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
- 格式:pptx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3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具有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两方面剖析小麦锈病。
发生原因:1. 病原菌的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为锈菌,它通过气溶胶传播在空气中存在,因此病原菌的存在是小麦锈病发生的基础。
2. 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易发生和迅速蔓延。
长时间的降雨和高湿度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温度在20-29摄氏度时是锈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3. 主、次寄主:锈菌有很多种类,它们在小麦和其他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的锈斑,但小麦是主要的寄主。
如果在种植小麦的周围存在其他寄主植物,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风险。
防治策略: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和选用抗小麦锈病的品种是防治的首要策略。
在育种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进行筛选,选育出抗病性好的品种,以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2. 合理轮作和间隔种植:适当延长小麦的种植间隔,可以减少后茬或连作引起的病害发生。
在轮作中合理选择其他非寄主植物,以减少病原菌的存在和传播。
3. 清除禾谷杂草:禾谷杂草是锈菌的第二寄主,必要时应该清除禾谷杂草,以减少病原菌的源头。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氮肥过量会使小麦生长过旺,易受锈病侵染;而磷、钾供给不足会影响小麦的健康和抗病性能。
根据土壤情况和生长阶段,合理施肥,保持小麦生长的平衡。
5. 防止气溶胶传播: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因此应采取一些措施,减少空气中的病原菌浓度。
改善通风条件、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田间杂草等。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锈菌的存在、天气条件以及主、次寄主的存在有关。
对于小麦锈病的防治,可以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间隔种植、清除禾谷杂草、合理施肥以及防止气溶胶传播等策略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这些防治策略的实施可以减少小麦锈病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由锈菌侵入小麦植株引起的一种病害,分为条锈病和黑锈病两种。
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菌侵入: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为锈菌,通过风、雨水和人工传播进入小麦植株内部,引发病害的发生。
2. 天气条件:小麦锈病多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更易发生,尤其是在小麦生育期间,温度在15°C-20°C之间,湿度较高时,锈病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
3. 麦田管理不善:缺施肥、浇水不当、不及时清除麦田杂草等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抗病能力,为小麦锈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针对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首要措施。
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并减少病原菌对小麦的传播。
2.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养分状况,增强其抗病能力。
特别是供应充足的氮、磷、钾等元素,可有效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性。
3. 清除杂草: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传播途径,减轻病害的发生。
4. 合理灌溉:避免过量灌溉和在湿度高的时候灌溉,尽量减少小麦叶面湿度,以减少锈病的发生。
5. 喷洒药剂:发病初期,可使用有效的防治药剂进行喷洒,及时控制病情的扩散。
选择适量、使用期限内有效的药剂,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进行施用,以保证防治效果。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病原菌的侵入、天气条件和麦田管理不善等因素。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清除杂草、合理灌溉等措施来防治小麦锈病。
在病情发现早期及时喷洒药剂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一环。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常见于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严重威胁农民的小麦产量和品质。
针对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1. 季节性: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期的春季和夏季,特别是气温适宜,湿度较高时易发病。
2. 土壤条件:小麦锈病多发生在酸性土壤、土质较重的田地,这种土壤有利于锈菌的繁殖和生长。
3. 小麦品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有所差异,通常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更容易受到锈菌的侵袭。
4. 病菌源头:小麦锈病主要的病菌源头是来自前一季的麦田残留物,这些残留物里包含了大量的锈菌,容易传染给新一季的小麦。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小麦:在选择小麦品种的时候,要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正确使用化肥,加强对小麦的施肥管理,使小麦生长健康,提高其抗病能力,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3. 农业生态治理:采取农业生态治理方法,包括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农家肥料,合理制定施肥计划等,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清除病菌源头:在农业生产中,要及时清理麦田残留物和枯草落叶等病源,以免影响新一季小麦的生长。
5. 病害防治药剂:在小麦长势稳定后,可以采用定期喷药的方法进行病害防治,防治药剂要选择效果好、安全无毒的药剂。
6. 科学防治:针对不同的病害,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加强病害的监测和研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小麦锈病的预警和监测小麦锈病的防治,除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外,还要进行预警和监测。
