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协作通信系统中的选择DF中继协议研究

协作通信系统中的选择DF中继协议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协作通信系统中的选择DF中继协议研究专业名称通信工程

学生姓名XX

指导教师李冬

毕业时间2012. 6

任务书

一、题目

协作通信系统中的选择DF中继协议研究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无线通信技术在近二十年来获得迅猛的进步。它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基础技术,如集成电路、能量存储以及天线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被认为对通信技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是MIMO技术。该技术在接收端和发射端使用多根天线,从而形成多条路径,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多条路径传送的信号进行形成和合并,提高了接收信号的质量和数据传送速率。协作通信正是在MIMO的推动下产生的,它把MIMO通信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应用场景中。协作通信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方面就是对来自中继的源节点的信息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案导致了不同的协作通信协议。研究协作通信系统中中继协议,使得系统的误码率降低,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增大。通过对通信协议的研究,来选择最优的通信协议,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协作通信技术的演进与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协作通信系统中选择DF中继协议,分析在不同的协作协议下,通信系统的性能状况。

三、主要技术指标

1.了解MIMO的基础知识。

2.分析协作通信系统中的各种协议。

3.对选择DF中继协议进行分析,了解系统的信噪比和最优功率分配。

四、进度和要求

第1-2周:查阅资料,整理读书笔记。

第3-6周: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了解设计内容,独立撰写开题报告。

第7-12周:开始写论文,进行不断的修改并完成。

第12周:进行最后的定稿。

第13周:准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 https://www.doczj.com/doc/3e4550066.html,neman,D.N.C.Tse,and G.W.Wornell.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wireless networks:dfficient protocols and outage behavior.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50(12):3062-3080,December 2004.

[2] https://www.doczj.com/doc/3e4550066.html,neman and G.W.Wornell.Distributed space-time coded protocols for exploiting 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wireless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Information Theory,49(10):2415-2425,October 2003.

[3] A.Sendonaris,E.Erkip,and https://www.doczj.com/doc/3e4550066.html,er cooperation diversity,part I:System descrip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51(11):1927-1938,November 2003.

[4] T.E.Hunter and A.Nosratinia.Cooperation diversity through coding.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n on Information Theory,p.220,July 2002.

[5][美]K.J.RayLiu,[埃及]Ahmed K.sadek,[中]Weifeng Su ,[阿根廷]Andres Kwasinski著,任品毅译协作通信及网络[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

学生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 系主任___________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绪论 (4)

1.1协作通信系统中选择DF中继协议的意义、背景、现状 (4)

1.1.1意义 (4)

1.1.2背景 (4)

1.1.3现状 (6)

1.2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8)

第二章 MIMO技术以及协作分集 (10)

2.1 MIMO技术的提出与发展 (10)

2.2协作分集技术 (10)

2.2无线信道的分集 (11)

2.2.1空间分集 (11)

2.2.2时间分集 (12)

2.2.3频率分集 (12)

2.3 协作分集技术之间的比较 (13)

2.4协作通信 (13)

第三章协作通信中各协作协议 (14)

3.1协作协议 (14)

3.2固定协作策略 (15)

3.2.1固定放大转发协议 (16)

3.2.2固定译码转发中继协议 (16)

3.2.3其他协作策略 (17)

3.3自适应协作策略 (17)

3.3.1选择性DF中继 (17)

3.3.2增量中继 (17)

3.4分级协作 (18)

3.4.1网络模型 (18)

3.4.2分级协作协议描述 (20)

3.4.3 协议分析 (23)

第四章单中继协作通信 (26)

4.1系统模型 (26)

4.2 DF协议的误符号率分析 (28)

4.2.1闭式SER分析 (28)

4.2.2 SER上界及渐进近似 (29)

4.2.3最优功率分配 (30)

4.3 AF协议的SER分析 (30)

4.3.1利用MGF方法的SER分析 (30)

4.3.2调和平均值的简单MGF表达 (31)

4.3.3 渐进紧的近似解 (31)

4.3.4最优功率分配 (32)

4.4 DF与AF协作增益的比较 (32)

第五章协作通信系统中选择DF中继协议研究 (34)

