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综合指标

学习要点: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

§4、变异指标

学习知识点:

前言: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就可以得到说明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

如:2010年年年末为1339724852亿,反映是我国人口的总规模。

总量指标的作用:

第一、总量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力,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起点。

第二、总量指标可以用来作为制定政策、制定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政策、计划执行情况,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绝对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三、总量指标可以用来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发展的变化趋势。

第四、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一、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

? 总体单位总量(简称单位总量):指总体内所有单位的总数,

表示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对于一个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

单位总量是唯一确定的。

? 总体标志总量(简称标志总量):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总

和。对于确定的统计总体,标志总量不是唯一的,而是随着标

志的不同可计算不同的标志。

? 例:我们研究某市三级医院的基本情况,则全市三级医院的总

数量是总体单位总量,而全部三级医院职工总人数、全部三级

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等就是总体指标总量。

2、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时期指标指反映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活动结果的总量指

标,它反映的是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变化过程。如产品总量、货

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国内生产总量等。

? 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瞬间)状况上的总

量指标。如人口数、职工数、设备台数等。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 实物单位

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的计量单位。

? 实物单位的分类:

①自然单位:它是按照研究现象的自然状况来计量其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如人口以“人”为单位,汽车以“辆”为单位等。

②度量衡单位:它是按照度量衡制度的统一规定来确定的计量单位。如粮食、钢铁、原煤等以“千克”或“吨”为单位。

③标准实物单位:按照统一折算的标准来度量被研究现象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如各种不同发热量的能源折合为7000大卡/千克的标准煤计算等。

注:实物单位说明事物直观、具体,但用不同的实物单位表示的实物单位表示的实物数量不能相加,即其综合性较差。

实物指标指将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其特点:

①能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因而能够具体地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

②实物指标还是计算价值指标的基础。

③实物单位有局限性,它缺乏对不同类产品或商品的综合性能。

2、价值单位

是货币来衡量社会或劳动成果的一种计量单位,又叫货币单位。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工资总额等。

使用货币单位可以把不能直接相加的不同物品的数量变为可以加总,用以综合说明具有使用的总量。价值指标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性。

3、劳动量单位

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等。劳动量单位一般用来计算计算劳动总消耗,也可以计量劳动的总成果。

4、双重单位和复合单位:是指在需要同时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来计量事物时采用的单位。

如货物周转量以“吨/公里”,发电量以“千瓦/时”为计量单位。

三、总量指标的统计方法

1、直接计量法

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计数或测量等形式统计总量指标的方法。如:工业统计报表中的企业职工人数、产业数量、人口普查中的人口数等有关项目的总量,都都是采用直接计算法。

2、推算与估算法

要研究的现象的总量在不可能或没有必要采取直接计量法时,可以推算和估算的方法取得其总量指标。

如:根据农作物的亩产量和播种面积来估计总产量。

3、主观评定法

对某些客观现象难以计量而又必须计量时所采用的,由人们通过评估确定其总量指标的方法称主观评定法。

如:对体育比赛的有些项目如跳水、体操等成绩采用的评分等,都是主观评定法。

三、总量指标统计的要求

1、对总量指标的实质,包括其含义、范围做严格的确定。

2、计算实物总量指标时,要注意现象的同类性。

? 同类性以为着同名产品,它直接反映产品同样的使用价值和经

济内容,可以综合汇总。

? 对于不同类现象则不能简单相加汇总,计算其实物指标

? 对现象的同类性要求不能绝对化。

3、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

学习知识点: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

1、相对指标又称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值进行对比计算的结果。相对指标可以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如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

2、相对指标的意义:把两个具体数值抽象化,使人们对现象之间所存在的固有联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相对指标在社会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着,借助于相对指标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3、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

? 相对指标为人们深入认识事物发展的质量与状况提供客观的依

据,社会经济现象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 计算相对指标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以对比的基

础,进行有效的分析。

4、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是它的计算单位,其数值可分为:

? 有名数:是指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两个指标的计量单位结合

使用。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

无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计算单位。通常表现是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

①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两个数对比,分子与分母数值相差不大时用系数表示,如固定资产折旧系数为0.2;当分子比分母数值大于1倍以上时,常用倍数表示,如企业今年的利润是去年的两倍。

②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比如粮食增产一成,即增长10%。

③百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如产品合格率为98%,计划合格相对数为105%

④千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它适用于分子数值比分母数值小很多的情况。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等多用千分数表示。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 定义:是在资料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总量作为比较标准,求

出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

合指标。

形式:计算结果用百分数或成数表示,各组比重综合等于100%或1。

2、比例相对指标

? 定义:是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之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体

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 形式:计算结果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还有以比较基数单位为

1、100、1000时被比较单位数是多少的形式来表示。

3、比较相对指标

? 定义:是不同单位(国家、部门、地区、企业、个人等等)的

同类现象数量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指标,用以说明某一同类现象

在同一时间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以表明同类事物在不

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 形式: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4、强度相对指标

? 定义:是两个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用来

表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 特点:它不是同类现象指标的对比,所谓不同类现象可能分别

