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康复学复习提纲

临床康复学复习提纲

<临床康复学>复习提纲

临床康复学定义-根据对临床各专科各类病残或伤残所致的功能障碍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学科。
康复的基本目标-重获独立能力 回归社会并进行创造性生活。

一、脑卒中的康复(脑卒中CVA: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血管疾病。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死亡。)
1.脑卒中的常见功能障碍和异常运动模式
1.身体功能和结构方面:
脑卒中直接引起的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偏瘫、肌张力、共济、协调、平衡)、言语功能障碍(失语、构音)、吞咽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普通及特殊感觉)、认知功能障碍(意识、记忆力、失用、失认、执行功能)、心理-精神障碍(抑郁、焦虑等)、二便功能障碍
病后处理不当而继发的障碍:废用综合征、误用及过用综合征
2.活动能力障碍(生活自理、交流能力障碍)
3.社会参与能力障碍
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1.联合反应 2.共同运动 3.原始反射(包括同侧伸曲反射、交叉伸曲反射、屈曲回缩反射、伤害性屈曲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 阶段Ⅰ: 上肢,无随意运动. 手指, 无随意运动。下肢,无随意运动。阶段Ⅱ:上肢,开始出现痉挛,肢体协同动作或一些成分开始为联合反应而出现。手指,能开始粗的抓握,有最小限度的屈指动作。下肢,出现痉挛,有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阶段Ⅲ:上肢,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并有一定的关节运动。手指,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射引起。下肢,①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②坐位和立位时,髋、膝、踝关节可屈曲。阶段Ⅳ:上肢,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公公运动模式的动作;①手能置于腰后部旋转。②上肢前屈90°(肘关节伸展位)。③屈肘90°前臂能旋前、旋后。下肢,开始脱离共同运动的动作:①坐位,足跟触地,踝关节能背屈。②坐位,足跟触地,屈膝大于90°时可将足部向后滑动。阶段Ⅴ:上肢,痉挛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的动作:①上肢外展90°(肘关节伸展位,前臂旋前)。②上肢前平举过头(肘关节伸展位)。③肘关节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手指,①用手掌抓握,能握圆柱状及球形物,但不能熟练。②能随意全指伸开,但范围大小不等。下肢,从共同运动到分离运动的动作:①立位,髋关节伸展位能屈膝。②立位,膝关节伸直位,足稍向前踏出,踝关节能背屈。阶段Ⅵ上肢,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手指,①

能进行各种抓握。②全范围的伸指。③可进行单个指下肢,协调运动大致正常:①立位,伸膝情况下髋关节能外展超过骨盆上提的范围。②坐
2.偏瘫的Brunnstrom6阶段评价法
6个阶段,Ⅰ期:处于持续迟缓状态,无随意运动
Ⅱ期:可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开始出现
Ⅲ期:共同运动可随意出现,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
Ⅳ期:共同运动模式逐渐减弱,分离运动出现,痉挛减少
Ⅴ期: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可较好地完成独立运动及难度更大的运动组合,痉挛继续减少
Ⅵ期:痉挛消失,可完成每个关节运动,协调性接近正常
3.痉挛模式、共同运动、联合反应
1.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是上肢屈肌亢进,下肢伸肌亢进。
具体表现:
头:患侧颈部侧曲,面部转向健侧。 躯 干:患侧躯干侧曲并转向后方旋转。
肩胛带:后撤、下沉。 骨 盆:上抬并向后方旋转。
肩关节:内收、内旋 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 膝关节:伸展或过伸展
前 臂:旋前 踝关节:跖屈、内翻。
腕关节:掌屈、尺偏 趾 :屈曲、内收
手 指:屈曲
2.共同运动: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后);腕和手指屈曲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伸;前臂旋前;腕和手常为伸腕、屈指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伸;踝跖屈、内翻
下肢屈曲共同运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跖屈、内翻
3.联合反应: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它是伴随痉挛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痉挛的程度越高,它就越强,越持久。诱发联合反应除肌肉收缩外,常见的还有精神紧张、明显的疲劳、不适或费力的姿势、哈欠、咳嗽或喷嚏及疼痛。)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习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

4.脑卒中各期的治疗原则(脑卒中康复治疗原则:早期开始、循序渐进、强化训练、主动参与、各部门协作、持之以恒。)、训练措施
1) 急性期:
【目标】预防褥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关节挛缩和变形等并发症;尽快地从床上的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为主动活动训练创造条件;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为恢复期功能训练做准备。
【治疗】脑卒

中急性期康复治疗原则----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尽早训练患者过渡到主动运动。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作准备。①训练措施----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床上体位变换(被动向健侧翻身、被动向患侧翻身);被动活动关节;床上活动(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双手交叉摆动训练、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抬腿训练、“桥式”运动)(桥式运动的目的:训练腰背肌群和伸展髋关节,为站立做准备。)
②中医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疗法、推拿疗法、理疗等)
2) 恢复期
【目标】运动功能的康复,重点是抑制痉挛、原始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增强肌力,促进协调性和精细运动,提高和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翻身、坐起和站起训练;进行步行训练,改善步态,恢复步行能力。
【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治疗原则----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改善步态,恢复步行能力,增强肢体的协调性和精细运动,提高和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①训练措施----床上活动;翻身训练;坐位训练;立位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②作业疗法(功能性作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③物理因子疗法 ④言语疗法 ⑤心理疗法 ⑥康复工程 ⑦中医疗法(中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
3) 后遗症期
【目标】维持性训练,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
【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治疗原则----维持已有的功能,防止功能退化。训练措施----①利用健侧代偿 ②适时使用辅助器具(杖、步行器、轮椅),改善周围环境,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 ③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
5.中风的抗痉挛体位
(1)、仰卧位: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手指伸展位,平放在枕上。长浴巾卷起垫在大腿的外侧,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垫上毛巾卷,保持伸展微屈。仰卧位:仰卧位容易诱发异常的反射活动,形成压疮的危险性也大,所以仰卧位的时间不宜过长,只作为体位更换的一个过渡性卧位而被采用.下肢伸肌肌张力高的患者尤其不宜采取仰卧位。
采取仰卧位时,可以用若干软枕对患侧给予支撑.首先在患侧肩关节以及上臂下方垫一长枕,以保持肩关节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和腕关节背伸.其次用一长枕垫在患侧臀以及大腿的正文,目的在于防止髋关节外旋.
对于下肢有屈曲倾向的患者,必须早期纠正以限制其发展.仰卧位时要避免在膝下垫小枕,以防膝关节屈曲的加剧.。踝关节有明显的跖屈或内翻的

