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纤课程设计

光纤课程设计

光纤课程设计
光纤课程设计

武汉工程大学

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基于OptiSystem光纤通信WDM城域网设计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学生成绩:

指导教师:

课题工作时间:2013.12.31 至2014.01.08

一、课程设计的任务或学年论文的基本要求

1.具备独立查阅光纤通信系统相关文献和资料,能提出并较好地论述课

题实施方案,具有收集、加工各种信息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具备独立设计简单光纤城域网的能力,能对基本城域网系统的进行研究、分析

及比较的能力。

3.具备采用计算机软件数值计算、仿真、绘图等能力。

4.工作中有创新意识,要对现有的方案提出自己独特见解。

5.总结简练完整,理论正确,论述充分,结构严谨合理,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

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标完备、整洁、正确。

6.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工作作风严谨务实,按期圆满完成规定的任务。

7.内容不少于3000字,图和计算结果可打印。

任务:

1.写明设计思路,画出设计图。

2.写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相应分析

3.系统选取的期间及其相应参数要与实际商用产品基本一致,并列出设定的参数

及其相应的取值,不能太理想化。

4.分析构建的系统工作原理、过程及性能评估。

二、进度安排

2013年12月31日文献搜集与整理学习软件

2013年1月06日学习软件讨论方案

2013年1月08日连接线路模拟实际完成论文

三、课程设计(学年论文)

1.摘要

摘要

介绍了波分复用(WDM)城域环形网的设计思路,阐述了OptiSystem软件对该系统的仿真结果,并分析了该通信网络的传输特性及Q因子、误码率等参数,验证了该网络的正确性及可行性,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OptiSystem;WDM;Q因子;误码率

Abstract

Introduced th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ying (WDM) the MAN ring system's design mentality, elaborated the OptiSystem software to this system's simulation result, and has analyzed this parameters,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 Q factor, BER, has confirmed this network accuracy and the feasibility, then draws the related conclusion.

Key words: OptiSystem;WDM;Q factor;BER

2、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

[1]《光纤通信系统》顾畹仪,李国瑞,人民邮电出版社

[2]《光纤通信》,刘增基,周洋溢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通信原理》,樊昌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光纤通信系统》,杨祥林,国防工业出版社

[5]张成良.光通信系统Q因子测量和原理[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1,(4).

[6]optisystem7初级入门中文讲义郑小歪

五、指导教师评分

评价内容具体要求权重得分

调查论证能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能提出并较好地

论述课题的实施方案;有收集、加工各种信息及获得新

知识的能力。

10

实践能力独立设计、计算、绘图的能力(课程设计);能正

确选择研究(实验)方法,独立进行研究的能力(学年

论文)

15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课

程设计);或能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

论(学年论文)。

15

工作量、工作态度

按期圆满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难度较大,

工作努力,遵守纪律;工作作风严谨务实。

10

质量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

论严谨合理(或设计过程完整,设计内容完全);文字

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

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设计)结果有参

考价值。

40

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中,能够体现外语和计算机

的应用能力。

5

创新工作中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独特见解。

5 综合评语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六、答辩记录

记录人(签字):

年月日答辩意见及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教师(签字):

年月日

课程设计总评成绩:

(指导教师评分×80%+答辩成绩×20%)

目录

一、引言....................................................................

二、互联波分复用系统的原理..................................................

2.1 波分复用的原理.......................................................

2.2 OXC相关介绍.........................................................

2.4 环形局域网...........................................................

三、互联波分复用系统设计....................................................

3.1 互联环形局域网的设计模型.............................................

3.2 器件选择.............................................................

3.3 互联局域网的设计思路.................................................

3.4 节点的设计思路....................................................... 四.系统的参数设置和性能分析................................................

4.1 参数设置............................................................

4.2系统性能分析..........................................................

4.3设计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五.总结....................................................................

基于OptiSystem的WDM城域网的设计与分析

一、引言

OptiSystem是一款创新的光通讯系统模拟软件包,它集设计、测试和优化各种类型宽带光网络物理层的虚拟光连接等功能于一身,从长距离通讯系统到LANS 和MANS都适用。OptiSystem具有强大的模拟环境和系统的分级定义,是一个基于实际光纤通讯系统模型的系统级模拟器。在器件库中找到相应的器件,进行系统组网。

二、互联波分复用系统的原理

2.1波分复用的原理

波分复用(WDM)系统基于器件的波长选择机制,将从不同输入端进入的不同波长信号组合在一起从共同输出端输出。WDM系统中的分插复用器(ADM)实现信号的分流与插入,在多信道通信的城域环形网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光纤网络的节点上,ADM可以把某个波长的光信号从传输系统中分出来,或是把某个波长的光信号插进该传输系统的节点进行传输.

