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国际会计准则

23.国际会计准则

23.国际会计准则
23.国际会计准则

对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1993年修订)的改进建议1

1主译,丁度翻译Invitation to comment, Summary of main changes & Appendix,丁度主校对。

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

(200X年修订)

(备注:尽管本征求意见稿是以“清样稿”形式列示,上述标题仍以作出标记的形式列示建议的改动。)

征询意见

理事会将特别欢迎对下列问题的回答。意见中最好能指明有关的准则段落,包含明晰的基本原理,并在合适的地方提出备选措辞的建议。

问题1

您是否同意会计政策自愿变更和差错更正的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应当被删除,即这些变更和更正应当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如同新的会计政策一直在运用或该差错从未发生那样(参见第20段、21段、32段和33段)?

问题2

您是否同意删除重大差错和其他重要差错的区别(参见第32段和33段)?

主要改动摘要

主要的改动建议有:

●通过下列方式修改本准则的范围:

?包含《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的列报》的第20至22段,该

段详细说明了会计政策选择的标准;

?删除IAS8第7至18段涉及到收益表项目列报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

所作的修改,将转入IAS1。

因此,本准则的名称该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

●删除重大差错和其他重要差错的区别,并在建议的第3段增加差错的定

义。重大差错的概念被删除

●删除IAS8第38至40段所列的差错更正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因此,某个

实体不再被允许:

?将差错更正的金额包含在当期损益中;

?如同在前期财务报表中报告那样列报比较信息。

作为替代,差错的更正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这涉及到以下两者之一:

?重新表述差错发生前期的比较金额,

?如果差错在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之前发生,则重新表述该期间留存收

益的期初余额

以便如同差错从未发生那样列报财务报表(参见建议的第32段和33段)。

●修订IAS8的第34段,以便在对差错更正采用追溯调整法时,免除对特定

前期比较信息进行重新表述的依据由“无法做到”改为“过大的成本或精力”。这项免除只运用于重新表述比较信息导致过大的成本或精力的特定前期(参见建议的第32段和33段)。

●将IASB声明的层次和权威的非强制性指南相结合,以便在选择会计政策时

考虑运用于财务报表编制。这涉及到增加建议的第4段和修订IAS1的第20至22段(转入IAS8)。

●增加第7段以与《解释公告第18号——一致性: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中

的“结论”部分合并,即:

?实体应当一致地选择并运用其类似交易、其他事项和事实的会计政策、

除非《准则》或《解释公告》特别要求或允许对可能适用不同会计政策的项目进行分类;

?如果《准则》或《解释公告》要求或允许对项目进行分类,则应当选择

适当的会计政策并一致地运用于各个类别。

SIC-18将被撤消。

●修订IAS8的第48段,要求(而不是鼓励)如果实体执行已经发布但尚未

开始生效的新准则,则披露未来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并且要求披露采用该政策的计划日期和对该变更对实体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估计,除非该估计花费过大的成本和精力(参见建议的第19段)。

●删除IAS8第54至57段所列的会计政策自愿变更的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

因此,实体不再被允许:

?将由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产生的调整包含在当期损益中;

?如同在前期财务报表中报告那样列报比较信息。

作为替代,应作由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产生的调整,即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留存收益期初余额以及各以前列报期间的其它比较金额在适当时予以调整,如同新的会计政策一直在运用那样。

修订IAS8的第49段,以将免除重新表述会计政策自愿变更的比较信息的依据由“无法做到”改为“过大的成本或精力”。这项免除仅运用于重新表述比较信息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的特定前期(参见建议的第21段)。

本征求意见稿对IAS8建议改动很大。因此,为了便于阅读,本征求意见稿以“清样稿”的形式而不是以“标记”改动的形式列示。

目录

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200X年修订)

目的

范围………………………………………………………………段落 1-2

定义 (3)

会计政策……………………………………………………………………4-23

会计政策的选择………………………………………………………………4-6

会计政策的一致性…………………………………………………………… 7-8

会计政策变更………………………………………………………………9-23 准则的采用…………………………………………………………………12-19 会计政策的自愿变更……………………………………………………………20-23会计估计变更……………………………………………………………24-30

差错………………………………………………………………………31-35

差错的披露 (35)

生效日期 (36)

附录:

结论依据(200X年修订版)

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200X年修订)

本准则中以粗体标示的段落,应与本准则中的背景资料和实施指南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公告前言》的内容一并阅读。国际会计准则不拟应用于不重要的项目(参见《前言》第12段)。

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是对选择会计政策的标准以及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的会计处理及披露做出规定,以便于实体按一致的基础编报财务报表。这提高了实体财务报表前后期的可比性以及该实体与其他实体财务报表之间的可比性。

范围

1.本准则适用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的核算。

2.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的纳税影响应当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进行核算和披露。

定义

3.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其含义为:

会计政策,指实体编报财务报表时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

差错,指当期发现并与可靠信息相关的,实体前一期或前若干期财务报表中的遗漏和其他误报,这些可靠信息:

(1)在编制前期财务报表时是可以利用的;

(2)可以合理预期在这些财务报表的编报中已经获得并且纳入考虑。

差错包括计算错误、会计政策运用错误、粗心大意或曲解事实、以及弄虚作假所产生的影响。

追溯调整法,对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而言,分别指:

(1)如同过去一直在采用那样将新的会计政策运用于交易、其他事项和事实;

(2)如同差错从未发生那样对更正后的金额进行确认和披露。

未来适用法,对会计政策变更和确认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而言,分别指:

(1)将新的会计政策运用于政策变更日以后发生的交易、其他事项和事实;

(2)在变更影响的期间内确认和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的选择

4.当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某项解释公告运用于财务报表的某个项目时,在决定运用于该项目的会计政策时应当依次考虑:

(1)准则(包括构成准则一部分的附录);

(2)解释公告;

(3)不构成准则一部分的准则附录;以及

(4)发布的关于该准则的实施指南。

5.在缺乏专门适用于财务报表某个项目的特定准则或解释公告时,管理层应当运用其判断来制定和运用某项会计政策,该政策形成的信息:(1)对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相关的;

