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内部行政行为诉讼问题探析

【序言第一章】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内涵解析与立法现状

【第二章】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章】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结语/参考文献】我国可诉内部行政行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研究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核心问题是明确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范围,因为研究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目的是将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最终达到保护内部行政相对人权益的目的,而内部行政行为内容的复杂性与广泛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可诉的内部行政行为一一列举,因而研究内部行政行为可诉的标准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确立的标准下再辅以几种特殊的可诉内部行政行为研究能够使得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研究更加全面。

(一)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确立的标准

宏观与微观的界分本身源于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在经济领域,宏观理论主要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所形成的适用于一切经济现象的理论,主要运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相反微观理论侧重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主要运用于具体情形中的分析和判断。而在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中也存在着微观标准与宏观标准的界分,宏观标

准主要适用于行政立法中,应秉持着怎样的理念与原则将哪些内部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微观标准更多的体现在司法的过程中,指引着法院判断哪些内部行政行为是可以进行诉讼的。两种标准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段以不同的方式取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1. 宏观标准--司法权有干涉行政权的必要性

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的宏观标准,应为司法权确实有干涉行政权的必要性,更深层次的体现是一国的国家法律制度中司法权与行政权应当如何合理的配置,而行政权与司法权配置的直接体现则为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法律条文的制定是由立法机关来完成了,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归根结底的是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而在一国的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均应秉承着法治和人权的理念,要求一切的权力均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不得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存在,也要求一切的制度均应从保护人权出发,立足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宏观标准解决的是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应将哪些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形成的是一种公民事前可以感知、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的哪些内部行政行为可以诉诸法院的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本身在体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配置过程中,也体现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决心并为侵犯人权的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救济措施。司法权与行政权的配置过程中,应保持行政权的独立性与效率性,要保证行政机关能够高效的实施行政管理,完成实施行政管理所需的行为;也应保持司法介入的必要性和适度性,必要性决定了司法审查存在的

必然性,是对行政主体予以“理性经纪人假设”后,为防止其权力恣意妄为损害相对人利益而必然存在的审查方式,同时适度性也决定了司法权应保持其所具有的中立性与矜持性,坚持司法均是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并非唯一的仅有的屏障,也并不能直接判定其就属于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司法运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

2. 微观标准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微观标准主要适用于法院具体判定哪些内部行政行为属于受案范围过程中,微观标准着眼于微观层面,分析判断具体情形相应应符合哪些标准才符合法院受理行政诉讼的要求。

第一,内部行政行为的做出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内部行政行为的做出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是内部行政行为之所以具有可诉性的首要前提,只有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是程序性的规定而做出的内部行政行为就必然应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而之所以是要把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标准之一界定为违法,首先是因为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出的内部行政行为也很有可能会对内部行对人的全因造成损害,而此时的内部行政行为显然不具有可诉性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因为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公共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法律倾向于从保护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其次,法院能够审查的内部行政行为违反的应该是相关程序法的规定,因为实体法涉及的是行政管理的具体内容,它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主观性,依据同样的原则不

一样的组织针对不一样的个体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面对此种情况无法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一旦将此种违反实体法的内部行政管理也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会导致司法审查的范围过宽,干涉行政的程度过深,会直接导致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受损,因此,内部行政行为只有违反的是相关程序法的规定才具有可诉性。最后,内部行政行为的违法应直接的以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只有在违法的前提下,外加其他条件的满足,内部行政行为方具有可诉性。

第二,内部行政行为侵犯了相对人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将内部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作为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此标准是一种实质性的标准,其判定真正决定着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而在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判定中,侵犯相对人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只是一种结果表现,我们并不能凭借结果来直接判定其是否具有可诉性,而是要深究何种的表现才能界定为侵犯了相对人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对于侵犯合法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标准判定,笔者赞同“重要性标准”理论,即判定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从保护内部行政行对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凡是能够对内部行政行对人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造成重大影响的均应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如涉及人身关系的:公务员之任命、免职、命令退休,学生之入学许可、退学、开除、学位之授予等,以及涉及财产关系中的俸给、退休金、抚恤金等。18“重要性标准”借鉴于法国,从具体的利害关系人角度出发,以行政侵权的实质损害为衡量标准,更加注重行政诉讼中保护相对人合

法权益的法治理念,直接实现了法治观念与人权观念的并重,因而“重要性标准”的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内部行政行为是一种完成性的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属于行政行为的一种,首先其必然符合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即必须符合相应的主体标准和职权标准。行政法学界认为,可诉性行政行为首先应具备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即是拥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所实施的行为,并须是与行使行政管理权有关的行为。19主体标准指做出内部行政行为的主体应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企事业组织;职权标准要求内部行政行为的做出需是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结果。其次,内部行政行为属行政行为的一种,其具有很强的行政性,必须符合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其中,确定力从行政相对人角度出发,是指行政行为的做出是最终的,对行政相对人的处理结果是确定的,未经法律程序的撤销,不得随意改变,确定力赋予了此种完成性内部行政行为稳定性,让相对人能在确定的结果下去寻求保护自身权益的出路;拘束力着眼于其他行政机关,主要考量的是“一事不再罚”原则,指针对同一情形,不同的行政机关不得作出相同的处理结果,其主要是为了避免内部行政行对人不会因一行为而受到多种处罚,违反期待利益;执行力是指内部行政行为针对内部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的强制力,其表现为当内部行政相对人不履行相关义务时,行政行为的做出者有权强制要求相对人履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内部行政行为的完成性应该是指内部行政行为的确定力,即内部行政行为对相对人

