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征教学设计.

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征教学设计.

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征教学设计.
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特征教学设计.

《视障儿童的认知特征》教学设计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

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 https://www.doczj.com/doc/337499114.html,/article.php?articleid=4997 无论是哪一种感知觉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的。离开了实践锻炼,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都无法发展。人们认为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手特别灵,其实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 一、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训练的意义 由于视觉障碍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特殊性,因此,在生活中,儿童的感官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进行了感知觉的锻炼和训练将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我国盲校,笔者看到这样一个孩子:由于从小就跟随奶奶一起生活,而年迈的奶奶不知如何抚养这样一个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奶奶只把她放在床上,哪都不去。孩子13岁才入小学一年级,可是仍然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与同龄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有很大差异。她不能定向、步态异常;无法自己穿衣、叠被子;如果没有老师帮助,鞋永远是反穿着……究其原因,与早期的感知觉没有得到锻炼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早期为视觉障碍儿童提供发展的条件、施以科学的感知觉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得到充分发展的视觉障碍儿童一样可以取得骄人的成就。海伦?凯勒及我国在美获得医学博士的李雁雁就是良好的例证。 二、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训练的原则 根据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感知觉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问题。 1.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 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理论告诉我们:在某个时期,儿童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将难以弥补。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又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大量视觉障碍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错过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才导致儿童发展的异常。例如,儿童行走能力的关键期在1岁左右。由于视力残疾和教育环境的不利,视觉障碍儿童行走技能的形成大概要延迟一年。但如果家长能在早期为儿童提供正常的行走环境,培养儿童的行走能力,不过度地保护和限制,视觉障碍儿童仍能形成正常的行走技能。 2.在视觉障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及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发展感知觉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与普通儿童基本相同。心理的发展都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儿童的感知觉训练要在活动当中,以游戏等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 另外,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不能与实际社会生活脱节。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或自身的自卑心理而剥夺了儿童很多的活动及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把孩子紧紧地“保护”在自己的周围,这不是保护,而是对儿童发展条件的剥夺,对视觉障碍儿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在活动中进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活动当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发展儿童的感知觉。 3.感知觉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运用 在视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表象和概念脱节、概念掌握缺乏感性支持的现象。因而,感知觉训练中,应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词与所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儿童边感知边与相关的语言结合起来。训练者也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这样,不但可以为儿童提供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感性经验,也可以培养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 在感知觉训练当中把语言和训练相结合,还有利于儿童对感知对象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受触觉感知局限性的影响,视觉障碍儿童往往在触摸过程当中很难把握整体和局部的空间关系。因此,在触觉训练中,训练者注意语言的指导,将会使视觉障碍儿童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4.感知觉的训练应“因材施教” 视觉障碍儿童受失明的原因和时间、所处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环境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在感知觉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感知觉的训练应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5.在感知觉训练中注意培养儿重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影响的过程。因为视力残疾的影响,儿童探索世界的能动性比较低。因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时间:2010-10-08 来源:育宝网浏览: 269次 导读: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 时间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 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时间 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 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好的发展 机会。就失明的年龄而言,5、6岁被看作是一个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之前失明,其视觉表象较易消失掉,而在这个年龄之后 失明,则儿童早期的视觉经验可望保持住,这对其后来的学习将发 挥积极的作用,可提供比较具体的参考框架。 失明给盲童心理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概括说来,盲童 表现有下列一些心理或行为特征。 1.盲相或称“盲态”,是盲人的一种特殊行为型态,通常在儿 童期已发展。表现为快速地摇头,按揉眼睛,偏着脑袋,以自己的 手在眼前晃动做出光影摇曳的样子绕圈子转,表情呆滞,虚笑,行 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摇摆身子等。但这并不是在所有盲童身上 都得到同等程度的表现。盲童的这些动作被一些学者解释力是盲童 寻求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Eiche1,1978)。 2.视动协调及行走定向由于视觉障碍,儿童无法或难以掌握其 在环境中的相对位置,而这种对于空间概念的缺乏,又使其按预定 的目标行动的能力极大地受到限制,盲童及其家长为了安个而过多 地在行动上予以限制,这也将影响独立行走能力的正常发展。视觉 障碍对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也有不良的影响。 3.知觉能力根据沃伦(Warren,1977)的研究,发现盲童在质地、重量,以及声音方面的知觉辨别能力,与眼明者差别不大,这可能 与对视觉的依赖较少有关。而在形状辨别,空间关系以及知觉运动 整合等较复杂的知觉任务方面,则逊于明眼者。 4.感觉补偿这是弥补感官组织缺陷的一种平衡作用。通常藉着 增强其他感官的功能,或是利用受损器官未损部分的功能,使得有机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有助于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全面正确理解视障儿童教育教学理论,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教育科研能力。具体说来,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目的体现在: 一、正确理解视觉障碍儿童教学理论,遵循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还应是在教师指导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视觉障碍儿童因不同程度的丧失了视觉功能,使他们对事物认识缺乏真实感,对知识的接受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利用听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来补偿他们的视觉缺陷,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补偿缺陷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另外,视觉的损伤,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因此,在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上必须考虑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学会分析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并且能够根据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二、掌握教学方法理论,学会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获得牢固而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品德提高;反之,不好的教学方法,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质量都不高,智力和品德方面长进不大。因此,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就是要使从事视觉障碍儿童教学工作的教师学会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学会正确选择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呢?首先,要依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亦须区别对待。如新授课和复习课,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有明显的区别,新授课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教