WDM又叫波分复用技术是新一代的超高速的光缆技术,所谓波分复用技术,就是在单一光纤内同步传输多个不同波长的光波,让数据传输速度和容量获得倍增,它充分利用单模光纤的低损耗区的巨大带宽资源,采用合波器,在发送端将不同规定波长的光载波进行合并,然后传人单模光纤。在接收部分将再由分波器将不同波长的光载分开的复用方式,由于不同波长的载波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双向传输问题,迎刃而解。

波分复用技术(WDM)满足了点对点系统中光纤耗尽现象,它可以在节省30%~50%的成本情况下极大地提供光纤中的传输容量。利用WDM技术对网络的升级、发展宽带业务、充分挖掘和利用光纤带宽能力,特别是在实现超高速通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OXC相关介绍

光子化和网络化的传送节点是光传送网的核心技术和研究重点。光交叉连接(OXC)设备和光分插复用(OADM)设备是光传送网的主要节点设备,其中OXC 是最典型的光传送网的网元设备,是构建骨干格形光传送网的必备设备。

OXC节点作为光传送网的关键节点,它的功能和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光网络能够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从对业务的处理方式角度来看,OXC节点主要完成光通道的交叉连接功能和本地上下路。OXC的主要功能有1.提供以波长为基础的半永久的交叉连接功能;2.对波长通道进行配置以实现对网络光纤资源的优化;3.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迅速提供网络的重新配置;4.根据业务量的变化优化网络;5.尽量允许运营者自由使用各种信号格式(即尽量保持网络的透明)。2.3环形局域网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在局域网中明确一点讲就是文件服务器、工作站和电缆等的连接形式。现在最主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形拓扑(由总线型演变而来)以及它们的混合型。顾名思义,总线型其实就是将文件服务器和工作站都连在称为总线的一条公共电缆上,且总线两端必须有终结器;星型拓扑则是以一台设备作为中央连接点,各工作站都与它直接相连形成星型;而环型拓扑就是将所有站点彼此串行连接,像链子一样构成一个环形回路;把这三种最基本的拓扑结构混合起来运用自然就是混合型了。

环型拓扑是指在环形网中各结点通过环路接口连在一条首尾相连的闭合环形通信线路中,就是把每台PC连接起来,数据沿着环依次通过每台PC直接到达目的地,环路上任何结点均可以请求发送信息。请求一旦被批准,便可以向环路发送信息。环形网中的数据可以是单向也可是双向传输。信息在每台设备上的延时时间是固定的。由于环线公用,一个结点发出的信息必须穿越环中所有的环路接口,信息流中目的地址与环上某结点地址相符时,信息被该结点的环路接口所接收,而后信息继续流向下一环路接口,一直流回到发送该信息的环路接口结点为止。特别适合实时控制的局域网系统。在环行结构中每台PC都与另两台PC相连每台PC的接口适配器必须接收数据再传往另一台。因为两台PC之间都有电缆,所以能获得好的性能。最著名的环形拓扑结构网络是令牌环网(Token Ring)

环形拓扑结构各结点通过通信线路组成闭合回路,环中数据只能单向传输。优点:结构简单,适合使用光纤,传输距离远,传输延迟确定。缺点:环网中的每个结点均成为网络可靠性的瓶颈,任意结点出现故障都会造成网络瘫痪,另外

故障诊断也较困难。

三、互联波分复用系统设计

3.1 设计目标

设计一个互联环形WDM系统局域网,它由两个环形局域网构成,一个环中设置4个节点,两个节点间分别相互通信,传送3个波长;另一个环中传送一个波长,节点间可两两相互通信。中间利用WDM系统实现两个环内节点的通信,第二个环就可以接收到上一个环传来的波长。从而实现两个环形局域网的连接。

3.2器件的选取

CW laser 连续激光发射器,用于发出光信号

Pseudo-Random Bit Sequence Generator伪随机码发生器,用作信息源

NRZ Pulse Generator非归零码电脉冲发生器,发出电脉冲信号

Mach-Zehnder Modulator 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实现光强度的调制

