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

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

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
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

漫议关羽从人到神的嬗变

古今中外,恐怕都难以找到第二个这样的例子:一个极为普通的纠纠武夫,既没有像孔丘耶稣那样,上下求索,摩顶放踵,创造了某个民族的精神体系;也不曾如穆罕默德甘地一般横空出世挥斥八极,为立国兴邦建下名垂青史的旷世伟业,然而此人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代里,成为了一个民族万人崇仰的“圣人”,成为了绵延世代的精神偶像。这个人就是关羽。

应该说,关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在中华民族风云变幻大故迭起的历史长河里,他只不过是一粒小小的砂子。他的身世并不显赫,勋业也十分寻常。作为山西解良区区一介贩夫走卒,遭逢乱世,际会风云,与那个因时趁势努力想复兴汉室的刘备相识,在那群雄逐鹿之时,同甘共苦,南北转战,最终作了一个刘备自封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蜀汉“前将军”和“汉寿亭侯”;终其一生,除了与刘备一起经历了无数艰难困顿,颠沛流离之外,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蜀国主将,他平生的战绩也只有建安24年樊城之役降于禁擒庞德那一次最为辉煌,即便是这次胜利,某种意义上也得益于一场大水的帮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羽并未给人们留下什么深刻美好的印象,仅就历史上那些吟咏三国故事的文人墨客的诗篇里,既有苏轼赞颂诸葛亮、周瑜的“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词句,也有辛弃疾叹赏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却偏偏就没有人肯提及关羽。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关羽自身其实并不完美,他的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目光短浅,心地褊狭,使他在各种情况下都吃过苦头。比如他极力阻止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而遭到刘备的呵斥;听说老将黄忠与他同列受封而大发脾气等等;尤其是当他身膺封疆重任镇守荆州时,骄狂猜忌,动辄构衅,严重破坏了刘备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联吴抗曹战略决策,以致于建安24年10月痛失南郡,接着败走麦城,不仅将偌大个荆州拱手让与了孙吴,自己也丧元于一个无名小卒潘璋之手。平心而论: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关羽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能在两军阵前斩将搴旗,好勇斗狠,常常讲点江湖义气也常常遭人诟病的武将,即便在三国时代,无论是战绩抑或是人品,他的名气甚至还在周瑜、陆逊、张辽诸人之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惹眼的人物,又怎么会逐渐演化成了声威赫赫香火绵延万人崇仰的“关圣帝

君”呢?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演进都有着它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因素。对于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我认为也必须从历史方面去寻找根源;事实上,关羽被神化这一现象,既是一种历

在一些研究三国历史和研究“关公现象”的学者笔下,常常把这桩公案的始作俑者归于罗贯中的那部《三国演义》,其实我认为:如果从史籍上去追根溯源,有一句话才是后来的人们神化关羽时借以生发和附会的重要史乘依据。北宋学者司马光应该说是一位治学态度十分严肃的大史学家,在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里,曾经缕述了东汉建安24年关羽招降河南伊阳县流贼孙狼之后,自许昌以南众多盗寇群起南附蜀汉的史实,然而就在这一段文字后面,司马光却赫然用了十分醒目的一段文字,他写道:“……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资治通鉴〉卷68汉纪60中华书局版12册大字直排本2163页)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就是“威震华夏”四字,在后人的约定俗成与观念演变中,如此评价关羽,乃是一种非同小可的赞誉:“威震华夏”便是名震中国,威被遐迩。事实上,司马光所作的评价却有着具体的时代与地域限制,当时群雄割据,中国分裂,关羽活动的地域又恰恰逼近被称为“中原”的曹魏首都许昌附近,致使“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为正统的曹魏政权朝野震动,司马光所指的“华夏”并非我们今天认定的整个中国,而仅仅是指当时的中国政治核心的河南河北一带,司马光所谓的“威震华夏”也只不过是说关羽当时的招降

纳叛攻州陷府活动,波及到了许昌附近,引起了曹魏政权的恐慌而已,并非指整个中国都被关羽吓住。在后来人们神化关羽的潮流中,一些喜好穿凿附会借题发挥的人们便以此为依据,

