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功能引领督促、规范扶持其健康发展。近年来,林西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前沿主导地位,以提升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为着力点,以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为切入点,以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为出发点,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集中力量探索推进“1+3”即“党组织+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农村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与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互促共赢。

一、背景与条件

一种新生事物的产生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环境和现实基础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同步跟进的党组织建设也同样如此,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一)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农民致富的新期待,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尚需改进完善。

一是少数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特别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基础性、根本性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到位。二是部分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思想观念转变滞后,眼高手低,有致富愿望,但无致富思路,工作缺乏创造性,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显得力不从

心。三是适应经济多元、产业多样、需求多重的新变化,一些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作用发挥的对象和途径日趋复杂化,如何破解难题有时束手无策或是生搬硬套。四是随着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制定的一些政策措施有时难以有效落实,费力不讨好、得了好处不领情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此转型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重新准确定位,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构建和谐为己任,调动整合各种有利因素,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二)面对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市场主体的日趋明确,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迫在眉睫。

一是以单个家庭的方式发展生产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很难适应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农民是市场主体,他们中的多数既要低头种地,又要抬头看市场,使其进入市场难、阻碍多、费用高。三是面对多方利益格局的形成,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手段已寸步难行。传统行政手段的习惯性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党组

织发展经济、社会建设以及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路、措施,时常出现不该干的干了、该干的却没干好等情况。四是原有的“公司+农户”模式虽然能够带领农民进入市场,但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难以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在生产实践中,公司和农户签订的“协议”或“合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订单”控制不了市场价格,如果诚信缺失更无效益可言;另一方面,即使协议得到履行,公司在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后的增值也与农民无缘。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行合作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抱团”闯市场,达到产业链条各环节的“零距离”对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三)面对发展与服务的双重任务以及加强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农村治理方式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创新破题。

在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与服务的主体功能正待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载体来完成承接任务,以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体系、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目标。一是原有的就党建抓党建的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农村发展要求,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融入和有效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愿

性使其应对市场、发展经济更加灵活高效,既可专心致志抓生产,也能一心一意跑市场,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协商性促其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提供公共服务上有明显优势,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把农民社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使社员获得经济收益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协调、商议,一些矛盾纠纷得以在内部调处化解,同时还能提供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职能。

从目前来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具备其现实基础和条件。一是社会基础。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批又一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城经商、务工、办企业,这种现象直接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改变农地属性、不改变农民承包权的基础上,土地开始以各种方式实现集中,为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重要前提。二是发展要求。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才能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以农机农技大面积推广、规模经营、市场观念、应市能力有效增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呼唤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之适应。但长期以来农机农技“自发存有、分散服务”的推广方式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千百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恰能够扭转这一困局。换言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必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是政策支持。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有法可依的法制化轨道。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这些政策法规的颁行,为转变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村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村治理结构、创新农村基层党建的当务之急。在此期间,需要继续激发农民群众的原创精神,不断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运作,同时还需要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把党的工作拓展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去,利用党组织来引领、推动农民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之成为党推动农村各方面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实践与做法

自2007年开始,我们充分借鉴外地经验,明确要求农

村基层党组织大力创办和发展合作社,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将合作社建设列为全县农村工作重点之一。2008年,建成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面对合作社的大量组建和发展,我们立足实际研究思考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有效跟进融入、引领发展的课题,制定了《关于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的指导意见》,把党组织是核心、合作社是根基、生产基地和示范户是支撑作为“1+3”模式的整体框架,着力在建设、规范、管理、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强化党组织引领,加快合作社建设步伐。

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发挥党组织主导作用,强力推进合作社组建。一是党委重视,专项推进。各乡镇分别成立专项推进指导组织,指派一名党委副书记抓合作社建设,在宏观设计、具体指导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对接,从制度、机制、运行体系上为合作社组建、规范、发展打造新引擎;各村党组织积极发挥领建引路作用,通过党组织引办、“两委”班子成员领办、党员“能人”带头办等有效方式,使合作社成为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培养基”,为合作社发展建立了良好的领导机制和组织基础。二是把握机遇,因势利导。自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各级党组织在每年的村干部培训和党员教育培训上,都把学习合作社法、解读合作社扶持政策、剖析县内外合作社发展典型案例、讨论本