Fork 1×2光叉,实现光的均匀分配

WDM add and drop 分插复用器,加入光信号或者把信号留在本地

Optical attnuation光衰减器,衰减光信号

Photodetector PIN,PIN光电探测器,检测光信号,将其转化成电信号

Low pass Bessel Filter低通贝塞尔滤波器,过滤光信号

Optical Spectrum Analyzer光谱仪,从波长域上观察被调制输出的光信号Optical Power Meter光功率计,用来检测输出光功率

BER Analyzer误码率分析仪,用于对原始信号和传输解调信号的比较,以判断信号传输质量

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对光信号进行直接放大,客服光纤损耗对通信距离的限制

SMF单模光纤,用于传输光信号

DCF色散补偿光纤,降低色散,延长无中继距离

3.3、互联局域网的设计思路

本文才采用的是八个节点的上下两个环之间的通信。上面一个环,下面一个环。分别分配四个节点,中间加一个分差复用器将两环连接起来,实现之间的互通。环一的主干网上传输的是193.1THZ 和193.4THZ 两个信号,环二的主干网传输的是193.2THE 和193.3THZ 两个信号。节点1.1和节点1.2在信道一(193.1THZ )中传输,节点1.3和节点1.4在信道二(193.4THZ)中传输。节点2.1和节点2.2,节点2.3和节点2.4在信道三(193.2THZ )中传输,从上面掉下一个波长在信道四个传输(信道四193.3THZ )。所以该信道实现了八节点四信道两环之间的传输。该系统基本原理图如图1所示。

环一

环二

图1

上环有三个波长,两个作为信道,一个掉下来在下面的环中传输,下环中也

有两个信道。环中的分差复用器过滤的是193.3THZ 的波长,分差复用器的频率和过滤下来的频率相同。该系统的外部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外部结构图(具体见附录表一)

节点1.1

节点1.2

节点1.3

节点1.4

节点2.1

节点2.2

节点2.3

节点2.4

分差复用器

3.4、节点内部结构和内部参数

1.1,1.2,1.3,

2.1,2.2,2.3,2.4节点内部结构是相同的,这里就拿节点1.1来作分析(结构图如图3所示)。在此内部结构中,选用了连续激光器(CW Laser)作为光源,应用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对信号进行外调制,调制后的信号通过WDM分差复用器耦合进主干网。而PIN接收机是用来检测光信号,在其后面接一个低通滤波器,可降低噪声影响。伪随机码发生器产生脉冲由Y型开关选择器,一部分传输到非归零脉冲发生器再传到马赫-曾德尔调制器。WDM 分差复用器后面又加了衰减器和合并信号带。光纤是主要的传输通道。对于任意的WDM信道,OptiSystem采用一种非线性色散传播的单模光纤模型,用以说明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受影响的现象和效果。

图3 节点内部结构图

1.4节点图和另外七个差不多,多了一个连续激光器产生第四个信道的激光,最后通过分差复用器过滤到下面一个环,实现环之间信号的传输。其结构如下图4所示。

图4 节点内部结构图

四、性能分析

4.1参数设定

SMF的损耗为0.2dB/km

色散系数为1.5ps/(nm?km)

零色散斜率为0.075ps/(nm ?km)

有效面积为80μm2

DCF的损耗为0.5dB/km

有效面积为22μm2

EDFA增益为10dB

EDFA噪声系数为4dB

节点内的信号衰减为3.8dB

WDM add and drop的插入损耗为1.2dB

入纤功率10dBm

APD管响应度设定为1A/W

4.2性能的分析

在光纤线路的传输中存在损耗和色散,因而需要加放大器。在光通信系统中,特别是WDM系环路上的EDFA(功率放大器)则可以将上由一个节点传来的信号放大之后传入下一个节点,减小损耗,整个环行通信系统由环路控制器(Ring Controller)控制,通过设定环路控制器的循环数,控制环形网络数据传输的次数,再此过程中实现网络信息传输及不同节点同一信道间的通信。统中,BER是衡量光路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作为一个品质因数,采用信号的Q因子来衡量系统传输的质量,并由它来表征系统的BER,Q因子被定义为在最佳判决点信号与噪声的比值。从误码分析仪的眼图上可以观察出码间串扰的强弱,直观的了解到这个系统的性能。

图4 系统眼图

由眼图可知,Q因子随眼图的张开程度作如下变化:越靠近眼图张

开最大处,其Q因子越大,对应的BER就越小。在眼图张开最大时刻其Q因子分别达到了4.9200、4.9100。因为当Q=6时,BER约为10-9;当Q=7时,对应的BER约为10-12。眼图的张开宽度决定了接收信号的抽样间隔,在此间隔内抽样能抵挡码间串扰不发生误码;接收波形的最佳抽样时间在眼睛张开的最大处。由于数据信号的失真,眼睛张开的高度会降低,眼睛张开的顶端与信号电平的最大值之间的垂直距离表示了最大失真,眼睛越小,鉴别能力越差。