属于不同的总体也可能是同一总体中的不同标志或指标。

5、动态相对指标

? 定义:又称发展速度,表示同类事物的水平报告期(被研究的

时期又称本期、计算期)与基期(作为比较基准的时期)对比

发展变化的程度。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 定义:一定时期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之比,用以检查、监督计

划完成情况,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又称完成计划百分比。

? 特点:分子项是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统计而得的数据,分母

项是下达的计划指标,公式中的分子项和分母项数值表明计划

执行的绝对效果

§3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意义:

1、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

如:学生成绩分布:分数特别高的和分数特别低的学生总是占少数,多数人分数总是接近中间的数值。我们常用平均身高来描述人均身高分布的一般水平,用平均分来描述一组学生学习成绩的一般水平。3、平均指标的特点:

(1)平均指标是一个代表值,它代表的是被研究总体的一般水平(2)平均指标是一个抽象化了的数值。

4、平均指标的作用

? 可以用来反映数据分布的一般水平。

? 可以用来对比不同总体的一般水平。

? 利用平均指标可以说明事物的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势。

5、平均指标的种类有:

(1)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它们是根据总体所有标志值来计算的,称数值平均数。

(2)众数和中位数

是根据标志值所处的位置确定,称位置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

? 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它是计算社会经济

现象平均指标最常用方法和基本形式。

? 算术平均数与强度指标的联系:

①、两者都是两个总量指标的对比关系。

②、算术平均数是在一个同质总体内标志总量

和单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强度指标的分子分母是两个不同总体现象总

量。

①、简单算术平均数:

? 就是直接将总体中某一数量标志的各个标志值加以求平均值。

? 众数是现象总体中最普遍出现的标志值,在分配数列中,具有

最多次数的那个组的标志值就是众数值。

? 众数计算的条件:

①、所以标志值的频数都一样的分配数列,不存在众数。

②、单位数不多或一个无明显集中趋势的资料中,众数的测定没意义。

? 中位数是把现象总体中的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

数列中点位置的标志值。

? 中位数的确定方法:

①、如果总体单位数为奇数,则处于(n+1)/2位置的标志值是中位数。

②、如果总体单位数为偶数,则处于n/2、n/2+1的两个标志值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一、变异指标的意义:

1、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综合反映各个单位标志值差异的程度。

2、变异指标能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程度或标志值分布的变异情况,它是说明总体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例:A组:65、68、72、75分

B组:34、51、95、100分

A组的总成绩:280分,平均成绩70分

B组的总成绩:280分,平均成绩70分

? 变异指标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中趋势:

? 变异指标可以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

标志变异愈大,平均数的代表性愈小;标志变异愈小,平均数的代表性大。

1、极差(又称全距):

? 定义:是标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以R表示。

? 公式:R=Xmax-Xmin

? 计算:

未分组数列和变量数列中单项数列:用数列中最大变量值减最小变量值。

组距式数列:最高组上限和最低组下限之差。

? 评价方法:

全距值越小,标志值越集中,标志变动越小,平均数的代表性越高;

全距值越大,标志值越分散,标志变动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低。

统计学第五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目的在于() A.对样本进行全面调查 B.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 C.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D.推断总体指标 2.在重复抽样条件下纯随机抽样的平均误差取决于() A.样本单位数 B.总体方差 C.抽样比例 D.样本单位数和总体方差 3.根据重复抽样的资料,一年级优秀生比重为10%,二年级为20%,若抽样人数相等时,优秀生比重的抽样误差() A.一年级较大 B.二年级较大 C.误差相同 D.无法判断 4.用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公式计算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结果将()A.高估误差 B.低估误差 C.恰好相等 D.高估或低估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则样本容量()A.扩大到原来的2倍 B.扩大到原来的4倍 C.缩小到原来的1/4 D.缩小到原来的1/2 6.当总体单位不很多且差异较小时宜采用() A.整群抽样 B.纯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等距抽样 7.在分层抽样中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方差是() A.层间方差 B.层内方差 C.总方差 D.允许误差 二、多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特点有() A.建立在随机抽样原则基础上 B.深入研究复杂的专门问题 C.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 D.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 E.抽样误差可以事先控制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A.样本容量的大小 B.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 C.总体单位的标志变动度 D.抽样方法 E.抽样组织方式 3.抽样方法根据取样的方式不同分为() A.重复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E.不重复抽样 4.抽样推断的优良标准是() A.无偏性 B.同质性 C.一致性 D.随机性 E.有效性 5.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A.总体方差的大小 B.抽样方法

统计学第一章练习题19785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 1.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A只有有限总体具有 B只有无限总体具有 C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都具有 D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都不具有 2.”统计”的基本含义是() 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B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统计描述 C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D统计分组、统计指标、统计分析 3.研究生招生目录中,201为英语、202为俄语、203为日语。这里语种属于()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4.电视观众对收费频道是否应该插入广告的态度为不应该、应该、无所谓。这里“不应该、应该、无所谓”是()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5.学生的智商等级是()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定序数据包含定类数据和定距数据的全部数据 B定类数据包含定序数据的全部信息 C定序数据与定类数据是平行的 D定比数据包含了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和定距数据的全部信息 7.用部分数据去估计总体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属于() A理论统计学 B应用统计学 C描述统计学 D推断统计学 8.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调查足够多的学生,这个方法称为()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相关分析法 9.了解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则() A所有居民的消费支出额是总体单位 B所有居民是总体 C某个居民的消费支出额是总体