一旦发现小麦锈病的病例,就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小麦病害的预警和监测,提前发现和处理小麦锈病,预防和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以保障小麦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总之,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给小麦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科学防治措施,并及时进行预警和监测,从而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中文名称:小麦锈病英文名称:条锈(Wheat stripe rust),叶锈(Wheat leaf rust),杆锈(Wheat stem rust)中文别名:黄疸病拉丁学名:条锈(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叶绣(P.recondita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杆绣(P.graminis var.tritici Erikss et Henn)为害作物:小麦为害症状: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
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
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
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三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
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黄色,具6~8个发芽孔。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
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小麦品种间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明显。
分类属性:分布区域:条锈病: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南、云南、青海叶锈:全国大部分麦区杆锈:西南、华南、华北等发病特点: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广泛分布的真菌病害,由锈菌引起。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各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病原菌的存在、气候条件、寄主易感性和人为因素等。
在防治小麦锈病时,可以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包括合理种植、病原菌检测、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等。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菌的存在:小麦锈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锈菌,包括条锈菌、褐锈菌和白锈菌等。
这些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秸秆和感病植株等方式长时间存活并传播。
在田间种植小麦时,如果种子或秸秆中含有病原菌,则有可能引发小麦锈病的发生。
2.气候条件:小麦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特别是春季和夏季的高温潮湿天气是锈病的主要流行期。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病原菌的繁殖速度加快,感染小麦的几率增加。
3.寄主易感性:小麦品种的抗性差异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抗锈病基因缺失或不完整的小麦品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从而发生锈病。
4.人为因素:不合理的种植措施和管理不善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连作小麦、密植、迟播、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等都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风险。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策略来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1.合理种植:选择抗性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通过优化农艺措施,如合理密度、合理施肥和适时浇水等,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病原菌检测:在种子保存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病原菌检测,及时发现携带病原菌的种子,并进行处理或淘汰,防止病原菌传播。
3.化学药剂防治: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使用相应的农药进行防治。
多菌灵、融雪灵等化学药剂可以喷洒在叶面上进行防治,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小麦锈病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寄生真菌或寄生线虫等生物防治剂,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小麦锈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治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通过合理的种植措施和适时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是锈菌,主要包括叶锈、条锈和黑锈三种。
锈病的发生主要受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传播途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锈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剖析,以期为小麦种植者提供参考。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1.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主要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发生。
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小麦锈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温在15℃-25℃之间时,锈菌的生长繁殖速度较快,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土壤条件对小麦锈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于肥沃或施用了大量氮肥的地块,易造成小麦生长过旺,使得小麦植株过于茂盛,透风性差,从而增加了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1.3 传播途径小麦锈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和种子传播两种。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下,锈菌通过空气传播,传播范围较广。
