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站子系统结构

基站子系统结构

数据结构作业系统第七章答案

7.22③试基于图的深度优先搜索策略写一算法,判别以邻接表方式存储的有向图中是否存在由顶点vi到顶点vj的路径(i≠j)。注意:算法中涉及的图的基本操作必须在此存储结构上实现。 实现下列函数: Status DfsReachable(ALGraph g, int i, int j); /* Judge if it exists a path from vertex 'i' to */ /* vertex 'j' in digraph 'g'. */ /* Array 'visited[]' has been initialed to 'false'.*/ 图的邻接表以及相关类型和辅助变量定义如下:Status visited[MAX_VERTEX_NUM]; typedef char VertexType; typedef struct ArcNode { int adjvex; struct ArcNode *nextarc; }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 V ertexType data; ArcNode *firstarc; } VNode, AdjList[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 arcnum; } ALGraph; Status DfsReachable(ALGraph g, int i, int j) /* Judge if it exists a path from vertex 'i' to */ /* vertex 'j' in digraph 'g'. */ /* Array 'visited[]' has been initialed to 'false'.*/ { int k; ArcNode *p; visited[i]=1; for(p=g.vertices[i].firstarc;p;p=p->nextarc) { if(p) { k=p->adjvex; if(k==j)return 1; if(visited[k]!=1)

数据结构 图的基本操作实现

实验五图的遍历及其应用实现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图常用的存储结构。 2.掌握在图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两种结构上实现图的两种遍历方法实现。 3.会用图的遍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 [题目一] :从键盘上输入图的顶点和边的信息,建立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然后以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遍历该图,并输出起对应的遍历序列. 试设计程序实现上述图的类型定义和基本操作,完成上述功能。该程序包括图类型以及每一种操作的具体的函数定义和主函数。 提示: 输入示例 上图的顶点和边的信息输入数据为: 5 7 DG A B C D E AB AE BC CD DA DB EC [题目二]:在图G中求一条从顶点 i 到顶点 s 的简单路径 [题目三]:寻求最佳旅游线路(ACM训练题) 在一个旅游交通网中,判断图中从某个城市A到B是否存在旅游费用在s1-s2元的旅游线路,为节省费用,不重游故地。若存在这样的旅游线路则并指出该旅游线路及其费用。 输入: 第一行:n //n-旅游城市个数 第2行:A B s1 s2 //s1,s2-金额数 第3行---第e+2行 ( 1≤e≤n(n-1)/2 ) 表示城市x,y之间的旅行费用,输入0 0 0 表示结束。

输出: 第一行表示 A到B的旅游线路景点序列 第二行表示沿此线路,从A到B的旅游费用 设计要求: 1、上机前,认真学习教材,熟练掌握图的构造和遍历算法,图的存储结 构也可使用邻接矩阵等其他结构. 2、上机前,认真独立地写出本次程序清单,流程图。图的构造和遍历算法 分别参阅讲义和参考教材事例 图的存储结构定义参考教材 相关函数声明: 1、/* 输入图的顶点和边的信息,建立图*/ void CreateGraph(MGraph &G) 2、/* 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图*/ void DFSTraverse(Graph G, int v) 3、/*广度优先搜索遍历图 */ void BFSTraverse(Graph G, int v)4、 4、/* 其他相关函数 */…… 三、实验步骤 ㈠、数据结构与核心算法的设计描述 ㈡、函数调用及主函数设计 (可用函数的调用关系图说明) ㈢程序调试及运行结果分析 ㈣实验总结 四、主要算法流程图及程序清单 1、主要算法流程图: 2、程序清单 (程序过长,可附主要部分)