患者,应在足底部放置保持踝关节中立位的足托板.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健侧位于下方的侧卧位.采取这种卧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患者躯干前方及后方各置一软枕,以保持躯干呈完全侧卧位而非半腹卧位;患侧上肢充分前伸,肩关节屈曲100°左右,上肢下方垫一高枕;患侧下肢的髋,膝关节略微屈曲,自然放置。
(3)、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外展、伸展位,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放在躯干上。患侧位于下方的侧卧位,应注意以下几点:头部始终保持自然舒适位;患侧上肢充分前伸,前臂取旋后位,腕关节自然背伸;患侧下肢取自然伸展位;健侧上肢自然放置于体侧;健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一较长软枕,此中同时起到保持患侧髋关节伸展的作用.。患侧卧位有利于患侧肢体整体的伸展,可以控制痉挛的发生,又不影响健侧手的正常使用.
(4).床上坐位:床上坐位难以使患者的躯干保持端正,多数情况下都容易出现躯干后仰,,呈半卧位姿势,而半卧位会助长躯干的屈曲,激化下肢的伸肌痉挛.因此,原则上不主张采取半卧位,仅在卧床患者进食,排泄等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其他时间应尽可能采取相对良好的姿势.首先要保持患者躯干的端正,为此可以用大枕垫于身后,使髋关节屈曲90°,将双上肢置于移动小桌上,防止躯干后仰,肘及前臂下方垫枕,以防肘部受压
6.脑卒中康复痉挛的处理:
1. 以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t技术等为主的运动疗法,如抗痉挛体位的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被动牵张训练、手法按摩及空气压力治疗机治疗、站立训练
2. 其他物理疗法,如冷疗法,肢具、夹板治疗,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技术,针灸等。
3. 药物疗法:丹曲林钠、替扎尼定、巴氯芬、安定等
4. 其他:如神经外科治疗(前后根切断,脊髓、小脑电刺激),整形外科治疗(几件切断、神经切断)
二、颅脑损伤的康复(颅脑损伤TBI:是暴利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始于致伤外力作用于头部所导致的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性变,包括头部软组织、颅骨和脑组织)
1.严重程度评定(轻、中、重)
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三项指标: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及昏迷时间。最高积分15分为正常;最低记分3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E):自动睁眼4呼唤睁眼3刺痛睁眼2不能睁眼1; 言语反应(V):回答正确5回答错误4语无伦次3只能发声2不能发声1; 运动反应(M):遵嘱活动6刺痛定位5躲

避刺痛4刺痛肢屈3刺痛肢伸2不能活动1。
轻型:总分13~15分,伤后昏迷20分钟以内。
中型:总分9~12分,伤后昏迷20分钟~6小时。
重型:总分6~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
特重型:总分3~5分。
3.认知功能的评定与治疗
【评定】先用较简单的方法确定患者有无认知障碍,包括意识改变、记忆障碍、听力理解异常、空间辨别障碍、失用症、失认证、忽略症、体像障碍、皮质盲和智能障碍等。常使用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认知能力筛选检查表,然后再使用康复医学中常用的评定认知和检测方法。可分别对记忆、注意、思维等进行评定, (06康)认知功能的评定:分别对记忆、注意、思维进行评定,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认知障碍分级采用RLA标准。
【治疗】P30
1.注意力与集中能力缩短的训练——猜测游戏、删除作业、时间感、数目顺序、代币法
2.记忆力损伤的训练——视觉记忆、地图作业、彩色积木块排列
3.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损伤的训练——指出报纸中的消息、排列数字、问题状况的处理、从一般到特殊的处理、分类、做预算
4.顺序排列困难的训练——将活动分解成简单的步骤、对活动的每一步都提供暗示、在提供下一步的暗示前,允许患者尽自己所能完成每一步活动
5.计算机辅助训练

4.康复治疗的目标与原则:
总的康复目标:使患者的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功能、认知功能、言语交流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原则:1.早期介入 2.全面康复 3.循序渐进 4.个体化原则 5.持之以恒
【06康】原则:是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基础上,根据损伤程度及性质进行处理。早期治疗的重点是及时处理继发性脑损伤,着重于脑疝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特别是颅内血肿的发现和处理。对原发性脑损伤的处理主要是对已发生的昏迷、高热等的护理和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有手术指征及时手术,以尽早解除脑受压。
目标:颅脑损伤随严重程度的不同而可能有不同的结局。康复目标是使重型脑损伤病人尽量达到第4项结局,使轻型脑损伤病人尽量达到第5项结局。
治疗:急性期,早期的看顾目标是预防并发症,防止神经系统进一步受到并发症的损害而加重患者的残疾程度。该期的治疗目标是
(1) 改善呼吸、吞咽、进食功能,提高身体感知能力。
(2) 改善对躯体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
(3) 保持肩胛肘腕手髋膝踝的活动。
(4) 尽快提高肌张力和平衡肌张力。
(5) 改善功能活动能力。
三、脊髓损伤的康复(脊髓损伤:是由各种伤病因素引起的

