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甘肃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甘肃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甘肃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甘肃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的精神,依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结合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主要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要突出基础性与技术性、普及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

- 1 -

能的学习;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目标及内容

(一)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

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l.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 2 -

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

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

- 3 -

初中阶段

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

- 4 -

(三)课程开设要求

根据《纲要》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信息技术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课。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在4-6年级开设,初中在7-8年级开设。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课时的70%。

二、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有侧重地进行选择。教学时应注意小学和初中之间内容衔接和难度递进,在恰当重复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1.营造有利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氛围

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信息技术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善于把课堂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信息技术环境的营造,除了机房建设之外,还要对校园网、教室、图书馆及学生的活动区域进行信息化规划和建设。信息环境的营造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切入点,设计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2.确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掌握知

- 5 -

识与技能的情况,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怎样恰当的选择合适的技术,怎样使用有关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注重学生对信息文化的体验,培养科学的实践研究精神。教学要避免陷入纯粹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将教学目标设定在学生认知水平之内,设立多级教学目标,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也要注重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3.灵活运用教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具有发展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只把教材等作为唯一教学依据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媒介和学生读本,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桥梁。教师科学、灵活处理教材的同时,又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化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明确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整理和开发者,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是课程资源。特别是要认识到教师自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

- 6 -

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可以充分利用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合理的利用课程资源,使其对教学内容起到延伸作用。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应恰当的处理和利用两者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片面的依赖于其中的某一方面。

4.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学中要避免简单纯粹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创新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从被动的机械式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习的实践和探索中,领会知识要点和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5.以任务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亲历信息交流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从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选择综合实践任务,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空间,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亲历信息的获取、加工和表达过程,学会与他人协作、交流,共享自己的信息,恰当的获取他人的信息。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技术行

- 7 -

为。

教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要把课内学习的内容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日常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中,“文字的基本处理”、“网页制作”教学时,可选择结合某一主题的电子作品,如电子板报、宣传彩页、简单网站等,让学生从作品的规划和设计开始,明确任务主题、制动计划(规划)、收集加工素材、制作电子作品、展示交流作品、评价与完善作品。让学生亲历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对其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信息加工处理和创新的过程,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体现学科特点,凸显地方特色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体现出信息技术学科特色,即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够在课堂上注重实践操作,教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能够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信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是地方课程,教师要结合当地风土人情,选择一些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更贴近当地生活实际。例如在“制作多媒体作品”中,选择一个本地特色的民间活动、旅游景点、小吃等,做成介绍类或宣传类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动画等多媒体作品。

7.培养学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 8 -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本身,还要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提炼不同技术的使用方法和解决不同问题的共通之处,帮助学生达到知识技能的有效迁移。

8.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恰当的教学方式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学实践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况,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方法的运用要体现不同学段的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讲授与探究的关系;处理好学生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处理好知识技能与信息素养养成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和运用教学模式,开展有效的教学。

三、课程实施建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 9 -

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就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体目标是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习效果;整合的发展性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力求课程本体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应把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整合到实际的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个任务可以以某门学科为载体,在完成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信息技术的知识;也可以以多样的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完成这些知识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信息技术的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倡导学生在其他课程以及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整合的涵义一方面要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将信息技术当作学习其他课程内容的工具、手段和环境。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强调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信息技术课

- 10 -

程自身的学习,合理关注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为主体整合其他内容的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要恰当处理技术与内容的关系,恰当的选择整合的内容,不是所有知识主题都适合用来做任务驱动,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适合做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丰富对教学起到极大的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达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自身实际出发,构建教学素材和资源库,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带动信息技术教师,组内合作开发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形成网络学习资源,实现校内共享与校校共享。

3.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于课程教学起到导向性的作用,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评价结果,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活动以及成果,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教

- 11 -

学评价结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教师应注意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而且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为保障我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各市(州)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对这一课程领域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各项政策,从组织、硬件、师资、制度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适时进行专项督导。

一、加强组织和硬件保障

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从经费、师资、硬件等方面保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进行。