D所有居民是总体单位 10.统计学的数量性特点表现在它是() A一种纯数量的研究 B利用大量的数字资料建立数学模型 C在质与量的联系中来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D以数学公式为基础的定量研究 11.统计学的总体性特点是指() A研究现象各个个体的数量特征 B研究由大量个别事物构成的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 C从认识总体入手开始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 D从现象量的研究开始来认识现象的性质和规律 12.统计研究中的大量观察法是指() A一种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 B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C收集大量总体资料的方法 D要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就必须对全部或足够多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13.对全市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职工 C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 D该市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业 14.某年全国汽车总产量是() A随机变量 B连续变量 C离散变量 D任意变量 15.要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业绩水平,总体单位是() A我国每一家工业企业 B我国所有工业企业 C我国工业企业总数 D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16.统计总体的特点是() A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B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C数量性、总体性、差异性 D数量性、综合性、同质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 指数

第五章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的指数是指反映 A.价格变动的相对数 B.物量变动的相对数 C.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D.各种动态相对数 2.狭义的指数是反映哪一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A.有限总体 B.无限总体 C.简单总体 D.复杂总体 3.指数按其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4.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不同可以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5.按指数对比基期不同,指数可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C.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D.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6.下列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A.商品价格指数 B.单位成本指数 C.劳动生产率指数 D.职工人数指数 7.下列指数中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 A.产量指数 B.销售额指数 C.职工人数指数 D.劳动生产率指数 8.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所形成的指数是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总指数 D.平均指数 9.综合指数包括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D.平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10.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C.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D.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11.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指数化指标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指数编制的方法不同 12.编制综合指数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 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 B.同度量因素及其时期 C.指数体系 D.个体指数和权数 13.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下列哪一指标作为 同度量因素 A.基期的质量指标 B.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C.报告期的数量指标 D.基期的数量指标 14.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的一般原则是采用下列哪一指标作为

统计学(贾俊平,第四版)第五章习题答案

《统计原理》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5.1 (1)平均分数是范围在0-100之间的连续变量,Ω=[0,100] (2)已经遇到的绿灯次数是从0开始的任意自然数,Ω=N (3)之前生产的产品中可能无次品也可能有任意多个次品,Ω=[10,11,12,13…….] 5.2 设订日报的集合为A ,订晚报的集合为B ,至少订一种报的集合为A ∪B ,同时订两种报的集合为A ∩B 。 P(A ∩B)=P(A)+ P(B)-P(A ∪B)=0.5+0.65-0.85=0.3 5.3 P(A ∪B)=1/3,P(A ∩B )=1/9, P(B)= P(A ∪B)- P(A ∩B )=2/9 5.4 P(AB)= P(B)P(A ∣B)=1/3*1/6=1/18 P(A ∪B )=P(B A )=1- P(AB)=17/18 P(B )=1- P(B)=2/3 P(A B )=P(A )+ P(B )- P(A ∪B )=7/18 P(A ∣B )= P(B A )/P(B )=7/12 5.5 设甲发芽为事件A ,乙发芽为事件B 。 (1)由于是两批种子,所以两个事件相互独立,所以有:P(AB)= P(B)P(B)=0.56 (2)P(A ∪B)=P(A)+P(B)-P(A ∩B)=0.94 (3)P(A B )+ P(B A )= P(A)P(B )+P(B)P(A )=0.38 5.6 设合格为事件A ,合格品中一级品为事件B P(AB)= P(A)P(B ∣A)=0.96*0.75=0.72 5.7 设前5000小时未坏为事件A ,后5000小时未坏为事件B 。 P(A)=1/3,P(AB)=1/2, P(B ∣A)= P(AB)/ P(A)=2/3 5.8 设职工文化程度小学为事件A ,职工文化程度初中为事件B ,职工文化程度高中为事件C ,职工年龄25岁以下为事件D 。 P(A)=0.1 P(B)=0.5, P(C)=0.4 P(D ∣A)=0.2, P(D ∣B)=0.5, P(D ∣C)=0.7 P(A ∣D)=2/55)C P(C)P(D )B P(B)P(D )A P(A)P(D ) A P(A)P(D =++ 同理P(B ∣D)=5/11, P(C ∣D)=28/55 5.9 设次品为D ,由贝叶斯公式有: P(A ∣D)=)C P(C)P(D )B P(B)P(D )A P(A)P(D ) A P(A)P(D ++=0.249 同理P(B ∣D)=0.112 5.10 由二项式分布可得:P (x=0)=0.25, P (x=1)=0.5, P (x=2)=0.25 5.11 (1) P (x=100)=0.001, P (x=10)=0.01, P (x=1)=0.2, P (x=0)=0.789

