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300讲 四

论语300讲 四

论语300讲 四
论语300讲 四

论语300讲(四):

第91讲智者与仁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第六》【译】孔子说,明智人欣赏流水,行仁的人欣赏高山;明智的人与物推移,行仁的人安稳厚重;明智的人常保喜乐,行仁的人得享天年。

智者与仁者的区别:

智者就是在任何状况下该怎么判断,该怎么做,他很快就可以做个选择,并且选择都正确。水是活泼流动、山是安稳厚重的,这跟智者保持一种开放,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的心态是类似的。

仁者比智者要更为再进一步,儒家强调的是最后都要达到仁者。智者是透过学习懂得怎么判断,它强调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就方法上、手段上、技巧上,去把什么事情做好的能力。仁者是代表目的,比如我生命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仁者。

智者能够快乐,而仁者不但能够快乐,还可以安享天年。所以仁者是一个更开阔的领域,更高层次的境界,要比智者要高。

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最清高的、最随和的、最负责的、合乎时宜的人。

第92讲仁的挑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第六》【译】宰我请教说,行仁的人若是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是否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他怎么会这么做呢?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你可以让他过去,却不能让他跳井,你可以欺骗他井里有“仁”可取,却不能诬赖他分辨不了道理。

当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你要相信一个人,就要先了解这个人是谁,如果随便相信路边人的话,那是很冒险的事,恐怕让自己陷入困境。所以我们要懂得跟朋友来往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的,要判断他说的话是否都合理,否则的话我们好心人一再受骗之后,就对于人性向善这一面,失去了信心,这个损失的是自己。

从儒家的思想里面可以延伸想到其他不同民族,在不同情况下的遭遇,要记得别人有他的恶意,或者有他的想法,那是他的事情。我们还是要保持真诚的心,对人性有基本的信念,

绝不因为有任何状况的发生而改变。情况再怎么恶劣,我们还是要有信心,否则损失的反而是我们自己。

第93讲顺天做人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第六》【译】孔子应邀与南子相见,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让天来厌弃我吧。

天在古人心中至少两个特色:仁爱的,照顾百姓;公正的,奖善罚恶。

整部《论语》里面,孔子发誓只有这一次,从发誓里面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信念,而孔子是相信天的。如果你相信天的话,代表你要实现这种既仁爱又公正的要求,不是说我信天信完就没事,信天之后你就要有具体的表现。孔子认为我按照礼仪的规定来做这些事,此心光明,非常坦荡,你怎么能怪我呢。我被人利用,不能把责任怪在我身上,尤其是别人合乎礼仪的时候,再来利用你的话,你根本无法防备,所以利用我的人是有问题的,但是我被利用,你把责任怪我这里,好像不太公平。当然我们也知道一个聪明人连被利用的机会,都应该设法避免,只是孔子在这个时候不能够避免这个机会而已。

第94讲立人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第六》【译】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了。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儒家的思想是强调我们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别人是包括天下人在内,只要我有办法,只要我有本事,我就尽量照顾更多的人,这个目的不是为了造福别人而已。目的是为了完成我对人性的要求,完善我自己的人性,因为我们一再强调人性向善,所以你只有向善的话,你这一生必须努力择善固执,才能够使向善的人性得到完成。最后的目的就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这样就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就是行仁的方法,能够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把自己想成别人,把别人想成自己。也就是对自己要客观,对别人要主观。

第95讲自我要求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点是孔子自我要求的原则,希望能做到这三点。因为他是一个学者,他希望能够好好地教学生,自己不断地好好学,他最后说“何有于我哉”,就是不应该讲得太骄傲说这有何难呢,也不能讲得太谦虚说我什么都没有。他认为应该说成我努力做这三件事,我做到了多少。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传述而不创作,只要好好把古代的思想、精华介绍给年轻的一代,再往下传就是功德无量了。而孔子能够把古代的五经消化,把夏商周他所知道的历史事件都了解,好好地传给学生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已经非常好了。

第96讲仁者不忧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平日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人生很容易有烦恼,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最后你能把握的还是自己的生活。你不能选择时代,通常你也很难选择要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但你能选择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不管天下怎么乱,不管外面情况如何复杂,你对于自己每天的作息,日常生活,平常没事的时候要能够稳定下来,就很好了。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栖栖惶惶,而孔子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安顿的,他的学说在他自己身上实践得最完整。所以这两段话一方面考虑到孔子有四种忧虑,

是要把他的毛病,他的缺点尽量减少,是他担心的事,是有没有除恶务尽,让自己趋于完美;另一方面他的日常生活非常地潇洒,非常地安稳自在。

第97讲孔子的理想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我实在太衰老了,我竟然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跟我们一样年轻的时候,他也要崇拜一个他当时所认定的伟人,那就是周公。所以孔子对于周公,经常去想象周公是什么情况,换了是周公他会怎么做呢,你怎样才能够学到周公的表现。所以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做梦的时候没梦到周公,他说糟糕了,我是不是已经衰老了,也就是说我的力量,我的年纪到了一个时候,就不太可能像年轻的时候充满一种理想。如果人类不能够和谐相处,首先受害的是自然界,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把人先照顾好,让每一个人都安顿。所以孔子梦见周公是希望把周公当初的作为,在他那个时代设法也来做一些,让人的社会稳定下来,形成天下大同的局面。

