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一、知人论世

事先板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1、课前我们读过文天祥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中有没有让你感动的地方?请大家把自己的读后感受跟班上

同学交流交流。

从小就仰慕英雄,崇尚忠义;文采出众,曾是皇帝

钦点的状元;兵败一路逃亡,历经九死一生的惨境;因

为他忠义,敌人很尊重他;写的信很感人,为了国家他

历经艰辛,无怨无悔,视死如归,但是妻子女儿却顾不

上了,内心悲痛也没有办法;文天祥认为义就是人活着

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誓不与贼共存。舍生取义。板书:历经艰辛,九死一生,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2、文天祥的一生,历经坎坷,充满艰辛。

20岁,皇帝钦点为状元,4天后父亲病逝,回家守

孝三年。

24岁,回朝做官,满以为可以为国效力,但却遇到奸臣当政,只担任无足轻重的官职。

38岁,元军进攻南宋,他响应太后的勤王(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的时候,臣子发兵援救)号召,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组织500义军,但在对敌作战中因为官员隔岸观火而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4人。

40岁,太后执意投降。元军提出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当时的丞相害怕得连夜逃跑,文天祥即被任丞相出城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元军,被扣留。千难万险想方设法逃出,后继续组织;队对抗元军,取得初步胜利后遭遇元军精锐部队的围歼。

42岁,不幸被俘,同朝为官的投降者来劝,被俘的太后和皇帝来劝,投降元朝的亲弟弟来劝,元朝统治者还拿被俘妻子女儿的生命为条件来劝降,拿高官厚禄来劝降,文天祥拒不投降。

47岁,被杀害。

这首诗写于42岁。此时他已被俘,在敌人押解途经零丁洋的时候所作。

二、朗读诗歌

1、这是一首七律。韵脚有星、萍、丁、青。

2、齐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

(一)前三联

1、请同学们从前三联中任选一联,说说从这一联中你读出了文天祥什么感情,从何处可见。

(2)首联:读出辛酸辛苦。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一经:一部儒家经典。起一经:从考中进士开始。干戈:泛指兵器。

寥落:自己孤军奋战的辛酸,也暗含对苟且偷安、贪生怕死者的愤激。

我参加科举考试,被钦点为状元,从此步入仕途,尤其是勤王以来,几乎凭一己之力与节节胜利的凶悍元军作抵抗,这种局面苦苦支撑已经有四年了。

回顾经历,辛酸

(2)颔联:读出担忧凄苦。

国家支离破碎,危在旦夕。个人命运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赏析这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支离破碎,危在旦夕的命运和个人漂泊无依,坎坷浮沉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苦悲哀。

(3)颈联:读出惶恐孤苦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军击败后曾从惶恐滩退往福建,

联想到当时兵败后的忧虑惶恐的心情。而过零丁洋,自

己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在满眼是元军的地方,自己作为

一个俘虏,想反抗不行,逃走也不行,那种孤苦伶仃的

悲凉感觉可想而知。

一语双关,巧用地名,既表现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

的危苦,也抒写兵败后内心忧虑孤苦的心情,自然贴切,巧妙新奇。

2、我们从这三联中体会到文天祥的家国之恨,体会到他的艰危困苦,体会到他的哀痛凄苦,三联反复渲染

了忧愤悲苦的感情。如果我们读了《指南集序》中的一段后会更理解他。男女生分读。

痛定思痛,痛如何哉!

3、带着这种哀痛凄苦的感情朗读这三联,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4、背诵这三联。

(二)尾联

1、丹心:碧血丹心。为国家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而有的赤诚的心。爱国忠心。

汗青:史册。

2、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高昂有力的。

3、为什么要这么读?通过这样的语调你想读出什么?