统计学基础_第五章_动态数列分析

统计学基础第五章动态数列分析 【教学目的】 1.区分不同种类的动态数列 2.熟练掌握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的各种方法 3.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的种类,运用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动态指标的相互推算 4.理解趋势的意义,运用长期趋势测定方法对长期趋势进行测定 5.计算季节比率,并且深刻理解季节比率的经济含义 【教学重点】 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的种类和特点 2.动态比较指标和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 3.动态数列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1.绝对数时间数列中的时点数列平均指标的计算 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 3.动态数列分析方法中的季节变动分析方法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12课时 【教学容参考】 第一节动态数列的意义和种类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 将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动态数列,也叫做时间数列。动态数列一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被研究现象所属的时间;二是反映该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通过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首先可以从现象的量变过程中反映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程度和趋势,研究其质量变化的规律性。 其次,通过对动态数列资料的研究,可以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 第三,利用动态数列,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编制和分析动态数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已成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案例】 下面图表列举了我国2004~2007年若干经济指标的动态数列。 表5-1 我国2004-2007年若干经济指标 二、动态数列的种类 按照构成动态数列的基本要素———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动态数列可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三种类型。其中绝对数动态数列是基本的数列,相对数和平均数动态数列是派生数列。

统计学第五章

第五章 概率与概率分布 §1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一、随机事件的几个基本概念 确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出现某种结果。 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且不能事 先断定会出现那种结果。 随机试验:对客观随机现象的观察,满足三个条件: (1) 相同条件下可重复; (2) 所有可能的结果已知,且不止一种结果; (3) 试验前,不能断定哪种结果出现。 基本事件:随机试验的每一种可能的结果。 样本空间:所有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记为Ω. 事件: Ω的子集。由若干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记为A,B,C,…. 不可能事件:Φ 必然事件: Ω 注意不可能事件和概率为0的事件的区别,必然事件和概率为1的事件的区别。 事件可以运算,且运算律与集合相同。 对立事件:如果Ω?A ,则A A \Ω=称为A 的对立事件。 不相容事件:如果Φ=?B A ,则称A 与B 互为不相容事件。 二、事件的概率 概率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种测度,记为)(A P . 古典定义: 事件的个数 样本空间所包含的基本数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事件A A P = )( 该定义对随机试验有两个基本假定: (1) 样本空间有限;

(2) 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完全相同。 如抛掷均匀的骰子,均匀的硬币等。 统计定义(试验概率) 在可进行重复试验的条件下,用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频率来估计对应事件的概率。如,产品合格率。 主观概率 人们利用知识或经验对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如对第二天股市大盘走势的判断。个股的涨跌等。 概率的数学定义:设E 是随机试验,Ω是它的样本空间。对于E 的每一事件,赋予一个实数,记为)(A P 。如果集合函数)(?P 满足下列条件: 1) 对每一事件A ,有0)(≥A P ; 2) 1)(=ΩP ; 3) 设 ,,21A A 两两互不相容,则有 ++=?)()()(2121A P A P A A P , 则称)(A P 为事件A 的概率。 三、关于概率计算的几个例子 例5.1 某钢铁公司所属三个厂的职工人数如下表:

r语言与统计分析第五章课后答案

第五章 5.1 设总体x 是用无线电测距仪测量距离的误差,它服从( α,β)上的均匀分布,在200次测量中,误差为xi 的次数有ni次: Xi: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Ni:21 16 15 26 22 14 21 22 18 25 求α,β的矩法估计值 α=u- 3s β=u+ 3s 程序代码: x=seq(3,21,by=2) y=c(21,16,15,26,22,14,21,22,18,25) u=rep(x,y) u1=mean(u) s=var(u) s1=sqrt(s) a=u1-sqrt(3)*s1 b=u1+sqrt(3)*s1b=u1+sqrt(3)*s1 得出结果: a= 2.217379 b= 22.40262 5.2 为检验某自来水消毒设备的效果,现从消毒后的水中随机抽取

50L,化验每升水中大肠杆菌的个数(假设1L 水中大肠杆菌的个数服从泊松分布),其化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试问平均每升水中大肠杆菌 个数为多少时,才能使上述情况的概率达到最大 大肠杆菌数/L:0 1 2 3 4 5 6 水的升数:17 20 10 2 1 0 0 γ=u 是最大似然估计 程序代码: a=seq(0,6,by=1) b=c(17,20,10,2,1,0,0) c=a*b d=mean(c) 得出结果: d= 7.142857 5.3 已知某种木材的横纹抗压力服从正态分布,现对十个试件做横纹抗压力试验,得数据如下:482 493 457 471 510 446 435 418 394 469 ( 1)求u 的置信水平为0.95 的置信区间程序代码: x=c(482 493 457 471 510 446 435 418 394 469 ) t.test(x) 得出结果: data: x t = 6.2668, df = 9, p-value = 0.0001467 alternative hypothesis: true