5.1 系统模型和协议描述 (34)

5.2精确SER性能分析 (37)

5.3 SER近似 (37)

5.3.1 一般协作协议的SER近似 (38)

5.3.2分集阶数和协作增益 (38)

5.3.3带宽效率与分集增益的比较 (39)

5.3.4最优功率分配 (40)

第六章结束语 (42)

6.1对本论文的总结 (42)

6.2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42)

致谢 (44)

参考文献 (45)

毕业论文小结 (46)

摘要

多天线系统是提高系统容量和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移动终端物理条件的制约,如终端的体积、功耗、多天线的位置设置等,限制了MIMO技术的应用,为了克服这一MIMO应用的限制,必须提出超越传统点对点通信的新技术。一个无线网络系统从通常可以被看做一些试图相互通信的节点的集合。但是,从一个角度而言,因为无线信道广播特性的存在,我们可以将这些节点视为无线系统中一些分布式天线的集合。利用这一观点。网络中的节点可以相互协作进行分布式传输和信息处理。一个协作节点对于源节点来说可看做作一个中继节点。因为以上的原因,协作通信可以在从在源与目的节点之间产生类似MIMO信道的独立传输链路。它是利用无线信道广播特性在节点间相互辅助的一种新的架构,可以以一种分布式的方式来进行通信处理,并能够获得在MIMO系统所得的相同的优势。这样的一种观点能够带来不同的新通信技术以提高通信容量、速率和性能;降低电池损耗和延长网路寿命;提高吞吐量和多接入方案的稳定域;扩展传输覆盖范围。近年来,人们对协作通信系统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协作通信系统中选择DF中继协议。

本文首先阐述了MIMO的概念以及在协作通信系统的应用;其次,对中继信道的概念和不同的中继协议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本文的重点,选择DF中继的研究。

关键词:协作分集,协作协议,选择DF中继协议

Abstract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ca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capacit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However,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in the mobile terminals limit the application of MIMO technology. For example, the size of the mobile terminal, the power consumption, the set of multiple antenna’s locat ion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IMO technology, it should be provided a new technology that beyond the 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usually is viewed as several collections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nodes.But also,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broadcast nature of wireless channel, we could regard the collection of distributed antennas in wireless system. Taking advantage of this point, nodes could be used for transferring and processing on the Internet. A cooperative node could be regard as a relay node for source node. Because of above of reasons,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could be similar with independent transmission link between the source and destination node. It is a new set of architectural that making use of broadcast nature of wireless channel. It could deal with communication in the pattern of distributed antennas. It also could get the same advantages in the MIMO system. This point could bring different kinds of new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t could gain the capacity of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rate and properties. It also could reduce the deterioration of battery and prolong the life of the Internet, and improve throughput and the stability region of multiply address access project, and expand the coverage of transmission. In recent years, people do a lot of researching i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conducts research on DF selection relaying i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At firs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definition of MIMO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t i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addition, discussing the concept of relay channel, and relaying protocol. Finally, do a research on DF selection relaying which the key is of this paper.

KEY WORDS:cooperative diversity,cooperative protocols,select the DF relaying protocol

第一章绪论

1.1协作通信系统中选择DF中继协议的意义、背景、现状

1.1.1意义

无线通信技术在近二十年来获得迅猛的进步。它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基础技术,如集成电路、能量存储以及天线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被认为对通信技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是MIMO技术。该技术在接收端和发射端使用多根天线,从而形成多条路径,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多条路径传送的信号进行形成和合并,提高了接收信号的质量和数据传送速率。协作通信正是在MIMO的推动下产生的,它把MIMO通信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应用场景中。协作通信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方面就是对来自中继的源节点的信息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案导致了不同的协作通信协议。协作通信一般可以分成固定中继方案和自适应中继方案。中继的处理根据所采用的协议而不同,有固定放大转发(AF)中继协议和固定译码转发(DF)中继协议。固定中继具有便于实施的优点,但其缺点是低的频谱效率。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自适应中继协议以提高有效性。自适应中继包括选择中继和增量中继技术。研究协作通信系统中中继协议,使得系统的误码率降低,从而使整个系统的吞吐量增大。通过对通信协议的研究,来选择最优的通信协议,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协作通信技术的演进与发展。

