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校复习专用】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20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名校复习专用】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20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名校复习专用】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20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名校复习专用】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20届九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的根本原因

B.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C.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具有较大的偶然性

2.“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引起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战争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拿破仑对外战争

D.美苏冷战

3.1939~1945年的德国,国内劳动力奇缺,在兵工厂中,老人和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德国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

失 B. 德国已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

C. 德国积极扩军发动世界大

战 D. 德国遭到巴黎和会严厉制裁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苏维埃政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

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5.罗斯福曾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A.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B.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C.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

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6.下列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

化 B. 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C. 重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D. 按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7.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军事对峙

B.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全世界

D.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8.学者们喜欢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某个国家:“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这个国家是()

A.俄国

B.日本

C.英国

D.德国

9.当前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下列哪些因素对中东局势造成了影响()①种族问题②社会制度问题③大国介入④宗教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的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莫斯科保卫战

11.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一事件标志着()

A. 沙俄覆灭

B. 苏俄诞

生 C. 东欧剧

变 D. 苏联解体

12.1933年10月美国《名利场》杂志封面漫画,作者的真正意图在于()

A.说明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B.讽刺经济危机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

C.反映经济危机造成了美国社会的对立

D.说明美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13.某同学同时搜集了关于尼赫鲁、纳赛尔、毛泽东、卡斯特罗四位人物的资料,由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A.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奋

起 B. 两极格局的形成

C. 非洲殖民体系的崩

溃 D.

“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14.现在,很多欧洲人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能够反映这一观念转变的标志是()

A.

B.

C.

D.

15.造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严重的直接原因是()

A.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太重

C.政府投资太少

D.石油危机

16.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缩减了2/3。这反映出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A.持续时间长

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特大

D.引起政治危机

17.欧盟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下列各项中与这种感觉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欧洲联盟的成立

B.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C.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D.经济全球化加速

18.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期间,苏联经济状况是()

A. 实行新经济,经济迅速恢

复 B. 正在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C. 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位 D. 同时出现经济大危机

19.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A.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B.美苏争霸

C.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D.宗教纷争

20.2017年5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抵达沙特阿拉伯,开始上任后的首次出访。打破传统,首访选择中东,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中东问题的重视,那么中东问题的关键是()

A.伊拉克问题

B.伊朗问题

C.巴以冲突问题

D.叙利亚问题

21.下列属于东欧剧变表现的是()①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②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④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五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原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B. 都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C. 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

争 D. 战后

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23.下列关于非洲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

A.荣耀---这里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B.血泪---在三角贸易中损失了近亿的劳动力

C.觉醒---1952年,埃及在尼赫鲁的领导下实现了真正的独立

D.新生---1990年欧洲殖民体系在非洲彻底崩溃

24.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①大肆屠杀犹太人②对被侵略国家的人民进行残酷杀戮

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④产生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选集》

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赫鲁晓夫先生,您计划进行巨大的改革。这很好!我只想劝告您不要太匆忙。想两步跨过一个大深渊可不容易,会掉下去的。

——1956年赫鲁晓夫访英期间丘吉尔的话

材料四: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材料一中的“革命的第二阶段”指什么革命?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列宁为了纠正错误,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3)赫鲁晓夫针对什么局面进行改革?

(4)根据材料四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5)以史为鉴。你认为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电影《我的1919》中有这样一幕情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愤怒地说:“A国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

材料三: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材料四: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如下表: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

45.2% 28.4% 40.6% 16.5% 8.4%

材料五: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材料一中展示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其中的A国是指哪个国家?而这次会议对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什么重大事件?

(2)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在哪个文件签订之后形成的?结合材料一,二分析通过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体系?

(3)材料三为什么福煦认为并没有和平,而仅仅是休战呢?

(4)根据材料四,在这场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为了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材料五中的罗斯福所说的“革命计划”的含义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是如何依靠“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来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的?

27.二战以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50年~1991年美国、西欧、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

材料二:为提高西欧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有困难的成员国提供援助,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微软公司如今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1)材料一中,西欧、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2)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共同点?