生物统计学答案 第一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1 算术平均数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 答:算数平均数由下式计算:,含义为将全部观测值相加再被观测值的个数 除,所得之商称为算术平均数。计算算数平均数的目的,是用平均数表示样本数据的集中点, 或是说是样本数据的代表。 1.2 既然方差和标准差都是衡量数据变异程度的,有了方差为什么还要计算标准差? 答:标准差的单位与数据的原始单位一致,能更直观地反映数据地离散程度。 1.3 标准差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变异系数也是描述数据变异程度的量,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变异系数可以说是用平均数标准化了的标准差。在比较两个平均数不同的样本时所得结果更可靠。 1.4 完整地描述一组数据需要哪几个特征数? 答:平均数、标准差、偏斜度和峭度。 1.5 下表是我国青年男子体重(kg )。由于测量精度的要求,从表面上看像是离散型数据,不要忘记,体重是通过度量得到的,属于连续型数据。根据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编制频数分布表。 66 69 64 65 64 66 68 65 62 64 69 61 61 68 66 57 66 69 66 65 70 64 58 67 66 66 67 66 66 62 66 66 64 62 62 65 64 65 66 72 60 66 65 61 61 66 67 62 65 65 61 64 62 64 65 62 65 68 68 65 67 68 62 63 70 65 64 65 62 66 62 63 68 65 68 57 67 66 68 63 64 66 68 64 63 60 64 69 65 66 67 67 67 65 67 67 66 68 64 67 59 66 65 63 56 66 63 63 66 67 63 70 67 70 62 64 72 69 67 67 66 68 64 65 71 61 63 61 64 64 67 69 70 66 64 65 64 63 70 64 62 69 70 68 65 63 65 66 64 68 69 65 63 67 63 70 65 68 67 69 66 65 67 66 74 64 69 65 64 65 65 68 67 65 65 66 67 72 65 67 62 67 71 69 65 65 75 62 69 68 68 65 63 66 66 65 62 61 68 65 64 67 66 64 60 61 68 67 63 59 65 60 64 63 69 62 71 69 60 63 59 67 61 68 69 66 64 69 65 68 67 64 64 66 69 73 68 60 60 63 38 62 67 65 65 69 65 67 65 72 66 67 64 61 64 66 63 63 66 66 66 63 65 63 67 68 66 62 63 61 66 61 63 68 65 66 69 64 66 70 69 70 63 64 65 64 67 67 65 66 62 61 65 65 60 63 65 62 66 64 答:首先建立一个外部数据文件,名称和路径为:E:\data\exer1-5e.dat 。所用的SAS 程序和计算结果如下: proc format; value hfmt 56-57='56-57' 58-59='58-59' 60-61='60-61' 62-63='62-63' 64-65='64-65' 66-67='66-67' 68-69='68-69' 70-71='70-71' 72-73='72-73' 74-75='74-75'; run; n y y n i i ∑== 1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管理统计学第五章答案

假定一个地区地汽油价格服从正态分布,你所收集到地这些数据能够提供拒绝这一想法地足够证据吗?令α. 解:由于只有个样本,所以属于小样本抽样,且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于该题采用单样本检验,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根据单样本检验地决策规则,,α,根据双侧检验理论,≥α,所以可以接受原假设,所以这个数值和该地区地石油价格是基本相等地,没有明显差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根据对全国交通状况地一份调查,对于那些乘车上下班地人来说,平均通勤时间为分钟,其人数总量为万万.假定一个研究者居住在一个人口为万地城市里,想要验证通勤时间是否增加了,他随机选取了名通勤者作为样本,收集地数据如下所示,令α,并假定通勤时间服从了正态分布,他能得到什么结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解:由于只有个样本,所以属于小样本抽样,且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于该题采用单样本检验,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假设平均通勤时间没有增加.

根据单样本检验地决策规则,,α,根据双侧检验理论,≥α,所以可以接受原假设,所以该地区地通勤时间和平均时间是基本相等地,没有明显差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美国独立保险代理处对参加保险地客户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其中地人会重读他们地保单,地会有时重读一下,地会很少重读,地从来不重读.假定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投入大量地时间和金钱对保单条款进行修改,以使他们地保单更具有吸引力、更便于阅读和理解.新保单使用一年后,公司经理想要确定一下保单地修改对那些常要中毒保单地投保人比例是否产生了很大地影响,他们与位参与本公司保险地顾客联系,问他们是否经常重读自己地保单,这位都是过去一年中参加地保险,其中个回答“是”,令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解:建立假设::π,:π≠ 已知,因为>,检验统计量: 当α时,查表得α,因为> α,所以落在不拒绝区域,接受原假设,所以他们对保单地修改对那些常要重读保单地投保人比例没有产生影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家公司地审计员认为年,公司地出差津贴补助上涨很大,为验证这种想法,这个审计员从公司年和年地记录中分别选出次、次工作出差剂量作为样本,数据如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年 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验证:年平均出差津贴补助是否上涨很大,假定第一类错误发生地概率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解:两者地抽样个数不等,不能使用配对样本均值之间地检验,选择使用独立抽取地两个样本对两个总体均值只差地检验,利用进行计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假设年年地平均出差补助没有显著上涨.