将Optical Spectrum Analyzer 接入环形局域网中,运行后可以得到两个相互通信的节点的光谱图

中心频率带集中于193.2THZ附近

图5光功率分析图

中心频率带集中于193.2THZ附近

波峰为吸收峰,从光谱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发送和接受的频率均在193.2THZ附近,所以在环2中实现了两个节点的通信。

4.3、设计缺陷及分析

1.由于对一些模拟器件的用法不太熟悉,系统不能实现自动控制,不能自动检测系统故障,自动修复功能只能靠手动实现。

2.各仪器的参数设置可能不满足实际情况,偏于理想化,可能影响使用。

3、对optisystem这个软件掌握不熟悉,各种操作界面以及器件的选取开始都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器件的名称均为英文,在设计过程中浪费了许多时间去了解这些器件的位置以及用途。

4、关于这个课题,开始就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没有任何思路以及设计方法,在与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下才渐渐步弄明白。

5、参数的设置有些困难,改变参数之后,系统眼图不是基本不变就变化太大,试着改变了很多次,最后还是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眼图。

五、结语

这次课程设计历时一周,开始花了两天时间了解了软件,以便在设计时熟练的运用。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这跟自己专业知识不够有关。通过这次光纤局域网互联的课程设计,增强了对光纤通信理论知识的了解,对光纤通信系统中所需要的器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了运用optisystem对设计的光纤通信系统进行模拟仿真,用componet library查阅了解器件的详细情况。通过这次对WDM可重构城域网的课程设计,对光纤通信系统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光纤通信系统中所需要的器件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会了从总体上把握怎样设计一个环形局域网,并实现两个环的连接。在这个过程里,对软件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充足的锻炼。通过课程设计,学到的不仅是光纤通信上的一些知识,更掌握了一种设计思路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同时,把理论知识与实际中光纤通信系统结合起来,在理论中得出实际的参数,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培养了自己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附录一外观结构图

光纤通信-结课论文

光纤通信 学院:光电学院 学号: 2009021583 姓名:郭建军 指导老师:彭力

摘要:光纤通信是利用光波在光导纤维中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本文探讨 了光纤通信技术的原理、技术发展,发展趋势、应用及市场。 关键词:光纤通信原理发展应用 Abstract: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is the use of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wavelengths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the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market. Keywords: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Principle;Development;Application 一、引言 光纤通信技术(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s)从光通信中脱颖而出,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在现代电信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纤通信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其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应用面之广是通信史上罕见的,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和未来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主要传送工具。 光纤即为光导纤维的简称。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从原理上看,构成光纤通信的基本物质要素是光纤、光源和光检测器。光纤除了按制造工艺、材料组成以及光学特性进行分类外,在应用中,光纤常按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通信用光纤和传感用光纤。传输介质光纤又分为通用与专用两种,而功能器件光纤则指用于完成光波的放大、整形、分频、倍频、调制以及光振荡等功能的光纤,并常以某种功能器件的形式出现。光纤通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缘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1)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一根光纤的潜在带宽可达20THz。采用这样的带宽,只需一秒钟左右,即可将人类古今中外全部文字资料传送完毕。目前400Gbit/s系统已经投入商业使用。光纤的损耗极低,在光波长为 1.55μm附近,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dB/km,这比目前任何传输媒质的损耗都低。因此,无中继传输距离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2)信号串扰小、保密性能好; (3)抗电磁干扰、传输质量佳,电通信不能解决各种电磁干扰问题,唯有光纤通信不受各种电磁干扰。 (4)光纤尺寸小、重量轻,便于敷设和运输; (5)材料来源丰富,环境保护好,有利于节约有色金属铜。 (6)无辐射,难于窃听,因为光纤传输的光波不能跑出光纤以外。 (7)光缆适应性强,寿命长。 (8)质地脆,机械强度差。 (9)光纤的切断和接续需要一定的工具、设备和技术。 (10)分路、耦合不灵活。

光纤通信课程设计

《光纤通信》课程设计 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高速光纤通信中的偏振模色散及其补偿技术 目录