当然,关羽从人到“神”的现象远非如此简单,其完成的经历是一个长期而十分复杂的过程。仅凭司马光那一句话,是远远不足以将他演变成为一个“武圣人”的。之所以说关羽从人到“神”的嬗变是历史的必然,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有二,其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哪一个时代,抑或是何种民族,人们面对扑朔迷离的现实生活,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频繁的改朝换代,无法抗拒的天灾人祸等等,在无力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候,往往在寄希望于天道神明的庇佑之外,还要在真实的人生和过往的英雄里寻找一个偶像,达到某种精神上的支撑和灵魂的解脱;其二:从另一方面来讲,掌握着国家权柄的封建阶级为了长期维护他们的统治,在利用各种权力发号施令的同时,也极力想从精神生活上控制他的臣民,他们也努力地从人们熟悉或不熟悉的过往人物中寻找一个偶像,赋予他某种封建法理模式和道德规范,作为约束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手段;按照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这样的精神偶象,无论他是张三李四,无论他属于哪个民族,何种出身,也无论他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们都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人们赋予他身上的种种精神内涵,必然离不开他所产生演变和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必然要附丽于他所属的那个民族的固有习俗与精神传

对于关羽何时开始向“神明”演变,至今尚无人能作出定论。但有一点却十分明确:关羽头上开始亮出“神”的光环的时代,至迟不应晚于北宋,而且最早是在中原汉民族之中发轫的。关于这一点,当时的《三国志平话》以及类似的民间传说野史之中可以寻到踪迹。稍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时代是中国封建十三朝中最为孱弱,也是最受异族欺凌的时代;耽于奢靡的朝廷,纸醉金迷的冗官,久不习阵的军队以及防务松弛的边关,致使辽金西夏等异族邻国频繁入侵,闹得百余年里,兵连祸结,国无宁日;令人羞耻的澶渊之盟,屈辱惨烈的靖康之祸,令长期视自己为正朔的大汉民族痛心疾首,悲愤交加,面对周边强敌的金戈铁马,胡笳声声,使一些有强烈爱国情绪的知识份子和老百姓深切地感到,他们原先树起的那位精神领袖——“大成至圣先师”、“文圣”孔夫子已经不能解决国家民族面临的艰难局势,人们不再能仰仗他的的那些“仁义礼智信”和“礼乐射御书数”去抗拒强敌避免战乱。他们在失望和无奈之余,开始去寻找另外的精神寄托。他们觉得:要对付那些茹毛饮血铁马雕弓的异族侵略者,必须有自己民族叱咤风云武勇善战的良将来驱除“胡虏”,捍卫边陲,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人们开始在过去与现在的武将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他们讴歌李广班超,创造了关于“杨家将”一类的作品,然而,这一切还不能使他们满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位武勇刚毅顶天立地的大神和“武圣”,在冥冥之中永远地捍卫国土,护佑黎民,于是他们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心中的偶像——关羽。开初,对于关羽的崇仰还停留在骁勇威猛能征善战的层面上,迄至中原沦丧宋高宗南渡之后,人们对于关羽的神化变得愈益强烈,在赞美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帅和发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呼喊之外,民间传说与话本中那些有关关羽的内容也逐渐变得系统和充实,在当时最为流行的南北杂剧和院本中也出现了《单刀会》、《华容道》、《古城会》一类着重歌颂关羽的作品;在广大老百姓和知识份子的不断创造与渲染下,关羽的形象变得日益高大和完美,人们以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关羽营造了诸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等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事迹”,使关羽开始大步走上

随着时代的演进,神化关羽的过程也在逐渐深化,人们不仅从行为规范上给关羽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美誉,而且开始从精神层面上着力地美化这位“武圣”;他们在关羽身上寄托了自身许多良好愿望,从中抽象出了一种非常伟大而又崇高的精神内涵:气吞山河,义薄云天。