第98讲道德仁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志”的方向: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

仁跟道的关系:“道”是人类共同的路,而“仁”是你这个人的个别的路,每一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情况去考虑。每一个人的德行都是自己努力实践之后有了心得,那才能叫作“德”。有了心得,我获得的某些启发,那就形成了我个人特别的德行。而德行必须分门别类,按照每一个人努力的程度而得到什么样的心得,但是德行也很容易在得到之后又失去,所以你要紧紧把握住。儒家的教育是讲究文跟武要配合,所以这里的“游于艺”,在今天来说,应该是指很多休闲活动。人生除了择善固执,好好行善之外,还不要忘记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你跟别人相处,本来就要自我要求有压力的,这时你就可以通过“游于艺”来调节、化解。

第99讲教学理想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

这句话不可以翻译成,任何人只要带十束肉干找我,我没有不教导的。因为在《论语》里面,从来没有发现孔子收过肉干的,在《乡党》篇第十,孔子公开表示过外面买的酒跟肉干他不吃。在古代贵族子弟十五岁上大学时,是要送束修给老师的,所以用行束修之礼代表十五岁。“自”这个字在《论语》里面有两种用法,总共出现二十次,有十次当做“自己”,有十次当做“从”。而在本句应该理解为“从”,意思是从十五岁以上。所以这一段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牵涉到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他不在乎别人有没有交学费,有没有送肉干这个问题,他所强调的是从十五岁以上。

第100讲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

教育不能讲灌输,一定要用“启发”,而启发是有条件的,要学生配合。其实所有伟大的老师,古今中外都一样,都有类似的了解,都是能够掌握到学习者的一种意愿。一定要你愿意学,那我们教了之后才有用。像儒家虽然强调教育,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孟子是“亚圣”,他们在教育方面都有伟大的成就。但是有些人他们照样是不教的,不是他不愿意教,是教了没用,没有效果。所以无论如何谈教育,一定要年轻人、学习者自己愿意去学。只要你愿意去学,你总有学会的机会,你要是不愿意学的话,你再聪明也是浪费的。学习一定要发挥联想力,还有理解力,不能只靠记忆力。

第101讲职业操守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来不曾吃饱过。

孔子有一项专长就是特别了解礼仪,他的礼仪除了理论还有实践,他懂得怎么操作。古代的人最重视的礼是丧礼,因为人死为大,但是丧礼特别复杂,而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一旦主持丧礼的时候,半碗都吃不下,因为他看到丧家孝子贤孙哭得那么伤心,孔子很难

过,也受到感染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很真诚人。从这段描述孔子的简单的话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一方面尽忠职守,把他的职业,该做的事做好;另一方面,他有丰富的人性的情感。

第102讲哭笑由心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怀时,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遍。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他感情丰富,很容易受别人的遭遇所影响,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你太过于自我中心,等于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不与人分享你的快乐,那么痛苦就不会有人与你分担,那你的情绪就受到很多障碍。

儒家作为人文主义,是把人性当做一个最基本的,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来看待,绝不能把一个人当做手段来利用。人到最后都是以人的身份来往,不会问你在社会上有什么成就,只问你是否一个真正的人,而你作为一个人的话,你本身的生命也会比较完整,比较健康。所以我们看到这两段,孔子哭跟唱歌的关系,又看到他唱歌的时候能够这样的尽兴,能够开怀的跟朋友们分享这种欢乐的情绪,就知道孔子他在做为一个人方面,不说他的学问,不谈他的德行,就是作为一个一般人,也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跟效仿。

第103讲好谋而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就安静修行,只有我与你可以做到吧。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的话,要找谁同去呢?孔子说空手打老虎,徒步就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对任务戒慎恐惧,仔细筹划以求成功的人。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很谨慎的、爱惜生命的人。如果你在这些事情上不能尽力好好准备,那么你在别的事情上,谁能相信你会好好准备。所以你要记得遇到任何事,只要是你要做的,就需要好好地谨慎小心。因为这一次这样做做对了,你可以继续往上走,如果这一次做错了,将来你需要证明,你还有能力做类似的事情,那就需要多花很多时间,会绕很大的圈子。凡事要好好地去筹划,把事情办成最重要,等到事情没办成,你再说早知道怎么样,那是没有用的。

第104讲财富与快乐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算在市场担任守门员我也去做。如果无法以正当手段求得,那么还是追随我所爱好的理想吧。

孔子对于财富并没有什么样的特定的偏见,他认为富与贵是每一个人都要的,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手段一定要正当。当你有钱了,如果你行仁的话,你就会花钱来做好事,就是以财发身,而不仁者就只会以身发财。我们不能忘记生命比金钱更重要,因为生命可以实现道义,追求仁义这样的理想。所以孔子这边说如果财富可以追求的话,就算是比较低层次的工作我也做。但是如果你不能用正当手段赚到钱的话,那还是追随我爱好的理想,才会比较快乐了。