1.引言 (03) 2.光纤中偏振模色散的定义 (03) 3.偏振模色散的测量方法 (05) 4.偏振模色散的补偿技术 (05) 4.1光补偿方案之一 (05) 4.2光补偿方案之二 (05) 4.3电补偿方案之一 (06) 4.4电补偿方案之二 (06) 5.偏振模色散的研究动态 (07) 6.结束语 (08) 摘要偏振模色散已成为当前发展下一代高速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 介绍了偏振模色散的概念、描述方法以及测试和补偿技术。根据国外的研究情况和我国的具 体实情,指出研究偏振模色散的测试和补偿技术对提高高速光纤通信技术的水平具有重大意 义。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相关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高速光纤通信,偏振模色散,补偿技术 1.引言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用户对通信容量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 作为现代长途干线通信主体的光纤通信一直在朝着高速率、大容量和长距离的方向发展。在 单信道速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也已日趋成熟并商用化。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限制高速率信号长距离传输的因素主要包括光纤衰减、非线性和 色散。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研制成功,使光纤衰减对系统的传输距离不再起主要限制作 用。而非线性效应和色散对系统传输的影响随着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的引入也逐渐 减小和消除。随着单信道传输速率的提高和模拟信号传输带宽的增加,原来在光纤通信系统 中不太被关注的偏振模色散(PMD)问题近来变得十分突出。与光纤非线性和色散一样,PMD 能损害系统的传输性能,限制系统的传输速率和距离,并被认为是限制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传 输容量和距离的最终因素。正是由于PMD对高速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所以

光纤传感器的设计1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光纤传感器的设计 姓名: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实 验 报 告 一、实验题目:光纤传感器的设计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光纤传感器设计实验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及应用; 2.了解光纤传感器设计实验系统的补偿机理,验证补偿效果; 3.设计光纤位移传感器,给出定标曲线。 三、实验仪器: 光纤传感设计实验系统主机、三光纤补偿式传感探头、精密机械调节架。 四、实验原理(原理图、公式推导和文字说明): 图1 在纤端出射光场的远场区,为简便计,可用接收光纤端面中心点处的光强来作为整个纤芯面上的平均光强。在这种近似下,得到在接收光纤终端所探测到的光强公式为 2 022(,)exp[](2)(2) SI d I x d x x πωω=?- (1) 考虑到光纤的本征损耗,光纤所接收到的反射光强可进一步表示为 00(,)(,)I x d I K KRf x d = 式中 I 0——注入光源光纤的光强; K 0,K ——光源光纤和反射接收光纤的本征损耗系数; R ——反射器的反射系数;

d ——两光纤的间距; f (x ,d )——反射式特性调制函数。结合式(1),f (x ,d )由下式给出,即 22 022(,)exp[](2)(2) a d f x d x x πωω=?- 其中 3/2 00 ()[1()] x x a a ωξ =+ 为了避免光源起伏和光纤损耗变化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采用了双路接收的主动补偿方式可有效地补偿光源强度的变化、反射体反射率的变化以及光纤损耗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补偿式光纤传感器的结构由图1给出。由(1)式可知 1002 00(,)(,) (,2)(,2)I x d I K KRf x d I x d I K KRf x d =?? =? 则两路接收光纤接收光强之比为 ]) 2()2(exp[22 221x d d I I ω--= 通过实验建立两路接收光强的比值与位移的关系(标定)后,即可实现补 偿式位移测量。

《光纤通信技术》模拟试题

《光纤通信技术》模拟试题 一、填空(共10题,每题3分) 1、均匀光纤的导光原理为全反射原理,它的数值孔径表示了光纤收集光线的能力。 2、单模光纤的色散包括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 3、线极化波是指波的电场矢量空间取向不变,即合成矢量的端点的轨迹为一直线的波 ,以 LP 表示。 4、在弱波导光纤中,光射线几乎与光纤轴线平行,因此,弱波导光纤中的和分布是一种近似的TEM 波。 5、在研究光和物质相互作用时,爱因斯坦指出存在三种不同的基本过程: 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受激辐射。 6、谐振腔的谐振条件是2 11ln 21r r L G +==内αα。 7、光纤通信系统所使用的光源与光纤色散相互作用,给系统引进了的干扰和噪声主要有三种,即码间干扰、模分配噪声、啁啾声。 8、发送机的消光比是全“0”码时的平均输出光功率与全“1”码时的输出光功率之比. 9、判决器和时钟恢复电路和起来构成码形成电路。 10、STM-N 帧结构分为三个区域:段开销区、净负荷区和管理单元指针。 11、平方律型折射指数分布光纤中总的模数量等于4 2 V 。 12、当物质中处于高能级上的粒子数大于处于低能级上的粒子数时,则物质处于粒子数反转状态。 13、光电检测器是利用材料的光电效应来实现光电转换的。 14、传输网主要由传输设备和网络节点构成的。 15、在SDH 帧结构中,段开销是用于传送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的附加字节。 三、画图题(共1题,每题10分) 1、画出采用直接调制的数字光纤通信光发射端机的方框图。 见教材P 100 四、问答题:(共1题,每题15分) 1、什么是模分配噪声?它是如何产生的 五、计算题:(共3题。共35分) 1、.已知阶跃光纤的n 1=1.62,n 2=1.52, 试计算:相对折射率Δ (2)数值孔径 (1)22 221222162 .1252.162.12?-=-=?n n n (2)56.006.0262.121=??=?=n NA 2、计算STM-1帧结构中段开销SOH 的容量(速率)。

