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要求与体系文件对照表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要求与体系文件对照表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要求与体系文件对照表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要求与体系文件对照表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要求与体系文件对照表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要求与体系文件对照表(续)

第 2 页共 3 页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要求与体系文件对照表(续)

第 3 页共 3页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报告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报告 公司测量管理检测体系内部审核自2013年11月8日开始,历时3天,现已结束。在审核期间,得到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在此表示感谢。 一、重申审核的目的和范围 1.审核目的:检查公司计量检测体系是否能按GB/T19022的要求提供保证,是否满足TS16949标准对计量工作的要求和是否满足测量管理体系确认的条件。 2.审核依据: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要求》、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计量管理考核办法》 3.审核范围: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和要求。 二、审核的局限性 审核是抽样进行的,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审核组尽可能使抽样具有代表性,保持审核结果的公正。没有不合格项的单位,并不说明不存在问题,有的不合格项具有代表性。 三、审核情况和不合格项 这次审核之前,于10月27日下发了《关于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通知》,各部门接到通知后,都做了认真的组织准备工作。从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部门的计量工作比较重视,对计量程序文件比较熟识,并且陪同审核组一直审完本部门。 从审核的情况看,各部门在最近一周都做了大量的整改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例如:在计量器具台帐管理方面,各部门都利用微机进行管

理,打印出的台帐清晰、准确。计量检测设备的台帐、封存、报废、月变动表管理的较好。对计量检测设备的状态控制的较好。按照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明年公司的计量管理体系文件要进行修订,要增加对测量过程的控制,因此这次审核过程中增加了对测量数据、记录的检查。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在计量单位的使用方面: 《计量法》明确规定:国际单位制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它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技术中心标准化室也下发了“法定计量单位”,但是在这次审核中仍然发现计量单位符号不正确的,如:kW错写KW,k应小写,大写K 是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的符号;质量单位t,错写成T,T是磁通量密度,磁感应强度特[斯拉]的符号,上述问题在试车记录和能源记录中都出现过,为了不出现问题,建议相关计量单位的记录文件,要经过标准化室审核,确保不发生类似情况。 2.在测量设备的抽查中,发现有的测量设备没有合格证;个别测量设备有有效合格证和超期合格证并存的现象;有个别部门的计量器具台帐不清,有帐、物不符现象。 3.在测量设备标识的检查中,发现有标识不清、标识超期和无标识现象;有的封存计量器具没有贴标识。 4.在不合格测量设备管理中,文件规定:使用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评定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的数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经确认数据不影响产品的预期使用要求时,不予追溯。当数据影响产品的预期使用功

测量管理方案体系内审员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精品文档测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考试题(答案) 单位名称姓名分数 一、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内打“√”或“×”)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编写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的主要目的是对外描述其测量管理体系。(×) 2、测量设备是指工作计量器具和计量标准(包括标准物质)。(×) 3、测量设备的确认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 4、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只能由第三方审核。(×) 5、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计量要求。(√) 6、任何测量都存在测量误差,因此也都存在测量不确定度。(√) 7、计量确认一般包括:首先是校准、必要的调整或维修,随后的再校准, 以及所要求的封缄和标签。(×) 8、测量过程的设计应确保一旦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 和及时采出纠正措施(√) 9、 ISO10012 中的“验证”是指“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 10、企业必须建立测量设备的校准装置。(×) 11、计量职能是指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职能。(×) 12、计量特性是经过校准后得出的。(√) 13、标识不但能用于测量设备上,也能用于测量过程。(√) 14、经过确认合格用于某称重过程的天平,不一定能用于其他称重过程。(√) 15、封签被破坏的测量设备属于不合格的测量设备。(√) 16、测量设备中所说的软件就是指计算机程序。(×) 17、一个测量过程只适用于一台测量设备。(×) 18、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 19、对测量过程的要求应该包括:应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测量过程的控制应当按程序 文件进行;一个测量过程可能会使用多台设备。(√) 20、对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应当采取的措施是:进行标识;进行必要的纠正;停止使用不正确的 测量结果。(√)