是确定无疑的,内部行政行为的做出已经走完了内部所有的程序,这种标准能有效的防止司法审查的提前介入,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发挥。

第四,相对人已穷尽行政内部救济。相对人已穷尽行政内部救济标准,主要从行政救济具有多重性的角度出发,本着司法救济的矜持性的原则。所谓救济程序是指当行政行为对具体的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相对人能够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救济程序包括事前救济与事后救济,其中事前救济是指,行政主体在对内部行政相对人做出事关其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内部行政行为时,应事先告知其作出的具体理由并给予相对人充分的辩解机会;而事后救济又包括司法救济与行政救济,是在内部行政行为最终做出并对相对人具有确定力之后,行对人可采取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救济形式,在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的使用中,行政救济具有明显的优先性,只有当行政救济不能的情况下方能寻求司法保护。之所以要做出此种限制,是因为行政相对于司法,其追求的价值目标不一样,行政更加注重效率而司法更加注重公平,如果司法救济提前的介入就会影响行政效率的发挥,也存在着司法权对行政管理的实质干涉,不符合我国司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的立法理念。另外,要求相对人穷尽行政内部救济,有助于行政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将在内部行政管理中产生的错误纠正尽量限定在内部中来解决,一方面行政机关自身来解决具有更高的效率性,另一方面行政主体的专业性可更加保证解决的准确性。

(二)内部行政行为可诉的范围

1. 具体内部行政行为才可诉

在行政行为受案范围的确定中,所有的教材均会确定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分类,划分的标准是相对人是否特定,而区分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得出只有具体内部行政行为才可诉,抽象行政行为被绝对排除在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行为的界分中还存在着以行为对象为标准而分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直接从概念来看,两种分类显然不具有直接的联系,且划分都是从不同的标准,但目的都只有一个,即为行政诉讼服务,明确哪些行政行为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那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在行政机关因内部管理而做出的内部行政行为中,必然也包括了抽象的内部行政行为与具体的内部行政行为之分,其中,抽象的内部行政行为如内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具体的内部行政行为当然就是针对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而由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决定。当然也存在着一些特殊的情形的会议纪要、批复等,虽具有抽象行政行为的外壳,但因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内部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而在某些情形下转化为具体的内部行政行为而具有可诉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具体的内部行政行为才具有可诉性,原理依然同于行政行为界分中的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由于是针对不特定的人做出的,不会相信相对人确定的具体的利益,因而不具有可诉性,而具体行政行为由于是以相对人的事先做出的行为为前提,借助抽象行政行为所产生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相对人行为所得出的具体反馈,从保护相对人权益角度出发,其必然具有了可诉性。

2. 关于人事性质的内部行政行为才可诉

按照姜明安教授的观点,内部行政行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工作性质的,如上级对下级机关或行政首长对所属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上的指示、命令、批准、批复等,以及行政机关的内部工作安排、计划、制度等;第二类是人事性质的,指行政机关对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考核、调动、工资、福利待遇等,20根据此种分类可以得出,工作行政的内部行政行为显然主要是在内部管理中,针对行政机关内部日常工作需要而做出的,其不会直接相应到内部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其也并不存在特定的利害关系人,因而不具有可诉性。而关于人事行政的内部行政行为,由于所涉事项是内部的人事管理,所针对的对象也是具体的相对人,另外再加上“重要性标准”的判定,在此种人事性质的内部行政行为中,会直接影响内部行政行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因而具有可诉性。

3. 本机关内部的行政行为才可诉

根据学者闫尔宝的观点,将内部性行为区分为机关对机关的行为和机关对工作人员的行两大类,而机关对机关的行为又可以包括隶属关系下的行为和职务关系下的行为,而机关对工作人员的行为,主要包括本机关对所属工作人员的管理处分行为,监察机关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处理行为,审计机关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处理行为等。21机关对机关的行为由于行为的对象是机关,并不直接存在利害关系人因而其不具有可诉性,而机关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由于对象具有特定性,

再加上对内部行政行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造成重大影响,其必然具有可诉性。

虽然上述列举了几种内部行政行为的分类,但显然这些分类并不能完全涵盖内部行政行为的所有情形,其实每一分类都只能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对内部行政行为做出区分,因而由此区分所得出的某类行为可诉或某类行为不可诉,也必然具有片面性,因此,关于具体情形的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可参考特殊类型中哪些内部行政行为可诉,依据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标准,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判定,也就是说,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标准判定才是确定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可诉的核心。内部行政行为分类中的哪类内部行政行为可诉,哪一类内部行政行为不可诉,只能粗略的判定出何种内部行政行为可诉,至于这类内部行政行为是否真的具有可诉性,只能借助于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标准来做精确的判定,也意味着分类和标准两种对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范围的界定方式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分类法可用于直接排除不具有可诉性的内部行政行为,减小精确判断的工作量和压力,而标准法是在分类法的基础上,对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的一个具体判断,其具有具体直接的作用。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范围。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赵健律师《简述征地拆迁中行政行为可诉性》