我的手段正当,同时赚了钱之后做金钱的主人,这个才重要。用金钱来实现我人生的更大的爱心,更大的理想,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孔子他跟我们一样,非常落实在生活上的,从来不唱高调,但是他有他的原则要坚持。

第105讲圣人的谨慎

子之所慎:齐,战,疾。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以慎重态度,面对的三件事就是:斋戒、战争以及疾病。

疾病是指个人的生活出了问题,身体有了问题生病了。古代的医药卫生不像现代这么发达,一个人如果生病的话,如果不小心说不定就治不了了,那可贵的一生就浪费了。所以我们看到孔子对于疾病很谨慎,就是不要生病,那是个人生命所需要的保障。疾病是个人的问题,战争是群体的问题,孔子基本上是反对战争的,因为战争很难避免牺牲,所以能够化解的尽量化解。如果说你去注意到的话,很谨慎去面对的话,可以让人的社会更安定、更安全。一个伟大的民族,它的国家表现应该是能够以德服人,让远方人都可以称赞,认为这个国家

是在文化方面有极高的表现。孔子所强调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在他最谨慎的三件事:斋、战、疾,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价值观,他对于个人生命,对于群体的生命,对于整个国家的传承,排出了优先顺序。

第106讲求仁得仁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我去请教他。子贡走进屋子对老师说,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有德之士。子贡说,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子贡走出屋子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国的国君了。

人活在世界上,确实是有选择的余地,无论是求学或是就业,对于自己的选择,包括交朋友,包括以后更重要的事情,你自己的选择要想清楚你是不是心甘情愿。一旦想清楚之后就不要后悔,更不要抱怨,你一旦走上第一步就很难回头,因为时间不能重来,人生的路你不要去羡慕别人。

第107讲乐在其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像浮云一样。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不可能经常住好的旅店,要是累的话在树下,手臂弯起来做枕头,但是他并不认为说这样子就等于快乐了,因为大家都希望过舒服的生活。只是说如果生活真的很贫穷,也是能够从中寻找到快乐的,同样的当你通达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很快乐。快乐并不在于穷困或通达而在于道,有这个道让我快乐的话,生活里面的条件就是次要的。富贵是每个人都要的,但是手段不正当得到了心里就会不安。

孔子的思想里面,最重要的当然是那个道,他对于自己的道很有信心,快乐无关乎成就。快乐是每一个人的天赋人权,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过得快乐。快乐一定是由内而发,同时要理解到底人生的正路何在。这一集所谈的是孔子对自己的生活情况的描述,尤其是富贵于我如浮云,讲起来真是气象万千。一个人能够讲这样的话,他的眼界,他的心胸,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

第107讲乐在其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像浮云一样。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不可能经常住好的旅店,要是累的话在树下,手臂弯起来做枕头,但是他并不认为说这样子就等于快乐了,因为大家都希望过舒服的生活。只是说如果生活真的很贫穷,也是能够从中寻找到快乐的,同样的当你通达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很快乐。快乐并不在于穷困或通达而在于道,有这个道让我快乐的话,生活里面的条件就是次要的。富贵是每个人都要的,但是手段不正当得到了心里就会不安。

孔子的思想里面,最重要的当然是那个道,他对于自己的道很有信心,快乐无关乎成就。快乐是每一个人的天赋人权,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过得快乐。快乐一定是由内而发,同时要理解到底人生的正路何在。这一集所谈的是孔子对自己的生活情况的描述,尤其是富贵于我如浮云,讲起来真是气象万千。一个人能够讲这样的话,他的眼界,他的心胸,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

第108讲乐以忘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七》【译】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之后就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描写自己,说他这个人有三点特色:第一个,发愤起来努力要做一件事,就忘记了吃饭;第二个,一快乐起来忘记了烦恼,就算我有一些生活里面的各种条件应该去考虑,或是我这一生整个最高的目标还没达成,但是我照样可以自得其乐;第三个,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在这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自己的认识,有时候我们要节省时间,不要总是想没用的。我们应该担心的是生命整个的发展,而不要在乎一时所受的挫折、委屈。从孔子的三忘可以学到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怎么样把握生活的重点。

第109讲求知之道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我的知识是爱好古代文化,再勤奋敏捷去学习得来的。

两种知识:道德人事和人生常识;

孔子强调学习古代文化可以提醒你弄清楚好人与坏人的区别,行善避恶的原因。孔子就是在学会之后再去实践,所以他说自己特别好学,把这些道理都理解贯通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并不认为自己生下来就懂得所有做人处事的道理,他也是要靠学习的。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也许有人,是自己不懂却去创作的,我与他们不同。要多听,选择其中正确的部分来接受;多看,把好的记在心里,这种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

儒家所强调的知,最主要是做人处事方面的知,你要懂得要做该做的事。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为什么要做该做的事,理由也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儒家的核心思想,人性向善。因为人性向善,所以我看到善我听到善,我内心里面那种冲动、力量就可以跟它呼应。如果人性不是向善的话,我怎么会呼应,我看到别人做好事,听到别人说好话,我不应该有什么感觉啊。但是也不能说人性本善,如果人性本善的话,我何必听到别人说的善的话,见到别人做的善的事,我才来冲动。