读出文天祥宁死不屈、以死明志的决心;读出文天

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正气

凛然;读出文天祥与国家共存亡的一片忠心;读出

文天祥身陷敌手对自身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读出一种

慷慨悲壮;读出文天祥历经艰辛后仍然不改心志的坚定;读出文天祥崇高的人格魅力。

3、文天祥只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当时有很多人投降了,包括太后、皇帝、同朝好友、亲生弟弟,有太多太

多变节投降的人。他当时还受着种种折磨,在长期的囚

禁生活中牙齿掉落,头发枯秃,最后坐得连臀部都溃烂了。是什么力量使他能在土牢中抗御土气、水气、疫疠

的侵袭,使他在敌人的刑庭上,虽然斧钺加颈而仍然面

不改色呢?我们从这句诗中找到了答案,也从他的遗诏

中找到答案。齐读遗诏。读《指南集序》中的一句话。

对国家的一片丹心,与国家共存亡、誓不与贼共存

的义,正义感,民族自尊感。

4、读尾联,女生读,读出文天祥与国家共存亡的一片赤胆忠心。

男生读,读出文天祥的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全班读,读出文天祥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人格魅力。

5、赏析: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

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民族气节。

6、前面种种的悲苦,种种的惶恐,种种哀痛,更反衬出这种舍生取义、以死明志人生选择的崇高和伟大,让人肃然起敬。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看到屈原因国都破灭、无力回天而自投汨罗,以死明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听到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看到陆游在风吹雨打的深夜仍然想着驰骋疆场,杀敌报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听到谭嗣同大笑着说“我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用自己的鲜血唤起国人革命的意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看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仿佛

感受到钱学森始终眷恋祖国的赤诚之心。

8、位卑不敢忘忧国,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对祖国的热诚忠心,对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我们拥有古老文明的祖国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最近,我们每个人都情不

自禁地关注钓鱼岛事件,并表达自己的思考,也充分说

明我们每个同学都是爱国的好儿女。我们的民族从来不

缺乏伟大的英雄人物,我们的民族也从来尊崇这些伟大

的英雄人物。

9、齐读板书上的两句话。。

姚慧芬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崇相西初中张祥 教学目标: 1、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 2、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学情分析: 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感情碰撞,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诗中涉及的多个故事。 教具准备: 《二泉映月》配乐,渲染诵读气氛。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明确写作背景。 1、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一首能打动战场上兵戈相见的敌人,让千百年来无数国人为之动容的律诗,这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板书课题:过零丁洋] 2、请大家说说题目《过零丁洋》的意思。 明确:路过零丁洋. 3、激疑,解读插图明确写作背景: 文天祥仅仅是路过吗?为何会在零丁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8页插图,我想能从里面找到一些答案。 明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浩淼的江水无边无际,那个站在船头衣着朴素、手带铁链的人就是文天祥,此时,他已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俘虏。《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这首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1279年,他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元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写下此诗严正拒绝,以死言志。 二、初读感悟,读正字音,读准节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律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抽一生读,请学生评价。

过零丁洋教案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辅助手段: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过零丁洋。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承接:此首诗是作者文天祥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同学们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2老师也想把这首诗读一遍,同学们画出节奏好吗。 3、自己练读,指生读,全班齐读。 四、明诗意(一)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1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干戈:古代兵器。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却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四个年头。 此联回顾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小学六年级语文《过零丁洋》优秀说课稿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过零丁洋》优秀说课稿三篇《过零丁洋》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过零丁洋》优秀说课稿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过零丁洋》优秀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慷慨正气”。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A、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B、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C、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2、学法 A、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B、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C、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D、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E、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说目标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3、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4、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二)、重点 1、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

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重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介绍 师:文天祥大家熟悉吗?谁能给大家做一下介绍?(请1-2位学生介绍) 过渡:看来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是个很好的习惯,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浏览一下。 PPT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过渡: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三、译诗解说内容 师:回顾一下,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生齐读诗歌

过零丁洋 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瓜州三中侯丽娟 一、说教材 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慷慨正气”。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A、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B、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C、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2、学法 A、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B、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C、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D、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E、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说目标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3、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4、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二)、重点 1、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3、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诗歌朗诵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诗歌朗诵主题班会教案三篇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三篇诗歌朗诵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朗诵主题班会教案1 “中秋诗歌朗诵”主题班会设计 【时间】:2010年9月20日【地点】:五峰中学多媒体教室 【与会人员】: 八1班全体同学 【主持人】:李哲桢 一、活动设想: 学校周计划中要求以诗歌朗诵为主题,但不拘泥于此,形式多样可自行组织。所以,此次活动加入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竞赛\音乐欣赏、图片欣赏、视频等,内容较丰富,可以拓展学生视野。 二、活动目标: 1、中秋即将来临,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