综观历代人们对于关羽的描绘,可以从中概括出一个字,那就是:义。人们赋予关羽身上的那个“义”字,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含义,有着更为深刻而复杂的内涵。广大的老百姓们开始把关羽身上的美德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当成了处理朋友之间、长幼之间、尊卑之间、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义理之间的某种行为准则。为了让关羽的那些高风亮节更为形象生动,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好事者们把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附着在关羽身上,例如为了张扬关羽的赤心事主忠贞不二,便有了“人在曹营心在汉”、“挂印封金”的故事;为了歌颂关羽大义凛然一身正气,人们便创造出了“千里走单骑,珍重护皇嫂”的经历;为了渲染关羽意志坚韧铁骨钢筋,便有了“刮骨疗毒”的动人故事;最有趣的是,人们为了把关羽从区区一介武将塑造成为一位胸怀天下的文武全才,竟然创造了他白日征战,夜读《春秋》的美谈。于是,在人们千百年里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描摹和丰富之下,关羽的形象变得愈来愈高大和完美。但是,由于历史上关羽自己的底气实在太过不足,因此,他当时头上的光环还显得有些

要而言之,关羽真正的“修成正果”,还是女贞人入主中原时代。而神化美化关羽的高峰大约出现在清朝极盛时期的康雍乾三朝。事实上,要把一个人物树成全国民众的楷模,变成整个民族的精神领袖,光有民间传说和文人墨客们的渲染创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和褒扬,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甚至成为异端邪说。然而,作为征服了大汉民族的“异族”,作为掌握了最高统治权柄的满清王朝,又为何要把一个本来就是在汉民族抵抗异族侵略时期捧出来的关羽作为“圣人”加以颂扬呢?应该说,这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十分奇怪而又有着许多合理因素的现象。其中除了中原文化那一种强大的同化力量之外,

满清王朝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坐了江山之后,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天下黎民尽早地认同他们的统治,尽快地让全体臣民统一在一个最有利于皇权又能被广泛接受的封建法理之下。纵观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直至辛亥革命,汉民族的“反清复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令清王朝最为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遏止反叛,让天下归心。他们怀着对大汉文化深深的崇仰和畏惧心理,一方面利用汉族知识份子参与朝政,另一方面大事宣扬女贞朝廷的赫赫武功,顺治皇帝就曾说过:“朕从马上得天下,则以马上治之。”嗣后,在一些汉族朝臣的襄赞之下,他们逐渐熟悉了“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统治哲学,开始懂得光凭镇压和重刑无法使亿万子民“同归王化”,仅用“文字狱”等高压手段钳制汉族知识份子的“异端思想”也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广大臣民承认他们的统治确是“天运神授”而甘当顺民,就必须选择一个精神偶象作为满清王朝的替身,来转移人民的反叛思想和排满情绪,而这样一个精神偶象最好是从汉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中选择。至今尚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述那一个选择的过程,但有一点却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满清王朝十分聪明地选择了与他们那个民族强悍武勇的传统极其吻合,又极易被广大汉族臣民接受的“武圣”关羽;从康熙朝开始,朝廷在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编写宣扬女贞人“从马上得天下”的煌煌巨著《圣武纪》的同时,充分利用关羽在民间的“知名度”,从中剔取了对封建统治有用的部分,纳入了朝廷正统的信仰,大力地加以宣扬和推崇,甚至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诏书,正式将关羽列为与孔夫子同等地位的“武圣人”,把他封为“弘德毅勇刚烈神武关圣帝君”;清乾隆朝颁有明令:凡赴武举科考的考生,入考场之前必须先拜谒关帝庙,并且要做一篇有关关羽的“策论”;据史乘记载,有清一代,官方和民间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修建“关帝庙”的活动,据清人郎瑛所著《七修类稿》记载,清代中叶,各种各样的“关帝庙”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最多时竟达一万七千余座,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上层统治者的极力推崇,当时民间对于关羽的崇仰也达到了极致。除了各地大修关帝庙宇之外,人们又开始“发掘”和臆造出了许许多多有关关羽的遗

