点。 ①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②启蒙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哲理小说:是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和社会看法。不重视情节、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把人物的形象作为一种寓意,常用体裁有书信体、对话体、游记体等。哲理小说对开启民众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启蒙戏剧也称“正剧”或“市民剧”,它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由法国的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其特征是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描写日常生活,以平民为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育功能。代表作有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等。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全国性资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它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赫尔德是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什么是感伤主义? 答:感伤主义首先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名称从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感伤主义作家把现实矛盾看成是理性社会的罪恶,因而对理性采取否定态度。他们在作品中批评贵族与大资产阶级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在艺术上,重视感情的力量,力图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感伤主义作家注意描写平民形象,而且创造了日记体、游记体等新小说形式,给欧洲文学带来了新因素。 什么是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而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其主要贡献有三:一是美学理论。《拉奥孑L》(1766)探讨的是诗与画的界限。二是戏剧理论。《汉堡剧评》(1767—1769)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民族特性,要求反映市民阶级的生活、愿望和情感。三是戏剧贡献。其喜剧代表作是《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市民悲剧代表作是《萨拉?萨姆逊》(1755)和《爱米莉娅?迦洛蒂》(1772)。 歌德 论述浮土德的艺术形象。 这一生的痛苦曲折经历中,浮士德表现出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在他不断得到与不断失去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他生命饱满,感受丰富,痛苦促使他深入思考,失败磨砺他的意志,内心不断生出的种种意愿使其精力旺盛,永远开拓。:这种永远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气这正是欧洲

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上篇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和命名至今还是非常有争议的,并没有定论。因为它牵涉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个作家也许会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变、语言的转换等因素由此带来观念的巨大差异。本篇试图通过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探索它的意义何在。除此之外,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作以大致梳理,考察某些方法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解读过程,在这些研究视野中,新历史主义为我们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海外华文文学命名的困难性及内涵 事实上,要给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是非常困难的。这中间牵涉的问题十分的复杂,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海外华文文学”存在“海外”和“华文”两个概念。 1,从地域范畴上来限定 “海外”即当今之国外,更加严密的说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中国这个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这几个版块。这样,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把港澳台文学排除在外。虽然港澳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边缘文学”,但无论如何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而海外华文文学却并不隶属于中国文学。 在这里,“海外”一词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加以限定的。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一旦脱离它的母体,被置于异域环境中,它所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陌生的话语环境、扑面而来的文化隔阂、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这些由于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反差使得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来应对陌生的居住环境。这种陌生的环境反过来影响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於梨华和严歌苓这两个杰出的华文作家都曾表明,如果没有移居海外,她们不可能对中西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有那么深的感触,这是任何一个不曾脱离母体文化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2,从语言上来限定 “华文”指的就是汉语,即运用汉语进行创作,汉语是否运用,是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文学(如英文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等)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18世纪文学

第五章18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至18世纪仍然影响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A.古希腊文学B.中世纪文学 C.文艺复兴文学D.古典主义文学 2.法国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学的时间是(C)。 A.16世纪B.17世纪 C.18世纪D.19世纪 3.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这是(C )。 A.斯威夫特B.理查生 C.笛福D.菲尔丁 4.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作品是(B )。 A.《格利佛游记》B.《鲁滨逊漂流记》 C.《汤姆?琼斯》D.《克拉丽莎》 5.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所开创的传统是(C)。 A.现实主义传统B.浪漫主义传统 C.讽刺传统D.空想社会主义传统 6.代表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小说是(D )。 A.《鲁滨逊漂流记》B.《格利佛游记》 C.《克拉丽莎》D.《汤姆?琼斯》 7.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其代表作是(A)。 A.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B.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和《天真之歌》 C. 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 D. 布莱克的《经济之歌》 8.诗句“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再来干一杯上等美酒,无论我们到哪儿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的作者是(C)。 A.拜伦B.雪莱 C.彭斯D.济慈 9.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是(A )。 A.《波斯人信札》B.《老实人》 C.《天真汉》D.《拉摩的侄儿》 10.“种我们的园地要紧”的名言,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这句名言出自一部小说的结尾。这部小说是(B )。 A.《天真汉》B.《老实人》 C.《波斯人信札》D.《爱弥儿》 11.被恩格斯称之为“辨证法的杰作”的作品是(B )。 A.《修女》B.《拉摩的侄儿》 C.《宿命论者雅克》D.《天真汉》 12.《新爱洛德丝》的作者是(B)。 A.狄德罗B.卢梭 C.孟德斯鸠D.伏尔泰 1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女主人公是(C )。 A.尤丽B.苏珊娜