(2)是可靠的,表现为财务报表:

①真实地反映实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②反映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只是法律形式;

③是中立的,没有偏见;

④是审慎的;

⑤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完整的。

6.在作第5段所述的判断时,管理层应当依次考虑以下来源:

(1)处理类似和相关问题的准则、解释公告中的要求和指南,以及发布的关于这些准则的附录和实施指南;

(2)《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所设立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定义、确认标准和计量概念;以及

(3)其他使用类似概念框架制定会计准则的准则制定团体的公告、其他会计文献以及认可的行业惯例(仅当它们与本段中的(1)和(2)一致时)。

会计政策的一致性

7.实体应当在某一期间对类似交易、其他事项和事实一致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除非准则或解释公告特别要求或允许对项目进行分类,这些项目可能适合于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如果准则或解释公告要求或允许对项目进行分类,则应当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并一致地运用于各个类别。

8.类似交易、其他事项和事实以一致的方式在实体的财务报表中确认、计量和列报。

会计政策变更

9.仅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会计政策变更方可进行:

(1)依据准则或解释公告的要求进行变更;或者

(2)该变更能在财务报表中就交易或其他事项对实体的财务状况、财务业绩或现金流量的影响作出更相关、更可靠地列报。

10.使用者需要比较企业一个以上期间的财务报表,以判明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的趋势。因此,应在各期采用同样的会计政策,除非会计政策的变更符合第9段中的条件之一。

11.以下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

(1)对实质上与以前发生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不同的交易或其他事项所采用的某项会计政策;

(2)对以前未出现过或不重要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或《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初次采用将资产以重估金额入账的会计政策,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但这是依据第16号和第38号国际会计准则将其作为重估价处理的,而不是依据本准则处理。因此,本准则第20

至23段不适用于此种会计政策变更。

准则的采用

12.由于采用某项准则而导致的会计政策变更,除第13段规定的情况外,应当依据该准则中的特别过渡性条款(如果有的话)进行会计处理。

13.如果某项准则的特别过渡性条款要求重新表述比较信息,当重新表述该信息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时,可以不对某一特定以前列报期间的比较信息进行重新表述。如果没有对某一特定前期的比较信息进行重新表述,应当将新的会计政策运用于下一期间期初资产和负债的余额,如果可行,还应当对下一期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进行相应调整。

14.如果准则中没有特别过渡性条款,应当依据第20至23段处理会计政策变更。

15.如果运用准则中的过渡性条款对当期或以前任何列报期间产生影响,则实体应当披露以下内容:

(1)依据准则的过渡性条款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事实,以及对这些条款的说明;

(2)当期和各以前列报期间的调整金额;

(3)与比较信息所包含期间之前的期间相关的调整金额;以及

(4)对比较信息进行重新表述的事实,或者由于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而未对某一特定前期进行重新表述的事实。

16.如果运用准则的过渡性条款可能对未来期间产生影响,实体应当披露依据准则的过渡性条款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事实,以及对这些影响未来期间的条款的说明。

17.增强不同期间信息的可比性,有助于使用者作经济决策,尤其是通过允许根据预测性目的评价财务信息的趋势的方式。因此,出现一个一般假定,即重新表述比较信息所得到的收益超过了所引起的成本和精力,据此实体应尽一切合理努力重新表述各以前列报期间的比较金额。

18.在某些情况下,为与当期作比较,重新表述某一特定前期的比较信息所花费的成本或精力会超过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的收益。例如,以允许重新表述的方式可能无法收集到前期的数据,且重新产生这些信息会花费过大的

成本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实体应披露未重新表述比较金额的原因。

19.如果实体尚未采用已发布但尚未生效的新准则,则应当披露以下内容:

(1)未来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

(2)要求采用该准则的日期;

(3)该实体计划采用该准则的日期;以及

(4)以下两者之一:

①对该变更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的估计;

②如果作该估计花费过大的成本和精力,对该影响的说明。

会计政策的自愿变更

20.依据第12段进行的会计政策变更以外的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除第21段规定的情况外,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留存收益期初余额以及各以前列报期间披露的其它比较金额,应当在适当时予以调整,如同新的会计政策一直在运用那样。

21.如果花费过大的成本和精力,特定前期的比较信息可以不用重新表述。当特定前期的比较信息没有重新表述时,应当将新会计政策运用于下一期间期初资产和负债的余额,且应当对下一期间的留存收益期初余额进行相应调整。

22.当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时,与财务报表列报期间之前的期间相关的调整金额,应调整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的留存收益期初余额。任何与以前期间相关的其他信息,例如财务数据历史汇总数,也应当重新表述。当花费过大成本和精力时,则不要求对特定前期进行重新表述。

23.当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或以前任何列报期间产生影响,或可能对以后期间产生影响时,实体应当披露以下内容:

(1)变更的原因;

(2)当期和各以前列报期间的调整金额;

(3)与列报期间的前期相关的调整金额;以及

(4)比较信息已被重新表述的事实,或由于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没有对某一特定期间进行重新表述的事实。

会计估计变更

24.由于商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估计过程涉及以最近可利用的可靠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需要估计的例子有坏帐、存货的陈旧过时、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折旧资产的使用年限或其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合理运用估计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步骤,并不削弱其可靠性。

25.如果据以进行估计的发生变化,或者由于新的信息、更多的经验或后来的发展可能需要对估计进行修正。按其性质,对估计的修正与前期无关且不属于差错。

26.所采用的计量基础或方法变更并不造成会计估计变更,而应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当难以区分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时,该变更应当视为会计估计变更,并作恰当的披露。

27.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应当在未来确认为下列期间的损益:

(1)变更期间,如果变更只影响变更当期;或者

(2)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如果变更对两者均有影响。

28.未来确认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意味着从估计变更日开始将变更运用于交易、其他事项和事实。会计估计的变更可能只影响当期,或者对当期和未来期间均产生影响。例如,坏账金额估计的变更只影响当期,因而在当期确认。但是,应折旧资产估计使用年限或其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消耗方式的改变,既影响当期剩余期间的折旧费用,又影响该资产剩余使用年限内各未来期间的折旧费用。在这两种情况下,与当期相关的变更影响应在当期确认收益或费用。如果对未来期间有影响,应当在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29.除第30段规定的情况外,对变更当期会产生影响,或预计对以后各期产生影响的会计估计变更的性质和金额,应加以披露。

30.如果估算将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则会计估计变更对以后期间的影响金额可以不作披露。如果因为估算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没有披露对以后期间的影响金额,则应当披露这一事实。

差错

31.差错更正有别于会计估计变更。就会计估计的性质来说,它是个近似值,随着更多情况的出现,估计可能需要进行修正。例如,前期无法可靠预计的或有事项的利得或损失的确认,不属于差错更正。

32.差错更正的金额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除第33段规定的情况外,差错应当通过以下方式之一更正:

(1)重新表述差错发生前期的比较金额,

(2)如果差错在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之前发生,则重新表述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

以便如同差错从未发生那样列报财务报表。

33.如果重新表述信息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则可以不重新表述某一特定前期的比较金额。如果没有重新表述某一特定前期的比较金额,则应当按照该差错在下一期间期初之前的累计影响重新表述下一期间的留存收益期初余额。

34.差错(依其定义,与一个或数个前期相关)的更正不计入发现差错期间的损益。通过在差错发生前期的比较信息中对其进行更正,财务报表可如同差错从未发生的那样列报,除非实体决定对某个特定前期不这样做,因为确定更正金额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在财务报表比较信息的列示期间之前期间发生差错的更正金额,通过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的留存收益期初余额进行调整。所列报的任何其他前期信息,例如历史财务数据汇总数,也应重新表述,除非重新表述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

差错的披露

35.实体应当披露以下内容:

(1)差错的性质;

(2)各以前列报期间的更正金额;

(3)比较信息列示期间之前期间的更正金额;以及

(4)比较信息已被重新表述的事实,或由于花费过大的成本或精力,没有重新表述某一特定期间的事实。

生效日期

36.本准则对报告期自2003年1月1日或以后日期开始的财务报表有效。鼓励提前采用。如果提前采用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则实体应当披露这一事实。

附录

结论依据(200X年修订版)

A1.本结论依据总结了理事会在达成本征求意见稿中的结论时所考虑的因素。个别理事会成员对有些因素较之对其他因素更为看重。

A2.理事会于2001年7月宣布,作为其最初的技术项目日程的一部分,它将启动一个项目对若干准则进行改进,包括IAS8。理事会改进项目的目标是减少或消除现有准则中的备选方法、重复以及矛盾,解决协调性问题并进行其他改进。本结论依据讨论了IAS8中存在重大改动的规定,没有讨论其他规定。

删除会计政策变更和重大差错更正的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

A3.IAS8包含会计政策自愿变更(第54段至57段)和重大差错更正(第38段至40段)的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根据这些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1)将由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产生的调整包含在当期损益中;

(2)将重大差错更正的金额包含在当期损益中。

A4.在两种情况下,比较信息都如同在前期财务报表中报告那样列报。

A5.理事会将删除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可选用的处理方法视作IAS8的重要改进。理事会建议删除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并要求运用基准处理方法。依据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基准处理方法,包括建议修改的第20段、21段、32段和33段,这些变更和更正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

A6.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涉及到:

(1) 调整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

(2) 重新表述各以前列报期间的其他比较信息;

如果可行,如同新的会计政策一直在运用那样。但是,如果这么作花费过大的成本和精力,则不需要重新表述特定前期的比较信息。

A7.差错更正的追溯调整法涉及到:

(1) 重新表述差错发生前期的比较金额;或者

(2) 如果差错发生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之前,则重新表述最早的以前列报期间的留存收益期初余额;

以便如同差错从未发生那样列报财务报表。

A8.理事会认为,基准处理方法优于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因为根据基准处理方法:

(1)该变更的当期损益不包括会计政策变更或与前期关联的差错的影响;

(2)编制前期列报的信息的依据与当期所采用的是一样的,因此是可比的。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该信息具有某个质量特征,为收益和费用的趋势分析提供最有用的信息;

(3)在前期列报的比较信息里,差错不会重复列报。

A9.一些成员则认为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更好些,因为:

(1)通过重新表述前期信息更正差错涉及不合理的后见之明;

(2)在当期损益中确认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影响,使得这些影响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更为突出;

(3) 各项借记或贷记到留存收益中的金额作为实体活动结果已列报为某期间的损益。

A10.理事会认为,重新表述前期信息以更正某项差错不涉及不合理的后见之明,因为编制前期财务报表并合理预计其在编报财务报表时已经获得和纳入考虑时,差错与可提供的可靠信息相关联。

A11.理事会认为,披露在建议的第15段、23段和35段中列示的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应当保证其影响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是有效突出的。

A12.理事会还认为,各项借记或贷记到留存收益中的金额作为实体活动结果列报为某期间的损益,与列报各期间的损益以真实反映同期发生的交易和其他事项相比,不太重要。

删除重大差错和其他重要差错的区别

A13.理事会也建议删除重大差错和其他重要差错的区别。根据这项修改,以用

基准处理方法处理重大差错一样的方式,对所有重要差错进行处理。理事会认为很难一致地解释IAS8中“重大差错”的定义,因为定义中的关键特征(差错导致一个或更多前期的财务报表不再被认为是可靠的)也是其他重要差错的特征。

