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BL教学法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PBL教学法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PBL教学法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PBL教学法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PBL教学法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1PBL教学法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的设计理念

动物解剖学是一门源于实践并从实践抽象出来的学科。由于动物解剖学课程现实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课堂缺乏很多相关生物标本、视频或者图片,甚至有些动物器官的图片都是手绘的。动物解剖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内容抽象枯燥无味难懂,远离当前学生的实践和生活,不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最重要的是老师不能孤立的讲述当前动物,而要结合生物的进化史,这样才能用比较方法描述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考虑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尝试使用PBL教学模式。PBL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的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育方式。

2PBL教学法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的设计模式

2.1课前问题设计

问题是PBL教学的源点,也是课堂流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PBL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问题的复杂度,问题涉及知识面,都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的。一般情况下,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一,问题要难易适中。同样一个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活跃程度和认知水平从不同角度设计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太难、太复杂或太简单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适合的问题应该符合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跳一跳才可以摘得到桃子”。在动物解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方式使得教师的工作重点从讲台走到幕后,共同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中。第二,一个良好的问题的不仅要包括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还要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设计的问题是无法

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必须通过积极探索和相互讨论才能解决。一个好的问题能够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不断给学生提供反馈,使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吸收。第三,问题还必须具有连贯性,解决这个问题之后,能引导出下一个问题。问题同时应该具有创新性,归纳性和研究性。在骨骼系统章节中,教师提出问题“脊椎动物脊柱的演变趋势”。学生要回答该问题,必须要结合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脊椎动物生活的生态环境,分析脊柱演变的意义,才能真正的掌握脊椎动物脊柱演变的趋势。比如鱼类的脊柱只有躯椎和尾椎的分化,而两栖类动物的脊柱则分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4部分,其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和荐椎,颈椎使其头部有了上下运动的可能,并且两栖类从水生过渡到陆生,荐椎的出现使其后肢获得稳固的支持从而适应陆地生活,而鱼类处于水环境中靠浮力就能支撑其身体。由于该问题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而且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层的理解,需要同学们从脊椎动物脊柱进化意义上去深入思考归纳总结,而后再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实际上是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2.2引导学习过程

问题提出后,接下来就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研讨环节。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转变了身份,从“教育者”到“学习者”。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问题思考,然后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来讲授,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全过程参与讨论并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控制节奏,适时引导学习进程保证不偏离教学轨道。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还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脊椎动物生殖系统的讲解中,提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怀孕的哺乳动物为什么会大小便频繁”。在学生的讲解过程中,很多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