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西瓜XXigua

2013、3

【内容提要】通过查询《山西统计年鉴》统计太原市人口变化及各项经济数据,分析太原市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特征。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率城市化特征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山西统计年鉴》1999~2012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北接忻州,东连阳泉,西交吕梁,南界晋中。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晋中盆地,是太原经济圈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也是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靠二龙山,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市,是一座有四千七百余年历史的历史名城,荟萃了自中华民族诞生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一、城市化率

年份总人口(万)城镇人口(万)城市化率(%)

1999 245.95 190.29 77.37

2000 334.44 265.21 79.30

2001 336.39 277.01 82.35

2002 338.30 277.12 81.92

2003 339.84 279.02 82.10

2004 341.38 281.19 82.37

2005 342.85 282.54 82.41

2006344.26 279.06 81.06

2007 345.71 281.89 81.54

2008 347.14 284.64 82.00

2009 350.18 287.92 82.20

2010 420.47 347.05 82.53

2011 423.54 353.02 83.35

表2 “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0年

比2005

年增加

2010年

比2005

年增

长%

年均递

增%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41.881291.771526.161545.241778.05878.4761.8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335.74497.59581.12470.14577.65295.3356.9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01.13576.74702.84782.02916.48477.97109.0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36.47515.91626.03700.04825.85441.82115.016.5财政总收入(亿元)192.19240.4306.88279.56321.89158.8497.414.6一般预算收入(亿元)75.3388.42116.92117.53138.4881.53143.219.4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1.1281.0793.8659.1279.1245.40134.618.6其中:出口总额(亿美元)24.2643.9359.4219.4431.3810.2148.28.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74113745152301560717258678264.7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9175561635568287611320972.911.6

二、城市化特征分析

太原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建市已有87年的历史。现辖六区三县一市,土地面积6988平方公里,为全省的4.5%,市区面积14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7平方公里。

从太原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考察,城市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建设,促进了太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城市化、工业化的基础,全面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按照工业化的一般指标体系测定,太原工业化水平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以上。

(二)城乡差异较大

虽然太原的城市化水平已达较高水平,但城乡发展的差异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悬殊,如果加上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福利,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更大。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农村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土地质量不高,干旱少雨,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及保健水平低,交通、通讯落后,各种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生存环境差,生活质量低。

(三)生态环境脆弱

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城郊周围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问题相当严重,加之煤焦、电力、冶金等行业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太原成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

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城区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全球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大气中悬浮污染物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仅有一书工业废渣、废料和居民生活垃圾等固态废弃物生产量大,处理及回收利用率不高: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量大,汾河太原段的挥发性酚、石油类、氨氮等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

虽然近年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未彻底扭转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经济发展中付出的生态资源代价很高。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政府令第27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政府令第27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令 第27号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于2002年9月1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12月30日太原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改,现予发布。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相关技术规定、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太原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 管理。其它四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应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门性用地项目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各类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当按照城市分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可以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意见,按法定审批程序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建筑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二和表三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建筑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高、多层居住建筑用地和高、多层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已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当编制总平面规划,经批准后实施。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按表二的规定执行,其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表三规定的指标折减。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特点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建设出现新的契机,进入了城市、城镇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世界上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等不可持续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将从城市化等的概念入手,阐述现有城市化指标的问题,并构建恰当的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过去十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正确评价中国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城市化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过去30年间,中国保持了高速的城市化发展,但它是以发展的不平衡为代价的。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资金的需求都迅速增长,很多地方将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城镇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到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少数地区,使得中国城市化布局极不平衡,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不相适应,使中国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1989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96年联合国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并在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文化的提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反过来,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对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控制能力增强,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并使劳动效率提高,也就是说,城市化同样能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表明,城市化水平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过度城市化或者城市化不足都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便于计算,在统计分析中,我们选择单项指标城

太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

太原市都市规划治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高度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第八章停车场及出入口设置 第九章附则 2002年9月10日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2002年9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太原市规划治理,保障都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山西省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方法》、《太原市都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相关技术规定、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太原市规划区的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的规划治理。其它四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应参照执行。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操纵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定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类专门性用地项目规划应符合已颁布的各类专业技术规范及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按其要紧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差不多原则,按照《都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当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定的,应当按照都市分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分类和本规定表一确定的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执行。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不或建设项目,能够由市规划部门依照建

