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萎病

黄萎病

黄萎病
黄萎病

黄萎病:

黄萎病编辑词条

植物黄萎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维管束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为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黄萎病

门:半知菌亚门拉丁文名CYANOSI 科:淡色孢科

英文名greensickness 别名Cyanosis 属轮枝菌属

1.简介

黑白轮枝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比大丽轮枝菌低。在茄科植物及首稽等植物上报道较多;而大丽轮枝菌由于寄主极其广泛,对高温和剧烈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棉花等众多感染黄萎病的植物上主要报道的均为大丽轮枝菌。

症状:

露地栽培,从定植后1个月左右开始,地上部位出现病症,一直到收获结束时持续发病。最初,下部叶片局部萎蔫,叶边上卷。过2-3天后,病部由黄白色转为黄色。叶片边缘变色较多,以小叶脉为中心呈楔形。接下来,变色部位逐渐扩大,整片小叶黄变,慢慢褐变枯死。病害加重时,上部叶片也依次发病枯死,并导致下部叶片慢性枯萎。因此,病株株高降低、果实的坐果及生长明显受影响。剖检病株叶柄和整,可见导管部有黄褐变。

病原:

在日本,除了番茄之外,还对侵染茄子、青椒、白瓜。甜瓜、草诗、秋葵、白菜、萝卜、蜂斗菜、土当归、刺老芽、黄豆、菊、蔷薇等,寄主十分广泛。该病菌对番茄的病原性有不同的系统,分为3个致病型,除了菌丝之外,还形成分生孢子和菌核。菌核为菌丝的孢子分裂所生成的持久性器官,在病株上大量生成,并以菌核形态在土壤中越冬。这些菌核同病株残渣一同借助风雨传播,向周围扩散。另外,染病幼苗还可将病菌带到非发病地区。当幼苗移栽后,菌核即萌发芽管长出菌丝,由根的顶尖部位和伤口处侵染植株。侵入植株体内的病菌,主要在导管内繁殖,阻碍水分的上升并产生毒素,导致植物萎蔫。

植保管理:

该病害发病适温在25℃左右,气温达到22~28℃时易发病,在20℃以下的低温和30℃以上的高温下难以发病。因此,在山间地带的夏秋番茄栽培及平地的露地栽培发病较多。番茄连作田及同茄子、草莓、土当归时轮作频率高的地块发病率较高。床上消毒不彻底导致发病时,为害特别严重。目前,有许多抗性品种在出售。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番茄的连作或同茄子等轮作,并及时消毒床土。发病多的地块,应消毒土壤或栽培抗性品种。茄子在3月中旬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6月中下旬开始采取,茄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黄萎病即“半边疯”防治,植株的叶尖或叶缘的叶脉间退绿,发病初期,及时用针对性的药剂进行预防用甲基托布津、恶霉灵、甲霜恶霉灵、福美双、敌克松三种农药混合+新高脂膜,或特效杀菌剂噁霜嘧铜菌酯(防效93%以上!)因子浇灌,每隔七天一次,共用2-3次,提升植物抗逆性,可使病毒DNA断裂凋亡。强大免疫功能,诱生干扰素和活性细胞介素,抑制残余病毒复制,促进植物正能量生态生长。[1]

一、铲除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

二、种子消毒处理

三、保健栽培。减少辛硫磷、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用药次数及浓度,防止棉株受药害降低自身抗病力。不要偏施、过施氮肥,做好氮磷钾配合施用,注意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土温较高,但湿度不宜过大,忌大水漫灌,可减少发病。

茄子黄萎病俗称半边疯、半边黄,是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茄子黄萎病多在门茄坐果

后发病,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茄子的产量及品质。现将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发病症状茄子黄萎病的症状有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3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均为全株性病害。苗期发病少,多在坐果后开始出现症状,以结果初期发病最盛。多由植株下、中部开始出现症状,初期叶缘及叶脉间褪绿变黄,随后逐渐变为褐色,叶片边缘向上卷曲,最后干枯脱落。发病初期,病株在晴天高温时出现萎蔫,早晚可恢复,病重后不再恢复,直至病株枯死。有的植株从一侧枝叶表现症状,并向上扩展,引起半面植株叶片变黄或半张叶片变黄,并向一侧扭曲。该病后期易与茄子枯萎病混淆,需检测病原菌方可区分。

