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教师的一般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可以分为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两大类,两者都是教师用来进行人性陶冶和知识传授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特别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非语言表达主要包括除语言表达之外的其它方式的表达,诸如身体姿势,眼神等。

2、组织管理能力

现代教育视域中的教师管理能力,不应把学生仅仅作为一个抽象的、被动的管理对象把他们管死,而是要把学生组织起来,积极为他们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潜能或特长,为形成一个有利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集体,为人人能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平等地位,能为集体做出自己的奉献,又能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感受温暖、学会协作而共同努力。教师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确立符合实际的活动的预期目标,拟订周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保证良好效果的产生。

3、处理教材的能力

处理教材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具有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全面地了解教材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分析教材内涵,并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选择操作等。在理清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的组织加工,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4、课程开发的能力

现代教师不但要有现代课程意识,而且必须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只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特点,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课程开发的能力主要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对课程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变通能力,课程评价和研究能力。

5、了解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学习能力及身体状况等方面具有把握的能力。在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学生的道德、精神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而,教师充

分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在时下显得更为重要。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对教育冲击,复杂的社会环境、生活背景等主客观条件,使学生内心意念、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方法等千差万别,所以了解学生也是教师的必修课,能否有效地了解学生也是教育教学能否最优化的重要前提。现代教育要求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人才是多样化的,所以要有多元的评价标准和多元的成才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 gand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认为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人际交往、身体运动、自我认识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益。所以,重要的是怎样构建一种较为理想的教育,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长处的时空,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

6、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4]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的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是一种抽象的工具性存在,而没有其应有的生命活力与创造性意蕴,是一种本真人的缺失或空场,而没有对人性的尊重与张扬。

良好的交往能力是教师适应环境、做好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教师不仅必须具有理解学生并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能够建立与家长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与社区有关机构人员的关系。

7、自我监控能力。是指为保证教育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其表现有三: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动上的事先计划与安排;二是对自己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地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未完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地自我控制。教师自我监控能力的生成,就可面对变化的环境,灵活自如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般认为,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病理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但对教师教学能力具体内涵的探讨并不多见。教师的教学能力究竟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有专家提到,教学能力不仅指教学技术侧面,而且要加进人的素质侧面。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对教学能力的内涵的把握或探讨很难说已形成了系统的研究结论。目前有关教学能力的论述大多依然是从主观经验论和精神论角

度阐发的居多,而科学的实证性的论证尚不多见。在这里,我们借鉴日本学者小山悦司关于教师能力的研究结果来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他认为,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应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即技术层面与人格侧面进行分析。[5]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学能力的技术侧面由专业技能、智谋技能与交际技能组成。专业技能是看得见的实践性技术,而智谋技能与交际技能则意味着牵涉人的内部思考方式的概念性技术与交际能力。

1、技术侧面

(1)专业性技能

专业技能中专业性知识是关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知识,其核心是学科的知识。随着年级的递升,学科的专业性知识愈显重要。在高中阶段,对于教师的学科能力非常敏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所授学科的知识本质与其基本结构,是获得学生信赖的前提条件。专业性技术指的是教育内容的编制技术与教材研究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科,而且要综合地把握班级集体管理及学生的技术。

科际性知识技术。近代科学所涵盖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已远远超出了一门学科的范围,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带有世界观性质的更普遍的理论和思维方式。教师应拥有一些必要的科技性知识,也必须有相关学科的科际领域的广泛丰富的教养。这样的话,他才可能对教育的思考更高一些、更远一些,才能在适应中求真,从而生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如一百年前在经典物理学城堡发生的“量子爆破”,就给人类带来了一场科学和思想的革命,尤对人类思维方式影响至深至甚。在牛顿——笛卡尔世界观里,人基本上是被动的,有着根本上的宿命性,只能听命于适应自然界的规律,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按照量子理论,你的操作等就在改变着结果。科际性思维方式对现代教育的启发是根本性