数据结构作业电子版

1数据结构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2一个完整的算法应该具有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五个特性 3数据的逻辑结构可分为_____ ______两大类 4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而存储结构是指 5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在物理位置上也相邻是存储结构的特点之一 6为了实现随机访问线性结构应该采用存储结构 7链式存储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8算法分析主要从和这两个方面对算法进行分析 (1)数据 (2)数据元素 (3)数据类型 (4)数据结构 (5)逻辑结构 (6)存储结构 (7)线性结构 (8)非线性结构 第二章作业 一、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后的括号中打√,否则打X)。 1.线性表的逻辑顺序与存储顺序总是一致的。 2.顺序存储的线性表可以按序号随机存取。 3.顺序表的插入和删除操作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时间代价,因为每次操作平均只有近一半的元素需要移动。 4.线性表中的元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同一线性表中的数据元素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是属于同一数据对象。 5.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中,逻辑上相邻的两个元素在物理位置上并不一定紧邻。 6.在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中,逻辑上相邻的元素在物理位置上不一定相邻。7.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优于顺序存储结构。 8.在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中,插入和删除时,移动元素的个数与该元素的位置有关。 9.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是用一组任意的存储单元来存储线性表中数据元素的。10.在单链表中,要取得某个元素,只要知道该元素的指针即可,因此,单链表是随机存取的存储结构。 二、单项选择题。 1.线性表是( ) 。 (A) 一个有限序列,可以为空; (B) 一个有限序列,不能为空; (C) 一个无限序列,可以为空; (D) 一个无序序列,不能为空。 2.对顺序存储的线性表,设其长度为n,在任何位置上插入或删除操作都是等概率的。插入一个元素时平均要移动表中的()个元素。 (A) n/2 (B) n+1/2 (C) n -1/2 (D) n 3.线性表采用链式存储时,其地址( ) 。

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

第4章移动通信基站的组成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投放市场,这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频分复用方式,小区内所有用户共用若干个信道,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话音信号,所以被称为“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应用不久,电信运营部门就发现该系统存在诸多缺陷,如用户容量小,保密性差,各国制式不兼容等等。 面对这一现状,欧洲电信运营部门于1982年成立了一个移动特别小组(简称GSM),开始制定一种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规范。经过6年的研究、实验和比较,于1988年确定了主要技术规范并制定出实施计划。从1991年开始,这一系统在德国、英国和北欧许多国家投入试运行,吸引了全世界的广泛注意,使GSM向着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宏伟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4.1 GSM系统组成 GSM系统也叫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频分多址和时分多址结合的方式,扩大了用户容量,信道中传输的全部是数字信号,保密性能提高。我国参照GSM标准制订了自己的技术要求,主要内容有:使用900MHz频段,即890~915MHz(移动台→基站)和935~960MHz(基站→移动台),收发间隔45MHz,载频间隔200KHz。共124个载波,每载波信道数8个,基站最大功率300W,小区半径0.5~35Km,调制类型GMSK,传输速率270kbit/s。 对900MHz频段,上行(MS→BS):890~915MHZ,下行(BS→MS):925~935MHZ,双工间隔:45MHz,载频间隔:200KHz。 对1800MHz频段,上行(MS→BS):1710~1785MHz,下行(BS→MS):1805~1880MHz,双工间隔:95MHz,载频间隔:200KHz。 GSM系统由3部分构成,即交换子系统、基站子系统和操作维护子系统。如图4-1所示。 图4-1 GSM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4.1.1 交换子系统(SSS) 交换子系统是整个GSM系统的控制和交换中心,它负责所有与移动用户有关的呼叫接续

数据结构--图的应用及其实现

实验六图的应用及其实现 (相关知识点:拓扑排序、关键路径、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功固图常用的存储结构。 2.熟练掌握在图的邻接表实现图的基本操作。 3.理解掌握AOV网、AOE网在邻接表上的实现以及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实验内容 一>.基础题目:(本类题目属于验证性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一]:从键盘上输入AOV网的顶点和有向边的信息,建立其邻接表存储结构,然后对该图拓扑排序,并输出拓扑序列. 试设计程序实现上述AOV网的类型定义和基本操作,完成上述功能。 测试数据:教材图7.28 [题目二]:从键盘上输入AOE网的顶点和有向边的信息,建立其邻接表存储结构,输出其关键路径和关键路径长度。试设计程序实现上述AOE网类型定义和基本操作,完成上述功能。 测试数据:教材图7.29 二>.简单应用题目:(ACM/ICPC训练题,本类题目属于设计性的,要求学生三人为一个团队,分工协作完成)) 【题目三】高速公路 描述 某国共有n个城市(n不超过200),有些城市之间直接有一条高速公路相连,高速公路都是双向的,总共有m条。每条高速公路都有自己的载重限制,即载重最大值。通过车辆的载重不能超过公路的载重限制。如今我们想了解的是,从某一起点城市出发,到达目标城市,车辆最多能带多重的货物。 输入 输入的第一行为两个整数n和m。以下有m行,每行三个整数描述一条公路,分别是首尾相连的城市以及载重限制。然后是一个整数k,即问题个数。接下来k行描述k个问题,每行两个整数表示起点城市和目标城市。问题数不超过一百。 输出