《光纤通信》课程设计

《光纤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名称:光纤中光孤子传输特性 专业:08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成员姓名:张XX、胡X、 成员学号: 指导老师:李X

光纤中光孤子传输特性 光孤子理论的出现,对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因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直朝着两个方向的努力:一是大容量的传输,二是延长中继距离。光孤子传输不变形的特点决定了他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普通的光纤通信必须每隔几十千米设立一个中继站,经对信号的脉冲整形放大误码检查后再发射出去,而用光孤子通信则可不设中继站,只要对光纤损耗进行增益补偿,即可把光信号无畸变的传输到很远的地方。 光孤子形成的机理 光孤子是光纤中两种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即群速度色散和SPM 共同的作用形成的。光纤中的强度引起的折射率非线性SPM效应(光学柯尔效应),在反常区导致的光脉冲压缩可以抵消GVD效应形成的光脉冲展宽,从而保持光脉冲传输过程中的形状不变。光孤子的形成机理是光纤中群速度色散和自相位调制效应在反常区的精确平衡。二而光纤耗损造成的脉冲能量的损失,则用每一段传输距离后的光放大器来补偿,保持其非线性效应作用的存在。 光孤子传输 1.系统的构成 将光孤子作为信息的载波可实现光孤子通信,其传输系统如下图: 图 光纤孤子传输系统的基本构成 该系统由5个基本功能组成: 1.光孤子发送终端(TX ) 2.光孤子接受终端(RX ) 3.光孤子传输光纤(STF ) 4.光孤子能量补偿放大器(OA,OA1-OAn) 5.光孤子传输控制装置(TCS) 图中SS为光孤子源,MOD为光调制器,TS为测试设备。 系统中的TX由超短脉冲半导体或掺饵光纤激光器,光调制器,信息源和光纤功率放大器构成,用于产生光孤子脉冲信号;RX由宽带光接收机或频谱分析仪,误码仪与条纹相机构成,用于测试系统的传输特性或通信能力;STF由普通单模光纤或色散位移光纤DSF构成,OA1--OAn由EDFA或SOA组成,TCS由导频滤波器,强度或相位调制器,非线性元件和色散补偿光纤等组成,设置在沿传输系统不同的区域,用于克服或降低由放大器放大带来的放大自 ss mod OA OA1 STF OA2 STF STF TCS OAn STF TS TX RX

光纤通信课程设计

湖南工业大学 课程设计 资料袋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系、部)2013 ~ 2014 学年第 2 学期课程名称数字光纤通信指导教师刘丰年职称副教授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目图像、声音的光纤传输系统 成绩起止日期2014 年05月16 日~2014年05月22 日 目录清单

湖南工业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班级课程名称:数字光纤通信 设计题目:图像、声音的光纤传输系统 完成期限:自 2014 年 5 月 16日至 2014 年5月22 日共 1 周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数字光纤通信 设计说明书 声音、图像光纤传输系统 起止日期: 2014年 05 月 16 日至 2014年 05 月 22 日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4年 05 月 22 日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图像、声音光纤传输系统 一、设计原理 1、GT-RC-II 型光纤通信实验系统简介: (1)、电源模块:提供实验箱各模块电源。 (2)、1310nm光发送模块:实现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在1310nm光发送机中的光传输及自动光功率控制功能(采用电路来实现)。 (3) 1550nm光发送模块:实现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在1550nm光发送机中的光传输及自动光功率控制功能(采用专用芯片来实现)。 (4) 1310nm光接收模块:实现1310nm光纤传输信号的接收,实现接收信号光电转换,滤波及放大,将其恢复为标准的电脉冲数据信号。 (5)1550nm光接收模块:实现1550nm光纤传输信号的接收,实现接收信号光电转换,滤波及放大,将其恢复为标准的电脉冲数据信号。 实验系统主要由光发模块、光收模块、光无源器件和辅助通信模块等组成。光发端机完成将电信号直接调制至光载波上去,采用强度调制(IM);光接收机完成光信号的解调,采用直接检测(DD),属于非相干解调。光载波由半导体光源产生,由半导体光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达到传输信号的目的。 2、模拟光纤通信系统的结构 模拟基带直接光强调制(DIM)光纤传输系统由光发射机(光源通常为发光二极管)、光纤线路和光接收机(光检测器)组成,这种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模拟光纤通信系统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1)光发送机:光发送机是实现电/光转换的光端机。它由光源、驱动器和调