测量管理体系工作总结

2014年测量管理体系工作工作总结测量管理工作是公司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确保生产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搞好测量工作,才能保证我矿正常生产。针对我矿的实际情况,采剥车间2014年主要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一、加强计量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测量基础工作。 首先,车间内设置有测量管理领导机构,对测量工作实行分级管理,车间主管领导负责车间测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安排布置,车间配备一名兼职测量管理人员,负责车间日常测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各工区也均有分管领导及负责人员,形成了车间完备的测量管理网络,为采剥车间的计量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其次,对车间测量设备实行“全面监督,保证重点,区别管理”,即:对用电计量设备重点控制,做到及时登记台帐并严格执行程序文件和计量管理规定,按照周期进行检定,对测量设备定期向矿节能计量室送(请)检并取得检定合格证书;对于日常工作用所用的测量设备根据设备的使用频度、使用年限、使用环境、准确度等因素合理安排周期检定计划,分类管理。确保了车间在用测量设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了测量设备100%的合格率,实现在用测量设备管理的有序性、条理性和可控性。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车间测量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素质是保证测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车间注重测量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同时,还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强化测量人员的技能水平,此举更提高了测量工作的准确性。 三、持续改进、不断进取

在节能计量室的正确指导下,我车间测量管理工作正稳步推进。前期工作中购买钢板尺测量油量,在经过时间的见证,证明了此法确实好用,保证了能耗考核的准确性。 四、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建议 对于设备配套的压力表随着设备一起来,我车间认为应该在设备尚未组装之前,将压力表及设备上需要完成首检的计量设备送节能计量室完成首检,然后安装到设备上,以保证测量设备的精确度,对于新购测量设备,且不是一次性检定不利于拆卸设备的希望节能计量室能给出相应合理的指导。 昆阳磷矿采剥车间 2014-12-4

ISO9001:2015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最新版标准

ISO9001:2015标准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确定 4.4 质量管理体系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质量方针 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6 策划 6.1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6.3 变更的策划 7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沟通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8 运行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2 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 8.3 运行策划过程 8.4 外部供应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 产品和服务开发 8.6 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8.7 产品和服务放行 8.8 不合格产品和服务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 持续改进 10.1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2 改进 附录A 质量管理原则 文献

1 范围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 能力; b)通过体系的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和适用 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1:在本标准一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a) 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商品和服务; b) 运行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9000:2015 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 组织应确定外部和内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事务。 需要时,组织应更新这些信息。 在确定这些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事宜时,组织应考虑以下方面: a) 可能对组织的目标造成影响的变更和趋势; b) 与相关方的关系,以及相关方的理念、价值观; c) 组织管理、战略优先、内部政策和承诺; d) 资源的获得和优先供给、技术变更。 注1:外部的环境,可以考虑法律、技术、竞争、文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方面,不管是国际、国家、地区或本地。 注2:内部环境,可以组织的理念、价值观和文化。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a) 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 相关方的要求 组织应更新以上确定的结果,以便于理解和满足影响顾客要求和顾客满意度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考虑以下相关方: a) 直接顾客 b) 最终使用者 c) 供应链中的供方、分销商、零售商及其他 d) 立法机构 e) 其他 注:应对当前的和预期的未来需求可导致改进和变革机会的识别。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界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应用,以确定其范围。 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CMS《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目 次 版本A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CMS —2006 2006—xx-xx 布 2006—xx-xx执行 发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目次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2 计量单位 3 计量人员 4 计量标准 5 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2 检测能力 3 检测水平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质量目标 5.4 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2 信息资源 6.3 物资资源 6.4 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7.2 测量过程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2 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 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3 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4.6 特定要求 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2 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6.3 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规范

