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

摘要:仔猪腹泻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引起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本文从饲料、疾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仔猪腹泻饲料疾病性环境性

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机制是由于仔猪本身具有消化道发育不完善、消化酶系不健全、胃酸分泌不足和胃肠微生物群系易变等生理特点,再受到疾病感染、日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仔猪发生腹泻现象。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饲料性腹泻、疾病性腹泻和环境性腹泻。

1.饲料性腹泻

饲料性腹泻的主要因素有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缺乏、日粮抗原刺激以及日粮电解质不平衡和pH过高。

1.1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

日粮蛋白质水平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密切相关。乳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不健全,使得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下和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平衡。特别是在日粮粗蛋白质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较多的日粮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分解,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1]因此,在保证仔猪氨基酸平衡的前提下,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以减少仔猪采食后的消化道酸需要量。

1.2日粮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缺乏

饲料中的一些矿物质缺乏可导致断奶仔猪腹泻。日粮中缺铁可导致仔猪缺铁性贫血,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而发生腹泻;而日粮中含铁过量,又会引起免疫系统损伤,慢性铁中毒而引起腹泻。缺锌可使仔猪胃肠道黏膜发炎,胃肠运动和分泌机能失调,使消化酶活性下降,导致消化吸收率降低,使食糜在胃肠道内蓄积而腹泻。 [2]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控制着机体的新陈代谢,仔猪体内维生素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机能障碍,并有可能导致仔猪腹泻。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引起仔猪肝坏死,表现出便秘与腹泻的交替发生。

1.3日粮抗原刺激

猪断奶后切断了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的来源。但由于主动免疫,尤其是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能力之前.饲料抗原容易引发仔猪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可使仔猪肠黏膜损伤、绒毛变短、隐窝增生,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引起腹泻。其中植物性蛋白质是引起仔猪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物质[3]。

1.4日粮电解质不平衡和pH过高

电解质平衡在仔猪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其与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等有密切关系。日粮中的电解质不平衡可直接影响仔猪体态和消化道内的电解质平衡,因此,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极易造成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电解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仔猪腹泻。

断奶仔猪本身就因胃底腺不发达,胃与神经系统之闻的联系尚未完全建立,胃腺功能差,导致胃内pH值较高。如果日粮中pH过高,更会导致胃内酸度下降,为病原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进入大量繁殖,引起肠壁发炎、水肿,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被排出肠腔,从而引起仔猪腹泻、脱水、甚至死亡[4]。

2.疾病性腹泻

由于腹泻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一直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仔猪疾病性腹泻可以分为两类: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

2.1细菌性腹泻

主要致病细菌有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等。大肠杆菌引起初生仔猪的黄、白痢。仔猪黄痢发病多见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较少,排黄色稀粪,含有凝乳小片,肛门松弛,捕捉时从肛门冒出稀粪,同窝仔猪发病率可达 90%以上,死亡率几乎为100%。仔猪白痢一般发生在2~3周龄仔猪,发病率较高,一年四季都可发,但死亡率较低。C型魏氏梭菌感染引起仔猪红痢,又称仔猪梭菌性肠炎。主要侵害l~3日龄的新生仔猪,以排灰黄色稀粪或混有大量血液的粪便为特征,发病率为40%~50%,死亡率也可达 100%。沙门氏菌引起仔猪副伤寒,主要危害 1~4月龄的仔猪,病程2~4d,死亡率高,20日龄以内与6月龄以上的猪发生较少。

2.2病毒性腹泻

主要病原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冠状病毒 )、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

胃肠炎病毒(冠状病毒 )引起急性胃肠炎,传染源来自病猪和带毒猪,病毒存在于猪的肠道内,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为高,有的可达100%,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后期体温下降,排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色、灰色或白色,呕吐,脱水,口渴,消瘦,多于 2~7d死亡。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哺乳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平均为50%。临床症状为呕吐、水样腹泻,粪呈灰黄色或灰色,脱水、不食。1周内的哺乳仔猪于腹泻后2—4d内因脱水而死亡。

轮状病毒引起急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感染率高达90%以上。8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最多,发病率一般在 50%~80%,病死率为10%左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初精神沉郁,厌食,喜卧地,有的呕吐,腹泻,排黄白色或糊状粪便,脱水,可持续2~4d。

伪狂犬病毒感染新生仔猪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 1d表现正常,从第 2d开始发病,一旦发病,1~2日内死亡,3~5d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光,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

3.环境性腹泻

环境卫生不好、地面潮湿、冷凉刺激对预防仔猪腹泻十分不利。刚出生和刚断奶仔猪对低温非常敏感,据报道[5],断奶后第1周,日温差若超过2℃,仔猪就会发生腹泻和生长不良。分娩舍和保育舍应该保持清洁干燥。潮湿的地面不但使仔猪被毛紧贴于体表,而且破坏了被毛的隔热层,使体温散失增加。原本热量不足的仔猪更易着凉和体温下降[6]。

4.小结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在日常生产中要注意区分和鉴别,根据

不同的病因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特别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以上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管理不当引起的,完全可以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方式大大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当仔猪发生腹泻的时候,要先准确的分析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在进行对应的治疗隔离或淘汰措施,从而快速有效的阻止仔猪腹泻的蔓延。避免不加区分胡乱给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唐志高,刘冲,赵小刚,禚梅,于青云,杜境. 乳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及规律[J]. 中国畜牧兽医,2009,36(8):121-123

[2:] 王娟,王永才.断奶仔猪营养性腹泻及其调控措施[J].饲料研

究,2005,(8):37-39.