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

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 (1993年12月修订) 目的 本号准则旨在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本号准则既包括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情况,也包括在不能认定购买者时股权联合的少数情况。购买的会计处理涉及到确定购买的成本,将成本在被购买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中进行分配,以及对在购买时或其后产生的商誉或负商誉进行会计处理 。其他的会计问题包括对少数股权金额的确定,对发生在一段时期的购买成本或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随后变化的会计处理,以及揭示的要求。 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企业合并。 2.本号准则代替于1983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会计”。 3.企业合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由法规、税收或其他原因来决定。它可能涉及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权,或对另一个企业的净资产的购买。它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或转让现金、现金等价物或其他资产来实施。这种交易可以在参加合并的企业的各股东之间或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股东之间进行。企业合并可能涉及建立新企业来控制参加合并的企业、将一个或若干个参加合并的企业的净资产转让给另一个企业、或者将一个或若干个参加合并的企业解散。当交易的实质与本号准则的企业合并的定义一致时,无论采用哪种特定结构的合并,本号准则所包括的会计处理和揭示要求都将适用。 4.企业合并可能形成购买企业是母公司、被购买企业是购买者的附属公司的母子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应将本号准则运用于合并财务报表。购买者将其在被购买企业中的权益作为对附属公司的投资包括在其自身的财务报表中(见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 5.企业合并可能涉及购买其他企业的净资产,包括商誉,而不是购买其他企业的股份。这种企业合并不会导致母子公司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将本号准则运用到其自身的财务报表中,从而也运用于合并财务报表中。 6.企业合并可能引起法定兼并。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对法定兼并的要求不同,但法定兼并通常是两个公司之间按下列任何一种方法兼并: (l)一个公司的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个公司,前者解散;

最新国际会计准则IAS14

目录 一、概述 二、目的 三、范围 四、定义 五、确定应报告分部 六、分部会计政策 七、披露 八、生效日期 二、目的 本准则的目的是为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关于企业生产不同类型产品和劳务以及企业不同地区经营的信息)制定原则,以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 (1)更好地理解企业以往的业绩; (2)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风险和收益; (3)从整体上对企业做出更有根据的判断。 许多企业提供系列产品和劳务,或在具有不同的利润率、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风险的地区经营。关于一个企业产品和劳务的不同类型以及在不同地区经营的信息(常称作分部信息),对于评估多种经营或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和收益是相关的,但这些信息可能不能根据总数据确定。因此,分部信息被普遍地认为对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是必须的。

三、范围 1.本准则适用于遵从国际会计准则的整套公布的财务报表。 2.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所规定的那样,一整套财务报表包括一份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一份表明权益变动的报表以及附注。 3.本准则适用于其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交易,以及正处于在公开证券市场上发行权益或债务证券过程中的企业。 4.如果,一个证券不公开交易的企业遵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则鼓励其自愿按分部披露信息。 5.如果一个证券不公开交易的企业选择在遵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中自愿地披露部分信息,则该企业应完全遵从本准则的要求。 6.如果一份财务报告既包括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的合并财务报表,也包括母公司或一个或多个子公司的单独财务报表,分部信息只需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列报。如果子公司本身就是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则它应在其本身的单独财务报告中列报分部信息。 7.类似地,如果一份财务报告既包括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的合并财务报来,也包括该企业在其中拥有财务权益并按权益法核算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单独财务报表,分部信息只需以该企业的财务报条为基础列报。如果按权益法核算的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本身就是证券公开交易的企业.则它应在其本身的单独财务报表中列报分部信息。 四、定义 其他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 8.本准则使用的下列术语,具有《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错误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所规定的含义: 经营活动.指企业主要产生收入的活动以及不是投资或融资活动的其他活动。 会计政策,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采用的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 收入,指企业本期正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至权益增加(不包括投资者出资所导致的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产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定义 9.本准则使用的术语“产业分部”和“地区分部”具有下列含义: 产业分部,相一个企业可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提供单项产品或劳务,或一组相关的产品或劳务,并且承担着不同于其他产业分部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在确定产品和劳务是否相关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1)这些产品或劳务的性质; (2)生产过程的性质; (3)这些产品或劳务对应的客户的类型或类别; (4)销售这些产品或提供劳务所使用的方法; (5)(如果适用的话)管理环境的性质,如银行、保险或公共事业。 地区分部,指一个企业可区分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在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内提供产品或劳务,并且承担看不同于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组成部分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在确定地区分部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1)经济和政治情况的相似性; (2)在不同地区的经营之间的关系; (3)经营的接近性; (4)某一特定地区与经营相关的特定风险;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最新整理)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分析 【摘要】上市公司执行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存在着差异及差异存在原因是什么, 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我国会计环境对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同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比较;会计环境 【Abstract】Listed companies implement new standard mark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existence the reason, thi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Accounting standards; Convergence; Compar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一、绪论 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存在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经营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渐增多,各国之间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已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会计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表现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审慎处理了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结构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筹驾驭作用,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现有具体准则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内容;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二)具体准则趋同 1.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而我国原有会计准则几乎不涉及公允价值。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6条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一样,都强调了实质控制。另外,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也由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向侧重实体理论。

财会〔2010〕10号--关于印发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关于印发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持续趋同路线图的通知 财会[2010]10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应对金融危机、响应 G20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已成为各国共识。为此,我部制定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现予公布。希望有关方面按照路线图的要求,结合我国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积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作出贡献。 附件: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财政部 二〇一〇年四月一日 附件下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pdf 载: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持续趋同路线图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 必然选择。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5 年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在此背景下,中国响应G20 和FSB 倡议,在现有基础上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旨在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2005 年,中国财政部在全面总结多年来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 上,集中力量制定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此期间,IASB 多次派专家与财政部会计司团队一起工作。2005 年11 月8 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与IASB 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同时,IASB 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涉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可以为IASB 寻求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决方案2 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2009 年11 月4 日,IASB 发布了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4 号——关联方披露》,基本消除了与中国关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一般列报和披露》中文简介

附件1: 《一般列报和披露(征求意见稿)》中文简介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于2019年12月发布了《一般列报和披露(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30日。现将征求意见稿简要介绍如下: 一、修订背景 作为理事会“促进财务报告更好地沟通”工作内容之一,理事会开展了主要财务报表研究项目。本征求意见稿中的建议是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的部分内容,旨在回应利益相关者,尤其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业绩报告开展研究项目的强烈要求。 二、主要内容 征求意见稿包括理事会关于改进财务报表信息沟通的建议,主要聚焦损益表的业绩信息。同时,理事会也建议对现金流量表和财务状况表进行有限的修改。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以一项新准则替代《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新准则由两部分构成: (1)对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新规定; (2)沿用《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