的,量子爆破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人的潜力和可能性上具有多样性,即在正确的引导下,人会表现出引导教育所期待的特性;我们不可能把孩子完全弄清楚,不可能完全了解人的思维与心理的秘密;对人的发展状态和方向的判断应该更适合于采取“几率模型”或“趋势模型”,而非“定量模型”与“确定模型”;教育,有自己的限度,人所受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人的发展所涉及的因果关系复杂到无法调控,教育对每一个人的发展永远是不完全的,同时,人并非完全可以被教育的,总有教育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表达能力。在人际关系中也受到重视的项目,教师是不可能回避传递教育内容的职责的。正确地表达、传递教学内容的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在此意义上,表达能力的艺术化、高超化和创造性,正确而巧妙的遣词和写作的能力变得愈益重要,有效而艺术地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同样不可忽视。

(2)智谋技能

教师能力中的智谋技能,“教学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创造。”因而,创造力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的因素,这种创造力是以思维方向变化多端的扩散性思维为基础的,具备自主性、专一性、积极性、好奇心等个性的教师,一般认为是创造力较强的。教学中充满创造的生命气息,课堂才不会沉默,教师的价值才能放大,学生的发展才能动起来。

视野广阔。全球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与变革观念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共时性的全球性视野与纵向性的历时性视野。唯有视野广阔,才能纳天下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新的思潮,才能与国际新思维在一个平台上对话,才能有一个研究、思考问题的更好的视角方式与理论高度,才能对教育领域里发生的一切根本性的变化予以更多的关注,从而使教育在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得到生存。

先见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教育事件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等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先见性。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事业是一项未完成的、动态的、非平衡性发展的事业,教育发展教育的成果是难以确凿、客观地把握的。因此,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具有展望未来的丰富想象力和深刻洞察力,具有对教育事件和过程的判断、分析、预测能力。

应用实践能力。它是指教师根据大纲、教学目标等组织教学内容、组织学习的能力,是教师汲取新知识技术并加以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综合研究能力。主要指以教学研究与教材研究等为中心的综合性研究能力,是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和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课题。这种能力更加关注对教育事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人际关系能力。教育教学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作用。这客观上要求教师具备沟通、协调多方面人际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地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学校管理者等

的相处上,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都要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师生观,强调师生关系的融洽、健康、民主、平等;强调教师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集体指导力。主要指领导学生集体的能力,对其他教职员进行指导的能力。

2、人格侧面

教育活动是以同学生的人格接触为基础的,与其他职业相比较,它格外强调从业者的人格力量在劳动中的价值。现代科学中的“能量场”的概念与“量子爆破”理论启示我们:教育应该用“场”的视角来理解教育,教育的影响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场的作用,在教育能量场中,学生通过潜意识得到的往往比意识更多更有效。从人格侧面来看,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感受性。教师唯有掌握了丰富的感受性,才可能培养学生的感受性。教师具备了感受性就会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的本性;就会承认人的身心发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充满了无法直接控制的不确定性;就会有合理的教育态度;就会多付出几份对学生的爱心、多给学生一点赞赏和肯定性评价。

决断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会产生紧密的交互作用,有时也它们之间也会引起各种冲突和纠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机智或智慧。教育是一项智慧性事业,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师应该以反思的态度对待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而不能以经验直觉的方式去简单地对待一切。

协同性。是师生之间或教师之间维系思想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力量,诸多教育行为的错位与偏差往往是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相关怀、难于培育协同性有关。协同性是教育合力生成的保障。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信任维系和发展着集体,创造着一种团结。

动机。是指向某种活动或目标的动因,有内在的与外在的成分,根据其大小的不同,力量形成的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教育观、信念、朝气、热忱等。

教育观、信念是教师进取精神和行为产生的主要动因;自我教育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育是一个需要创造和充满创造可能的职业,对学生的研究、对知识的重组和活化的加工、对学习过程和教育工作的事先策划、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的把握以及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都离不开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研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在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教育思潮影响下及科技革命的冲击下,研究性学习等应运而生。它对于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已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质。未来教师更应是一个学习者,一个研究者。现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也迫切需要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的科学精神来检讨今天教育的缺失,并需就

实践中引发的教育问题进行理论的探讨,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唯有如此,教育理论才能充满活力,教育实践才能获得更先进的理念的指导。