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工作能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1.脊髓损伤的损伤水平确定,主要掌握运动水平 P40
运动指数评分(ASIA)
右侧评分 平面 关键肌肉 左侧评分
5 C5 肱二头肌 5
5 C6 桡侧腕伸肌 5
5 C7 肱三头肌 5
5 C8 中指指深屈肌 5
5 T1 小指外展肌 5
5 L2 髂腰肌 5
5 L3 股四头肌 5
5 L4 胫前肌 5
5 L5 拇长伸肌 5
5 S1 腓肠肌 5
【06康】16、脊髓损伤的损伤水平确定反映脊髓损伤的严重性,主要掌握运动水平
(1)运动水平 指的是脊髓损伤后,保持运动功能(肌力3级或以上)的最低脊髓神经节段(肌节)。运动评分:ASIA标准确定人体左右各有10组关键肌,根据MMT肌力评分法肌力分0-5级,正常运动功能总评分为100分
(2)感觉水平 感觉水平依据对A-SIA标准确定的28个感觉位点的体格检查来确定
(3)脊髓功能部分保留区
【06康】17、完全、不完全脊髓损伤的区别
完全性脊髓损伤: 在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最低位骶段,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骶部的感觉功能包括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处感觉及肛门深感觉,运动功能是肛门指检时肛门外括约肌的自主收缩。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的最低位骶段(S3~5)仍有运动或(和)感觉功能残留。临床上不完全脊髓损伤有不同程度恢复的可能。
2.完全、不完全脊髓损伤的判断
ASIA脊髓功能损伤分级
损伤分级 损伤程度 临床表现
A 完全损伤 脊髓最低骶段(S4~5)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消失
B 不完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5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C 不完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
D 不完全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运功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激励≧3级
E 正常 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3.运动水平关键肌肉
C4膈肌、C5屈肘肌、C6伸腕肌、C7伸肘肌、C8中指末节指屈肌、T1小指外展肌、L2屈髋肌、52伸膝肌、L4踝背伸肌、L5拇长伸肌、S1踝跖屈肌
4.不同水平损伤的康复目标
5.各期康复的原则与措施 治疗性步行、家庭功能性步行、社区功能性步行 P41
治疗原则:康复应早期介入,中、后期应以康复治疗为主,预防并发症,减轻残疾,使患者能获得最大的功能恢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措施:
1.早期 、急性不稳定性期(卧床

期)损伤后2-4周之内,急性稳定期,不稳定期结束后的4-8周(保持正确体位,预防褥疮;加强呼吸训练,预防肺部感染;肢体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主动运动训练,维持和增强残存的肌力)
①运动疗法(保持正确体位,呼吸功能训练,关节保护和训练,直立适应性训练,膀胱和直肠功能训练,加强护理) ②作业疗法 ③物理因子疗法 ④心理疗法
2.恢复期(中、后期伤后2-3个月以后)(并发症,残存肌力、活动度,平衡、协调,辅助装置,心理等)
①运动疗法(肌力训练、肌肉与关节牵张训练、坐位训练、转移训练、站立和步行训练、轮椅训练) ②作业疗法 ③物理因子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石蜡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超短波疗法) ④心理疗法 ⑤康复工程 ⑥中医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推拿疗法) ⑦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
6.理解脊髓损伤处理的ABCS程序
【06康】
A:Airway 检查及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分泌物或呕吐物等
B:Breath 呼吸功能的检查包括呼吸频率与呼吸方式
C:Circulation 循环功能应注意观察血压、心率及末梢循环情况
S:Spine 脊髓检查应注意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反射等,包括鞍区感觉检查并做记录
四、小儿脑瘫的康复
1.定义: 小儿从出生前至出生后12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2.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痉挛型、共济失调型、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
3.康复阶段的划分(婴儿初期、婴儿后期到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4.发育性反射与反应的评定
(我们课本P54):如吸允、觅食、拥抱、抓握、非对称性颈反射、对称性颈反射、翻正反应、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等。
5.小儿脑瘫主要治疗方法(Bobath法、Vojta法、引导式教育法)和特点
【06康】Rood方法—外周感觉促通原理
在特定的皮肤区域施加强度不同的浅感觉刺激或特殊感觉刺激,来调整传入神经的兴奋性,达到神经兴奋的促通技术。
易化:刷擦、关节加压、轻敲
抑制:关节轻度加压、适度温热、冰敷。
BoBath方法~神经发育促通原理
按照人体运动自然发育的规律,有系统地指导患者由头部到尾部,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活动到各种协调配合活动的发展,逐渐抑制异常粗大的运动模式,促进协调、分离的功能性活

动。
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体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如:抬头→翻身→坐→爬→跪→站→走
Brunnstrom方法~中枢性促通原理
利用脑卒中后,中枢仍然具有的一些反射或反应来调整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来改善外周肌张力,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主张应用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来促进恢复进展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活动。
Brunnstrom技术特点:在脑损伤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观察到瘫痪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强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
PNF~本体感觉促通原理
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调整外周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促使较弱无力的肌肉收缩、痉挛的肌肉放松。
对角线和螺旋的运动模式。
其特征是:躯干和肢体的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语言和视觉刺激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技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
五、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1.定义:是指周围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分为神经痛和神经疾患,前者是指受累的感觉神经分布区域发生剧痛,而神经传导功能和神经递质无明显变化;后者是泛指周围神经的某些部位由于炎症、中毒、缺血等引起的一组疾患和损伤,属炎症性质者习惯上称为神经炎。
2.临床特点:
(1) 运动功能障碍:肌肉迟缓性瘫痪,主动运动、肌张力和反射均消失,随时间延长可出现肌萎缩。
(2) 感觉功能障碍:包括触觉、痛温觉、振动觉、和连点辨别觉等,
(3)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管收缩,出汗功能等。
3.康复评定 :肌力、腱反射、患肢周径、关节活动度、感觉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和电生理检查。
康复治疗:A

