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_保护和发展_张姿艳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_保护和发展_张姿艳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保护和发展
张姿艳潘海熊
【摘要】本文从分析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7个主要特点入手,然后针对在保护和发展‘I,.村落。},所而临的一此l:要问翘,例如
缺乏专业管理、老屋年久失修、环境质量差、民俗民风的消失等,提出rll:只、土圳本的保护措施:①综合评价.}!村落,明确村落特
点、性质、功能和定位;②划定村落保护区和历史保护街区,明确规划保护范t1,实行分级保护;③提高:},建筑维修保护和改
造利用技术,保持地方风格和传统风貌;④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⑤建IX I健个保护制度;最后简要地叙述J’对楠溪汀古村落
的发展策划。
【关键词】楠溪汀;占村落;保护;发展
引言
村落先于城镇,是人类聚落的起点。长期以来,它一
直是人类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的体现。它通过建筑、人与
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其朴素、简洁的造型,因地制宜、
生动活泼的布局,为人类展示了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
经塑造与原初元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乡村较城
市而言,更是人类灵魂的庇护所,在那里人与自然之间亲
和友善的交往,人与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
突、患难相恤”的情谊,人与万物本源的接近,使乡村在许
多人头脑中是祥和宁静,充满人情温馨的乐土。
然而,在当今社会,农业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变
化,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的道路扩展到农村的广大腹地,
现代化所到之处,古老淳朴的田园景色,“温情脉脉”的宗
法关系以及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都被破坏无遗,凋敝的乡
村成为城市工业化的牺牲品。大量的侵犯土地、人口外
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乡村的生命力。
楠溪江地区位于中国浙江省永嘉县内,其间散布着很
多中国传统村落和民居。与其他地区不同,楠溪江古村落
的肌理不是以方格网为基础的,它顺应自然,依山就势,独
具特色。楠溪江流域灿若繁星的古村落,与其连绵不绝的
山JI}和不断更迭的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然
而,随着人们对住房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地区与建筑文
脉大相径庭的房屋出现在古村落中,严重影响了村落的景
观。
2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特点
楠溪江古村落是我国历史遗产的一部分,闻名遐迩,
享誉全国,成为楠溪江重要的旅游资源。楠溪江古村落作
为一个群落,反映了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这个群落中的每一个古村实施
保护十分必要,这对挖掘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
要的意义,对当今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

2. 1呆族文化突出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
“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中4 }1占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为基础ifi形成的,因此许多村落从起
源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楠溪江古村落也不例
外。各村都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个相对封闭的社会
单几,般是一村一姓或姓多村如苍坡、方巷为李姓
聚居之地,芙蓉、坦下为陈姓聚居之地,花坦、廊下为朱姓,
蓬溪、鹤阳为谢姓,茗番、豫章为胡姓等等同时每个宗族
各有其自身严格的宗法,有祠堂等礼仪建筑,各姓还按天
干地支每隔若干年份重修宗Alf
2.2选址布局巧妙
占村落在干流的卜游、‘},游、各个支流,适应于各自不
同的立地环境而巧妙布局,t二要表现为山地型、盆地型、临
水型等几种类型。山地型是指地处山区、用地狭窄、地形
变化复杂的村落,这些村落l二要在楠溪<<:卜游地区。山地
型村落布局般都依lh就势、下循规蹈矩,形成的村落步
移景异,画意盎然。典型的如黄南乡的林坑村。盆地型指
地处中游河谷盆地和平原,地形相对开阔、平坦,周围大片
田园和山水环抱,文化和经济Il对比较发达和先进的村
落,这些村落布局遵循一定的风水学说,采用文笔峰、腰带
水等空问意想。盆地型村落一般格G,)完整,常有寨墙、寨
门、整齐的街巷系统等,规模发展也比较人。典型的如岩
头、芙蓉、苍坡、枫林等村‘临水rQ则是指位J’.临河地段、
背山面水的村落一般由于用地条件有限,村落因山就水,
整体形态自由,朝向不拘格为i涉水交通的方便,有
旋步从对岸通往村门,桥边、何边有洗衣、休息的场所,生
活气息浓厚。典型的如蓬溪、鹤阳
2.3公共设施齐备
古村落中寨门、寨墙、街巷、旋步、池All, I排水设施等各
类基础设施完善,可以分为防护设施、’}几r舌基础设施、交通
设施等类型。寨门和寨墙是村落的防护设施,寨墙高仅!
}2m,四方有门,高等级的寨门有--1lt; T:M,的,ft-.门,低等级
的门则简单到只有一个豁日L许多村落都有·条卜街,作
为街巷系统的主要交通和生活轴线,l片街布置牌坊、重要
529
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历史文化保护
的公共建筑和豪门大宅等,铺地考究。旋步是楠溪江流域
涉水渡河的主要设施,比桥更常见,具有防洪和美观的双
重功效,同时作为堰坝蓄水以供灌溉之用。池塘在很多村
落中心都有,既有储水灌溉、防火防灾的作用,在很多村落
还被赋予文化和景观的涵义,表达了规划布局中的风水理
念。村寨道路两侧和寨墙外围,