2 发病条件2.1 传播方式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由种子带菌。越冬病菌由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助风、雨、水、种子、农事操作等传播。翌年初侵染主要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和根毛侵入,条件适宜时萌发,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并随液流分散至茎、叶和果实。

2.2 发病条件气温19~25℃、土壤潮湿或浇水次数过多,发病率较高;此外,连作地、土质粘重、地势低洼、地温偏低(15℃以下)、冷空气频繁发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养分失调等导致茄子生长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有利于病菌侵染,加速病害发生和蔓延。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长茄1号、吉茄1号、辽茄3号、长茄3号、鲁茄1号等早熟、耐低温抗病品

种。

3.1.2 轮作与葱、蒜等非茄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水旱轮作,采用大棚茄子(冬、春)—单季晚稻栽培方式,黄萎病发生较轻。3.1.3 嫁接防病可用托鲁巴姆、野茄2号、苏茄1 号、野生水茄等作砧木,防病效果较好。3.1.4 加强田间管理茄子为喜温耐热、喜肥耐肥的作物,因此应做好大棚保温工作。科学施肥,苗期施足磷肥和腐熟有机肥;开花结果期增施钾肥和氮肥,同时在棚室内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可解决大棚内因缺少二氧化碳对产量的影响;门茄采摘后及时追肥以及喷施1.8%爱多收水剂4000~5000 倍液、绿芬威2号800~1000倍液等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3.2 药剂防治播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h,随后催芽播种。苗床整平后,每m2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g,拌细土撒施于畦面,然后播种。发病初期可选用77%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350倍液、高锰酸钾1000倍液、20%甲基立林磷乳油800倍液等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0.5kg,10d左右灌1次,连灌2~3次,并及时拔除病株。

微生物实验报告(棉花黄萎病菌)

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 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与纯化 实验人员罗秋兰范欢卢正兴 汤丽刘培 填写时间:2010年12 月22日 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制

一、选题背景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特别是在新疆,山东等地区种植面积非常大。一些农民更是以种植棉花来养家糊口。用棉花加工而成的产品数不胜数,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棉花。 而在当前,棉花黄萎病是影响我国棉花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维管束系统病害,该病原菌分布范围广,可浸染双子叶植物及单子叶植物,寄主多达600多种,一旦爆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在全球因黄萎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10亿多美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黄萎病有发展和蔓延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明显,病害在田间表现出多种症状类型. 国内外在棉花黄萎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进展缓慢。这是因为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利用物理化学手段进行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甚微。 二、实验目的 通过对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分离、纯化,掌握此病菌的理化性质;通过此次实际操作,掌握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的具体方法以及培养基的制作方法。 三、实验步骤 (一)土壤取样 (二)制备培养基 我们采用的是选择培养基,成分为:蔗糖5克,磷酸钾 1克,硝酸钠 2克,氯化钾 0.5克,硫酸镁0.5克,硫酸亚铁0.01克,蒸馏水1000毫升,克菌丹0.5ppm,PCNB 350ppm,井岗霉素2.5ppm,氯霉素、链霉素、青霉素各250ppm,琼脂少量。在这种培养基上细菌很少生长,V.dahliae 菌落呈黑色,稍凸起,杂菌主要为白色的镰刀菌,但对 V.dahliae 计数影响不大。 (三)高温消毒 将所需要的所有实验用具和所制得的培养基,放入灭菌锅内,进行高温蒸汽灭菌 (四)稀释样品液 将所得到的土壤样品先第一次加入10ML蒸馏水中进行稀释,静置,沉淀,取1ML上清液到另一干净的试管中,加蒸馏水定容至10ML,重复上述步骤4次,得到五种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具体步骤如图所示:

棉花黄萎病菌系不同组合对致病力影响

棉花黄萎病菌系不同组合对致病力影响 玄兆伶,张桂寅,王省芬,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1) 摘要:为阐明黄萎病菌系对棉花的侵染规律,本研究以陆地棉耐病品种冀棉20和感病品种邯208为鉴别寄主,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鉴定和比较了不同培养方式、接种方法对6个黄萎病菌系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培养单独接种时6个供试菌系的致病力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类型,其中V2和V6致病力最强,V1和V3中等,V4和V5最弱。相比之下,混合培养后接种时,除个别菌系组合在邯208上略有增强外,其余菌系组合的致病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弱,而单独培养后混合接种的菌系,尽管其致病力较相应单菌系接种时致病力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大部分接种菌系在2个鉴别寄主上的致病力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关键词: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一种流行于棉花种植区的世界性病害。近几年来,棉花黄萎病在我国危害日趋严重,河北省作为中国产棉大省之一,每年均因黄萎病发生而造成严重的棉花产量损失。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1],而研究各菌系之间致病力的差异是鉴别、选育棉花抗病品种的一项基础工作。国内外植物病理学家、遗传育种学家一直致力于不同来源的黄萎病菌系致病性变异、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6]。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黄萎病菌“种”的鉴定结果认为国内棉花黄萎病菌均属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6,7]。之后,一些学者针对黄萎病菌致病力的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黄萎病菌之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1,7-11]。但由于病菌与寄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目前研究者关于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发生还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因此本研究利用6个棉花黄萎病菌系及其不同组合研究了人工培养条件下菌系间相互作用对致病力的影响,为明确棉花黄萎病菌与寄主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提高抗病育种成效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系 所用黄萎病菌系由河北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室提供(表1)。 表1 供试菌系的名称和组合 Table 1 Different isolates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and their combinations 菌系代号Isolate code 菌系组合 Isolate combination 菌系代号 Isolate code 菌系组合 Isolate combination V1 V1 V10 V4+V6 V2 V2 V11 V2+V4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4CCA01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105)、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40086002)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C2004000365)。 作者简介:玄兆伶(1979- ),女,河北省唐山迁安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马峙英(1958- ),男,河北新乐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 研究。E-mail: mzhy@https://www.doczj.com/doc/339537494.html,

棉花黄萎病怎么治

棉花在幼苗期几乎不会出现、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作的真菌病害。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容易导致整个植株枯死或萎蔫。为害的病原为大丽花轮枝孢和黑白轮枝菌,属于半知菌亚门。该病害可以通过种植管理或药剂喷洒以及细菌撒放来防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自然条件下幼苗发病少或很少出现症状。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发病严重地块惨不忍睹,造成严重减产。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根据病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落叶型:该菌系致病力强。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仅经10天左右病株成为光秆,纵剖病茎维管束变成黄褐色,严重的延续到植株顶部。 枯斑型: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为中等致病力菌系所致。 黄斑型:病菌致病力较弱,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在久旱高温之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叶部尚未出现症状,植株就突然萎蔫,叶片迅速脱落,棉株成为光秆,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成淡褐色,这是黄萎病的急性型症状。

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1.幼苗期。一是病叶边缘退绿发软,呈失水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褐色干枯,维管束明显变色。二是有些病株在苗期不明显,外观看上去正常,但切开棉花横截面,部分木质部和维管束已变成暗褐色。 2.成株期。黄萎病在现蕾期后才逐渐发病,一般在6月下旬,黄萎病病株出现逐渐增多,到七八月份开花结铃期发病达到最高峰。近年来,其症状呈多样化的趋势,常见症状有: ①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步向上发展,叶脉间产生不规则的淡黄色斑块,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病叶边缘向上卷曲; ②有时叶片叶脉间出现紫红色失水萎蔫不规则的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变成褐色枯斑甚至整个叶片枯焦,脱落成光秆; ③有时生长在主干上的或侧枝上的叶片大量脱落枯焦后,在病株的茎部或落叶的叶腋里,可长出许多赘芽和枝叶; ④在七八月份,棉花铃期,在盛夏久旱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时,田间有些病株常发生一些急性型黄萎病症状,先是棉叶呈水烫样,继而突然萎垂,逐渐脱落成光秆; ⑤有些黄萎病黄化但植株不矮缩、结铃少;有些黄萎病株变得矮小,几乎不结铃,甚至死亡。折叠 防治方法 恶霉灵又称土菌消,产品为浅黄色晶体,化学名称为3-羟基-5-甲基异恶唑。1970年由日本三井公司提出作为农药使用,是一种新型内吸性土壤真菌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该产品在世界之所以被公认属无公害农药,是因为它的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完全符合环保要求,用它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