、早期,目标主要是及早消除炎症水肿,促进神经再生,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
(1) 病因疗法,尽早去除治病因素,减轻对神经的损伤。
(2) 受损部位关节保持功能位
(3) 受损部位关节的主、被动运动,为了保持和增加受损部位关节的活动度,防止肌肉挛缩变形,保持生理长度,改善血液循环等
(4) 物理因子疗法,早期用短波、微波透热(无热或微热量,每日1-2次)可以消除炎症,促进水肿的吸收;应用热敷、蜡疗、红外线照射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松懈粘黏、促进水肿吸收。
(5) 受损部位的保护
B、恢复期,目标是促进神经再生,恢复神经的正常功能,矫正畸形。
(1) 受损神经支配肌力在1-2级时,使用辅助运动。
(2) 在2-3级时,使用范围较大的辅助运动、主动运动及器械性运动,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肌肉疲劳,随着肌力的增加应减少辅助运动。
(3) 肌力在3-4级时,可以进行抗阻训练,以争取肌力的最大恢复,同时进行速度、耐力、灵敏度、协调性与平衡性的专门训练。
(4) 根据功能障碍的部位及程度、肌力、肌耐力的检查结果进行有关的作业治疗。
(5) ADL训练,在进行肌力训练的同时应注意结合功能性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6) 促进神经再生,直流电和脉冲电磁场可促进周围神经和脊髓损伤的修复。
(7) 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可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或电生理反馈疗法。
(8) 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
(9) 其他疗法,中医(中药,针灸,推拿)
C.防止并发症,浮肿、软组织挛缩和骨骼畸形、继发生性外伤。
六、帕金森病
1.定义: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形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为特征。
2.临床特征:
(1) 震颤性功能障碍
(2) 肌强直所致的功能障碍
(3) 运动迟缓
(4) 姿势步态异常
(5) 其他功能障碍,吞咽和言语等,自主神经症状较明显。
3.评定,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能力、步态分析和其他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和FIM),综合评定韦氏帕金森病评定法(评定标准每项0-3分,0分正常,1为轻度,2为中度,3为重度总分为每项累加分,1-9分为早期,10-18分为中度残损,19-27分为严重进展阶段);
Yahr分期评定法
1期为日常生活能力一期,日常生活无需帮助,1级仅一侧障碍,障碍不明显,相当于韦氏总评分0分,2级两侧肢体障碍,但无平衡障碍,相当于韦氏评分1-9分;
2期日常生活需部分帮助,3级出现姿势反射的早期症状,身体功能稍受限,但仍能从事某种程度的工作,日常生活活动有轻度的障碍,相当于韦氏评分的1

0-19分。4级病情全面发展,功能障碍严重,虽能勉强行走,但日常生活严重受限,相当于韦氏评分的20-28分。
3期需全面帮助,5级障碍严重,不能穿衣、进食、站立、行走,无人帮助则卧床或轮椅上生活,相当于韦氏评分的29-30分。
4.康复治疗:
长期目标:预防和减少继发性损伤障碍的发生,教会患者代偿策略,维持充分范围的功能,帮助患者和家属调整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短期目标:促进所有关节的充分运动,预防挛缩促进运动的启动过程等。
治疗
(1) 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2) 姿势训练,帕金森患者常呈屈曲的姿势,头颈和躯干前倾,肩内收(肩胛骨外旋位),肘膝半屈位。持棒体操是矫正这种姿势较好的方法。
(3) 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
(4) 步行训练(原地踏步、视觉暗示训练、听觉暗示、摆臂步行训练、放松和呼吸训练、面部动作训练)
(5) 作业疗法、物理因子、言语(呼吸训练.构音改善的治疗)心理、康复工程、中医疗法等)
七、骨关节炎
1.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类风湿关节炎受累关节的分布以腕、手、膝、足部为常见,其中以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骨关节受累最多见,多呈对称性发病。
(1) 全身症状:乏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体重下降,部分患者伴有低热。
(2) 局部症状与体征:早期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晨僵明显、活动受限,检查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炎症表现。晚期表现为特异性畸形。
(3) 关节外表现:皮下结节、类风湿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等。
(4) 诊断指标:晨僵至少1小时(≧6周);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6周);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骨关节肿胀(≧6周);对称性关节肿胀(≧6周);手的X线改变具有典型的RA改变,即必须包括骨质的侵蚀或明确的骨质脱钙;类风湿皮下结节;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2.康复评定:整体功能评定(1级时功能状态良好能完成日常的任务而无困难;2级能从事正常活动,但有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受限或不适;3级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只能胜任小部分或完全不能从事大部分职业或不能自理生活;4级大部分明显活动受限看,只能卧床或只能依靠轮椅。)、关节活动度、肌肉萎缩的评定、肌力、疼痛、关节X线或CT评定(1期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2期软骨下骨轻度侵蚀,关节间隙稍狭窄;3期软骨下骨明显侵蚀、破坏、囊性变,关节间隙明显狭窄;4期关节半脱位,关节间隙纤维化、骨性融合。)
3.骨关节炎的康复目标:缓解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保持关节活动功能;.增强患肢肌力,增加关节稳定性;矫正关节畸形
4.类风湿关节炎的