(3)西欧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讲话”在哪一年成为现实,它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

(5)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8.忘记战争,就意味着背叛和平。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反思世界大战的灾难,不断探索防止和消除战争的途径,并做出了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8年,为了决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见了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同盟国的领导人抛弃了这个不太重要的民主国家,试图绥靖希特勒以避免战争,但却枉费心机。

材料二:在战争年代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的事业一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罗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有数据表明,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英美向苏联支援战机18303架,坦克1.3万多辆,反坦克炮5800多门等。

材料四:在结束对德作战整整3个月后,苏联履行自己的诺言,……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援助,也为反法西斯盟国最终击败日本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

材料五:丘吉尔在谈到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时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苏联元帅扎哈罗夫说:日本之所以没有立即对苏联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军事史家富勒指出:美英所引以为幸的是,日本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战,这正是中国抗战对二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果。

(1)材料一中,英法为避免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英法为何“枉费了心机”?(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英国对德国的侵略行为在态度上有何转变?“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罗斯福和斯大林所评价的是哪两次战役?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诺言”是在哪次会议上承诺的?为了履行“诺言”苏联又采取了怎样的实际行动?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一、选择题

1.【答案】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结束战争,但沙皇政府继续一战的态度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引发了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之后,不管人民的死活,实行反人民的政策,继续进行一战,激起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爆发了十月革命,由此可知,战争促进了革命的爆发,ABD说法不准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战争引起了了革命,革命又制止了战争的观点。

2.【答案】B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结束战争,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之后,不管人民的死活,实行反人民的政策,继续进行一战,激起人民的强烈反对,最终爆发了十月革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俄国十月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3.【答案】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939~1945年”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男子都被征兵参加世界大战,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国内劳动力奇缺的现象。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的相关知识。

4.【答案】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的认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BCD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因此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由理论变为现实。

5.【答案】C

【考点】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以及新政的特点。

6.【答案】C

【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和市场机制的作用。C说法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内容。7.【答案】C

【考点】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时间是1932年,根据“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遭遇了严重的打击,C符合题意;A项与经济危机无关,不符合题意;BD两项的内容是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原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日本、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渡过了危机。

8.【答案】D

【考点】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德国的相关知识,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给无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指的是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掌握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制造者,《共产党宣言》诞生于德国。本题难度适中。

9.【答案】D

【考点】动荡的中东地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地区动荡不安,影响该地区不稳定的因素有:种族问题、大国介入、宗教问题、珍贵水资源的争夺、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等等,由此可见①③④符合题意,②社会制度问题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阿以冲突是影响中东地区动荡的主要因素。

10.【答案】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的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重要会议、结果和意义。

11.【答案】D

【考点】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解析】【分析】题干内容“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是对苏联解体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解体。

12.【答案】B

【考点】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到,1929年的美国是个大腹便便的男士,而1933年则成了一个枯瘦如柴且拄着拐杖的男士,可以说明作者是想讽刺经济危机使美国受到沉重打击。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片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1929、1933”进行解答。

13.【答案】A

【考点】亚非拉的奋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尼赫鲁是印度第一任总理;纳赛尔领导了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毛泽东领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玻利瓦尔领导了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因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亚非拉的独立和振兴。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亚非拉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14.【答案】C

【考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欧盟的史实,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欧盟的盟旗是蓝色底上的十二星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欧盟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四幅图片徽标的涵义,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最先加入的有欧洲12个国家。

15.【答案】D

【考点】美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中东石油国大幅度提高了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所以答案选择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掌握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16.【答案】C

【考点】经济大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缩减了2/3”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大,题干材料的内容使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缩减2/3,符合破坏性特别大的特点,所以答案选择C。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掌握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大。17.【答案】C

【考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口袋里的欧洲”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所有欧盟的成员国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被称为“口袋里的欧洲”,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欧盟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除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外,学生还要掌握欧盟成立的时间和意义。

18.【答案】B

【考点】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实行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所以答案选择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取得的成就。

19.【答案】A

【考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解析】【分析】A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起来,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它的形成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B项美苏争霸是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40年代”;

C项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D项宗教纷争是二战后,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还要掌握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日本、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20.【答案】C

【考点】动荡的中东地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问题关键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阿以冲突的焦点是巴勒斯坦地区,所以答案选择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造成中东地区动荡的其它因素。

21.【答案】C

【考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是指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典型表现是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由此可见,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五说法不正确,所以答案选择C。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掌握一分为五的南斯拉夫,苏联解体的时间。本题难度不大。

22.【答案】C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所以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因此C 不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ABD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学生要对比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结果和两次大战的性质。本题难度适中。

23.【答案】C

【考点】亚非拉的奋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C说法不正确;ABD说法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择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非洲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事件。24.【答案】B