传感器实验报告

金属箔式应变片——半桥性能实验 一. 实验目的:比较半桥与单臂电桥的不同性能,了解其特点。 二. 基本原理:不同受力方向的两片应变片接入电桥作为邻边,电桥输出 三. 灵敏度提高,非线性得到改善。当两片应变片阻值和应变量相同时,其桥路输出电 压U02=EK/ε2。 四. 需用器件和单元: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砝码、数显表、+15V 电源、+-4V 电源、万用表 五. 实验步骤: ① 按要求将应变式传感器装与传感器模板上。 ② 按要求进行电路接线,将两个应变片接入桥路。 ③ 进行测量,将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六.实验数据 所以可知灵敏度δ=0.3639,非线性误差为δf1=Δm/Y F.s =1.112/65=1.71% 七、思考题: 1、半桥侧量时两片不同受力状态的电阻应变片接入电桥时,应放在: (1)对边 (2)邻边。 2、桥路(差动电桥)测量时存在非线性误差,是因为:(1)电桥测量原理上存在非线性 (2)应变片应变效应是非线性的 (3)调零值不是真正为零。 答:都是。但是调零值可以通过记录最初的非零值来消除此误差

金直流全桥的应用——电子秤实验 一. 实验目的:了解应变片直流全桥的应用电路的标定。 二. 基本原理:电子秤实验原理为实验三全桥测量原理,通过对电路调节 三. 使电路输出的电压值为重量对应值,电压量纲(V)改为重量量纲(g)即成为一台原始 电子秤。 四. 需用器件和单元:应变式传感器实验模板、应变式传感器、砝码、±15V 电源、± 4V 电源 五. 实验步骤: 1、按实验一中2的步骤将差动放大器调零:参考图1-2将四个应变片按正确的接法接成全桥形式,合上主控箱电源开关调节电桥平衡电位器Rw1,使数显表显示0.00V 。 2、将10只砝码全部置于传感器的托盘上,调节电位器Rw3(增益即满量程调节),使数显表显示为0.200V(2V 档测显)或-0.200V 。 3、拿去托盘上的所有法码,调节电器Rw4(零位调节),使数显表显示为0。000V 或—0。000V 。 4、重复2、3步骤的标定过程,一直到精确为止,把电压量纲V 改为重量量纲g ,就可秤重,成为一台原始的电子秤。 6、根据上表计算误差与非线性误差。 所以可知灵敏度δ=1,非线性误差为δ f1=Δm/Y F.s =0

光纤通信技术试题及答案2

试题2 《光纤通信技术》综合测试(二) 一、填空题 1、为了使光波在纤芯中传输,包层的折射率必须纤芯的折射率。 2、光纤的典型结构是多层同轴圆柱体,它由、和三部分组成。 3、光纤通信中常用的三个低损耗窗口的中心波长是:,, ;最低损耗窗口的中心波长是在: 。 4、光纤的色散分为色散 色散色散和色散。 5、光与物质的粒子体系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个过程是:,, ;产生激光的最主要过程是: 。 6、光源的作用是将变换为;光检测器的作用是将 转换为。 二、单项选择题 1 光纤通信指的是:[ ] A 以电波作载波、以光纤为传输媒 介的通信方式; B 以光波作载波、以光纤为传输媒 介的通信方式; C 以光波作载波、以电缆为传输媒 介的通信方式; D 以激光作载波、以导线为传输媒 介的通信方式。

2 光纤单模传输条件,归一化频率V应满足:[ ] A V>2.405 B V<2.405 C V>3.832 D V<3.832 3 使用连接器进行光纤连接时,如果接续点不连续,将会造成:[ ] A 光功率无法传输; B 光功率的菲涅耳反射; C 光功率的散射损耗; D 光功率的一部分散射损耗,或以 反射波形式返回发送端。 4 在激光器中,光的放大是通过:[ ] A 光学谐振腔来实现; B 泵浦光源来实现; C 粒子数反转分布的激活物质来 实现; D 外加直流来实现。 5 掺铒光纤的激光特性:[ ] A 主要由起主介质作 用的石英光纤决定; B 主要由掺铒元素决 定; C 主要由泵浦光源决 定; D 主要由入射光的工 作波长决定 6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模光纤指的是传输多路信号; B 多模光纤可传输多种模式; C 多模光纤指的是芯径较粗的光纤; D 多模光纤只能传输高次模。 7 下面哪一种光纤是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 A 光纤; B 光纤; C 光纤;

