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谁先迎来黎明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谁先迎来黎明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黎明的形成原因和意义; 2.掌握黎明的时间和地点; 3.了解谁先迎来黎明的原因和背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黎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黎明与日出之间的关系; 3.谁先迎来黎明及其背景故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如何描述这些景色。 2.知识讲解(15分钟) 讲师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黎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以 及黎明与日出之间的关系。 3.小组合作(20分钟) 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要求代表结合自

己所在地区或旅游经历,分享自己所见过最美丽的日出或黎明景色, 并描述其特点。 4.知识拓展(10分钟) 讲师向学生介绍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答案。 5.个人思考(10分钟) 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撰写一篇短文,介绍答案及其背景故事。 6.课堂展示(10分钟) 选取几篇优秀的短文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黎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以及黎明与日出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法: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地区或旅游经历,分享自己所见过最美丽的日出或黎明景色; 3.个人思考法: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 1.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思考能力:通过个人思考和展示环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展示环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六年级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 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 学生回答问题。 2.过渡。 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

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说明: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的。有这个共认,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探索 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 1.猜测。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3.模拟实验。 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东”纸片,一位学生贴“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 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 4.研讨“谁先迎来黎明”。 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5.小结。 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说明:这是个实验推理过程,层层铺垫,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知到位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得先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才能进行模拟实验。只有进行了模拟实验才会发现得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 1.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 2.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

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设计

2017版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2.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3.知道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及其意义。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地球仪”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2.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3.知道地球上各国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性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点: 自求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教学难点: 1.推理地球的自转方向; 2.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球仪、带有经纬网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听谜题,猜城市。 (1)她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日光城”的美誉,她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她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她就是拉萨(2)她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她举办过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她有着恢弘的宫殿群——故宫。 ——北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太阳照到的一边是白天,太阳没有照到的另一边是黑夜。黑夜和白天交替的时候,就是黎明。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一样吗?比如刚才我们猜的两个地区——拉萨和北京,谁会先迎来黎明呢? 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因为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可以用做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新版) 4.谁先迎来黎明【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分析】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教师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学生回答问题。 2.过渡。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运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卡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处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会一样吗?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一样吗?哪个城市会先迎来黎明呢?(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3、学生交流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师生一起确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要知道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2)要知道地球是如何让自转的 5、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确定两城市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大方向〕)

(有的同学认为是北京先迎来黎明,有的同学认为是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到底是谁先迎来黎明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从实验中找找证据吧。) 二、模拟实验: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1、模拟实验 (1)学生自学P79“模拟实验”,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分别用什么模拟什么? (2)师:模拟实验的关键是:要弄清楚用什么模拟什么?(出示课件) (3)大家(同学们手拉手面朝外围成的圆圈)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转动和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转动分别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4)自西向动转两圈,自东向西转两圈。 (5)把观察到的填在科学记录单上 2、汇报: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 3、但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可能有两种,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三、理解相对运动,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1、为了帮助研究,我们先来回忆与感受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运动现象,看看有什么规律? (1)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 (2)乘在向后倒退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3)联系生活实际,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现象? 2、通过生活现象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堂科学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但是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3.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公转的速度呢? 例如,可以展示一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 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1.实验1:利用手电筒和小球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1)将手电筒放在球的一侧,球的另一侧会出现阴影,这一侧就是夜晚;而手电筒照射的一侧就是白天。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黎明时分,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 例如,可以让学生手持手电筒,将手电筒照射在一个小球上,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 2.实验2:利用闹钟和日历记录黎明的时间变化规律,让学生探究黎明时间的变化规律。 (1)让学生每天早上记录黎明的时间,并在日历上标记出来。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黎明的时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记录黎明的时间,并将记录的时间填写在日历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日历,了解黎明时间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例如,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产生了什么影响?黎明时间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练习 1.选择题: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A. 24小时一圈 B. 365天一圈 C. 1小时一圈) 2.填空题:黎明的时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______。 3.让学生自由发挥,画一幅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画。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来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巩固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

(精品)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教材P29~30)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探索与研讨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模拟地球自转,并完成实验帮助 卡。 探索二:理解相对运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1.提问: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我们能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吗?(预设:不能,证据不足。) 2.过渡:是的,目前证据不足。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研究自身的运动。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生活中的现象,看能不能对寻找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有所帮助。 (1)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预设:树木向后运动。) (2)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如果转椅顺时针(自东向西)运动,那么我们看到周围景物是怎么转动的?(预设:周围景物逆时针转动。) (3)假设我们现在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能看到日月星辰是怎么运动的?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吗?[预设:我们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或自东向西或顺时针),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3.交流: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北京。根据之前的模拟实验,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现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学生带入地球的视角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根据相对运动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探索与研讨探索三: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按要求完成模拟实验,并完成实 验帮助卡。 2.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小组1:北京先迎来黎明。因为在理解相对运动后,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主持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小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因为地球自转一周,每个地区只能迎来一次黎明,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也只有一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得出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 主持人:大家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其他小组:没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拓展与小结1.小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东边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早于西边地区,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2.拓展: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还有更多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大家课后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哪些特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 小册子 第 4 课时 谁先迎来黎明