的有关规定,仅对措辞做有限改动。 2. 对其他准则的修改建议: (1)《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现金流量表》;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3)《国际会计准则第33号——每股收益》; (4)《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 (5)《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 (6)《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 三、征求意见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损益表的结构。 表1(见下页)是主体应用本项目修订建议而编制的损益表摘要,该主体不以投资作为其主要业务活动,也不以为客户提供融资作为其主要业务活动。 征求意见稿建议,主体在损益表中列报以下新的小计金额(表1中阴影部分): (1)经营损益; (2)经营损益以及来自一体化的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收益和费用; (3)息税前损益。

最新国际会计准则ias23

目录 1 概述 2 目的 3 范围 4 定义 5 过渡性规定 6 生效日期 二、目的 本号准则旨在说明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本号准则通常要求将借款费用立即予以费用化,然而,作为所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本号准则也允许将那些可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 三、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83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3.本号准则不涉及权益(包括不属于负债的优先股资本)的实际成本或估算成本。 四、定义 4.本号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具有特定的含义: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借入资金有关的利息和其他费用。 相关资产,是指须经过较长准备期才能达到可以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 5.借款费用可以包括: (1)银行透支、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利息;

(2)与借款有关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 (3)安排借款所发生的附加费用的摊销; (4)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会计”确认的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财务费用; (5)作为利息费用调整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部分。 6.相关资产的例子,有需要较长准备期才能将其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制造车间、电力设备和物业投资。其他的投资,以及常规性生产或生产周期较短且重复大量生产的存货,则不是相关资产。那些在购置时就已有预定用途或准备销售的资产也不是相关资产。 借款费用基准处理方法 确认 7.借款费用应于它们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8.在基准处理方法下,借款费用应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而不管借款是如何运用的。 揭示 9.财务报表应提示为借款合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借款费用所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 确认 10.借款费用应在发生的当场确认为费用,除非按第11段的要求已达到可资本化的程度。 11.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该项资产成本的一部分予以资本化。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的金额应按本号准则确定。 12.在所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下,直接归属于某项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应包括在该项资产的成本之中。当借款费用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并且该费用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应将其作为资产成本的一部分予以资本化。其他借款费用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 13.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购置、建造或生产的借款费用,是指那些如果不为相关资产发生支出即可避免的借款费用。当企业专门为获得某项指定的相关资产借入资金时,与该相关资产直接相关的借款费用就很容易认定。 14.要确认特定借款和相关资产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要确定哪些是可避免的借款可能会比较困难。例如,当企业的融资活动集中调配时,就会发生此困难。当集团使用一系列债务工具以不同利率借入资金,同时根据不同的基础将这些资金借给集团内其他资本化的开始企业时,也会产生困难。其他复杂性来源于集团在高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经营,使用外币借款或与外币有关的借款,以及来源于汇率的变动。因此,确定直接归属于相关资产的购置的借款费用金额是困难的,需要进行判断。 15.对于专门为获取某项相关资产借人的资金,符合资本化条件而计入该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的金额,应为借款期内发生的实际借款费用,减去该借款用于临时投资所带来的任何投资收益。 16.对某项相关资产的筹资安排,可能使企业获得借入资金,并且在该资金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相关资产的开支之前,已发生了有关的借款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往往在用于相关资产的开支以前,用作临时投资。在确定本期应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的金额时,应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中扣除这种借入资金带来的全部投资收益。 17.对于不是专门为获取相关资产而借入和使用的资金,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的金额,应采用将资本化比例乘上发生在该项资产上的支出的方式来确定。资本化比率应是借款费用相对于企业当期尚未偿还的所有借款,而不仅仅是为获得某项资产而专门借人的借款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 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1993年12月修订) 目的 本号准则的目的是规定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处理。 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的基本问题是资产确认的时间、其帐面金额的确定、与它们有关的需确认的折旧费用,以及对帐面金额的其他损耗的确定和会计处理。 本号准则要求一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在其满足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对一项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时确认为资产。 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处理,除非有另外的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或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81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会计. 本号准则还替代1976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折旧会计中有关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折旧部分。本号准则所包含的原则的应用可能也适合像长期无形资产那样的其他资产,同时,国际会计准则第4号折旧会计仍然适用于这样的资产。 3.本号准则不适用于: (1)森林及类似的再生性自然资源。 (2)矿产权,矿产、石油、天然气和类似的非再生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然而,对于在发展或保持上述第(l)或第(2)条所包含的活动或资产时使用的,但又能与这些活动或资产分开的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适用本号准则。 4.在某些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使用与本号准则所规定的不同的方法,来决定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帐面金额的初始确认。例如,根据对负商誉的所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要求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动产、厂房和设备最初用公允价值计量,即使它大于成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资产的会计处理的所有其他方面,包括折旧,均应按本号准则的要求予以确定。 5.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允许企业将投资物业作为不动产处理,以符合本号准则的要求,或作为长期投资处理,以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第25号投资会计的要求。 6.本号准则不涉及对完整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制度的应用(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5号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信息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在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但是,

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从2003年末至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出了多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对多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中国要发展经济,就 从2003年末至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出了多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对多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 中国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融入国际经济潮流中,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自然就应该走向国际化。 与此同时,为了与国际准则更好地协调与接轨,我国财政部也正积极地酝酿这方面的改革。 在众多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中。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和39号-金融工具无疑是最引入关注的。 尽管该准则在国际准则此次修订之前已经生效,但该准则十分复杂,很难应用。 而对于中国会计准则来说,这是全新的准则,并代表了对于金融工具会计的重大改变。 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金融衍生工具,都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而其中广泛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为交易而持有以及其他指定的金融工具。 其公允价值的变动都计入利润表。 在实务中,很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应用问题。 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持有各类金融工具的企业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盈利亦可能波动频繁。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商业债券投资核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二者的差异分析。 债券投资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资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债券投资的核算,对于商业银行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增强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债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迅速增长。

