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和“花摆夷”。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但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旱傣)、和傣雅(花腰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勐旺乡。2011年,傣族人口为139799人。

二、哈尼族

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早在隋、唐、宋、元、明、清

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据考察,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尼族为“卡戈”。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2011年人口为71495人。

三、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公元10世纪以后,拉祜族又继续南迁。景洪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江县迁入。拉祜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关于“拉祜”的称谓记载,始见于《云南通志》卷二十四:“喇乌,临安、景东有之”。“喇乌”即今“拉祜”,之谐音。景洪拉祜族自称“拉祜”,傣族称之为“目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勐龙镇、嘎洒镇。2011年人口为11744人。

四、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德昂族有族属渊源关系。濮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古代分布在怒江中游和澜沧江中下游。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徒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先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地区濮人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布朗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其他分散居住在普洱和临沧的部分县。布朗族先民在汉代以后的史书上曾被称为“濮”、“朴子蛮”、“蒲满”、“蒲人”、“朴子”。过去,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布朗”,汉族称“蒲蛮”,傣族称“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定名为布朗族。

五、彝族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著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先秦至两汉时期,彝族先民被称为“昆明”;两晋时期称为“叟”;唐宋时期称为“乌蛮”;元、明、清时期称“罗罗”或“倮倮”。西双版纳的彝族自称“腊鲁泼”,他称“香堂”、“本人”、“罗罗”。

在景洪市,彝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嘎洒镇、勐养镇、普文镇、勐龙镇、大渡岗乡、景讷乡。2011年人口为20497人。

六、基诺族

基诺族是1979年5月31日国务院正式确认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关于基诺族的族源,历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形成了如下两种观点:其一,根据基诺族语言、文化等特征分析,认为基诺族属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迁徒而来;其二,据基诺族创世传说和基诺族送魂路线等口碑,认为基诺族先民发祥于杰卓山(今景洪市基诺山乡洛特老寨)。汉文献有关基诺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清代,清代称基诺族为“攸乐”、“三撮毛”,傣族称“卡洛”,基诺族自称“基诺”,后统称为基诺族。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养镇、普文镇、大渡岗乡、勐旺也有分布。2011年人口为22043人。

七、瑶族

瑶族源于秦汉时期“长沙、武陵蛮”或“玉溪蛮”。明末清初,瑶族先民由湖南、广西迁入云南,经开化、屏边、普洱、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市勐旺乡和勐腊县边沿一线山区。瑶族自称和他称较多,自称有“龙门”、“勉”、“寄里门”、“布努、“拉珈”等。他称有“八排瑶”、“过山瑶”、“盘古瑶”、“顶板瑶”、“蓝定瑶”、“花瑶”、等十余种。西双版纳的瑶族有自称“龙门”(蓝定瑶)和“勉”(顶板瑶)两个支系,统称为瑶族。

景洪市的瑶族主要居住在勐旺乡。2001年人口为2664人。

八、壮族

壮族他称“沙人”,壮族自称“养”。西双版纳境内世居壮族祖先,多从广西经文山、红河、元阳下至江城进入老挝,后又因战乱从老挝迁入勐腊县瑶区乡定居。景洪市的壮族多为内地支边迁移来的干部、工人、农民及科技人员,为零星散居。2011年人口为1301人。

九、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西双版纳州回族有回族与回傣之分。回族、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西双版纳境内回族来源,主要是在昆明清明时进入西双版纳经商的大理回族商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联姻,落籍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其次是1950年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文、卫人员中的回族职工及其后代。2011年景洪市的回族人口为1910人。

十、苗族

苗族自称“蒙”,其祖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墨江、思茅至易武,后入勐伴居住一段时间,最后向南迁至尚勇境内定居,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2011年景洪市的苗族人口为5999人。

十一、景颇族

景颇族自称“载佤”。西双版纳境内世居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云南省德宏州龙川县经澜沧县迁入勐海县的。景洪市没有景颇

族村寨,2011年景洪市的景颇族人口为69人。

十二、佤族

佤族自称于古代“濮”人,“濮”、“濮子蛮”中的一支。佤族自称“佤”或“阿佤”。1962年,国务院根据人民意愿统一定名为佤族。西双版纳境内佤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勐遮镇阿佤寨、佤族寨、佤族新寨、勐宋乡回寨、西定乡浓岛老寨、浓岛中寨、浓岛新寨。2011年景洪市的佤族人口为1668人。

参考资料: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

二、《景洪市经济工作手册》(2012年)