地区发展合作社的领域、空间和机遇等作为重要内容,统一思想、更新观念。2008年以来累计培训210余次,培训干部党员11.2万人次,县、乡、村组织对合作社建设进行拉练考察和观摩近2000人次。三是干部推动,实施“双带”。县委把领办、参与、指导、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村干部年度重要考核指标,纳入乡镇考核目标,列入各包村单位帮扶内容。县委下派12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乡镇选派140余名优秀环节干部任村务指导监督员,专项指导推进合作社建设;已建合作社中,村干部带头领办的达46%,各级党组织推动组建的达23%,各级干部扶持组建的达16%。四是党员带动,能人领办。借势各类能人资源,引导扶持党员、能人带头组建合作社。325家合作社中,村干部领办133家,农村经纪人领办91家,种养殖大户领办65家,党员和能人领办达85%以上。五是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各级党组织以全县农牧业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依托小区和专业村分类推进。目前种植类合作社占31.4%;养殖类合作社占50.8%;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占11.7%;林果业类合作社占1.5%;农畜产品流通类合作社占3%;其他类型合作社占1.5%。六是协会转型,整合改造。注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由松散的技术服务向资本合作紧密的合作社转变。目前已有金沙滩林果合作社等20个协会转型为合作社。七是政策倾斜,项目支撑。各级党组织把合作社作为落实国家农牧业项目的

重要对象,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八是优化服务,重点支持。工商、财税、交通及农口各部门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开展系统服务,为合作社健康发展创设了良好环境。

(二)创新党组织设臵,发挥核心示范作用。

推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党组织设臵方式。在合作社建立产业党支部,实行村“两委”班子与产业党支部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将具备条件的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形成了“村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产业党员”的党组织设臵新体系。发挥党组织“引领规范”和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党员中全面开展设岗定责,搭建起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截至目前,已建立合作社党支部46个,新建产业党支部49个,升格村党总支15个,在144个致富链上确立党员带头人420余名。在党员示范户、增收大户的效益示范下,由其领办、参与的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产业成为周围群众关注的热点和要求积极参与的“焦点区域”。合作社不断拓展覆盖面,基地逐渐壮大规模,产业逐步集聚,一村一品日渐形成,农业生产正在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农民增收正在迎来一次阶段性跨越。

(三)推行契约化管理,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

将契约化引入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在组织形式、内

部运行机制、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处理及合作社与各种组织、合作社与社员、社员与社员等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方面采用契约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臵组织机构、成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臵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严格依法办事,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全面推行民主化、契约化管理,深化“双服务”,有效理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委会、农户、社员之间经济关系,保障入社农户利益。目前,统部双赢农机合作社、五十家子千户同心种植合作社、内蒙野果合作社等40余家初具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实际规范管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并先后进入各级示范社行列。

(四)优化发展政策环境,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从“1+3”模式的提出到完善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创新、规范、发展,把“1+3”模式的推进深化与开展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健全农村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争取落实项目、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互搭载体平台,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综合效益。2010年以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土地整理2.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1.6万亩、节水灌溉2.1万亩、甜菜种植3.6万亩,肉牛肉羊养殖项目13个,农机补贴138台(套)、农技推广项目40个、农村信息网络建设47处、流转土地10.6万亩。

(五)妥善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就业问题,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一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出现了“剩余”,针对这一情况,村党组织发挥“劳务经济中介”职能,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引导外出务工,由农民转变成工人;组织不离乡的土地流转农民就近到企业、工地、合作社、种养大户进行季节性、阶段性、临时性打工,使之成为产业工人,对其他不具备打工条件的鼓励支持发展特色种养业。2010年仅统部镇和新林镇两个乡镇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民达4800余人,实现就业的4470人,其中从事土地规模经营的农民330人,流转土地后外出务工的农民1950人,就近县内打工的农民2100人,其人均收入较过去增收700元。2010年,金土地种植合作社为其打工的农民达50人以上,平均收入2000元以上,其中5个打工时间稍长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新林镇新合种植合作社2010年流转土地3000亩,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每天打工收入60-80元,全年收入比自家耕种要高出很多。据统计,土地流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同等条件未流转土地的农户人均年增收500元。同时,鹿、狍子、柴鸡等特色养殖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合作社托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激发了农村新一轮的创业热情。

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培育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更大程度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产业带动、联合周边形成以种植、养殖、储存、加工以及农机、农资综合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经济联合体,走出了一条“一村多业”、“多村一业”、“一村带多村”的农村区域化发展与党建共进的好路子。