赵健律师《简述征地拆迁中行政行为可诉性》 在偌大的中国,拆迁烽火处处起,随之点燃了沉寂了几千年的“民告官”之风潮。由于历史中无法抹去的“天朝子民”行为心理,“民告官”至今仍未从“敏感”的边界里彻底得到解禁,但也因此被人们多多少少地认为是一件快意恩仇事儿。 不可不察,“民告官”实为公民权面对公权力扩张甚至越界时退无可退的反弹、对抗。今时今日,行政诉讼法已然为“民告官”铺就了道路。不过,完善的立法非能一蹴而就,而即使相对完善的立法,在程序机制乃至于整个社会体质处于发展中状态的情况下也会遇到“抗令不遵”的窘境。因此,21世纪早期的国人们走上民告官之路时,仍然是逆水行舟。古语有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行政诉讼的先天劣势,使得人们势必注重诉的方法论,否则将被大风大浪迎头拍下。 在征地拆迁类行政诉讼中,人们应当掌握的诉讼方法论的第一篇章即为哪些行政行为可以诉、哪些行政行为不可以诉。 一、可诉性行政行为的一般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条文表明,我国行政诉讼法允许被诉的行政行为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所谓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形式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二、可诉性行政行为的具体分类 (一)法律对可诉性行政行为的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①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不服的。②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③认为法律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④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

授益行政行为

授益行政行为 一、概念与特征 赋予相对人某种权益,或解除其某项义务的行政行为。 授益型;非强制性;裁量性;作为性;抑制公益上的危险性 二、授益行政行为的撤销、废止以及信赖利益的保护 (参见信赖保护原则) 三、行政给付 (一)概念 行政主体基于法定职责或者服务的要求,在特定相对人处于年老、疾病、失业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原则 法定原则;公开、公平、平等原则;专款专用和效率原则;合理比例原则;国家保障与社会扶助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原则;信赖保护原则 四、行政奖励 行政主体对为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或者模范遵守法纪的行政

相对人,依法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五、行政许可 (一)概念 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除外)(二)与行政确认的关系 行政确认是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授权,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的申请,对一定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权利、资格或法律地位等进行认定、甄别、证明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 联系: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通常是同一行政行为的两个步骤,一般是确认在前,许可在后;确认是许可的前提,许可是确认的结果。 区别:①行为对象不同。行政确认是指对行政相对人既有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的确定和认可,主要是指对身份、能力和事实的确认;行政许可的行为对象是许可行政相对人获得为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②行为的法律效果不同。行政确认中未被认可的行为或地位将发

行政管理--员工行为规范

行政管理--员工行为规范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精神面貌,树立公司良好的对外形象。 1.2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2 管理与组织 2.1 本规范由行政部与人力资源部负责检查和监督执行。 2.2 各部门经理有对本部门员工行为是否规范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 3 基本规定 3.1 仪表 3.1.1 仪表应端正、整洁。 3.1.2 头发要保持清洁,梳理整齐,请不要留怪异发型和怪颜色。 3.1.3 男员工请不要留长指甲,发不过耳,不留胡须。 3.1.4 女员工上班提倡画淡妆,要体现清洁健康的形象,饰物的佩带应得当,不得浓妆艳抹,不用香味浓烈的香水。 3.1.5 衬衫领口、袖口要清洁。 3.1.6 出席重要场合要符合着装要求,大方文雅得体。 3.1.7 上班前不得喝酒或吃有异味的食物,口腔保持清洁。 3.2 着装 3.2.1 员工在周一至周四的工作时间内请着正装,建议为: 3.2.1.1 男士 3.2.1.1.1 西装:深色(深蓝、藏青、灰、铁灰)西服套装,以不易起皱的面料为最佳。

3.2.1.1.2 衬衫:单色长袖衬衫。 3.2.1.1.3 领带:以单色或带有小巧的几何或条纹图案为最佳。 3.2.1.1.4 皮鞋:以黑色、深色的皮鞋为最佳。 3.2.1.1.5 袜子:颜色应以深色、单色为宜,最好是黑色。质地以纯棉、纯毛为宜。避免穿与西装对比鲜明的白色袜子。 3.2.1.1 女士 3.2.1.2.1 职业套装:以黑色、灰色、暗红色或藏青色为最佳。 3.2.1.2.2 袜子:穿西服套裙必须穿长袜,以中性颜色为主。 3.2.1.2.3 皮鞋:着职业套装或西服套裙必须配相应的皮鞋。 3.2.2 夏季男士可不用穿西装外套,可只穿款式简单的长或短袖衬衫,以单色为主;不用佩带领带(若有接待任务、正式会议等必须着正装、佩带领带);应穿长西裤结皮带,款式、颜色庄重得体,建议以黑、深/浅灰、深蓝、棕色等深色或中性色为主。 3.2.3 夏季女士着装应以庄重、大方、得体的职业套装为主;可穿衬衫、、短袖衬衫、针织开衫或裙子;有领有袖的连衣裙配长袜;如穿无袖连衣裙,应外套长袖或短袖的上衣。 3.2.4 如果没有接待任务、正式会议等,每周五工作时间可着便装;要求为:3.2. 4.1 男士:建议上衣为带领的T恤衫或休闲外套,不要透明或上面有字;下衣为单色休闲长裤;鞋为便装皮鞋,运动鞋. 3.2. 4.1 女士:建议上衣为带领的T恤衫或休闲外套,不要透明或上面有字;下装为单色休闲长裤/裙、;鞋为便装鞋、运动鞋。