土壤棉花黄萎病菌分离方法

土壤棉花黄萎病分离方法 方案一、土壤稀释分离法 供试药剂:牛胆盐、链霉素、1%六偏磷酸钠、 供试仪器: 一、培养基制备 马铃薯200g,琼脂17g,葡萄糖g,蒸馏水1000ml,高压灭菌冷却至45℃时,按每100ml 培养基分别加入牛胆盐和链霉素各50mg。 二、土样选择 选取棉花耕作层0~20cm层内土样(此区域内微菌核数量与田间病害发病有密切联系)。 三、分离方法 1、洗涤微菌核取自然风干过筛的病田土样100mg,置盛200ml含有1%六偏磷酸钠无菌水的三角瓶内,摇动10min后,静止5min,弃去清液,留残渣液20ml于瓶底,连续洗涤5次。将最后一次的20ml残渣液置于培养基上,每皿1ml,均匀涂抹于表面,24℃左右培养10~15d。 2、观察微菌核肉眼从培养皿背面看到菌落时,用蜡笔做出标记,再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鉴定,将显微镜下确认的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移出纯化。 (棉田土壤黄萎病菌微菌核的研究,吕金殿,杨家荣,吉冉中)1990 方案二 真菌、细菌、放线菌、霉菌土壤稀释分离法 供试药剂: 供试仪器:玻璃珠。 1.取土壤 取表层以下5—10cm 处的土样.放入灭菌的袋中备用,或放在4℃冰箱中暂存。 2.制备稀释液,土壤稀释法,(要无菌操作) (1) 制备土壤悬液:称土样0.5g,迅速倒入带玻璃珠的无菌水瓶中(玻璃珠用量以充满瓶底为最好),振荡5—10min使土样充分打散,即成为10-2的土壤悬液。 (2) 稀释:用无菌移液管吸10-2的土壤悬液0.5mL.放入4.5mL无菌水中即为10-3稀释液,如此重复,可依次制成10-3一10-8的稀释液(真菌10-3~10-1)。 注意:操作时管尖不能接触液面,每一个稀释度换用1 支移液管,每次吸入土液后,要将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 3 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于一次,以减少稀释中的误差。 (微生物实验指导) 方案三、水筛法分离及微菌核计数方法 供试药剂:NaNO ,MgSO4?7H2O,K2HPO4,Fe2(SO4)3?7H2O,KCl,氯霉素,井冈霉 3 素, 五氯硝基苯,克菌丹,1%多聚磷酸钠,0.01%Tergitol—NPX。 供试仪器:组织搅拌器(8000r/min),0.125mm筛网,0.0385mm筛网。 一、制备培养基 棉选一号