景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二0一二年七月十八日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壮族毛南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 蒙古族畲族哈尼族高山族土族仡佬族俄罗斯族 独龙族回族朝鲜族哈萨克族拉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藏族满族傣族水族仫佬族 阿昌族德昂族赫哲族维吾尔族侗族黎族东乡族羌族 普米族保安族门巴族苗族瑶族僳僳族 纳西族布朗族塔吉克族裕固族珞巴族彝族柯尔克孜族 佤族景颇族撒拉族怒族京族基诺族 阿昌族:云南省。白族:云南省。保安族:甘肃省。布朗族:云南省。布依族:贵州省。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傣族:云南省。 德昂族基诺族高山族:台湾省。仡佬族:贵州省。哈尼族:云南省。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东乡族:甘肃省。独龙族:云南省。 鄂伦春族: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赫哲族:黑龙江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河北省,青海省,山东省,云南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北京市,天津市等。 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景颇族:云南省。门巴族:西藏自治区。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拉祜族:云南省。黎族:广东省。傈僳族:云南省。珞巴族:西藏自治区。 满族: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等。 毛南族: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改为现在的名。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 苗族:贵州省,湖南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等。 纳西族:云南省。怒族:云南省。普米族:云南省。羌族:四川省。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等。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水族:贵州省。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塔塔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族:青海省等。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等。佤族: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兹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等。 彝族: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裕固族:甘肃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等。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等。

青海民俗

青海民俗 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省除汉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的风情。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从全国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歌舞旋律明快,节奏强烈、舞姿优美,动作豪放。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都是藏族十分喜爱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成为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内外游客到互助土族之乡游览,已成为省内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之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生活习俗大多同回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据历史考证,撒拉族先民700多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到循化街子一带定居,后来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给撒拉族这个民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他们非常注重礼节,宾客来访,全家人在蒙古包外恭迎,并用“霍仁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为客人助兴。蒙古族人热情奔放,喜爱歌舞,每年七、八

月间都要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摔跤等活动。 回族,主要聚居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其余散居全国各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 青海人类历史 根据研究得知,在距今2万多年前,青海柴达木金地的气候温暖湿润,淡水湖泊众多,水生植物非常丰富,成群的食草类动物在湖滨的疏林草原上奔走觅食。被今天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称为“小柴旦人”的青海先民,就在这里以狩猎为生,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获取食物。 1982年,在小柴旦湖滨沙砾层中发现的刮削器、刻具和钻具等打制石器,经现代技术测定,距今已有2.3万年。在此之前,在可可西里和沱沱河沿岸,也曾采集到一批打制石器。说明那时这里已经有了人类居住。 在距今6700年前,生活在贵南县拉乙亥一带的青海先民,以采集农业为生,不仅使用研磨石器加工谷物,而且能用兽皮缝制衣服。根据1980年在贵南县发掘出土的石锤、石刀、骨锥、骨针等器物,可以证明,当时的青海先民大约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 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青海人的祖先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主要从事“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谷物以“粟”为主。狩猎和畜牧业是辅助生产,捕猎鹿、野羊,饲养猪、狗等家畜。这一时期的遗存,属于与仰韶文化一脉相承的马家窑文化,广布在青海东部和青海湖周围 到距今3800年前后,青海先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谋生的工具已经是精心磨制、造型规整、刃部锋利的石器,还有用青铜铸造的刀、矛、钺等武器。 在距今2900年前后,青海先民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创造了青海东北部的土著文化——卡约文化,它的继续发展便是诺木洪文化。这一时期,人们农牧兼营,西部则以牧业为主。大家身着毛织衣服,脚穿牛皮靴,佩戴用玉、石、骨、铜等制作的饰物,吹奏着骨笛,在田间、草原上劳作和歇息。