第110讲面对历史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不跟别人讨论有关反常的、勇力的、悖乱的、神异的事情。

言:主动发表言论;语,相互讨论。

怪就是反常的。孔子不谈力,因为谈多了之后,大家都想着要怎么样去称霸,而不去培养品德。人生有时候不能什么都要,品德和武力不可兼得,因为你时间有限,你必须选择重点去发展。乱在古代是指造反、悖乱的事情,一旦发现混乱,大家就都会觉得神经紧张,国家能够安定才是莫大的幸福。在这里的神是指灵异事件,很神秘的事情。孔子不去讨论这些,

并不代表这些没有,而是说这种事情讨论多的话,正常的生活就受到干扰。我们正常的生活是生儿育女,教养子女,慢慢成长,进入社会,找工作,好好发展。而一谈怪力乱神的话,那就不正常了,并且那也是少数事件。

第111讲择善而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警惕自己不要学坏。

孔子很好学,他在任何地方看到什么事情,他只要不会的,不懂的,立刻请教。任何地方你只要稍微细心就都会发现有学问,任何事情你自己没有做过,就不知道它多难。学习之后还要深思,还需要力行实践,才算你真正的心得,所以我们平常就要多观察。以儒家来说的话,如果想了解你的人性是什么,那么你在别的地方看到别人的表现觉得很开心,觉得这个做得真好,就代表这是你可以学习的,因为人性向善。而你喜欢的事情,如果你自己做到的话,你也会更喜欢自己。所以不要羡慕别人,要设法去做到你所羡慕的人做的什么事情。人格的成长发展首先要认识自己,然后要接受自己,里面的关键是要欣赏自己。这不是关起门来自吹自擂或者自傲,而是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心的人,我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比较正常,发展得比较理想,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可以实践的一个想法。

第112讲天人合德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又能对我怎么样?

一个人说自己有德行,一定是他努力修炼之后,有了心得,他好好地把握住了。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努力修德,说不定到中间的时候就放弃了原则。

孔子所谓的“德”并不是孔子认为自己一生下来,上天就给他某种特殊的道德品质。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学习孔子,就是因为他小时候跟我们一样很平凡。我们要把这句话理解为,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孔子要求我们要修德,儒家也强调的是天人合德。因为了解天命,这一生要努力修德行善,年轻的时候内心有一种真诚引发的力量,自我要求去行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行久了以后感觉到很有心得,也就是我的德行越来越高,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的人也就不错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明明穷困却装作豪华,要做到有恒是多么困难呀。

孔子心中的圣人标准很高,就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古代的圣王。孔子喜欢把“圣人”跟“王”连在一起,因为王代表国家领导,而圣人代表德行修养,这二者不能分开。君子就是要走向圣人这个目标的中间的过程,儒家思想很强调“君子”这两个字,君子是一个人格的典型,就是一个人德行特别好。

孔子用三句话来强调“有恒”的困难,是要让你知道人永远是不够的,人性向善的“向”是永远不让你停止的,这是儒家的思想。一个人的生命的发展,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而内在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儒家的思想在德行方面,是没有条件的,而其他方面都有限制。

第115讲奖掖后进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沟通,有一个少年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学生们觉得很困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过度苛责?别人修饰整洁来找我,我就嘉许他整洁的一面,不去追究他过去的作为。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孔子是如何对待一般人的,譬如说我经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都不认识。这些人恐怕有些也听说孔子的学问好、德行高,所以有些年轻人就跑来请教。这时候孔子就会破例,平常我是从十五岁以上我才教,但是这次来到这个地方,看到十二三岁的我也教,而且也不会问他收学费。所以我们强调这些细节,就希望大家知道,要还原孔子真实的面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论语》。但是要读得完整,要读得清楚,不要被后代的学者所误导,没有必要把孔子讲成一个生下来就是完美的圣人。其实孔子跟我们一样是平凡的,但是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他一直在发展,在增进他的德行。我们的差别就在这里,我们原地踏步,停了很久,努力一天休息两天,所以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按照这些方面来做自我反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仁的层次:

●人之性,只要你真诚,就会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让你做该做的事,叫做人性向善;

●人之道,你这个人该往哪里走,这个时候就要择善固执,择善是最难的,固执也需

要变通;

●人之成,人的生命的完成。

我们要行仁,一定要跟别人相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以行仁。一个人真诚的话就不会计较,一个人计较就不真诚了,我们把孔子、孟子学会之后,做人处事非常愉快,根本不需要犹豫不决。人为什么有他的伟大,就因为他是可以真诚而发挥人才能做到的事。让每一个人都要真诚,从内在主动愿意去做该做的事。“我欲仁”,注意这个“欲”字,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

第117讲由仁入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像圣与仁这样的境界,我怎么敢当?如果说是以此为目标,努力实践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那么或许我还可以做到。公西华就说了,这正是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学到的。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的了解,我们经常看到孔子在《论语》里面表达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他这话说得一方面很实在,一方面也相当谦虚。孔子认为人生的目标只有一个,你生下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人,因为人性向善,那你这一辈子就要做仁者,努力走向圣人的境界。儒家是一套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地反省,要完全了解人类生活的经验,但是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了解。由本讲内容可以看出孔子的奋斗目标跟方向,就是要达到圣跟仁,他也很实在地说他不敢当,因为那个目标往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验证。