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1、有强烈的自尊心 视力障碍孩子的自尊心比其他孩子更强烈,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渴望人们尊重他们。只言片语的不尊重,都可能严惩刺伤他们的心。正因为如此,视力障碍孩子的家长往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颗容易被伤害的心。 2、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家里,他们依赖父母和其他家人;在学校,他们依赖老师和好心的同学、人们。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3、容易自卑、缺乏自信 他们往往暗叹命运之神太不公平,为什么把不幸留给自己。他们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同时,会认为自己不幸,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来。他们遇到的挫折更多,于是面临更多的自信与自卑的选择。 4、渴望幸福 视力障碍孩子憧憬美好生活,渴望像所有人一样获得幸福在每个视力障碍孩子心里,都有一片光明、美丽的世界。 5、渴望与人交朋友 表面上看他们很难相处,其实,他们也渴望像我们一样有人和他们做朋友。 一般地说,听力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并非所有听力障碍儿童都存在这些问题): 一、感知觉方面 由于听力损失,听力障碍儿童主要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途径感知外界事物,而听觉不起或仅起很小的作用①。听觉损伤限制了儿童的感知觉活动的范围和深度。 他们的感知觉活动缺乏语言活动的参与,使他们的感知觉活动与学习语言的活动不能同步进行,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出现脱节,造成他们接触的东西多,会说的很少。二、认知方面 1.语言与思维 听力障碍儿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会受到严重的影响(Hallhan&Kauffman,1998;Kirk,Gallagher & Anastasiow,1998)o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经常是不通顺的。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形成的过程与健全儿童不同,由于缺少了听觉的帮助,不能适时形成口语,很多儿童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外,听力障碍儿童还要学习和运用手语以及看话(亦称看口、唇读)作为与正常人的交流方法。 听力障碍儿童的抽象思维活动因语言形成和发展的缓慢受到影响,具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长地处在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即人的思维发展整个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大多数的听力障碍儿童有正常的智力,运用儿童所熟悉的符号系统来进行非口语测验时,这些儿童会在正常范围内表现得很好( Schlesinger,1983)。但多数听力障碍者在学业成就方面有严重缺陷。尤其是与语言有关的语文能力。 2.观察力与想象力 听力障碍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在对语言的理解上,听力障碍儿童往往借助于“唇读”来捕捉语言信息。视觉补偿在听力障碍儿童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睛来观察,所以他们常常表现为异常的安静和缄默状态。 听力障碍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会有不易交友的问题和寂寞的自我感觉。他们容易聚集在一起,彼此提供归属感与自尊心,而形成聋人文化(Moog & Geers,1991)。 三、情绪与行为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和语言的障碍,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上有一些困难。他们常