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最佳药剂及其方法

须保持在15℃以下。如有异常现象,尽快采取翻堆或通风降温等措施。袋装棉子须堆垛成行,行间留走道,如堆放面积大,应设置通风蔑笼。 棉子入库前,首先应对仓库全面检查,确定仓库门窗关闭是否灵活,隔热和密封效果是否完好,监控仓库温、湿度的仪表是否能正常工作等。其次是清仓和消毒。清仓和消毒是防止品种混杂和病虫孳生的基础。清仓不仅将仓内不同品种的棉花种子、杂质、垃圾等全部清除,还要清理仓具、输送管道以及铲除仓外的杂草等。空仓消毒可用敌百虫或敌敌畏等处理。 我国地域广大,贮藏方式应因地制宜。华北地区冬春季温度较低,棉子水分在12%以下,已适宜较长时间保管,贮藏方式可以用露天围囤散装堆藏;冬季气温过低,须在外围加一层保护套,以防四周及表面棉子受冻。水分在12%~13%以上的棉子要注意经常性的测温工作,以防发热变质。如水分超过13%以上,则必须重新晾晒,使水分降低后,才能入库。棉子要降低水分,不宜采用人工加温机械烘干法,以免引起棉纤维燃烧。 华中、华南地区,温湿度较高,必须有相应的仓库设备,采用散装堆藏法。安全水分要求达到11%以下,堆放时不宜压实,仓内须有通风降温设备,在贮藏期间,保持种温不超过15℃。 3包衣棉子的贮藏方法 由于用剩下的包衣种子带有剧毒农药,无法转商,只能深埋处理,既浪费种子,又会污染环境。 根据研究,只要认真做好安全贮藏,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仍能基本保持原有水平,翌年仍能使用,既节约种子,又增加经济效益,因此,做好包衣棉子的越年保存是很有意义的。 包衣棉子的贮藏应注意以下特点和方法: 3.1脱绒包衣棉种易于在夏秋两季吸潮、发热、降低发芽率。因此,必须降低水分,并防湿包装,堆成通风垛,在种垛上、中、下各处均匀放置温度计,掌握温度的变化情况。高温潮湿季节须每天检测1次,棉子温度须保持在20℃以下。如有异常,迅即采取倒仓或通风降温等措施,最好放入低温库保存,以确保种子安全越夏。 3.2脱绒包衣棉子种皮脆、薄、机械损伤多,如压力一大,往往出现种皮破裂的情况。因此,仓贮中袋装种子高度不应超过2m。 3.3包衣棉种带有剧毒,会发出刺激性气味,仓内不应贮藏其他种子。同时,应注意人身安全,以防中毒。 ● 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最佳药剂及其方法 邢光耀 (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252000)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由于棉花对黄萎病最敏感的时期是在棉花的2~6片真叶期,而其发病的主要时期是在棉花现蕾后,所以一旦发病就很难进行防治。根据近年来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实践,总结出了以下药剂防治措施: 1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 对没包衣的种子可用占种子量0.8%的50%的多菌灵WP(或30%的苗菌敌WP,或70%的甲基托布津WP)或者用占种子量0.2%的20%的三唑酮(粉锈宁)EC{或12.5%烯唑醇(速保力)WP 或10%的苯醚甲环唑(斯高、金麦客)W G}拌种,每100kg种子用水2~3kg。 2苗期防治 由于棉花黄萎病对棉花的侵入主要是在棉花收稿日期:20062102252~6片真叶期,所以棉花苗期用药主要是防止病原菌的侵入。在棉花2~6片真叶期可用800倍的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70%的恶霉灵WP2000倍液,也可使用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80%的绿亨2号700~8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WP800倍液、30%的苗菌敌WP800倍液、50%的多菌灵WP600倍液)混合喷雾,不但可较好地防治棉花黄萎病,而且对棉花苗期病害也有很好的作用。注意不要单独使用棉花专用型的天达2116,否则会造成棉苗卷叶。 3蕾铃期防治 在棉花黄萎病的发病初期,可选用枯萎克星500倍液、黄腐酸盐600倍液、70%的恶霉灵WP20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WP800倍液对发病的棉株灌根2~3次,200~250mL;同时可任选一种以上杀菌剂+稀释800倍的天达2116+1~2%的尿素+0.2%的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每隔7~10天一次,不但对棉花黄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也可兼治棉花后期早衰及棉红(黄)叶枯病。 ● ? 7 1 ?

棉花黄萎病

棉花黄萎病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也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对象之一。从1891年美国首次发现到如今,已遍布世界各主要产棉区。我国于1935年在由美国引进斯字棉时传入,后随棉种调运不断扩大。1973年普查,全国枯、黄萎病发生面积36.98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0%;1977年发展为57.24万hm2,占统计棉田的12.12%;1979年增至71.17万hm2 ,占统计棉田的18.2%;1982年扩展到148.2万hm2,占当年植棉面积的31.26%;其中纯黄萎病田面积13万hm2,占病田面积的8.7%;截止20世纪80年代末,棉花黄萎病已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进入90年代,黄萎病扩展速度更快,尤其1993、1995和1996年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大发生,有些重病田病株率高达80%~90%,并出现成片病株落叶成光秆的棉田,损失相当严重。据估计,我国棉花黄萎病的发生面积每年大约为266.7万hm2,占全国植棉面积的一半,重病田133.3万hm2,每年损失皮棉约为200万担。黄萎病为害棉花造成的损失程度因症状类型、发病早晚及受害程度而不同,现蕾开花期发病损失率可达70.9%~88.8%;盛花期发病损失率为41.6%~48.6%,落叶型和急性萎蔫型黄萎病株易死亡,损失更重;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我国棉花持续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症状