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技术硬件投入,加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与督导,督促学校合理安排课程,开足、开齐课程。有条件的地区应配备各级信息技术教研员,加强教学指导。

各学校要配备满足教学要求的学生机房和多媒体设备,并建- 12 -

立设备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各学校应按照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开设,配备专任信息技术教师。做好计算机房内部的局域网软硬件规划和建设,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

二、加强师资培训,丰富教研活动

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研部门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现实状况和教学需求,做好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和培养义务教育阶段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合理确定培训内容,注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分层次、多形式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活动,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各层次的培训与学历提高,着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研究层次与专业水平。

各级教研部门、学校教研组要定期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研究课、研讨会、开发教学资源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开展校本研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地区内课程资源的共享。同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开发课程资源所需要的硬件条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

- 13 -

实现课程资源的区域内共享。

各学校根据本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和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针对性的开展校本研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交流研讨。组织开展面向教师的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创意作品等展评活动,面向学生的计算机作品制作、信息学比赛、创意设计等活动,通过活动促进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区域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

学校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加大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力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学情特点,有计划、分层次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并着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 14 -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课堂感想

信息技术论文之信息技术课堂感想 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学生中却普遍存在“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计算机课”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聊天或游戏很感兴趣,但对上课或完成作业不感兴趣。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就要要求我们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在一起,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思想,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使自己在思想上、教育教学上得到提高。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了以下的几种教学模式,并取得可观效果。 1、边讲边练我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

无措,上过一、两节这样满头雾水的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 2、精讲多练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3、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和幻灯,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演示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与处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教学基本情况: 由于小学校际之间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差不齐,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态度的差异,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有所改观,但这种差异是无法消灭的。教学

中我们针对客观存在的起点不齐和个性差异,要求授课教师要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将采用这样一些应对方法。 (一)在学习内容上,一方面,针对个性差异设计多种类型的任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针对起点不齐设计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设计基础任务、进阶任务和拓展任务,基础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在进阶任务中提供不同学生兴趣的任务主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需求,而拓展任务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可以做到“让后进生吃饱,让优秀生吃好”。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适应不同认知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如对于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采用集体讲授的形式;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特殊问题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优势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

2020年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平台等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主要手段。“国培计划”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教育者应不断地加强,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远程培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可以说我很好的完成这次学习任务。对于计算机我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虽说经常使用,但其中好多东西都还不懂,但我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经过老师的讲解,使我对网络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让我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学习中,我学会了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是辛苦的,但我认真的去把所有内容学好,认真完成每一专题的学习任务。本次培训时间虽然有限,但对我来说确是受益非浅。这次培训为全县乃至全国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我们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福音。 在这次培训中,我不仅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等,开展教学。所以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今后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2013-5-8

北京市义务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责任单位 (2)0(1)(3)年(5)月

目录 一、课程价值与意义 (1) 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 (1) (一)小学部分 (1) 基础内容 (1) 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 (3) (二)初中部分 (4) 基础内容 (4) 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 (7) (三)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 (8) 四、教学实施建议 (9) (一)课程开设 (9) (二)课堂教学 (9) (1).教学基本导向 (9) (2).课堂教学要求 (9) (3).体现学科特色 (10) (三)教学评价建议 (10) (1).过程性评价 (10) (2).总结性评价 (11) (四)教师发展 (11) (1).教师基本能力要求 (11) (2).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11)

一、课程价值与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的落实,不仅强调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基本工具及其基本操作与应用技术的掌握;也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更要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发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按照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的方式进行设计。基础内容均包含“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部分,小学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初中适宜在七、八年级开设。小学拓展内容为“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小学阶段学习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则逐渐向解决实际问题过渡。 本意见中的基础部分是北京市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部分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鉴于拓展内容于学生成长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建议各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一)小学部分 基础内容 基础内容的主要目标包括:((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大致组成,在具体操作中对文件管理形成初步的体验,形成负责、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2))能够借助各种简单工具编辑多种媒体信息,并根据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简单表达,实现有效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对多媒体及其应用形成初步认识;((3))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能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通过体验网络的基本应用,感悟因特网魅力,在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要素的变化 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了自己新的特点: 1 、教育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2、教育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物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地面微波通信、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3、现代教育媒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4、学习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变化 1、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反映教学内容 2、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3、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可以超出了课堂和学校相对较小范围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陆宏冯学斌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这也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那么,如何使学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 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子教育传播媒体被开发和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这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将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