但债券投资核算明显滞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有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合理成分,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的核算,不仅是推动商业银行会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水平,增强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债券投资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试图通过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关债券投资规定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债券投资核算的改革取向。 一、债券投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平衡收益与风险的重要工具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既要吸收存款,又要通过发放贷款、同业拆放或购买债券等形式,将所吸收的资金有效地加以运用,以赚取合理的利差。 同时,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并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去化解风险,提高收益。 贷款无疑是银行资金运用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贷款的发放不仅要有客户需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贷款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贷款质量不高。 呆坏帐多的现状,说明贷款风险很大。 而债券投资相对于贷款而言,虽然名义收益率相对较低,但其风险较小,收益稳定。 相对于存放和拆放资金而言,收益又较为可观。 而且,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通过期限匹配,可以保持债券投资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流动性管理的需要。 因此,债券投资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在没有即时和可靠的贷款投放渠道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必然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债券市场,通过购买债券,取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

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现金流量表 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 (1992年12月修订) 目的 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有助于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评价企业形成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以及企业使用这些现金流量的需要提供依据。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需要对企业形成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及其时间性与确定性作出评价。 本号准则的目的是要求提供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变化的信息。这种信息采用现金流量表的形式加以提供。 该表对会计期间源于经营、投资和融资业务的现金流量进行了分类。 范围 1.企业应根据本号准则的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应将它作为每期需呈报的财务报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加以呈报。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77年6月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财务状况变动表. 3.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关心企业是如何形成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不论企业业务的性质如何,也不论是否可如同金融机构一样,将现金视作企业的产品,都是如此。企业需要现金,基本上是出于相同的原因,尽管其创造收益的主营业务可能不同。企业需要用现金来从事经营、偿付债务,并向投资者提供回报。因此,本号准则要求所有企业呈报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信息的作用 4.当现金流量表结合其他财务报表一起使用时,所提供的信息能使使用者评价企业净资产的变动、财务结构(包括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以及企业为适应环境和时机的变化而影响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的能力。现金流量的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形成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使使用者能够建立评价和比较不同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模式。它还提高了不同企业经营业绩报告的可比性,因为它消除了对相同交易和事项采用不同会计处理的影响。 5.关于以往现金流量的信息常用来作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确定性的指标。它还有助于复核过去对未来现金流量所作估计的准确性,以及检查获利能力、净现金流量与价格变动影响之间的关系。定义 6.本号准则所用的下列术语具有特定的含义: 现金,包括库存现金和活期存款。 现金等价物,是指随时能转变为已知金额的现金的短期投资,其流动性高,价值变动的风险小。

IFRS国际会计准则全球只有一套标准,不可能有差异性的版本

首先非常感谢外国ERP同业对于本公司相关新闻(https://www.doczj.com/doc/3417272297.html,)表达着强 烈的兴趣,也很欢迎所有ERP同业和会计师们对于IFRS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相互交流.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事实只有一个〗,经过了一番探讨,就知道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是否有错误,知过能改,就有希望.如果面对事实,发觉自己误解了IFRS国际会计准则的规范内容,却还死硬的坚持自己的做法,这样是没有前途的.企业客户绝对是明智的,在没有正确的解决方案出现的时候,可能大家都误以为外国ERP软件对集团财务合并报表的整合能力和经验应该比中国人领先,可是大家把实力拿到舞台上走秀一趟之后,到底外国ERP 软件有哪一点值得我们敬佩?企业观众很快就能比出高下了! 有国外的ERP同业依然坚持采用多币别/多帐套平行记帐法是正确的做法,并且搬出IFRS的IAS21第IN7和IN8的条款来给予辩解和证明.其实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了解到他们的问题所在?在IAS21第IN7和IN8的条款内容中,是规范集团企业以功能性货币对海外的企业个体的经营结果及财务状况进行衡量,这一段文字的内容是强调〖以功能性货币衡量〗,而不是强调〖以功能性货币记帐〗.外国ERP软件真正陷入的死胡同的关键在于〖拿集团母公司的功能性货币让子公司当做记帐货币来簿记另外几套会计总帐〗,所以才叫做多币别/多帐套平行记帐法(Multi Ledger).如果外国ERP软件是拿各家关系企业的总帐会计资料到集团总处进行合併汇总,这个就不能称为Multi Ledger多币别/多帐套平行记帐法了. 如果SAP,Oracle ERP,JDE,QAD……等等外国软件是采用Multi Currency Cosolidate Solution,就是以多功能性币别对所有关系企业的经营结果的财务报表进行再衡量,从而产出多阶集团的财务合併报表,这个做法就符合IFRS国际会计准则的条款了!可是依据目前所有外国ERP软件厂商的做法,都在强调多币别/多帐套的平行记帐法(Multi Ledger),而不是Multi Currency Cosolidate Solution,这就是本公司强调的:〖如果外国ERP软件厂商不依据本公司提出的规划模型进行软件系统架构和帐务流程的修改,这些ERP软件厂商将会在地球上消失!〗.企业在早期无知的时候很容易被忽悠,可是当许多企业发觉Multi Ledger 多币别/多帐套平行记帐法竟然是严重错误的做法,并且浪费企业大量的资源时,还会继续被忽悠下去吗? 如果IFRS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部份条款规范关系企业不能使用集团母公司的功能性货币 记帐,另一部份条款又规范关系企业必须使用集团母公司的功能性货币记帐,难道是IFRS国际会计师协会的这些专家是在喝醉酒的状态下订定出来的条款吗?就算昨晚喝醉了,也不至于一醉不醒的吧!第二天醒来肯定也会发觉并改正确的.从目前IFRS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条款内容来看,对于IFRS国际会计准则误解的人,是众多外国ERP软件产业的系统架构规划师,而不是IFRS国际会计准则的条款有任何的错误.许多会计师也把〖用功能性货币对海外企业的经营结果和财务报表进行衡量〗误解为〖用功能性货币对海外企业的交易凭证进行会计总帐的簿记作业〗.所以有许多会计师和集团总裁及集团财务长经常为了到底要如何订定功能性记帐货币而频频开会伤脑筋. 〖用功能性货币对海外企业个体的经营结果和财务报表进行衡量〗到底如何解释?甚么叫做〖海外企业个体的经营结果和财务报表〗?是海外企业个体的每一笔交易凭证吗?每一笔交易凭证能够称为经营结果和财务报表吗?甚么叫做〖进行衡量〗?是拿关系企业的每一笔交易凭证重新做会计总帐的簿记作业吗?看起来这两种解释都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就算上帝真的出面了,也无法为这些外国ERP软件厂商提出合理的辩解.除非上帝通知IFRS国际会计师协会赶紧加班修改IFRS国际会计准则的IAS21相关条款,否则就请外国ERP软件厂商赶紧听我们的劝告:〖别再嘴硬了,事实胜于雄辩,现在是中国人的时代,听我们的讲法总是对 的!〗.附件,请下载:IAS21条款内容中文版原稿.rar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2015年) (1)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趋同及差异 2014年12月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概述及新变化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述 三、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现状 四、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概述及新变化 1、概述 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中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等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要求从2007年1月1日逐步开始实施的,通常称之为“新会计准则”。之前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一般称为“旧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32 项应用指南,若干准则解释和补充规定。(其中:2014年7月,财政部对基本准则和4具体准则进行了修改,并新增了三项具体准则)(见附表)

