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绛先生经典短文两篇

杨绛先生经典短文两篇

杨绛先生经典短文两篇
杨绛先生经典短文两篇

《走到人生边上》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

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大凶大恶、十恶不赦的下地狱,永远在地狱里烧。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里,又天生性情和顺,生活幸运,做一个好人很现成。若处境贫困,生性顽劣,生活艰苦,堕落比较容易。若说考验,就该像入学考试一样,同等的学历,同样的题目,这才公平合理。

佛家轮回之说,说来也有道理。考验一次不够,再来一次。但因果之说,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个因是什么呢?人生一世,难免不受人之恩,或有惠于人,又造成新的因果,报来报去,没完没了。而且没良心的人,受惠于人,只说是前生欠我。轻率的人,想做坏事,只说反正来生受罚,且图眼前便宜。至于上刀山、下油锅等等酷刑,都是难为肉体的。当然,各种宗教的各种说法,我都不甚理解。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过,宗教讲的是来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来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一辈子,能有什么价值。

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也该是人生的目的吧!

坚信“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的聪明朋友们,他们所谓“什么都没有了”,无非断言人死之后,灵魂也没有了。至于人生的价值,他们倒并未否定。不是说,“留下些声名”吗?这就是说,能留下的是身后之名。但名与实是不相符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但战争中奉献生命的“无名英雄”更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我国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正中不是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吗?人世间得到功勋的人,都有赖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为他们做出贡献。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他们活了一辈子,就毫无价值吗?从个人的角度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收获,但是从人类社会集体的角度看,他们的功绩是历代累积的经验和智慧。人类的文明是社会集体共同造成的。况且身后之名,又有什么价值呢?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头来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尸体,人生一世,还说得到什么价值呢?

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俗证:“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价值。修来的功德不在肉体上而在灵魂上。

其实,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虔信宗教的,不限于愚夫愚妇。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学家、大科学家、

大文学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诚,远胜于愚夫愚妇。

一个人有了信仰,对人生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佛家说人生如空花影,一切成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独对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复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因为我佛无相,非但看不见,也无从想象。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经久的锻炼。如能把信仰传授于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无量。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度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此了。

《一百岁感言》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对于看书,我是个重口味的人,书架上大多是世界名著。然而,当这次要求我在《围城》和《我们仨》中做出选择时,我却决定换换口味。 如果说文笔辛辣的《围城》可以称得上是川系菜,那么平淡真挚的《我们仨》就能当做粤菜来品味。 琐碎的小事,零零散散地撒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十分惊叹杨先生的记忆力,居然在几十年后,还保留着过去的记忆。每个细节,都会在不经意间与我产生共鸣。然后在细读第一部时,我才猛然想起,老人总能记得从前的事。上天赋予了老人如此惊人的记忆力,是为了给予他们憧憬,还是为了让他们反复地痛苦和后悔呢?真的好佩服杨绛,因为她,始终是那么的淡定,彷如早已把什么都看透看淡,却仍然惦记着尘世。冥冥之中让我在清明时节品读杨绛,仅仅就这么诉说着再普通不过的事,还是会不禁想起故人,潸然泪下。 寝园里熙熙攘攘,我和父母来到长憩楼看望我的外公。忽然,母亲抬起头望了望天花板说:“这顶是不是最近老漏水?”清扫员十分惊讶地说:“你怎么知道的?三月份雨水较多,屋顶会渗水。”“我前阵子梦见爸爸了,他告诉我屋顶渗水了,不大舒服。”母亲擦着外公的像,忍着呜咽,淡淡地说着。一时间,我哭了。原以为自己早已释怀,以为这次可以微笑着来看望外公,可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是任由泪水肆意流淌,流过脸颊,掉在地上。心里想的还是十年前的画面:喜欢喝酒的他,喜欢练书法的他,喜欢给我讲《古文观止》的他,喜欢偷偷塞给我花生酥的他,喜欢抱着无线电睡觉的他,喜欢在大热天头顶湿毛巾的他,喜欢戴鸭舌帽的他,喜欢听评弹的他,喜欢旅行的他,喜欢桃红色的他,即使病在床上还嘱咐母亲要好好教育我的他......你离开后的第一个暑假,我为了习惯独自一人,安静地画着画,可心里却还是空荡荡的。怎么会忘记,怎么可能忘记?音容犹在,是的,原来外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真的,从来都没有。 拭去泪水,我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也可以像杨绛那样坚强、淡然地怀念故人,怀念从前。