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视觉障碍本身并不妨碍儿童身体动作的发展。事实上,出生后 几个月内,视觉障碍幼儿运动技能与正常幼儿并无多大差异(Warren,1984)。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特征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迟缓 随着婴儿机体的逐渐成熟,在正常环境下,普通儿童运动能力 自然而然地有了迅速的发展。而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看不见自己周围 的物体.失去了够抓物体的动力,因此他们的运动能力不能随肴机 体的成熟而自然地发展,因此有可能出现早期身体运动发展迟缓的 状况。特别是那些先天失明的盲童,更可能出现早期运动技能迟滞。格瑞庭(Grign,1984)从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出生后就失明的儿童 对其运动技能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可能会延缓早期运动技能的 获得。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先天失明的儿童喜欢俯伏在某一 个地方,以求保证自己的需要和安全。然而.长时期俯伏在某一个 地方,通常会引起运动技能,特别是身体移动、手的协调及健全肌 肉的发展迟缓,导致行走所需的肌肉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使得行 走技能发展滞后或行走拙笨,延迟走路的年龄.最终影响体格的正 常发展。

谈到视觉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视觉障碍 儿童的所谓“盲态”问题(blindism)。所谓的“盲态”,是指有些 盲人的特殊动作或习惯,如经常性按摩眼睛、挤眼、摆动身体、绕 圈子转、注视灯光和玩弄手指等。但伯林厄姆(Burling.ham,1964)及沃伦(Warren,1984)却认为这个术语是用词不当,因为这些习癖(mannerisms)也可以在其他残疾儿童,特别是自闭症儿童、智力落 后儿童及情绪障碍儿童身上发现,甚至有些正常儿童也有类似的行 为表现。 笔者认为,一些视觉障碍儿童,特别是视觉障碍兼有其他残疾 的多重残疾儿童确实存在着这种“习癖”,但由于这些“习癖”不 是视觉障碍儿童所独有的,也不是所有视觉障碍儿童所共有的,因 此最好不要称其为“盲态”,而以“习癖”代之。导致这种“习癖”的原因有许多种推测,综合起来可能有下述几种原因, 其一,盲童缺乏足够的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n),以至于 用自己的身体来寻求刺激和活动(Warren,1984;Scott,1969); 其二,盲童因为旅行和身体活动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很容易 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改变自己的环境,以满足身体的需要(Merry,1933;Hoshmand,1975);

视障儿童案例分析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征 (2011-12-12 22:06:28) 摘要: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 人眼所产生,对于正常人来说,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中,80%来自视觉。由于视觉缺陷,导致视觉障碍儿童在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元认知、情绪情感以及人格方面有其异于正常儿童的特点。本文就其各方面的特点加以阐述。 关键字:感觉补偿刺激信息 1.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征 人类认识世界总是从感知觉开始的。然而对于感官障碍儿童而言,由于他们感觉器官受到损害,正常儿童感到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他们来说可能觉得十分困难。而且,他们在客服感官障碍的同时,可能会形成一些与正常人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由于视觉障碍 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这样一条重要的感觉渠道,因此为了弥补 视觉信息的缺失,有严重的视觉障碍的儿童在其他感觉渠道得到一 些信息的补偿,就可能导致他们在感知觉方面形成一系列不同于正 常儿童的感知特点。 1.1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特点 听觉是人们接受外界信息,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视 觉障碍的儿童部分或全部的丧失了视觉,因此听觉成为他们认识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他们学习、交流、活动的主要 途径。人们通常会认为,视觉障碍的儿童听力天生的比正常儿童要 敏锐,但是,苏联学者捷姆佐娃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盲童与正常 儿童相比,在各种频率上的听力阈限差别不大,两类儿童的纯音听 力感受性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由逐步提高的趋势,并不存在盲童的 听力比正常儿童更好的问题。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生活不断地改善,另一方面,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影响视力障碍的因素会有 所变化。由于视觉信息的缺失,客观上。盲人更多的依靠听觉,使 听觉得到了锻炼。研究还表明,受过训练的盲童的听力与明眼儿童 的相比主要表现在盲童有较高的听觉注意力与较强的听觉记忆力。

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点 讲义.