【考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意、日三国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是法西斯的特点,①大肆屠杀犹太人是德国法西斯的暴行;④产生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说法不正确,意大利法西斯是因为一战的危害建立的,不是经济危机的影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暴行的表现。

二、综合题

25.【答案】(1)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5)改革要循序渐进;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和满足人民的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要维护社会稳定……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为了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

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同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最终改革失败。

(4)根据材料四“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党,纷纷丧失政权。由于各国执政党的改变,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改变,由社会主义社会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该明白改革要循序渐进;改革要适应本国国情和满足人民的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要维护社会稳定。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从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苏联解体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本题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属于常考的知识点。

26.【答案】(1)巴黎和会;日本;五四运动。

(2)《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凡尔赛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埋下了再次发生战争的隐患。

(4)美国和德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5)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愤怒地说:“A国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展示的是巴黎和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在山东的权利被移交给日本,其中的A国是指日本;并因此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2)根据材料二中“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了,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体系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只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久的存在下去,埋下了再次发生战争的隐患。

(4)根据材料四扥表格的内容可知,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和德国;为了挽救危机,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德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都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实行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已消除经济危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日本、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渡过了危机。

27.【答案】(1)西欧、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比重越来越大)

(2)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都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3)1993年;欧盟的成立。

(4)信息化和全球化

(5)大力发展和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考点】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经济迅速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都得到了美国的援助;都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西欧国家走向了联合,成立了欧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根据材料三“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年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都是因为适当地调整了政策,进行了创新,同时还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由此可知,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应该大力发展和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点评】学生要掌握二战后美国、西欧及日本经济发展的状况,两极格局结束以后,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格局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28.【答案】(1)绥靖政策。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避免战争的愿望落空。

(2)转变:由纵容德国侵略变为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抗击侵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3)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4)雅尔塔会议;苏联对日宣战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5)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打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英法为避免战争采取了绥靖政策,在慕尼黑阴谋中,以牺牲捷克的利益来向法西斯德国妥协,但这种绥靖不仅没有换来和平,反而加速了战争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避免战争的愿望落空。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由材料一的纵容德国侵略变为材料二的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共同抗击侵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全世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民族”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根据材料三中“斯福高度赞扬苏联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把发生在苏联的一次胜利称为二战的转折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评价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据材料三中“斯大林也曾盛赞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一次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所评价的是诺曼底登陆。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在反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对日本宣战,为了履行“诺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和“日本之所以没有立即对苏联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军队被牵制在中国”和“这正是中国抗战对二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果”的信息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打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重要会议、结果和意义。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英语试题 含答案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英语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满分135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共1 0个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 0分) 根据题意,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It's time I about that essay. A.get down to think B.get down to thinking C.got down to think D.got down to thinking 2.The proposal that smart devices should carry security labels was introduced a voluntary basis at first, which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at these devices were able to put consumers' privacy and security at risk. A.on, based on B.by, based on C.on, was based on D.by, was based on 3.She couldn't stop crying when her father gave her on the wedding. For all these years, it's been the two of them looking out for each other. She never gave in any difficulty in life, and her father never gave up her even though she failed for more times than most people could handle. A.off, on, to B.out, with, for C.away, to, on D.up, for, with 4.Our camping trip was by the heavy rain brought by the typhoon that mercilessly several coastal cities and left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homeless. A.burned, destroyed B.harmed, damaged C.spoiled, damaged D.ruined, destroyed 5.She is a popular leader in the company because she treats the people who work for her as her

1马克思主义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在我校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 1、课程初步建设。早在20世纪前半期,李大钊、李达等皆先后在北京高师讲授马克思主义。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北京师范大学在全校开设了联共布党史课程,其中包括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最初模式。1953年学校建立政治教育系,建成哲学教研室,承担本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同时也承担全校公共哲学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1956年、1960—1962年两次举办了由苏联专家莫洛佐夫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深学者石盘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科研队伍。 2、课程体系初步形成。1979年哲学系成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著教研室、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室、苏联哲学研究室。1981年、198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先后被批准为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体系建设得以展开,教学内容广泛而深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教学和课程设置方案,编写了大量的课程讲义和课程资料,翻译了苏联的一些相关教材,形成了由齐振海、彭万春、曲家齐、王卫国、杨镜江、刘继岳、陈仲华、马润青等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的队伍。特别是认识论的专题与教学研究取得显著成就,齐振海教授主编的《认识论新论》(1988年)在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要探索和创新,该书的出版,引起哲学界强烈反响,被当时国家教委选定为高校哲学教材。