第118讲天佑人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做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祗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呀。

诔文:中国古代哀悼死者、叙述其生平事迹并表示哀悼的一种文体。

你做一件事情是善的,就不要问神是否喜欢,只要问你是否凭良心。换句话说一个人做好事,先不要问鬼神喜不喜欢,只问你该不该做,所以孔子谈到鬼神的时候,经常会把老百姓对照。譬如说,专心做好老百姓认为该做的事,对鬼神保持敬意,但是也要保持距离,这是孔子的立场。所以在这边孔子就跟学生说,你不必替我特别祷告,我这一生就是祷告。我这一生没有做过任何不对的事情,这个神自然就祝福我了,不必你另外再去麻烦神了。这样理解之后就知道说对于宗教,我们的态度可以说非常地坦荡,我只要坐得正,行得端,任何宗教的神明都会帮助我。相反的,我如果自己没有做好,你什么教都信也没用,这就是我们的人文主义儒家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第119讲生活的态度

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奢侈就会变得骄傲,简约就会流于固陋。与其骄傲,宁可固陋。

如果你奢侈浪费习惯了,当某天经济情况发生改变了出现金融风暴时,要想再重新变成简约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由简约到奢侈很容易,所以千万要小心,不要陷入那个困境,自找麻烦。孔子认为当你比较简约时,虽然显得有一点固陋,有一点寒酸,但是没有关系,至少你不会陷入物质享受的欲望里面去。而你比较简约时看起来比较拘谨,好像伸展不开,但至少你老老实实的过自己的日子。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光明开朗,小人经常愁眉苦脸。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私心的,但是我们要练习,当你有私心的时候,绝对不容许去伤害别人。其实今天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要练习跟群体跟很多人协调,我们要讲情商,情绪方面的智商,这是个重点,你要调节自己的情绪跟别人来往。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看起来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适。

第一个温而厉,这两种性格表现配合在一起,就是高度情商的表现,温和但是严肃。第二个更难了威而不猛,威严就是看起来庄重严肃。“恭”代表谦恭,“安”就是能够安适自在。

第120讲德行的规范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第八》【译】孔子说,一味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一味谨慎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行事,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言无隐,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人。政治领袖对待亲族厚道,百姓就会渐渐走上人生正途,他们不遗弃过去的友人,百姓就不会刻薄无情。

需要礼来约束的德行:

●第一个是恭,代表谦恭;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就会累得要命。

●第二个是慎,代表谨慎;你光是谨慎的话,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

●第三个是勇,代表勇敢;我们很勇敢,可最后制造的可能是乱局。

●第四个是直,代表直爽;光是直而没有礼的约束,就变成尖刻伤人,说话太刻薄了。

前面讲的是四种好事,像恭、慎、勇以及直都是好事,如果说你没有用礼来约束的话,好事就会变坏事,这说明人类的生命需要规范。后面就特别提到,政治领袖对待家族亲人,对待故旧,过去的朋友如何,就会上行下效,老百姓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所以这一段是比较落实在实际的政治上的观察。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笔记一(1-30讲)

《论语三百讲》 傅佩荣 第1讲崭新的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 温和的理性主义; 深刻的人道情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 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 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论语读后感300字12篇

论语读后感300字(一):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够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务必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向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十分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300字(二):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能够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能够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如何行走呢? 《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论语300讲》读后感

《论语300讲》读后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三句话分为三段。孔子说,你学会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 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

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

2021年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

《论语三百讲》 欧阳光明(2021.03.07) 傅佩荣 第1讲崭新的开始 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 温和的理性主义; 深刻的人道情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篇》 【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 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论语300讲(三)

第61讲闻一知十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孔子对子贡说,你跟回谁比较杰出,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赐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赐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他也不认为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要胜过学生。韩愈在《师说》里面也有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客观的话,重要的是用不用功,如果你有很好的天赋才华,你不用功的话那是浪费。你也只能是天才儿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多可惜。如果说你既有天才又能用功,那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的他们也许表现远远超过我们。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不断进步,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他看到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高兴都来不及。他看到子贡这样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谦虚又有自知之明,当然是要鼓励他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肯定,所以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关系就觉得非常亲密。他跟学生谈话来往,看学生如果太骄傲了,他会稍微点他一下;太谦虚的话,又会鼓励他一下;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就再给他肯定。