[3] 高尚,王恬.仔猪营养性腹泻调控的研究进展[J].中国饲

料,2010,(18):19-23.

[4] 王旭贞.断奶仔猪营养性腹泻及其综合预防措施[J].养殖与饲

料,2007,(6):72-75.

[5]王尚荣.不同药物对断奶仔猪腹泻的疗效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06,40(12):51~53.

[6]阎恩成,腾乐帮,裴延福.哺乳仔猪的腹泻原因与综合防治策略[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3:4.

仔猪拉稀防治方案

猪场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案 仔猪腹泻原因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病理性的,主要由传染性肠炎病毒、流行性下痢病毒、产毒性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引起。细菌、病毒的致病性是可分为传染性、条件性的,因此不合理的饲养环境、饲料营养、疫苗免疫、保健防控等是疾病蔓延的重要条件。二是生理性的:如奶水质量不足、营养不良、消化功能失调、断奶应激等导致仔猪腹泻。 仔猪的腹泻主要发生在出生后3—7d,以及断奶后一周内。 仔猪出生后要经过几个关键消化转型期。在哺乳期的3—7d,母乳中的抗体开始下降,奶质与奶量也开始下降,故仔猪出生后3天开始学习吃固体饲料(教槽料),因仔猪消化机能缺陷,合理营养调控在仔猪哺乳期20日龄左右实行强制补料措施,使其及早建立免疫耐受力。实践证明,仔猪断奶前至少采食600克以上的乳猪饲料,使子猪断奶后适应植物饲料,安全度过腹泻期。在补饲高品质乳猪饲料选购乳猪饲料重要的是产品适口性要好,各种营养平衡易消化,蛋白质含量适中,食后无腹泻或少腹泻发生。 常用的防治仔猪腹泻的方法以注射疫苗,投喂或肌注抗生素类药物为主。这类方法对于防治病理学腹泻是有效的,但是对于防治生理性腹泻的效果就不够理想,当病理性腹泻与生理性腹泻互为因果时,单纯依靠抗生素类药物或疫苗来防治仔猪腹泻就更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防治好仔猪腹泻,做好以下二方面是关键: 1.母猪护理在预防仔猪腹泻中的重要性 1.1 母猪炎症 1.1.1炎性因子导致TH1/TH2平衡被打破,易引起仔猪腹泻当母猪患有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炎性因子随奶水到达仔猪肠道后,由于仔猪肠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应答不及时,所产生的抗体较少,TH1/TH2平衡非常容易被打破(机体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应维持在一定的平衡态)。易造成仔猪肠道抗感染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引起反复感染,持续的感染发炎就会造成仔猪腹泻。 1.1.2 前列腺素(PG)促进平滑肌运动促进仔猪腹泻的发生 果不行,拉稀依旧存在。这是因为对仔猪消炎止痛虽然暂时缓解了前列腺素对仔猪机体的刺激,却不能阻止母乳中前列腺素源源不断地进入仔猪肠道内。 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优质的饲料,保证其营养的全面、均衡,可使仔猪获得充足而丰富的乳汁。如果母猪的乳汁蛋白质、脂肪的含量过高,会导致仔猪肠道内的消化酶相对不足,就会导致仔猪消化不良,使得大量未消化的养分在结肠内发酵腐败,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夏季仔猪拉稀及其防治

目前夏季高温天气,腹泻,高热病,以及猪瘟病症处于高发期,很多猪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病症。那么,这些病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他们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进行防治呢?我们都知道,猪场之中猪群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如果能够控制住猪场的疾病发生率,保证猪的健康成长,我们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下面,国营洛阳兽药厂,将带您一起去了解猪场仔猪拉稀的发病原理,并将告诉您对于这些病症的防治情况。 仔猪拉稀,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以下几类病症: (一)细菌性腹泻 1.仔猪红痢:仔猪红痢病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出生3日龄以内的仔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患猪以排血红色痢便和肠黏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红色痢便,有的病猪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数病例呈急性发生,患猪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病例1~2天死亡,急性病例5—7天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剖检病死猪可见肠腔内充满血样的内容物,肠黏膜充血、出血、易脱落,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肿胀。 2.仔猪黄痢:仔猪黄痢病的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出生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出生1~3日龄的仔猪最为常见,该病以夏季较为多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便中含有乳凝物小块,腥臭。严重病例者患猪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玷污尾部、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呈红色或紫红色。剖检病死猪可见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3.仔猪白痢:仔猪白痢病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乳汁过浓或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的仔猪最常见且发病较为严重,1月龄以上的仔猪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天,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或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病猪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剖检病死猪可见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部分粘附于黏膜上,不易完全剥离,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4.猪痢疾: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病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和黏膜,随之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患猪因脱水衰竭而死亡。 5.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多雨潮湿季节较为多发。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症状,患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病初发生便秘,随后则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天,病猪的鼻端、两耳及四肢内侧皮肤发紫,病猪精神萎靡,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则死亡。该病以慢性型最为常见,病猪体温稍有升高,精神不振,病初发生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状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剖检病死猪: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病理变化:慢性型病例肠黏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表面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肝、脾和肠系膜淋巴常可见到针尖状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二)病毒性腹泻 1.猪流行性腹泻(PEDV):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翌年3月间发生较多,各个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但以1—5日龄内的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最为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腹泻,但是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 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的腹泻病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最容易感染的病原 就是针对某种病原的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的这种病原。当有大量的病原感染 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生。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 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和 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 。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 在美国东南部也 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州也有增加的趋势。据设在GaIebUrg 的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的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 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 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是肠毒性的。 Moxley报道了大肠杆菌K88株感染哺乳猪和断奶猪出现内毒血症休克。他认为看到小肠