3、课程体系逐步完善。1990年底,本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199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相关教研室合并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加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术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价值哲学、管理哲学等一批新兴的相关课程;编写出版了北京市师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袁贵仁主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的哲学》、《价值学引论》等一批教材;袁贵仁、唐伟教授等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实现了教学队伍的年轻化;围绕课程体系,到1999年学科成员先后承担了“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等9项国家或省部级重点课题;培养了毕业硕士研究生78人,毕业博士研究生16人,1 篇博士论文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 4、迈向精品课程行列。 自21世纪初开始,杨耕、张 曙光教授的引进,一批年轻教 师的选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队伍有了新的结构性变 化。2002年1月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前 茅。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有计划、 分步骤地将该课程作为一门 精品课加以建设。在本课程的 指导思想的确定、课程模块的 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教材体 系建设、教学方法的探索等方 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学科人员作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研究与编写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和核心成员,积极主持着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课教材的改革与制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本课程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精品课程的基本条件。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会计学专业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最早创立的专业之一,我校前身为铜陵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从1986年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学及相关专业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入门课程,也是学好会计学及相关专业的一把钥匙。该课程在我校的发展有着与会计学专业一样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基础会计》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也是本学院会计学专业调整、改造与建设的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历程,是我校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与学术梯队的建设历程,是我校会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历程。 1、1986年~1992年:教学内容以簿记核算原理的基本内容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名为“会计学原理”,并以现代会计应涵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依据,调整和改造了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会计学“三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上。 2、1993年~1999年:为充分体现该课程在所有专业课中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将该课程的名称由“会计学原理”更名为“会计学基础”,并在我国会计改革风暴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外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大胆调整和改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对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和更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环节—会计学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2000年~至今:在全面建设和完善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为契机,围绕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在全面调整二十一世纪会计人才培养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加充实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目标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从构成课程建设诸要素入手,实现了新一轮的课程建设目标,使该课程的建设达到了一定水平。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构成:一是讲述会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具体包括会计概念、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等内容;二是讲述会计信息是如何通过传统的簿记系统生成的,具体包括账户与复试记账的应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循环与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三是讲述会计信息的报告系统,具体包括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与编制原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内容。具体分为以下11章内容: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三章? 复式记账 第四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 第五章? 会计凭证 第六章? 账簿 第七章? 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第八章? 帐户分类 第九章? 财产清查 第十章? 会计报表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

广东省实验中学小升初入学试题(共5套)

广东省实验中学小升初入学试题 (全卷共4页,60分钟完成,满分120分) 一、计算题(共34分) 1、 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1分,共12分) 31+52 = 32-52 = 43+83 = 21-61= 53×97 = 712×1514 = 74÷148 = 95÷6 5= 1.5×0.4= 10÷2.5= 2.4×5= 0.78÷1.3= 2、 解方程。(每小题3分,共6分) (1)45x -83x=27 (2)3x -52×43=59 3、 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每小题4分,共16分) (1)54-85÷65 (2)57-52÷157-71 (3)0.8×0.95+0.3×0.8 (4)154×[(43-127)÷9 4 ] 二、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据报道,2009年元旦广州市七大主要百货销售额达10400万元,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大约是( )亿元;如果保留整数是( )亿元。 2、 6 13 时=( )时( )分 2009立方分米=( )立方米

3、六年级男生人数占全级人数的53 ,那么六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如 果全年级有学生190人,其中女生有( )人。 4、在8 5、11 6、1611和4029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5、甲乙两地相距175千米,要画在比例尺是1:2500000的地图上,应画( )厘米。 6、 9.42cm 7、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是3分米的圆锥,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比它大( )立方分米。 8、右图中每一个图形都是由一些小 △组成的,从第一个图形开始, 小△的个数分别是1,4,9……,那么 第八个图形的小△个数一共有( )个。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圆柱体的底面积与底面半径成正比。 ( ) 2. 15 12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 3. 冰冰年龄是爸爸的 5 2 ,那么爸爸与冰冰年龄的比试5:2。 ( ) 4. 两个假分数的乘积一定大于1。 ( ) 5. 如果a0) ( ) 四、选择题(括号里填写正确答案的字母编号,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面各式中,计算结果比a 大的是( )。(a >0) A. a × 21 B. a ÷2 3 C. a ×5 3 D. a ÷53 2、如果a 是b 的75%,那么a : b=( )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最新资料推荐------------------------------------------------------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第八章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基本知识体系: 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一)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 20 世纪 50 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50 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教育部于 20 世纪 50 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学,并在中国推广苏联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间,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 来自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1/ 10