第62讲听其言观其行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第五》【译】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得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却要观看他的行为。我是看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随时也在观察和学习,他对人的态度也要从身边人去加以检验。因为有时候你接触的朋友,都是比较同质性高的,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最后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你就以为天下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其实不一定,譬如中国那么大,你到每一省去,你都会发现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些人讲话喜欢夸张一点,有些人讲话比较保守一点。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你与对方的习惯是不是一样,否则你听他讲一句话,用你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的话很可能会产生误会。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一听了刘定一老师的报告,让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几年以前,我曾经开设过一门自主选修课——《导读》,以夏传才的《论语讲座》为经,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纬,参考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和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分专题讲解《论语》。今年上半年,我还做了一个尝试,让高三学生每个星期读一章《论语》,写读书札记,然后利用答疑的时间讲解学生在阅读《论语》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两次讲解《论语》下来,让我益发觉得给中学生讲解《论语》之必要。起初,我只是觉得,现在的高中生,至少应该完整地读完一部文言文的著作。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打破中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才能树立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信心,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良好语感。而《论语》作为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读本,堪称绝佳的文言文入门读物。 刘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让中学生阅读《论语》的育人价值,更加坚定了我让学生阅读《论语》的信心。我打算在下个学期的高三教学过程中,用十周左右的时间,带学生读完《论语》。大体做法如下: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为学生用书的底本,人手一册横着读《论语》,每周读两章,摘抄5-10则,并撰写读书札记。以钱宁的《新论语》为教师用书的底本,每周固定一课时,分专题开设《论语讲座》,深入阐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二论语中有很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小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大到一个地区的管理,都有指导意义。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的行动准则,孔子说,那就是宽恕、原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果现在的人能够按照孔子所说的那样去要求自己,我相信很多事情是万万不能发生的,比如暴力强拆,又比如抢劫,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不论社会地位是卑贱,还是高贵,我们都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安康。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三我们学校要举行论语读后感比赛我先来介绍介绍论语吧,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幅》《孟子》称为,四书。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与朋友交言而不信,呼意思是;不尊守诺言。我来说说我吧有一次星七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到了门外面我突然想起我好向还有一些事情一想愿来是和朋有一起去玩我和爸爸妈妈说了说爸爸妈妈走了朋有来了我说别但心我给朋有讲讲,朋友说你真是个守信用的人。我开心急乐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读后感300字范文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读后感300字范文 论语中有很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小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大到一个地区的管理,都有指导意义。以下是精心的论语十则读后感300字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论语流传至今,这位清廉的圣人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各种礼节、学习方法、交友之道、处世之道等,他从7个方面将这些写得淋漓尽致、由浅而深,而且适用现代社会,会给我们以启发。 例如学而篇(学习之道)是给我最大启发和教育的。 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要经常去温习功课,每次都要用心去学。每天提醒自己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同人相守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而是如何在学习中领悟文章深处的真谛,所以孔子提倡实践,将所学到的东西反复揣摩真正掌握才能体会到喜悦。 真正好学的人,应该多与他人切磋,与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讨论、交流,我认为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这一位智慧老人在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通过 __镜子照亮了我们。 论语中有很多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小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大到一个地区的管理,都有指导意义。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的行动准则,孔子说,那就是宽恕、原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果现在的人能够按照孔子所说的那样去要求自己,我相信很多事情是万万不能发生的,比如暴力强拆,又比如抢劫,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不论社会地位是卑贱,还是高贵,我们都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越来越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才更加幸福安康。 我们学校要举行论语读后感比赛我先来介绍介绍论语吧,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幅》《孟子》称为,四书。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作文5篇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作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

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读了《论语》这篇着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着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着--《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

论语300讲 四

论语300讲(四): 第91讲智者与仁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第六》【译】孔子说,明智人欣赏流水,行仁的人欣赏高山;明智的人与物推移,行仁的人安稳厚重;明智的人常保喜乐,行仁的人得享天年。 智者与仁者的区别: 智者就是在任何状况下该怎么判断,该怎么做,他很快就可以做个选择,并且选择都正确。水是活泼流动、山是安稳厚重的,这跟智者保持一种开放,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的心态是类似的。 仁者比智者要更为再进一步,儒家强调的是最后都要达到仁者。智者是透过学习懂得怎么判断,它强调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就方法上、手段上、技巧上,去把什么事情做好的能力。仁者是代表目的,比如我生命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仁者。 智者能够快乐,而仁者不但能够快乐,还可以安享天年。所以仁者是一个更开阔的领域,更高层次的境界,要比智者要高。 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最清高的、最随和的、最负责的、合乎时宜的人。 第92讲仁的挑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第六》【译】宰我请教说,行仁的人若是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是否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他怎么会这么做呢?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你可以让他过去,却不能让他跳井,你可以欺骗他井里有“仁”可取,却不能诬赖他分辨不了道理。 当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你要相信一个人,就要先了解这个人是谁,如果随便相信路边人的话,那是很冒险的事,恐怕让自己陷入困境。所以我们要懂得跟朋友来往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的,要判断他说的话是否都合理,否则的话我们好心人一再受骗之后,就对于人性向善这一面,失去了信心,这个损失的是自己。 从儒家的思想里面可以延伸想到其他不同民族,在不同情况下的遭遇,要记得别人有他的恶意,或者有他的想法,那是他的事情。我们还是要保持真诚的心,对人性有基本的信念,

论语读后感300字(共10篇)

论语读后感300字(共10篇) 本文是关于论语读后感300字(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论语》读后感300字5篇

《论语》读后感300字5篇 当前位置:日记300字 >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300字5篇发布于 2020年01月10日分类:作者: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

