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期末复习资料——背景论

思修期末复习资料——背景论

(一)中国社会转型

1、三千余年中国未见之大变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清朝同治十一年五月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折: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转引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李鸿章对世界的认识提出了一个主张,“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这个观点是在同治年间就提出来了,人们对这个看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后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11月改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的蒋廷黻(yú)(1895年-1965)认为这是十九世纪中国人看世界眼界最高,看得最远的一句话。

李鸿章讲“三千年未有”,“三千年”指西周开国到李鸿章这个时代有三千年。从西周开国一直到晚清经过了多少朝代的更替,经过了多少异民族的入侵,中国折腾来折腾去都不能和今天这个大变局相比拟,他朦胧地感觉到了这个大的变局。

这个大的变局我们今天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他讲的这个大变局实际上就是近代化。近代化是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工业化的浪潮,近代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对中国这个古老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开始实行农奴制改革、1861年实行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而且在这个时候,美国打完了南北战争;德国普鲁士1866年打败了奥地利、1871年打败了法国普法战争,所以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时候向近代发展迈步的。

李鸿章能够看到世界的发展,看到整个世界局势的重大的变化,这在那个年代在他同时代的所有人当中,可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李鸿章,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看得最清楚。

李鸿章把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或“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此语一出即不胫而走,至今仍屡屡被人引用。

因为中国旨在应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挑战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局至今仍在进行之中,特别是这个挑战经历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同应战,在世界历史本身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基础上,这个大变局更显得扑朔迷离。

怎么认识大变局?

①人类社会的宏观视角:古代---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神(王)权---物(资本)权---人权

②中华民族的中观视角:鸦片战争---民国建立---共和国建立

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宣告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③中国共产党的微观视角: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三个阶段:

(1)探索、徘徊期(1978-1992)(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的猫论、摸论、不争论89风波)

(2)迅猛发展期(1992-2007)邓小平南巡讲话;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十五大、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3)反思总结,再次上路(2007-现在)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的意义:

第一、彻底结束旧时期:毛泽东思想进入历史;

第二、认真反思新时期: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

第三、科学谋划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

转型时期的标志:

(1)经济:

重点:从生产关系革命到生产力发展到科学发展;

所有制:从纯而又纯的公有(私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私有制) 并存;

手段: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政治:

立场: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观念:从“资社”对立到不争论;

方法:从人治到法治;方式: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服务。

(3)文化:

主体:从被决定到自主;内容:从意识形态一统到意识形态淡化再到文化多元再到对普世价值(自由、人权、民主、公平正义等)的肯定;形式:从封闭到开放;

(4)社会:

立场:从整体(社会)本位到整体(社会)与个人并重;重点:从关注江山社稷到关注民生;战略:从阶级斗争到社会和谐。

与转型时期相关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与社会(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的哲学基础:一与多;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

这个问题的现实状况:转型前的社会崇尚的是个人与社会之中的一个方面:或者是社会、或者是个人。转型时期的社会则在个人与社会二难中艰难地选择,而任何非此即彼的选择都是错误的。成功转型的社会崇尚的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

与转型时期相关的两个(组)核心价值:自由、自主、民主秩序、程序、法治

与转型时期相关的思想特征:

转型时期的客观状况是“在路上”且多重转型重叠:传统与现代、后现代。所以,一方面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另一方面是“壮志未酬”“彷徨犹豫”、“无所适从”、“焦虑郁闷”成为与转型时期相关的思想特征。

二、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客观进程

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地理大发现”与“资本大扩张”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转型为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2.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苏东剧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全球范围的非殖民化运动,其中一些独立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从而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开始了冷战时期,全球化分两个阵营展开。

非殖民化运动和两个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实验失败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不可放弃,放手走向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包括了苏东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阵营:高新技术的发展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内部社会关系的调整,稳定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第三阶段:从苏东剧变到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01年申奥成功、2001年入世)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

全球化得以真正展开。

二、全球化的基本内容:

全球化的核心或基础是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客观上也要求并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全球性政治机制和文化机制,从上述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主要是经济领域,第二、三阶段开始转向政治和文化领域。因此,全球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展开。

当然,全球化在不同的领域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它们表现为:

1.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领域最重要的性质就是各经济体相互影响,并逐渐形成统一的国际经济市场(蝴蝶效应)。

2.政治“民主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政治领域最重要的性质就是各政治体将经济活动的自主自利转化为政治活动的自主即民主。各政治体在内部政治选择民主政治,专制政治从总体上退出政治历史舞台。各政治体之间选择民主政治:民主协商形成各种区域性组织和全球性组织。

欧盟、东盟、非盟(卡扎菲提议的非洲政府)、上海经合组织(我更愿意把这些国家间组织看成是政治组织)。

3.文化“融合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领域最重要的性质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融通。(有专家认为文化领域最重要的性质是文化的多元化。其实,文化从来都是多元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多元文化之间的融通。)这种融通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文化间的融通,不同宗教之间、甚至宗教与科学之间的融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