返饲方法控制仔猪病毒性腹泻_齐海涛

入奶妈房中;四是刚转入奶妈房1~2天的仔猪需要调教喝奶;五是注意保持奶妈房内的干燥清洁,奶妈房中奶杯、水杯与仔猪的睡觉区没有严格的分区,环境潮湿,通常要撒天然净以杀菌和保持干燥;六是注意保持奶妈房内的温度,合理调节保温灯的功率;七是按常规程序进行教槽;八是可分阶段奶以提高奶妈房利用率和仔猪活动空间;九是每日清理奶桶和输奶管道,进猪前和每周用含氯消毒液对设备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清洗消毒时空气压缩机压强为70磅/平方英寸,程序为:冷水— 50℃~60℃热水—消毒水—冷水,每个步骤循环时 间不得短于8分钟。 4结论 在当前肉品需求的背景下,仔猪育成率提升 10%,相当于少养繁育母猪10%,可以大大提升养 猪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为养殖户及社会创造财富。而要提高断奶前后仔猪的育成率,在正确的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及产房管理的前提下,还需要增强怀孕后期母猪料的营养及饲养技术,改善、增加初乳的质量和总量,采用代母奶进行恰当的人工哺育,同时辅以合理成功的教槽,才能促进乳猪的健康、快速生长,减少疾病,提高乳仔猪断奶体重和育成率,最终提升断奶育成率。 !!!!!!!!!!!!!!!!!!!!!!!! 今日畜牧兽医2013·09 19规模养猪 哺乳仔猪腹泻病的发病特征有:(1)发病范围广,全国所有养猪省份几乎都有发生;(2)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症状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脱水、部分仔猪呕吐,死亡率高;(3)发病持续时间长且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夏季高温时节也时有发生;(4)病情反复发作,间隔2~3周新的哺乳仔猪开始发病;(5)疫苗免疫效果不好,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6)一些小规模猪场尽管实施了返饲,但仍有腹泻暴发。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方法,疫苗紧急免疫效果不佳。关于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众说纷纭,使广大猪场管理人员感到迷惑和恐慌。猪场频繁发生病毒性腹泻可能和猪群不断感染新的毒株以及腹泻病毒毒株的不断变异有关;另外疫苗抗原含量和疫苗本身的抗原性还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的控制病毒性腹泻的方法就是返饲,但是很多小规模猪场返饲效果并不 理想,只有一些技术力量比较强的现代化猪场返饲成功率较高。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和大家交流利用返饲方法控制病毒性腹泻病的关键点。 1发病状况 2013年1月中旬,江苏地区某公司两个规模 化猪场(猪场A 与猪场B )先后发生大规模的腹泻,发病急、传播速度快,10天内各生产阶段的猪均出现腹泻。两个猪场不同年龄阶段猪的发病顺序也基本一致,均是育肥猪和保育猪先后出现水样腹泻,而后传播到妊娠母猪,最后是产房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两个猪场在母猪妊娠后期均使用过韩国某公司进口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仔猪主要表现症状:出生后3~10日龄,先呕吐,而后水样腹泻,3~5天内死亡率高达50%~85%,10日龄以上仔猪容易耐过。发病时补液及时的仔猪,耐过后容易成为僵猪。对于脱水的仔猪,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返饲方法控制仔猪病毒性腹泻 齐海涛,于俊娜,张悦,范安泽,朱春明,马振强(北京大北农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0000)