随着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等战略的提出,科研已走入学校,走近了每一位教师,整个科研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观。现代教育的发展也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科研的意识、知识与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使然,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也必须从以往传递知识等传统角色下解放出来,在真正意义上重新审视、反思教师劳动的特点,重新给教师自己定位,必须拥有学术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永久地保持对学问的兴趣,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克服对教学的倦怠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往我们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对教师的诸方面认识缺乏科学的求证。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有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在此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展开的。因此,科研能力也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在此意义上,教师科研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一种生存方式,是其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对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能力,运用自己已积累的经验与对教育的思索,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而且也利于教师的创造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形成,对教育问题尤其是教育实践中问题的不断思索会使教师有一个相对科学的教育理念,有一个对教育的新认识。

[4]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41页。

[5]转引自钟启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自我教育力”》,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9期。

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从教学活动的结构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张建伟当前,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技术只有为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对实际教学产生实际影响,因此,教师素质日益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其中一个核心问题。 一、当前的两种分析思路 对事物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思路。在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时,当前主要有两种思路。 1.从教学中的具体活动形式来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 许多学者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不同活动来分析教学能力 的结构。比如,万云英(1987)把教师的教育能力区分为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简洁生动的言语表达能力、机敏地处理偶发事事件的能力、多方面的组织能力、具有创造性和因材施教的能力等五个方面。这种划分方法是较为常见的思路,潘菽(1980)在分析教师的教育能力时也基本采用了这种

思路。 2.从活动的一般结构来看教学能力的结构 最近,有的学者从活动的一般结构来分析教学能力的结构。比如,有的学者(周建达、林崇德,1994;沃建中,1994)把教学能力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 3.对两种思路的评析 应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结构,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划分,但划分应该是有依据的,在逻辑上是严

教师如何完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如何完善自己知识结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响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口号。可见,在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中,教师的地位和重要性。 通过阅读模块八的材料,我深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素质外,更应该关心自身的专业成长,以便教的更好。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呢? 1.要做一个反思型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所得到的教学结果,甚至课程与教科书的设计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对象。例如:反思教材编排是否合理,教学情境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教案设计是否恰当,课堂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是否抓住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学生的课堂反映如何,是否认真分析了学生出错的原因,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来准备如何改进等,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 2.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案例:我在教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科学计数法时,涉及到纳米,微米,米之间的关系,有学生问:“老师,微米之后的单位是什么?”,我答道:“丝米”。学生接着问:“丝米之后呢?”学生真把我难住了,我才说:“老师也不知道,咱们课下都去查资料,明天老师再回答你,好吗?”第二天那位同学见到我就迫不及待的告诉我:“老师,丝米之后是忽米,米和毫米之间相差三级,毫米和微米之间也相差三级,微米和纳米之间也相差三级。”通过上面的案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博览群书、精通专业、精湛技术,教师的知识渊博了,才能给学生传授,才能触类旁通。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对未来教师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作为新时代年轻的教师,应该走在队伍的前列,积极参加网络培训,让多媒体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一片丹心鉴日月,三尺讲台述春秋”,做一名新世纪的年轻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放飞新的希望!