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阻碍和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意见,按法定审批程序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操纵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建筑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操纵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操纵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操纵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二和表三的规定执行。第九条建筑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高、多层居住建筑用地和高、多层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操纵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当编制总平面规划,经批准后实施。其建筑密度操纵指标应按表二的规定执行,其容积率操纵指标应按表三规定的指标折减。

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的调查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的调查研究 学院:体育学院 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的调查研究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进而分析了制约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对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有认识较深,但由于传统习惯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保守性消费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涨幅不大。 关键词:体育消费;小店区;居民

1

目录 1 前言 (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2.1 研究对象 (1) 2.2 研究方法 (1) 2.2.1 文献资料法 (1) 2.2.2 问卷调查法 (1) 3 结果与分析 (1) 3.1 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现状 (1) 3.1.1 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观 (1) 3.1.2 太原市小店区居民实际体育消费水平 (2) 3.1.3 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结构 (2) 3.2 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制约因素 (3) 3.2.1 闲暇时间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3) 3.2.2 经济水平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3) 3.2.3 体育场所、设施社会化程度和体育运动水平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3) 3.2.4 居民消费观念和意识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3) 4 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 (3) 4.1 对体育消费的认识提高,将促使体育消费的发展 (3) 4.2 体育场所、设施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 4.3 太原市小店区居民体育消费蕴藏着很大的潜力 (4) 4.4 发展生态体育,刺激体育消费 (4) 5 结论与建议 (4) 5.1 结论 (4) 5.2 建议 (4) 参考文献 (5)

城市化研究综述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 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 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 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 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 引言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太原城市发展历史

城市变迁史之太原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濒临汾河。整个城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海拔约800米,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总面积6956平方公里。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庆典(公元前497年—公元2003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太原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下面将以时间顺序讲述太原在历史上的变迁轨迹。 一、远古——北唐古国的诞生: 早在十万年之前,太原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的遗迹。之后约4500年前,唐尧(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徙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西迁太原,创建唐城(今太原西南古城营村)。“初都”于此,太原由此产生了“唐”、“北唐”的古名。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 二、春秋战国——晋阳古城的问世: 公元前497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令家丞董安于在依山临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修建城池,取名晋阳。春秋末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自此,晋阳古城于汾河晋水畔问世,显赫于世。战国初期,赵国以晋阳为国都,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发展,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图1 战国时晋阳为赵国国都

三、秦汉——始称“太原”: 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占领晋阳一带共三十七城,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晋阳首置太原郡。晋阳城始称“太原”。此时北方匈奴族渐强,晋阳成为北部边防重镇,战略位置尤显重要。公元前106年,大汉王朝统治时期,汉武帝刘彻在晋阳置并州刺史部治所,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太原始称并州。这也是太原别称——“并州”的由来。当时晋阳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 图2 秦三十六郡 四、两晋南北朝——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307年,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首次扩筑晋阳城,扩建后的晋阳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在南北朝时期漫长的战乱年代,晋阳成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元318-396年,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交替占据晋阳。公元545年,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并州城西北,兴建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公元567年,北齐后主高纬历时27年,在晋阳城中建成大明宫,因此晋阳城又称大明城。 图3 北齐晋阳大明宫