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QUN WEN TIAN DI 自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以后,分居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残存无几,加之落后观念造成文化素质不高,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在强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危及到民族的生存。民族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简单文化与急剧变化了的环境关系问题,再者周边环境以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更显得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为了使分居在青海各地而相对集中的民族地区振兴经济继续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经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早在1952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就指出:“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接见西藏代表谈话的要点》,《人民日报》1952年11月2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满腔热情、诚心诚意地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5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吴仕民同志在民族地区经济分析会上认为,在“十五”时期,民族地区自己和自己相比发展很快,但与全国或东部相比,经济发展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落后很多。“十五”与“九五”相比,民族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从89%下降为85%;人均GDP相当于东部地区的比重从39.2%下降到2004年的36.7%。西部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可以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全国、东部地区的差距是很大的。那么我们青海的民族地区的经济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 影响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条件恶劣表现为居住环境差、干旱、自然资源贫乏等。加之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致使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社会条件较差。由于历史性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发育程度低,使得其文化素质差、文盲现象严重。如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总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占的比重很高,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人口的23.4%。由于受传统文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女性文盲率更高。在育龄妇女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94.4%;由于农牧民的观念陈旧造成劳动技能差,相当一部分农业区的少数民族的现状是“大钱挣不上、小钱不愿挣、推日下山”。如此造成恶性循环特别是近几年赌博成风,有钱的大赌,没钱的小赌,直到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影响,他们的择业观是“做生意不稳、办工业没个准、搞饲养太危险、种庄稼最保险”。对生活的态度是“糊汤菜面不断、大家能吃饱饭、不求两转一响、只求瓦房一间”。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差,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设施相比之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原因如居住分散无法使道路处处通,故此很多发展的机遇受到交通的 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郭殿雄 文化纵横谈 109 群文天地·2012年第12期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贵州省。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土家族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尼族云南省。 哈萨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傣族云南省。 黎族海南省。 僳僳族云南省,四川省。

佤族云南省。 畲族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高山族台湾省,福建省。 拉祜族云南省。 水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乡族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纳西族云南省,四川省。 景颇族云南省。 柯尔克孜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土族青海省,甘肃省。 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仫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羌族四川省。 布朗族云南省。 撒拉族青海省,甘肃省。 毛难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仡佬族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锡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阿昌族云南省。 普米族云南省。 塔吉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怒族云南省。 乌孜别克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罗斯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鄂温克族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德昂族云南省。 保安族甘肃省。 裕固族甘肃省。 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塔塔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独龙族云南省。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经济上和对外关系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说少数民族主要聚居边疆地区,并把那里称为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的居民并非全是少数民族,还杂居着很多汉族人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大都是与汉族杂居或交错聚居。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在内蒙古、广西、宁夏3个自治区,汉族人口都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虽未超过少数民族人口,但也接近全区人口的40%。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不是当地主要少数民族仅与汉族杂居,还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杂居。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维吾尔族和汉族外,还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其中。云南省更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全省共有20多个民族。西藏自治区民族成份较少,但仍有汉、回、门巴、珞巴等族与藏族杂居。同样,在汉族集中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人口,例如上海市虽以汉族为主,但是也有37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就全国而言,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市或县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所以,我国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贵州省。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10个少数民族地域分布

10个少数民族地域分布 1、藏族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2、蒙古族 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北、甘肃等8省、自治区的巴音郭楞、博尔塔拉、海西等三个蒙古族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肃北、河南、阜新、喀喇沁左旗、前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七个蒙古族自治县,其余则聚居或散居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22个省、市、自治区地。 3、傣族 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

4、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现有人口802万人,在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 5、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三省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此外,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也有零星的彝族人世居,人口大约800万。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6、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其中,贵州占多。在贵州占48,1%,其次是湖南占21,49%和云南占11,67%,但亦有分布於重庆占5,62%、广西占5,18%、湖北占2,4%、四川占1,65%、海南占0,69%等省市内。 7、回族 回族是我国的一个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

少数民族地区列表

附件 1 少数民族地区列表 少数民族自治区(5个):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自治州(30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少数民族自治县(117个): 河北省(6个)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8个)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3个)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黑龙江省(1个)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浙江省(1个)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云南省简介

云南简介 区域位置: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 97°31’39’’-106°11’4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抵海拔76.4米。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亚半岛,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云南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条,15个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 地势地貌: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一般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只是在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80000一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省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东南、南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饮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

西北少数民族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1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花儿会”的起源 科目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姓名孟利 学号2011210192 专业现当代文学 入学年月2011年9月