产房仔猪易发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产房仔猪易发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自2010年12 月开始,我国多数省份相继出现以哺乳仔猪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病,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于2011年6 月接触了第1 例产房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病,至今近5年时间里陆续遇到类似病例,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3 月的冬春季节,病毒性腹泻发生面很广,几乎所有规模猪场在2~3 年内都要经历1 次以上,有的猪场更是1 个冬春感染2 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康复快的猪场持续2周,康复慢的猪场持续6周以上,感染期间所产哺乳仔猪多数在分娩后1~3 d 突然出现呕吐而后腹泻,数小时内整窝腹泻,24~36 h 几乎同栋产房所有哺乳仔猪都开始呕吐、腹泻。病猪呈喷射状水样腹泻,迅速脱水消瘦,12~36 h 病猪脊椎骨凸显。病猪在腹泻后48 ~96 h出现脱水死亡高峰,7 日龄以下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80%以上,7 ~10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在40%左右,10 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只要产房内温度达到22℃以上,几乎没有死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产房往往伴随着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没奶,导致腹泻耐过猪在康复期间饥饿,因而死亡率进一步增加。2013年冬天开始有的猪场妊娠母猪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时候会并发流产,流产主要出现在重胎妊娠母猪,流产母猪占猪场重胎母猪比例5%~10%。 期间笔者多次采取腹泻哺乳仔猪病料送科研院所做腹泻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造成这几年产房哺乳仔猪严重腹泻的病原主要是流行性腹泻病毒。还有几次送检腹泻哺乳仔猪的同时挤该窝哺乳母猪奶水2mL 送检腹泻病原,发现多数所产哺乳猪发生腹泻的母猪奶水里面含有与腹泻乳猪一致的腹泻病原,说明导致乳猪腹泻的病原很可能是通过母猪奶水感染。 几年来笔者努力寻求各种控制产房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腹泻的有效方法,然而似乎任何控制其他腹泻病有效的方法对于这个腹泻病都无明显效果。有的方法对某一个猪场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其他猪场却治疗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治疗措施执行不到位、猪场条件不同或者病毒毒力强弱不同等因素导致相同的治疗措施在不同猪场出现较大差异的治疗效果。 纵观这几年规模猪场产房腹泻病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以下特点:1) 发病日龄越大病情越轻,只要发病超过10日龄一般就没有大的损失。2) 病情传播迅速,往往一栋产房只要1 ~2 d 时间就可以感染绝大多数哺乳仔猪。3)所带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因此要控制产房哺乳仔猪腹泻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延缓病情传播速度,让还未感染腹泻的哺乳仔猪尽量不感染或者日龄大一点再感染。发生了腹泻的哺乳仔猪重点是增加其耐受力,使其减轻症状尽可能帮助耐过。在病猪康复期间,保证母猪泌乳性能,增加病猪康复率。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尽量降低发病期间哺乳仔猪死亡率。 1 疫苗接种 在每年的10月下旬和11 月下旬,每头母猪包括后备母猪后海穴接种4 mL 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性腹泻(T-P)二联灭活苗,作为基础免疫,1 月初开始给产前2 ~4 周的母猪跟胎加强接种T-P 二联灭活苗。3 月初母猪群再次全群接种T-P 二联灭活苗,4月初给产前 2 ~4 周的母猪跟胎加强接种T-P 二联灭活苗,预产期在5 月中旬以后的母猪可以不跟胎加强接种了。接种疫苗的时候针头要水平或略向上斜插入母猪后海穴,针头不能向下斜,以免疫苗注入母猪直肠影响接种效果。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接种疫苗并不能完全控制产房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生,但是可以明显减轻腹泻的症状并使得治疗措施有效,同时也可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传播速度。产前未接种T-P二联苗的母猪所产哺乳仔猪在7 日龄以下感染病毒性腹泻,其死亡率将近100%,并且几乎所有治疗措施都没有明显效果,病猪死亡时间多在腹泻开始的48~96 h。产前未接种T-P 二联苗的母猪所产仔猪感染病毒性腹泻,传遍整个产房只需24~36 h,而产前接种2 ~ 3 次T-P 二联苗的母猪所产仔猪感染病毒性

仔猪腹泻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摆在兽医工作者和养猪经营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类型,病原性腹泻和非病原性腹泻。病原性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非病原性腹泻主要是因为仔猪先天的生理因素、外界的环境因素、应激因素等引起的。 病原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 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四季常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粘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便,有的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呈急性,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1~2d死亡,急性5~7d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 仔猪黄痢: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夏季多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中含有凝乳小块,腥臭.严重者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玷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 仔猪白痢: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d.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 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及粘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脱水衰竭而死亡。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雨潮湿季节多发.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初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d在鼻端、两耳及四肢下部皮肤发紫,病猪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死亡.慢性型最多见,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 病毒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PEDV):主要发生于冬末春秋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翌年3月间发生较多,各年龄的猪均易感染,1~5日龄内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严重,病死率也最高.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的猪症状较轻,日龄较小的猪症状较重.仔猪病初常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粥样或水样稀便,恶臭.

仔猪拉稀的各种原因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 企业文化 员工天地九禾快讯产品展示 名优产品 特色产品 经济型产品 动保产品招商加盟精品推荐人力资源联系我们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饲养营养与管理>> 相关政策仔猪腹泻病的病因 2012-3-7 来源:作者:佚名 1 病因 1.1 细菌性因素 1.1.1仔猪红痢: 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四季常发,以排红色粪便和肠粘膜坏死为特征.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便,有的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多呈急性,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最急性1~2d死亡,急性5~7d 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剖检病死猪可见肠腔内充满血样的内容物,肠粘膜充血、出血、易脱落,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肿胀。 1.1.3仔猪白痢: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或过浓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最常见且较严重,1月龄以上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d.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剖检病死猪可见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部分粘附于粘膜上,不易完全剥离,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1.1.4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及粘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脱水衰竭而死亡。 1.1.5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雨潮湿季节多发.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初便秘,后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d在鼻端、两耳及四肢下部皮肤发紫,病猪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死亡.慢性型最多见,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初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剖检:急性呈败血症变化;慢性肠粘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表面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肝、脾和肠系膜淋巴常可见到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仔猪病毒性腹泻怎么办

仔猪病毒性腹泻怎么办 仔猪病毒性腹泻怎么办?腹泻是猪发病后常见的症状,表现多样,原因复杂,临床上必须辨证分析、综合治疗,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只是针对腹泻进行施治,很可能会贻误病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从粪便排出污染环境而散播传染,感染途径主要是健康猪采食了含有病毒的饲料、水,经呼吸道吸入了带病毒的空气、尘埃而感染。密闭式猪舍,在秋末初冬湿度较大、温度低及高密度饲养的猪群更易感染本病,几天之内使全场的猪只发病。 黄痢仔猪的主要症状是拉黄色、水样粪便,内含凝乳小块,顺肛门流下,其周围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急性者不见下痢,身体虚弱,最终昏迷死亡。仔猪病毒性腹泻,白痢仔猪粪便呈白色、灰色或灰褐色,粥状,有鱼腥味,有时粪便中混有气泡。病