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1) 二、所谓华文文学,是指用汉语言文学写成的文学作品,均称作世界华文文学。(1) 年4月22日创刊于美国旧金山。(3) le勒指新加坡),于 年创办。(3) (4) (6) (一)海外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又呈现出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独特风貌。(6) (二)海外华文文学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因此较少创作流行小说。(8) (三)语言运用上浓郁的本地色彩。(9) 八、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取决于作家的辛勤劳作与海外华人共同的努力,同时也取决于华语、 (10) 1920年7 (11) 十一、1924 生。代表: 活跃的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诗人和小说家。(14) 14) (14)

盟的成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台湾进步作家的空前团结。(15) 17) 70年代大崛起做准备。1966 (18) 十五、完成于 民者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盘剥下,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31) 42-46)吴浊流说:“回想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因为我们在殖民地生存的本省知识阶段,任你如何能忍耐善处,最少限度也要遭受到像这部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的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写这部小说来给有心的日本人看看,并且留给我们后代的人知道。”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者吴浊流冒着生命危险,写成这样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发表的不朽作品。 貌,高度概括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真实面貌,对日本殖民主义同志下的台湾人民的悲苦境遇,身心所受到的巨大创伤以及他们不甘忍受异族压迫、奴役,盼望祖国强盛的心愿,作了全景式的逼真描绘。整部组品充满着高涨的民族意识和强 廊中不可多得的杰出典型形象。为日据时期台湾爱国知识分子在悲苦境遇中的觉醒和抗争的典型人物: ①充满义无反顾的反抗精神。作为日本殖民地的“贱民”,胡太明对奴隶生涯有着切肤之痛,种族歧视、经济掠夺、文化奴役,将其逼上反抗的道路。他慷慨题诗:“志为天下士,岂甘做贱民?……同心来复旧山河,六百万民齐奋起,誓将热血为义死。”吐露了数百万不愿做奴隶的台湾同胞的心声。 ②既受日本当局歧视,又得不到祖国信任的“孤儿”形象。作为正直善良的读书人,胡太明苦闷不堪,想在纷乱的世上求得一个宁静的安生立地之所。抗日高潮中,他裹足不前被当做日本间谍而逮捕入狱,逃回台湾喘息未定又被当做间谍嫌疑而受到殖民当局的严密探视。“命中注定我们是畸形儿,我们自身并没有什么罪恶,却要遭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③成熟坚定的爱国者。亲眼看见一批“救国义勇队”的英勇战士面对日寇屠刀,大义凌然,为国捐躯,在血泊中倒下,他看到了台湾同胞潜藏着的不灭的民族精神,思想产生了生华。他由一个妥协者一跃而变成一个“狂人”,一个成熟的坚定的爱国者。最后,他踏上

(2020年更新)电大汉语言本科《世界华文文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世界华文文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库 1. 1956年9月,由台湾大学夏济安教授创办了()。 C. 《文学杂志》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文坛()运动泛滥。 A. 战斗文艺 3.20世纪出现的留学潮有()次。 C. 3 4.70年代台湾文坛上出现了两次较大的论争,这就是()。 A. 乡土文学 5.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等在台大读书时,共同组织创办了(《》) D. 《现代文学》 6.被称为“无根一代的代言人”的作家是()。 B. 於梨华 7.被称为香港文坛“多面手”的作家是()。 B. 也斯 8.被誉为“当今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的作者是旅美女作家()。 D.张爱玲 9.陈瑞献被誉为新加坡()。 D. “全才作家” 10.陈若曦被称为()。 B. 传奇女作家 11.陈映真、王拓、杨青矗、黄春明等是()的生力军。 D. 乡土运动 12.陈映真被称为()。 D. 海峡两岸第一人 13.《丑陋的中国人》是()创作的。 B. 柏杨 14.“创世纪”诗社成员大部分为()诗人。 A. 军中