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 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 80 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是从各地自发进行的试验开始的,这些试验从单科扩展到了整体,从城市扩展到了农村,对幼儿园课程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在这些试验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 可以说,这些试验所针对的问题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 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 1989 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二、当代中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一)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 1、五指活动课程的含义: 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稚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他所谓的五指活动:陈鹤琴以 5 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2、陈鹤琴的儿童观: 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综影,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

课程的历史沿革-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课程的历史沿革 (1961-2003) 历史沿革表明,本课程历史悠久,梯队、年龄结构合理,代代相传,环环相扣。 1961年初,全增嘏先生以“现代外国资产阶级哲学批判”的名义率先在国内独立开设“现代西方哲学”课程。1961年下半年—1965年,刘放桐接替全增嘏先生承担整个课程的教学,并编写出了较为系统的教学大纲和相当一部分流派的讲义。1966年—1977年由于十年动乱教研工作停顿。1977年起,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得到恢复。全增嘏在尹大贻、陈京璇、黄颂杰等辅助下酝酿主编《西方哲学史》(含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重新着手编写现代西方哲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1979年,为了加强现代西方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刘放桐、黄颂杰、张庆熊等从西方哲学史教研室分离出来成立了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吸收了原在马哲的陈学明参加(他于2002年才重返马哲教研室)。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由此得以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1980受教育部委托分别开设了“全国现代西方哲学教师进修班”(义务性),为一些兄弟院校培养本课程第一批师资。1986年再次开办。 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刘放桐主编的我国第一部《现代西方哲学》教材。它最早为我国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份虽并不完善、但较完整的教学框架和较系统的材料,它在80年代一直是国内本学科使用最广的教材。同年全增嘏获准设立国内第一批西方哲学史博士点。1983和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由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大部分统稿工作由黄颂杰担任),其中下册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属“现代西方哲学”。 1985年起,文革后研究生毕业留校的俞吾金、张汝伦、王新生、汪堂家、莫伟民、佘碧平等继刘放桐和黄颂杰、张庆熊、陈学明等人之后先后开始参与现代西方哲学课程的教学(由辅导到主讲)。他们逐渐成了本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主力,使本学科始终能生气勃勃。

①2018年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

①2018年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 招生数学真卷 (满分:100分 时间:7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分数的应用)下面各式中,计算结果比a 大的是( )()0a >。 A.1 2 a ? B.3 2 a ÷ C.35 a ? D.35 a ÷ 2.(化简比例)如果a 是b 的75%,那么:a b =( )。 A.3:4 B.4:3 C.4:5 D.7:5 3.(等腰三角形性质)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的度数是45°,这是一个( )三角形。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等边 4.(银行利息)张远按下边的利率在银行存了10000元,到期算得税前的利息共612元,他存了( )年。 A.五 B.三 C.二 D.一 5.(立体图形)把28.26立方米的沙子堆成高是3米的圆锥形沙堆,沙堆的底面积是( )平方米。 A. 6.28 B.28.26 C.12.56 D.9.42 6.(因数)某班有学生52人,那么这个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可能是( )。 A.8:7 B.7:6 C.6:5 D.5:4 7.(正比例的定义)买同样的书,花钱的总价与( )成正比例。 A.书的本数 B.书的页数 =C.书的单价 D.不能确定 8.(割补法)如图,阴影部分的周长是( )cm 。 A.π B.2π C.4π D.2.5π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9.(四舍五入)据报道,2009年元旦广州市七大主要百货超市销售额达l0400万元,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 亿元,如果保留整数是 亿元。 10.(名数互化) 13 6 时= 时 分 2009立方分米= 立方米 11.(按比例分配)六年级男生人数占全级人数的3 5 ,那么六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如果全年级 有学生190人,其中女生有 人。 12.(比较大小)在561181116、、和 29 40 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13.(比例尺)甲、乙两地相距175千米,要画在比例尺1:2500000的地图上,应画 厘米。 14.(分类思考)如图是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原来这个圆柱的体积可能是 或 cm 3。(π 取3.14) 15.(圆柱与圆锥)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是3分米的圆锥,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一个与它等底、等 高的圆柱的体积比它大 立方分类。(π取3.14) 16.(找规律)如图中每一个图形都是由一些小?组成的,从第一个图形开始,小?的个数分别是1,4,9…, 那么第八个图形的小?个数共有 个。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7.(正比例的定义)圆柱体的体积与底面半径成正比例。 ( ) 18.(有限小数的定义) 12 1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 19.(归一问题)今年冰冰的年龄是爸爸的2 5 ,那么爸爸与冰冰今年的年龄比是5:2。 ( ) 20.(分类讨论)两个假分数的积一定大于1。 ( ) 21. (比、分数、除法互化)如果a b <,那么a 与b 的比值一定小于1。()0a > ( ) 四、计算题(共30分) 22.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1分,共12分) 12 35 += 2235 -= 3348 += 1126 -=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一、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小学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1978年至1983年屈原农场八分场共有小学学校8所,分别命名: 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二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三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 1983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四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 1985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八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 1986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五小学和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七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第六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北区联校,1990年下学期再次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菱湖学校。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菱湖小学。 1990年8月撤屈原农场八分场第一小学,师生并入屈原农场八分场团湖小学,并更名为屈原农场八分场中心小学。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正式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办事处中心小学。