黄萎病一般在现蕾后才开始发生,开花结铃期达高峰。其症状主要分为如下类型。 普通型:病株症状自下而上扩展。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 病斑逐渐扩大,从病斑边缘至中心的颜色逐渐加深,而靠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褐色掌状斑驳”,随后变色部位的叶缘和斑驳组织逐渐枯焦,呈现“花西瓜皮”症状;重病株到后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蕾铃稀少,后期常在茎基部或落叶的叶腋处长出细小新枝。开花结铃期,有时在灌水或中量以上降雨之后在病株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退绿斑块,较快变成黄褐色枯斑或青枯,出现急性失水萎蔫型症状,但植株上枯死叶、蕾多悬挂并不很快脱落。 落叶型:这种类型症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都已发现,危害十分严重。主要特 点是顶叶向下卷曲褪绿、叶片突然萎垂,呈水渍状,随即脱落成光秆,表现出急性萎蔫落叶症状。叶、蕾,甚至小铃在几天内可全部落光,后植株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 上述不同症状的黄萎病株,其根、茎维管束均变为褐色,但较枯萎病变色浅。 由此可见,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主要区别是:枯萎病发病早,出苗后即可发生,现蕾期达发病高峰;黄萎病发病较晚,一般在现蕾期才开始发生,花铃期达高峰。枯萎病症状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黄萎病的症状则一般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不形成顶枯症。枯萎病常引起植株明显矮化、枯死;黄萎病一般不产生严重矮化和早期死亡。枯萎病叶脉可变黄,呈黄色网纹症;黄萎病没有叶脉变黄的症状。枯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深,黄萎病维管束变色较浅。 维管束变色是鉴定田间棉株是否发生枯、黄萎病的最可靠方法,也是区分枯、黄萎病与红(黄)叶枯病等生理病害的重要标志,所以对其怀疑时,可剖开茎杆或掰下空枝(或叶柄)检查维管束是否变色。另外,在枯、黄萎病混生病田还可经常看到黄萎病和枯萎病发生在同一棉株上,称为同株混生型病株。以枯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主茎及果枝节间缩短,株型常丛生矮化,病株大部分叶片皱缩变小,叶色变深或呈现黄色网纹的典型枯萎症状,但在病株中下部叶片叶脉间呈现黄色掌状斑驳或掌状枯斑的典型黄萎病症状。以黄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大部分叶片呈现块状斑驳或掌状枯斑的典型黄萎病症状。但顶端叶片皱缩、叶色加深,有时个别叶片也呈现黄色网纹的典型枯萎症状。 病原 学名:世界上引起棉花黄萎病的病菌有2个种,即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old,它们都属于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真菌。两种菌的主要区别是:大丽轮枝菌形成各种形状的黑色微菌核,而黑白轮枝菌产生黑色休眠菌丝。大丽轮枝菌在30℃下能生长,而黑白轮枝菌则不能生长。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梗基部是透明的,而黑白轮枝菌分生孢子梗基部暗色。这一特点在寄主组织上明显,而人工