输出包括k行,每行对应一个问题,输出从起点到目标的最大载重量。如果两城市间无路径则输出-1。 样例输入 3 3 1 2 100 2 3 100 1 3 50 2 1 3 2 3 样例输出 100 100 【题目四】最短的旅程 描述 在Byteland有n个城市(编号从1到n),它们之间通过双向的道路相连。Byteland 的国王并不大方,所以,那里只有n -1条道路,但是,它们的连接方式使得从任意城市都可以走到其他的任何城市。 一天,starhder到了编号为k的城市。他计划从城市k开始,游遍城市m1,m2,m3……,mj(不一定要按这个顺序旅游)。每个城市mi都是不同的,并且,也与k不同。Starhder ——就像每一个旅行家一样,携带的钱总是有限的,所以,他要以最短的路程旅行完所有的城市(从城市k开始)。于是,他请你帮助计算一下,旅游完上述的城市最短需要多少路程。 输入

数据结构实验图的基本操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十三/十四图的基本操作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日期2014/06/09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图的主要存储结构。 2、学会对几种常见的图的存储结构进行基本操作。 二.实验内容 1、图的邻接矩阵定义及实现: 建立头文件test13_AdjM.h,在该文件中定义图的邻接矩阵存储结构,并编写图的初始化、建立图、输出图、输出图的每个顶点的度等基本操作实现函数。同时建立一个验证操作实现的主函数文件test13.cpp(以下图为例),编译并调试程序,直到正确运行。 2、图的邻接表的定义及实现: 建立头文件test13_AdjL.h,在该文件中定义图的邻接表存储结构,并编写图的初始化、建立图、输出图、输出图的每个顶点的度等基本操作实现函数。同时在主函数文件test13.cpp中调用这些函数进行验证(以下图为例)。

3、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文件取名为report13.doc。 4、上传实验报告文件report13.doc到BB。 注: 下载p256_GraphMatrix.cpp(邻接矩阵)和 p258_GraphAdjoin.cpp(邻接表)源程序,读懂程序完成空缺部分代码。 三. 函数的功能说明及算法思路 (包括每个函数的功能说明,及一些重要函数的算法实现思路) 四. 实验结果与分析 (包括运行结果截图、结果分析等)

五.心得体会

程序比较难写,但是可以通过之前的一些程序来找到一些规律 (记录实验感受、上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遗留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等。) 【附录----源程序】 256: //p-255 图的存储结构以数组邻接矩阵表示, 构造图的算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char VertexType; //顶点的名称为字符 const int MaxVertexNum=10; //图的最大顶点数 const int MaxEdgeNum=100; //边数的最大值 typedef int WeightType; //权值的类型 const WeightType MaxValue=32767; //权值的无穷大表示 typedef VertexType Vexlist[MaxVertexNum]; //顶点信息,定点名称 typedef WeightType AdjMatrix[MaxVertexNum][MaxVertexNum]; //邻接矩阵typedef enum{DG,DN,AG,AN} GraphKind; //有向图,有向网,无向图,无向网typedef struct{ Vexlist vexs; // 顶点数据元素 AdjMatrix arcs; // 二维数组作邻接矩阵 int vexnum, arcnum; // 图的当前顶点数和弧数 GraphKind kind; // 图的种类标志 } MGraph; void CreateGraph(MGraph &G, GraphKind kd)// 采用数组邻接矩阵表示法,构造图G {//构造有向网G int i,j,k,q; char v, w; G.kind=kd; //图的种类 printf("输入要构造的图的顶点数和弧数:\n"); scanf("%d,%d",&G.vexnum,&G.arcnum); getchar();//过滤回车 printf("依次输入图的顶点名称ABCD...等等:\n"); for (i=0; i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图实验

图实验 一,邻接矩阵的实现 1.实验目的 (1)掌握图的逻辑结构 (2)掌握图的邻接矩阵的存储结构 (3)验证图的邻接矩阵存储及其遍历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存储 (2)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3)进行广度优先遍历 3.设计与编码 MGraph.h #ifndef MGraph_H #define MGraph_H const int MaxSize = 10; template class MGraph { public: 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MGraph(){ } void DFSTraverse(int v); void BFSTraverse(int v); private: DataType vertex[MaxSize]; int arc[MaxSize][MaxSize]; int vertexNum, arcNum; }; #endif MGraph.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 "MGraph.h" extern int visited[MaxSize]; template MGraph::MGraph(DataType a[], int n, int e)