生物统计学期末复习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 填空 1.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样本统计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3.生物统计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4.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5.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和(现代推断统计学)3个阶段。 6.生物学研究中,一般将样本容量(n ≥30)称为大样本。 7.试验误差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判断 1.对于有限总体不必用统计推断方法。(×) 2.资料的精确性高,其准确性也一定高。(×) 3.在试验设计中,随机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 4.统计学上的试验误差,通常指随机误差。(∨) 第二章 填空 1.资料按生物的性状特征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变量和(质量性状资料)变量。 2. 直方图适合于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的次数分布。 3.变量的分布具有两个明显基本特征,即(集中性)和(离散性)。 4.反映变量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反映变量离散性的特征数是(变异数)。 5.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s=( )。 判断题 1. 计数资料也称连续性变量资料,计量资料也称非连续性变量资料。(×) 2. 条形图和多边形图均适合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次数分布。(×) 3. 离均差平方和为最小。(∨) 4. 资料中出现最多的那个观测值或最多一组的中点值,称为众数。(∨) 5. 变异系数是样本变量的绝对变异量。(×) 单项选择 1. 下列变量中属于非连续性变量的是( C ). A. 身高 B.体重 C.血型 D.血压 2. 对某鱼塘不同年龄鱼的尾数进行统计分析,可做成( A )图来表示. A. 条形 B.直方 C.多边形 D.折线 3. 关于平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B.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等. C. 正态分布的中位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D.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均相等。 4. 如果对各观测值加上一个常数a ,其标准差( D )。 A. 扩大√a 倍 B.扩大a 倍 C.扩大a 2倍 D.不变 5. 比较大学生和幼儿园孩子身高的变异度,应采用的指标是( C )。 A. 标准差 B.方差 C.变异系数 D.平均数 第三章 12 2--∑∑n n x x )(

统计学第五章 练习

第五章 一、填空题: 1、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包括 和 。 2、绝对数时间序列可以分为 和 两种,序列中不同时间数值相加有实际的意义的是 。 3、设i=1,2,…n , i a 为第i 期发展水平,则1a 称为 ,n a 称为 ,/i a 1 i a 是 , /i a 1a 是 。 4、计算间断时点序列平均发展水平,一般有两个假设条件:假设上期末水平 本期初水平,其二是假设现象在间断期内数量 变化。 5、时间序列的波动可以分解为 、 、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6、报告期粮食总产量增加12%,粮食播种面积增加9%,则粮食每亩产量提高 。 二、单项选择题 1、时间序列与变量数列( )。 A 、都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B 、都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C 、前者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D 、前者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后者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2、时间序列中,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时点序列 B 、时期序列 C 、平均数时间序列 D 、相对数序列 3.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和动态平均分析的基础指标是( )。 A 、发展水平 B 、发展速度 C 、平均发展水平 D 、平均发展速度 4、发展速度属于( )。 A 、比例相对数 B 、动态相对数 C 、比较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5、一个动态数列的多个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4%、6%、9%,该数列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 A 、4%×6%×9% B 、 104%×106%×109% C 、(4%×6%×9%)-1 D 、(104%×106%×109%)-1 6、 若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保持不变,则各年的增长量( )。 A 、逐年增加 B 、逐年减少 C 、保持不变 D 、无法判断

统计学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的含义有三种,其中的基础是() A.统计学B.统计方法 C.统计工作D.统计资料 2.对30名职工的工资收入进行调查,则总体单位是() A.30名职工B.30名职工的工资总额 C.每一名职工D.每一名职工的工资 3.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某人的年龄B.某人的性别 C.某人的体重D.某人的收入 4.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销售额是() 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5.了解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情况,下列哪个是统计指标() A.该地区每名职工的工资额B.该地区职工的文化程度 C.该地区职工的工资总额D.该地区职工从事的工种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可概括为() A.数量性B.同质性 C.总体性D.具体性 E.社会性 2.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是() A.大量观察法B.归纳推断法 C.统计模型法D.综合分析法 E.直接观察法 3.下列标志哪些属于品质标志() A.学生年龄B教师职称C企业规模D企业产值 4.下列哪些属于离散型变量 A年龄B机器台数C人口数D学生成绩 5.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A.没有总体单位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也离不开总体而独立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标志 D.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都能用数值表现 6.指标和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是指() A.在同一研究目的下,指标和标志可以对调 B.在研究目的发生变化时,指标有可能成为标志

统计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小题,共100.0分) 1.在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 A. 公司设备调查 B. 农村耕地调查 C.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D. 汽车养护情况调查 2. 3.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填报单位 D. 调查表 4. 5.填报单位( )。 A. 是调查标志的承担者 B. 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 C. 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单位 D. 即是总体单位 6. 7.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之和是( )。 A. 不等于l B. 大于1 C. 小于1 D. 等于l