三、成效与启示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1+3”农村发展模式已初具成效。

(一)有效破解了一些制约和影响农村发展的难题。

一是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初步解决了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有效破解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土地分散、作物驳杂、生产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抗灾抗风险能力差等难题,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二是促进了土地流转,推进了规模化经营。2010年,全县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6%。三是成为了承接农业项目的重要载体。2010年共承接各类惠农项目41个,累计资金5400余万元。四是初步破解了金融支农的瓶颈问题。2010年通过合作社发放支农贷款5700余万元,单个合作社贷款最高额度达2000万元。五是拓展了服务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良种培育、代耕代管、开拓市场等环节上实施

的“集约式”管理、“保姆式”服务,促其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大提升。六是形成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态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了农产品品种、技术、标准、管理、品牌和机械化生产等方面标准,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初步实现了农牧业经营的高产高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通过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享受到了“团购”优惠价格;通过统一组织整地、选种、耕作、施肥、牲畜防疫等,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统一组织销售农畜产品,提升了农民的主体市场地位,掌握了议价权,提高了农产品价格。据统计,全县325个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生产达50%左右,2010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的农资达3500吨,节约开支70余万。金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谈判争取,出售的食用葵比合同签订的每斤1.7元高出1.0元出售,仅此一项社员增收近20万元;孤榆树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孤榆树”牌鸭蛋,使鸭蛋的价格由每枚1.5元攀升到3元;双赢农机合作社年收入220余万元,以土地入股的社员,在获得每亩400元保底金的同时,年末每亩又分红1400元。合作社的发展,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一条一块的土地格局,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新跨越。全县325个合作社中,规模最大的覆盖800余户,社员4300余人,已初步取得效益的达100余家,其中双赢农机、共赢养牛、广源

肉驴、千户同心种植、绿园蔬菜、内蒙野果、金鸡岭小笨鸡等40余家合作社的综合效益尤为明显,单个合作社个体收入最高的达80余万元,社员平均收入最高的达20余万元。效益最具说服力,更具吸引力。合作社发展的显著效益,高涨了群众的合作热情和发展激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正在林西大地蓬勃生成。

(三)进一步和谐了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所“学校”,增强了农民的合作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了社员之间的互助诚信精神,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联系党委政府与农民的一种新的桥梁和纽带,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给农民以科学有效的组织引导,并把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党委政府,提高了其指导农村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好地解决了党委政府在农村发展中管不了、管不好和不该管的事情。

(四)有力促进了党建与经济建设的共赢。

一是为党建促进中心工作找到了契合点,为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搭建了平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政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二是为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找到了落脚点。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链上,积极开展先锋岗、示范岗、责任区等“设岗定责”和“公开承诺”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合作社中得到进一步体现。三是为深

化党建创新、构建农村区域化党建格局找到了切入点。大营子乡东升村蔬菜合作社,带动联合、繁荣、幸福等4个行政村的土地和产业集聚,形成初具规模的蔬菜产业基地。五十家子镇以五十家子村为核心,依托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在水泉沟村建立了锦绣水泉分社,种植笤帚苗子2400余亩,亩均增收300余元;在老房身村组建了鹏龙养殖合作社,养殖小笨鸡1.3万余只,纯收入30余万元;孤榆树、东边墙、南沟门等村也与五十家子村开展了蛋鸭、肉牛羊养殖合作,以产业为纽带的区域性党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有这样几点启示: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转变生产方式的必然趋势。

如果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生产方式由“合”到“分”的一次重大改革,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崛起正是顺应农村生产方式由当前的“分”到未来更高层次“合”的重大转变。合作经济以其统筹生产要素、共享信息智慧、合作抱团发展的特性,实现了以抓企业的思维抓农业生产,使农业由生产“产品”向生产“商品”转变,农民向股东、产业工人、企业工人转变。这些变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合作经济发展必将成为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增收的新一轮革命。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遵循其发展的基本规律。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营制度的

创新,也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其发展应遵循因势利导、能人带动、群众自愿、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规律。因此,发展中要发挥党组织引领规范职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创造精神,不硬套模式,不搞行政包办、强迫命令或设限压制,做到边引导、边发展、边规范。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主战场。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村跨越发展的金钥匙。在发展上,党组织要明晰形势,把握趋势;在方向上,要注重市场、选准产业;在形式上,要依法规范、尊重自愿;在对象上,要突出党员、抓住能人;在扶持上,要重点倾斜、加大支持;在服务上,要注重组织覆盖、党员带头;在管理上,要突出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在推进上,要突出重点、典型示范。