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朗诵,是同学们能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朗诵能力。 3、查阅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一些传说、习俗等,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民族精神。 三、活动准备 1.精美课件 2.学生报名(朗诵的诗歌名、配乐等) 3.查资料知道有关中秋的风俗或故事 4.确定主持人(我)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配乐(琵琶语)) 时光的车轮年过一道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 皎洁的月光传达的是一种真切的思念,向往中秋的团聚。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团圆幸福的渴望,感受古圣先贤的中秋情怀,体验诗歌中月的美丽,情的芬芳。让我们真心祈祷,祈祷大家明天会更好,真心祝福,预祝大家中秋快乐。

八一班“中秋诗歌朗诵会”正式开始。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已经成为表达美满、和谐、团圆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为团结、庆丰收的象征,但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内容。此时此刻,就让我们随着美妙的旋律走进诗的海洋。 (二)、诗歌朗诵 《水调歌头》(苏轼-----陈占仓) 《月下独酌》(李白------王世录)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王国军) 《中秋 》(李朴------陈文集) 古诗词总是含蓄蕴藉,诗人在短短的四行八句里包含着事物意象也寄托着自己的感情,使人读来短小精悍意蕴不尽。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现代诗,感受与众不同的情感。这首诗为著名诗人余光中所作: 《思 乡》(余光中---雷占莲) 请同学们评价,并选出优胜者。 (三)、说一说(多媒体展示)

《过零丁洋》 优秀教案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文中注解,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手机APP教学。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诗歌大意; 2、查找文天祥相关文学常识与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活动: 成语积累——“舍生取义”(学生讲解成语) ppt展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大意: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舍生取义的古今英雄吗? 生:……文天祥! 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英雄写下的诗歌!请大家一起齐读诗歌。 师:请同学为大家介绍文天祥的相关文学常识: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文天祥 (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多种形式朗诵,整体感受诗歌情感 ①学生齐读诗歌(教师先不点评) ②手机APP范读(正字音、把握节奏) 请学生评价示范朗读。明确朗读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指导朗读: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经典诵读《过零丁洋》、《墨梅》教案

心怀天下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本单元“古典诗词专题诵读”的专题是“心怀天下”,重点选取陆游的《示儿》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的爱国激情。《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过零丁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遭逢”“干戈”“寥落”等 6个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诗句。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小组合作交流,感知诗句的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掌握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交流教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 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后号文山。

三、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标画不会字音。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字音。 遭逢、干戈、寥落、破碎、飘絮、惶恐 3、指名学生读。 4、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读。 四、赏析与理解诗歌意思。 1、这首诗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解释它的意思。 ⑦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⑧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一颗爱国之心光照青史。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 2、这样一句凝聚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感。文天祥是在历经磨难,艰苦抗争,无望救国的情况下,悲愤,而又视死如归地说出这句话的。这在前几句就可以了解。(小组交流) 3、理解前四句诗歌的意思。(回顾历史) (1)指名读注解。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注释:①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课件展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有同学读过这首诗吗?朗诵一下。 师: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齐读)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过零丁洋》,走进文天祥,用心来倾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整体感知,品读诗味。 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下这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老师同大家一起尝试下这么一种学诗方法。第一步我们先来“译诗”。 (一)译诗——译诗解说内容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下吗? 预设(辛苦:辛辛苦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干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师:能不能将此联翻译一下。 预设:我熟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经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又为国事奔波,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师: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 PPT: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xin),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jin)。 2. 师:接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拿出笔与纸,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文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师:同学们不仅解说的准确,而且很有诗意化,想必同学们对“译诗解说内容”这个方法有所了解,我们一起总结下,译诗解说方法需要注意:释字,扩充。解说诗意。 (二)吟诗——吟诵传情达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我执教的《过零丁洋》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慷慨正气”中第6课,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一、分析教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巧用地名作对,运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完整版)《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一、知人论世 事先板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1、课前我们读过文天祥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中有没有让你感动的地方?请大家把自己的读后感受跟班上 同学交流交流。 从小就仰慕英雄,崇尚忠义;文采出众,曾是皇帝 钦点的状元;兵败一路逃亡,历经九死一生的惨境;因 为他忠义,敌人很尊重他;写的信很感人,为了国家他 历经艰辛,无怨无悔,视死如归,但是妻子女儿却顾不 上了,内心悲痛也没有办法;文天祥认为义就是人活着 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誓不与贼共存。舍生取义。板书:历经艰辛,九死一生,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2、文天祥的一生,历经坎坷,充满艰辛。 20岁,皇帝钦点为状元,4天后父亲病逝,回家守