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简述 法规/指引简要介绍 1 项基本准则其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 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 41 项具体准则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应用指南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对有关重点难点问题 提供操作性规定,还包括财务报表格式、会计科目、主要账务 处理等。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其他补充规定主要是对新会计准则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作出的解释,或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而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某些改进所作出的中国准则的修改。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由财政部会计司编写,主要是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详细解释 以及提供示例。此外,财政部还通过《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颁 布了一些为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而作出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中英对照[名言警句中英对照]

国际会计准则中英对照[名言警句中英对照]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渴望了解璀璨的中国文化,名言警句的中英对照就是其中一项。下面为你分享的是名言警句中英对照,希望你喜欢! 不要回避苦恼和困难,挺起身来向它挑战,进而克服它。——池田大作 Don't shy away from pain and difficulty, stand to it challenges, and overe it。 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松苏内吉 There are always free from the start; Is to rely on two hands and a clever head。 无事时宜澄然。有事时宜斩然。得意时,宜淡然。失意时,宜泰然。——陶觉 Nothing of the clear。 Have something appropriate to cut。When, should be cool。 Frustrated when, should be poised。

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Who is going to the game of life, he does nothing, who cannot control themselves, is always a slave。 要注意留神任何有利的瞬时,机会到了莫失之交臂!——歌德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watch any favorable instantaneous, opportunities to the opportunity of mo!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Our most beautiful things in the world is created by labor,by the people's clever hands。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

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筑合同 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 (1993年12月修订) 目的 本号准则旨在对与建筑合同有关的收入与成本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 由于建筑合同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使得合同规定的活动的开始日期与活动的完成日期隶属于不同的会计期间。因此,建筑合同会计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收入与成本分配于开展建筑工程的不同会计期间。 在确定何时在损益表中将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确认为收入和费用时,本号准则使用了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所建立的确认标准。本号准则也为应用这些标准提供实务方面的指导。 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建筑商财务报表中关于建筑合同的会计处理。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78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筑合同会计. 定义 3.本号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具有特定含义: 建筑合同,是指为了建造一项资产或者一项在设计上、工艺上、功能上以及最终目的或用途上相互关联或依赖的资产的组合项目而专门签订的合同。 固定造价合同,是指建筑商同意按固定造价或固定单价结算工程价款的合同,这类合同有时还带有成本上升的条款。 成本加成合同,是指建筑商在补偿了合同所允许的或用其他方式确定的成本的基础上,再按上述成本计算的一定百分比或一笔定额收取费用的合同。 4.建筑合同可以为建造一项资产而签订,诸如建造桥梁、建筑物、水坝、管道、道路、船舶或隧道等。建筑合同也可能涉及建造几项在设计上、工艺上、功能上以及最终目的或用途上相互关联或依赖的资产,这类合同的例子包括建造提炼装置和其他厂房或设备的复杂部件。 5.为本号准则的目的,建筑合同还包括以下两项: (1)与建造资产直接有关的提供劳务的合同,例如提供项目管理人员和设计师的服务; (2)拆除或重建资产的合同以及拆除资产后修复环境的合同。

香港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比较

as at 1January 2008 1 Title IASB equivalent Differences in Transitional Provisions Differences in Effective Dates Other Textual Differences FRAMEWORK 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ASB Framework N/A N/A Minor textual differences –no practical effect.

as at 1January 2008 2 HKFRS No. Title IFRS No. Differences in Transitional Provisions Differences in Effective Dates Other Textual Differences HKFRS 1 First-time Adoption of Hong Kong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 1 No No,except para 47F specifies that paras 23and 27to 30of HKFRS 1(IFRS 1)are effective for AP beginning on or after 1January 2005(1January 2004).Minor textual differences –no practical effect.HKFRS 2Share-based Payment IFRS 2No No No HKFRS 3 Business Combinations IFRS 3 No Except for limited retrospective application as per para 85,HKFRS 3(IFRS 3)is effective for business combinations for which the agreement date is on or after 1January 2005(31March 2004). No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 一、中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国家为代表,采用会计准则的形式,另一种是德法国家为代表,采用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中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与趋同。 二、中国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而国际会计准则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 三、中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需要,有利于避免企业舞弊和利润操纵的行为,但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购并愈演愈烈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属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因此,中国不能一概否认公允价值的使用,从而加大与国际通用准则的差距。 四、中国的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依靠政府的力量强制企业执行,具有法律强制力。国际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没有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前提,其制定机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改组后的国际会计