具体行政行为案例一

公安消防部门作出的火灾原因的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具体行政行为,鉴定书是行政确认。 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设定有下述三项: (1)具体行政行为标准。 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是指人民法院只受理因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争议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提的解释》明确界定了行政诉讼不予受理的案件,其余的行为均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人身权、财产权标准。 《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五)申请行政权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该款前7项首先列举了七类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而该款第8项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也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3)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标准。 所谓法律上利害关系,是指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直接影响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从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只要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实际上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了影响,只要不属于明确规定排除受理的事项,即使不属于列举的行政行为种类,人民法院也应该受理案件。 被告提出火灾事故原因以及责任认定仅仅是一种鉴定,而不是行政行为的观点是错误的。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所做的认定与技术鉴定有着本质区别。 1、从主体上看,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只能由公安机关依职权作出,责任认定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一项专有职权,而技术鉴定可以由具备专门知识、技能和资质的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等多元主体作出,而鉴定机构一般属于非行政机关。 2、从产生的原因看,鉴定人的鉴定行为一般是基于指派、聘请或依当事人申请而产生,属消极的法律行为;而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只要有火灾事故发生,公安消防机构就必须对火灾事故现场进行处理,必须调查火灾原因,对当事人的火灾事故责任进行认定,属积极的法律行为。 3、鉴定人或鉴定机构可以依照规定向申请鉴定人收取一定数额的鉴定费用,属有偿服务;而公安消防机构进行火灾原因调查或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时,不得向当事人收取任何费用,这是因为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责,它非依申请鉴定人的申请产生,而是依职权主动做出。 4、在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过程中,公安消防机构可以就某个技术性问题另行委托其他技术机构进行鉴定,然后依照有关事实和技术鉴定结论来进行划分、确认各当事人所应承担的责任,而技术鉴定则不允许鉴定机构再委托其他技术机构进行鉴定。 所以,公安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不具有鉴定的属性,而属于行政行为,且系具体行政行为。尽管从表面上看,火灾原因及责任的认定只是对火灾的责任作出了规定,但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之行政行为

第三章行政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何项属于行政行为的特征。() A.确定力B.单方性 C.拘束力D.执行力 2.以下行为中,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A.吊销营业执照 B.征税 C.制定规章 D.发布天气预报 3.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这是行政行为的() A.确定力B.拘束力 C.公定力D.执行力 4.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滥用职权、向相对方索贿情形下颁发的许可证行为,应属于:() A.无效 B.废止 C.撤销 D.有效 5.行政复议这一行政行为属于() A.行政立法行为 B.行政司法行为 C.行政执法行为 D.依职权行政行为 6、行政主体依职权对行政相对方科以一定义务,应属() A.单方行政行为 B.双方行政行为 C.依职权行政行为 D.羁束行政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和其他国家机关的行为相比较,主要特征是:() A.从属法律性B.裁量性 C.效力先定性D.双方意志性 E.强制性 2、行政行为成立便对相对方和行政主体产生法律上的效力,一般地应具有() A.确定力B.拘束力 C.强制力D.公定力 E.执行力

3、行政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哪些机关可以撤销() A.人民法院 B.国务院 C.人民检察院D.上级行政机关 E.作出行政行为的机关 4、行政行为合法的一般要件有() A.主体合法 B.内容合法适当 C.程序合法 D.在职权范围内 E.行为对象合法 5、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企业颁发生产许可证的行为属于() A.抽象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依职权行政行为 D.应请求行政行为 6、吊销驾驶执照的行政行为属于() A.具体行政行为 B.依职权行政行为 C.要式行政行为 D.可诉性行政行为 三、判断题: 1、行政主体的行为就是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必定是合法行为。() 3、单方意志性的特点不同程度地表现在所有行政行为中。() 4、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必定是行政行为。() 5、行政行为的拘束力是执行力的前提,执行力是拘束力的保障。() 6、行政行为的废止不具有溯及力。() 四、简答题: 1、简述行政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2、简述行政行为被撤销的情形及法律后果是什么? 3、简述行政行为被废止的情形及法律后果? 五、论述题 试论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六、案例分析 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是两类不同的行政行为 原告:王某被告:某海关某市外经贸局 某市外经贸局干部王某随市经贸代表团到国外进行考察,并在考察途中先后购买

行政法基本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 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法基本原则中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越权无效原则。民法学家认为,民法上的诚信原则是民法中的帝王条款;在行政法领域,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似乎也越来越有成为本领域“帝王条款”的趋势。 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政府对自己作出的行为或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不得反复无常。德国学者认为,信赖保护原则部分源自在法治国家原则中得到确认的法律安定性,部分源自诚实信用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存在信赖基础。即行政行为生效且此生效事实被相对人获知,相对人如不知有该行政行为的存在,即无信赖可言。其次,具备信赖行为。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必须是相对人已采取了信赖行为,且信赖行为具有不可逆转性。其主要表现为:授益性行政行为赋予行政相对人的是某种物质利益,而行政相对人已对该物质利益进行了处分,如对作为物质利益载体的特定物、不可分物等进行了处分;或授益性行政行为赋予行政相对人的是某种资格,而行政相对人依此资格从事了某种行为。再次,信赖值得保护。即值得保护的信赖须是“正当的信赖”,且信赖利益须显然大于撤销或废止原行政行为所欲维护的公共利益;否则,该信赖也不值得保护。 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主要有四: 其一,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即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和公定力。其二,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授益行政行为后,事后即使发现有违法情形,只要这种违法情形不是因相对人过错(行贿或提供虚假资料、信息等)造成的,行政机关亦不得撤销或改变,除非不撤销或改变此种违法行政行为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其三,行政行为作出后,如事后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者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废止或改变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但是行政机关在作出撤销、废止或改变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决定前,应进行利益衡量。只有通过利益衡量,认定撤销、废止或改变已经作出的行政行为所获得的利益确实大于行政相对人将因此损失的利益时,才能撤销、废止或改变相应行政行为。其四,行政机关撤销或改变其违法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这种违法情形不是因相对人过错造成的,要对相对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予以赔偿。行政机关因公共利益的需要撤销、废止或改变其合法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这种撤销、废止或改变导致相对人损失,要对相对人的损失予以补偿。 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的基本涵义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保持二者处于适度的比例。有些国家将此基本原则以法律明定。例如《荷兰行政法通则》第三章第四条规定:“某个(行政)命令对一个或更多的利害关系人产生不利后果,这不利后果须与命令的目的相当” 比例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比例原则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项:其一,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特别是实施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不利的行政行为,只有认定该行为对于达到相应行政目的或目标是必要的,必需的,才能实施。其二,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先进行利益衡量,只有通过利益衡量,确认实施该行为可能取得的公益大于可能损害的私益,才能实施。其三,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在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择其成本最小的,收益最大的,对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案实施。狭义的比例原则又称最小损害原则,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其目的和手段必须对称和相适应。行政机关不得采取超过目的需要的过度的措施,应尽可能使行政相对人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程序正当原则 在西方国家,对行政行为特别要求程序公正,因此,正当程序原则是它们行政法的重要基