单元七特殊儿童的人格 第二节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点 一、视觉障碍儿童人格的一般特点 视觉障碍儿童在各种人格特征上的得分都偏低,尤其在一般活动性、忍耐性和领导性方面表现很差。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点与正常儿童、听觉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儿童都存在显著差异。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发展不如正常儿童和听觉障碍儿童,但优于智力落后儿童。 与正常儿童相比,全盲儿童具有以下人格特征: 1、盲童精神质分数高,即盲童可能更孤独,不关心别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对别人不友好,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 2、盲童更内倾。也有研究认为盲童性格外向。 3、情绪性分数明显偏低,即他们比正常儿童更少焦虑,遇到强烈的刺激情绪反应弱,不常做出不够理智的冲动行为,表现出较强的控制力。也有研究认为盲童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4、盲童掩饰性得分低。除女盲童情绪性高于男盲童以外,盲童人格特征没有表现出性别差异。 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听觉障碍儿童一样,视觉障碍儿童人格发展同样受到年龄和障碍程度的影响。年龄大的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征明显优于年龄小的视觉障碍儿童,低视力儿童的人格品质明显好于全盲儿童。除了年龄和障碍程度以外,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发展还受到由于目盲导致的认知局限性、早期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以及自身对目盲接纳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二、视觉障碍儿童在各种人格特征方面的特点 (一)视觉障碍儿童需要的特点 与一般儿童一样,视觉障碍儿童的需要也是多层次的,同样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视觉障碍儿童的需要也存在一定的

特殊性:首先,他们对于各种层次的需要比一般儿童更加强烈。比如,他们更需要安全和关爱,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等。其次,由于自身的缺陷,使得视觉障碍儿童需要专门进行生活技能和行走技能的训练。最后,除了一般的生活技能需要以外,视觉障碍儿童需要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康复,生活和学习需要来自辅助器材的帮助。 (二)视觉障碍儿童动机的特点 研究表明,可能由于受到视觉缺陷的影响,视觉障碍儿童缺乏学习动机。男盲童成就感偏低,女盲童成就动机低落。 (三)视觉障碍儿童学业成就的特点 视觉障碍儿童学业成就的特点为: 1、与其他特殊儿童相比,在阅读理解、同义/反义词、数学计算、应用问题、社会学习、科学方面平均分数范围最高。 2、视觉障碍儿童在同义/反义词以及数学计算方面成绩较好。如表9—1所示,他们在同义/反义词方面的得分和数学计算得分高于阅读理解。他们在同义/反义词方面的表现好于应用题。 (四)视觉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 辛德勒(Sehindele,1974)发现视觉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其社会适应并无显著差异。 鲍曼(Bauman,1964)发现视觉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视障程度的增加变差;有的研究(Baternan,1975;Bauman,1964;Mor’gan,1944;Spivey,1 967)则发现重度视觉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较好,轻度视觉障碍儿童次之,中度视觉障碍儿童最差。 由此可见,关于视觉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结果尚有争议。视觉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现状为:社会认知、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穿着打扮和娱乐休闲不足,生活能力较差,体态语发展缓慢,等等。视觉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同伴群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 (五)视觉障碍儿童意志的特点 视觉障碍儿童意志的特点表现为: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最新版】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