棉花枯_黄萎病研究进展

第5期2010年10月石河子科技 中图分类号:S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99(2010)10-0007-03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危害棉花维管组织的两种真菌类病害,在全国棉区均有分布,它们通过病原菌堵塞导管、产生毒素等多种形式危害棉株。在棉花生长前期可造成死苗,中后期引起蕾铃脱落,导致产量、品质严重下降。由于这两种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水流和病残体传播,因此传播速度极快,同时,又因病原菌可以在土壤中常年存活,能够在棉花的各个生育期入侵发病,故防治很困难。化学防治不仅成本很高,而且效果较差。水旱轮作虽然可有效抑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或耕作制度的影响,这一技术很难得到普遍推广。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才是目前在棉花生产上控制棉花枯、黄萎病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而筛选枯萎病抗源并研究其抗性遗传规律,对抗病育种有着重要意义。 1发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发病症状。棉花枯萎病发病早,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现蕾前后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植株的维管束颜色较深,常矮化枯死。发病症状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的叶肉保持绿色,叶脉变成黄色。(2)黄化型。在黄色网纹的基础上,叶肉失去绿色,子叶和真叶的局部或全部呈鲜黄色。(3)紫红型。温度偏低时,子叶或真叶呈现紫红色。(4)青枯型。在多雨转晴时,叶片突然萎蔫,全株青枯干死。(5)皱缩型。真叶变厚,叶色浓绿、皱缩不平 棉花黄萎病发病症状。棉花黄萎病发病较晚,一般现蕾期开始发病,花铃期为发病高峰,发病植株的维管束变色较浅,一般不会矮化枯死。植株感病时,多在中下部叶片最先表现症状,并逐渐向上发展,不会形成“顶枯症”。发病初期叶片边缘或主脉之间呈现淡黄色不规则斑块,但叶脉不变黄,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变成褐色干枯。 2棉花枯萎病的致萎机制 对于棉花枯萎病菌的致病机制,一种看法是:病株导管因菌丝体与小孢子的大量繁殖而堵塞,水分和养分输导发生困难,果胶物质同时被多酚氧化,使导管变褐;另一种看法是病菌产生的毒素破坏叶肉细胞原生质膜的透性,使植株吸水发生困难,蒸腾作用失去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植株失绿枯黄。棉枯萎病菌分泌的镰刀菌酸对棉花有致萎作用。但就镰刀菌酸在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多年来不同研究者持不同观点。一种认为病原菌产生的镰刀菌酸的量和致病力强弱呈正相关关系,另一种认为镰刀菌酸在植物病害发展中并无重要意义,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与其产生的镰刀菌酸的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仇元等[1]认为枯萎菌不同菌株培养滤液的致萎力存在一定差异;王纯利等[2]、王贺祥等[3]研究认为镰刀菌酸是枯萎病菌产生的一种非寄主特异性致病毒素,其产量极不稳定,且与致病力强弱无关。国内外学者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毒素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之,导致棉花发生萎蔫的因素很多,应该综合考虑病原侵入棉花后,病 棉花枯、黄萎病研究进展 (新疆兵团农八师148团农业技术推广站,莫索湾,832048)李吉琴摘要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危害棉花维管组织的两种真菌类病害,在全国棉区均有分布,它们通过病原菌堵塞导管、产生毒素等多种形式危害棉株。本文论述了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致萎机制、抗性机理及抗性遗传规律,最后提出抗病育种依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 -7

棉花黄萎病调查

棉花黄萎病普查技术和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两种毁灭性的棉花病害, 严重地威胁棉花生产。这两种病菌一经侵入, 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并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目前, 还缺乏经济有效的防治办法和种子消毒措施, 不勇根除, 因而已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为了进一步摸清病杏在新疆的分布与为害, 从而制定防治对策, 根据一九六五 年全国棉花枯萎、黄萎病学术会议精神, 结合各地经验及有关资料, 综合整理成普查技术和方法, 供各地参考使用。 一、疚状栽别 1 . 黄萎病 (1) 黄斑型: 初发病时, 植株下部叶片开始现淡色斑驳, 撕扩大呈淡黄色, 不规则或掌状,叶绿稍向上卷, 很少干枯。茎部维管束变揭色。 (2) 枯斑型: 初发病时, 叶片与黄斑型相似, 但病斑较多, 扩大后连接成不规则的片状; 有时出现在病斑前, 呈现非生理特性的紫色斑驳, 然后变成淡黄色、黄色以至黄揭色而干枯。叶上呈掌状枯斑, 叶绿卷曲向_上, 严重时叶片早期脱落, 茎部维管束变褐色。 (3) 早期严重发病植株: 有时全株叶片完圣枯萎和脱落, 或株顶仅留少数小叶, 多数无蕾铃, 剖茎检查时见维管束严重变褐色。 2.枯萎病 (1) 网纹型: 幼苗子叶或具叶叶脏变黄, 呈网状, 叶肉仍为绿色而清晰, 维管束呈褐色。 (2) 半边黄型: 发病植株上一边枝叶呈黄色, 继即干枯; 另一边枝叶生长正常, 仍为缘色。有时在一张叶片上亦有同样表现。总之, 植株咸染枯萎病后, 有的植株节间缩短拐曲, 株型多较矮小, 叶_ L 沿叶服两侧肿皱凹凸不平, 或出现紫色, 有时网纹不明显。顶部叶片迅速萎蔫, 全株凋萎, 似及呈网纹状或半边黄。 二、稠查方法 1.铜查针划: 调查前, 根据调查范围, 制定工作计划、路线和步骤, 并根据各地不同清况, 提出具体要求。 2.稠查时期: 棍花出苗后至现蕾盛期以前, 主要调查枯萎病; 盛花期至结铃后期, 主要调查黄萎病, 结合调查枯萎病。自治区各地自然条件悬殊较大, 各地应权据棉花生长、发育情况, 作出适当安排。 3.稠查方法: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以仲子、病林残体、土壤带菌传捕致病, 特别是通过种子而远距离传播。病害发生时, 田间呈点片出现, 在田lbl 选点抽查不能正确地反映田间发病情况。发病较轻的棉田, 可能因选点不当, 使病株漏网, 造成后患。权据一九六五年全国机花枯萎、黄萎病会议精神, 应作到块块 查、株株查。 (各级的穗数×相应级的代表数值)的总和 病情指数= ——————————————————×100 调查总株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 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以下 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1/3; Ⅲ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2-3/4; 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3/4以上。