大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心得体会.doc

大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心得体会 是要填满罐子,还是点燃火种 ——大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授《信息技术》的老师,由于班上的学生掌握电脑知识的程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使得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遭遇“众口难调”的问题:一部分学生,电脑基础薄弱,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要点,常常让他们感到“吃不消”;但另有一部分学生,因家中配有电脑,均已能独立进行常规电脑操作,他们大都对书本知识缺乏兴趣,认为那已成了他们口中嚼烂的馒头,面对同样的内容,他们往往是听不进、坐不住,甚至造成了课堂秩序的“失控”。 如何做到两头兼顾,让懂的学生更有兴趣,让不懂的学生尽快掌握?为解开这道难题,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一天,当类似的课堂“骚乱”再次发生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一味采取“堵”的方式,整顿课堂纪律,而是着重地运用了“疏”的技巧,没想到真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效。那是在《6.3 网上传书》(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安徽省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一课的教学中。当时,正值元旦临近,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导入新课:“快过新年了,大部分同学正忙着给身边的老师、同学以及,远方的写贺卡吧!今天,我要教你们用一种十分“时尚”、“环

保”、“快速”、“免费”的方式,给他们捎去新年的祝福! 话音未落,就有学生打断了我:“不就是发送e-mail嘛!”我用目光制止了他们,继续讲解e-mail的概念和特点。可不等我说完,几个调皮学生就在下面“搅场”:“老师,你不用讲了!我们早就会了!!”顿时,课堂上烘笑声一片。 在这种吵闹声中,如果继续按照我的预案往下上课,是难达到预想效果的,情急之下,我灵机一动:何不试试将上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我在旁进行适当指导,一改“填满罐子”为“点燃火种”? 于是,我清了清嗓子,宣布:“看来,有的同学已掌握了有关e—mail 的知识了,那么,这堂课我们就换一种方式来学习。现在,我想请一位会的同学来当小老师!也好让我‘下岗’休息休息。” 一席话反而引出台下一片推让声。我故意出语相激:“难道勇敢的战士,面临挑战也会怯场?”果然,有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站了出来。他熟练地打开了ie浏览器,在网页地址一栏中输入yahoo的网址,点击“电邮”…… 对他的娴熟动作,我及时给予了称赞。之后,我建议他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电子邮件。他摸了摸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电子邮件嘛,就是在网上申请一个空间,作为自己的邮箱,然后就可以给朋友写信,也可以收信了…… “对,我们的‘小老师’说得没错,电子邮件是通过internet发送和接受的。可现在老师想向‘小老师’请教一个问题,万一我发e—mail给朋友的时候,对方的电脑没开,那他还收得到吗?”“这个嘛……我也说不清楚……”这位自告奋勇的“小老师”脑门上开始冒汗,显然有些难以

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及指导策略

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及指导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深入展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较少,但它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评价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当代课堂教学改革起导向与激励功能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和必要了。 一、评价趋于多元化 多元教学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美国教学评价发展的方向,并开始被广泛地运用于学校学科领域,成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重要策略。美国教育界希望通过多元教学评价来推进教学改革,强调多元教学评价的整体性情景,即致力于整体性评价,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并参照杭州市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标准,制定的评价原则为: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被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的主体、自主评价的主体。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差异,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增强其自主评价的积极性。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对他们的评价也应是全方位的。教师应以多样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注重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课程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这是由于评价对象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只有建立一种动态的评价体系,才能使教学更好的适应学生。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注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发展性,提倡学生与课程目标比较,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就不是简单分等排序所能实现的;另外,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其职能在于诊断教学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的有序提高,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学期,信息技术组将继续配合教科处,积极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加强培训工作: 二、总体目标 1、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 2、积极开展网络知识普及,使教师依托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教研与学习。 3、使每一位中青年教师拥有自己的信箱,积累与交流教育感悟。 4、进一步提高教师办公自动化等教学基本功。 三、培训对象与预期目标 培训对象:以对计算机知识不了解和能力较差的老师为主要培训对象。 预期目标: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方法;能运用Office办公软件服务与教学;能上网浏览相关信息和下载相关文章;能进入学校网站上传文章。