杨绛先生28句穿透人心的经典语录

杨绛先生28句穿透人心的经典语录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此处有误,原诗出自白居易) 2.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年感言》 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杨绛《我们仨》 4.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杨绛《将饮茶》 5.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杨绛 6.走好选择的路, 别选择好走的路, 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杨绛 7.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杨绛 8.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 --杨绛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绛 10.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杨绛 1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杨绛《我们仨》 12.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将饮茶》 13.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我们仨》 14.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杨绛 15.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杨绛 1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

杨绛经典语录写在人生边上

杨绛经典语录写在人生边上 导读:本文杨绛经典语录写在人生边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绛经典语录写在人生边上,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应届毕业生网经典语录栏目。 杨绛经典语录写在人生边上 杨绛经典语录写在人生边上(一) 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2、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3、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

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4、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9、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0、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1、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2、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3、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

浅谈杨绛作品《我们仨》

浅谈杨绛作品《我们仨》 关键词:杨绛;长篇散文;《我们仨》;家庭生活 内容摘要:《我们仨》是2004年7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绛。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创作内容的角度分析作品、并分享本人看完之后的感受。 一、文章的概述 (一)作者简介: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二)《我们仨》的创作过程:1998年,钱钟书逝世。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绛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我们仨》封面《我们仨》封面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 年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 5 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三)《我们仨》的人物背景: 1、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

杨绛经典语录最新整理

怀念杨绛:且以“不争”过一生 严谨治学:一是“慢”,二是认真 杨绛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之一,莫过于等身的翻译作品。为了翻译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精益求精的杨绛放弃了从英语、法语等版本转译的途径,选择直接从原文入手,为此,48岁的她,开始自学西班牙语,耗费十多年心血才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 在《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一文中,杨绛曾用“一仆二主”来诠释译者的使命,“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翻译家叶廷芳撰文回忆道:“她绝不拿时间换产量”。杨绛也曾说,“我翻译其实是很慢的,首先要把每段话的原意弄清楚,然后把每个原文句子统统拆散,再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 翻译之外,杨绛创作的剧作、小说、散文也一直是学界持续研究的重要文本。长篇小说《洗澡》堪称杨绛文学创作的顶峰。施蛰存评价《洗澡》是“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而杨绛却自谦道:“《洗澡》是我的试作,我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写小说。”“试”的效果有目共睹,这与杨绛的“认真”密不可分。 在文学评论家白烨的眼里,杨绛则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白烨作为责编出版过《杨绛作品集》。白烨回忆道:“事先友人曾告诉我,对杨先生没完没了地校改作品一定要有准备。即使如此,我仍没有料到编完杨先生几经删改的书稿,发稿之后又数次有补正,排校之后还不断有校改,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最终出书。” 正是从这一“慢”、二“认真”的斑驳往事里,我们看到了以杨绛为代表的一代学者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 人生边上:一滴清水,淡泊名利 杨绛的一生,诠释着“不争”二字,活得干净洒脱。在《我们仨》一书中她这样写道:“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杨绛还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锺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的“不争”也并非忘却这个世界,相反,她不断叩问人生。2007年,她以96岁高龄完成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完全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朴素地回答了有关生与死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在吗?灵魂不死吗?” 杨绛还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帮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完成学业。虽然“万人如海一身藏”,杨绛仍以特殊的方式悄悄影响和改变着这个世界。 杨绛曾翻译的那首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可以说是她心声的最佳表达:“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居住多年的北京三里河寓所,几百户人里她是唯一一户没有封闭阳台的,有人问她原因,她回答:“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当那些浮于人世的尘埃落定,她的才华与魅力却依旧闪光。