四、分析与构想

“1+3”农村发展模式实践与探索的意义在于寻找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与农村产业发展的最佳融合点,这既不是单纯的发展经济、促民增收,更不是简单地探索村务管理、完善村民自治的一种组织行为,这是从更广泛的角度、更具针对性视点,研究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处理好三种关系,在保障协调发展上求突破。

一是村级党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灵活的设臵模式(既有“一村多社”、也有“多村一社”)、全新的组织属性(合作社属于新社会组织范畴)决定了两者之间不应是单纯的隶属或领导被领导关系,二者应该是共同愿景下的追求利益更大化的协作共赢关系,通过合作社党组织的组建与完善,村级党组织有了更好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同样,通过村级党组织的完善和加强,合作社党组织有了更强的依靠和动力;二者必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在今后的实践中,将继续深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厘清工作界限,从促进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制度,构建完善互推互促长效机制,实现发展愿景共同、发展成果共享。

二是社内与社外的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植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是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处理好内外关系是保障其健康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从政策、资金、市场宏观调节上给予支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合理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种影响要素,建立协调推进组织,落实相应制度,协调好合作社与村级党组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与非社员村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合理配臵资源,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车道。另一方面,作为平等的市

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可能受到市场特别的眷顾,因此需要调优内部的运行状态,要瞄准市场、适应市场,降低成本、减少风险,通过各种工作主体的共同努力,实现社内与社外、政策与产业、市场与经营和谐统一。

三是合作社理事会与合作社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是入社农民自我经营管理的组织,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则是对接上级党组织、发挥沟通协调、引导督促作用的党的基层组织,二者必须分工协调、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共同保护入社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大力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与党组织成员交叉任职,用机制、制度约束二者行为,明确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使党组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舞台、有作为,理事会在党组织中有影响、有认同。

(二)突出三个重点,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求突破。

一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载体,更好、更直接地实现“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的附加值。二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载体,全面、有效地“创树品牌”,打造农产精品,树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形象,有效改变农产品无品牌、市场上难立足的现状。三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载体,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权,全面推广农机农技,通过规模提升效益,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兼顾四项事业,在创新社会管理上求突破。

“1+3”农村发展模式的全面推行,大批的农民被调动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农村社会呈现出凝心聚力、共同富裕的生动场景,对于改变农村社会人心散、公益乏的不利局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给农民致富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还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开辟了新天地。一是把推行“1+3”农村发展模式与开展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结合起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团结和凝聚更多的农民接受科技知识、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农民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农民创建等实践举措,让新农村建设充满文化内涵。二是把推行“1+3”农村发展模式与维护稳定促和谐结合起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社员(村民)说事、议事活动,统一思想,形成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和理事会在社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与影响,充分发挥其调处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三是把推行“1+3”农村发展模式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社员)参加各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闲生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让农村“活”起来,让农民(社员)“乐”起来。四是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重构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与发展,下力度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形成以劳务组合为核心的新农村产业集群。把更多的农民从

零散的耕作经营实体中解放出来,发展劳务输出及其他产业,让农业生产尽早告别小而散的“小农”方式,步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埠前小学刘成海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头衔确实很好听,但要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不那么简单了!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严格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充分信任与社会认可,更是教师的一个终身奋斗目标。那么,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一位人民满意的教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思想上 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与时俱进,做一名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教师。 二、教学上 1、热爱孩子,诲人不倦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人性,是对学生深沉的爱。”付孩子以爱心,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教育上疑难病症的万能钥匙。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要耐心引导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除了对孩子要有慈母般的关爱之外,更应