{ int i, j, k; vertexNum = n, arcNum = e; for(i = 0; i < vertexNum; i++) vertex[i] = a[i]; for(i = 0;i < vertexNum; i++) for(j = 0; j < vertexNum; j++) arc[i][j] = 0; for(k = 0; k < arcNum; k++) { cout << "Please enter two vertexs number of edge: "; cin >> i >> j; arc[i][j] = 1; arc[j][i] = 1; } } template void MGraph::DFSTraverse(int v) { cout << vertex[v]; visited[v] = 1; for(int j = 0; j < vertexNum; j++) if(arc[v][j] == 1 && visited[j] == 0) DFSTraverse(j); } template void MGraph::BFSTraverse(int v) { int Q[MaxSize]; int front = -1, rear = -1; cout << vertex[v]; visited[v] = 1; Q[++rear] = v; while(front != rear) { v = Q[++front]; for(int j = 0;j < vertexNum; j++) if(arc[v][j] == 1 && visited[j] == 0){ cout << vertex[j]; visited[j] = 1;

数据结构中图的全部操作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_VERTEX_NUM 100 #define INFINITY INT_MAX #define EXTERN 1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1 #define MAX -1 #define MAXW 10000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bool VisitIf; typedef char VertexType;//顶点数据类型 typedef int VRType; //顶点关系( 表示是否相邻) typedef int InfoType; //弧相关信息

typedef enum{DG,DN,UDG,UDN} GraphKind;//图的类型 bool visited[MAX_VERTEX_NUM]; //邻接矩阵 typedef struct ArcCell { VRType adj;//权值 InfoType *info; }ArcCell,AdjMartix[MAX_VERTEX_NUM][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 VertexType vexs[MAX_VERTEX_NUM]; //顶点向量 AdjMartix arcs; //邻接矩阵 int vexnum,arcnum; //图当前顶点数,弧数 GraphKind Kind; //图的类型 }MGraph; bool VexExist(MGraph G,VertexType v)//判断定点是否在图中{

数据结构图的存储结构及

数据结构图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

1.实验目的 通过上机实验进一步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与要求 要求: ⑴能根据输入的顶点、边/弧的信息建立图; ⑵实现图中顶点、边/弧的插入、删除; ⑶实现对该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⑷实现对该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备注:单号基于邻接矩阵,双号基于邻接表存储结构实现上述操作。 3.数据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图状结构 存储结构: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存储结构 4.算法设计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_VERTEX_NU M 20 typedef struct ArcNode { int adjvex; struct ArcNode *nextarc;

}ArcNode; typedef struct VNode { char data[2]; //顶点就设置和书上V1等等一样吧 ArcNode *firstarc; }VNode,AdjList[MAX 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arcnum; }ALGraph; typedef struct { int data[MAX_VERTEX_ NUM+10]; int front; int rear; }queue; int visited[MAX_VERTE X_NUM]; queue q; int main() { ALGraph G; int CreateUDG(ALGraph &G); int DeleteUDG(ALGraph &G); int InsertUDG(ALGraph &G); void BFSTraverse(ALGrap h G, int (*Visit)(ALGraph

数据结构图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教程 上机实验报告 实验七、图算法上机实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熟知图的定义和图的基本术语,掌握图的几种存储结构。 2.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表定义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解析掌握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类型定义。 3.掌握图的遍历的定义、复杂性分析及应用,并掌握图的遍历方法及其基本思想。 二、实验内容: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 2.图的xx优先搜索 3.图的xx优先搜索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 1.建立无向图的邻接矩阵: 1)源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SIZE 30 typedefstruct{charvertex[MAXSIZE];//顶点为字符型且顶点表的长度小于MAXSIZE intedges[MAXSIZE][MAXSIZE];//边为整形且edges为邻近矩阵