15.戴晓华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充满着()意识。 D. 女性忧患 16.担任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室”主持人的是()。 C. 聂华苓 17.杜国清、古贝等发起成立了()诗社。 D. 《笠》 18.菲华作家云鹤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 C. 《忧郁的五线谱》 19.高校教师阎真在新移民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A. 《白雪红尘》 20.高阳是台湾()大家。 D. 历史小说 21.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是()创作的。 A. 李敖 22.给新马华文作家方北方带来荣誉的长篇巨著是()。 C. 《风云三部曲》 23.古龙是台湾()代表作家。 B. 新武侠小说 24.虹影代表作品()。 A. 《饥饿的女儿》 25.华文文学活动已成为一种()的文学现象。 D. 世界性 26.华文文学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种文学。 C. 当今 27.黄东平的代表作是()。 B. 《侨歌》 28.黄孟文因多年致力于微型小说创作,被泰国公主颁发了()。 C. “东南亚文学奖” 29.既是活跃的理论家,又是颇有成就的诗人兼小说家的台湾文坛骁将是()。 B. 张我军 30.蒋濮在留学生文学题材上有了新开拓的小说是()。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 ——台湾文学(中国属性) 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 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 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 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 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 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 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 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 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 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光复后,因社会历史的巨变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大多数作家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一时还无法适应,难以用作品做出准确的反映。 三、由于过去日本统治者长期实行同化政策,明令禁止使用汉文,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文,造成多数作家不懂中文,只能用日文写作。 特点:承前启后的过度性,创作主题的批判性,作家队伍的复杂性。 钟理和,“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笠山农场〉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191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 1950年5 月,“全国文艺协会”成立,《宣言》提出:“反共救国是文艺家‘神圣’的任务。” 反共刊物有《文艺创作》、《幼狮文艺》、《妇女文丛》等。为了将“战斗文学”在台全面铺展,台湾当局采取了“除三害”运动(赤毒、黄毒、黑毒),其主要目标是反共代表作家有陈纪滢、潘人木、端木方、潘垒、姜贵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荻村传》、《华夏八年》、《旋风》、《重阳》、《蓝与黑》、《荒原》、《如梦令》、《莲漪表妹》、《野火》、《大江东去》。

2020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试卷1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试卷(A) 一,名著:20% 古代著名的史诗四部:古希腊的《伊俐亚特》、《奥德塞》及古印度的《摩珂婆罗多》、《罗摩衍那》。 十八世纪著名的小说四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理查逊的《克拉丽莎》、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 近代以前著名的六个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 近现代六部著名作品的主人公: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鲁滨逊 歌德《浮士德》的浮士德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格列佛 巴尔扎克《欧也尼.葛郎台》的葛郎台 歌德《浮士德》的浮士德 狄更斯《双城记》的马内特医生 二,简答题:(32%) 1,古希腊神话有哪些特点? 答:一、古希腊神话最大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体上和人一样,且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品质和行为,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也有正直、勇敢、残忍、嫉妒等各种品质,只是具有超人的智慧和力量,能长生不死。 二、古希腊神话想象丰富、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既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古希腊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受宗教迷信影响很少,不是神决定和主宰人,因而它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 2,但丁《神曲》的复杂性体现在哪里? 答: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 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 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复杂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 《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需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练,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它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

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47107674.html, 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贾颖妮 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4期 摘要:综览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无论是作家作品评论,还是文学现象的综合论述,都有新的开拓,理论建构也取得长足进步。具体而言,理论建构聚焦“华语语系文学”、中华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等议题,对相关研究范式展开学理性辨析。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的互动研究能深入文学现场,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论述。汉诗研究反思启蒙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贬斥,不乏洞见。作家作品研究涉及面广,研究方法多样。文学社群研究重点关注马华新生代作家和泰国“小诗磨坊”,论述有新意。跨界研究从多个角度剖析马华文学。可喜的是,马来西亚学术兵团蓬勃发展,新加坡、泰国、越南的本地学者开始冒现,他们的成果有望开拓研究的新视阈。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文学;汉诗;跨界;小诗磨坊;马华新生代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8)04-0051-09 2016年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既得力于研究队伍的壮大,也得益 于研究资料的丰富和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开拓。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梳理本年度研究成果: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反思;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的互动研究;汉诗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学现象、文学社群、文学史研究;跨界研究。本论文援引的文章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偶尔涉及会议论文和境外出版的专著。 一、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反思 王德威是近年着力倡导“华语语系文学”的学者。他的《华夷风起:马来西亚与华语语系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1期)一文不仅阐释了华语语系研究的理论价值,而 且认为马华文学恰可提供检验此一论述的特别视角。论文关注马华文学有待开发的两项议题:一是用后遗民/后移民/后夷民论述来阐释马华文学的丰富性,从而超越殖民、后殖民语境去思考华夷之间的多重变奏与转换,考察在“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选项之外,身份标记的游动不拘。二是引入华语语系论述来因应当前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摆脱多年来各方立场泾渭分明,局限于中国性/马国性等国族论述的弊端,思考马华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此外,王德威还与马来西亚旅台学者高嘉谦、胡金伦编撰了《华夷风:华语语系文学读本》(联经出版,2016年10月)。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地与景”呈现华语写作对地理空间、民情风土的敏锐感知。第二辑“声与象”触及华语写作的表述中介,即华语的混杂与在地化现象如何有效地传达出华人散居各地的社会感觉结构。第三辑“根与径”探讨华语语系文学对国族、疆域的打破,展现离散个体和社群身份认同的多方拉锯。第四辑“史与势”强调华语语系文学跨越国族历史的局限,在铭刻历史星散之余,亦随物宛转,参与历史的建构。该书共收录33篇作品,分别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欧美和非洲,呈现了华语语系文学的多元面貌,其中选入的新马