该成为孩子所信任的朋友,喜孩子所喜,忧孩子所忧。根据儿童心理学,大部份孩子都有害怕老师的倾向,对老师的防御心理也十分强,但一但消除其防御心理,其内心就会犹如“广阔的草原”一样,没有任何屏障。 2、为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观 以前我常会这么想:我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凭我的经验,教这些孩子是绰绰有余了。然而,现在的我在工作之余常会这样感慨: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有句古话说: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那就要学。 现有这么一句被更改的名言: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常流水。可见时代在前进,孩子在发展,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教师要拥有燃不尽的能量,用不完的知识。作为今天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重视加强继续教育。首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只有像蜜蜂采蜜那样,不断吸取新鲜的养料,才能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其次,要加强信息交流,与时惧进,教育动态是瞬息万变的,稍不留意,就会与当前社会教育趋势发生错位,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掌握和运用好新时代的新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引导孩子到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阵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新鲜的血液,教师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因为渊博知识的获得,崭新理论的掌握,娴熟技能的练就,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三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当前,我农场随着新农村建设己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趋势下,迫切需要农业市场主体的培育、产业组织的完善和经营体制的创新。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结合我场实际,特制订我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因此,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创新农村合作机制,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农村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有利于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农村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有利于解决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与扩大经营的矛盾,解决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

矛盾,能够推动农业体制创新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三)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的形成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专业性和合作性,有利于更大范围的联系和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可带动更多的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品,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地位,促进农村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服务行业快速发展,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规模效益。 (四)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建立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农业标准化推广管理模式。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推广标准化的主体和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自律性组织,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形成按照农业标准体系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的局面,以实现农业科学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创立农业发展新优势。 (五)有利于转变政府的农业管理职能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转变政府职能,实施农业农村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创新农业和农村经营机制,实现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准确地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落实各种指导、扶持政策,有效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落实农村政策、改进政府对农业的领导和管理模式。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规定了政府的含义,我们再来分析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担负什么样的职责。历史上很多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自由放任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扮演“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市场的自发运行会给社会带来高效率,政府的过多干预只会起到反作用,政府需要作的只是提供安全和秩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政府的职责作了如下的规定:“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这就是说要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其建设与维持绝不是为着任何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的利益),这种事业与设施在由大社会经营时,其利润经常补偿费用而有余,但若由个人或者少数人经营,就决不能补偿所费。”④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庇古认为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消除客观上存在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之间的背离。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刺激有效需求来克服经济危机。萨缪尔森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矫正垄断,收入政策等方法来实现社会的效率、平等和稳定。70年代后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者又重新鼓吹市场的效率,举起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大旗。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政府在管理经济过程中有时容易超出宏观调控的范围,直接干涉参与经济活动,这样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从政府的内在特征来看,政府和市场在某些方面是相互排斥的,所以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否则就容易起到反作用。 第一,政府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公共权力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政府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社会公共权力是出于缓和利益矛盾需要才产生的,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政府会必须以成员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活动的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相对脱离,凌驾于社会之上才能真正的履行其公共管理的职能。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作为市场的管理者、监督者出现,而不能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因为市场参与者本身必须是代表不同利益并且占有不同资源的市场行为主体。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直接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就违反了自身公共性的特征,也就很难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规则。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我国长期来存在着各种挂靠政府机关的各种企业,国家机关成了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这样这些机关在制定或者执行政策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的向自己下属的企业倾斜,这样就违反了政府公共性的要求,扰乱了市场的公平和效率。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不断要求各种挂靠机关的企业必须和政府机关脱轨,就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公共性。 第二,政府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政府的功能涉及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体,从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一定地域内的各个个体只能在同一个政府下生息,享有一定的权利履行一定的义务,接受公共权力的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政府尽管事实上划分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层级,但是这些部门和层级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一定国土范围内的政府只能有一个。因此政府一般应该有大局观念,整体观念,这和市场经济的理念是不符和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一般都是单一的、具体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增加自己的利益,核心的理念是利己。因此市场是一种“个体理性”,会造成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而政府行为则是一种“整体理性”,关注社会的公平。我国政府推行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如下岗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以及开发大西北,对西部地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和改进措施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和改进措施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效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融资困难,组织管理不规范, 利益联结机制薄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存在矛盾,阻碍了其更大规模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规模经济交易成本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的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加速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2012年12月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所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民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行的制度创新,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自身成长方面和服务功能上尚存在很多缺陷。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据工商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继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有效手段,是农业实现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政府对农村经济进行调控,对农业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之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有效载体,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切入点的重要抓手。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单家独户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种养面积小、产量低,农业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加上信息不灵,科技含量低,经济实力弱,农业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农

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地位更加突出。 2、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由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 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市场“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进入市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生活富裕的目的;也有利于解决稳定家庭联产成包责任经营与扩大规模经营的矛盾、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谈判地位。 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渠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建设新农村,应当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科技文化技能,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服务的主要职能之一。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为广大农民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知识提供了平台,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往往结合合作经营的项目,根据实际生产的需