1.1.2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程控交换、数字通信的发展,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线通信的发展潜力大于有线通信的发展,它不仅仅提供

普通的电话业务功能,并能提供或即将提供丰富的多种业务,满足用户的需求,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通信方式。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从模拟调制到数字调制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以模拟式蜂窝网为主要特征,采用频分多址(FDMA)模拟调制方式,实现对网内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并以蜂窝式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复用,满足扩大覆盖范围和满足用户数量增长的需求。在信道动态特性匹配上,适当采用了性能较好的模拟调频方式,并利用基站二重空间分集方式抵抗空间选择性衰落。其主要代表有美国的AMPS、英国的TACS、北欧的NMT等。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以数字化蜂窝网为主要特征,采用时分多址、码分多址数字调制方式实现对网内用户的动态寻址功能,以数字式蜂窝网络结构和频率规划实现载频复用,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从而提高了系统容量,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采用了抗干扰性能优良的数字式调制;GMSK(GSM)、QPSK(IS-95);采用性能优良的抗干扰纠错编码卷积码;卷积码、级联码;采用功率控制技术抵抗慢衰落和远近效应;此阿勇自适应均衡和RAKE 接收抗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干扰;采用信道交织吗、编码,如采用帧间交织方式或块交织方式抗时间选择性衰落;采用空间或极化分集抗空间选择性衰落。其主要代表有北美的DAMPS、IS-95CDMA和欧洲的GSM。虽然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和对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通常只提供低速率的语言业务。但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仅仅通话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要,除语音外,数据、图形、图像等各种信息都希望能随时获取和彼此相通,多媒体服务就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以多媒体业务为主要特征,支持速率100Mb/s的多媒体宽带数据业务,在系统适配信道与用户二重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又引入了业务的动态性。它继续采用第二代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扩频方式中由于扩频码性能的不理想带来的多址干扰、远近效应等采用了多用户检测、智能天线、发端分集、空时编码等;针对数据业务要求误码率低且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特点,对数据业务此阿勇了性能更优良的turbo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由于数据传输速率高,对分集技术等抗干扰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将是无处不在的,能实现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业务的任意接入,能提供不同速率的多媒体业务。近几年无线通信业务的激增是前所唯有的。语音通信不再是人们需要的额唯一业务。高数据率业务、宽带无线internet、游戏和许多其他业务近年来也一一出现。对多数未来无线系统,如移动超宽带、长期演进、IEEE802.16e都有希望在高宽带信道上位每个用户提高非常高的数据速率。例如,在未来几年即将开发的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中,如移动宽带无线多址,在下行链路长可以达到260Mbps的峰值数据速率。然而,只有对满秩MIMO用户而言,这些数据速率才可以实现。更明确地说,满秩MIMO用户必须在移动终端上具有多天线,并且这些天线必须清楚位于基站出多天线的独立信道的衰落情况。实际中,不是所有用户都能保证如此高的额传输速率,因为它们或者不能在其小型设备中安装多天线,或者由于传播环境限制不能够支持MIMO,比如没有足够多的散射。

为了克服上述在未来无线网络中MIMO增益实现的限制,我们必须考虑在传统点对点通信之上的新技术。而协作通信这种新的通信方式,通过引入中继信道,它在用户和基站之间产生了独立路径。中继信道可以认为是源和目的端之间直接信道的一种辅助信道。因为中继节点常常据源节点有几个波长的距离,所以中继信道与直接信道间的衰落独立,这就再源和目的端间引入了一个满秩MIMO 信道。在协作通信方案中,对于接收到由其他发射节点辐射出的有用能量的节点会有一些先验的限制。新的用户协作范例是这样的:通过在节点上执行适当的信号处理算法,多终端能处理从其他节点侦听到的传输信号,并且通过彼此的中继信息进行协作。中继信息随后在目的节点进行组合以产生空间分集。这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网络,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执行分布式多天线的系统,协作节点为彼此产生了不同信号路径。