杨绛先生的经典名言

杨绛先生的经典名言 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4、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5、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杨绛先生为女儿的才华惋惜,但杨绛她自身何尝又不值得惋惜。在钱钟书的眼中,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诚然也。贴心本人已经整理好了杨绛我们仨读后感400字供大家阅读,欢迎浏览。更多内容请关注。 高一语文课上,听老师讲起杨绛先生,然后回家翻开《堂吉诃德》哦,果然是她翻译的,1978年,邓小平曾把中译本《堂吉诃德》作为国礼送给来访的西班牙国王肃然起敬。 杨绛(1911年7月17日),原名杨季康,是著名律师杨荫杭之女。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然而,她的身份,更让我们感到熟悉的,是钱钟书之妻。六年后再读《我们仨》,仍觉得这是一本开卷便不忍放下的作品。《我们仨》是92岁的杨绛先生在女儿、丈夫去世四年后的回忆录,全书共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中,前两个部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生活情感,笔法独特也有些晦涩难懂;第三部分占据全书大部分篇幅,从1935年她与钱钟书刚结为夫妇赴英留学开始,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忆了一家三口63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更多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语言从容、

简洁,看似平平淡淡,却闪耀着经过漂洗的朴素生活本来的绚烂多彩。 1935年,初到英国,这对自小被仆妇照顾的新人开始在跌跌撞撞中过日子。为了做早饭,他划了生平第一根火柴;为了满足馋嘴的他,她学会用雪利酒文火做红烧肉;他们把店里送来的扁豆剥壳又一面嫌弃壳太厚豆太小,剥了好多才醒悟过来“这是专吃壳儿的,是扁豆,我们焖了吃,很成功”;而每天早晨一大瓯牛奶红茶,也成了他们一辈子戒不掉的习惯。她不再是当初不识柴米油盐的苏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诗作赋的无锡少年,然而日子却像搬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钟书给她端到桌上的早餐,有果酱、蜂蜜,那般甜蜜。 1937年,他们有了女儿钱瑗。钱钟书曾赠言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其实,我读《我们仨》,读出了季康之于默存也如母亲一般。在她住院的日子,他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告诉她:“我做坏事了。”他打翻墨水染了房东家的桌布、砸了台灯、把门轴弄坏了,像一个做错事情等待妈妈回来的小男孩一般,她说:“不要紧”,回寓后便真的全部修好,让他信赖、安心、能够依靠。 1938年,一家三口回到硝烟弥漫的祖国。他先是赴昆明西南联大教书,后尊父命去蓝田当英文系主任,这期间有来自同事的误解、有来自家族的压力、更有来自战争的流离颠沛,还好有她信他、懂他、陪他。女儿的成长也是

杨绛的经典语录50句

杨绛的经典语录50句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5、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6、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杨绛《洗澡》 7、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8、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洗澡》 9、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杨绛《洗澡》 10、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杨绛《百岁感言》 1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杨绛 12、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 13、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14、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杨绛《将饮茶》 15、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1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17、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一百岁感言》 18、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

杨绛先生一生经典语录大全

杨绛先生一生经典语录大全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100岁感言》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7、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8、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9、"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杨绛 10、"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杨绛《洗澡》 11、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 --杨绛《将饮茶》

杨绛《我们仨》读书感悟

杨绛《我们仨》读书感悟 导语:《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1】语言轻便流畅的文字,总是很快就会读完了,好像是遇见一瓶清凉洁净的水,一下子就喝完了。文章虽是读完了,却并不像只是喝了一杯水那样解了渴。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温暖,感慨佩服的情绪,勉人向上的动力还留在心中。 我发现一个特点,比较有文字功底的老一辈的学者老师们,往往用字更加精简,叙说自己的故事,那些苦难只是平淡叙说,好像是别人的故事一般,而家人之间的记忆和故事则历历在目,饶有趣味,似乎怎么说都不够,总是令人感到温暖。而年纪越轻,过了无话可说的阶段,对事物的渲染夸张愈是浓墨重彩。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的泪窝是太浅了,看到书里一些情节,泪就止不住一直往出涌。人生本是一场大梦,苍凉几度,真的只是逝者自知,唯一可叫人不憾的,是和最爱的人相伴相守的那些时光,庆幸自己可以遇见这样的伴侣,感谢上苍赐予自己最好的女儿,如此,即便是一路风餐露宿,也容膝易安了。 钱钟书先生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在学习读书方面都是杨绛先生和圆圆的老师,生活中却是“拙手笨脚”,他在年