址或遗迹,比如“系马口”,“上马石”,“马蹄井”,“饮马槽”,“卓[濯]刀泉”,关公当年夜读春秋的“春秋阁”,关羽显圣吓死潘璋的“关公显灵处”等等;到了清季末叶,关公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关圣帝君”的威灵开始普照神州;“关帝”的故乡成了人们朝拜的圣地,关羽诞辰的迎神赛会也成了例行的民间节日;原有的传说和讲唱形式中有关关羽的故事日见丰富,甚至达到了某种神异怪诞的程度;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关羽形象的描绘也愈益完美和高大,出现了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那样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由此泛衍开来,清代诞生的中国近代戏曲也深受影响,在众多戏曲流派之中,甚至出现了一种只能在宫庭宴集或达官堂会时才能演出的名为“关公戏”的门类,在号称“国剧”的京剧曲行当里还特定了一种专演“关公戏”的名为“红生”的行当,演员一旦出演关羽,必须是紫红色脸膛,丹凤眼,卧蚕眉,“立如松,坐如锺,行如风”,有着与众不同的极其严格的规范;一些好事者尚不满足于关羽仅仅只是一个“武圣”,他们由于朝廷的推崇和民间的渲染,使得“关圣帝君”一步步走上了神坛,变成了各个民族都必须认同的“精神领袖”。从此,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几千年中国封建统治早已成为过去,但是作为民族文化长期积淀和传统民俗代代传承的结果,“关公崇拜”现象不仅没有消亡,而且还在随着人们精神寄托走向多元化,不断地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展和延伸。“关公”的形象已经从原有的“钦定”神明概念中剥离出来,走进了社会的更深层次。当民族矛盾逐渐淡化,社会生活日趋稳定时,人们已不再需要一个立马横刀的“关圣帝君”来护佑自己的安宁,他们心目中的“关公”也不再仅仅是赫赫武功和保家卫国的神圣。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中的一个典型形象,人们开始赋予他更多的涵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关公被当作人们“义结金兰”和同甘苦共患难的偶像,又是某些民间帮会或绿林好汉供奉的“主神”;在中原地区,他常常被人们当作护身符随身携带,成为逢凶化吉一路顺风的保证;在中国南方一些省份乃至东南亚某些华侨聚居的地方,人们甚至把关公当成了财神“赵公元帅”,铸金塑像,虔诚供奉,以保佑家中顺利招

关羽人物形象

关羽人物形象 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作者极为赞赏,说他是“义重如山”,还引诗称赞他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 但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总观关羽,是一个性格复杂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一味的诋毁他,也不能一味的赞誉他,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人物形象。 1

单刀会关羽形象分析

《单刀会》关羽人物形象塑造浅析 《单刀会》描写三国时吴蜀争夺荆州的故事:吴国大将鲁肃定计设宴,邀请蜀汉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赴宴,准备于席间逼其交还荆州。关羽毅然单刀赴会,于杀机四伏中制服了鲁肃,得胜而归。关汉卿写此剧,是在元代蒙古贵族的统治下。作者欲借此唤起群众的民族情感,鼓舞人民的斗志。 该剧结构单纯、紧凑,矛盾冲突极为激烈;表现手法别致,场次安排独具匠心;文词豪壮、情调高昂,极富个性化。关羽这一著名历史人物,虽然经过历代文人不断加工创造,具有一定性格特征,但只有通过关汉卿的《单刀会》,关羽英勇威武、忠贞不屈的英雄形象才显得更为完美。 该剧打破了一般杂剧的规范。前两折全是写东吴鲁肃和乔老、司马徽商议、谋划的情形,而作为剧中主人公的关羽,直到第三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对此,曾有人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迁就剧中一本四折的体制”,显得“过分牵强”(《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其实,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表面上,前两折写的是东吴方面,而实际上写的是关羽。作者通过东吴鲁肃和乔老、司马徽商议、谋划的情节,既交待了故事的原由:即谦请关羽赴宴,以借机要挟关羽,索取荆州;同时又很自然、巧妙的借乔老、司马徽之口,绘声绘色的叙述了关羽的英雄业绩、盖世雄风。 一、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神勇 第一折关羽并没出场,而是写鲁肃邀请乔国老商讨索要荆州。乔国老断然拒绝,说到“这荆州断然不可取”。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起了关羽的英雄事迹,说他“诛文丑逞粗燥,刺颜良显英豪,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极赞关羽超群的武艺。又描述了他那威风凛凛的神态。“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还说起关羽当年霸陵桥“刀尖儿斜挑锦征袍”,是一个誓死效忠刘备的义士。当鲁肃说起他的三条妙计时,乔国老毫不客气地说道:“休想是三条计,就是千条计,也近不得他。”真是字字长关羽锐气,句句灭鲁肃威风。 鲁肃见搬不动乔国老,只好转而求助于江东隐士司马徽。第二折戏中,司马徽初听鲁肃来请他赴宴喝酒,虽谦虚地推辞了一番后“慨然许诺”,等听到鲁肃说同桌饮酒的还有关羽时,便借“风疾举发”一口回绝,又经不起鲁肃的一再邀请,便向他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躬着腰请关羽;二是要席间跪着劝酒,关羽说要往东便不得往西;三是“他醉了呵你索与我便走,”如要提索取荆州,非但性命不保,只怕还会“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说起关羽愤怒时“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是个“经不起撩斗”的猛士。接着,司马徽还诉说了关云长立下的汗马功劳:“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字字句句说尽了关羽的赤胆忠心、勋业卓著,一言一语都极赞关羽的英武勇猛。 二、正面刻画突显英雄本色 第三折关羽正式登场亮相,他自叙了汉朝开邦建国及如今国运衰竭,表明不忘桃园结义恩情,愿与刘备同生共死,誓死效忠“汉家邦”的决心。收到黄文送来的请帖后,他一眼就看穿了鲁肃的别有用心,“休道是画堂别是风光,那里有凤凰杯满捧琼花酿?他安排着巴豆、砒霜。”“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早已“安排下打凤牢龙,准备着天罗地网。”即便如此,关羽还是毅然决定单刀赴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_三国演义关羽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_三国演义关羽 XX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题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指导教师日期目录摘要、关键词............................................................第1页正文............................................................第1页一、人物形象............................................................第2页(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第2页(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第2页(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第3页(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第4页二、悲剧命运............................................................第5页参考文献 (7)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悲剧命运《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 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