康复治疗
① 药物治疗:非类固醇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
② 休息
③ 运动疗法(增加和保持肌力、耐力,维持关节活动范围,增加骨密度,改善生物力学状态,时使症状减轻)
④ 物理治疗:温热疗法,冷疗法(炎症急性期),低中频电疗
⑤ 作业疗法(增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预防及矫正畸形)
⑥ 手术治疗:早期行受累关节滑膜切除术,在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冲洗及滑膜切除术,后期行关节成形术或全关节置换术
八、强直性脊柱炎
1、定义:是以中轴包括骶髂关节、肋椎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2、临床特征:发病一般较缓慢,早期感到腰骶部的疼痛,可伴有椎旁肌肉的酸痛或僵硬,休息时加重,活动时反而减轻。晚期脊柱自下而上逐渐强直,生理曲度消失。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级C反应蛋白增高,HLA-B27阳性。
3、诊断要点:
(1) 多发于15-35岁男性青年。
(2) 起病缓慢,间歇性疼痛,呈多关节受累。
(3) 脊柱活动受限,有晨僵关节畸形。
(4) X线呈骶髂关节间隙模糊或消失,脊柱韧带钙化,呈竹节样变。
(5) 血沉增快,HLA-B27阳性。
4、康复评定:
(1) 颈椎旋转(70°)、侧屈(0-50°)、前屈(0-50°)后伸(0-50°)功能。
(2) 胸腰椎功能,Schober-Wright指数(患者直立,以L4-L5棘突间为中点,分别向下5cm、向上10cm各做一标记,然后让患者直立、弯腰,测定两标记间的曲线距离,一般能增长4-8cm,不足4cm提示腰椎活动受限。)指尖地面距离、枕墙距离(正常位0)。
(3) 胸围呼吸差的测定
(4) 肌力、肌张力评定。
5、康复治疗:目标是尽可能的保护关节,保存和恢复活动功能,减轻疼痛,延缓病情进行性发展。
(1) 运动疗法,主要有维持胸廓活动度的呼吸体操;保持脊柱灵活性的脊柱与背肌体操运动;肢体关节活动,三者应同时进行。
(2) 物理因子疗法,辐射热、传导热。低中频脉冲疗法等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僵硬的。
(3) 中医疗法,腰背部的推拿。
(4) 药物,一般以抗风湿治疗
(5) 一般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保持正确姿势。
久、骨折的康复
1.定义骨或软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2.临床表现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畸形、发热甚至休克。
3.康复评定骨折情况、关节活动度、肌力、肢体长度和周径、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骨折愈合的临床标准
(1) 局部无压痛或纵向扣击痛
(2) 局部无反常活动
(3) 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质线
(4) 外固定解除后伤肢可满足下列要求:上肢向前平举1kg重物达1min,下肢不扶拐可在平地连续步行3min,并不少

于30步。
(5) 连续观察2w骨质处不变形。
5.康复治疗: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1) 目标是1.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促进血肿、炎症渗出和坏死组织的吸收,防止粘黏。2.促进骨的愈合,防止骨脱钙。3.维持一定的肌肉收缩运动,防止废用性萎缩。4.利用关节运功和物理因子疗法防止关节挛缩的发生。
(2) 治疗运动疗法(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伸展活动、关节面骨折的训练、健肢与躯干正常活动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低或中频电疗、音频电疗、超短波和短波疗法、红外线、蜡疗、超声波疗法)
附:4.各期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阶段(愈合期)
原则: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废用综合征
方法
:1.伤肢未被固定的关节,应做各方向,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运动训练,必要时可给予辅助.
2.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有节奏,缓慢的肌肉等长训练,
3.对累及关节面的骨折,为减轻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在伤后2-3周,尽可能每天短时间取下外固定,对受损关节进行不负重的主动活动训练,并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有坚固内固定的术后患者,可早期应用CPM装置,进行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训练
4.指导卧床病人做肢体活动体操,以维持健侧肢体和躯干的正常活动
5.应用物理治疗:光疗法,直流电钙,磷离子导入法,超短波疗法,低频率磁场疗法,超声波疗法等
第二阶段:
原则:使用康复治疗的各种手段,促进关节活动和肌力充分恢复,同时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训练
方法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a.主动运动和助力运动,b.被动运动c.关节功能牵引d.间歇性固定
2.恢复肌力
3.作业疗法
十一、软组织损伤的康复
1. 临床表现,
急性软组织损伤
(1) 早期是上后48小时内,组织出血和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2) 中期是受伤48小时以后,出血停止,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局部仍有淤血和肿胀,肉芽组织形成,并开始吸收,组织逐渐修复;
(3) 后期损伤基本修复,肿胀压痛等局部症状也消失,但功能商未完全恢复,锻炼时仍有疼痛酸软无力。
慢性软组织损伤
(1) 患者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
(2) 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换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 患部活动受限。
(4) 患部有压痛点。
(5) 患部外形无异常。
2.评定关节活动度、肌力、肢体长度和周径、感觉功能、步态分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康复治疗
目标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维持或改善肌力、耐力和活动,保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独立性。
十二、手外伤的康复
1.定义包括皮肤软组织和骨折。
2.临床表现,手部损伤大多是复合

性的,表现为肿胀、僵硬、软组织及肌腱粘黏、感觉过敏、疼痛、手功能障碍等。
3.康复评定:一般检查(望触动量)、手功能评定(关节活动度、肌力、感觉、肢体体积、灵巧性和协调性、手指伤残评定)
4.康复治疗,
(1) 早期的目标是配合临床预防感染,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修复血管通畅和加速修复组织的伤口愈合。疗法有运动和物理因子疗法(超短波电疗法、紫外线、红外线)
(2) 中期目标是控制水肿、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腱粘黏。主动运动和代偿技术
(3) 后期目标是继续减轻水肿、瘢痕处理渐进性抗阻运动、功能活动训练。关节活动度(主动、被动、肌力和肌耐力)、作业疗法、物理因子(超声波、音频治疗、蜡疗)、夹板、中医疗法。
十三、截肢后的康复
1.截肢是截除没有生机或因局部疾病炎症威胁生命的肢体。
2.康复评定全身状况、残肢、穿戴临时假肢的评定(穿戴临时假肢接受腔适合情况、假肢悬吊能力、假肢对线穿戴下肢假肢后残肢情况、步态、上肢假肢背带与控制索系统、假手功能)、穿戴永久假肢的评估(上肢假肢评估、上肢假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评估)。
3.康复治疗目标是增加肌力,恢复局部控制能力,掌握穿戴假肢技巧,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提高截肢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
? 使用假肢前的训练
(1) 增加全身体能的运动训练、
(2) 残肢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增强残肢皮肤强度、使用助行器训练、站立与步行训练
(3) 精神上的准备
? 穿戴和使用假肢的训练
(1) 穿戴临时假肢的训练,穿戴临时假肢的方法、站立平衡训练、迈步训练(假肢的迈步训练和健肢迈步训练)、步行训练
(2) 穿戴永久性假肢的训练,穿戴永久假肢的条件(残肢条件和训练情况)、上肢假肢的使用训练、下肢假肢的训练
? 残肢并发症的治疗
十四、颈椎病
1.定义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关节退变及其继发的一系列病变。
2.分类和鉴别-理解颈椎病的几个分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的特点:
(1) 颈型,枕,颈,肩部疼痛,酸胀不适等异常感觉,常有枕,颈椎旁及肩胛骨周围相应的压痛点.严重者可出现颈肌僵直,颈部活动受限;
(2) 神经根型,根性症状如麻木,疼痛是本型中典型的症状,且范围与颈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一致,颈肩部多伴有疼痛,痛点封闭无效.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以及椎间孔分离试验多为阳性;
(3) 脊髓型,椎体束损害为本型主要特点.表现为四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行走,持物不稳,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严重者可出现不完