}MGraph;//MGraph为采用邻近矩阵存储的图类型 voidCreatMGraph(MGraph *g,inte,int n) {//建立无向图的邻近矩阵g->egdes,n为顶点个数,e为边数inti,j,k; printf("Input data of vertexs(0~n-1): \n"); for(i=0;ivertex[i]=i; //读入顶点信息 for(i=0;iedges[i][j]=0; //初始化邻接矩阵 for(k=1;k<=e;k++)//输入e条边{}printf("Input edges of(i,j): "); scanf("%d,%d",&i,&j); g->edges[i][j]=1; g->edges[j][i]=1;}void main(){inti,j,n,e; MGraph *g; //建立指向采用邻接矩阵存储图类型指针 g=(MGraph*)malloc(sizeof(MGraph));//生成采用邻接举证存储图类型的存储空间}2)运行结果: printf("Input size of MGraph: "); //输入邻接矩阵的大小scanf("%d",&n); printf("Input number of edge: "); //输入邻接矩阵的边数scanf("%d",&e);

无线基站产品硬件质量标准V

无线基站产品硬件质量标准 使用说明: 1、“编码”说明: 第1、2、3位:“WHB”表示本标准代号。其中“W”表示标准属于无线产品线,“H”表示硬件质量标准,“B” 表示本硬件质量标准适用于宏基站产品。 第4位:问题种类,即下面标准中每一个大编号为一类,按照“A”、“B”、“C”……顺序编写。 第5、6位:该问题种类下的问题序号。 第7位:问题性质,用“A”、“B”、“C”表示。 A类问题: 表示重要问题,严重违反设备安装规范,对设备安全运行存在隐患等问题,必须整改,对于无法整改 的问题,必须知会办事处相关人员,在自检(质检)报告中注明办事处受理人和受理意见。若客户原 因无法整改的问题须与客户签署备忘录,并和自检报告一同归档,若客户不愿签署备忘录时,须征求 办事处相关人员意见。扣分权重大于等于2分。 B类问题: 表示次要问题,违反一般安装规范、工艺等问题,影响设备整体感观,条件允许时必须整改,对于无 法整改的问题,必须在自检(质检)报告中说明原因,必要时知会办事处相关人员。若问题属于客户 原因时,应向客户说明问题对设备运行的影响,建议客户整改。扣分权重小于等于1分。 C类问题: 表示其它问题,安装环境、工程界面外等间接对设备安全运行有影响的问题,尽量整改,对于无法整 改的问题,必须在自检(质检)报告中说明原因,若问题属于客户原因时,应向客户说明问题对设备 运行的影响,建议客户整改。扣分权重为分或不扣分。 2、表中的“说明”栏用于填写检查时出现的具体错误内容。 3、本标准适用产品: GSM、CDMA2000、ETS450D、CDMA-WLL、WCDMA等无线产品的宏基站设备,同类产品设备参 照使用。 4、本标准解释权归深圳市华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室内设备安装

什么叫基站

1GSM无线系统基础知识 1.BSS系统概述 GSM系统可以归纳为三个子系统: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统(BSS)及操作维护子系统(OSS)。其中基站子系统与移动终端又可以并称为无线子系统。 图1-1 GSM系统原理图 BSS在GSM网络的固定部分和无线部分之间提供中继,一方面BSS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实现通信连接,另一方面BSS又连接到网络端的移动交换机。BSS一般可分为通过无线接口与移动台相连的基站收发信台(BTS)和另一侧与交换机相连的基站控制器(BSC)两部分,BTS负责无线传输、BSC负责控制与管理。 3码型变换器(TC):一般置于BSC和MSC之间,所起的作用是GSM系统采用的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线性预测编码(16Kbit/s RPE—LTP-LPC)和A律的脉冲编码(64Kbit/s PCM)之间的码型转换; 4基站控制器(BSC):具有对一个或多个BTS进行控制的功能,主要实现对BTS间切换的智能控制以及对地面信道管理和无线电信道管理,其中包括信道配置、跳频管理、信道选择、链路监视、信道释放和功率控制; ? 基站收发信机(BTS):由BSC控制,? 包括1至多个向移动台提供空中Um接口的收发