18世纪英国文学特点分析

The Literary Principles of the 18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The 18th century wa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Age of Reason”. In the period Enlightenment prevailed in England and most European countries. Most of the literary works put significant emphasis on the social order, morality, justice and freedom of human nature, which are the essence of Enlightenment. Reason, which Enlightenment advocated,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ode for the English people in the 18th century. The main tasks of the Enlighteners were to call for the elimination of the feudal remnants and religious ignorance, and to pave th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urgeoisie. The 18th century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glish history. Owing to the enormous strides in politics and economy, the literature of the century entered the period of prosperity. 1.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politics,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in 1688 made the smooth transition to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peace come into realization, and afterwards Capitalism was definitely established in Britain. After many centuries of wars and civil trifles, the 18th century saw a period for the English people to enjoy peace and tranquility in their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The power of the monarch was deprived and fell into the hands of the Parliament, which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the Whigs and the Tories. Even though the Whigs were for the democracy and the Tories were the supporters of the British monarchy, the two parties had no much disput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y of moderation, which ensured a relatively speedy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society in economy and in democracy. The Act of Union united England, Scotland and Welsh into one country,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rise of the British Empire in the middle of the 18th century. In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and the lucrative slave trade brought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8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解析版)

考点18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1.20世纪世界文学多元化特点的表现 (1)从表现形式上看:20世纪世界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作品都得到了发展。 (2)从表现内容上看:不仅有资本主义文学形式,而且无产阶级文学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文学也出现并且成就很高。 (3)20世纪世界文学可以说是全面繁荣,表现手法各异,反映的思想内容也体现出时代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2.文艺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文艺是现实的反映,文艺的发展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的推动或制约。文学艺术总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相适应的,只有这样才会引起社会共鸣,才会具有生命力。(2)近代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传播和工业革命的烙印。 【历年真题】

知识点一文学的繁荣 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解析】由材料“1836年”可知俄国为沙皇专制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可知为现实主义文学,揭露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下的黑暗,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西欧,因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故寄希望于未来,故C项错误;拜金主义强调以金钱为崇拜对象,由材料“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可知崇拜的是权力而非金钱,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广东文综·21)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 A.浪漫主义B.现代主义 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 【解析】从材料“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平民,不再有元老”可知,作者其对欧洲社会秩序的重建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从材料“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其创作风格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故A项正确;现代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的,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强调再现社会风貌,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世界,华文,文学,其他论文文档]论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回顾与展望