关羽的主要事迹及性格

关羽的主要事迹及性格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羽的主要事迹及性格,希望能帮助到您!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羽的性格特点供大家参考!关羽的性格特点三篇 关羽的性格特点一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的性格特点二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有许多优秀的历史作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为后世子孙对前朝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真实的材料。作为文学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资料是不尽相同的,文学作品可以夹杂作者的个人情感,可以将人物塑造地更加丰满,刻画地更加形象生动。《三国演义》作为众多优秀历史小说中的优秀作品,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衰历程,以三国的兴亡作为写作线索,生动描绘出了三国时期错综复

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出了一大批生动丰满的形象,至今仍为世人所周知和称颂。 《三国演义》在人物的塑造上成就最高,在战争场面的描绘上也十分优秀,读者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为最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一,关羽的形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称颂,并最终赋予了他“武圣”的美称,与孔子的“文圣”并称于世,也被许多人视为财神的化身,在广大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是这毕竟是经过小说作者集大成的塑造,再加上人们其赋予的情感色彩,才形成这样的局面。关羽的性格既有积极值得推崇的一面,又有消极不值得学习的一面,下面将对其性格色彩进行客观的分析。 二、关羽性格形象中积极的一面 关羽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忠贞不贰、义薄云天、威武神勇等等。 1.有勇有谋,有万夫不当之勇。 关羽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武圣”,是因为其武艺高强,当关羽还是一个小人物的时候,就勇于在众位优秀将领面前表现自己,主动申请去挑战华雄,并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如此气势磅礴的话,表现了关羽的勇武,但不是蛮勇,这才有了“温酒斩华雄”的佳话传说。孤胆英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再加上单刀赴会等故事情节,将关羽勇武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不仅显示其勇武,而且足智多谋,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领导能力,得到了人们深深的佩服。 2.正气凛然,性格刚毅坚强。

关羽人物评价

关羽人物形象及《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对于关羽,大家都非常的熟悉。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深受人们的敬佩和赞扬。 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他的故事甚为流传。 罗贯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鲜明的关羽,而关羽的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英勇骁战,善于谋略。 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 《三国演义》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在单刀赴会中关羽大无畏的精神威严的气势、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罾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 关羽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 义薄云天,忠贞不移。 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 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 ”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 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好大喜功,自负。 镇守荆州之后的关羽,功高至伟,渐渐变得狂傲起来。 在对待同僚的态度上,他自视高大,眼高过顶。 正是由于关羽的这些缺点,最终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有很大的艺术成就和很高的历史地位。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 《三国演义》通过关羽展示了人物特征描写得出色,展现了其艺术特色和经验,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鲜明突出。 第五回写关羽斩华雄,完全没有正面展开战斗场面,也不直接描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华雄如何被斩,只是从不同方面造成气势,用周围人物的反应来作衬托。 华雄挑战,俞涉、潘凤先后出迎都被杀了,说明华雄是一名非同小可的武将。