信机,? 是为小区服? 务的信道设备? 。BTS具有无线资源指? 示、定时超前、加密和测量等功能。 移动台与基站收发信机BTS之间的接口称为无线接口,又称Um接口,基站收发信机BTS与基站控制器BSC之间的接口称为Abis 接口;BSC与码型变换器TC之间的接口称为Ater接口;码型变换器TC与移动交换中心MSC之间的接口称为A接口。这当中Abis和Ater 接口为非公共接口。 2.基站收发信台(BTS) 基站收发信台(BTS)是由基站控制器(BSC)控制,服务于蜂窝小区中的某个小区的无线收发信设备,完成BSC信道与无线信道之间的切换,实现BTS与MS之间通过空中接口的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BTS具有无线资源指示、定时超前、加密和测量等功能。 当BTS与BSC为远端配置方式时,采用的是Abis接口,这时,BTS与BSC两侧都需配置BIE 设备;而当BSC与BTS之间的间隔不超过10米时,可将BSC与BTS直接相连,不需要基站接口设备(BIE)。如图1-1。 一般情况下,BTS主要由公共单元、收发信系统单元、天馈系统单元等功能模块构成。如下图1-2所示。其中公共模块还可以细分为一些其它的功能模块,如电源管理、传输接口等。不同厂家设备各个模块有不同的名称和特性,就功能来讲大致相同。 图1-2:基站系统的功能结构框图

分别总结2G、3G、4G和5G系统的基站架构

移动通信系统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开始逐渐发展,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也已经开始 标准化,预计2020年商用。 1、2G 2G通信系统采用3级网络架构,即:BTS-BSC-核心网。2G核心网同时 包含CS域和PS域。2G通信系统起初主要采用一体式基站架构。一体式基 站架构如下图所示,基站的天线位于铁塔上,其余部分位于基站旁边的机 房内。天线通过馈线与室内机房连接。一体式基站架构需要在每一个铁塔 下面建立一个机房,建设成本和周期较长,也不方便网络架构的拓展。 后来发展成为分布式基站架构。分布式基站架构将BTS分为RRU和BBU。其中RRU主要负责跟射频相关的模块,包括4大模块:中频模块、收发信 机模块、功放和滤波模块。BBU主要负责基带处理和协议栈处理等。RRU位 于铁塔上,而BBU位于室内机房,每个BBU可以连接多个(3-4个)RRU。BBU和RRU之间采用光纤连接。 2、3G 发展3G网络时,为了节约网络建设成本,3G网络架构基本与2G保持 一致。3G通信系统同样采用3级网络架构,即NodeB–RNC-核心网。3G 核心网同时包含CS域和PS域。3G时代主要采用分布式基站架构。类似地,分布式基站架构将NodeB分为BBU和RRU两部分。

3、4G 4G时代到来时,基站架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降低端到端时延, 4G采用了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将原来的3级网络架构“扁平化”为2级: eNodeB-核心网。RNC的功能一部分分割在eNodeB中,一部分移至核心网中。 4G核心网只包含PS域。5G微信公众平台(ID:angmobile)了解到,本文 作者Weixingguang进一步介绍,4G基站基本采用分布式基站的架构。同时,中国移动提出并推动的C-RAN架构也逐渐推广。C-RAN架构将BBU的功能进 一步集中化、云化和虚拟化,每个BBU可以连接10-100个RRU,进一步降 低网络的部署周期和成本。 与传统的分布式基站不同,C-RAN打破了远端无线射频单元和基带处理 单元之间的固定连接关系。每个远端无线射频单元不属于任何一个基带处 理单元实体。每个远端射频单元上发送和接收信号的处理都是在一个虚拟 的基带基站完成的,而这个虚拟基站的处理能力是由实时虚拟技术分配基 带池中的部分处理器构成的。 4、5G 为了进一步提高5G移动通信系统的灵活性,5G采用3级的网络架构, 级DU-CU-核心网(5GC)。DU和CU共同组成gNB,每个CU可以连接1个或