“花儿会”的起源 摘要:“花儿会”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民间歌曲而在青海、甘肃、宁夏被广泛流传,而它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主旨在于对于“花儿会”的起源做以初步探索。 关键词:花儿会;民俗;起源;传说 “花儿”又称少年,是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民间的一种歌曲。回、土、东乡、撒拉、保安、裕固等族传统歌会。它的特点是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格律严格,歌词优美,曲调时而高亢,时而婉转。 在宁夏,几乎随处都听到“花儿”,但最有民俗特点的是每年农历4、5、6月间的“花儿会”。因演唱“花儿歌”为主要内容而得名。会期五天。相传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各地会期不一,六月初六莲花山(甘肃)及五峰山(青海)的花儿规模最大。会场上搭有歌台,歌手登台比赛,优胜歌手被披上红绸带作为奖赏。 “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会歌,多时人数常可上万。届时人们撑着伞,摇着扇,或拦路相对,或席地而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拦歌、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 “花儿会”也是青年男女选择对象的极妙场合,他们以歌为媒,向对方表白心迹。此外还有物资交流等活动。 花儿会节期一般为四天,各地时间不一,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五,有的在四月初八,其中以上六月初六在甘肃莲花和青海五峰寺举行的花儿会规模最大,最为热闹。花儿会多和当地的庙会同时举行,其主要内容便是唱花儿。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

少数民族简介

简介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历史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节庆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习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介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介 板鞋竞速 板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相传明代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带,广西河池地区的瓦氏夫人率兵赴沿海抗倭。瓦氏夫人为了让士兵上步调一致,令3名士兵穿上一副长板鞋齐跑。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素质大大提高了,斗志高涨,所向披靡,失败了倭寇。后来南丹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3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挖掘了这项民间体育活动。 吹枪 吹枪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吹枪是用竹、木材料制成,长100厘米或120厘米不等。使用的是黄泥做成的弹丸,比赛是把弹丸放到枪管内,以嘴对枪管猛吹气,将弹丸射出击中目标,比赛分立姿和跪姿两种形式。 抢花炮 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其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至今以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抢花炮就是把铁制圆环用红布或红绸扎成的花球用发炮器送入空中,待落下时众人奋力抢夺,抢到者即为优胜者。 武术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的武术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风格。武术的竞赛项目一般分为:拳术、器械、套路三大类。

高脚竞速 高脚竞速原名为高脚马,是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它与我国北方的踩高跷有其近似之处,运动员需两脚分别踏在两个高脚马的脚蹬上,一步一步地前进或后退,在高脚马上进行速度和力量的比赛。 马术 马上项目是蒙、藏、哈萨克、彝等众多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的内容和形式也各有千秋。 射弩 射弩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广西、贵州开展较为普遍。虽然射弩在国际比赛中也有,但是民族射弩比赛和国际标准射弩比赛是有很大区别的。民族射弩的弩箭必须由是竹制的,比赛时不得使用瞄准器。民族射弩包含立资和跪姿两种射姿而且都不能使用附加物,一场比赛的成绩是两种姿态的综合成绩。民族射弩比赛运动员还必须穿着本民族服饰更是射弩比赛的一大亮点。 打陀螺 陀螺又叫“得螺”、“格螺”。打陀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在民间流传已久。打陀螺玩法多样,有单人对打、双人对打、赶动打、赛旋、打中赛旋等多种形式。陀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木制、陶制、竹制、牛角;有鸡型的、盘状的、最常见的是上部似圆柱下部似圆锥的。

少数民族地区列表

精心整理附件1 少数民族地区列表 少数民族自治区(5个):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自治州(30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8个)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浙江省(1个)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湖北省(2个)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湖南省(7个)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 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 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四川省(4个)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贵州省(11个) 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 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云南省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县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贵州羌族有0.14万人,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石阡县、江口县。 贵州瑶族有4.44万人,主要聚居在黔南自治州荔波县,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丹寨县、榕江县,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 贵州蒙古族有4.75万人,现主要聚居在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 贵州壮族5.21万人,大约在明清时期先后来自邻近的桂北各县,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黔南自治州独山荔波县。 贵州满族有2.19万人,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结合部。 贵州白族有18.74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 贵州仫佬族有2.84万人,占全国仫佬族总人口的13.69%,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 贵州水族人口有36.97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0.0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 贵州苗族有430万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毕节、铜仁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 贵州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的镇宁、关岭的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 苗族:

云南省民族情况简介

云南省民族情况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声息繁衍之地,也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少数民族成份居全国前列。因此,云南民族众多,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水族满族等25 个,其中独有少数民族15 个。少数民族人口1415.3 万,占全省人口的33.41 %。 一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各民族从聚居分布居住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特有的立体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各民族的居住特点。从垂直分布看,各民族居住地以山区为主;从平面分布看,又主要集中在农村山区边境及边远地区。全省没有民族成份单一的县(市),每个县(市)一般有5 -10 个世局少数民族,每个民族一般聚居在5 -10 个县。因此,全省共有8 个自治州,29 个自治县,79 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和197 个民族乡,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长期以