老之后随女儿逃避邻居的欺负住到简陋的学校宿舍小红楼去,大家都在忙活,他也不肯闲着,就拙手笨脚地跑去打扫陈年积土,弄得哮喘复发。这让我想起,妹同我讲述的,二姐开车带着大姑去接应回家为奶奶奔丧的妹,打着电话说岔了路口,二姐下车去追走过的妹妹,一回头“老太太”大姑也跑出来了,眼睛不禁又湿了。暮年的老人,总是很容易让我心疼和担忧,在他们眼中我们始终是孩子,他们既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也渐渐为人父母,同事仍然为我们而担忧。 杨绛老师始终是乐观的,因为在生活中就是那么淡薄无求,在生活中三人总能找到乐趣,所以书中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坐月子期间,钱钟书脱离了杨绛的照顾,自己一会打翻了墨水,几日又砸坏了台灯,苦着脸对坐月子的杨绛说,“我做坏事了”,杨绛就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乃至会划火柴做饭了,也面有得色,分外开心;生了圆圆后,全家她说“(钱钟书)吃肉,我喝汤,圆圆吃我”;他哮喘病发,呼吸如呼啸。我(杨绛)不知轻重,戏称他为“呼啸山庄”等等。文章很大一部分,也是围绕着他们最爱的女儿圆圆(钱媛)写的,她从小到大的很多故事,这个哭声嘹亮的“星海小姐”,瓷娃娃,外公的读书种子,老师中的尖兵,她的可爱善良聪明孝顺,对工作的鞠躬尽瘁,对人的友善,终因劳累早逝,留下亲爱的妈妈,病中的爸爸,先行一步,“回到她的家”去了,怎能让人不动容?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简介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简介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澎湃新闻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这一消息进行了确认。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Le Sage:)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2014年,103岁杨绛新书《洗澡之后》8月出版,这是杨绛先生在98岁后为其小说《洗澡》所写的续作。包括《洗澡之后》在内,数篇未发表的杨绛先生作品收入在2014年8月出版的9卷本《杨绛全集》中,《全集》共270多万字。

杨绛语录 杨绛经典语录语句大全,杨绛的名言名句作品摘抄

杨绛语录杨绛经典语录语句大全,杨绛的名言名句作品摘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100岁感言》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7、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伤感爱情。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8、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

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9、”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 了。——杨绛 10、“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杨绛《洗澡》 11、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个平凡的人,看着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也是真的体会到生活对任何人都是一贯残忍的。 钱钟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对中国这个着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杨绛先生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娶相守相依相助

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很喜欢杨绛先生在书末说的那段话: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这段话,饱含着人生以及岁月所带来的真谛,颇有一种无奈叹息之感。

杨绛经典语录

杨绛经典语录 1、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杨绛《百岁感言》 2、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杨绛《将饮茶》 3、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4、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5、“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杨绛《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6、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大家听完大笑,带着无限同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个笑话,说钱钟书和丁××两位一级研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杨绛《干校六记》 7、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杨绛《一百岁感言》 8、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9、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杨绛《洗澡》

杨绛先生:翻译的技巧

杨绛先生:翻译的技巧 敬爱的杨绛先生于2002年写了下面这篇文章。杨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 翻译的技巧 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1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