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

读《论语》有感优秀范文300字5篇

读《论语》有感优秀范文300字5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 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出自论语那么关于《论语》读后感怎么去写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范文300字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在我们班的图书角里,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论语》。这本书是春秋战国之际,记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语言简练而形象生动,里面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 《论语》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家文化的经典着作。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子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越来越迷惘,只思考不学习就很 危险了。”告诉我们读书人如果只接受书本的知识,而不知道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是雷 声大,雨点小。我想把它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古典文化是一个民族留给后世的精 神之火,而少年儿童就是接过这火把的最好人选。这束火把,一定会陪着我们更好的走过 属于自己的人生。我建议,同学们都来学习《论语》,多读古典书籍,一定会受益无穷,这灿烂的火光会照亮一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我这书让我读的费饮忘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温 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我觉得孔子说的实在是太对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平时学的知识通常过了一到两 个月就会不记得,让我想起了学完之后要复习。如果不复习,获得了再多的知识也没用, 到了毕业后,就差不多忘光了。 有一次,我考试时忘记了复习,结果考出来的成绩不太理想,这件事不就是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吗? 学习贵在坚持,“温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温故”学到新的知识。 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让我们后代的影响非常大。

读论语心得300字5篇

读论语心得300字5篇 读论语心得300字(1) 今天,我看了论语故事,其中一个小故事令我记忆犹新。 孔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孔子曾经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颜回家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可是他却能生活的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佩服他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环境,而是佩服他能乐观的生活。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颜回能做好这些,我却不行。比如说,一次,我们的老师留了很多作业,我只写了几个字就烦了,我一点也不坚强。还有一次,我被老师罚了100道题,写到40道,就哭了,妈妈陪我写到第八十道题,剩下的二十道是妈妈协助我写完的,总之,我还是不够坚强。 好啦,我就先介绍这些,剩下的下次再介绍。 读论语心得300字(2) 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与学习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话说某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的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回家,换了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就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不知,不知

为不知是智也。”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里数学测试,成绩出来后,我有一道题不懂,就去问老师。老师讲过后,问我明白没有,虽然我没有弄懂,可是我不敢说,怕老师说我笨,结果下一次考试又没有答对,去掉了8分。 《论语》使我们懂得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你只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人生就会无往而不胜! 读论语心得300字(3)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读论语心得300字(4) 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论语流传至今,这位清廉的圣人教给了我们知识和各种礼节、学习方法、交友之道、处世之道等,他从7个方面将这些写得淋漓尽致、由浅而深,而且适用现代社会,会给我们以启发。 例如学而篇(学习之道)是给我最大启发和教育的。 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要经常去温习功课,每次都要用心去学。每天提醒自己为他人办事是否尽心,同人相守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于实践,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而是如何在学习中领悟文章深处的真谛,所以孔子提倡实践,将所学到的东西反复揣摩真正掌握才能体会到喜悦。

论语三百讲(41-50讲)

《论语三百讲》 第41讲仁者安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第四》【译】孔子说,不行仁的人,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人生正途的重要,而作此选择。 一个人做好事本来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外面的压力或是金钱的诱惑,有很多理由都从外而来的;第二种是由内而发我自己愿意做好事,没有外在的干扰,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就是做好事,我自己愿意做,这才是儒家的思想。 儒家并不是说光教你做好人、做好事,同时也有说明做好人,做好事对你自己是最有利的,对每一个做好事的人本身是最有利的。这一点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因为确实如此,它可以使你向善的人性不断得到实现的机会,感觉到生命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圆满。当然最高的境界还是要到行仁的阶段,到最后完全不在乎任何一切,只为了我该做,我就做。 第42讲仁者的好恶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第四》【译】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 儒家对人的看法,它不会那么天真,不会说人性本善,它也知道每一个人都有弱点。每一个人都要做选择,每一次都是个挑战,都是一个考验,只有仁者可以喜欢好人,讨厌坏人,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都一样。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第四》【译】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仁”就是我这个人的人生正路。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行仁跟恶是绝对势不两立的。你现在说我要立志行仁,就等于是我立志走上我个人的人生正路,那绝对不会做坏事。你跟邪恶势不两立,这个代表人性向善,因为真诚的时候,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你跟邪恶势不两立,因为你向善,当然是反对邪恶。人性是向善的,由内心引发真诚的力量是关键。行仁者跟你所知

论语三百讲141-150讲)