因此,对于网络中所有用户都产生高数据速率的第四代无线系统而言,协作通信是一种新的手段,它将会成为第五代无线网络的关键技术。

1.1.3现状

协作通信是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把MIMO通信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应用场

景中。在这种新的通信方式中,分散在无线网络中的终端可以看做分布式天线。通过这些节点的协作,增加了系统的分级增益从而获得了类似MIMO系统中的增益。

在文献[1]和[2]中,Laneman等提出了不同的协作分集协议并分析了他们的中断性能。译码转发和放大转发的概念就出自这两篇文章。当采用译码转发,每个中继接收源发送的信号并进行译码,然后将译码后的信号转发给目的,目的将接受到的所有副本进行合理的合并。放大转发是个更加简单的技术,中继放大接收到的信号并向目的转发。这种技术下,尽管噪声随着信号一起被放大,但仍然能够从来自空间独立的两个信道的信号中获得空间分集。Sendonaris等在文献[3]提出了用户协作分集的概念。另一种获得分集的技术是Hunte r等在文献[4]中介绍的将纠错码引入协作的编码协作。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研究了无线网络的容量度量问题。Gupta和Kumar的原创工作激发了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他们所建模型的局限在与不允许网络之间的协作,因此,如果节点接收到的信号不是自己需要的信号,则将其作为干扰。而协作则受益于信道的广播特性,利用这个优势,它将不再把监听到的信号当做干扰。在另外一篇论文所总结的最近的工作中,Aeron和Saligrama提出了分布式合作方案,该方案带来了比传统多跳方案更高的吞吐量。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协作通信业不例外。虽然协作通信的研究已取得很多的突破,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性能。

第一,同步问题。目前大多数协作通信的文献都假定系统能够实现精确同步,即协作者之间、协作者和目的端之间都是同步的,但这在实际中是难以做到的。与有线同步网络不通,协作通信中同一信息是由多个协作者发往目的端的。如果多个协作者到目的端的时延不同,则协作者之间的同步问题与协作者和目的端的同步问题是相互矛盾的。以现有额同步机制,如果做到了多个协作者间的同步,就很难做到目的端与协作者间的同步,反之亦然。

第二,功率分配问题。现在的研究大多数采用等功率分配法,认为各个移动终端有着相同的发射功率。如果使移动终端根据上行信道或者协作伙伴的信道状态自适应地调整发送功率,从而更好地提升性能呢?更进一步,如何在已有基础

的协作网络中进行功率控制,使干扰最小化这些问题仍未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第三,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协作通信问题。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协作通信研究工作都假设信道是平坦衰落的。然而,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特别是对于搞数据率和高移动性的通信系统,信道是频率选择性衰落的。能否将现有研究成果移植到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频率选择性信道中的协作通信有什么特殊的研究内容,这些问题都急待解决。

第四,基站的改进。协作通信技术的引入会导致基站的接收复杂度提升,因此开展关于协作方案中的信道估计和先好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第五,伙伴选择问题。在一个多用户的环境中怎样划分各个终端的协作伙伴,既然是移动终端,当它们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又该如何或者说应该隔多久的时间重新划分一次协作伙伴这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方案,但选用的网络模型相对比较简单,有待补充和扩展。

第六,协作的时机问题。现在的文献往往只关注协作带来的增益,极少有考虑协作通信的必要性,似乎协作在任何场景下都能带来好处。事实上,无论什么技术都有它难以克服的缺陷,只有使用得当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七,协作通信的推广和应用。

今后协作通信还可用于异构融合的无线网络,形成一种全新的智能化的网络,这其中存在多用户、多网络之间的协作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所有用户和网络,如何尽量减少系统开销,以及如何更灵活地去适应各类网络的接入协议等。这些相关的研究目前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有很多的工作等待开展和讨论。

1.2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本文主要研究协作通信系统中选择DF中继协议。分析在不同的协作协议下,通信系统的性能状况。

本文所做的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本次研究的意义、背景、现状。

2.了解MIMO的基础知识。

3.分析各协议的基本原理,主要研究选择DF中继协议。

第二章MIMO技术以及协作分集

分集技术提供多个理想独立的信号路径,通过在源和目的端提供多个信号路径可减轻衰落影响的一种技术。分集技术已广泛应用无线通信网络中。本章主要对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这三种典型的分集技术进行分析。