全性痉挛性截瘫.本型亦可伴有脊髓丘脑束损害症状;
(4) 椎动脉型,眩晕,1表现为旋转性,摇摆性,眩晕时可伴有耳鸣(头颈活动时可诱发加重);2偏头痛,以颞部,顶枕部明显,多为跳痛或刺痛3猝倒,因椎动脉受刺激痉挛引起,表现为突然四肢乏力而猝倒,然后可行站立行走.4眼部症状,少部分患者可出现突发性眼肌痉挛,复视,视物不清,弱视甚至失明.5.其他: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胃肠不适,呼吸道,心血管系统症状.
(5) 交感神经型,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头晕,枕后痛,眼后痛,眼干涩,视力下降,Horner征阳性,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不适,血压升高,四肢多汗,头面肢体麻木乏力,发音障碍等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如头昏眼花,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加强,流泪,鼻塞等.
(6) 其他型(主要指食管受压者),进食尤其是进硬质食物后有哽咽感,部分患者有进食后胸骨后烧灼疼痛感。
3.掌握神经根型诊断的几个试验: 压顶 臂丛牵拉 椎间孔分离 279
压顶试验(Spurlling试验):患者头偏向患侧,用手向下压迫头部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臂丛牵拉试验(Eaten试验):手抵于颞侧顶部,并将其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将其向其相反方向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椎间孔分离试验(引颈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托住患者下颏,逐渐身上牵引颈椎以扩大椎间孔,患者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4.康复评定,颈椎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脊髓型颈椎病的功能评定、疼痛、感觉、反射、影像学、肌电图和强度-时间曲线的评定、颈椎稳定性的评定。
5.康复治疗目标是消除症状、体征,尽量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和工作能力,而不是消除颈椎间盘退变与颈椎骨质增生。
(1) 运动疗法(颈椎的牵引、肌力的训练)
(2) 物理因子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调制中频法、超短波疗法、超声波疗法)
(3) 中医疗法(推拿、针灸、中药、其他如火罐气功等)
(4) 适应于颈型、交感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脊髓受压较轻者;禁忌证: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明显者,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症状严重者且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者。
十五、腰椎间盘突出
1.定义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2.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 疼痛:是腰椎间盘突出最早、最主要的症状、主要在腰背部、患侧的臀部、下肢。
(2) 运

动障碍:腰部及下肢发僵、无力,坐位时患肢不能盘腿,行走时患肢活动部灵活、缓慢。
(3) 感觉障碍:腰部及小腿前侧、足背等处有感觉障碍,神经根受压侧下肢有麻木感。
主要体征:有姿势的改变、腰部压疼和放射痛、皮肤感觉和肌力和肌腱反射改变、腰部运动障碍、步态改变、特殊试验。
---掌握诊断试验——直腿抬高试验 股神经牵拉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仰卧位,下肢伸直位被动抬高,坐骨神经由腰4,5及骶1,2,3前根组成, 直腿抬高超过30°,腰4,5及骶神经根受牵拉,在椎管及椎间孔有1.5~4.0mm的活动度.正常人直腿抬高可超过70°,可伴有下肢肌肉,韧带,关节不适,但无关骨神经症状.直腿抬高70°内,可诱发坐骨神经痛,称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稍下降患肢,下肢疼痛症状消失,再背伸该侧踝关节,如出现放射性疼痛,称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股神经牵拉试验:俯卧位,以手按压骨盆,扳患肢过伸以牵拉股神经,如腰2,3,腰3,4椎间盘突出,腰3,腰4神经根受压迫,可产生股神经放射痛.称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掌握受累神经支配区痛触觉异常(过敏或减退)
骶1神经根受压主要表现为足背外侧,足底感觉异常
腰5神经根受压主要表现为足背内侧感觉异常
腰4神经根受压主要表现为小腿前内侧感觉异常.
3.康复评定腰椎活动范围、肌力和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和压痛点、感觉和反射、影像学的评定、肌电图和强度-时间曲线评定、下腰痛评定量表(JOA score)
4.
十、烧伤的康复
1.了解烧伤的分度、早期处理、并发症类型 411
烧伤的分度:三度四分法 : I度(红斑性):表皮(角质、透明、颗粒)红肿有(烧灼样)拔毛试验痛,温度稍高无3-5天短时色素沉着,不留瘢痕。浅II度:损伤深度,伤及真皮乳头层部位生发层健;外观及体征,水泡、基底红润渗出多、水肿重。痛觉剧痛;拔毛实验痛;温度增高;转归,1-2w痊愈色素沉着,不留疤痕。深II度:损伤深度,伤及真皮层;外观及体征,水泡、基底粉白创面微潮,水肿重,有时小出白点;痛觉,微痛;温度,局部温度略低;转归,3-4w愈合疤痕重张手皮肤附件上皮化。III度:损伤深度,伤及皮肤全层甚至脂肪、肌肉、骨胳;外观及体征,创面苍白,焦黄或表化,干燥,硬焦痂树枝状程度血管栓塞;痛觉,丧失;拔毛实验,不痛易拔;温度,局部发凉;转归,手术植皮。
烧伤严重程度1. 轻度烧伤 Ⅱ度烧伤面积9%以下。
2. 中度烧伤 Ⅱ度烧伤面积10%~29%;或Ⅲ度以上烧伤面积10%以下。
3. 重度烧伤 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度以上烧伤面积10%~19%;或烧伤面
积虽达不到上述标准,但有吸入性损伤、休