行政简答题

简答题 简述行政程序中保障行政相对人身的制度。 (1)表明身份制度。(2)公开、告知和说明理由的制度。(3)陈述、申辩程序、听证程序和调查程序(4)救济程序的告知制度 简述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范围 仅限于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公务员的身份保障权 简述公务员被辞退的情形 (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至少有一方是行政主体;、权利与义务具有不平等性;权利和义务具有预设性和统一性 简述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和主要形式。 行为主体必须具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资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相关的法定义务;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具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行政违法是一种客观存在 简述行政行为无效的情形 (1)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或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 (2)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的行政行为; (3)行政主体受胁迫做出的行政行为 (4)行政行为的实施将导致犯罪; (5)没有可能实施的行政行为 简述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程序公正的原则;相对人参与的原则;效率原则 简述行政处罚的种类 按行政处罚的性质为标准分为:限制或剥夺权利性的处罚、科以义务性的处罚、影响声誉的处罚 按行政处罚的内容为标准分为:人身自由罚、声誉罚、财产罚、行为罚四类 简述我国行政指导的特征 (1)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的社会管理行为; (2)行政指导适用的范围极其广泛,其方法多种多样; (3)行政指导属于“积极行政”的范畴; (4)行政指导是符合现代法治原则的一种具有行政活动性质的行为; (5)行政指导是一种柔性的不具有法律强制力的行为; (6)行政指导是不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简述信赖保护原则的含义及其主要要求 行政信赖保护原则,是指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已经产生信赖利益,并且这种信赖利益因其具有正当性而应得到保护时,行政机关不得随意变动这种行为,如果变动必须补偿相对方的信赖损失。 主要要求: 1.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行为一经作出,未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 2.对行政相对人的授益行政行为作出后,事后即使发现有轻微违法或对政府不利,只要行为

行政人事部行为准则

行政人事部行为准则

行政人事部行为守则(草案) 总则 为建立井然有序、和谐舒适的办公环境,严格办公纪律和规范员工行为,统一规范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和商务礼仪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展现企业形象,并从内部细节开始打造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倡导的行为 一、遵纪守法 1、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员工应遵守国家政策法令、法规及公司的一切规章制度,并坚决抵制所有违法违规行为。 2、公司的各项制度必须严格遵守,同时也欢迎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廉洁自律 1、尊重公司赋予的职权,不利用职务之便作出任何有损公司利益的行为。 2、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捍卫道德底线,不因物质欲望而迷失自我。 3、公司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贪污受贿及行贿行为。 三、信息安全

1、保守公司商业机密是每位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对所掌握的有关公司信息、资料和成果等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 2、专注岗位工作,对于职权外的机密,不打听、不猜测、不传播。 四、客观公正 1、实事求是为员工行为准则,凡事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实际情况。 2、对所有上报数据或资料不做假、不捏造。 3、薪酬属于个人隐私,不得私下询问、议论,掌握此信息的员工,不得随意泄露。 4、公司秉承公平公正氛围,坚持举贤避亲人事原则,不建议录用亲朋到自己所管辖部门。 第二章、仪容仪表 1、办公着装要求 1.1、办公室着装要稳重、大方,不得着奇装异服,男员工不得着短裤(包括西装短裤)、背心或者赤膊进入工作、办公区域;女员工不得穿着超短裙(即裙摆于膝盖上方10公分)、吊带衣裙上班。 1.2、女员工着单皮鞋,应着丝袜,袜子不得有破洞;男员工穿黑色、深蓝色或深灰色的袜子。

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纯粹的工作汇报、通知等行为,由于不会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因此不属于行政行为)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 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 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 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 三、行政行为的内容 1.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 2.科处义务或免除义务。 3.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 四、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 根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及适用力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两者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调整不特定的多数人和事,具体行政行为仅仅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这一点是最主要的区别。 2.能否反复适用不同。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一般效力,具体行政行为只具有个别效力。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有同样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而具体行政行为仅仅对于本次事项的处理有效,对于其他事项则不适用。 3.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抽象行政行为本身一般并不会直接导致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变化,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往往通过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对当事人发生作用。而具体行政行为对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直接作出决定,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这是最主要的认定标准。 4.行为程序不同。抽象行政行为程序接近于立法程序,一般要求有征求意见程序以及公布程序;具体行行为则强调调查程序以及听证程序,程序要求上有所不同。 5.救济途径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不受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而具体行行为一般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另外,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可以被申请行政复议,而具体行政行为一般都可以进入行政复议程序,予以审查。 具体行政行为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是判别具体行政行为的关键)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1.依职权的和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划分标准是行政机关是否以当事人的申请作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条件。前者指行政机关不需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直接依职权采取具体行政行为;后者则需要经过当事人的申请,行政机关才能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初探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不可诉性参考文本

