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王小凤公开课《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最新王小凤公开课《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难点: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一)什么是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材原则

选文原则

1、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

2、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

3、课外选文与课内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4、从选文内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选贤举能、

展示个性、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勤学励志等。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题有哪些?

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3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4 .比较阅读材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比较角度

二、常见题型

例1、【甲】《马说》【乙】《桓公伐孤竹》(2016·山东省济宁市)

【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例2、【甲】《醉翁亭记》【乙】《满井游记》

山水风光,寄情于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例1、【甲】《曹刿论战》【乙】《秦攻赵长平》(2016·丹东市)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甲】《唐雎不辱使命》【乙】《曹刿论战》(2015·莱芜市)

请分别概括唐雎和曹刿的性格特点。

※常见题型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例1、【甲】《唐雎不辱使命》【乙】《邹忌讽齐王纳谏》(2015·莱芜市)

2、【甲】《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治国犹栽树》(2015·黄冈市)【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

※常见题型3——比较内容异同

例1、【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曹刿论战》(2016·东营市)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2、【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少时诵》(2015·济宁市)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常见题型4——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三、解题策略

(2015·达州市)【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ǎo]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策略一:比较主旨情感异同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须看清;

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

(2016·丹东市)【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

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

策略二

评价人物性格异同: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评性格。

(2014·黄冈市)【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唐)太宗谓侍臣(身边的大臣)曰:“往昔初平京师(京城),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隋朝末代皇帝杨广)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勤恳的样子),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rěn:丰收),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 ___,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____ 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述)(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治国必须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分)选文中提到唐太宗“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并且“不兴徭役”,使得人民可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并获得丰收,安居乐业。)

策略三:比较内容异同: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

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语。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14·东营市)

【乙】兽有猱(读音náo,类似猕猴),小而善缘,(爬树)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很舒服)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

(读音dàn,吃)之,而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荤腥,即美味只意)不敢私,以献左右(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他的左右,表示尊敬)。”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读音liang 二声,腾越蹦跳)大吼乃死。

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策略四:比较写作手法的异同:常用写法记在心,细看文章精筛选。

常用写作手法有: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象征)、正侧面描写、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事说理等。

四、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没有战乱,没有帝王的统治,没有朝代的更替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为人热情,淳朴真诚,充满友爱的理想社会)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念:

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

⑶相与步于中庭于: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弥漫,水天一色。

点拨:(1)运用比喻写月光的空明澄澈。(2)写水天一色的雪景。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小结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五、作业(见打印作业)

板书:

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2、比较形象、个性异同

3、比较内容、情节异同

4、比较写法、表达异同

五、作业

(一)[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

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由是感激()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若嗣子可辅()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只需填序号)

属①zhǔ。连接。②zhǔ。委托,交付。③隶属,归属。④亲属。⑤类。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

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六、能力提高

(一)[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

(二)(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太宗罢朝①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②杀此田舍汉③!”文德后④问:“谁触忤⑤陛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