8. 9. 统计表的结构,从其外形看,是由( )。 A. 标题和数字资料两部分构成 B. 标题、横行、纵栏标目三部分构成 C. 横行和纵栏数字资料构成 D. 标题、横纵、纵栏、数字资料等部分构成 10. 11.有20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2、5、4、4、3、4、3、4、4、2、2、 4、3、4、6、3、4、 5、2、4,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 A. 单项式分组 B. 等距分组 C. 不等距分组 D. 以上几种分组均可 12. 13.某厂劳动生产率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8%,执行结果仅比去年提高4%, 则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相对数算式为( )。 A. 4%÷8% B. 8%÷4% C. (100%+4%)÷(100%+8%) D. (1+8%÷1+4%) 14. 15. (错误) 下面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

A. 招生录取率 B. 人均钢产量 C. 轻重工业比例 D. 人均国民收入 16.对全市科技人员进行调查,每位科技人员是总体单位,科技人员的职称是 ( )。 A. 品质标志 B. 变量 C. 变量值 D. 标志值 17. 18.某学生某门课成绩为80分,则该成绩是( )。 A. 品质标志 B. 数量标志 C. 变量 D. 指标 1.设2000~2004年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6%、7%、8%、9%和10%,则平均增长速度为 ( )。 A. B. C.

统计学第五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五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目的在于() A.对样本进行全面调查 B.了解样本的基本情况 C.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D.推断总体指标 2.在重复抽样条件下纯随机抽样的平均误差取决于() A.样本单位数 B.总体方差 C.抽样比例 D.样本单位数和总体方差 3.根据重复抽样的资料,一年级优秀生比重为10%,二年级为20%,若抽样人数相等时,优秀生比重的抽样误差() A.一年级较大 B.二年级较大 C.误差相同 D.无法判断 4.用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公式计算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结果将()A.高估误差 B.低估误差 C.恰好相等 D.高估或低估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2,则样本容量()A.扩大到原来的2倍 B.扩大到原来的4倍 C.缩小到原来的1/4 D.缩小到原来的1/2 6.当总体单位不很多且差异较小时宜采用() A.整群抽样 B.纯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等距抽样 7.在分层抽样中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方差是() A.层间方差 B.层内方差 C.总方差 D.允许误差 二、多项选择题 1.抽样推断的特点有() A.建立在随机抽样原则基础上 B.深入研究复杂的专门问题 C.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 D.抽样误差可以事先计算 E.抽样误差可以事先控制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A.样本容量的大小 B.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 C.总体单位的标志变动度 D.抽样方法 E.抽样组织方式 3.抽样方法根据取样的方式不同分为() A.重复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 D.分层抽样 E.不重复抽样 4.抽样推断的优良标准是() A.无偏性 B.同质性 C.一致性 D.随机性 E.有效性 5.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A.总体方差的大小 B.抽样方法

统计学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综合指标 学习要点: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及作用,掌握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 §1、总量指标 §2、相对指标 §3、平均指标 §4、变异指标 学习知识点: 前言: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就可以得到说明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某种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 如:2010年年年末为1339724852亿,反映是我国人口的总规模。 总量指标的作用: 第一、总量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国力,反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起点。 第二、总量指标可以用来作为制定政策、制定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政策、计划执行情况,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绝对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三、总量指标可以用来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及其发展的变化趋势。 第四、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一、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其反映现象总体内容的不同: ? 总体单位总量(简称单位总量):指总体内所有单位的总数, 表示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对于一个确定的统计总体,其总体 单位总量是唯一确定的。 ? 总体标志总量(简称标志总量):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总 和。对于确定的统计总体,标志总量不是唯一的,而是随着标 志的不同可计算不同的标志。 ? 例:我们研究某市三级医院的基本情况,则全市三级医院的总 数量是总体单位总量,而全部三级医院职工总人数、全部三级 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等就是总体指标总量。

2、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时期指标指反映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活动结果的总量指 标,它反映的是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变化过程。如产品总量、货 物运输量、商品销售量、国内生产总量等。 ? 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瞬间)状况上的总 量指标。如人口数、职工数、设备台数等。 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 实物单位 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采用的计量单位。 ? 实物单位的分类: ①自然单位:它是按照研究现象的自然状况来计量其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如人口以“人”为单位,汽车以“辆”为单位等。 ②度量衡单位:它是按照度量衡制度的统一规定来确定的计量单位。如粮食、钢铁、原煤等以“千克”或“吨”为单位。 ③标准实物单位:按照统一折算的标准来度量被研究现象数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如各种不同发热量的能源折合为7000大卡/千克的标准煤计算等。 注:实物单位说明事物直观、具体,但用不同的实物单位表示的实物单位表示的实物数量不能相加,即其综合性较差。 实物指标指将实物单位计量的指标,其特点: ①能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因而能够具体地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 ②实物指标还是计算价值指标的基础。 ③实物单位有局限性,它缺乏对不同类产品或商品的综合性能。 2、价值单位 是货币来衡量社会或劳动成果的一种计量单位,又叫货币单位。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工资总额等。 使用货币单位可以把不能直接相加的不同物品的数量变为可以加总,用以综合说明具有使用的总量。价值指标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性。 3、劳动量单位 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计量单位。如工时、工日等。劳动量单位一般用来计算计算劳动总消耗,也可以计量劳动的总成果。 4、双重单位和复合单位:是指在需要同时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来计量事物时采用的单位。 如货物周转量以“吨/公里”,发电量以“千瓦/时”为计量单位。