初体温不高,生身良好,有食欲。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下痢可逐渐加剧,精神差,食欲减退或厌食,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导致死亡。 用“肠移健”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本品每套治疗可用于100kg体重,一天注射一次、一疗程三天。预防200Kg体重。病情严重的可酌情加量。(针对病情严重的可先注射一针阿托品每头按1---3ml,同时口服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连用三天) 传染性腹泻疾病具有发病突然,传播较快,流行范围广,流行时间长,呈地方流行性特点。部分饲养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猪场也存发病现象;接种过病毒性腹泻多联活疫苗与死疫苗的猪群再次发病的高达90%以上,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病有些轻微有些也非常严重(尤其是后备母猪比较高的养殖场),死亡率高低不同;管理水平差、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免疫预防存在问题的猪群一般发病严重,死亡率很高,经济损失重大。 腹泻本身其实是机体的一个保护性反应,初期、轻度的腹泻对机体有一定的好处,它能够及时排出消化道内的有害物质,如毒素、病原微生物等。但是,严重而持续的腹泻,不仅能引起消化机能障碍,使机体发生全身性营养不良,还会导致脱水、酸中

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新生仔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1年11月以来,仔猪腹泻病卷土重来。呈暴发性流行,发病面积广,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差,疫情反复发生。猪场哺乳仔猪、母猪、保育猪、肥育猪先后全部发病,7日龄内的哺乳仔猪死亡率最高达100%,不少猪场产房无仔猪。其他日龄猪发生腹泻,虽然死亡率低,但饲料报酬降低,影响生长速度和出栏时间,抗病力也降低。 1病因及流行特点 关于仔猪腹泻的病因,业内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造成当前仔猪腹泻和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流行性腹泻病毒(含变异新毒株)和传染性胃肠炎这两种病毒分别先后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而引起的。有的猪场病程持续3个月之久,连绵不断。今年3月以来,天气虽然转暖,但仍然有猪场开始发病,其他因素如天气寒冷、霉菌毒素中毒、免疫抑制性疫病(如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也可诱发和加重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2 ̄36小时,比传染性胃肠炎稍长,仔猪最早于2日龄发病。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是水样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极其相似,传播速度相对较慢(通常需要4 ̄6周才能感染不同猪舍的猪群,甚至有的猪舍的猪群仍未感染)和哺乳仔猪死亡率稍低。哺乳仔猪感染后,厌食,精神萎顿,在吮乳时突然呕吐(但不是所有仔猪都有呕吐症状),接着出现腹泻,腹泻开始时排灰黄色或灰色黏稠便,并快速发展为剧烈水样腹泻,气味腥臭,体温正常或稍高(38.5 ̄40.6℃)。水样腹泻导致仔猪严重脱水和畏寒,迅速消瘦,运动僵硬,最后体温下降衰竭死亡。一般情况下,7日龄以内仔猪,常持续腹泻2 ̄3天后因脱水而死,死亡率有时高达100%,10日龄内死亡率达80%。15日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相对较低,一般不超过30%,日龄较大的仔猪多数在1周后康复,但耐过的猪体质虚弱,被毛粗乱,生长发育受阻。保育猪、架子猪、肥育猪和母猪急性暴发时,1周内全群都可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水泥浆样。常见精神沉郁、厌食。在育肥后期,流行性腹泻感染引起的疾病比传染性胃肠炎引起的更为严重,体重迅速减轻,但通常具有一过性特点,大多数经4 ̄7天后不治自愈,仅有1% ̄3%的猪急性死亡。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一般表现为厌食,水样腹泻或排软便,可很快自愈;有的乳房蒌缩和产奶量减少;有的仅表现短暂的食欲不振和呕吐,也有的甚至不出现腹泻症状。暴发过急性腹泻的猪场,仔猪在断奶后2 ̄3周可能出现持续性腹泻,新引进的猪只也可能相继发病。 3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各年龄段的猪都可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临床症状(呕吐、水样腹泻和严重脱水)和剖检变化(小肠膨胀,肠壁菲薄内有大量水样液体)可以做出疑似诊断。本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技术:病原学诊断、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检查、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4哺乳仔猪治疗方法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抗菌药物可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加强护理、提供充足饮水和采取对症疗法,可防止哺乳仔猪脱水和酸中毒,减少死亡,促进康复(仅供参考)。 4.1 饮用或灌服口服补液盐 配方:氯化钠(食盐)3.5克,碳酸氢钠(小苏打)2.5克,氯化钾1.5克,口服葡萄糖20克,加水至1000毫升。用法与用量:中、轻度脱水时,补液总量按每千克体重80毫升。一般每隔1 ̄2小时每千克灌服15 ̄20毫升,在4 ̄8小时内灌完或饮完所需液量,连用3 ̄5天,至到病猪康