论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回顾与展望 ” 一在台港和海外,已有一些先行者着手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建设工作。如新加坡 文学史家方修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利用莱佛士博物馆捐赠的一批战前报纸合订本,编 写了三卷本的《马华新文学史稿》。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十大卷的《马 华新文学大系》,完成了“马华文化建设的一个浩大工程”。又如“香港新文学史的拓 荒人”卢玮銮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她利用十年时间,整 理出1937年至1950年间约三百位在港中国文化人的资料,以及《立报·言林》《星岛日报·星座》《大公报·文艺》的目录、索引。正如她自己所指出:“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可为将来香港文学史的编纂提供方便,也直接帮助厘清了许多错误观念。”(注:卢玮銮:《香港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 8年版,第69、74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卢玮銮教授还与郑树森、黄继持教授合作, 选编出版了“香港文化研究丛书”(包括《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文学资料册(1948~1969)》《香港小说选(1948~1969)》《香港散文选(1948~1969) 》和 《香港新诗选(1948~1969)》(五册)《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早期香港新文学作品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等。这些珍贵 资料的汇编出版,填补了香港文学史料上的一些空白,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大陆学人和出版机构也有不少相当重视世界华文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出版过一些 史料性图书,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包括小说卷、散 文卷、诗歌卷、戏剧卷、电影文学卷、报导文学卷和文论卷;鹭江出版社的《东南亚华 文文学大系》(50册),收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五国当代 50 位华文作家的代表作品;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词典》;花城出版 社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词典》;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刘以鬯研究专集》;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的《阅读陶然》等。而且,大陆学者从事史料工作也有自己的优势。厦门 大学朱双一研究员就曾利用国内各大图书馆的书刊,在寻找余光中、王梦鸥、姚一苇等 人早年作品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收获,获得一批珍贵史料。尤其是他抢救性地发掘出姚 一苇抗战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避免了遗珠之憾。史料工作的意义,正如黎湘萍在 为《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撰写《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时所指出:作为史学 研究基础的史料发掘和甄别,“展示了一种应该学习和提倡的认真研究真正的学术问题 的学风,这种学风在这个新兴的学科中,实在太缺乏了”,这类工作“将严肃的史料研 究方法引入了这门学科,给它注入了富于生命的学术活力”(注:朱双一:《我和台湾文学研究》,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29~31页。)。 二为了避免出现“资料垄断”的现象,让史料发挥最大效应,内地、台港澳及海外学人 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完备的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 短期目标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知识总结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知识总结 【知识结构】 【时空定位】 19 世 纪 以 来 的 世 界 文 学 艺 术 文学的繁荣 美术的辉煌 音乐 流 派 19世纪 现代主义---心灵迷惘和痛苦(20C 中期以来) 亚非拉文学—反帝反殖 苏联文学—社会主义革命建设(20C 上半期) 现实主义 20世纪 流派 早期印象画派(19C 后半期)光色研究、色彩变化 新古典主义(18C 末----19C 初)英雄主义、理性 现实主义(19C 中期)---表现社会现实 浪漫主义(19C 上半叶)--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后期印象画派(19C 末20C 初)个性、色彩、夸张 现代主义(20C 中后期)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困惑 19世纪音乐 20世纪音乐 现代主义(流行音乐)—爵士、摇滚、蓝调 电影:诞生---默片---有声---彩色---宽荧幕立体声—3D 电影 歌剧 浪漫主义 民族乐派 影视 艺术 电视:出现---首次播出---电视剧---彩色---电视普及---实况录像、卫星传播

【知识梳理】

【专题重点】 一、文学艺术与政治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1.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与政治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1)唐朝:唐朝实行科举制,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政策环境。唐朝的边塞诗折射出当时的边疆开发与生活状况。唐朝开放的文化政策、国家的繁盛统一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提供了创作素材。唐朝的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孕育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 (2)宋朝: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为词的流行、话本和风俗画的出现提供了经济、社会基础。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其词风的差异深受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南宋时期宋金对峙、人民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3)元朝:元初中断科举制,部分文人转向元曲和杂剧的创作,这为元曲和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科举制的恢复,元曲和杂剧的创作开始衰落。 (4)明清时期: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的进一步壮大的时代背景下,通俗化的明清小说繁盛。《儒林外史》抨击八股取士的危害,《红楼梦》折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西游记》体现了新兴工商业者追求个性自由的欲求。明清的文化专制促使部分画家借物抒情、借物铭志,以梅、竹、兰、菊等为主要素材的文人写意画成熟。清朝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2.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发展与政治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1)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剧烈的革命、频繁的战争,腐败的政治,使启蒙思想家曾经渴望的“理性王国”一时幻灭。文学家艺术家转而关注和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崇尚浪漫主义。 (2)19世纪中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文学艺术家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批判现实主义开始盛行。 (3)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电气时代的到来,艺术家重视光和色的作用,捕捉瞬间印象,印象画派兴起。同时,电影诞生、电影技术发展。 (4)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使西方文学艺术产生重大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兴盛起来。 二、19世纪以来西方主要文学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 (1)时代背景:①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