当小麦种子携带有锈菌孢子时也可以传播。
人为传播也是小麦锈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1.4 病原菌侵染病原菌侵染是小麦锈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旦小麦叶片被锈菌侵染,锈病将向整个小麦田迅速蔓延。
及早发现并控制病原菌的侵染对于防治小麦锈病至关重要。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2.1 选用抗病品种小麦种植者在种植时应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地减轻小麦锈病的发生。
选择对小麦锈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可以大大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率。
2.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过量施用氮肥会使小麦茎秆过于茂盛,透风性差,从而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几率。
小麦种植者在施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2.3 喷施农药小麦锈病的防治也可以采用喷施农药的方法。
在小麦叶片初期发病时,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以阻止病害的扩散。
农药的选择应合理,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规定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喷施,切勿滥用农药。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小麦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小麦锈病的发生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因此对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深入探究,对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锈病发病的主要条件为温度在15-20°C之间,湿度在85%以上。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锈菌繁殖迅速,对小麦造成危害。
2.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有一定影响。
土壤肥力差、排水不良、土壤密度大等条件会导致小麦生长状况不佳,从而降低了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感染锈菌。
3. 种植结构小麦连作会使小麦品种中传染性孢子过早产生,这样就为锈病病原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从而导致小麦锈病的大面积发生。
4. 缺乏病害防治措施缺乏病害防治措施也是导致小麦锈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些农民缺乏对小麦锈病的了解,没有采取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导致锈病在小麦上大面积发生。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对小麦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关键的。
在品种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对锈病有一定抗性的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3. 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和合理轮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通过适时收割秸秆,有效清除病原,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4. 加强田间管理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农田的管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良好的田间通风消毒,以减少病原的传播,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
5. 进行病害防治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应该根据小麦锈病的不同生长时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锈病是小麦生长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该病菌能够在温度、湿度等一定的条件下快速繁殖并感染小麦。
本文将从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特征以及防治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小麦锈菌是导致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体,它能够感染小麦的叶片和茎干。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象条件:小麦锈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8-24℃,相对湿度在90%左右,若环境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小麦锈病的繁殖速度会受到一定限制。
(二)小麦品种:小麦的品种类型也是导致小麦锈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小麦的品种较为敏感,则容易被病菌感染,从而引发小麦锈病。
反之,如果小麦的品种较为耐病,则容易防范和抵御小麦锈菌。
(三)土地肥力:小麦生长后期土壤养分不足时,小麦抗病能力会减弱,小麦锈病也容易发生。
(四)病害联防:如果在小麦生长前期采取了一些良好的防治措施,如使用种子处理剂、合理选择土壤、加强管理等,都能有效地达到病害联防的效果。
二、小麦锈病的症状特征小麦锈病的症状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片和茎干上,症状可分为三类:白锈、黑锈、黄锈。
(一)白锈:叶面出现黄色小点,椭圆或长圆形,大小约为0.5-3毫米。
病斑上白色粉状物质很多,如霜雪铺盖在病斑上,下午阳光晒出小水珠。
(二)黑锈:小麦叶面产生环形或者不规则形状的黄褐色病斑,具有伴随着细小黑点存在的特点。
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病斑会变成黑色,一旦繁殖旺盛就会发展成密集的枯叶。
(三)黄锈:叶面出现黄褐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叶面上出现黄色条纹。
(一)选用耐病品种。
选择高抗锈病的麦种和适应性强、优质高产的品种,逐步增加抗病品种比例。
(二)生态控制。
采用生态控制手段,如使用生物肥料、有机肥、有机复合肥等,以提高土壤肥力;加强畜肥的利用,并控制农田环境,避免小麦锈病的发生。
(三)科学管理。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如定期除草、清除病株、适时收割等,避免病菌通过残余物质扩散传播。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