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六大因素

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六大因素 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过高?断奶仔猪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尚未健全,导致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下和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平衡。特别是在饲粮粗蛋白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较多的饲粮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分解,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而且研究还表明,日粮蛋白质本身并非唯一起作用的因素,还存在着某些蛋白质的致变态的反应。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仔猪肠道对日粮抗原过敏从而导致肠道损伤是断奶后腹泻的主要原因。仔猪断奶后的过敏性腹泻与饲粮蛋白质种类有关,其中植物性蛋白是引起仔猪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重要抗原物。 电解质不平衡 电解质平衡在仔猪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其与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等有密切关系。饲粮中的电解质平衡可直接影响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的电解质平衡,因此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极易造成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电解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仔猪腹泻。 日粮的PH值过高 断奶仔猪本身就因胃底腺不发达,胃与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尚未完全建立,胃腺功能差,导致胃内PH值较高,如果日粮中PH值过高更会导致胃内酸度下降,为病原菌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而大量繁殖,引起肠壁发炎、水肿,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被排出肠腔,从而引起仔猪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有毒物质和抗营养物?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过期失效,微量元素超标,含有毒物质(如棉酚、芥酸、单宁等)等都有可能引发仔猪腹泻。而且,饲喂过多的轻泻性原料仔猪也会发生腹泻。 维生素的缺乏 维生素是猪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它不仅可作为猪体内许多酶的辅酶,参与生命活动,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猪生长、器官和组织的发育。维生素缺乏可引起一系列缺乏症,其中能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和泛酸的缺乏。维生素B1作为α-酮酸氧化脱氢酶系的辅酶可参与糖代谢,其缺乏可出现糖代谢障碍,导致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乳酸等)的堆积,进而影响能量供应。仔猪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生长停滞。维生素B2则作为生物体内的辅酶参与氧化,缺乏时,仔猪表现为:呕吐、肛门粘膜炎症并伴有腹泻等。可促进铁吸收和红细胞生成的维生素PP的缺乏,可引起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障碍,导致慢性消化不良,甚至造成弥漫性肠炎而发生腹泻。泛

仔猪病毒性腹泻

仔猪病毒性腹泻 (深圳安多福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整理) 1.概述 猪病毒性腹泻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尤其是对仔猪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仔猪的死亡。育肥猪则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降低,影响养殖效益,混合感染其他病原或者延误治疗可造成仔猪的死亡。 2.病原 引起猪群发生腹泻的病毒有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一般将上述几种病毒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的腹泻统称为病毒性腹泻。 3.流行特点 病毒性腹泻一般多发于气候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潮湿、寒冷、卫生条件差、奶水不足等应激因素易诱发此病。病毒性腹泻的毒力较强,对产房出生7天内仔猪的致死率非常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猪兽药,所以猪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4.流行病学 (1)猪传染性胃肠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多发,各种日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断奶仔猪、育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多数能自然康复。 本猪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以及呼吸的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和用具等。 仔猪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后期体温下降。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绿色、灰色或白色,呕吐、脱水、口渴、消瘦,多于2~7d因衰竭死亡。 (2)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寒冷季节,大小猪均可发病,年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 猪流行性腹泻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中,随粪便排出后被污染的环境、车辆、衣裤、用具等都可作为传播媒介,继而散播传染。 临床症状为呕吐、水样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脱水、不食。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通常于腹泻后2~4d内因脱水而死亡。