(完整版)数据结构详细教案——图

数据结构教案第七章图

第7章图 【学习目标】 1.领会图的类型定义。 2.熟悉图的各种存储结构及其构造算法,了解各种存储结构的特点及其选用原则。 3.熟练掌握图的两种遍历算法。 4.理解各种图的应用问题的算法。 【重点和难点】 图的应用极为广泛,而且图的各种应用问题的算法都比较经典,因此本章重点在于理解各种图的算法及其应用场合。 【知识点】 图的类型定义、图的存储表示、图的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和图的广度优先搜索遍历、无向网的最小生成树、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关键路径 【学习指南】 离散数学中的图论是专门研究图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但图论注重研究图的纯数学性质,而数据结构中对图的讨论则侧重于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图以及如何实现图的操作和应用等。图是较线性表和树更为复杂的数据结构,因此和线性表、树不同,虽然在遍历图的同时可以对顶点或弧进行各种操作,但更多图的应用问题如求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等在图论的研究中都早已有了特定算法,在本章中主要是介绍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具体实现。这些算法乍一看都比较难,应多对照具体图例的存储结构进行学习。而图遍历的两种搜索路径和树遍历的两种搜索路径极为相似,应将两者的算法对照学习以便提高学习的效益。 【课前思考】 1.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十字路口的交通灯已从过去的一对改为三对,即每个方向的直行、左拐和右拐能否通行都有相应的交通灯指明。你能否对某个丁字路口的6条通路画出和第一章绪论中介绍的"五叉路口交通管理示意图"相类似的图? 2. 如果每次让三条路同时通行,那么从图看出哪些路可以同时通行? 同时可通行的路为:(AB,BC,CA),(AB,BC,BA),(AB,AC,CA),(CB,CA,BC)

《数据结构》基本操作指导

目录 指导一、单链表的操作----------------------------------------------------- 2指导二、栈及其应用------------------------------------------------------- 10指导三、串的基本操作---------------------------------------------------- 16指导四、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21指导五、图的存储和遍历------------------------------------------------- 31指导六、查找--------------------------------------------------------------- 41 指导七、排序--------------------------------------------------------------- 49

指导一、单链表的操作 一、指导目的 1、掌握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 2、掌握利用链式存储结构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3、掌握链式存储结构中的算法实现。 二、指导内容 1、建立带头结点的单链表,并输出该单链表。 2、实现带头结点的单链表上的插入、删除、查找、修改操作。 三、操作指导 1、定义单链表的结点结构 单链表的结点结构可为一个结构体类型(slnodetype),其成员是数据域和指针域,数据域可以是整数。 2、模块划分和程序控制流程 根据实验要完成的各功能,设置初始化、建立单链表、输出单链表、插入、删除、查找、修改和主函数8个模块,对于要完成的各功能,采用适当的人机界面,用循环和分支结构构成菜单进行选择。 3、初始化模块int initiate(slnodetype **h) 该模块中产生一个只有头结点的空单链表,用指针h作为函数的参数返回,因为h是指针变参,所以在函数的参数位置要以二级指针出现。在函数里,申请一个头结点空间。 4、建立单链表模块int createlink(slnodetype *h) 该模块中建立有若干个结点的单链表,用循环控制输入若干个整数,申请相应的结点空间,以输入的整数作为结点中的数据,依次链接到初始只有头结点的单链表h中,可以把输入0作为建立链表的结束。 5、输出单链表模块void display(slnodetype *h) 对于传入的单链表h,依次输出单链表中的结点(数据)。 6、插入结点模块int inserti(slnodetype *h) 设在第i个结点前插入数据为data的结点。在该函数模块中输入i和数据data,对于传入的单链表h,先查找是否存在插入的位置(单链表h中至少要有i-1个结点),若不存在插入位置,则不做任何操作;若存在插入位置,则申请一个结点,其数据为data,挂在第i-1个结点的后面。 7、删除结点模块int delete(slnodetype *h) 在该函数模块中,首先可以调用输出模块输出传入的单链表h,以便选择要删除的结点,然后输入要删除结点的数据data,再查找是否存在要删除的结点,若不存在要删除的结点,则显示相应的信息;若存在要删除的结点,则删除该结点(包括删除该结点空间)。 8、查找模块int search(slnodetype *h)

数据结构图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

1.实验目的 通过上机实验进一步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及基本操作的实现。 2.实验内容与要求 要求: ⑴能根据输入的顶点、边/弧的信息建立图; ⑵实现图中顶点、边/弧的插入、删除; ⑶实现对该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⑷实现对该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备注:单号基于邻接矩阵,双号基于邻接表存储结构实现上述操作。 3.数据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图状结构 存储结构: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存储结构 4.算法设计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typedef struct ArcNode { int adjvex; struct ArcNode *nextarc; }ArcNode;typedef struct VNode { char data[2]; //顶点就设置和书上V1等等一样吧 ArcNode *firstarc; }VNode,AdjList[MAX_VERTEX_NUM];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vertices;