论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析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 现代教育的观点认为: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应当成为科研型或专家型教师。对专家和新手的对照研究表明:专家的职业知识结构与新手的职业知识结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不同。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对加速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十几年来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的价值。 一、教师的知识及其结构 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关于知识,有各种不同的概念界定。依据《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中关于知识的定义,“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可以通过书籍和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按照来源划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前者从人类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得,后者通过书本学习或其他途径获得”。而教师的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另外,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情境知识和解难题知识。前者大多属于教师的间接知识,而后者属于教师的直接知识。对于教师知识结构,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或研究方式,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从其功能出发,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3个方面的结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3个方面共同构成教师的知识结构。 1.教师本体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 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来探讨是关于教师知识最早的研究。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基础成为研究的重点。一种人们普遍熟知的教师知识就是关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又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的有效传授的。教学的最终绩效是用学生掌握的本体性知识的质量来衡量的。不能否认,在一定限度内,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呈递增关系的。正所谓:学高人之师。这也使一些研究者产生了一个课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教学有效性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恒定的正相关?对此问题的回答影响教师培养的目标方向。由Dunkin&Biddle(1974)所进行的研究,旨在找出教师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他们以教师评估的平均得分、教课的门数和教师标准化测验成绩来代表教师的学科知识,将其与所教学生的成绩进行对照研究。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当然这个研究也存在一些定义和测量方面的问题,但随后进行的绝大多数研究都不能支持“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结论。即教师知道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我国的研究者林崇德等在其研究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水平,它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将不再呈现统计上的相关性了。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仅仅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教师条件性知识及其相关研究 教学过程是教师将其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对学科知识的重组和表征是现代教育科学的基本要求。林崇德在其“学习与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它包括3个主要方面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我们进一步以性别、所教科目、所教年级、地区、是否进修过和是否有教学经验等分别为自变量(因素),考察了这些因素对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条件性知识掌握与性别、所教科目、所教年级、地区、是否进修过等因素无关,这些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只有职前职后差异性比较显著。这个结果至少在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培训前后没有差异,反映出培训对教师条件性知识的获得没有显著作用。其次,没有教学经验的职前教师条件性知识馈乏,这反映了师范教育传授的条件性知识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实际的要求。师范生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水平要在相当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才能达到在职教师的水平。这说明我们目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教师的必备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主体性知识)、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同时又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是作为一位骨干老师必备的素养。 (一)教师的主体性知识 教师的主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某门学科教学所特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科架构、发展脉络、学科理念和学科特色等,这是教师教书育人必备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保证。教师如果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就犹如建造大厦少了砖、灰、沙、石一样,教学过程也就无法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教师只有当具备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手,否则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也正说明了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一般性文化知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知识进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的总量大为增加,知识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互动也愈益明显。对于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师”来讲,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现实.因此,教师在力求专业知识不断“爬坡”、“登高”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修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实行科际整合,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优化。否则,拘于一隅,孤立地研究和精通专业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也说明了,现代教师师只有勤奋广泛地学习,建立起既精深又广博的知识结构,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一专多能、主精辅熟的“通才”,教学才能博采众长,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给学生以“复合维生素”,产生综合效应。 (三)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也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育这项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科学面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靠盲目辛苦,“时间加汗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由知识层面上升到素质层面,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之学生更为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好的教育专业的技能。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预见性和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切记,“第二次加工”、“回炉处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讳.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解释,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框架整理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构成 要素 属性起源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教育 者、受 教育 者、教 育影 响(中 介)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 1.人类所特有的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 社会生存的需要 2.有意识、有目的、自 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盾运动 1.神话起 源说 2.生物起 源说(利 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3.心理起 源说(孟 禄) 4.劳动起 源说(米 1.原始社会 2.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与封 建社会 古代教育特性: 道统性、专制 性、刻板性、象 征性、作为统治 阶级工具、非生 产性、阶级性、 等级性 3.近现代

会生活 经验的基本途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具有继承性 (2)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 前 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起源 于劳动过 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 与人的发 展的辩证 统一 资本主义教育 与社会主义教 育 4.20世纪后 终身化、全民 化、民主化、多 元化、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创立阶段 17C后发展阶段 1.习俗的认识为主 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为主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 原则 1.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的形成 与发展

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 述中 2.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3.最早讲授教育学 4.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 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 5.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 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 学代表: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 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 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 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 社会、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及 学校、教学做合一凯洛夫《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学记、孔子、 墨翟、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昆体 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八章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第八章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第一节教师专业能力的含义、结构 简单说来,所谓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指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教材认为,这包括4个方面的能力,即: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 第二节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发展途径 一、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四种: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把握所教学科本质的能力,学科本质包括该学科的基本概念、概念背后所蕴涵的思想与方法、该学科的思维方法;二是分析和领会课程标准的能力;三是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四是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以及个性特征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二是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三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四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 (还应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从教学操作的手段(或方式)看,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二是非言语表达能力;三是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选择媒体作为教学设计能力似乎更确切)从教学操作活动的内容看,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呈现教材的能力;二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把握学科本质的能力 把握学科本质是指教师能够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并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背后所渗透的思想与方法。 在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领会课程标准和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就是教师