(发展战略)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下,农民向市场出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寻求技术服务。由于量小而且分散,产品售价低,生产资料购买价格相对较高,享受技术服务难,使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受到限制,增收十分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这种新型的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民及农产品的谈判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可以促使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以更优质的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农民可以享受更广泛更优质的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也便于农民更直接、更有效地享受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政策。 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已于去年7月1日起施行。中共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要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合作社)从无到有,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来势好、发展快,但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还是各种协会,而合作社太少。 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农民加入合作社以其资金和公积金份额来承担合作社的责任,这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农民加入后,可以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专业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给人以“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之感。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本人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和部门对发展合作社认识滞后,对其发展形势和作用认识不足,领导重视、政策扶持、部门指导也不够,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2、合作社管理不规范。一部分合作社还没有登记注册、没有章程,有的虽有章程但很不规范,制度也不健全,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如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 3、合作社的社员素质不高。从合作社的人员构成来看,社员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不强,合作社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能力弱,导致管理粗放。 4、合作社资金运转困难。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由于合作社处于初创阶段,资金运转很困难,中央、省虽制定了优惠政策,但地方落实起来有困难。

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考试试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考试试题 姓名: 计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服务对象是:( ) A(农民 B(成员 C(社会团体 2、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途径:( ) A(自愿结合 B(依法登记 C(主管部门审批 3、在某一成员资格终止时,对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额以及对其成员 ) 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应该如何处理,( A. 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应该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不用退还公积金和可分配盈余。 B. 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应该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不用退还可分配盈余。 C. 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可分配盈余,应按照规定向其返还。 D. 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对成员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应按照规定向其返还;但是,不退还其账户内的公积金份额。 4、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向( )提交文件,申请设立登记: A(农业行政管理部门 B(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 )通过,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2007年1月1日 ,.2006年10月31日 ,.2006年10月1日 ,.2006年11月30日 6、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要求退社的,应当在财务年度终了的( )前向理事长或者理事会提出;章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退社成员的成员资格自财务年度终了时终止。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个月 7、出资额或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可以享受附加表决权,附加表决权( )理事会、监事会的表决。 A.适用于 B.不适用于 C.经社员大会决定适用于 D.经章程规定适用于 8、成员在其资格终止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订立的合同,应当( );章程另有规定或者与本社另有约定的除外。 A(继续履行 B(终止履行 C(重新订立 9、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由全体成员组成,是本社的( )机构。 A( 办事 B(管理 C(权力 10、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出席人数应当达到成员总数的( )以上。 A(一半 B(三分之二 C(四分之三 11、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每年至少召开( )次,会议的召集由章程规定。 A(一 B(二 C(三 12 、( )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 A(监事会成员 B(理事长 C(总经理 13、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由成员大会从本社成员中选举产 )负责。生,依照本法和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对( A(农民 B(成员大会 C(社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纳税筹划(Taxpla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条件,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的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依法合理纳税,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以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筹划性、目的性等特征。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或抗税,它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对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三大方面的纳税筹划略陈管见。 一、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一般来说,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分析,可将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1)负债性筹资(包括: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债券等)(2)权益性筹资(包括企业自我积累、发行股票等)(3)其他筹资(租赁、赊购等)三种形式。[1](P44)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方式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最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而论,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比发行债券要多纳所得税。另外,租赁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节税筹划的重要手段。对承租人来说,租赁既可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又可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减轻所得税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出租既可免去为使用和管理及其所需的投入,又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此外租金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其税收负担比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的增值税低得多。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最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2](P121) 二、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1)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可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借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2)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从投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趋势与政策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着技术( 融资、税收、监管、运营) 、制度( 外部、部) 、文化( 定位、评价、宣传) 三个层面的问题,呈现出从户间合作向社际联合迈进、从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拓展、从横向合作向纵向合作深化、从传统合作向新型合作演变、从百花齐放向产业分化过渡、从弱外部性向强外部性延伸的趋势。基于此,应采取以下对策: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分类指导,生成长驱动,利用社会资本,上下系统支持。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 问题; 趋势; 政策建议 《中华人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以下简称《合作社法》) 颁布实施后,宽松的法律与政策环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迅猛发展。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 年上半年,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 6万个,比上年增长17. 66%,是各类市场主体中增长最快的( 资企业增长5%,外资企业增长0. 15%,个体工商户增长4.29%) ; 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达0. 57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 12%。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6.44 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0.36%,出资总额为0.11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5%。我国目前实有入社农户数量为3750 万左右,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 3%。合作社广泛分布在种植、畜牧、农机、渔业、林业等农村各个产业领域,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基本权利、增强农业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快速发展过