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的 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3 李祚山 1,2 (1.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047;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 采用《YG-WR 性格检查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重庆市盲校50名学 生进行测试,探讨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视觉障碍儿童中人格特征的抑郁和社会性较高,攻击性和神精质较低;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是冲动、恐怖和身体症状焦虑;性别、家庭经济条件、盲和低视之间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抑郁和细致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关键词 视觉障碍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分类号 G 444 R esea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 elationship B etw een the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 ealth of Visual Impaired Chlidren LI Zuoshan (School of Education ,Chongqing N 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School of Psychology ,S outhwest N 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research measured 50visual im paired children by means of “YG- WR Pers onality Charater 2 istics Scale ”and “the Mental Health Diagnostic T est ”and investigated into the stau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ers onality charactrstics and mental healt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higher depression and s ociality scores ,lower aggression and neuropathy scores in the visual im paired children ;the testing rates of visual im 2paired children ’s mental health was from im pulese trends ,fear trend to sym ptom of bod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s onality charactertistic and mental health of visual im paired children between gender 、family eco 2nomical condition and blind and low vis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forecasting effects on their mental heath through their depression and their particularity. K ey Words visual im paired children pers onality characterictics mental heath 1 引言 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或 者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 学习和其他活动[1] 。对于视觉障碍儿童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上,如概念的形成和 言语的获得等[2-3] ,但关于视觉障碍儿童个性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张福娟等(2001)的研究表明:视觉障碍儿童的个性特征比正常儿童和听觉障碍儿童差,但好于智力落后儿童 [4] 。 33”本研究得到重庆市盲童学校倪勇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12期(总第66期) 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 (M onthly ) N o.12,2005(Serial N o.66)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四章视障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视障对个体运动及身体的影响 一、视障对个体运动的影响 个体动作发展除了大脑、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关节等生理因素的参与外,也是在与个体的知觉、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并与知觉发展形成密不可分的连环。个体成长的环境(包括物质生活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和方式等)会直接影响儿童练习动作、获得动作反馈的机会,因而不仅影响动作发展的速度,而且影响特定动作的发展水平以及动作发展的顺序和倾向。个体面临的动作任务是动作发展的外部要求和动力,个体在当前感知环境内是否表现出某个动作,取决于环境对他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视觉是个体最重要的感知觉之一。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大多数感知信息都是由视觉提供的。与肌肉组织前庭器官提供的感知觉信息不同,视觉感受器提供的信息引发个体对自我动作的感知,并提供了姿势控制的重要信息。因此,虽然视障与动作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对动作发展存在显著的消极影响。而动作发展的缺陷又对儿童其他领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美国学者先后做了一些相关的追踪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包括:1945 年~1952 年诺瑞斯、斯帕丁和布鲁德建立的视障儿童运动常模(诺斯布常模),1957 年马斯费尔德和布什霍尔茨研制的“马-布”量表,1977 年费来伯格在持续了十年追踪研究之后提出的视障儿童行走发展顺序图。 如果将视障儿童动作发展与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相比,就会发现:在与行走相关的一系列动作发展上,早期视障儿童与明眼儿童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障儿童明显要比明眼儿童缓慢。 明-盲儿童行走动作发展历程对照表动作诺斯布常模马- 布量表费来伯格明眼儿童贝利量表对熟悉& 独A 声音微 笑0~1 岁1~3 个月0.7~6 个月,平均2.1 个月回避陌 生人7~15 个月,平均12.5 个月3~8 个月平均4.8 个月分离保 护11~21 个月,平均11.5 个月续表(1 )动作诺斯布常模马-布量表费来伯格明眼儿童贝利量表伸手去