第4 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一、知识解读 1. 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的。 2. 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3. 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这也说明地 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4. 地球的自转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迟。 在北京比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5. 我国横跨五个时区,北京所在的东八区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二、实验重现 实验: 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 1. 实验目的: 探究地球上不同的地区谁先迎来黎明。 2. 实验器材: 表示城市与太阳的纸片等。 3. 实验步骤: (1) 观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 (2) 一个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其中一个同学身 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 (3) 在她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 (4) 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 (5) 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 “太阳”。 (6) 然后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见到“太阳”。 4. 实验现象:

5. 实验结论: (1) 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迎来黎明。 (2) 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3) 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先后也会不同。 指点迷津 问题: 谁先迎来黎明和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系吗? 有关系。根据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相对运动,我们每天看见太阳东升西落,也就是从东边运动到西边,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在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过程中,东边的区域比西边的区域先迎来黎明。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 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①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②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③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教案 科学概念: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学习准备: 小组准备:自制教学模型、小纸人、北京和乌鲁木齐纸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课件、台灯一个、圆规、三角板。 学习过程: 课前发给每组一个地球仪,自由看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刚才同学们都玩了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版的地球,胡老师也把地球缩小画在了黑板上,画阳光和分界线,当阳光照在地球上的时候,地球对着太阳的这一面是什么?预设:白天。 2、教师补充:白天我们可以称为昼,板书:昼。继续提问:那背着太阳的这一边是什么?预设:黑夜。教师补充:黑夜我们也可以称为夜,板书:夜。 3、教师表述:在白天和黑夜之间有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出示地球仪和台灯,在地球仪上看,打开台灯,当太阳照在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边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边是黑夜(学生一起说)。教师指着地球仪,从黑夜到白天过渡的这个时间叫做黎明什么?预设:黎明。板书:黎明。 4、引导:在我们中国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城市,一个是首都北京,我在地球仪上用红色五角星做了标记,另一个是新疆的乌鲁木

【新编】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聚焦于“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实验验证”的思维探究过程,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转周期,以及自转形成了太阳这一天体的东升西落。 本课教材设计了3个活动。一是模拟实验,利用人体围成的“地球”,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明确地球自转方向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二是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中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再用“地球椅”验证我们的推测;三是根据确认后的地球自转方向,在地球仪上模拟验证谁先迎来黎明。三个活动环环相扣,且要求学生每进行一次推理,都要用模拟实验验证,充分发挥了模拟实验法在研究宇宙领域问题时的优势,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在自转,且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地球上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虽然学生没有亲身观察的证据,但是生活常识会让大家认为不同地方迎来日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那么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由于本节课学生要进行三个模拟实验,故教师应引导生明确实验目标,观察要细致,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才能保证各个环节的层层推进。 活动2推理地球自转方向时,学生已经具有“我坐在运动的车上,旁边静止的树会向后运动”等相对运动的生活经验。对于直线类的相对运动,学生较容易理解,但坐在地球椅上旋转是一个曲线运动,要让学生观察太阳是“自西向东运动”还是“自东向西运动”是有一定难度的。故教师应在尽量保证更好的实验效果,且应提示学生在转的过程中哪边是东、哪边是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 象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学年科学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标题:探索太阳和月亮之谜——小学科学教案 引言: 科学是小学生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科学的学习,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太阳和月亮是重要的话题之一。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太阳和月亮的特点、轨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b) 掌握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轨迹和日月食的现象。 2. 能力目标: a)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学会提问和寻找答案。 b) 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互相帮助共同探索问题。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b) 培养理解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a) 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图片展示、实物模型、纸和笔。 b) 教材: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三、教学过程: 步骤1:引入太阳和月亮 (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早晨和晚上太阳的位置和光线。 2. 定义太阳和月亮:太阳是我们的星球,月亮是地球上的天体。 3. 展示太阳的图片和太阳的特点,让学生描述太阳的颜色、形状和明亮度。 步骤2:探索太阳的运动轨迹 (20分钟) 1. 利用幻灯片展示或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太阳的运动轨迹。 2. 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运动方向和时间: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3. 让学生在纸上绘制太阳的运动轨迹,并标记出升起和落下的位置。 4. 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他们绘制的太阳轨迹,讨论共同点和差异。 步骤3:揭开月亮的秘密 (20分钟) 1. 展示月亮的图片和月亮的特点,让学生描述月亮的颜色、形状和亮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从哪里来?夜空中的月亮是怎么变化的? 3. 解释月亮的运动轨迹:月亮围绕地球旋转,每个月都有一个周期。 步骤4:探索日月食的现象 (30分钟) 1. 通过幻灯片展示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日月食的现象。 2. 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原理:日食发生时,地球、月亮和太阳排成一条直线;月食发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