第141讲学习要扎根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谷子生长了却不开花的,有这样的情形呀。开花的却不结实的,也有这样的情形呀。 孔子并不是在研究自然生态或者植物学,他是习惯拿自然界的状态来作为参考,用来比喻人的一种修行过程。有些人努力了半天,稍有成就就停下来了,无法达到开花,就算开了花也不见得结了果。要判断一颗果树是不是好的,就要看它有没有结果。孔子这段话里面提到的“苗”、“秀”、“实”并没有特别指谁,他描写的是一种植物或是果树发展的三个阶段。如果以颜渊为参照的话,就是说一个念书人他最后的成果,应该是在社会上发挥他的抱负,为社会提出贡献,这才是你念书最后的正果。 第142讲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会比不上现在的人呢?不过到了四十岁或是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望,也就不值得敬重了。 这边分两段来看,第一段是说后生是值得敬重的,因为他们将来可能比我们现在的人更好。我们也希望他们更好,社会才能进步。但是这个更好是需要努力的,不是说年轻人一定更好。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声让别人听到的话,就有点不值得敬畏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到最后始终是年轻人接棒的。但是年轻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要好好努力,既然接下担子,就有责任把祖先的国学思想延续发展下去,必须长期地奋斗努力,同时要设法实践让自己的心得可以配合文字继续发挥出来。 第143讲批评与赞扬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子罕第九》【译】孔子说,听到义正词严的话,能不接受吗?但是要改正过错才可贵。听到委婉顺耳的话,能不高兴吗?但是要想通含义才可贵。光是高兴而不加思索,表面接受而实际不改,我对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我犯错之后别人教训我说得是义正词严,每一句话都对,我听得是心惊胆战,拼命点头称是,但是要改正错误才可贵。否则只是认识到错误而不改的话,要比不知道错误更麻烦。一旦犯错又改过之后,心态就自然比较柔软,这样的人跟别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作文5篇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作文5篇《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句子,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读了《论语》这篇着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着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书笔记》——300字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着—《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 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直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非常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300读后感

读《论语300讲》有感 ——学习、交友、为人《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有关政治、社会、教育、交友、处事的说法的书。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自己的话,第二等是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孔子的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四科,一般称为“四科十哲”,这四个科目里面有十位哲学家。“哲”是指古代有学问的读书人。具体分类为: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子贡;政事科:冉有、子路;文学科:子游、子夏。第一流学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语科。第二流学生从政事以下,第三等就是孔子跟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第四等是学生自己发表的言论。孔子有着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道德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三个思想特色。 论语全书共分“学习与人生成长”、“对生活的启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设和谐的家庭与社会”、“提升心灵,超越自我”五辑,傅先生更是用其独特的西方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清晰理路与独到诠释,不仅使人更易深入体会孔子的思想,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从学习、交友、为人、中庸、风度、生死等方面阐述人生。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读到开篇的第一句便深有感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是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让做我老师的我备感荣幸。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到底是学什么呢?一般人认为是学习古代的“五经”、“六艺”,但是学“五经”、“六艺”就好像现在的学生在学校上课一样,你看见有几个学生真正高兴的?所以根据孔子整个思想来说,我认为是学做人处事的道理。在古代,“诗”代表文学——《诗经》;“书”代表历史——《尚书》;“礼”代表社会科学——《礼记》(有很多详细的生活规范);“乐”代表艺术——《乐经》;“易”代表哲学——《易经》。古代的人文学科以及生活的基本规范就在这“五经”里面。“五经”的“经”即永恒的道理,学习五经就是学习永恒的道理,也就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这句话也无不凸显做人处事的道理,尤其是“时”——适当的时机。孔子曾用水来比喻人的生命智慧,“智者乐水”,以水为乐,水就是能够顺着地形的各种状况而调整,碰到山它就绕弯了,碰到低的地方就把它填满,所以水代表智慧,能够适

论语读书心得300字大全

论语读书心得300字大全 《论语》居“四书五经”之首,是古代文人学子的必读之书。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论语读书心得3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读书心得300字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仁学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这一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命题中表现的很明显。 他既承认人是目的,且承认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严。这里并无贵贱、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这同当代社会的人权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点。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从道德实践上说的,并不是从地位或职业上说的。 篇二:论语读书心得300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

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篇三:论语读书心得300字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网,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篇四:论语读书心得300字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通篇以当时的群众语言为基

论语300讲(五)讲义

论语300讲(五) 第121讲任重道远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第八》【译】曾子说,可以把年少的孤儿托给他照顾,可以把国家的命脉交给他负责,遇到重大关节也不能使他放弃操守,这种人称得上是君子吗?这种人是君子呀。 我们曾经提过孔子说的话特别重要,因为我们是学《论语》,本来就要学孔子的话。但是孔子学生的话我们要多加思考,不见得讲得完全对。但是曾参这句话说得是不错的,念起来就觉得很有气魄。他认为君子就是当国君家里面有事了,他的孩子托给你,你将来可以让他再回到这个位置上。然后遇到重大的关节,我不会放弃我的志向。但是这样的君子好像只适合做一个忠臣,范围稍微窄了一点。孔子讲君子不一样,除了各种说法之外,他很喜欢强调君子所应有的德行,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分辨清楚。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第八》【译】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与刚毅的性格,因为他承担重任而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个担子还不沉重吗?直到死的时候才停下脚步,这个路程还不够遥远吗。 我们读书当然是希望能够懂得立志,知道什么是高尚的目标跟理想,所以你要有恢弘的气度、刚毅的性格、开阔的心胸。行仁这个责任很重,它要持续到死为止,所以需要坚持。从这两段话可以知道,曾参的体会有个地方值得我们参考,从他个人学习跟成长的经验,更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知道念书求学,不要去在乎谁比较聪明,IQ比较高,而要在乎的是谁比较用功,谁比较坚持长久。 第122讲成就一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第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