初探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不可诉性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初探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不可诉性 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的司法现状 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可诉的问题一直是行政司法实 践争论的焦点之一。当前司法实践中基本分为两类观点, 一类认为该认定行为为具体行政行为,可对此提起行政诉 讼;另一类观点则认为,该行为不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特 征不可经由行政诉讼的方式进行审查。两类观点中,以支 持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可诉的观点居多。 认为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可诉,且系具体行政行为 的主要理由是:1.作出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主体系公安消防 机构,作出认定行为系其法定职责,是作为行政主体运 用、行使法定职权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火灾事故责任

认定带有不可磨灭的公权力属性。2.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针对某一特定火灾案件的利害关系人而作出,因此,系针对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作出。3.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火灾案件中的行政相对人一次适用;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属于针对特定火灾案件中的行政相对人所涉及的火灾原因和火灾责任事故这一特定的事项所作的一种确认,可以引起行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并产生一定效果的行为,因此,应当属于具体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确认行为。4.不能将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视作一种证据或是鉴定结论而否定该行为的可诉性,因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与鉴定结论存在着作出主体不同、法律适用不同、救济方式不同等多种差异。 认为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不可诉的主要观点是:1.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系不完整的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只能待公安机关最终作出处理后,相对人对于最后的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内部行政行为诉讼问题探析 【序言第一章】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内涵解析与立法现状 【第二章】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章】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结语/参考文献】我国可诉内部行政行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与范围 研究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核心问题是明确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范围,因为研究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目的是将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最终达到保护内部行政相对人权益的目的,而内部行政行为内容的复杂性与广泛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可诉的内部行政行为一一列举,因而研究内部行政行为可诉的标准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确立的标准下再辅以几种特殊的可诉内部行政行为研究能够使得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研究更加全面。 (一)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确立的标准 宏观与微观的界分本身源于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在经济领域,宏观理论主要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所形成的适用于一切经济现象的理论,主要运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相反微观理论侧重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主要运用于具体情形中的分析和判断。而在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确立标准中也存在着微观标准与宏观标准的界分,宏观标

准主要适用于行政立法中,应秉持着怎样的理念与原则将哪些内部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微观标准更多的体现在司法的过程中,指引着法院判断哪些内部行政行为是可以进行诉讼的。两种标准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段以不同的方式取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1. 宏观标准--司法权有干涉行政权的必要性 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的宏观标准,应为司法权确实有干涉行政权的必要性,更深层次的体现是一国的国家法律制度中司法权与行政权应当如何合理的配置,而行政权与司法权配置的直接体现则为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法律条文的制定是由立法机关来完成了,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归根结底的是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而在一国的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均应秉承着法治和人权的理念,要求一切的权力均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不得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存在,也要求一切的制度均应从保护人权出发,立足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的宏观标准解决的是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应将哪些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形成的是一种公民事前可以感知、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的哪些内部行政行为可以诉诸法院的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本身在体现司法权与行政权的配置过程中,也体现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决心并为侵犯人权的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救济措施。司法权与行政权的配置过程中,应保持行政权的独立性与效率性,要保证行政机关能够高效的实施行政管理,完成实施行政管理所需的行为;也应保持司法介入的必要性和适度性,必要性决定了司法审查存在的

授益行政行为性质辨析

2005年1月 January ,2005当 代 法 学C ontemporary Law Review 第19卷第1期(总第109期)V ol.19,N o.1(Ser.N o.109) 作者简介:孙丽岩(1975-),吉林舒兰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法学院讲师。 授益行政行为性质辨析 孙丽岩 (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授益行政行为作为一种对行政相对人有利的行政作为方式,在现代行政中越来越显现它 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法律价值。现代行政推崇授益行政行为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彰显了权利本位的行政法 价值,满足了市民社会发展和现代公共行政改革的需要,实现了公益与私益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广泛 的公众参与性,凸显了现代政府行政的服务理念。 关键词:授益;行政行为;性质 中图分类号:DF3文献标识码:A 行政行为作为行政主体实现行政权的方式,对行政相对人或多或少会产生利益上的影响,学者依据行政行为对相对方造成损害还是带来利益而将行政行为界定为损益行政行为和授益行政行为两类。“凡对相对人产生设定或确认权利或法律上重大利益的行政处分”都属授益行政行为。 [1](P699)在尊重、追逐个体自由权利的今天,深入挖掘授益行政行为的深层蕴涵,对于更好地回应法治社会对个体权利的推崇,发展行政法的基础理论,意义十分深远。 一、授益行政行为—权利本位在行政领域的代言 着力推崇权利的权利本位论学者认为权利本位意味着“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应当以权利为起点、核心和主导。权利本位存在于两种关系中,一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另一是权利与权力的关系。”[2](P506-507)权利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制度。某人享有权利就意味着他享有或拥有某种资格、利益、能力或主张,别人有不得剥夺或妨碍的义务。[3](P37-60)所以,权利本位在强调公权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同样存在,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显现出来,在公共行政改革和“服务行政”理念的推动下,授益行政行为成为行政主体行政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行政的方式更是从深层次的角度彰显了权利本位,是权利本位在行政领域的代言人。 权利本位要求:“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运作,只有为了保障主体权利的实现,协调权利之间的冲突,制止权利的相互侵犯,维护和促进权利的平衡,才是合法的和正当的。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中,主张权利本位,反对权力本位,意在把权利从权力中解放出来,即人们常说的‘松绑’,以实现政治与经济、政府与企业、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相对分离,彻底抛弃官本位、国家本位的封建遗迹,促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理性化和社会现代化。”[2](P506-507)权力对权利的衍生和附属,权力是应公众实现解决权利冲突,维护权利主体间的彼此协调与平衡的要求而由民众赋予政府的,正如洛克所言:“人们在参加社会时放弃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所享有的平等、自由和执行权,而把它们交给社会,由立法机关按社会的利益所要求的程度加以处理……社会或由它们组成的立法机关的权力决不容许扩张到超出公众福利的需要之外,而是必须保障每一个人