猪腹泻的原因

腹泻是猪发病后常见的症状,表现多样,原因复杂,临床上必须辨证分析、综合治疗,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只是针对腹泻进行施治,很可能会贻误病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1 引起腹泻的原因十分复杂,临床上必须辨证分析,找出真正的致病原因 腹泻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或胃肠道疾病综合征候群的症状之一。只有透过这个症状,进行仔细的推断和分析,我们才能够看到引起腹泻的种种因素。 引起腹泻的因素非常复杂,临床常见的有微生物性因素、中毒性因素、寄生虫性因素、内科疾病性因素、营养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神经性因素、功能性因素等多种。微生物性因素是由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其中冠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最为多见;中毒性因素包括兽药中毒、农药中毒、食盐中毒、饲料中毒;寄生虫性因素多为线虫、蛔虫、球虫、弓形体在体内寄生引起;内科疾病性因素有胃肠炎、肝炎等;其他因素有蛋白质过高、过度惊吓、胃酸分泌不足、气温过低、饮用冷水以及转群不当引起应激等。 1.1 根据腹泻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推断腹泻的类型 如果腹泻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仅仅表现为粪便稀软,应怀疑是饲养管理措施不良引起的腹泻,如气温过高或过低、饲料配比不合理、过食等,都会引起比较轻微的腹泻,较轻微的胃肠炎引起的腹泻也不会很严重;如果腹泻程度较重,可能是中毒性腹泻或肝炎、过敏、急性胃肠炎等引起的腹泻;如果腹泻严重、持续时间很长,或者呈水样急剧腹泻,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都应该怀疑是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等。 1.2 根据粪便的颜色推断腹泻的性质 如果粪便呈现固有的颜色,应怀疑是消化不良;如果粪便颜色变红,应怀疑是严重的中毒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如食盐中毒、球虫病、仔猪魏氏梭菌病;如果粪便颜色变白、变黄,应怀疑是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如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如果粪便变黑,很可能是胃和前段小肠的出血性炎症;如果粪便颜色变绿或黄绿,则是某些特定的传染病引起的腹泻,如猪瘟、猪传染性胃肠炎等。 1.3 根据粪便混有物的性质推断腹泻的类型 如果混有黏液,应怀疑是肠卡他;混有脓汁,应怀疑是化脓性肠炎;混有血液,是出血性肠炎;混有脱落的肠黏膜,是伪膜性肠炎;如果混有未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应怀疑是功能障碍、普通炎症或某些特定的传染病,如仔猪采食初乳不足、饲料不易消化、发生传染性胃肠炎。 1.4 根据粪便的气味推断腹泻的类型 如果粪便具有特殊的腐败气味或酸臭气味,常提示消化不良、肠炎等疾病;如果粪便气味恶臭,常提示某些严重的传染病,如猪瘟、猪痢疾、仔猪副伤寒;如果粪便有特殊的腥臭气味,也应该怀疑是某些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如猪轮状病毒病。 1.5 根据腹泻的主要特征,通过调查畜禽饲喂情况和疾病的流行趋势,综合判断腹泻的原因 对腹泻进行定性分析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看是否具有流行性。如果确定是散发而没有流行性,那就肯定是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这时要仔细检查饲料情况和饲养管理制度,如饲料是否发霉、变质,饲料配比是否合理,放牧的家畜是否有接触农药和有毒植物的机会,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讲课稿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 措施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因各种应激因采的影响,断奶仔猪一般腹泻率在20%~30%左右,病死率达10%~15%,发病仔猪生长迟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实行仔猪早期断奶(3~5周龄),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它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受到疾病感染、饲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腹泻又是最为常见的,它不仅影响到仔猪的生长,而且极易造成死亡,即使是耐过的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形成僵猪,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探讨该病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 1.环境变化环境应激,如舍内的温差超过10℃时,腹泻率就会增加25%~30%。湿度过高,也会增加腹泻的次数。 2.饲养方式不当如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都会引起饥饿性和多食性腹泻。 3.消化机能不全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和胃肠道pH值上升,都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源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乳酸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4.免疫力下降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而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再加上环境、饲料变化等一系列应的反应,使原来不健全的免疫系统有所降低。这样仔猪对抗病的抵抗力就非常脆弱,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就会很容易侵入,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5.病毒性腹泻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粪便腥臭、混有气泡、凝乳块或未消化的饲料。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病死仔猪尸体明显脱水,剖检可见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胃底黏膜轻度充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 6.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死亡或成为“僵猪”。作初步的诊断。怀疑寄生虫引起的,可收集粪便作病原培养或作虫卵检查。 (二)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断奶应激引起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主要有心理应激、环境应激和营养性应激。减少断奶应激的措施是:⑴ 控制仔猪舍内温度;保持舍内卫生及干燥。⑵ 提早补料;一般于7日龄开始补料,可使仔猪断奶前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 摘要:仔猪腹泻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引起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本文从饲料、疾病、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仔猪腹泻饲料疾病性环境性 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机制是由于仔猪本身具有消化道发育不完善、消化酶系不健全、胃酸分泌不足和胃肠微生物群系易变等生理特点,再受到疾病感染、日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仔猪发生腹泻现象。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饲料性腹泻、疾病性腹泻和环境性腹泻。 1.饲料性腹泻 饲料性腹泻的主要因素有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缺乏、日粮抗原刺激以及日粮电解质不平衡和pH过高。 1.1日粮粗蛋白含量过高 日粮蛋白质水平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密切相关。乳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发育不健全,使得日粮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下和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不平衡。特别是在日粮粗蛋白质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较多的日粮蛋白质进入大肠发生腐败分解,产生多量的尸胺、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继而对肠壁组织造成损害,使肠道的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还使小肠绒毛水肿,最终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1]因此,在保证仔猪氨基酸平衡的前提下,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以减少仔猪采食后的消化道酸需要量。 1.2日粮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缺乏 饲料中的一些矿物质缺乏可导致断奶仔猪腹泻。日粮中缺铁可导致仔猪缺铁性贫血,抗病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而发生腹泻;而日粮中含铁过量,又会引起免疫系统损伤,慢性铁中毒而引起腹泻。缺锌可使仔猪胃肠道黏膜发炎,胃肠运动和分泌机能失调,使消化酶活性下降,导致消化吸收率降低,使食糜在胃肠道内蓄积而腹泻。 [2]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机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控制着机体的新陈代谢,仔猪体内维生素的缺乏很容易导致机能障碍,并有可能导致仔猪腹泻。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引起仔猪肝坏死,表现出便秘与腹泻的交替发生。 1.3日粮抗原刺激 猪断奶后切断了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的来源。但由于主动免疫,尤其是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能力之前.饲料抗原容易引发仔猪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可使仔猪肠黏膜损伤、绒毛变短、隐窝增生,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引起腹泻。其中植物性蛋白质是引起仔猪肠道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物质[3]。 1.4日粮电解质不平衡和pH过高 电解质平衡在仔猪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其与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等有密切关系。日粮中的电解质不平衡可直接影响仔猪体态和消化道内的电解质平衡,因此,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极易造成仔猪体内和消化道内电解质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仔猪腹泻。

产房仔猪病毒性腹泻控制措施

产房仔猪病毒性腹泻控制措施 自2010年12月开始,我国多数省份相继出现以哺乳仔猪呕吐、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猪病,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于2011年6月接触了第1例产房哺乳仔猪病毒性腹泻病,至今近5年时间里陆续遇到类似病例,尤其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的冬春季节,病毒性腹泻发生面很广,几乎所有规模猪场在2~3年内都要经历1次以上,有的猪场更是1个冬春感染2次。每次感染,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康复快的猪场持续2周,康复慢的猪场持续6周以上,感染期间所产哺乳仔猪多数在分娩后1~3d突然出现呕吐而后腹泻,数小时内整窝腹泻,24~36h几乎同栋产房所有哺乳仔猪都开始呕吐、腹泻。病猪呈喷射状水样腹泻,迅速脱水消瘦,12~36h病猪脊椎骨凸显。病猪在腹泻后48~96h出现脱水死亡高峰,7日龄以下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80%以上,7~10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死亡率在40%左右,10日龄以上乳猪感染病毒性腹泻只要产房内温度达到22℃以上,几乎没有死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产房往往伴随着