克、较重的复合伤等情况者。
4. 特重烧伤 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度以上烧伤面积20%以上;或已有严重
并发症者
早期处理:抗休克、焦痂切开、抗感染、创面处理
并发症类型:水肿、骨和关节改变、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压疮、心肺功能障碍、瘢痕、日常生活活动和职业能力障碍、心理障碍。
2.康复治疗:①早期:伤口处理、体位摆放、矫形器治疗、运动治疗、理疗、压力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 ②后期:疤痕评估、康复治疗
3.压力治疗的定义:以弹性织物对伤口愈合部位持续压迫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的方法 目的:软化和消除瘢痕,预防或控制瘢痕增生. P411
十一、冠心病的康复
1.心电运动试验的应用价值、试验类型
心电运动试验的应用价值(309):
1.协助康复病例选择. 2.协助制订康复治疗方案
3.协助确定临床治疗 4.协助运动能力鉴定和疗效评定 5.协助判断康复训练的反应
6.帮助患者理解运动 7.指导患者日常生活活动 8.发现和鉴定运动诱发的潜在的心律失常
试验类型(310):1.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HRmix最大运动心率) 2.低水平运动试验
3.简易运动试验:6min OR12min walking test
2.靶强度、代谢当量、最大吸氧量
靶强度:运动强度必须达到一定训练阈值或水平,才能产生充分的心血管训练效应。这种阈值称为靶强度,一般以最大强度的百分比表达。医嘱或运动处方所规定的靶强度为运动中应该达到的运动负荷或心肌负荷水平,可以用心率(靶心率)、心率贮备、METS、主观劳累计分等方式表达。靶强度与最大强度的百分比实际上是训练的安全系数。
代谢当量(metablic equivalent,MET)是一种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
代谢当量:是以安静且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心肺功能。1MET=耗氧量3.5ml/(kg?min)。
最大吸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性动动中,当氧运输系统中的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每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直接反映个人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标志一个人氧运输系统功能的强弱。 用VO2max表示。又称每分钟最大摄氧量。
3.康复治疗分期3期的时间、特征、及各期康复原理、目标和原则
分期 时间 特征 康复原理 目标 原则
Ⅰ 发病后住院期 通过适当活动减少或消除绝对牙床休息所带来的不得影响 低水平运动试验阴性,可以按正常节奏连续行走100-200m或上下1-2层楼而无症状和体征.运动能力达到2-3METs,能够适应家庭生活,使患者理解寒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在

心理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秩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生命体重一旦稳定,无合并症时即可开始
Ⅱ 自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时间为5-6周 设立Ⅱ期康复是基于心肌梗死疤痕形成需要6周左右的时间,而在心肌疤痕形成之前,患者病情仍然有恶化的可能性,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的危险性较大.患者在此期要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逐步适应家庭活动,等待病情完全稳定,准备参加第Ⅲ期康复训练 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轻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运动能力达到 4-6METs提高生活质量.对体力活动没有更高要求的患者可停留在此期 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分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和疲劳.所有上肢超过以及平面的活动均为高强度运动,应该避免或减少.
Ⅲ 病情处于较长期稳定状态的冠心病患者,康复程序一般为2-3个月,自我训练应该持续终生. 1.外周效应:
a.肌肉适应性改善
b.运动肌氧利用能力和代谢能力改善 c.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液儿茶多酚胺含量降低. d.肌肉收缩效率提高,能量消耗相对减少 e.最大运动能力提高,较少产生疲劳
2.中心效应
3.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
a.改善脂质代谢异常
b.改善高血糖及糖耐量异常 c.控制高血压.
d.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e.帮助戒烟 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1.个体化
2.循序渐进
3.持之以恒
4.兴趣性
5.全面性






十二、慢阻肺康复
1.COPD定义: : CODP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2.肺功能评定:肺容积、通气功能、闭合容积、流量-容积曲线、等流量容积、肺顺应性、气道阻力、通气与血流灌注比值、弥散功能、血液气体分析。 P342
3.呼吸障碍患者运动的影响因素: 通气受限、气体交换障碍、呼吸机疲劳、右心负荷加重、废用性体力降低345
4.运动负荷试验: 运动平板试验、踏车功量计、上肢功量计、分钟步行距离。 345

5.康复治疗方法,重点掌握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排痰训练
呼吸训练:1、放松技术2、腹式缩嘴呼吸3、胸部扩张练习4、呼吸肌群的柔韧性训练
5、训练有效咳嗽6、ACBT循环练习治疗
排痰训练:体位引流、叩击震颤手法、咳痰训练
【06康】
:一.体位排痰法
二.手法排痰法
三.主要在呼气相作用的排痰法: 挤压:治疗师在患者呼气时挤压患者胸部,促进排痰.
1.通气量增加
2.呼气相呼气流速增加
3.吸气流速增加
4.呼气时胸腔内压增加
四.主要在吸气相作用的排痰法:
5