外国文学史欧美18世纪文学复习要点

欧美18世纪文学复习要点 一、18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革命气息浓厚。 启蒙文学特征:①反封建反教会,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②启蒙文学的主人公发生根 本变化,它把资阶和其他平民当做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③启蒙作家的理想崇拜和 渴望参加现实斗争使之具有哲理性和政论性;④广泛应用各种文体,开创文学史上散文时代,小说形式也多种多样,书信体、游记体、自白体、自传体、对话体;⑤意识手法丰富多彩。 二、启蒙文学在各国发展: 英国英国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最高。 1 迪福英国小说之父英现实主义开创者之一。 代表作:《鲁宾逊漂流记》。恩格斯评价“鲁滨逊是真正地资产者”。 斯威夫特英18世纪最著名的讽刺小说家。 代表作:《格列佛游记》讽刺名著。(小人国、大人国、智马国) 2 18世纪30年代至中纪繁荣 理查逊英国家庭小说开创者代表作《克拉丽莎》。 斯摩莱特《兰登传》(高尔基赞扬) 菲尔丁“散文滑稽史诗”代表作《汤姆·琼斯》 3 感伤主义文学劳伦斯·斯泰恩《感伤的旅行》 4 墓园诗派格雷《墓园挽歌》 法国 第孟德斯鸠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作家。代表作: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一也是第一部启蒙哲理小说。 时伏尔泰将中国的《赵氏孤儿》改写成《中国孤儿》。 期代表作《老实人》(《老实人又名乐观主义》)乌托邦式的黄金国。 “种咱们的田地要紧”。 第狄德罗代表作《拉摩的侄儿》恩格斯称“辩证法的杰作”。 二卢梭法国启蒙作家最激进的一位。代表作《新爱洛依丝》 时《爱弥尔》教育小说滥觞。 期艺术特色:①讴歌大自然;②对人性进行深入挖掘;③充满激情; ④有演说家的风格;⑤文笔细腻准确。 《新爱洛依丝》书信体小说163封 书名借爱洛依丝和她的老师阿贝拉尔的爱情悲剧。 主人公朱丽和她的老师圣普乐 克莱尔(朱丽表妹后和圣普乐结婚)沃尔玛(朱丽丈夫) 将背景至于湖光山色之中,开始将目光放回大自然,对19世纪浪漫主 义产生影响;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有正面意义,返回远古自然则落 后。 费加罗三部曲《赛维勒的理发师》 《费加罗的婚礼》代表作 《有罪的母亲》 德国 1 莱辛德国民族文学真正奠基人。美学名著《拉奥孔》(《拉奥孔--论诗与绘画的界限》) 剧作《萨拉·萨姆逊小姐》德国也是欧洲第一部市民悲剧。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知识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学的繁荣流派 世纪以 来 美术的辉煌的流派 世 界 文 学 19 世纪音乐艺 音乐 术 影视艺术电影:诞生---默片---有声---彩色---宽荧幕立体声—3D 电影 20 世纪 19 世纪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知识总结【知识结构】 20 世纪音乐现代主义(流行音乐)—爵士、摇滚、蓝调 【时空定位】 19

【知识梳理】

【专题重点】 一、文学艺术与政治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1.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与政治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1)唐朝:唐朝实行科举制,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政策环境。唐朝的边塞诗折射出当时的边疆开发与生活状况。唐朝开放的文化政策、国家的繁盛统一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提供了创作素材。唐朝的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孕育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 (2)宋朝: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为词的流行、话本和风俗画的出现提供了经济、社会基础。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其词风的差异深受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南宋时期宋金对峙、人民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3)元朝:元初中断科举制,部分文人转向元曲和杂剧的创作,这为元曲和杂剧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科举制的恢复,元曲和杂剧的创作开始衰落。 (4)明清时期: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的进一步壮大的时代背景下,通俗化的明清小说繁盛。《儒林外史》 抨击八股取士的危害,《红楼梦》折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西游记》体现了新兴工商业者追求个性自由的欲求。明清的文化专制促使部分画家借物抒情、借物铭志,以梅、竹、兰、菊等为主要素材的文人写意画成熟。清朝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环境。 2.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发展与政治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1)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剧烈的革命、频繁的战争,腐败的政治,使启蒙思想家曾经渴望的“理性王国”一时幻灭。文学家艺术家转而关注和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崇尚浪漫主义。 (2)19 世纪中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文学艺术家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批判现实主义开始盛行。 (3)19 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电气时代的到来,艺术家重视光和色的作用,捕捉瞬间印象,印象画派兴起。同时,电影诞生、电影技术发展。 (4)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使西方文学艺术产 生重大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兴盛起来。 二、19 世纪以来西方主要文学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 (1)时代背景:①浪漫主义文学: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30 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 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