2.1 MIMO技术的提出与发展

无线通信已经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演进,其发展离不开众多基础技术。近几年,被公认为对通信技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是MIMO技术。MIMO技术在接收端和发射端使用多根天线,从而形成多条路径,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多条路径传送的信号进行形成和合并,提高了接收信号的质量和数据传输速率。

由于传播媒介带来的有害因素,无线通信成为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无线衰落信道所呈现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在通信系统的设计中,源和目的端之间的单一信号路径可能出现严重衰落,因此需要通过增加信道编码部分的纠错能力、降低传输速率、使用更精密的探测器等技术进行解决。然而,这些解决办法对于许多实际路径的实现来讲远远不够。

2.2协作分集技术

无线通信发展至今,随着人们对高速率数据业务和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下一代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传输效率和质量更高的无线覆盖。然而无线信道固有的衰落特性会导致信号传输质量严重下降。为了对抗无线信道的衰落,提高系统的传输可靠性,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分集技术。分集的基本原理是发送端通过多个信道,如时间、频率或者空间发送信息和接收端接收到承载相同信息且在统计上相互独立或近似独立的多个副本,对多个副本加以有效且可靠的利用从而对抗信道衰落。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通过发送端和/或接收

端配置的多根天线,可以实现空间分集,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已经被认为是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只在基站端配置多根天线,而对于移动终端,由于体积、重量以及功耗等方面的限制,在其上配置多根天线难以实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移动终端的发送分集,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分集形式—协作分集。分集增益通过网内移动终端的相互协作获得网内多个移动终端组成协作伙伴,协作伙伴之间对数据进行中继转发,即每个移动终端都不仅发送自己的信息,还要发送协作“伙伴”的信息。通过使用“伙伴”的天线来发送经历独立衰落的副本,从而使单天线的移动终端也可以实现空间分集。

对于协作“伙伴”之间如何相互处理自己和“伙伴”的信息问题,需要设计具体的协作协议,以尽可能地利用有用信息,消除干扰,在处理复杂度较低的情况下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然而,由于不同的协作协议具有不同的差错性能,且侧重点以及适合的场景不同,有必要对各种协作协议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2.2无线信道的分集

2.2.1空间分集

我们知道在移动通信中,空间略有变动就可能出现较大的场强变化.当使用两个接收信道是,它们受到的衰落影响是不相关的,因此这一设想引出了利用两幅接收天线的方案,独立接收同一信号,再合并输出,衰落的程度能被大大地减少,这就是空间分集.

空间分集分为空间分集发送和空间分集接收两个系统.其中空间分集接收时在空间不同的垂直高度上设置几幅天线,同时接收一个发射天线的微波信号,然后合成或选择其中一个强信号,这种方式称为空间分集接收.

空间分集接收时利用多幅接收天线来实现的。在发射端采用一副天线发射,而在接收端采用多幅天线接收。接收端天线之间的距离 d ,以保证接收天线输出信号的衰落特性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当某一幅接收天线的输出信号很低

时,其它接收天线的输出则不一定在这同一时刻也出现幅度低的现象,经相应的合并电路从中选出信号幅度较大、信噪比最佳的一路,得到一个总的接收天线输出信号。这样就降低了信道衰落的影响,改善了传输的可靠性。

空间分集接收的优点是分集增益高,缺点是还需要另外单独的接收天线。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近年来又生产出定向双极化天线。

2.2.2时间分集

信道想干时间等于或者超过几个符号传输时间的通信环境相当普遍。这意味着在远大于相干时间的独立时间内,两个符号将经历高度相关的信道实现,因此可以用来获得分集。时间分集就是将同一信号在不同的时间区间多次重发,只要歌词发送的时间间隔足够大,则各次发送信号所出现的衰落将是相互独立的,接收端可以收到不相干的衰落信号。时间分集正是利用这些衰落在统计上互不相关的特点。