质量体系要求 Quality System Requirements QS-9000 第三版 以ISO 9000为基础的要求

内容组成 管理职责——要素4.1 质量体系——要素4.2 合同评审——要素4.3 设计控制——要素4.4 文件和资料控制——要素4.5 采购——要素4.6 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要素4.7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要素4.8 过程控制——要素4.9 检验和试验——要素4.10 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要素4.11 检验和试验状态——要素4.12 不合格品的控制——要素4·13 纠正和预防措施——要素4.14 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要素4.15 质量记录的控制——要素4.16 内部质量审核——要素4.17 培训——要素4.18 服务——要素 4.19 统计技术——要素 4.20

管理职责一要素4.1 质量方针---4.1.1 负有执行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包括质量目标和对质量的 承诺,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应体现供方的组织目标以及顾客的期望和需求。 供方应确保其各级人员都理解质量方针,并坚持贯彻执行。 组织---4.1.2 职责与权限---4.1.2.1 对从事与质量有关的管理、执行和验证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对需要独立行 使权力开展以下工作的人员,应规定其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并形成文件: a)采取措施,防止出现与产品、过程和质量体系有关的不 合格; 注:如需要纠正质量问题,建议负责质量的人员有权停止生产。 b)确认和记录与产品、过程和质量体系有关的问题;

c)经过规定的渠道,采取、推荐或提出解决办法; d)验证解决办法的实施效果; e)控制不合格品的进一步加工、交付或安装,直至缺陷或不满足要求的情 况得到纠正。 f)在阐述QS-9000要求时,说明顾客对内部职能部门的需求(如选择特殊 特性,确定质量目标、培训、纠正和预防措施,产品设计与开发)。 资源---4.1.2.2 对管理、执行工作和验证活动(包括内部质量审核),供方应确定资源要求 并提供充分的资源,包括委派经过培训的人员(见4.18)。 管理者代表---4.1.2.3 负有执行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在自己的管理层中指定一名成员为管理者代表,不论其在其它方面职责如何,应明确权限,以便: a)确保按照本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体系; b)向供方管理者报告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和作为质 量体系改进的基础。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还可包括就供方质量体系有关事宜与外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目次 ISO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

ISO 前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1:1994和ISO10012-2: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ISO9000:2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职能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可,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24001-1996的第4.5.1条款。 图1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注:数字对应于本标准的相应条款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标准

目录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2 计量单位 3 计量人员 4 计量标准 5 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2 检测能力 3 检测水平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质量目标 5.4 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2 信息资源 6.3 物资资源 6.4 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 计量确认 7.2 测量过程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 总则 8.2 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它活动。 3 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 《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2 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6.3 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190001国标

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 代替GB/T 19001—2008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是GB/T 19000族的核心标准之一。本标准替代GB/T 19001一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本标准与GB/T 19001—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采用ISO/IEC导则,第一部分ISO补充规定的附件SL中给出的高层结构; ——采用基于风险的思维;——更少的规定性要求;——对成文信息的要求更加灵活;——提高了服务行业的适用性;——更加强调组织环境;——增加对领导作用的要求;——更加注重实现预期的过程结果以增强顾客满意。 引言0.1总则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能帮助其提高整体绩效,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组织根据本标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潜在益处是: 1.稳定提供满足顾客要求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2.促成增强顾客满意的机会;应对与组织环境和目标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3.证实符合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能力。 本标准可用于内部和外部各方, 实施本标准并非需要:—统一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形成与本标准条款结构相一致的 文件;—在组织内使用本标准的特定术语。 本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补充。 本标准采用过程方法,该方法结合:P-C-C-A循环和基于风险的思维。 过程方法使组织能够策划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PDCA循环使组织能够确保其过程得到充分额资源和管理,确定改进机会并采取行动。 基于风险的思维使组织能够确定可能导致其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偏离策划结果的各种因素, 采取预防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出现的机遇。 在日益复杂的动态环境中,持续满足要求,并针对未来需求和期望采取适当行动,这无疑是 组织面临的一项挑战。为了现实这一目标,组织可能会发现,除了纠正和持续改进,还有必 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改进,如: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 0.2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是在GB/T19000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每项原则的介绍均包含概述、该 原则对组织的重要性的依据、应用该原则的主要益处示例以及应用该原则提高组织绩效的典 型措施示例。质量管理原则: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积极参与;——过程方法 ——改进——循证决策;——关系管理。 0.3 过程方法0.3.1 总则本标准倡导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及提高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 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采用过程方法所需的具体要求见4.4。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一个体系加以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有效和高效地实现其预期结果。这种方法使组织能够对其体系的过程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进行有效控制,以提高 组织整体绩效。 过程方法包括按照组织的质量方针和战略方向,对各过程及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的规定和管理,从而实现预期结果。可通过采用PDCA循环以及始终基于风险的思维对过程和整个体系进行 管理,旨在有效利用机遇并防止发生不良结果。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用过程方法能够: a)、理解并持续满足要求;b)、从增值的角度考虑过程; c)、获得有效的过程绩效;d)、在评价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上改进过程。