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

问题1 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 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 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的道 德素质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 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 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来做好工作。 2.知识素养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 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3.能力素养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应有以下几种基本能力:第一,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掌握教学的基本功,如教师应具备 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能力;第二,教 师应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的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管理学生、班 集体的能力,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的能力等;第三,作为教师,良好的书 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 忽略的作用;第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能力的一项基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 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不足。 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五种成分: ①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基本动力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研究者探讨了影响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内外因素。就教师自身来看,研究发现有3个因素与其职业责任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对教学工作的成功期待和教育效能感。从环境因素来看,社会宏观条件、学校内部的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和总体环境影响等5个方面,都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②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最新教师的能力结构分析

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教师的一般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可以分为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两大类,两者都是教师用来进行人性陶冶和知识传授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特别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非语言表达主要包括除语言表达之外的其它方式的表达,诸如身体姿势,眼神等。 2、组织管理能力 现代教育视域中的教师管理能力,不应把学生仅仅作为一个抽象的、被动的管理对象把他们管死,而是要把学生组织起来,积极为他们创设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潜能或特长,为形成一个有利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集体,为人人能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平等地位,能为集体做出自己的奉献,又能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感受温暖、学会协作而共同努力。教师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确立符合实际的活动的预期目标,拟订周密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保证良好效果的产生。 3、处理教材的能力 处理教材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具有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师全面地了解教材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分析教材内涵,并从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选择操作等。在理清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的组织加工,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 4、课程开发的能力 现代教师不但要有现代课程意识,而且必须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只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特点,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课程开发的能力主要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对课程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变通能力,课程评价和研究能力。 5、了解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学习能力及身体状况等方面具有把握的能力。在多元化社会条件下学生的道德、精神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而,教师充

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 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来看,单一化的特征还比较明显。这一方面是受任课单一化、长期固定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从任教一开始就专任这一门学科,甚至固定在一个学段进行教学,使教师很难有机会接触各门学科的教学,也较少机会熟悉本学科各学段的教材,多数教师往往是只求专而不思博。另一方面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是怀抱大纲手持教参,讲课内容、教案设置大都只为一个目的──考试,从来不“浪费”时间去研究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内容,能够见到的当然也就只有教科书和参考书一小片天地。教师中只希望教好教材和当好“教书匠”的一般教学追求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师向专、博两方面的更佳发展。 这种现状与现代小学教育课程正逐步趋向整体化、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是不相适应的。现代小学教育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相互联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使用,更加追求整体利益,教育的评价将更加全面、系统,评价的重心将放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应地提出了多层复合性的要求。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这在小学语文教师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精华,形成以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笔者认为,这种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与传统模式相比,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和特征。 (一)“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要求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奠定基础。首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这是评价其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这些知识要能够真正内化和善于运用。其次,各学科知识的快速增长和交叉、贯通与融合,各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张和相互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对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技巧。这些学科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不直接相关的,主要由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这既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二)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对教师了解掌握历史、地理、艺术、哲学甚至于某些理科基本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方面是满足其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教师了解其他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领域、思维方式和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更有利于全方位地激发学生认知世界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指导、沟通和影响;也能使其与其他科任教师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富有成效地相互配合。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_张波

2007年第1期(总第187期) 教育探索 EDUCATIONEXPLORATI ON No .1,2007 General ,No .187 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 张 波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武汉430074) 摘 要:教师的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合理、优化的能力结构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志。运用文献法尤其是问卷调查法,科学探讨教师能力素质的有机构成,对建构教师能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理应成为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体系既完整统一,又相对独立并交相辉映。 关键词: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78-03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张波(1961-),男,山东枣庄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师素质探讨的不断深入,教师能力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理想的教师能力结构是怎样的,始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认为,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1],并且,各能力之间相互交叉、相互照应,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的统一体。 一、建构教师能力结构的理论依据 1.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服务的。就当前世界范围内激烈的经济竞争来看,实际反映出的是各国间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便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众所周知,现代科技和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2]。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教育要培养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提高人才的应变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要培养人才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交往及跨国工作的能力。与此相适应,对承担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师来说,其能力要求也应是多方面、高规格的,应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以改变传统教育中只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单一的思维模式。 2.素质教育理论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开发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潜能,全面提高新一代公民的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3]。素质教育以提高人才 素质为宗旨,以全体学生所有方面的发展为目的,它“不仅发展人的知识、文化、身体,而且能发展人的智力、能力,能发展人的人格,使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智能发展、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4]。素质教育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的实施,有赖于以教师良好的素质为基本保证。由 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方位、立体式和开放性的,因此,对教师的能力而言,其要求也应是多维度、多层次和综合性的。 3.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理论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5]。由此可见,能力这种个性心理特征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成为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心理可能性或必要条件。如果对能力与活动的关系作进一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一方面,一种能力并非只对一种活动起作用,而是常常对多种活动都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活动,又都要求有多种能力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的社会职能和社会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是一种艰巨、复杂、体现出鲜明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工作绝不像企业工人那样,在固定的生产流水线上,依照标准化的程序操作即可进行。教师的工作是难以用标准化来度量的。因此,根据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理论,教师能力应是多种能力的优化组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综合化的构成方式。 二、教师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 1.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 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在这一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