太原市2019-2020年度八年级地理试卷(I)卷

太原市2019-2020年度八年级地理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对于北京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大致的经纬度是:(40°N ;116°W)由此可知北京大部分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区B.北京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大致是南高北低 C.北京的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降水均匀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体现了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的城市职能读我国甲(新疆塔里木盆地)、乙(海南岛)两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 . 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内流河为主,乙区域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河流水能资源比乙区域水能资源丰富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3 . 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发展的共同优势是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当地市场需求量大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 . 图示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两地经济发展较慢的共同因素是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水资源短缺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读“东北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 图中A山脉东西两侧分布的地形区正确的是() A.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C.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D.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6 . 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形成主要是依托() A.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先进的高技术条件C.丰富的矿产资源D.发达的水运条件 7 . 下列关于北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 B.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2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 代合治①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曲阜273165) 提要 从城市化的角度,运用定量方法在全国209个地级以上城市型政区中筛选了125个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界定了17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群,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的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群;城市型政区;空间分布态势 中图分类号 F291 城市群是由若干基本地域单元构成的连续区域,城市群区域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从我国实际出发,城市群地区应为城市型政区,即建制市的行政辖区。为此,本文综合测度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型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筛选了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① 1 城市群基本地域单元的选择 1.1 城市型政区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至1994年底,全国有省级城市型政区(直辖市)3个,地级城市型政区(地级市)206个,合计209个。为综合测定各城市型政区的城市化水平,本文运用了多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首先,选取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a1)、区域人口密度(a2)、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区域总面积之比(a3)、区域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a4)等4项指标作为变量。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A H P法)确定它们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结果见表1。第三,以209个城市型政区为样本,利用统计资料计算出各政区上述4项指标的原始值x ij,为消除量纲影响并使标准化值x’ij介于0~1之间,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极大 值标准化处理。第四,利用公式C=∑a j x’ij 进行加权求和,获得了209个城市型政区的城市化综合指数。 表1 各类变量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指标变量a1a2a3a4 贡献度0.4240.1220.2270.227 1.2 城市群基本地域单元的确定 由于我国城市型政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作为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本文在界定其综合指数原则上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314),据此确定了125个城市型政区为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它们分别是北京(0.594)、上海(0.758)、天津(0.556)、石家庄(0.323)、唐山(0.342)、秦皇岛(0.322)、保定(0.457)、太原(0.567)、大同(0.398)、阳泉(0.426)、呼和浩特(0.473)、包头(0.533)、乌海(0.676)、沈阳(0.563)、大连(0.479)、鞍山(0.489)、扶顺(0.539)、本溪(0.533)、丹东(0.391)、锦州(0.349)、营口(0.413)、阜新(0.395)、辽阳(0.439)、盘锦(0.461)、葫芦岛(0.334)、长春(0.393)、吉林(0.418)、四平(0.314)、辽源(0.400)、通化(0.391)、白山(0.484)、哈尔滨(0.522)、鸡西(0.453)、鹤岗(0.500)、双鸭山(0.416)、大庆(0.439)、伊春(0.592)、佳木斯(0.356)、七台河(0.421)、牡丹江(0.430)、南京(0.532)、无锡(0.512)、徐州(0.318)、常州(0.441)、苏州(0.415)、南通(0.369)、扬州(0.330)、镇江(0.412)、杭州(0.395)、宁波(0.362)、温州(0.327)、嘉兴(0.355)、舟山(0.332)、合肥(0.366)、芜湖(0.375)、淮南(0.485)、马鞍山(0.470)、淮北(0.416)、铜陵(0.505)、福州(0.337)、厦门(0.519)、南昌(0.410)、景德镇(0.376)、萍乡(0.349)、新余(0.345)、济南(0.461)、青岛(0.417)、淄博(0.464)、 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 R EAL R ESEA RCH AND D EV ELO P M EN T V o l.17 N o.2 Jun.1998 ①代合治,男,33岁,副教授 来稿日期:1997-12-29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最全)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建成的城市群三个将成世界级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中西部居多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小店文体中心施工设计修改版

小店区汾东文体中心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工程概况 1.1编制依据: 1.1.1本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及图纸会审纪要; 1.1.2施工承包合同及投标文件; 1.1.3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1.1.4相关法规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山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条例》1.1.5国家相关质量验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太原市人民政府有关建筑工程管理、市政管理、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及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现行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的有关规程、规范及验评标准(主要目录如下) (1)《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5)《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6)《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7)《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8)《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 (9)《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2002) 1.2工程概况: 1.2.1工程简介:本项目为汾东文体中心工程,工程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东距大运路300m,北距康宁街260m,南临昌盛街,西临真武路,由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建设单位为太原市小店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公司,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太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单位为山西律创监理公司。 1.2.2建筑特征: 本项目主要由妇幼儿童发展中心(5层)、会议中心(1层)、档案存储中心(5层)、健身活动中心(2层)、文化活动中心(3层)、会展中心(5层)、图书阅览中心(3层)、老年活动中心(2层)组成,整体布置为“口”型,各个项目的建筑结构呈独立单元。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4450m2,地下建筑面积为6110 m2,地上建筑面积为18340 m2。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自行车库及储藏室。地下一层层高为3.3m;一~五层层高为3.9m;室内外高差为0.9m。总建筑高度为22.50m。本建筑群±0.000标高相对于绝对高程776.60m。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有学者将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户籍管理、住房、食品供应、就业、教育、医疗等更大的领域。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也有学者将这种城乡融合扩展到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将城乡一体化看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城市和乡村将成为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乡一体化不论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过程还是一种结果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向、必然选择。