一般都有完善的排水系
统,把村内的污水排出。
2.4民居风格朴素
中国古代民居,既讲究外形上的艺术效果,又注重内
部空间的合理组合。楠溪江古村落朴素而美观,房屋的体
型自由,不受程式的束缚,同时高低错落,虚实相映,显得
活泼而统一。房屋的位置,或山麓,或水边,家家门日都有
一幅天然的画。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未经斧凿的原木和蛮
石,随弯就曲,绝少雕琢,使住宅与周围的山川草木天然和
谐。由于巧妙利用了原木、原石的本色和形式,使房屋显
得浑然天成,给人以“清水出芙蓉”的感觉。
能看到村外的蓝天碧水、青山绿畦。正如《后汉书.仲长
统传》记述:“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地环匝,场圃
筑前,果园树后。”
2.7风情习俗独特
古村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婚
嫁、节庆、祭典、特产、风物、传说、戏曲、〔艺、宗族关系等
习俗。每隔一定时间要修族谱,这是宗族传统文化延续的
必要程序,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特有内容。楠溪江流域曾经
盛行并被推演到极致的永昆已经被列入世界无形文化遗
产。此外还形成了许多本地特有的手工业、饮食加_〔业
等,比如麦饼、田鱼等作为传统饮食产品备受好评,地方特
色浓郁的婚俗表演也成为民俗风情体验的重要内容〔.
2.5建筑历史悠久
古村落的识别标志,首先是她的历史建筑。一个古村
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
的文化。
丽水街300m的长廊90多家店铺,俨然是现代商业步
行街的雏形,揭示了元代时期商人集聚的热闹场面;枫林
浦亭街的惠日寺,始建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由此可
以见证旧时枫林佛教的兴盛;芙蓉村的车门,表达的是芙
蓉村民的节气和追求;方巷村的“送弟阁”和苍坡村的“望
兄亭”,向人们诉说着兄弟间的感情深笃,相互尊重。
2. 6生态景观宜人
古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
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
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中国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
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
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地
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
村落错落有秩,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
生态景观。
楠溪江古村落规模均非鸿篇巨制,大多为小巧玲珑,
清新可人,构件也如吟诗作词一般.开合自然,起承转合灵
动自如。居所都

是低围墙、敞开式庭院,站在家里抬头就
3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3. 1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缺乏专业规划管理,新的建设正在逐步破坏传
统风貌
改革开放以来,旧有的居住环境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
新的生活方式的需要。于是,村门出现了一批改建、翻建、
新建的房屋。新材料和新风格的出现,破坏r古村落和谐
宁谧的氛围。尽管管理部门意识到保护占村落的重要性,
但由于没有专业规划控制,势必产生新建筑与旧建筑相对
立、新村包围旧村的后果,使传统古村落的风貌难以延续。
3. 1.2大多老屋年久失修,维护与发展处于两难的境