关于公司行政人员行为规范的规定[002]

关于公司行政人员行为规范的规定(讨论稿)为了树立公司统一、规范的企业员工形象,提升企业文化,强化企业管理,规范员工行为,保障员工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公司决定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整顿厂容厂貌,展现企业风采”的工作。现将有关规定通知如下:一、所有员工着装要求 1、所有员工上班时间必须按照公司规定着装,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2、上班时间必须着公司统一发放的工作服,注意仪容仪表,穿着整洁、得体、大方。 3、员工要爱护、妥善保管好工作服,工作服须干净整洁、勤洗勤换,无污垢、汗渍及异味;。4、上班时间必须佩戴公司统一发放的工作证,并佩戴在胸前适当位置。 5、上班时间严禁穿拖鞋和拖鞋式凉鞋进入生产现场。二、男员工着装要求 1、头发梳理整齐、大方,男员工不能染头发,头发前不过眉,旁不过耳,后不盖衣领,不得剔光头,不得戴耳钉。 2、工作时间不得光膀子、穿背心及大短裤。三、女员工着装要求1、工作时间着装以保守为宜。 2、头发梳理整齐,发型(包括发式、颜色)不得太夸张,提倡化淡妆,金银首饰或其它饰物应佩戴得当。 3、上班忌穿紧身、暴露服装,如短裤、低胸衫、背心、超短裙、紧身裤,更

不可着奇装异服。 4、生产线上蓄长发(过肩)女性员工,为了保证安全工作时应将头发盘起。5、尽量避免用过浓的香水。四、处罚措施 1、以上规定,员工如有违反,第1次罚款10元,第二次记30元,第三次50元,以此类推,所有处理结果均在公告栏内全厂公示。注:如果一个月内累 计违反超过3次以上者,其本人当月考核工资为0。 2、各部门在一个月内员工违反本规定累计超过5人次或该部门(班组)员工总数20%的,该部门(班组)负责人罚款50元1次。 3、如(职、员工)因工作需要进入生产车间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以上规定,未遵守本规定者,按处罚措施第1条处理。五、劳动纪律(1)上班时间严禁带早餐到办公室吃,如有违者罚款20元。(2)上班时间睡觉、玩游戏、听音乐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如发现一次,罚款20元。(3)上班吃零食、喧哗打闹、串岗闲聊的,违者一次罚款10元。(4)办公区内严禁吸烟,如有需要必须在办公室以外或指定抽烟区域,否则,发现一次罚款200元。(5)不得酒后上班,发现一次罚款50元(应酬公司客人的除外)六、考勤管理(1)所有人员按公司所执行冬季作息时间(上午7:30-11:30;下午12:30:-17:00)上下班(财务部特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具有特定性和直接性。它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并对特定对象的权利义务作出决规定。而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他调整的是不特定多数人以及多件事项。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 1行政许可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即行政许可时指行政主体根据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相对人从事法律一般禁止的行为的权利和资格的法律行为。 2行政许可的法律特征 行政许可是一种行政赋权行为。行政许可以禁止义务的存在为前提。行政许可的内容是直接赋予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和资格。行政许可是一种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通常为要式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的设定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设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却须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和征用 行政征收的含义和特征 行政征收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依法向行政相对方强制的无偿的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其特征为强制性,无偿性法定性。 行政征收的内容与分类 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行政征收的内容主要有1税收征收,2建设资金征收3资源费征收4排污费征收5管路费征收6滞纳金征收 以行政征收发生的根据为标准可以分为三大类,因使用权而引起的征收。资源费建设资金征收可以归入此类,因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引起的征收。税收管理费的征收均可归入此类。3 因违法行政法的规定而引起的征收。排污费滞纳金的征收可归入此类。 行政征用 行政征用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有偿取得相对方财产或劳务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的区别 从法律后果看,行政征收的后果是财产所有权,从相对方转归国家,而行政征用的后果则是行政主体暂时取得了被征用方财产的使用权。不发生财产所有权转移,从行为的标的看征收的标的一般仅限与财产。而征用的标的除财产外还可能包括劳务。从能否取得的补偿来看,征收是无偿的,而征用一般是有偿的。行政主体应当给予被征用方相应的经济补偿。 行政确认 行政确认的概念特征及主要形式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行政确认具有如下特征,他是要式行政行为。它是羁术行政行为。他的外部表现形式往往为技术鉴定书等。在较大程度上受技术规范的制约,并由此决定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和义务。

规划认定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规划认定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其中,《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对城乡规划部门作出的责令停止建设、罚款、限期拆除、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等处罚决定无疑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但问题是,早在1997年,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在全国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2002年,国务院为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以国发…2002?17号文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城市管理领域就是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至此,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本行政区域内大阔步的拉开了序幕。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立法权的其他地方政府适时的制定了地方政府规章,没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了规范性文件,明确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与其他有关机关之间的职责权限,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其中,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主要集中在违法建设的查处上,各地陆续成立了城市综合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以下简称“城管执法部门”)作为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对城乡规划部门与城管执