孝三年。 24岁,回朝做官,满以为可以为国效力,但却遇到奸臣当政,只担任无足轻重的官职。 38岁,元军进攻南宋,他响应太后的勤王(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内乱或外患的威胁而动摇的时候,臣子发兵援救)号召,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组织500义军,但在对敌作战中因为官员隔岸观火而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4人。 40岁,太后执意投降。元军提出必须由丞相出城商议,当时的丞相害怕得连夜逃跑,文天祥即被任丞相出城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元军,被扣留。千难万险想方设法逃出,后继续组织;队对抗元军,取得初步胜利后遭遇元军精锐部队的围歼。 42岁,不幸被俘,同朝为官的投降者来劝,被俘的太后和皇帝来劝,投降元朝的亲弟弟来劝,元朝统治者还拿被俘妻子女儿的生命为条件来劝降,拿高官厚禄来劝降,文天祥拒不投降。 47岁,被杀害。 这首诗写于42岁。此时他已被俘,在敌人押解途经零丁洋的时候所作。 二、朗读诗歌 1、这是一首七律。韵脚有星、萍、丁、青。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2、全班齐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过零丁洋》公开课说课稿3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过零丁洋》公开课说课稿3篇《过零丁洋》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过零丁洋说课稿3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过零丁洋》说课稿一 说教材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 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 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说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 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3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根据注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过程与方法 1、朗诵、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赏析诗歌精炼概括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气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古到今,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爱国者人士,他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的《过零丁洋》。 二、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 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6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代表诗作有《正气歌》《过零丁洋》,遗著有《文山先生合集》 三、写作背景 1277年,文天祥等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是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

被俘。元将原将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他坚持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四、字词积累 (一)、生字 寥(liǎo )落(luò )絮(xù )惶(huǎng )(二)、词语 起一经丹心干戈汗青四周星遭逢寥落五、赏读课文: 通过听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听读时,注意朗读节奏、轻重缓急以及诗中的情感。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押“ing”韵六、译诗释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自己由科举出身,指受到朝廷的选拔。指兵力单薄四周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形容局势如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形容个人的身世如水中雨打的浮萍,时起时沉,漂泊无依。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今江西万安,因急流险恶,所以叫惶恐滩。孤苦无依的样子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 导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我们来一起学习他的诗歌《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背景简介: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是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1、师:一起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明确:“辛苦”、“寥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预设: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结: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 2、师:颔联用哪个意象来进行抒情 明确:“柳絮”、“浮萍”。 师: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预设: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师: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9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9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2、全班齐读。 四、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板书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过零丁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文是《诗词五首》《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3、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2、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3、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二)、说学法 1、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3、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4、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5、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河口学校彭媛媛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的相关知识,理解古诗意思,背诵这首诗。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 全力以赴,激情投入,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培养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重点介绍括号部分) 1. 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人,(南宋) (朝代)杰出的民族英雄,着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2. 背景介绍 1278 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三、自学指导(一) 1. 学生自读,标画不会的字音。 2. 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试着体会情感。 看哪个小组听的认真,读的准确。 3. 朗读PK 四、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句,如有疑问,可在小组内讨论,比一比哪个 小组能最快、正确译讲本诗。) 自学检测:

1. 解释下列词语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泛指战争。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丹心:赤诚的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 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特指史册。 2. 理解诗意。 五、自学指导(三) (结合译讲的内容,赏析诗句,思考问题,如有困难,同桌间互相讨 论。) 1.此诗首联和颔联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六、合作交流,研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不同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