准则理事会,其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不具有法律强制约束力。 五、会计准则的侧重对象不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在于利润表,以收入、利润的恰当合理的配比为先,属于利润表观,而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则在于资产负债表,以资产、负债的准确计量为先,属于资产负债表观。 在具体会计准则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在母公司单独的财务报表中,以成本法核算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股权投资。中国会计准则要求:(1)对子公司投资以成本法核算;(2)对联营企业以及合营企业投资以权益法核算。合营方的合并财务报表-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合营方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可采用比例合并法或者权益法核算。但是中国准则只允许使用权益法。 2、关于固定资产准则。(1)定义名称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定义为不动产、厂场和设备。(2)会计计量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使用成本模式或重估模式。当某一类别的固定资产选用重估模式,该类别的资产应一致采用,但不需对所有固定资产也采用重估模式。而中国会计准则只允许采用成本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简介

国际会计准则简介 国际会计准则(IAS)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颁布的,一项全球公认的易于各国在跨国经济往来时可以执行一个标准的制度,用于规范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会计运作的指导性原则。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国际会计准则简介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什么是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IAS)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颁布的,一项全球公认的易于各国在跨国经济往来时可以执行一个标准的制度,用于规范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会计运作的指导性原则,使各国的经济利益可在一个标准上得到保护,不至于因参差不一的准则导致不一样的计算方式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至今已经推出项,且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这些准则在国际上,按照公众利益,制订和公布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遵循的同一会计准则,并促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执行。它是全球统一的财务规则,是按照国际标准规范运作的财务管理准则。中国于1998 年加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什么机构 1973 年6 月,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前联邦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英国、美国的16 个职业会计师团体在英国伦敦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已发展到个国家并拥有个成员的非盈利性国际组织其职能是负责收集各国的会计准则并制定和推广国际会计准则以及颁布适合全球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及相关制度并督促相应国家遵照实施。是制定高质量、易理解、操作性强的国际会计准则的领导机构。它一直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证券监管机构、股票交易所、ZF 间组织、发展机构紧密合作以实现它所提出的目标,即全世界企业及其它

最新国际会计准则ias2

《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 目录 一、概述 二、目标 三、范围 四、定义 五、披露 六、生效日期 一、概述 二、目标 本号准则的目标,是对历史成本制度下存货的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作为一项资产所要确认并且需要结转到有关收入被确认时为止的成本金额,是存货会计的主要课题。本号准则对成本的确定及其随后费用的确认,包括其减记到可变现净值等,提供实务方面的指导。此外,本号准则还对费用分配到存货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指导。 三、范围 1.本号准则适用于按历史成本制度编制的财务报表对存货的会计处理,但不包括对如下项目的会计处理: (1)根据建筑合同所产生的在建工程,包括与此直接有关的劳务合同(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1号-建筑合同》); (2)金融工具; (3)诸如牲畜、农产品、林产品、矿产品之类的生产者存货,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根据某些行业已经良好建立的实务按可变现净值加以计量的。 2.本号准则替代于1975年批准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在历史成本制度下对存货的估价和呈报”。 3.第1(3)段所提到的存货,在生产的某些阶段是用可变现净值加以计量的。例如,当农作物已经取得丰收或矿产品已经得到提炼并且根据远期合同或政府担保销售不成问题,或者当存在着同类市场而可以忽视销售失败的风险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些存货不属于本号准则的范围。 四、定义

4.本号准则所使用的下列术语,其规定的含义如下: 存货,是指: (1)在正常经营过程为销售而持有的资产; (2)为这种销售而处在生产过程中的资产; (3)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需要消耗的以材料和物料形式存在的资产。 可变见净值,是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估计销售价格减去完工和销售估计所需费用后的净额。 5.存货包括为再售目的而购入和持有的货物,例如包括由零售商购入并且为了再售而持有的商品,以及为了再售而持有的土地和其他不动产等。此外,存货还包括企业已经生产完毕的制成品、正在生产的在制品和在生产过程中等待使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在提供劳务的情况下,存货包括了如第16段所描述的劳务费用,对此费用企业尚未确认有关的收入(见《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 存货的计量 6.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低者来加以计量。 存货的成本 7.存货的成本应由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所组成。 采购成本 8.存货的采购成本由采购价格、进口税和其他税(企业随后从税务当局获得的退税除外)以及可以直接归属于购买制成品、材料和劳务的运输费、手续费和其他费用所组成。商业折扣、回扣和其他类似的项目,可以在确定采购成本时扣除。 9.采购成本可能还包括汇兑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最近购买了用外币计价的存货而直接引起的。这种情况虽然发生得较少,但却是《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的备选处理方法所允许的。当一种货币发生了严重的贬值,并且对它没有套期保值的实际措施,由此影响到负债不能结算时,会产生汇兑差异。计入采购成本的只限于这些汇兑差异,并且要求是在最近采购存货时发生的。 加工成本 10.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与单位产品有关的费用,诸如直接人工等。在将材料转化成制成品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固定和变动的生产间接费用,存货的加工成本还包括对这些间接费用的系统分配。固定的生产间接费用是指无论生产数量多少都保持相对不变的那些生产间接费用,诸如工厂建筑物和设备的折旧、维修费以及工厂的行政管理费等。变动的生产间接费用是指随着生产数量直接或几乎直接变动的那些生产间接费用,诸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等。 11.将固定的生产间接费用分配到加工成本之中,所依据的是生产设备的正常能力。正常能力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考虑了由计划维修所损失的能力以后在许多期间或季节预期能够达到的平均产量。生产的实际水平如果接近正常能力,也可以被采用。分配到各生产单位的固定间接费用的金额,不会因为生产低下或厂房闲置而有所增加。未被分配的间接费用应在它们发生的期间作为费用加以确认。在例外高产的期间,分配到每个生产单位的固定间接费用会减少,从而使存货按较低的成本被加以计量。变动的生产间接费用应根据对生产设备的实际使用,将它们分配到每个单位产品之中。 12.生产过程可能导致同时间不止一种产品的生产。例如,当生产联合产品或主副产品时,就是这种情况。当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单独辨认时,需要在合理与一致的基础上将它们进行分配。举例来说,可以按照每种产品相对的销售价值,或在产品可以单独分辨的生产阶段进行分配,或在生产完工时进行分配。大多数副产品从其性质上说是不重要的,在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