[绩效考核]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

(绩效考核)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 题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考核题 壹、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2.壹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3.ISO10012:2003标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 4.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5.ISO10012:2003标准的指南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6.组织没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壹部分。(×) 7.遵从ISO10012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8.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且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 9.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 10.ISO10012标准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壹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11.ISO10012标准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

要条件。(×) 12.关联方不允许于认证活动中使用ISO10012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13.ISO10012标准可替代或增加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 14.测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可包括测量范围、测量人员能力、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15.测量设备通常只有壹个计量特性。(×) 16.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17.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法制要求且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18.计量要求通常和产品要求不同,但于产品要求中规定。(×) 19.测量设备是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须的资料的总称。(√) 20.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21.规定的计量要求必须从产品要求导出。(×) 22.测量设备需要计量要求,测量过程不壹定需要计量要求。(×) 23.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能够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24.组织应规定属ISO10012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 25.于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组织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26.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27.测量管理体系内不是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 编制说明 《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起草组 二〇一二年八月

《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2010年6月,质检总局向科技部申报了国家软科学课题研究项目——《基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政府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并获批准。该课题以在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所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效果为研究线索,探讨政府部门执行力建设问题。作为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课题组起草并完成了《政府部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草案。 2011年,本国家标准的制定任务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二О一一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项目编号“20110183-Z-469”。本项任务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提出并归口,定于2012年完成。 二、起草单位和工作组组成 标准归口单位: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 标准起草单位:质检总局办公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上海检验检疫局、浙江检验检疫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方圆标志认证集团。 起草组成员:俞晓丹、凌活、吴建伟、田武、梁晓文、刘钢、李旎 三、目的和意义 本《指南》充分结合政府部门的管理特点、运转模式,以政府部门现有管理为基础,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过程管理、管理的系统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及PDCA的运行模式,引入到政府部门的日常管理中,意在通过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管理创新,使政府部门进一步树立科学管理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完善职责明确、协调有序、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工作机制,

测量管理体系计量要求转换

把顾客的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是测量过程设计的关键 首先应明确顾客的测量要求,是双侧要求还是单侧要求,顾客的约定值是否有概率的要求(如95%或99%)。如顾客对产品或参数的要求给出了某一定值,并给出最大允许误差(以相对或绝对的形式表示),这就是双侧控制的要求,如顾客对产品或参数的要求的仅给出某一限值,不得超过某一值(USL或不得低于某一值(LSL)这就是单侧控制的要求。 (1)双侧控制计量要求的转化 对于双侧控制,企业应根据顾客对产品的要求,根据产品的特性,对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配置、人员的操作技能等),对顾客的测量要求进行转化。 1)确定目标不确定度。测量结果的目标不确定度一般不应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的1/3。(注:取最大允许误差的1/3是基于认为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已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如果k=2,那么存在的风险大概是5%/3?%) 2)确定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根据对自身技术能力的评估,考虑到测量重复性、环境等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影 响,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应小于目标不确定度,也就是说,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不能取顾客测量要求的1/3,至少取1/4或更小<或者根据测量过程不确定度合成的各分量的预评估,取目标不确定度1/2?2/3。 3)确定测量的环境条件,并根据要求的环境条件,配置相应的环境监控设备(如温度、湿度等的测量)。 4)如果需要,应对测量人员进行培训或再培训,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训。 5)满足了上述要求后,对测量过程的典型测量值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际的测量不确定度应W目标不确定度。 计量要求的转化,见示例:

示例3: 计量要求转化记录(双侧控制)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cms04-2010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2 计量单位 3 计量人员 4 计量标准 5 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2 检测能力 3 检测水平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总要求 5管理职责 5.1 计量职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质量目标 5.4 管理评审 6资源管理 6.1 人力资源 6.2 信息资源 6.3 物资资源 6.4 外部供方 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计量确认 7.2 测量过程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2 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一、计量法制要求 1 总则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 2 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 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 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3 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 4 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 5 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6 特定要求 6.1 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2 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的要求。 6.3 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 二、技术能力要求 1 总则 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 2 检测能力 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a) 质量管理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b) 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c)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 d) 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 3 检测水平 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a) 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 b) 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计量检测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 三、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 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 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 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测试、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 立法和执法机构; §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 GB/T 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 19001-2000的第7.6条款和GB/T 24001-1996的第4.5.1条款

第八章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新版)

第八章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一、内容提要: 二、考试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及大纲要求 内容 编号 考试内容 在教材中的 位置 大纲 要求 1 第1节二、GB /T 19000—2000族核心标准的构成和主要特点; P160- P162, 了解 2 第1节二2(2)过程方法模式 P161 掌握 3 第2节一、GB /T 19000—2000族标准质量管理的原则 P162- P165, 掌握 4 第2节三、GB /T 19000—2000族标准中常用的术语(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产品、相关方、质量手册); P169- P171, 了解 5 第3节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 P171- P173, 熟悉 6 第4节二、(二)3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特征、实施程序; P179- P181 熟悉 第一节 概 述 1987年ISO /TCl76发布了举世瞩目的ISO 9000系列标准,我国于1988年发布了与之相应的GB /T 10300系列标准,并“等效采用”。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又于1992年10月发布了GB /T 19000系列标准,并“等同采用ISO 9000族标准”。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修订后的ISO 9000族标 8.1概述 一、标准的基本概念 二、GB/T19000-2000族核心标准的构成和特点 8.3 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与GB/T19004的结构模式 一、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结构模式 二、GB/T19001与GB/T19004的结构模式比较 8.2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术语 一、GB/T19000-2000族标准质量管理原则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三、主要术语 8.4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认证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二、质量认证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

测量管理体系 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 19022—2003) (2)

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 19022—2003)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本标准是GB/T19000族标准之一。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all)仅起指导作用。 本标准代替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 本标谁与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 ——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GB/T19001标准协调一致; ——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 ——体现GB/T19000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未使用术语“检定”。当计量要求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时(7.2.2),计量确认与检定相同。 引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的审核。 GB/T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理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2000的7.6和GB/T24001—1996的4.5.1。

计量管理体系(总)

栖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量管理体系手册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第二部分计量管理方针、目标 第三部分计量管理制度 1计量器具的配备、验收制度 2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制度 3 计量器具报废、更新制度 4 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 5 岗位责任制度 6 计量培训教育制度 第四部分计量组织机构人员管理 1 栖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量管理组织结构图 2 计量管理人员 3 计量器具(设备)使用人员 4 人员培训(参照QXCDC/02-15《人员培训程序》)第五部分计量器具(设备)管理 1 计量器具的配备与验收 2 计量器具(设备)检定/校准 3 计量器具(设备)标识管理 4 设备档案管理