教师职业素养大纲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素养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1)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和任务。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永恒的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扩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一)基本理念 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 (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 1.教育信念与责任:A. 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的行为 B. 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 C. 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 2.教育知识与能力:A.具有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得知识结构 具备比较渊博得知识就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得基础。对一个教师来说,知识越多越好。然而,作为一个普通初级中学得教师,比较合理得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一、通晓所教得学科与专业 教师所教得学科与专业就是她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得必备得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所教学科得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得理解,还要对本学科得历史、现状与未来以及在本学科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得著名科学家、学者得生平事迹要有所了解。 二、具有比较广泛得基础文化知识 教师得任务不仅仅就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得影响必须就是全面得。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得手段与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得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得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一定得“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得知识与一些相应得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等方面得技能)。 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这就是教师提高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得自觉性,达到良好得教育效果所必须得。教师仅仅有了广博得知识就是不够得,她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还要善于“科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得教育学、心理学得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得一般特点、个性与品德形成得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与规律教育学生。 能力结构方面应该做到基本能力与特殊能力相结合。 主要包括 (1)思维条理性、逻辑性; (2)口头表达能力; (3)组织教学能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包括: (1)信息得组织与转化能力; (2)信息得传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得能力;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林崇德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除了从宏观上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的教育体制以外,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工作,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此,近10年来,我们在国家有关基金的资助下,对教师素质的实质、构成以及提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教师培训的思路:通过教师参与教改和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变“教书匠型”教师为“专家型”教师,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种思路已为我们的教改实验所证实。 一、对教师素质含义的理论思考 什么是教师素质?这是当前教育界亟待明确的一个概念,不同的教师素质观,直接影响着师资培训工作的目标,影响着师资培训体制改革的方向。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仅凭思辨研究还不足以给教师素质下一个全面而科学的定义,必须经过实证研究,从不同侧面深入地了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涵义,了解教师工作的独特性,从而为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素质的涵义获取取必要的实证材料。我们认为,科学的教师素质的定义应具备如下要求:首先,要切实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反映教师的独特的本质;其次,对于教师素质的理解,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

不能由研究者凭空设计:第三,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师素质的定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第四,反对那种元素主义的教师素质观,应将教师素质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部包含着复杂的成分;第五,教师的素质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动态性是其精髓;第六,教师素质的定义既能为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又具有可操作性。由此,根据我们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着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分析 就目前的资料看,国外一般不提教师素质结构这个概念,他们对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等4个方面。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说,这4个方面可以看作是西方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看法。在我国,也有些研究者论及教师素质的结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 (一)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对一个教师来说,知识越多越好。然而,作为一个普通初级中学的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教师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是他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还要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在本学科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学者的生平事迹要有所了解。 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一定的“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体音美”等学科的知识和一些相应的技能(如写作、计算、唱歌、绘画、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技能)。 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这是教师提高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须的。教师仅仅有了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还要善于“科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个性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 能力结构方面应该做到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相结合。 主要包括 (1)思维条理性、逻辑性; (2)口头表达能力; (3)组织教学能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包括: (1)信息的组织与转化能力; (2)信息的传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