生物统计学(第四版)答案 1—6章

2.2试计算下列两个玉米品种10个果穗长度(cm)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解释所得结果。24号:19,21,20,20,18,19,22,21,21,19; 金皇后:16,21,24,15,26,18,20,19,22,19。 【答案】1=20,s1=1.247,CV1=6.235%;2=20,s2=3.400,CV2=17.0%。 2.3某海水养殖场进行贻贝单养和贻贝与海带混养的对比试验,收获时各随机抽取50绳测其毛重(kg),结果分别如下: 单养50绳重量数据:45,45,33,53,36,45,42,43,29,25,47,50,43,49,36,30,39,44,35,38,46,51,42,38,51,45,41,51,50,47,44,43,46,55,42,27,42,35,46,53,32,41,4,50,51,46,41,34,44,46; 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 3.3已知u服从标准正态分布N(0,1),试查表计算下列各小题的概率值: (1)P(0.3<u≤1.8);(2)P(-1<u≤1);(3)P(-2<u≤2);(4)P(-1.96<u≤1.96; (5)P(-2.58<u≤2.58)。 【答案】(1)0.34617;(2)0.6826;(3)0.9545;(4)0.95;(5)0.9901。 3.4设x服从正态分布N(4,16),试通过标准化变换后查表计算下列各题的概率值: (1)P(-3<x≤4);(2)P(x<2.44);(3)P(x>-1.5);(4)P(x≥-1)。 【答案】(1)0.4599;(2)0.3483;(3)0.9162;(4)0.8944。 3.5水稻糯和非糯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糯稻纯合体为ww,非糯纯合体为WW,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其F1为非糯杂合体Ww。 (1)现以F1回交于糯稻亲本,在后代200株中试问预期有多少株为糯稻,多少株为非糯稻?试列出糯稻和非糯稻的概率; (2)当F1代自交,F2代性状分离,其中3/4为非糯,1/4为糯稻。假定F2代播种了2000株,试问糯稻株有多少?非糯株有多少? 课后答案网https://www.doczj.com/doc/341686144.html,1=42.7,R=30,s1=7.078,CV1=16.58%;2=52.1,R=30,s2=6.335,CV2=12.16%。 第四章统计推断 课后答案网https://www.doczj.com/doc/341686144.html,=0=21g,4.5接受HA:≠0;95%置信区间:(19.7648,20.2352)。 4.6核桃树枝条的常规含氮量为2.40%,现对一桃树新品种枝条的含氮量进行了10次测定,其结果为:2.38%、2.38%、2.41%、2.50%、2.47%、2.41%、2.38%、2.26%、2.32%、2.41%,试问该测定结果与常规枝条含氮量有无差别。 【答案】t=-0.371,接受H0:=0=2.40%。 4.7检查三化螟各世代每卵块的卵数,检查第一代128个卵块,其平均数为47.3粒,标准差为2 5.4粒;检查第二代69个卵块,其平均数为74.9粒,标准差为4 6.8粒。试检验两代每卵块的卵数有无显著差异。 【答案】u=-4.551,否定H0:1=2,接受HA:1≠2。 4.8假说:“北方动物比南方动物具有较短的附肢。”为验证这一假说,调查了如下鸟翅长(mm)资料:北方的:120,113,125,118,116,114,119;南方的:116,117,121,114,116,118,123,120。试检验这一假说。 【答案】t=-0.147,接受H0:1=2。 4.9用中草药青木香治疗高血压,记录了13个病例,所测定的舒张压(mmHg)数据如下:序

统计学习题集第五章相关与回归分析(0)

所属章节: 第五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1■在线性相关中,若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另一个变量数值随之减少,或一个变量的数值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增加,则称为()。 答案: 负相关。干扰项: 正相关。干扰项: 完全相关。干扰项: 非线性相关。 提示与解答: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负相关。 2■在线性相关中,若两个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一个变量的数值增加,另一个变量数值随之增加,或一个变量的数值减少,另一个变量的数值随之减少,则称为()。 答案: 正相关。干扰项: 负相关。干扰项: 完全相关。干扰项: 非线性相关。 提示与解答: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正相关。 3■下面的xx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答案: 相关系数不会取负值。干扰项: 相关系数是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统计量。干扰项: 相关系数是一个随机变量。干扰项: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会大于1。 提示与解答: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相关系数不会取负值。 4■下面的xx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答案: 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是: 所检验的回归系数的真值不为0。 干扰项: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是: 总体中两个变量不存在相关关系。 干扰项: 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是:

所检验的回归系数的真值为0。 干扰项: 回归分析中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是: 自变量前的偏回归系数的真值同时为0。 提示与解答: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是: 所检验的回归系数的真值不为0。 5■根据你的判断,下面的相关系数值哪一个是错误的()。 答案: 1.25。干扰项:-0.86。干扰项: 0.78。干扰项:0。 提示与解答: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1.25。 6■下面关于相关系数的陈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答案: 数值越大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强,数值越小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越弱。 干扰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