.吸气初期胸腔内负压增加6.肺的顺应性改善。
叩击:治疗师的手与手腕平行成杯状在呼气相快速叩击胸壁,频率在100-480次/min,力量为58-65N,在呼气初期叩击,胸腔内压和呼气流速增加。
振动:治疗师的手置于胸壁用12-20Hz的频率在患者呼气时振动胸壁,这种振动次数可以促进纤毛运动,振动时伴有呼气流速的改变。
弹跳法:治疗者的手置于胸壁,呼气时压迫胸部,在吸气开始时仍对胸部有轻度压迫,然后放松,
1.通气量增加
2.吸气流速增加
3.吸气初期胸腔内负压增加。
五.咳嗽排痰法:
Huffing(喘息式)是腹式呼吸时从中度吸气位到最大吸气位之间时让声门开放,发出”哈次哈次”声音数次并进行快速呼气.
呼吸肌训练
骨质疏松症的康复
1. 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全身性疾病。
2. 临床特征
------①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②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
------③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其特点是无外力或轻度外力作用下均可发生骨折。
------④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3. 康复评定
----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分级以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值峰值骨量(M±SD)为正常参考指标,规定:>M-1SD正常;M-1SD--- -2.5SD为骨量减少;﹤M-2.5SD以上为骨质疏松;﹤M-3SD以上无骨折或﹤M-2.5SD以上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4. 康复治疗
康复目标:发挥激励对骨质代谢所起的调节促进作用;纠正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驼背畸形;拖过康复治疗防止或减少由于肌力不足而导致的容易跌倒;对已经发生的骨折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改善症状,增强全身体力,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疗法
----运动方式
----①有氧训练,包括走路、奔跑等,该项运动能产生多方面的张力作用于骨结构。②

力量训练;③抗阻力训练,
------运动强度,常控制在能重复一次的60%——80%。
------运动频率,通畅每周的锻炼次数是3—5次。
------运动注意事项,对于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要先进行常规检查,避免做倒立性、屏气性、爆发性等动作;对于不习惯运动的患者要避免跑步以防摔倒。
物理因子疗法
-------电疗、热疗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止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功能,常用的方法有超短波、微波、中频、红外线、磁疗等。
-------康复工程矫形器可以用来稳定骨质疏松患者引起的脊柱骨折,也可用来帮助减轻疼痛或促进姿势的改善。
-------药物疗法①抗骨吸收药,如雌激素、孕激素、钙制剂等;②促钙形成药,氟化物、雄激素、前列腺素等。
-------中医疗法,中药疗法啊,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传统功法等。
------预防要注意健康教育,注意饮食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节置换后的康复
1. 定义:用人工制造的关节代替疼痛且丧失关节功能的关节的方法。
2. 术后常伴有的临床特征
------疼痛,关节置换术后,由于手术外伤,患者会感受较为剧烈的术后疼痛。
------假体松动,假体松动多在2年以后发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呈进行性加重。
------关节严重畸形,以膝关节常见。
------栓塞病,常见的是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
------感染,是人工关节术后及其严重的并发症,治疗困难。
------异位骨化,指在正常情况下不发生骨化的组织形成新骨。
3. 康复评定
------术前评定
①确定受累关节是否需要外科治疗
②上下肌力的评定
③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④步态分析
⑤肢体长度的测量
⑥X线检查
⑦人工全膝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评分表
-----术后评定
①确定受累关节是否需要外科治疗
②上下肌力的评定
③关节水肿的评定
④关节疼痛的检查
⑤活动及转移能力评定
⑥X线检查
⑦心肺功能评定
⑧伤口情况检查
4. 康复治疗
-----原则: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
-----目标:将手术后的并发症降到最低,改善和恢复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增强置换关节的稳定性;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术前康复治疗
①患肢及其他肢体的肌力训练
②预防并发症的康复训练,膈肌训练;呼吸肌训练;咳嗽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
①肌力训练
②关节活动度训练
③关节控制训练
-----物理因子治疗
① 术后患肢穿弹力袜,麻醉消失后即开始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和趾屈活动。
② 冰疗,不仅能降低软组织的温度,同时还能减轻术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并能进一步减轻疼痛。

----心理治疗
-----中医药治疗,包括针刺、灸法、推拿疗法、中药疗法、中药熏蒸疗法。
-----康复治疗的适应症,所有关节置换术后均可进行康复治疗。
----禁忌症,无明显禁忌证,但假体固定欠佳时应把握好康复时机。
冠心病的康复
1. 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而产生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2. 临床分型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肌梗死
原发性心脏骤停
隐性冠心病
3. 康复评定
------六分钟步行实验,在6分内,若步行<150m,表面心衰程度严重;150—425m之间为中度心衰;426—550m之间为轻度心衰。
------超声心动图运动实验
------行为类型评定
A类型:工作主动、有进取心和雄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但往往取法耐心,易激动,此类型反应比较强烈。
B类型:平易近人、耐心、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放松自己,不受时间支配、无过度的竞争性。
4. 康复治疗
------1期的目标:低水平运动实验阴性,可以按正常节奏连续行走100-200m或上下1~2层楼而无症状和体征。能够适应家庭生活,使患者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在心里上适应疾病的发作和处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康复治疗
? 运动疗法
(1) 床上活动,包括呼吸训练,一般从远端肢体的小关节开始,从不对抗地心引力的活动开始。
(2) 呼吸训练,呼气与吸气之间要均匀,可以比较缓慢,但不可憋气。
(3) 坐位训练
(4) 步行训练,先从床边站立开始,先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5) 排便,患者大便必须要保持通畅。
(6) 上下楼训练。
(7) 康复方案调整与监护。
? 心里疗法
? 出院前评估及治疗方案
------2期心脏康复又称恢复期康复,目标是逐步恢复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轻度家务活动,娱乐活动。
? 运动疗法
(1) 训练方式:每次训练包括准备活动、训练活动、整理活动三部分。
(2) 训练内容:即可采用单一形式(如行走),也可采用多种形式。
(3) 训练监护
? 健康教育
? 家庭康复训练,训练方案的最初2周,患者将继续维持出院时的训练水平,在运动中无不适应症或不良反应者可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频率;在家庭进行锻炼的患者要学会自我监护的方法。
------3期的目标是巩固2期的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 运动方式
? 训练形式:间断性的运动训练指基本训练有若干次高峰靶强度(运动训练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训练强度),在高峰强度之间强度降低,其优点是可以获得较强的运动刺激,且时间短不会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