城乡一体化早在19世纪中期就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历史上城乡隔离发展所造成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城乡一体化逐步受到重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已于90年代中前期开展了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策略与方案对领导决策和管理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内地宝鸡等城市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国五十多年的投资建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太原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了较为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在工业化的强大带动作用下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雏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太原市已开始呈现出人口、产业向外扩张的离心城市化特征这表明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在加强城市发展进入极化与扩散并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关系日益密切原有的城乡分离、甚至对立的状况将逐步得到转变建立呈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共荣互动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任务。1998年太原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3个城区和2个郊区调整为现在的6个“城乡一体化新区”各辖区中既有城区又有郊区。其目的是从行政上加强城市与郊区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去年太原市政府又提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率先发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城市圈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实例,对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界定标准和演进层次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模式和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市圈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ZH12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73);西安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圈经济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日趋成熟和完善,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研究方向。我国对城市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洪俊、宁越敏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巨大城市带的概念。1998年,高汝熹、罗明义对城市圈的发展过程进行重新定义。1999年,崔功豪又提出了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即使城市的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城市的发展规模。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现状,可将城市圈经济的特征总结如下:⑴城市圈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经济体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⑵城市圈经济有利于统筹城市经济圈的合理化布局,进而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⑶城市经济圈由多个城市组成,可以实现城市间信息的交流共享。⑷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作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 城市圈经济的界定标准 1954年,日本政府对“城市圈”的功能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明确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发展计划,以此带动其他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重大城市圈”的定义,重大城市圈人数必须达到100万。1990年,美国提出了城市中心至少所能容纳的人数,即人口总数不得低于5万。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急需建立一批城市经济圈,以使中西部人口比例逐步趋于均衡。 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层次 按照地区基本特点、都市区域范围、枢纽城市数量、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可分为一中心、两中心、多中心和大城市经济带四个层次: ⑴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经济枢纽城市具有唯一性。经济枢纽城市在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市场化进程、经济水平等方面都保持领先,它是所划定经济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推进性单元和原始动力。一中心大城市群

太原市城市规划

太原地理位置: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全市面积6988 平方公里(中国地级行政区第207名)。其中太原市区总面积1460平方公里,2012年底太原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00平方公里(中国城市第10名),2012年底太原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有300万人。(附图1) 政区建制: 太原是6区3县1市,2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的格局。面积1460平方公里。其中省会功能区:迎泽,杏花岭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尖草坪、万柏林、晋源,小店区。3县为:清徐县,娄烦县,阳曲县,其中城市发展新区:清徐县,阳曲县,生态涵养发展区:娄烦县。1市为古交市。(附图2) 区位优势: 交通: 公路:太原环城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公路、太古高速公路、太长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太原第二环城高速公路铁路:太中银铁路,北同蒲铁路,南同蒲铁路,太焦铁路,石太铁路,太兴铁路,上兰村铁路,环城铁路,石太高铁 火车站:汽车站有太原长途汽车站、太原客运西站、太原迎宾汽车站、太原建南汽车站、太原客运北站,太原客运南站(在建)、太原客运东南站(在建)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太原外围的城市道路规划是环形加网状的格局。中环由北中环街,东中环路(太行路),南中环街,西中环路(吕梁路)连接而成。最外围有太原环城高速公路,连接大运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公路、太古高速公路、太长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附图3) 资源: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自然条件: 太原市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8℃;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 中城区规划指导思想:

中国城市群规划汇总

中国城市群汇总(最全) 已基本建成的城市群,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辽宁半岛、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海峡西岸。以后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济南城市群如整合到京津冀鲁城市群,也是世界级的。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成员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金华、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合肥、马鞍山23个城市。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八个地市其所属的通州新城、顺义新城、滨海新区和唐山曹妃甸工业新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范围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辽宁中部城市群: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阜新等8个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经济圈、江淮城市群等中国中部经济发展地区。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双核包括四川的成都、德阳、眉山、遂宁、内江、南充、资阳、自贡、广安和重庆主城、涪陵、合川、永川、江津、大足等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集合体。 关中城市群:由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农业示范区以及商洛构成。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泉州市为中心,包括漳州、莆田、宁德等城市。 正在建设的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甘肃城市群、乌昌城市群、黔中城市群、银川城市群、拉萨城市群、太原城市群、石家庄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南宁城市群。 武汉城市群: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江淮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0个省辖市。 甘肃城市群:包括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平凉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定西市等城市。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