2.2.3频率分集

类似于时间分集,在那些可用带宽超过相干带宽的宽带系统中个,通过使用被分割为可用带宽,而且在信道带宽一致性基础上相互分开的信道可以实现频率分集。

在频率分集中,使用许多不同的频率发射相同的信息。实现可以将待发送的信息分别调制在频率不相关的载波上发射,所谓频率不相关的载波是指当不同的载波之间的间隔大于频率相干区间,即载波频率的间隔应满足

1c f B τ

?≥=? (2.1) 式中,f ?为载波频率间隔,c B 为相关带宽,τ?为最大多径时延差。

如果发射频率的间隔是信道相干宽带的几倍以上,这样就能保证不同频率的衰落统计特性是互不相关的,不同传播环境的相干带宽不同。当信道的相干带宽较小时,频率分集效果明显。

2.3 协作分集技术之间的比较

时间分集与空间分集相比较,优点是减少接收天线及相应设备的数目,缺点是占用时隙资源增大了开销,降低了传输效率。

频率分集与空间分集相比较,其优点是在接收端可以减少接收天线及相应设备的数量,缺点是要占用更多的频带资源。

频率分集和时间分集技术虽然可以对抗无线信道的衰落,提高系统的性能,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这两种分集方式都是有效的。如对于时延敏感的慢衰落系统,时间交织会引入较大的信号处理时延,所以对时延敏感的业务不适合采用时间分集。当信道的相干带宽大于传输信号的带宽或信道的多径时延扩展远小于信号周期时,频率分集又显得无能为力。虽然空间分集具有优良的性能,但也有它的缺点,需要在分集端假设多跟天线,并且对天线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限制,这对体积较小的移动终端来讲是一个难题。

2.4协作通信

近几年无线通信业务的激增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满足高速率多媒体通信的需求,不仅要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还有调高系统的稳定性,避免衰落.其中,无线通信中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协作分集的重要性.其中空间分集技术由于无需占用额外的时间和频率资源的特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使用空间分集技术的MIMO系统的优点已经被广泛的应用。

协作通信的产生,它把MIMO通信技术推广到更多的应用场景中.在这种新的通信方式中,分散在无线网络中的终端可以看做分布式天线.通过这些节点的协作,增加了系统的分集增益从而获得了类似MIMO系统中的增益。

第三章协作通信中各协作协议

协作分集技术不仅可以克服移动终端配置单天线无法实现空间分集的限制,还可以有效地增大系统容量、扩大无线通信的覆盖范围。对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终端,存在两种基本的工作模式,即半双工模式和全双工模式。在半双工模式下,节点通过不同的时隙或频率接收和发送数据,但节点不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而在全双工模式下,节点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在实际的协作通信系统中,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节点相对于公仔全双工模式下的节点实现更简单,相应的协作协议实现更容易,复杂度也比较低,但全双工通信系统比半双工通信系统有更大的系统容量。

协作通信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方面就是对来自中继的源节点的信息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案导致了不同的协作通信协议。

3.1协作协议

在本章,我们仅考虑网络中只存在一个中继协助源节点的发送。多中继情形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讨论。通常一个中继策略可以被建模成啷个正交的阶段,或者通过TDMA,或者通过FDMA,以避免两阶段之间产生干扰。

阶段1,源发送信息到目的,同时,中继也接收到源发送的信息。

阶段2,中继2通过转发或者重新发送源的信息来帮助源。

源目的中继

,s d

1P

图3.1 简化协作模型

,,,s d s d s d

y h x n =+ (3.1)

,,,s r s r s r y x n =+ (3.2)

其中,p 是源的发射功率;x 是发送的信息符号;,s d n ,,s r h 是加性噪声。在

式(3.1)和式(3.2)中,,s d n ,,s r h 分别是源到目的源和源到中继的信道系数。他们分

别被建模成零均值且方差为2,s d δ和2,s r δ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噪声,s d n 和,s r n 被建模为零均值且方差为0N 的复高斯随机变量。

阶段2,中继将处理后的源信号向目的转发,目的接收到的信号为

(),,,,r d r d s r r d y h q y n =+

其中,函数()q 取决于中继节点所采用的处理方式。

3.2固定协作策略

在固定中继中,源到中继的信道资源以固定的方式划分.最常用的技术是固定AF 中继和固定DF 中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