前言 栖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1年通过了江苏省质量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评审”的复评审,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其管理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规定,每年进行计量检定/校准。同时建立一套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QXCDC/01、《程序性文件》QXCDC/02、《记录》QCXDC/03、制度等。因疾控中心属于公共卫生范畴,样品多为食品、水质、消杀、餐具等,与医院的临床样品有所区别。医疗卫生计量器具,是现代医学诊断水平和治疗方法一种物质能力的体现,是医疗卫生计量工作的重点。疾控中心健康证体检涉及酶标仪、透视仪为医疗计量器具。相对医院来说,中心所涉及的设备较少,但中心领导对此也非常重视。按照《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计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中心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参照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栖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量管理体系”,从而促进中心实验室质量体系的运行,进一步规范医疗器具的使用。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集团有限公司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版本号::A 编制: 审核: 批准: 受控状态:■受控□非受控 发放号: 持有人: 2010年06月30日发布2010年06月30日实施

目录

1、目的 对公司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技术文件和外来文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与测量有关的部门及场所使用的文件现行有效。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与测量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场所使用典型的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技术文件和外来文件的控制。 3、相关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4、职责 4.1人力资源部负责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制、更改及相关标准的收集更新。 4.2人力资源部负责为公司计量文件收发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公司计量文件发放、归档和作废管理。 4.3各部门负责保管、执行和使用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反馈文件实施中有关适宜性和充分性的信息。 5、控制程序 5.1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范围 5.1.1测量管理体系手册 5.1.2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5.1.3第三层次文件 a.计量法律法规、技术文件; b.自编的校准、检验方法; c.测量设备操作规程; d.试验方法标准; e.各种记录表格。 5.2文件的编写和审批 本公司编制的所有文件在发布前,必须经授权人员批准,确保文件的准确性和适宜性,达到内容正确、清晰、完整与其他文件协调一致,且易于理解。 5.2.1测量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编写,管理者代表审核,总裁批准、发布。 5.2.2其他管理文件由各归口职能部门负责编写,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主管副总批准。 5.3 文件的分类: 文件分“受控”和“非受控”两大类,并在封面标识清楚。非受控文件主要是对外发放的文件,如审核时递交审核机构的文件。 作废文件和资料应加盖“作废”印章,防止使用作废的文件。 5.4文件的编号 文件的编号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 5.5文件的发布更改、换版、作废全部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工作总结

测量管理体系工作总结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2014年测量管理体系工作工作总结 测量管理工作是公司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确保生产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搞好测量工作,才能保证我矿正常生产。针对我矿的实际情况,采剥车间2014年主要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一、加强计量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测量基础工作。 首先,车间内设置有测量管理领导机构,对测量工作实行分级管理,车间主管领导负责车间测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安排布置,车间配备一名兼职测量管理人员,负责车间日常测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各工区也均有分管领导及负责人员,形成了车间完备的测量管理网络,为采剥车间的计量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其次,对车间测量设备实行“全面监督,保证重点,区别管理”,即:对用电计量设备重点控制,做到及时登记台帐并严格执行程序文件和计量管理规定,按照周期进行检定,对测量设备定期向矿节能计量室送(请)检并取得检定合格证书;对于日常工作用所用的测量设备根据设备的使用频度、使用年限、使用环境、准确度等因素合理安排周期检定计划,分类管理。确保了车间在用测量设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从而保证了测量设备100%的合格率,实现在用测量设备管理的有序性、条理性和可控性。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车间测量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素质是保证测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车间注重测量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同时,

还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强化测量人员的技能水平,此举更提高了测量工作的准确性。 三、持续改进、不断进取 在节能计量室的正确指导下,我车间测量管理工作正稳步推进。前期工作中购买钢板尺测量油量,在经过时间的见证,证明了此法确实好用,保证了能耗考核的准确性。 四、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建议 对于设备配套的压力表随着设备一起来,我车间认为应该在设备尚未组装之前,将压力表及设备上需要完成首检的计量设备送节能计量室完成首检,然后安装到设备上,以保证测量设备的精确度,对于新购测量设备,且不是一次性检定不利于拆卸设备的希望节能计量室能给出相应合理的指导。 昆阳磷矿采剥车间 2014-1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