培训目标任务:对全体教师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训,使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等有较明显提高,并从中培养出一批教学骨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培训原则为:面向全员,突出骨干,按需实施,分类指导。 四、培训时间与课时安排 培训时间:每周四第二节课后。 1、计算机系统知识。 2、Word20xx简单应用。 3、网页浏览基础知识。 4、电子邮箱的注册申请。 5、Excel相关知识培训。 6、演示文稿的简单知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发挥电子备课室的作用,促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掌握运用网络搜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如下。 二、组织安排: 由信息技术教研组具体组织实施。 三、培训方法: 采用集体指导、互帮互学、上机操作的方法。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中年教师重点辅导,45周岁以下教师考核过关。具体为各任课教师结合自身

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 七~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科 前言 广州市信息技术(计算机)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1994年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建立有广州特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计算机)教材从1995年秋季开始在广州市中小学全面使用,并结合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多次进行了修订,并于2000年通过了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定。2004年,广州市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结合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具备的条件(教学环境、师资、设备等),制定了《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修订),重新修订了广州市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广州教育部门规定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所有初二学生必须参加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结业考试。目前全市的小学、初中均使用广州市新编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初中开课率达100%,小学的开课率也达到71%。 随着2004年广州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很不平衡,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差异较大,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水平也存在差异,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教师对开展初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不少疑问和困惑。为了加强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教学指导,特别提出本指导意见: 一、准确理解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一)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 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可以归纳为: 1、培养信息素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保存、处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主线组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念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全体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充分考虑初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认知水平与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提倡自主学习。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加强合作交流,营造和谐的信息文化环境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思想、激发灵感、发展自我、互相促进,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目标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感悟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感悟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以下小编为你带来信息技术教学心得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教学心得感悟篇1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

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最新资料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

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教学指导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铁路信息技术导论》(32+16) 先修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结构 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计算机本科专业“铁路信息技术特色专业方向”系列课程之一,也可独立作为其它专业本科生了解铁路信息技术的概论性课程。本课程旨在满足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适应国内外铁路/高速铁路的大力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将注重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并辅之于互动的实践教学方式,来适应铁路发展对IT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国内外铁路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结合应用成功的案例,较系统地介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现代铁路信息技术的概念、技术、方法与应用。 本课程以信息技术的原理、实践为主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铁路行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原理,重点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能对整个铁路行业信息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基础,为学习其它铁路信息技术课程奠定基础。课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和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并拓宽其知识面。 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理论篇) 概论(2学时) 铁路信息技术应用概况(4学时) 铁道信息技术关键技术(6学时) 铁道信息化规划概要(4学时) (应用篇) 数据处理技术及应用(4学时) 网络与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6学时) 软件技术及应用(6学时) (实践篇) 实践(16学时):对铁路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进行实际考察和技术交流,组织现场参观学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技术综述报告。 涵盖的核心知识单元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规范“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教学,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本文中用到的述语解释: 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学生可在本节增补;全体学生在本模块学习结束时掌握。 说明:主要注明不宜拓展(留待选修学习)的内容;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等。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总体的了解,由此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一学生身心渐趋成熟,逻辑思维趋于严密,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的内容欠缺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因此,在进行信息与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有层次、有选择地设计实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专家或他人已有的定义相比较,加深理解,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意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逐步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一、课程标准内容 本章内容包含在“课程标准”的“(一)信息获取”中: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 1.1 信息及特征