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对行政行为的分类主要有: 1.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范围为标准划分。内部行政行为:如行政处分等;外部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为等。 2.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划分。抽象行政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行政行为,它包括行政立法行为与制定不具有法源性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两类。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为、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强制行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行为等。 3.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划分。羁束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征税。 4.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以行政主体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行政行为为标准划分。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如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行政强制行为以及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行为等,是典型的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如颁发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行政行为。 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依行政行为成立时参与意思表示的当事人数目为标准划分。单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行为等;双方行政行为:如行政委托行为、行政合同行为等。这种行为的基本特征在于行政行为必须征得相对方同意方能成立,即相对方的最后同意是双方行政行为有效成立的必备条件。 6.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定形式为标准划分。 7.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以行政行为是否以作为方式表现为标准划分。作为行政行为:如行政奖励、行政强制行为等;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政行为。 8.授益行政行为与损益行政行为,是根据行政行为的内容对行政相对人是否有利为标准来进行区分的。 授益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奖励、确认或决定减免税的行为。许可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发放救济金或者颁发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等。 损益行政行为,如:吊销营业执照、罚款、征税行为、行政收费行为等。 9.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以行政权作用的表现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为标准划分。行政立法行为,是指有权行政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政行为;行政执法行为:具体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监督检查等行政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具体包括行政调解、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复议等行为。 提示:行政终局裁决行为与国家行为属于行政诉讼排除范围。 (1)行政终局裁决行为意味着对法院司法审查的排除,剥夺了行政相对人不服裁决的司法救济。 (2)国家行为:如国防和外交行为。行政相对人不得因不服国家行为而起诉。如果行政相对人因国家行为遭受损失,一般可以通过国家补偿的途径得到救济。

行政行为及行政程序部分练习题

行政行为及行政程序部分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以行政主体对行政法规范的适用有无灵活性为标准,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依职权行政行为和应申请行政行为 .授益行政行为和不利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下列是行政许可的特点的是() .是行政机关依职权主动为之的行政行为 .是一种赋予行政管理相对方某种权利或某种资格的行政行为 .是非要式行政行为 .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管理相对方意思表示一致的行政行为 .下列关于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不能进行多种行政处罚 .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不能依据同一法律规范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处罚 .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不能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罚款 .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处罚 .甲驾车在某路段行驶时,与行人乙相擦,乙对甲进行辱骂,甲下车对乙进行殴打造成轻微伤后驾车离去。公安机关为查处此案,对甲进行传唤,甲却躲避。公安机关为使甲来接受调查,将甲的汽车扣押。公安机关的扣车行为属于() .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措施 .下列()是行政合同。 .某行政机关依职权与农民甲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 .某行政机关为置办公用品与公司签订的合同 .某行政机关就办公用房租赁问题与其他行政机关签订的合同 .某行政机关为工作人员利益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 .行政程序是() .司法机关审查行政行为时所遵循的程序 .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过程的总和 .行政相对方的行为过程的总和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过程的总和 .下列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是() .购买办公用品.制定行政法规.制定行政规章.行政复议 .行政给付的内容是赋予行政相对人() .精神上权益.职务上的权益 .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权益.物质上的权益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 .下列行政行为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是() .处以罚金.暂扣许可证和执照.司法拘留.开除公职

公司员工基本行为准则

员工基本行为准则第一章总则为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树立公司良好形象,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依据公司未来发展要求,特制定本准则。第一条目的制定员工行为准则旨在用共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服务理念统一员工思想,规范员工行为,对内建立高效务实、团结协作的工作机制,营造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对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第二条本行为准则是指公司员工在工作地和社会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工作程序、办事规则、工作纪律及言行标准。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企业聘用的劳务人员)。第四条员工总体要求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务实高效、持续学习、保持清洁、美化环境、忠于企业、严守秘密第五条员工行为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一、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是公司处理与用户、股东和社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公司处理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全体员工对公司、对用户均负有诚信的义务,不得从事欺骗或任何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二、公平原则公司禁止员工通过非法或者不道德的手段谋取不当商业利益,对客户应公平对待,不得操纵、隐瞒或者滥用其因职务之便而获悉的专门信息谋取不当利益,禁止通过某些重大事实的不实陈述或其他不公平交易手段谋取不当利益。三、利益冲突原则“利益冲突”是指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或者个人

利益与个人在公司中承担的义务发生冲突。要求公司员工行为符合以下要求: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司利益,尽量避免利益冲突;冲突一旦形成,应真诚地以公司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行事。第二章细则第六条仪容、仪表一、倡导工作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端庄,乐观开朗,言行得体。 二、要求上班期间按要求着装;出席特殊会议及在重要公务活动中,按通知统一着装;工作期间统一佩戴公司标识牌。 三、禁止工作期间穿圆领短袖衫、短裤、拖鞋;女员工浓妆艳抹;男员工留长发、蓄长须。第七条交往、礼仪一、倡导简单、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相互间的良好沟通;同事之间称谓要庄重,礼貌。一般称谓:姓名、职务或职称。上下级之间坦诚交流,部门之间友好合作,同事之间和谐相处,彼此尊重,相互勉励,以诚相待; 提倡宽容、亲和、谦让、讲普通话。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言行举止文明。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类社会公益和集体活动。二、要求维护公司声誉,不说有损公司形象的话,不做有损公司形象的事。使用文明语言,说话和气,友善,公众场合谈话声音尽量放低,以免影响其他同事工作。在接待工作中,热情周到,有礼有节;在对外进行交往时,礼貌平等、坦诚守信,展示公司良好的对外形象。礼貌接听电话和接待来宾,使用“您好”“请稍等“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