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没奶,导致腹泻耐过猪在康复期间饥饿,因而死亡率进一步增加。2013年冬天开始有的猪场妊娠母猪在发生病毒性腹泻的时候会并发流产,流产主要出现在重胎妊娠母猪,流产母猪占猪场重胎母猪比例5%~10% 期间笔者多次采取腹泻哺乳仔猪病料送科研院所做腹泻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造成这几年产房哺乳仔猪严重腹泻的病原主要是流行性腹泻 病毒。还有几次送检腹泻哺乳仔猪的同时挤该窝哺乳母猪奶水2mL送检腹泻病原,发现多数所产哺乳猪发生腹泻的母猪奶水里面含有与腹泻乳猪一致的腹泻病原,说明导致乳猪腹泻的病原很可能是通过母猪奶水感染。 几年来笔者努力寻求各种控制产房7日龄以内哺乳仔猪腹泻的有效方法,然而似乎任何控制其他腹泻病有效的方法对于这个腹泻病都无明显效果。有的方法对某一个猪场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其他猪场却治疗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治疗措施执行不到位、猪场条件不同或者病毒毒力强弱不同等因素导致相同的治疗措施在不同猪场出现较大差异的治疗 效果。 纵观这几年规模猪场产房腹泻病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以下特点: 1)发病日龄越大病情越轻,只要发病超过10日龄一般就没有大的损失。 2)病情传播迅速,往往一栋产房只要1~2d时间就可以感染绝大多数哺乳仔猪。3)所带哺乳仔猪发生腹泻的母猪泌乳性能迅速下降。因此要控制产房哺乳仔猪腹泻必须采用综合措施,延缓病情传播速度,让还未感染腹泻的哺乳仔猪尽量不感染或者日龄大一点再感染。发生了腹泻的哺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级高牧医042 学号200401015227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姓名盛吉吉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王冬梅职称实验师 日期2009.5.20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盛吉吉 【摘要】本病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流行性腹泻。季节性很强,以11月至第二年2月底发生较多,各类年龄都可感染。病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的增长而下降,1-5日龄内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也高,几乎100%,断奶,育肥、种猪症状较轻微,病死率很低或无病死。此病传播迅速,仅数日危及全群。 【关键词】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猪;肠道性传染病 1.发生与分布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与传染性胃肠炎(TGE)相似的疾病,在我国长期被误认为是TGE,1976—1977年,在比利时一些主场发生各种年龄的猪急性腹泻。1977年,伍德氏在英国报道类似疾病,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潘萨尔特氏在比利时,查西氏在英国发现此病,其后,在欧洲的捷克,西德等许多国家发生流行。我国在1964年前后开始发生冬季拉稀病,每年冬季11月份起发生流行,春节前后达到高峰,流行面广,数省数县连续发生,不论猪大小,性别,品种,均可发生,但病因不明。国内从70年代起开始研究病原,分离出几株病毒,如上海的“华株”,辽宁省的“辽株”,吉林省的“吉株”,福建省的“龙株”等,均认为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但抗原似乎有差异。在80年代,长春是高德荣氏等通过TGE的Miller株与4个地方毒株的免疫荧光交叉反应,兽医大学朱维正氏等通过吉株,华株与通化株的免疫荧光实验,均证实与猪流行性胃肠炎不同,直到1983年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从比利时引进CVLA株免疫血清,证实华株为CVLA,才正式肯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2.病原

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动物医学熊杰内容摘要: 仔猪从出生到断奶经历了大量的应激,包括各种微生物、饲养环境、温度、断奶、日粮转变等。随着日粮等改变,其肠道微环境发生相应改变,主要是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转变,肠道生理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一系列改化。在上述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伴随着方方面面的刺激,都可能造成小猪在哺乳期间和断奶前后发生各种腹泻,本文从病原性因素、生理性因素、饲料、应激、以及环境等因素出发,分析了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从免疫、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综合性预防措施,并讨论了治疗断奶仔猪腹泻的方法。 关键词:断奶仔猪腹泻病因预防治疗 目前,断奶仔猪腹泻是最常见、最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也是引起断奶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断奶仔猪腹泻在养猪业中危害居首,导致仔猪成活率降低,饲料报酬降低,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形成僵猪;同时由于腹泻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做一综述。 一、发病原因 病原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

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 1 细菌性腹泻 病原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大肠杆菌为消化道内的常在菌,早期寄生于仔猪的结肠内。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 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同时,断奶应激还会使循环抗体水平降低,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引起仔猪抗病力弱,这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大量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2病毒性腹泻 当仔猪感染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时,病毒侵袭细胞,使受感染的细胞变性、坏死,随着肠绒毛细胞损害程度的增加,腹泻的严重性增加。当病毒侵袭整个小肠时,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发生破损后,小肠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液体排出量增加,肠内大量未被吸收的固体物质自身吸附水分,以保持肠内渗透压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加重腹泻的危害。仔猪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易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性腹泻,尤以冬春季节多发,气温突降是诱因生理性因素 1 胃酸分泌不足 胃肠酸性低出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游离盐酸,一般从20天开始才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以后随年龄增加。仔猪至少在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