如何对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点进行其教学和康复工作

如何根据视觉障碍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和康复工作 15级特殊教育本科一班刘萱1510044112 在我看来,若对视觉障碍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和康复工作,首先要明白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研究发现, 盲童具有爱幻想、焦虑、依赖、自卑、内疚等显著的人格倾向。主要根据对视觉障碍儿童认知、情绪与意志、人格及社会性发展进行教学和康复工作。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 视觉障碍儿童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这里主要讲感知觉,注意与记忆。 智力障碍儿童感觉特点:1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感受性较低,一般很难辨别相似的事物2、智力障碍儿童的听觉比较迟钝,听觉分辨力差3、智力障碍儿童的触觉、痛觉和温度觉没有正常儿童敏感。智力障碍儿童知觉特点:1、知觉速度缓慢,容量小2、知觉分化不够,区分能力弱3、缺少知觉积极性4、知觉恒常性差5、空间知觉发展落后,方位定向能力差6、感觉统合失调 在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过程中,不仅听觉和触摸觉扮演这重要的作用,嗅觉和味觉等其他感知觉通道也参与到视觉障碍儿童认识的过程中。完善的感知觉能力来源于各种感觉的相互影响、补充和结合。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重视对视觉障碍儿童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培养,以促其感知觉能力的全面发展。 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特点:1有意注意较为突出2听觉注意增强3注意分配能力较强4注意稳定性相对较高;由于视觉障碍儿童注意现象不容易从表面现象观察到,所以很容易产生注入式教学并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观察学生的情绪、课堂氛围的变化,善于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记忆的特点:1、识记缓慢、保持差、再现不完整。2、识记材料的处理存在困难。3、记忆的目的性欠缺,有意识记差。4、意义识记差,机械识记相对较好。5、记忆的监控能力差。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记忆力培养: 1、灵活运用教具,增进形象记忆2、运用多种感官促进记忆3、善用比喻,让学生联想记忆4、加强复习,积极强化记忆 二、视觉儿童的情绪与意志,人格及社会性发展 视觉儿童情绪的特点:具有心境孤独感、焦虑感、情绪不稳定、但人格具有内向性、不常有激情状态、缺乏人际交往和机会、其友谊形成其自身特点、情感体验相对少、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存。在教育视觉障碍儿童的时候不仅要致力与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视觉障碍儿童的情绪情感教育,积极引导和帮助视觉障碍儿童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另外,多创造条件让视觉障碍与普通儿童一起活动;通过主动接触,增强普通儿童对视觉障碍儿童的了解,逐步改变周围人对待视觉障碍儿童的态度。 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视觉障碍儿童的气质多为内向;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力要高于普通儿童,而应变能力特别是应变新环境要逊色于普通儿童;视觉儿童的兴趣对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更感兴趣。视觉障碍儿童对现实容易表现出漠不关心,自私,对自己表现出自卑、自负,性格软弱情绪易波动。因此,对视觉障碍儿童的人格训练时,首先应抱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再逐渐培养他们其他方面的兴趣,多重发展,最终培养成健全的人格。 视觉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适应能力方面:1社会认知不足2立生活能力差3体态语言发展缓慢4社会能力发展缓慢5交往态度存在偏差。影响视觉障碍儿童适应能力发展的因素除了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所以,加强视觉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1重视视觉儿童的早期教育2开设社交技巧课程、提高儿童社会交往能力3创设条件、扩大儿童社交范围。 综上所述,视觉儿童由于视力缺陷导致活动受限,对其人格特征带来一定影响。视觉障

关于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70223 刘华兰 一、选题背景 随着今年来基础教育的普及,终身教育观和教育的全民化和民主化逐渐被大家认识到,特殊障碍儿童教育也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特殊的需要,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他们有一个全方位认识的基础上,其中也包括对他们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感知觉等)等方面的认识。视觉障碍儿童也属于特殊障碍儿童的一个类别。视觉障碍儿童按视觉缺失的程度分为全盲儿童和低视力儿童,按障碍的获得分为先天性视觉障碍和后天获得性视觉障碍。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缺失了视觉的感知,当然并不是所有视觉障碍儿童都失去了所有的视知觉感知,全盲的儿童比例是相对较少的,只占到了20%左右。但视觉障碍对他们的其他感知觉的发展以及人格特征、生活方式与适应能力等必定带来影响,与正常儿童甚至与其他感觉障碍儿童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都会认为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能力较正常儿童更加的灵敏,到底是不是这样呢?相比于正常儿童和其他感知觉障碍儿童,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是否有一些特异性呢?近年来对视觉障碍儿童的研究也在尝试着回答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方面的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对特殊儿童的研究,无论是教育学研究还是心理学研究亦或是社会学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来说相对于正常儿童的研究都是很少的,尤其