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部分老屋已经损毁、老化,有
的甚至已经倒塌。由于村民更热衷于建造宽敞明亮的新
房而不屑于对老屋进行修补,老屋便被废弃、闲置或挪用,
以致于不少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屋成为牛棚羊圈,加速了老
屋的老化或毁坏。大部分村落保留的古建筑数量都不到
原来的一半,有些已经仅仅是零星点缀,如芙蓉村的芙蓉
书院、岩头村的水享祠已倒塌。
3. 1. 3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村内环境质鼓差
古村落内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排污系统,厕所多是在院
落外空地上随意建造;由于村内养牛、养鸡的农户较多,许
多牛棚鸡圈也是见缝插针地乱搭乱建;村内绿化1二要为各
户院落内的自发绿化,没有系统地规划;基础设施条件落
后,脏、乱、差的现象严重,难以满足现代’I}.活‘。旅游发展
的需求,
530
张姿艳,等:楠溪汀流域占村落的特点、保护和发展
3.1.4外邵文化的进人,易使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
观念发生改变
楠溪江古村落居民,几百年来一直生活在安定、祥和
的氛围之中。勤劳、热情、淳朴、憨厚是村民的美德。但
是,随着村民的外出和外部文化的进人,几百年延续下来
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难免会被改变。这样以来,古村落
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淳朴的民风、民俗
及地方文化能否得以延续,值得警惕。
总而言之,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保护和发展。两者既为前提,又互为
保障。
3.2保护原则
3.2. 1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
不能因一时的经济发展需要而牺牲具有重要价值的
文化遗产,村落的规划和建筑要以原有格局的保护为根
本,以原有格局的永续利用为前提,以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为后续手段。
3.2.2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提高人居环境质
量,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3.2.3对古村落环境格局进行整体保护

以整个村落或历史文化街区为基础进行整体保护,延
续原有的整体格局,保护传统风貌。
3.2.4突出重点和地方特色
保护以及规划建设要与地方风格相协调,延续地方特
色。实施上要分清主次和先后,抓住重点集中人力财力物
力进行保护、寻求突破。
3.3保护措施
3.3. 1综合评价古村落,明确村落特点、性质、功能和
定位。
古村落按照其历史、特点、现状、等级进行合理定位,
定位应与村落的价值、文脉相符合。按照古村落综合评定
指标将古村落划分等级,实施分级保护。质量高,保存完
好的古村落进行重点保护,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
岩头、枫林:作为风景区内规模最大的中心城镇,应加
强景观整治,完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成为古村落保护的
窗口和旅游发展的门户。
芙蓉、苍坡:是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的代表,具有极高的
历史文化价值,应恢复传统风貌,加强保护和开发,积极申
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蓬溪、棣头、花坦、溪口、屿北:楠溪江中上游谷地古村
落的重要代表,各具特色,是未来村落旅游发展的重要目
的地。
黄南、林坑:上游山地古村落的代表,北部古村落旅游
的门户。
3. 3. 2划定村落保护区和历史保护街区,明确规划保
护范围,实行分级保护。
3. 3. 2. 1保护分区
村落风貌保护核心区:村落内部的建筑、街巷、寨墙、
牌坊等构成的古村落区域,是占村落保护的核心区域,是
体现历史文化环境和传统风貌特色所必须严格控制和保
护的范围〕在此区域的古民居等必须严格保护,井控制所
有建筑的高度、体量和色彩,要求必须控制在2层以内,必
须与传统建筑的色彩协调,铺地’J街道小品(如标牌、路灯
等)应体现传统的风貌特色
外围环境保护协调区:占村落及其周围的山峰、河流、
田园的整体环境。是由视线所及范I M的币要的文物保护
单位、传统建筑物、街道和山体、水体等人文及I"1然要素所
共同组成的占村落外围区域在没有特殊环境标志物的
情况下,设为村落核心区外围2(X) n,的范围
新居住区:随着区域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建设新村以
疏解古村落的压力。现状较为偏僻、交通不便、生产生活
条件不佳、古村落风貌已经不够完榷、人C1规模较小、靠近
重要景点的村落可以考虑山政府创造条件迁往城镇,或另
选新址建设新村。在保护和拧制范ff1l内新建建筑必须严
格遵循保护要求,进行视线分析和空间景观分析,论证审
查后才能进行建设。新房建设要有统一的规划,Y f:意’j环
境的协调,建筑形式可以充分借鉴传统建筑的格