2003年8月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撤菱湖小学和中心小学,并入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命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小学。

二、原屈原农场八分场初中、高中教育发展历史沿革 1978年屈原农场八分场有中学一所,前称为汨罗江农场永红中学,1978年原汨罗江二分场行政区划分,沉凤路以南设立汨罗江农场八分场,学校授名为汨罗江农场第八中学。1978年至1980年期间开设了初中部和高中部。1980年8月全场高中分批撤并而撤销高中部,后改名屈原农场第八中学。2000年设立屈原管理区,学校更名为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2003年全区乡镇合并,白鱼歧办事处与营田镇合并,仍称屈原管理区白鱼歧中学。2004年8月撤校,初中教师分流乡镇学校,学生分流琴棋中学,屈原一中。屈原二中。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课程研究及其历史发展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论》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1924年,博比特出版《怎样编制课程》,将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1923年,查特斯出版《课程编制》,强化了课程编制理论。由此,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早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启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 背景是20世纪初期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详尽地介绍管理理论,这就是“泰罗主义”。其基本假设是:人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是可控的;效率即是科学;科学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路是:选取从事某项工作的正确动作流程以及所使用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对每一个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以将一项工作分析为细小的操作单位,并确定每一操作单位的效率标准;根据一项工作的效率标准,将工人配置于相应的岗位,并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因,使工人处于自己的最高效率和最大生产能力。 由此,“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 博比特是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1.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做准备,而非为了儿童生活。其职责是为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因此,学校中的儿童生活只是手段,未来社会中成功的成人生活才是目的。所以,学校教育终究是社会取向的,学校乃社会的代理机构。 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它并不是一个在儿童心智中储存成人生活所需要的诸种知识的过程。人在本质上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储存器,而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者。因此,教育应是促进儿童恰当地从事生活中诸种活动并取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是“行动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博比特的“教育准备说”与强调知识技能接受的“准备说”是有差异的。 第三,教育即生产。教育是一个塑造,如同钢轨的制作一样。经由这种塑造过程,人格将被塑造成所需要的形态。当然,人格的塑造要比钢轨的制造更为精密,而且包含更多的非物质成分。由此,学校变成了“学校工厂”,学生就是“原料”,教师则是“教师工人”,教育正是为了获得理想成人这个“成品”而对学生这个“原料”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2.课程的本质 既然教育是为成人生活作准备,那么课程自然指向于完美的成人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既然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那么课程内容自然是儿童的活动与经验。所以,在博比特看来,课程就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而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

2020年广东省实验中学中考数学一模试卷(解析版)