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

漫议关羽从人到神的嬗变 古今中外,恐怕都难以找到第二个这样的例子:一个极为普通的纠纠武夫,既没有像孔丘耶稣那样,上下求索,摩顶放踵,创造了某个民族的精神体系;也不曾如穆罕默德甘地一般横空出世挥斥八极,为立国兴邦建下名垂青史的旷世伟业,然而此人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代里,成为了一个民族万人崇仰的“圣人”,成为了绵延世代的精神偶像。这个人就是关羽。 应该说,关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在中华民族风云变幻大故迭起的历史长河里,他只不过是一粒小小的砂子。他的身世并不显赫,勋业也十分寻常。作为山西解良区区一介贩夫走卒,遭逢乱世,际会风云,与那个因时趁势努力想复兴汉室的刘备相识,在那群雄逐鹿之时,同甘共苦,南北转战,最终作了一个刘备自封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蜀汉“前将军”和“汉寿亭侯”;终其一生,除了与刘备一起经历了无数艰难困顿,颠沛流离之外,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蜀国主将,他平生的战绩也只有建安24年樊城之役降于禁擒庞德那一次最为辉煌,即便是这次胜利,某种意义上也得益于一场大水的帮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羽并未给人们留下什么深刻美好的印象,仅就历史上那些吟咏三国故事的文人墨客的诗篇里,既有苏轼赞颂诸葛亮、周瑜的“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词句,也有辛弃疾叹赏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却偏偏就没有人肯提及关羽。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关羽自身其实并不完美,他的目空一切,刚愎自用,目光短浅,心地褊狭,使他在各种情况下都吃过苦头。比如他极力阻止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而遭到刘备的呵斥;听说老将黄忠与他同列受封而大发脾气等等;尤其是当他身膺封疆重任镇守荆州时,骄狂猜忌,动辄构衅,严重破坏了刘备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联吴抗曹战略决策,以致于建安24年10月痛失南郡,接着败走麦城,不仅将偌大个荆州拱手让与了孙吴,自己也丧元于一个无名小卒潘璋之手。平心而论:作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关羽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能在两军阵前斩将搴旗,好勇斗狠,常常讲点江湖义气也常常遭人诟病的武将,即便在三国时代,无论是战绩抑或是人品,他的名气甚至还在周瑜、陆逊、张辽诸人之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不惹眼的人物,又怎么会逐渐演化成了声威赫赫香火绵延万人崇仰的“关圣帝 君”呢?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演进都有着它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因素。对于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变,我认为也必须从历史方面去寻找根源;事实上,关羽被神化这一现象,既是一种历 在一些研究三国历史和研究“关公现象”的学者笔下,常常把这桩公案的始作俑者归于罗贯中的那部《三国演义》,其实我认为:如果从史籍上去追根溯源,有一句话才是后来的人们神化关羽时借以生发和附会的重要史乘依据。北宋学者司马光应该说是一位治学态度十分严肃的大史学家,在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里,曾经缕述了东汉建安24年关羽招降河南伊阳县流贼孙狼之后,自许昌以南众多盗寇群起南附蜀汉的史实,然而就在这一段文字后面,司马光却赫然用了十分醒目的一段文字,他写道:“……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资治通鉴〉卷68汉纪60中华书局版12册大字直排本2163页)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就是“威震华夏”四字,在后人的约定俗成与观念演变中,如此评价关羽,乃是一种非同小可的赞誉:“威震华夏”便是名震中国,威被遐迩。事实上,司马光所作的评价却有着具体的时代与地域限制,当时群雄割据,中国分裂,关羽活动的地域又恰恰逼近被称为“中原”的曹魏首都许昌附近,致使“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为正统的曹魏政权朝野震动,司马光所指的“华夏”并非我们今天认定的整个中国,而仅仅是指当时的中国政治核心的河南河北一带,司马光所谓的“威震华夏”也只不过是说关羽当时的招降