以下是关于小麦锈病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的剖析。
1. 发生原因:
(1) 水分的过多或过少:如果土壤过湿,将会导致锈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土壤过干,将会减弱小麦的抗病能力,容易受到锈菌的侵染。
(2) 空气湿度高: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锈菌的孢子易于形成和传播,从而导致小麦被侵染。
(3) 缺乏养分:小麦缺乏养分时,抵抗锈菌的能力较弱,易受到病害侵袭。
(4) 品种易感性:一些小麦品种对锈菌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害侵害。
2. 防治策略:
(1) 品种选择: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小麦品种种植,增强抵抗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栽培管理: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度湿润和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
合理施肥,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增强植物的抗病力。
(3) 种植间隔:合理调整小麦的种植间隔,增加植株之间的距离,有利于空气流通,减少锈菌的传播。
(4) 喷药防治: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药防治,及时消灭锈菌孢子,减少侵染的可能性。
喷药时间一般在小麦生长初期和中后期为宜。
(5) 病毒监测:定期监测小麦田中是否有锈病病害发生,一旦发现病情,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养分供应和品种易感性等相关。
通过选择适合的品种、合理的栽培管理、喷药防治以及定期监测病情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然而,由于小麦锈病的侵袭,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小麦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对小麦的叶片和穗部造成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小麦作物的健康生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小麦锈病防治方法,以期为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 基础防治措施1.1. 地选区域合适的土地种植小麦,避免在长期沾泥或积水的地方种植。
1.2. 选择健康的种子,以确保种子的良好品质和较低的病原体含量。
1.3. 实施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包括适时翻耕、杂草清除和间断轮作等,以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2. 生物防治措施2.1. 利用天敌或寄生虫来降低病原体的种群密度。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蚜虫来控制可能传播锈病的麦蚜。
2.2. 使用抗病品种或病害抗性基因改良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小麦对锈病的抵抗力。
2.3. 利用拮抗菌或真菌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
例如,可以喷洒含有拮抗菌的生物制剂来保护小麦免受锈病的侵袭。
3. 化学防治措施3.1. 使用化学杀菌剂进行喷洒来防治小麦锈病。
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施药,以避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3.2. 结合田间管理措施,采用化学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以提高防治效果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 首次发现与隔离4.1. 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发现锈病的病斑,避免其继续传播并迅速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4.2. 将疑似感染锈病的植株迅速隔离,以防止病原体的扩散,并对这些植株进行及时的治疗。
总之,小麦锈病的防治对于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全面、综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需要加强对小麦锈病的监测与研究,以及加强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术培训。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小麦作物的生长,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小麦锈病一、简介小麦锈病,别名黄疸病,真菌病害。
二、病状2.1 小麦条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
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
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2.2小麦叶锈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
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2.3小麦秆锈病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
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形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
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各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
形象的区分3种锈病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
"三、发病条件三种小麦锈菌夏孢子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有水滴或水膜存在。
如无水滴或水膜,即使相对湿度达到90%~100%,也很少萌发或不萌发。
因此,结露、多雾、蒙蒙细雨的情况下,锈病容易发生。
三种锈菌夏孢子萌发侵入、发展的温湿度条件如下: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5~12℃;低至0℃仍能萌发,侵入最适温度为9~12℃,叶锈菌发展最快的温度是15~20℃;秆锈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8℃,潜育的最适温度为20℃。
锈菌夏孢子萌发阶段不需要光照,而侵入后需要,弱光条件下潜育期比强光条件可延长一倍。
四、侵染循环小麦锈菌是转主寄生菌,需经过两种不同的寄主方能完成其生活史。
在我国,三种锈病的侵染循环实际上都是由锈菌夏孢子连续侵染小麦来完成的。
由于三种锈病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差异很大,我国各地区的气候地理差异悬殊,三种锈菌的越冬越夏较复杂。
1)条锈菌病菌较耐低温,可以在冬小麦上越冬,翌春在进行扩大侵染,但病菌不耐较高温度,旬平均气温超过22~23℃时,病菌基本不能越夏,只有那些被风传到高寒麦区的夏孢子才能在该地继续逐代传染,度过夏季。