来,云南各民族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以村寨或村寨连片聚居,保持本民族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相互之间不易被同化融合,但又相互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被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多样性的特点。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之间乃至一个民族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心和扶持下,经过云南各族人们的拼搏奋斗,曾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力水平极为薄弱的云南各民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云南有4061 千米的国境线,与东南亚国家山同脉、水同源,16 种少数民族在云南和东南亚国家跨境而居,具有同源文化和亲缘民族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在云南这片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各族人民40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00 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有25个民族,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一、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有3351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为氐羌后裔,唐称“寻传”。阿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陇川、梁河、潞西3种方言,多通汉语和傣语。 阿昌族男子喜穿蓝或白、黑素色上衣,黑色裤子。已婚女子穿裙子和窄袖对襟上衣,用蓝、黑布包头,上衣钉四组银扣,胸腰垂多股银链,链系小银盒,盛槟榔等物,手镯、耳环均银制;未婚女子则穿长裤,以长辫盘于头顶,喜佩戴各种银饰。住房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居多,楼上住人,楼下为畜圈。历史上,婚姻一般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一般同姓不婚,有“串姑娘”的情爱方式。此外,“对歌”是较为通俗的情感交流方式。妇女有嚼烟、嚼芦子的习惯,男女均有嚼槟榔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阿昌族普遍信仰鬼灵,崇拜祖先。阿昌族人死行土葬。 歌舞方面,阿昌族有耍灯、跳象脚鼓舞、猴舞、蹬窝乐、耍白象等多种形式。阿昌族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梁河水稻品种有“水稻之王”的美称。阿昌族工匠生产的“户撒刀”行销省内、青藏等地以及缅甸等国。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白柴”、“水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的“窝乐节”是传统民族节日。另外还有“关门节”、“开门节”等民族节日。 二、白族 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白族有1505644人,主要聚居区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他称很复杂,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为彝语支,一说应单独为白语支。 白族住房坝区多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主要有“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丧葬在唐代以前行土葬,宋代至明代因受佛教影响行火葬,明末以后又改行土葬。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也有人信道教和原始宗教。白族男子一般穿白对襟衣,白色或蓝色长裤,外罩黑领褂,缠白色、黑色或蓝色包头,脚穿黑布剪口鞋。妇女身着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上衣右衽结纽处挂“三须”或“九须”银饰,腰系绣花飘带短围裙,足穿绣花“白节鞋”或“凤头鞋”,手上多戴纽丝银镯或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基本简介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基本简介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基本简介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班制度。预科班、民族班生源限定为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少数民族考生。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院先后开设了一些民族预科班,在其他的一些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也相继举办了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预科班。1996年全国举办民族预科的高等院校达140余所,在校生11622名。预科教育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已成为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预科的招生计划都是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预科招生计划。考生可以根据省级招办公布的分学校招生计划来查阅预科的招生计划情况。报考预科的考生必须要符合预科招生的条件,比如报考少数民族预科的考生必须是少数民族,而且要在本地有招生计划才行。 1984年3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对有关民族预科班的教学

和管理问题做了明确规定,规定预科阶段的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预科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一年,学生汉语文基础较差的,学习时间为二年。预科班学生入高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其学制与该校本、专科学制相同。民族班招生,在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下,从参加当年高考的少数民族考生中录取,可适当降分。但是,要按照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从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降分幅度要适当。民族预科班学生学习期满,政治表现好,经所在学校考试成绩合格的,直接进入有关院校本、专科学习。民族班本、专科学生的专业分配,根据国家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德、智、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志愿,在预科班学习期满时、由学校同有关省、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协商确定;也可以在招生时根据上述条件,由学校同有关省、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具体工作由学校掌握。专业确定后,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变动。 预科课程往往是由大学的专业教师精心设计的,用以满足该大学以后教学的实际需要。但其课程内容往往还与教授该项目的预科教师共同审定和修改。大学预科课程着眼于为学生将来进入大学后能顺利完成其大学学业提供必备的知识。英语科目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理解、听、说和写作等方面的信心与能力。 2017年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少数民族简介

少数民族简介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成分疾称进行辨别。这项工作,就是民族识别。经过努力,科学地理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民族识别的顺利进行,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华夏族(汉族旧称)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先民也同时开发了周围的广大地区。比如,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西藏、青海地区;南部的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东南部的百越等南蛮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香港、澳门地区……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秦汉隋唐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1年),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或者在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23个政权。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中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族建立元朝。 宋元明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