int vexnum,arcnum; }ALGraph; typedef struct { int data[MAX_VERTEX_NUM+10]; int front; int rear; }queue; int visited[MAX_VERTEX_NUM]; queue q; int main() { ALGraph G; int CreateUDG(ALGraph &G); int DeleteUDG(ALGraph &G); int InsertUDG(ALGraph &G); void BFSTraverse(ALGraph G, int (*Visit)(ALGraph G,ArcNode v)); int PrintElement(ALGraph G,ArcNode v); void menu(); void depthfirstsearch(ALGraph *g,int vi); void travel(ALGraph *g); void breadfirstsearch(ALGraph *g); int i; G.arcnum = G.vexnum = 0; while(1) { menu(); do { printf ( "请输入要进行的操作\n" ); scanf ("%d",&i); if (i<1||i>6) printf("错误数字,请重新输入\n"); }while (i<1||i>6); switch (i) { case 1: CreateUDG(G);

爱立信基站介绍

一、爱立信基站设备基本介绍 1、RBS2000系列基站设备的具体分类 爱立信基站主要类型:RBS2202系列、RBS2206系列、微峰窝系列、室外站系列。 RBS2101~RBS2103系列 这种设备属于室外安装类型的设备,这个类型的基站设备主要为室外的环境使用而设计的,除了主设备以外,还有空调,温度控制,供电等附属设备,通常采用独立供电进行工作,可以防雨水、防霜冻等,是户外设备的最好选择。但受外界干扰较大,不利网络的稳定。在我国的GSM运营商所采用的机型中几乎不使用该系列的机型。 RBS2202系列 这种类型的设备属于室内安装的设备,结构较RBS2100系列的设备简单,没有独立的外部环境系统,不可独立供电(但可以自带整流模块)等,必须在室内安装使用。这种系列是我国GSM运营商所采用的主要Ericsson设备类型。 系列 RBS2301、RBS2302、RBS2402、MAXITE系列 这种类型的设备属微蜂窝设备,可以在室内和户外安装,可以独立供电使用,体积较小,安装灵活方便。主要用在街道覆盖、室内覆盖等。 RBS2206系列 这种类型的设备属于室内安装的设备。RBS2206 是一种室内型宏蜂窝基站设备,每个机柜可支撑最 多12 个收发信机。其机柜与RBS2202 占地面积相同,略高,由于采用新型两倍容量的收发信机和合路器,机柜的载波容量也是 RBS2202 的两倍。。其“双收发信机”—dTRU—与目前的单个TRU 体积相同,却在一个单元里包含有两个收发信机

下图是RBS2000在网络中的位置及结构: 移动台(MS ):移动用户使用的便携终端。由收发信机、天线、人机介 面、电池等构成; 基站(BS ):基站收发信机、控制设备、天馈系统等组成,提供MS 与 BS 间的无线信道; BSC 移动交换中心(MSC ):网络的核心,提供交换、网络控制与管理、互连 接口等功能。 基站管理控制关系简化图: 2、RBS2000系列基站组成系列基站组成:: (1)主要硬件组成 L O C A L --B U S

数据结构实验—图实验报告

精品文档数据结构 实 验 报 告

目的要求 1.掌握图的存储思想及其存储实现。 2.掌握图的深度、广度优先遍历算法思想及其程序实现。 3.掌握图的常见应用算法的思想及其程序实现。 实验内容 1.键盘输入数据,建立一个有向图的邻接表。 2.输出该邻接表。 3.在有向图的邻接表的基础上计算各顶点的度,并输出。 4.以有向图的邻接表为基础实现输出它的拓扑排序序列。 5.采用邻接表存储实现无向图的深度优先递归遍历。 6.采用邻接表存储实现无向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7.在主函数中设计一个简单的菜单,分别调试上述算法。 源程序: 主程序的头文件:队列 #include #include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OVERFLOW -2 typedef int QElemType; typedef struct QNode{ //队的操作 QElemType data; struct QNode *next; }QNode,*QueuePtr; typedef struct { QueuePtr front; QueuePtr rear; }LinkQueue; void InitQueue(LinkQueue &Q){ //初始化队列 Q.front =Q.rear =(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 if(!Q.front) exit(OVERFLOW); //存储分配失败 Q.front ->next =NULL; } int EnQueue(LinkQueue &Q,QElemType e) //插入元素e为Q的新的队尾元素{ QueuePtr p; p=(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 if(!p) exit(OVERFLOW); p->data=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