2020年广东省实验中学中考数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0这个数() A.是正数B.是负数C.不是有理数D.是整数 2.新冠病毒(2019﹣nCoV)是一种新的Sarbecovirus亚属的β冠状病毒,它是一类具有囊膜的正链单股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也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其粒子形状并不规则,直径约60﹣220nm,平均直径为100nm(纳米).1米=109纳米,100nm可以表示为()米. A.0.1×10﹣6B.10×10﹣8C.1×10﹣7D.1×1011 3.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A.﹣2与B.﹣2与C.﹣2与D.2与|﹣2|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x4﹣x3=x B.x5÷x3=x2C.x?x3=x3D.(xy2)2=xy4 5.在下列因式分解的过程中,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x2+2x+4=(x+2)2B.x2﹣4=(x+4)(x﹣4) C.x2﹣4x+4=(x﹣2)2D.x2+4=(x+2)2 6.已知x=3是关于x的方程ax+2x﹣3=0的解,则a的值为() A.﹣1B.﹣2C.﹣3D.1 7.将抛物线y=2x2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所得到的抛物线为() A.y=2(x+2)2+3B.y=2(x﹣2)2+3 C.y=2(x﹣2)2﹣3D.y=2(x+2)2﹣3 8.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0 B.y随x的增大而减小

C.若矩形OABC面积为2,则k=2 D.若图象上两个点的坐标分别是M(﹣2,y1),N(﹣1,y2),则y1<y2 9.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放入六个形状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所标尺寸如图所示,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A.44cm2B.36cm2C.96cm2D.84cm2 10.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实数根,那么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A.k≤1B.k<1且k≠0C.k≤1且k≠0D.k≥1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1.使式子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 12.把多项式9m2﹣36n2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M(﹣2,3)与点N(x,3)之间的距离是5,则x的值是.14.已知函数y=﹣x2﹣2x,当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 15.实数a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2|+=. 16.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A、B的横坐标分别为﹣3、1,与y轴交于点C,下面四个结论: ①16a+4b+c>0: ②若P(﹣5,y1),Q(,y2)是函数图象上的两点,则y1<y2; ③c=3a; ④若△ABC是等腰三角形,则b=﹣或﹣. 其中正确的有.(请将正确结论的序号全部填在横线上) 三.解答题(共9小题) 17.计算:.

课程介绍历史沿革建设规划

课程简介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或机械为主的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机械制造过程概述、机械加工工艺系统、表面成形和金属切削过程、机械加工方法和装备(含车削、铣削、钻削、磨削、齿形加工、精密与特种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含机械加工精度的实现、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加工误差分析、加工表面质量和夹具设计)。前导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等,同时开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等技术基础课,后续课程有《模具制造工艺》等专业课程。 2004年学校升格为大专,生源是高中毕业生或中职对口单招生,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改革,在原《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将原机械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按照重基础、多图表、知识新、重实用的原则将《机床夹具》、《金属切削刀具》整合而成目前的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该课程与其它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专业课(数控加工与编程、模具制造工艺)衔接紧密,是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参加工作所必需的机械制造理论与知识的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全貌的了解与把握,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艺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

分析解决现场工艺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对制造系统、制造模式选择决策的能力。 历史沿革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原名湄洲湾工业学校)创建于1985年,机械类专业随着学校成立而诞生。主要开设专业有数控、模具、机电、机修、计辅、工业设计等,覆盖面较广。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总学时偏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偏少。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机械系除数控、机电等专业,又增设了、模具、机修、计辅、工业设计等多个相关专业。对机械制造类课程的知识需求也有了很大变化。课程组以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对机械制造系列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整合了传统机械制造类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和《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专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删了部分课程内容。并将其作为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我校从原来的中专、五年制大专教育向三年制大专教育及三年制高职教育转变过程中,在课时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了以机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上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在课程内容上以“必须、够用”为度,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高职的培养目标,符合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近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该门课程的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等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和进一步的整合,陆续选用了高职高专多个版本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材。 几年的实践表明,对机械制造类课程的改革体现 增强了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消除了重复的内容,压缩了学时; ②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先金工实习,后讲授课程,再进行生产实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精选文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反思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38) 民办教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我们熟悉的孔子的私学,还是宋代的书院,抑或近代的教会学校,都构成了我国古代、近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民办私立学校在社会主义的公有化改造中逐渐消失,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得以重新恢复和快速发展。60年来,民办教育的消失和发展繁荣,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回顾和总结6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经验,非常有意义。而如何在快速发展之后继续发挥民办教育不可分割的教育主体 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私学发达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消失 在传统社会,私学与官学构成互补的教育体系,而且兴旺发达,形成了我国教育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办学成绩和影响力甚至在某些阶段超过官学许多,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据新中国成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①,教会和私人办学的数量甚至占据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大规模存在的私立学校,对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私学不论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的发达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 争鸣还是宋代书院、近现代的教会学校、私人办学,其办学的成绩和学术的交流都反映了私学的发达对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私学的发达,弥补了官学的不足,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如村学、冬学、义学、族学、家塾、社塾、学馆、书屋、书堂、书院、村塾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的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私学的发达,使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呈现出十分发达的局面。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积累,特别是在蒙养教育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上。 但是,私立发达的景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即告一段落。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对旧教育包括私立学校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2月20日,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全国学联扩大执委会上作《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报告并提出:“坚决地和有计划地、有步骤地改革旧教育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制度。”1950年8月14日,教育部经政务院批准颁布了《私立高等学校暂行管理方法》规定,私立学校的行政权、财产权及财产所有权,均应由中国人掌握,所有高校到1952年底全部改为公立。依据这一精神,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接办中小学的指示”,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的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管,改为公办。随着这项工作的完成,民办教育在中国土地