局和风格
特点,古今结合,塑造延续楠溪i1_特色的新风格
3.3.2. 1空间格局
对村落核心区的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要进行裕体保
护,要求体现和保留原有的规划意图和规划布局,保护街
巷、水网、防御系统,保护村落分而和特色景观、确定历史
保护街区,历史街区内的街巷建筑!、认保持原有的风貌和空
间尺度、主要包括:
重要历史街区:芙蓉村的关蓉池一如意街,岩头的丽
水街一塔湖庙,苍坡村的东西池一f_济庙,川下的寨墙
线,枫林的圣旨门街一圣旨门湖,棣头的卧龙岗周边,花坦
的东西主街,蓬溪的状Jc街沿线.溪II的莲池至溪I-I“院等.
水系:岩头水系工程、枫林沟渠网、西岸昆琶片等
寨墙:芙蓉、苍坡、坦卜、屿北等的寨墙.
村落立面:岩头丽水湖、塔湖庙、关蓉卒、苍坡东西池、
仁济庙、块头卧龙岗、枫林圣污门湖、溪日莲池、渠日莲池、
蓬溪康乐亭等。
风水环境与视廊:笑蓉峰的借景、蓬溪周边山水环境
等。
531
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历史文化保护
3.3.3提高古建筑维修保护和改造利用技术,保持地
方风格和传统风貌。
对不同价值和现状的保护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包括保留、修缮、整治、重建。对位于保护地段内的与历史
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要坚决予以拆除。
遵循当地古建筑的基本形式,采用朴素自然的风格,
使用当地的蛮石和原木,如需使用现代材料,则要求尽量
不要外露;细部构件的修缮尽量使用原有构件,做到原汁
原味、修旧如旧;建筑整体尺度适中,亲切宜人,不宜贪求
高大。
3.3.4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特色,而特色是发展的动力之
一,特色消失了,动力便会消失。
楠溪江的民俗,由于交通不便、地理区位比较偏远等
原因,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当地居民的纯朴、好客
的品质,充分而巧妙地利用有限的自然环境条件营造适宜
的生存环境的智慧和勇气,都可以在与当地居民的日常接
触中得到深刻的领会。对于他们生存方式的参与与品位,
对游客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启迪作用。民俗体验主要安排
在各个古村落进行,要求当地居民除了提供清洁、安全的
家庭旅馆床位,还要为游客提供参与农事活动及相关辅导
训练的活动,并在不影响当地村落整体格局、景观的情况
下建设几处展示本地文化民俗的展览场馆或者实践场地,
从而把楠溪江变成一个中国传统农村文化体验和学习的
基地。
3.3.5建立、健全保护制度。
仅仅依靠少数人的苦心经营是无法满足古村落的保
护和发展要求的,必须推

行保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确立
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公共参与体系、监督体系
和资金保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府、地方和个人
的保护意识,下放部分经营权,调动多方力量支持古村落
的发展。
3.4发展策划
完整的古村落风貌,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及丰富的
自然风光,为楠溪江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楠溪
江古村落的资源特色,可以确定其发展方向为“以文化带
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发展”,走文化旅游的发展路线。旅游
开发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旅游业
所特有的先导性和强劲性的产业带动力,可以带来可观的
经济效益,是解决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资金问题的最佳途
径。
3.4. l旅游发展目标
保护楠溪江旅游资源的远真性和完整性,对山水风
景、生态风景、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培育和恢复,实现风景、
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游览方式的高层次、
高品位,组造自然风景环境优美、历史人文特色突出、服务
设施布局均衡、游览线路组织合理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
区,争取古村落群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4.2旅游项目策划
联系上下游、主流和支流的各个古村落,形成古村落
民俗体验游,各自展现不同的文化特征,同时不失楠溪江
古村落文化的整体性。宗祠体验宗族文化,路亭体验民俗
民风,汀步体验渡江涉险之感,书院体验耕作之雅。比较
典型的大型村落的书院、祠堂稍加修缮,可以开辟成古村
落文化展览馆,用以展示村落发展历史,介绍当地的风土
人情。仿效“岭仁人家”自主经营开发旅游建设民营茶肆
的成功模式,通过居民参与的方式为游客提供歇脚和品位
“农家乐”的利民设施。
4结语
在经济蓬勃发展,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茶展开的市场经
济热浪中,如何使静静守候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占村落,既
绽放其迷人魅力而又不迷失方向,关键在于观念和管理,
而观念和管理的实现则又依托于管理制度与保护机制的
构建。
参考文献
昊承照,肖建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J].城巾
规划汇刊,2003(4), 56一60
阮仪认「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I. l_
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处.历史成长呢保护法规文件汇编[Z],
21X)】
陈志华等.楠溪江中游占村落[M]. --联书店,1999
胡念T. 21一南占村落芙蓉苍坡「Ml.浙江摄影出版丰L.2001
53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