六年级上册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一、引言 在六年级的科学课程中,有一篇名为《谁先迎来黎明》的教案,这是 一个非常有趣和引人深思的主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 度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共享我们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二、主题介绍 “谁先迎来黎明”是一道经典的科学问题,也是一道涉及到地理、物 理和生物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球自转、太阳光 线的传播、气候和生物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 三、探讨与分析 1. 地球自转与黎明的关系 在探讨谁先迎来黎明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对于黎明 的影响。地球自转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而黎明 则是太阳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时刻。地球自转的转动速度 将直接影响到黎明的时间,即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

2. 太阳光线传播与黎明的形成 太阳光线是直接导致黎明的产生,而太阳光线的传播受到地球自转和 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不同赤道附近和极地附近的气候和季节也会对 太阳光线的传播产生影响。太阳光线传播的规律与黎明的形成密切相关。 3. 气候因素与黎明的时间 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到黎明的时间。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温暖,日照时间相对较长,黎明的时间可能会较早;而在极 地附近的地区,气候寒冷,日照时间较短,黎明的时间则可能会较晚。气候因素也是决定谁先迎来黎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生物钟与黎明的感知 除了地球自转和太阳光线传播外,生物钟也是决定谁先迎来黎明的重 要因素。不同的生物体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生物体会在黎 明来临之前就展开活动,而有些生物体则会在黎明之后才开始活动。 生物钟也是影响谁先迎来黎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总结回顾 从以上的探讨和分析来看,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球自转、 太阳光线传播、气候和生物钟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小学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引言: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学习有关地球与天空的知识,如太阳、月亮和星星等天体的特征和运动规律。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日出和日落的原理。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掌握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2. 日出和日落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准备: 1. 地球仪、模型或图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 2. 实验材料:手电筒、半透明球体、书本或其他小物件作为地球。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太阳和地球运动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来引入本节 课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 太阳是什么? - 地球是什么?什么是地球的形状? - 太阳和地球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2. 概念引入(15分钟) 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或图片,教师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包括: - 太阳是一个恒星,是地球的热源。 - 地球是一个行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旋转。 3. 实践活动(30分钟)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半透明球体,并提供一只手电筒。学生们将手电筒放 在球体的一侧,使其成为“太阳”。请学生模拟地球的运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观察球体上是否出现日出和日落的现象。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互相讨论。 4. 讨论与总结(20分钟)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为什么地球会有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一样? - 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是否受什么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观点展开讨论。

2021年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2.4.谁先迎来黎明 教案

2.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标 1.懂得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也不相同。 2.通过探究活动,比较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看到太阳。 3.联系我们生活实际经验,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是由西向东的转动。 4.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进一步确认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经验、查阅资料等方法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懂得地球是绕着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懂得地球的自转方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学生活动手册、旋转的转椅、地球模型、手电筒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停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2.4.谁先迎来黎明 二、探索 活动一: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看到太阳 1.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并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并用显眼的红色五角星标志出来。 2.做模拟实验 (1)出示课本29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幅图片,了解图片内容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2)全班交流模拟实验方法: ①十几个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

②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 ③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圆形的红色大硬纸板,代表太阳。 ④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 ⑤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活动,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3-4个小组,让每位同学都能够体验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 (1)当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的时候,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北京先见到太阳。 (2)当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的时候,北京和乌鲁木齐又是谁会先见到太阳? 乌鲁木齐先见到太阳。 活动二: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1.教师引导:大家都有坐过汽车的经历,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预设:树木是向后运动的,与汽车前进的方向正好相反。 2.当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周围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 引导学生坐一坐转椅,观察当转椅自西向东转动时,周围的景物在怎样运动?当转椅自动向西旋转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 当我们将转椅自西向东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自动向西旋转。 当我们将转椅自东向西旋转的时候,发现周围的景物在自西向东旋转。 3.通过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树木的运动,坐在大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运动,我们发现周围物体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预设:我们发现汽车前进的方向和转椅转动的方向正好与周围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4.如果我们把地球比做一个巨大的大转椅,当我们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预设: 太阳和其他天体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说明太阳和其他天体的运动方向是从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