关羽艺术形象分析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 而深深叹息。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笔者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拳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关羽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之关羽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公元161年生,河东解良人,在三国演义里提到他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关羽杀之后逃难江湖,于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23.4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刘关张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闻名于诸侯,小说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小说中添加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关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头有毒,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医生的建议刮骨疗毒,并在动手术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小说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疗。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在小说中也是那时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罾口,网者也,“鱼”入“罾口”岂能久乎?此乃小说一戏剧性解释),于禁投降,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芒而从许昌迁都(樊城乃魏都城许昌最后屏障),后因司马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蜀汉后追谥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鲁迅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四处立庙。关羽有三子一女,一义子关平,关平原是汝南关定庄上关定次子,有兄关宁,学文。次子关兴,字安国,受诸葛亮器重,北伐时任龙骧将军,关兴有子关统、关彝。关羽三子关索,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曾用其做先锋,水浒传里杨雄名号“病关索”我想应该就是指他,另有一女关凤,孙权为其子求婚未果。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但虎牢关前他与张飞二人合战吕布却不能胜,可见吕布之勇武要略胜一筹,而关羽与张飞谁更强呢?我不好下定论,但在看他们二人战袁术部将纪灵可略窥一二:关羽与之战三十合而不胜,张飞战十合斩纪灵于马下。有对联赞关羽: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丧胆单

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

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作者极为赞赏,说他是“义重如山”,还引诗称赞他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

关羽形象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关羽形象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关公形象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为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章回小说。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篇《关张马黄赵传》,其中的关公形象为历史记载。陈寿评述道:“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他此时的特点概括为忠义、勇武、高傲、刚愎、不能容忍。 在民间传说以及其他的阶段,主要在道德和才能上对关公加以强化。宋代的《三国志平话》中为了迎合普通大众的心理,说话艺人,强调了关公的平民出身,说话做事有甚至些粗俗,并且模糊处理了关公之死。 在元杂剧中关公的形象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升华到了新的层次-----成为了汉民族的象征。宋元之时,汉民族屡受少数民族的欺压,特别是在元朝,汉人地位低下。此时剧作家充分发挥想象将关羽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英武豪迈、事业辉煌、高大完美,无与伦比的英雄楷模。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吸收前人的大量经验,加上自己的理解,将关羽写成“义绝”。对关羽外表的描写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红枣,唇若施脂,丹凤眼,卧蚕眉,青龙偃月刀,啸风赤兔马。”给人感觉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青史对灯”一节还表现他的儒雅,至此他已是文武双全了。 关羽以忠义传世,在下邳兵败降曹,斩颜良文丑后又追兄而去时,曹操赞美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关羽作为忠义的楷模,勇武的化身,充分体现了阳刚之美,寄托着士大夫和大众的道德理想、审美追求。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生物系 黄东方 2010221106200050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内容摘要:关羽是民间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经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封建时代偶像,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忠义的全部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凝聚,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关羽的忠义观为人们所推崇敬仰的同时,由于它身上深深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体现了儒家忠义的色彩,暴露出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制约了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必然又存在许多消极因素。本文通过丰富事例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全面阐述了关羽忠义观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充分肯定了关羽所表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也指出了关羽身上带有的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的问题,认为对关羽忠义观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羽形象忠义特征 前言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象,“忠”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义”包含了“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从而构成了关羽内在人格的支柱。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在人们的心里关羽就是忠义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传诵一时。以往学者研究关羽的忠义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过分拔高关羽的忠义精神。而有的又过分贬低关羽的忠义行为。本文着力改变以往传统的关羽忠义的描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看待关羽的忠义观念,一方面通过描写关羽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肯定了关羽忠义的正面效应,关羽的这种忠义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学习借鉴。另一方面又通过描写关羽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揭示了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效应,必须坚决摒弃。 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 关羽忠义精神有着悠久而浓厚的历史渊源。忠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义精神传播于古老的神州大地,构成了我们民族魂的要素之一,对我们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小说作者和广大人民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创造和美化了关羽的品质,使之更加理想化,体现了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时代儒家审美趣味,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其正面效应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舍生取义的精神。 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也是这样实践的。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由于未能及时攻取樊城,曹操遣大将徐晃率军增援樊城,致使关羽进攻受阻。孙权则乘虚袭夺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三国演义》通过被围困境、诸葛劝降、生命威胁三个情景来描写关羽的舍生取义。首先,在被围麦城时,关羽没有退缩,在自己已然负伤的情况下,而是仍意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挑衅勇敢迎战,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变的“汉家”情结。其次,在东吴诸葛瑾劝降时,诸葛瑾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劝其早日归降。关 1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附件2: 衡水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内容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刚毅果敢、深通谋略;忠贞冠绝、义薄云天;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1-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关羽人物形象分析