课程的历史演变

我国课程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的课程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是以“明人伦”、教化天下为课程目标,以倡导人文精神儒家经学课程为主体,射、御、律、算等艺能学科为两翼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它起源于西周的“六艺”,奠基于孔子的“六经”。主体课程确立于西汉,结构体系形成于唐代。经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丰满和完善。在两千年的古代教育史中它始终发挥着服务政治、关怀人生的现实价值,但终因知识体系和思想的局限而成为近代教育改革的焦点。 1.起源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六艺”课程 夏、商、西周的学校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的教学科目,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化的课程体系——“六艺”。其中“礼乐”承担着政治宗法及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为“六艺”之首;“射御”为射箭和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属军事教育范畴,也含身体锻炼成分;“书数”为识字和计数教育,属基本常识范畴。这是一种文武兼备、知能兼求的课程设置体系,是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渊源。 2.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六经”课程 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奠基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是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时期。诸子百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著书立说,办学收徒,传授各自的教学内容。儒家教礼乐,墨家教生产和军事技术,法家以法为教。由于汉初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后世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演变成为儒家人文课程体系,孔子也就成为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的奠基人。 孔子尊崇周礼和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并编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孔子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除《乐》经亡佚外,其余五经自汉以后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也是最基本的教学科目,它作为中国古代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主体课程一直延续至清。“六经”的课程体系具有偏重社会人事、敬鬼神而远之,重人文轻自然、又于人文中见自然,轻视劳动教育、排斥手工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三个特征。 3. 形成和确立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从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上为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汉初的董仲舒和汉武帝则将孔子的课程内容及设置以教育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获得汉武帝的采纳。 这一政策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确立儒家经典为学校教育的唯一教材。同时这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也标志着儒家经学在中国古代人文课程体系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但是“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仅罢黜了除儒学以外的百家学说,而且也将周孔的艺能学科排除在学校教学计划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这说明 A.国家一统局面被打破B.各部族交融得到加强 C.宗法制度已走向瓦解D.周王室势力开始衰落 2.据下表1可知,3世纪上半期 表l汉魏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摘编自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A.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B.汉代选官制制度得以延续 C.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 3.唐宋时期人们注重服饰仪表,有“衣裳不知洁,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 的诗文记述;朱熹更指出“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据此可知唐宋时代 A.理学观念影响了生活服饰B.礼仪教养的准则深入人心 C.史料实证可借助诗文记述D.崇尚穿着折射了社会富有 4.982年,北宋太宗下诏,将荒芜的土地分给那些“勤稼穑”而缺乏种子和土地的农户。并要求“明立要契,举借种粮......,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1155年,南宋高宗下诏:“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即开具田段、坐落去处、所纳租课数目,另行招人承佃。” 这说明宋代 A.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B.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

毛中特精品课程建设状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状况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势,从而有力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辈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活动50多年来从未间断。 按照教育部1998年《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以下称“98方案”)的规定,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即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门课程,作为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具体规定,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充实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5上半年,中宣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对“98方案”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其明确规定:高职高专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由于我校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研究》的任务,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编写和出版了针对高职院校使用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经湖北省教育厅的同意,我校于2006年春季在全体05级学生中开始实施该课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课前,由资深教师对全体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本课程于2006年4月被列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统一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7年春季开学,在2006级学生中开始实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并一律使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的新教材。为使教师明确新教材的体系结构、特点、重点,全面、准确领会中央关于开设这门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央关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导方针,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