1.2 信息的编码 1.3 信息技术 三、本章教学建议 本章建议用3课时完成,可采用如下两种课时分配方案。 这一方案的教学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来进行。为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本章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学习、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在第1.1节的“信息及特征”中,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可以采用案例讲授法为主,辅以问题讨论法。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祝智庭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我们是在Internet上进行信息搜索时发现这一现象的。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则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并且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英译法: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笔者最近通过Alta Visa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得到4893个含有这三个名词的项目(网页),其中含Informatization的项目约占90%,含Informationalization的项目约占6.5%,含Informationization的项目约占3.5%,可见Informatization是比较受国际公认的“信息化”译名。但是,“信息化”并不是西方人公认的概念。笔者曾经就“信息化”的这三种译法请教过多名英国教授,但都不被认可。与信息化教育相对应的译法应该是IT-Based Education,但在西方文献中也不普遍。西方人似乎不喜欢像“教育信息化”或“信息化教育”之类高度概括的概念,他们用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Itin education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 (基于网络的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Cyber Education(“赛波”教育),Virtual Education(虚拟教育)等。笔者认为IT in education语义范围与教育信息化相近,e-Education与信息化教育的意义相近,而其它4个名词主要与网络化教育相关,代表着当今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主流。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有幸参加XX年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其培训的模式新颖,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 让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学科培训资源,共享网络学习资源,大大提高培训的质量。我们从“观看视频、阅读资料——班级交流讨论、集中答疑——交作业”这三个环节来细化学习任务,感觉有点像玩游戏闯关,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中小学中难以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信息技术就是单纯的电脑操作,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学会正确开机、关机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之间的很多信息技术课时就用来给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不用呆在教室里学习就觉得非常高兴。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没有一个领导听过一堂信息技术课,没有一个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

开展提过合理化建议。作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即使没有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很受到学生的欢迎的。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发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按照大纲要求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 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我在学习中感觉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等都是一个新问题。就像我们乡镇小学的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 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计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指导过程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指导过程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 李丽琴 信息化教育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一强大而实用的教学工具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变应试教育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数学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 瑞士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它的行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分散。他们上课时总处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阶段,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绚丽色彩、迷人的画面,不仅能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能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使之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时,可利用儿童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作软件动画引出课题,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走了很久,走的又饿又渴,肚子咕咕叫,于是他们就坐下来休息,悟空叫八戒弄点吃的来,八戒答应

2016----2017学年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16——2017学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2017.2 一、指导思想 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为主线,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从而能够学以致用,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教学指导意见。 二、课程实施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规是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过程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检测与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准备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教材及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学生机房设备的软硬件环境),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实施的步骤,不能把所有内容都讲解得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余地。 ①课前延伸,熟悉教学内容。保证不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概念不断出现,教师绝不能凭主观感觉,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同时要把有关操作方面的内容在计算机上亲自操作,核实教材内容,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②确定教学过程。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确定讲解和演示等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大体需要的时间,确定讲解详略的具体内容,确定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和递进性。 ③确定复习的知识。新旧知识是互相联系的,经常复习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④确定练习内容和检查方法。信息技术学科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地布置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检查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检查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 ⑤确定复习、预习内容。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即使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也要在课下及时复习,才能巩固;养成预习的习惯,可以提高课堂听讲的目的性,增加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2)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课时少、内容多、操作训练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这一环节,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 ①态度和蔼,态度严肃。教师的教态对学生的情绪影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态度和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乐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就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不能敷衍了事不懂装懂,必须认真解答,对于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必须给予学生合理的解释。讲课中的语言和示范,必须认真规范,不可以随便,不能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②语言清晰,富有启发性。讲解是为了学生,为了传授知识,使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③示范准确。教师示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切忌随意性,不正确的示范操作将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以后纠正起来很难。 ④合理安排时间。备课时确定的时间往往与实际授课有一定的差距,不同班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同,课上及时调整讲解、示范和练习的时间,灵活掌握,及时变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