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译度”的辞儿来解释问题。同一语系之间的“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迻译”。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识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 2 翻跟头只是比喻。而且翻跟头是个快动作----翻译也是快动作:读懂原文,想一想,就翻出来。要讲明怎么翻,得用实际的语言,从慢镜头下一一解释。 “胡语尽倒”的“倒”,并不指全文语言颠倒。汉语和西方语言同样是从第一句开始,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直到结尾;不同主要在句子内部的结构。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文多单句,往往很短。即使原文是简短的单句,译文也不能死挨着原文一字字的次序来翻,这已是常识了。所以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一句挨一句翻。 翻译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一以句为单位,译妥每一句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9篇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9篇 杨绛《我们仨》的读书笔记1 妻子无意间给我提起他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有关杨绛先生的文字,令我想起七八年前读过的先生的至情之作《我们仨》。只是记得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爱女钱瑗和钱钟书先生先后病逝后,饱含着对丈夫、对爱女永世别离的痛苦和思念写成的,具体内容已渺然不能记起。我便到书架上找到这本书。 仅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不到二百页的书读完了。这一天的时间里,我几乎撇开了其他一切事务,专心致志地读。我被书中所透出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洁净的文笔深深吸引着! 不得不承认,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机缘的,读书也不例外!七八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触是极浅薄的,也许跟年龄和阅历有关。想到这儿,很是愧疚,那简直就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亵渎。 《我们仨》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都老了》,写的是一个梦境,大概是钱钟书先生病逝后不久,情景凄婉。只有不到一页半的文字。末一句是: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开首便是: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共有三十多页,以梦的场景写钱钟书先生及钱瑗先后住院治病,杨绛先生以耄耋之岁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伺候丈夫,牵挂爱女。境况之凄绝读后不禁让人潸然落泪。第三部《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写的是一家三

口波澜起伏又恬淡宁静的幸福生活。起笔于一九三五年两人新婚燕尔,共同去英国牛津求学,止笔于钱钟书先生和钱瑗先后住院治病。杨绛先生用她那散淡而又清丽的笔触浓缩了从一九三五到一九九八六十余年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共一百多页,约计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我们仨》到处洋溢着对人性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以及对人生际遇的莫测和无奈。譬如,书中写钱瑗四岁时的天真无邪和伶牙俐齿,有一次钱钟书先生和母女二人分别两年,回到家中,小小的钱瑗已把钱先生当成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杨绛先生写到读书和待人: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生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杨绛先生在书的结尾处有这样几句话: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胡乔木曾夸赞钱钟书先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可以说:轻轻触笔,尽得风流。 谨以此文,以表达长久以来对钱钟书先生的深深敬仰之情,并祝

杨绛为什么叫先生

杨绛为什么叫先生 杨绛为什么叫杨绛先生? 许多人一定很好奇,杨绛是位女士啊,为什么大家都称她为杨绛先生? 原来,先生是称谓,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现时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仍然保留这种用法。 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先生”的历史与演变 “先生”一词其实并不是现代汉语词汇。相反,它出自古语,有“出生比自己早,年纪比自己大”的意思。

早在《论语?为政》中就有“有酒食,先生馔”的句子。当然在这里,“先生”是“父兄”的意思。 《孟子》中有“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一句,这里的“先生”则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有云:“先生坐,何至于此。”同样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汉代,则更多在“先生”加一“老”字,称“老先生”。 至于“先生”为何会演变为“成年男子”的代称,则是因为“先生”在古语中多有“老师”的意思,而古时老师又大多是男性,这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但事实上,“先生”一词,最开始并不是“成年男子”的专属用词。 杨绛明明是女人,为啥也被称为“先生”? “先生”的各类用法 说到这,大概很多人更迷糊了:那“先生”到底怎么用呢?接着

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1、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古时对有学问的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所以“杨绛女士”会被尊称为“杨绛先生”。 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旧时,管帐、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也会被称为“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叶曼、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6、现在对所有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这就是我们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杨绛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杨绛百岁感言手书全文

杨绛经典语录语句大全,杨绛的名言名句作品摘抄

杨绛经典语录语句大全,杨绛的名言名句作品摘抄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100岁感言》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7、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

《将饮茶》 8、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9、”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杨绛 10、“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杨绛《洗澡》 11、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12、“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洗澡》 13、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