我最喜欢关公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关羽,因为他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深深地折服了我。 在“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关羽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与刘张二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关羽华容释曹,在我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而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我极为赞赏,他不仅是“义重如山”,而且更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的真正英雄啊!。 我认为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虽然成功的背后危机四伏,胜利也让他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但瑕不掩瑜,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他仍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今天,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慢慢淡出了人们的心中,我要弘扬。而他身上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这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难得啊! 当然,我爱这位英雄,但也主张摒弃他身上的不足。比如当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这一点我觉得是要不得的。所以,再好的英雄,我们不能一味的诋毁他,也不能一味的赞誉他,而是要扬其长避其短。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众人皆知,他为人勇猛、忠义、智慧,他的忠义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膜拜,在感叹他侠义忠勇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他的忠义精神。在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终把他塑造成忠义的楷模,勇武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也是寄托了后人对忠义之士的渴望。我将从关羽的言语行动,勇猛智慧,曹操爱惜其才和关羽对后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关羽的忠义形象。 关键词:关羽;忠义;智慧;崇拜 谈起关羽,人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人称其为“美髯公”,“头戴青巾,身着绿色战袍,手拿青龙偃月刀,足跨追风赤兔马”的英雄形象。他身披战袍,左手捻须,右手拿一本《春秋》,专注读书的形象至今还清晰的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1]千百年来,关羽被尊称为“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力超群,而在于他有智谋有胆识有谋略。这些特点不仅仅为那些侠客武士所崇拜,并为士子圣贤所赞扬。他的这些外表形象实际上是对其忠义智慧胆识文化特色的表现。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有关羽的庙宇,正说明对他的崇拜热情到现在也没有丝毫的减弱。他能有如此待遇并不是因为后人崇拜他的武力,而是推崇他的忠勇、守信、仁义。 一、以言语、行动写忠义 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关羽的核心品质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通过其语言、行动写出他的性格特点,来展示“忠义”形象,他的这些品格特点震撼着人的内心,不仅在当时为人感叹,到现在人们也是极为推崇。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许下的忠义诺言。 (一)刘、关、张三豪杰桃园结义 小说从一开始,通过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着力刻画了关羽的高大威武忠义双全的形象,从人物一出场就对关羽的忠义作出质的规定。视其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2]关羽英雄洒脱的气质,忠厚重义的品格,使我们如见其人。从其外貌上更是符合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特色,“重枣”色既为红色,红色在戏剧脸谱中象征忠义。关羽以其独特的外貌,在向后

人物形象分析: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

论关羽人物形象演变

论关羽形象演变成因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赵迪 指导老师宋红霞 摘要 关羽既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同时也是作家们笔下艺术化的人物。本文主要以《三国志》、《三国演义》、民间三国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了解关羽形象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关羽形象演变的主要原因。影响关羽形象演变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风尚的变化,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民众的感情寄托,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不同的阶层出于不同的目的共同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关羽形象中凝聚了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忠义、勇武、诚信、是传统中华文化中意志和力量的代表,寄托着人们的道德理想。关羽文化精髓中的忠义、勇武、诚信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关羽;形象演变;因素

The Reason of Evolution of Guanyu’s Image ABSTRACT Guan yu is a person who really exist in history and he is also a person in literary.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compare Three Kingdom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folklore of the three kingoms,through comparing,we will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the image of Guanyu.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mage of Guan Yu main reason. Affect the image of the evolution of Guan Yu factors include changes in social habits, the ruling requires rulers, emotional sustenance people formed cultural consumption market. Different classe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completed the image of the shape of Guan Yu. Image of Guan Yu i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loyalty, bravery, honesty, on behalf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ll and power, and is entrusted with people's moral ideals. Guan cultural essence of loyalty, bravery, integri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still have a great role. KEY WORDS:Guanyu;Image of evolution; factor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