浅议教师的素质结构

浅议教师的素质结构 发表时间:2012-10-29T15:27:20.8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17期供稿作者:许美娟[导读] 教育发展及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尤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挑战,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这里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许美娟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还要对其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的素质教育培养。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以下素质: 一、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之核心 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存在和发展方向,同时还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道:“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过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质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道德素质是经过千锤百炼、日积月累形成而长期地、决定性地起作用,它是内因。 二、复合型的专业智能素质——结构之重要方面 教育发展及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素质尤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挑战,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这里专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新世纪教师起码应具有以下能力: 1.表达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3.创新性的教育能力。 4.社会交往能力。 三、健康的身心素质——结构之必要部分 身心素质包括两层定义: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 世界卫生组织(WTO)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的、精神上的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于职业的特点,教师用脑较多,烦心伤神,对身体健康不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引入,教师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压抑、疲劳之中,这些严重影响到教师的健康,因此,教师队伍中英年早逝的现象时有发生。健康是工作的保证,现代教育任务艰巨,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难以胜任此项工作。为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教师必须调试自己,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应为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在社会上真正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格,保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境,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师以识为基,博识,则可有教育力。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其科学文化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达成。现代科学发展,出现了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一系列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跨学科的学科。这就向各行各业的人们,尤其是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学。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成为通识型人才,成为“T”型人才——学科专业知识精深,教育科学知识广博,教育实践技能运用熟练。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不少人存在有知识没文化,有学历没能力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视野不宽——教书乏术,底蕴不厚——创新乏力,情趣不多——生活乏味。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四方面构成,即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等。 1.精深的学科知识 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应具备一至两门学科专门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要条件就是他所教学科的知识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所教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即与学科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理论等;学科专业主体知识,如规律性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维特点和研究方法,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等。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传授的内容是教师所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本体性知识有效传授的。教学的最终绩效大都是用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的质量来衡量的。在一定限度内,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呈递增关系的。正所谓学高为师。但是,是不是学科知识越高深越对教学有利呢?有关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教学科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其水平与教学效果之间并非是线性相关。学科知识超出了一定水平之后,它与学生成绩之间将不再呈现统计上的相关性了。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仅仅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育科学知识涉及教师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在教与学的领域中,教学过程被看作是教师将其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即对具体的学科知识做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解决,例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和实施测验等等。因此,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有些专家称为是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仅仅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能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学法等理论来武装自己,教师只有按照科学育人的规律办事,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才能使自己的工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具有自觉性,避免盲目性。 3.实用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它是教师个人品质与教育认知、经验、教育情感、态度和教育行动相互融合产生的。这种实践性知识是灵活多样的,具有鲜明的指导功能,不像理论性知识那样有严谨的逻辑。如教学中总

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

问题1教师基本素质得构成 教师职业素养得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 守得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得观念意识与行为品质、教师 得道德素质就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其 她成员之间关系得行为准则,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 么样得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与作风来做好工作、 2。知识素养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得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得综合知识。 3。能力素养一个合格得现代教师应有以下几种基本能力:第一,教师应具备良好得教学能力与讲课能力,掌握教学得基本功,如教师应具备分析、处理教材得能力,选择与运用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得能力;第二,教师应具有良好得组织管理得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得组织能力,管理学生、班集体得能力,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得能力等;第三,作为教师,良好得书面语言表达能 力与非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必不可少得,这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不可忽略得作用;第四,教师得教育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能力得一项基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对自己得教育实践与周围发生得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不足、 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五种成分: ①职业理想就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得基本动力 动机因素就是一切行为得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得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得教育动机。研究者探讨了影响教师职业责任感得内外因素。就教师自身来瞧,研究发现有3个因素与其职业责任感有显著得正相关关系,即教师得职业价值观、对教学工作得成功期待与教育效能感、从环境因素来瞧,社会宏观条件、学校内部得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与总体环境影响等5个方面,都与教师工作得积极性之间有显著得正相关。 ②教师得知识水平就是其从事教育工作得前提条件 研究者认为,教师得知识可以分为4个方面,即教师得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 教师得本体性知识(Subject—involved knowledge)就是指教师所具有得特定得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教师扎实得本体性知识就是其取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