在我国特殊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样的一个现状下,相关的研究更少。而针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的研究也是很少的,主要集中在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与正常儿童的听知觉以及其他感知觉障碍,如听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进行对比的横向研究,缺少对基于视觉障碍儿童本群体的纵向研究,这就导致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群体间的差异而不是群体内的差异。此外,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听知觉的研究都普遍出现重视他们的消极问题而不是积极品质,在研究过程中也缺少真正适合视觉障碍儿童的调查研究工具,普遍使用的是适用于正常儿童的调查工具。如在测量心理健康水平时使用SCL-90而非针对特殊儿童的独特量表;研究的范式单一,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独特范式,需要转型以符合特殊儿童的特征。 纵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视觉障碍儿童中全盲儿童与低视力儿童以及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别。琚四化2010年在《盲生与明眼生语音辨别的比较研究》中说明了,在相同的语音条件下,盲生在音素辨别和词语辨别上比明眼生在有视觉条件和无视觉条件下的得分更高,明眼生在有视知觉信息条件下,听辨能力比无视知觉信息条件下得分更高,而盲生却不会受到视知觉信息的影响,他们的听知觉处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听觉能力更优于明眼生。贺荟中在《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中》将其解释为全盲儿童排除了听觉注意时的视觉信息干扰,所以才强化了听觉的有意注意。 但王美芳在《浅谈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中,通过实验证实了,盲童听知觉与正常儿童并没有显著的差别。曹婕琼在《视觉障碍儿童辨音能力的认知研究》也表明如上结果。视觉器官是正常人获取外界信

视觉障碍儿童的注意 讲义.

单元二特殊儿童的注意 第二节视觉障碍儿童的注意 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系统出现障碍,因此他们注意的广度会缩小。由于 人类所获得的信息中80%以上来自视觉,所以视觉障碍儿童只有把注意集中在较小范围内,才能获得相对较多的有关刺激物的信息。与正常儿童相比,视觉障碍儿童识别同一刺激物所消耗的资源更多,而注意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剩余的资源就有限,就不能同时从事其他的注意活动,注意分配的能力就越差,注意也就更难以转移。视觉障碍儿童注意的广度会缩小,所以他们的注意不容易受周围其他刺激的影响, 一、听觉注意特点 视觉障碍儿童有较高的听觉注意力,有较强的听觉选择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声音信号不管人们想听还是不想听,都可能统统传人人耳内。所以,对声音信号必须加以选择。视觉障碍儿童只有自觉地排除那些无意义声音的干扰,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听的有意义的声音信号上。 二、注意的发展 注意的两个显著特点是指向性与集中性。视觉障碍使儿童视觉注意的这两个特性削弱了或消失了,但他们的整体注意能力并不因此而降低,其他感觉通道的注意还可能有所加强。 当一个儿童的视力受损以后,对外界信息的获得自然而然地要依赖其他感觉,如听觉、触觉等。他们对具体事物(即第一信号系统)的注意较正常儿童可能有所减少,但对词语(即第二信号系统)的注意却大大加强了。加上他们没有或很少有来自视觉通道的无意注意的干扰,所以视觉障碍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将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注意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具体的信号或事物上。所以,视觉障碍儿童非视觉通道注意的加强,为他们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受性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注意的品质特点 1.注意容易分散 视觉障碍儿童也存在注意分散现象。尽管他们的外部动作不如明眼儿童明显,但教师通过对其外部行为的观察,也能有所发现。视觉障碍儿童的注意分散通常表现是思想开小差。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主要来自视觉之外的其他刺激,例如,无关的音响、气味、情绪不安、饥饿、疾病等。 2.注意的分配 视觉障碍儿童虽然不能或很难从事有视觉参与的注意分配活动,但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的注意分配活动,可能因此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受过训练的视觉障碍儿童可以一边利用听觉注意马路上的车辆来往,一边通过触觉用手杖点触注意道路上的障碍。 3.注意的广度 有残余视力的儿童虽然视力非常有限,但在对外界的认识上,有限的视力同样可以参与其他感官的协同活动。他们视觉的有意注意通过良好的科学训练,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有光感的儿童可以注意到黑夜或傍晚的区别,大多数低视力儿童可以学会阅读印刷体教材。发展视觉障碍儿童的有意注意,有益于提高他们残余视觉的感觉性。 第 2 页共2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