防治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
其发病特点为:条锈猖獗,叶锈普遍,秆锈成灾。
1.发生特点。
①为害症状。
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黄斑,不久产生鲜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
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
小麦锈病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三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②传播途径。
小麦三种锈病的病原菌都是严格的专性寄生菌。
主要以夏孢子不断延续为害,根据空中孢子捕捉测知,夏孢子可随气流上升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并传送到1000千米以外的地方去,造成小麦受害。
③发病环境条件。
一是湿度,三种锈菌的夏孢子,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都能萌发侵入寄主。
因此,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二是温度,三种锈病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条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9-16℃,叶锈为15-22℃,秆锈为18-25℃。
因此,一般是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三是栽培管理,一般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氮肥偏施过多过迟、植株密茂荫蔽、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为害,发病常较重。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锈良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如栽培川麦42、川育19、鲁麦21、烟农24号等。
适时早播,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后期过多追施氮肥,及时开好排水沟,注意消灭自生麦苗等,都有减轻锈病的作用。
②药剂防治。
小麦拔节到抽穗期,条锈病点片发生,病叶率在1%左右,立即进行全田防治;小麦孕穗到抽穗期,叶锈病点片发生,病叶率达5%左右立即进行防治,扑灭发病中心;小麦扬花到灌浆阶段,在秆锈病普遍发病初期,病秆率达1%-5%,立即进行全田防治。
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千克种子用60克拌种。
小麦锈病用什么药,对小麦的影响,最佳防治时期是什么时候1、播种前,使用20%粉锈宁进行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或使用2%立克秀进行包衣,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5%。
2、大田病叶率达到0.5-1%的时候,每亩地使用30-35g的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或8-9g的25%丙环唑乳油兑水稀释喷雾。
一、小麦锈病用什么药1、播种之前,使用20%粉锈宁进行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2%,或者是使用2%立克秀进行包衣,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15%。
需注意,使用粉锈宁拌种后,需要在拌种结束的6-8小时左右进行播种。
2、当大田内病叶率达到0.5-1%的时候,每亩地使用30-35g的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或8-9g的25%丙环唑乳油,或45-60ml的20%粉锈宁乳油兑水稀释喷雾,如果是病情较为严重的地块,需要喷洒2次。
3、当大田病叶率达到1%以上,严重度在10%以下的时候,每亩地使用50g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40ml的20%粉锈宁乳油,或15-30g的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兑水50-75kg稀释喷雾。
如果大田病叶率达到15%以上,严重度在10%以上,同样可以使用上述药物进行防治,但是使用浓度需要提高至2-4倍。
二、小麦锈病对小麦的影响,最佳防治时期是什么时候1、影响(1)症状:小麦锈病分为秆锈病、叶锈病、条锈病,均会导致小麦的叶秆、叶鞘、叶片等处出现大片黄斑,后续随着时间推移,黄斑连接成片,形成铁锈色的粉疮(夏孢子聚集),病害进入后期后,会出现黑色的斑疮(冬孢子聚集)。
(2)具体影响:小麦锈病会引起叶片早衰,降低小麦的光合作用,并且会导致水分大量流失,降低籽粒的饱满度,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以及品质。
2、最佳防治时期(1)小麦锈病在播种前,以及拔节期和孕穗期的时候进行防治为宜。
(2)如果是控制小麦锈病大流行,最佳防治时期应当是中心病团开始出现的时候。
一、小麦锈病(Wheat rust)小麦锈病有秆锈、叶锈和条锈三种。
别名:小麦叶锈病又叫小麦黄疸病。
分布为害小麦秆锈病为害小麦、大麦。
流行年份病害发展迅速,为害重,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损失。
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西北春麦区。
小麦叶锈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各地发生日趋严重。
小麦条锈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是小麦锈病中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锈病,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
症状三种锈病症状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活宜发育,(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病原小麦秆锈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ecicininingramin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叶锈病原为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条锈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锈病病菌寄生在小麦上,吸取寄主的营养才可生存,其寄生性较强。
不同锈病的种群对同一种小麦的寄生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可在其上寄生,有的却不适宜寄生,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人们把不同的病菌种群分为不同的生理品种。
若当地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不适宜当地的病菌寄生,即小麦对锈病产生抗性,可以抵制其发生流行。
所以,品种的抗性是影响小麦锈病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
环境条件(主要是田间气候)是影响小麦锈病为害流行的第二位因素,在春季气温高、雨多、田间温差大,有利于锈病的侵染为害,反之,锈病不易发生。
防治措施明确了小麦锈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