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本文拟以近期调研数据为基础,力图归纳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合作社生的。我们可以尝试从三个层面来透视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依次是技术层面( 现实问题) 、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 ( 一) 技术层面 1. 融资问题。当前,合作社融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束缚着合作社进一步成长壮大。其实,在银根紧缩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所有的市场主体几乎都面临着融资难问题。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具有其特殊性。按融资渠道来分,合作社融资问题又可以细分为外部融资问题和部融资问题。外部融资问题主要是因为银行、信用社等信贷机构还不太认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类市场主体,这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较为宽松的成立条件和运行机制有关,所以很多合作社理事长一般都以自己个人的名义去贷款。另外,由于《合作社法》对持股比例的限制,合作社的部股权融资渠道也受限; 如果无视股权设置,则往往出现一股独大现象,有违合作社的“人合”本质。

供销社系统业务知识与专业法律法规考试试题

供销合作社参照公务员管理《专业知识》考试试卷及标准答案 《专业知识》试卷及标准答案 供销合作社 满分:100分考试时限: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目中的括号内。(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世界公认的第一个合作社是哪一家() A.罗虚戴尔公平先锋社 B.北京大学消费公社 C.瑞典消费合作社 D.日本农协 2.国际合作社联盟(ICA)成立于那一年() A.1895年年年年 3.国际合作社日是哪一天()

A.每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C.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D.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4.供销合作社的办社宗旨是什么() A.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综合服务 B.占领农村市场、增强企业实力 C.为全体供销社员工谋取利益 D.为城乡弱势群体服务 5.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A.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B.办成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 C.办成供销社企业集团 D.办成社会福利企业 6.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多少( ) A.百分之八十 B.百分之六十 C.百分之五十 D.百分之四十 7.农民专业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出席人数应当达到成员总数百分之多少() A.二分之一以上 B.三分之二以上 C.四分之三 D.五分之三 8.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是谁()

A.理事长B.社长C.总经理D.主任 9.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会议、监事会会议如何表决() A.一人一票B.理事长拥有二票 C. 业务骨干拥有二票 D.执行监事拥有二票 10.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每年至少召开几次()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目中的括号内。(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合作社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A.合作社意识 B.合作社精神 C.合作社教育 D.合作社宣传 2.实现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目标,最重要的是做到哪三个坚持( ) A.必须坚持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

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党支部书记如何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极大地冲击着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难做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实实在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每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他肩负着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是党的路线的执行者、落实者和宣传者。因此,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在基层党的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要做好党务工作,宣传党的知识、号召,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还要宣传落实企业的目标任务;不但要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作好“四个文明”建设;不但要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还要帮助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不但要做好解惑释疑、化解矛盾、说服教育工作,还要作好 单位方方面面的稳定工作。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实质上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为了实现政治任务、政治目标而去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教育、转化、引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四个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塑造人格、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而人是有思想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不能把工作同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他是做不好工作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带来人民币,不起什么作用,存在动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支部书记进一步把职工的思想统一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进一步坚定信念,理顺情绪,抵制消极倾向的影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这些,表明企业改革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开展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就是我们应该做那些思想工作,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密切联系群众。 1、每个党支部都要建立职工家庭档案; 2、本单位职工的生日,党支部要登记造册;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广大农民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主创办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伴随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发展的全新市场主体,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丰富和完善,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中的重大制度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农民依法设立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合作社及其成员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特点入手,剖析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对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得到逐步发展,特别是XX年《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后,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