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1、保护无病区。做好检疫工作,严防病区扩大。 2、选用抗病品种。高抗品种有新陆中2号。抗病品种有辽棉5号,辽棉10号,辽棉7号,中棉9号,中棉12号、19号,中棉99号,中3723,中8004,中8010,晋68—420、86—4、86一12,晋棉21号、16号,湘棉16,鄂抗棉3号,临66610等。耐病品种有晋无2031、中棉18号、晋无252、鲁343等。在黄萎病、枯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提倡选用兼抗(耐)黄萎病、枯萎病的品种。如陕1155,辽棉5号,辽棉7号,中棉12号(381),豫棉4号,冀棉15号,中棉17号,中棉16号等。 3、实行大面积轮作。提倡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尤其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为明显。 4、铲除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对病株超过0.2%的棉田采取人工拔除病株,挖除病土,或选用16%氨水或氯化苦、福尔马林、90%~95%棉隆粉剂等进行土壤熏蒸或消毒。一般在6~7月发病高峰期以病株为中心,每m2内打深为20cm的孔25个,每孔中灌入氯化苦5ml共125ml,边灌边覆土踏实、泼水,防其蒸发,再用粗二二乳剂120倍液或含氨16%以上的氨水1:9溶液5L进行铲除,可消灭病点中的枯黄萎病菌,一般每m2病点灌药液45L。也可用90%~95%棉隆每667m2用有效成分3.6kg处理土壤。9~10月第二发病高峰期,均匀注入氯化苦原液90ml,能收到显著效果。对病株在0.2%~5%的轻病田主要采用种植无病、抗病或耐病品种

基础上,采取无病土精加工棉种育苗移栽,可控制该病发生;开沟排渍,降低地下水位,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耐病能力,清除病残体。病株在5%以上的重病田,主要靠种植抗病、耐病品种及轮作等有效途径。近年用12.5%治萎灵液剂200~250倍液,于发病初期、盛期各灌1次,每株灌对好的药液50~l00ml,防效80%~90%。 5、棉种消毒处理。取比重为1.8上下的浓硫酸放入砂锅等容器中加热到110~120℃,按1:10的比例慢慢倒入棉籽中,边倒边搅拌,等棉籽上茸毛全部焦黑时,用清水充分洗净,然后再用80%的抗菌剂402,用量为种子重量的2.5~3倍加热至55~60℃后浸泡棉籽30分钟,可有效地杀灭棉种内、外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病菌。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l0g溶在25ml的10%稀盐酸中,对水975ml,再加0.39平平加(棉纺用渗透剂,也可用海欧牌洗涤剂替代)配成1000ml药液,再按每5kg棉种用药液17.5~20kg于室温下浸种24小时。还可把多菌灵配成0.3%悬浮剂于室温下浸种14小时。 6、保健栽培。减少辛硫磷、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用药次数及浓度,防止棉株受药害降低自身抗病力。不要偏施、过施氮肥,做好氮磷钾配合施用,注意增施钾肥,提高抗病力。改善棉田生态环境使棉田土温较高,但湿度不宜过大,忌大水漫灌,可减少发病。 7、生物防治。放线菌对大丽轮枝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细菌中Bacillus和Pseudomonas的某些种能有效抑制大丽轮枝菌菌丝散发。木霉菌THchoderma lignorum对大丽轮枝菌有较强拮抗作用,可用以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而减轻发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