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9家,入股社员2054个,辐射带动农户5.5万多户,经营和联结基地面积14.07万余亩。按产业分,种植业23家,林特业28家,畜禽养殖业20家,水产业10家,其他9家;按服务内容分,技术信息型21家,生产加工销售型54家,供销合作型2家,其他9家。XX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服务总收入1.7亿元,实现盈余652万元。分析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以农民为主体,组织形式逐步呈现多样化。具体来讲,主要有三种: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型。主要是一些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其技术、资金、贮藏、销售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同行业或同类型的养殖或种植专业大户,兴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有10家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如小曹娥禾丰辣椒专业合作社、阳明凤鸣家禽专业合作社等。二是农民合作创办型。主要是以能人为核心,依托能力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联络若干专业农户,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目前全市有60家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如朗霞XX湾兔业专业合作社、梁弄天绿水果专业合作社等。三是农业、供销、行业协会等单位牵头引办型。就是发挥有关部门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组建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的合作社。目前全市有12家这种类型的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于国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

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陆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国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从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然后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走计划经济道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了21世纪,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行列。但总体市场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现象: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厂商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和家庭双双发生了危机。 首先,就农业来讲,其比较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民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农民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成了社会上长期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问题的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展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之不断地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就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样,资源是由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流动。因此,伴随着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是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任何企图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的努力从根本上说都是徒劳的。要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根本出路只能是“非农化”。 其次,世界性的家庭伦理危机日益严重。家庭的规模在不断缩小,“三世同堂”式大家庭已基本成为过去,一对夫妇及其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已取而代之成为目前最普遍的家庭形式。但家庭规模的缩小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还在进一步缩小中,出现了大量非典型不完整家庭,如各种单亲家庭、丁克家庭(Doubleincomenokids,DINK)、单身家庭等。与此同时,家庭的职能也在不断剥离。在农业时代,家庭可以说是全职全能的,包括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两性情爱、生育后代、抚养教育、赡养老人以及承担社会义务等许多职能。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这些职能都开始相继从家庭中分化独立出来,程度不等地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生产经营差不多已经完全由各类厂商所包办,生活消费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天伦之乐”已让位于“天涯之乐”,孩子的抚养教育不再由家庭大包大揽,而是由各类托儿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是个动态的概念。上个世纪80、90年代,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主要是保护农民对于承包土地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15年不变”和“30年不变”,依法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权利。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达地区农民要求流转土地的现象越来越多,有的发达省份流转土地已经占全部耕地的10%以上,有的达到15%。这就要求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正确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对象除了邻里、亲朋之间帮工性质的流转外,许多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介入,有些地方还出台了专门政策鼓励龙头企业转入更多的土地。问题在于,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利益较难一致,个别企业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坑农现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领域的非农化,尤其是利润增长点的非农化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有些龙头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倒闭后,对农民的利益很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和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如果把专业合作社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则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符合《决定》所指出的三个“不得”,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退一步说,如果合作社出现了个别大户控制的现象,利益得不到保护的农民完全可以退出合作社。因此,应该限制龙头企业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入土地,鼓励农民

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使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更加实体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在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矛盾的大背景下,有效解决农产品增值、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等问题。按照传统的观点,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为农民服务。一些龙头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一定领域内为农民服务,是从属于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如果与这一目标相悖,则为农民服务的动力必然要大打折扣,这已经为20 多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实际上,许多欧洲国家、日本等亚洲国家纷纷通过立法限制非农产业进入农业领域,而放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出于对保护农民利益的考虑。当然,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贡献是 有目共睹的,在有些地方,这一作用还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它不能代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还应加上一个层次,这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可以把二者的优势很好的结合起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从20多年的经验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都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服务。 品牌的出现和影响力的提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和对农民的凝聚力不断增强的重要表现。目前,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拥有注册商标26000多个,其中,相当多的已经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xx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当前,我农场随着新农村建设己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趋势下,迫切需要农业市场主体的培育、产业组织的完善和经营体制的创新。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结合我场实际,特制订我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因此,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断创新农村合作机制,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农村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有利于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农村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有利于解决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与扩大经营的矛盾,解决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矛盾,能够推动农业体制创新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三)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的形成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专业性和合作性,有利于更大范围的联系和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可带动更多的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品,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地位,促进农村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服务行业快速发展,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规模效益。 (四)有利于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建立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农业标准化推广管理模式。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推广标准化的主体和标准化生产管理的自律性组织,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形成按照农业标准体系进行生产、加工、销售的局面,以实现农业科学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创立农业发展新优势。 (五)有利于转变政府的农业管理职能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转变政府职能,实施农业农村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创新农业和农村经营机制,实现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准确地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落实各种指导、扶持政策,有效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落实农村政策、改进政府对农业的领导和管理模式。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