光纤通信技术论文

光纤通信技术论文 论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摘要:光纤通信不仅可以应用在通信的主干线路中,还可以应用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进行工业监测、控制,而且在军事领域的用途也越来越为广泛。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发展趋势接入技术 引言 近年来随着传输技术和交换技术的不断进步,核心网已经基本实现了光纤化、数字化和宽带化。同时,随着业务的迅速增长和多媒体业务的日益丰富,使得用户住宅网的业务需求也不只局限于原来的语音业务,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现有的语音业务接入网越来越成为制约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瓶颈,成为发展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障碍。 1.光纤通信技术定义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力式。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的频率高得多,而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导波管的损耗低得多,所以说光纤

通信的容量要比微波通信大几十倍。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中绕非常小,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因为光信号泄漏而担心传输的信息被人窃听,光纤的芯很细,由多芯组成光缆的直径也很小,所以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道,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 2.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2.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光纤的传输带宽比铜线或电缆大得多。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限制往往发挥不出带宽大的优势。因此需要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目前,实用的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光纤多为石英光纤;此类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因此,由其组成的光纤通信系统的中继距离也较其他介质构成的系统长得多。如果将来使用非石英极低损耗传输介质,理论上传输的损耗还可以降到更低的水平。这就表明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减少系统的施工成本,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机电系统控制实验报告

穿销单元工件穿销实验报告 一、前言 模块化柔性制造综合实训系统最大特点是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综合性和系统性,又兼顾模块化特征。综合性体现在机器人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传感测试技术、接口技术、PLC工控技术、信息变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生产设备中;而系统性指的是,生产线的传感检测、传输与处理、控制、执行与驱动等机构在微处理单元的控制下协调有序地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系统模块化结构,各工作单元是相对独立的模块,并具有较强的互换性。可根据实训需要或工作任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组合、安装和调试,达到模拟生产性功能和整合学习功能的目标,十分适合教学实训考核或技能竞赛的需要。 通过该系统,学生经过实验了解生产实训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创新性的和可参与性的实验平台,让学生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开发和集成技术,帮助学生从系统整体角度去认识系统各组成部分,从而掌握机电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控制原理。可以促进学生在掌握PLC技术及PLC网络技术、机械设计、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机器人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并对电机驱动及控制技术、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高级语言编程等技能得到实际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装配、调试能力等方面能得到综合提高。体现整体柔性系统教学的先进性。 二、实验目的 1、了解PLC的工作原理; 2、掌握PLC编程与操作方法; 3、了解气缸传感器的使用方法; 4、掌握PLC进行简单装配控制的方法。 三、实验设备 1、模块化柔性制造综合实训系统一套; 2、安装西门子编程软件STEP7-MicroWIN SP6的计算机一台; 3、西门子S7-200 PLC编程电缆一条。 四、实验原理 学生可通过实验验证工业现场中如何使用PLC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我公司提供PLC源程序,学生可在源程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编程,将编写好的程序通过编

《光纤通信技术》试题.doc

2014-2015年度《光纤通信技术》期末考试试题 1 .用图示的方法介绍现代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构成,并简述各主 要部分的功能?(10分) 1、答:X 光发送机 0 ?---------------------------- □----------------------------- □ (1)光发送机功能:将数字或者模拟电信号加载到光波上,并耦合进光纤中进行传输(2)光放大器功能:补偿光信号在通路中的传输衰减,增大系统的传输距离 (3)光接收机功能:将光信号转换回电信号,恢复光载波所携带的原信号 2 .用图示的方法介绍光发射机的构成,并简要说明各部分的功 能?简单阐述直接调制和外调制的区别?(10分) 3.请用图示的方法简述光纤的构成,比较单模与多模光纤的区另 U?光纤数值孔径是衡量光纤什么的特性物理量?对于光纤

输入信号光 掺钳光纤 光隔离器. + 八 光隔离器光滤波器! Z\ 输出 !信号光 通信系统而言,是否光纤数值孔径越大越好?(10分) 4.由于光纤本身导致通信系统性能下降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克 服?(10分) 5.用图示的方法说明掺钥光纤放大器EDFA的工作原理和构成, 各 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掺钳光纤放大器级联后增益不平坦情 况恶化,列举两种解决方法?(10分) 1.掺钳光纤放大器主要由一段掺钳光纤,泵浦光源,光隔离器,光耦合器构成5'。采用掺 银单模光纤作为增益物质,在泵浦光激发下产生粒子数反转,在信号光诱导下实现受激辐射放大;2'泵浦光和信号光一起由光耦合器注入光纤:2'光隔离器的作用是只允许光单向传输,用于隔离反馈光信号,提高性能。2, 滤波器均衡技术:采用透射谱与掺杂光纤增益谱反对称的滤波器使增益平坦° 2' 增益钳制技术:监测放大器的输入光功率,根据其大小调整泵浦源功率,从而实现增益钳制,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法° 2 6 .请简要阐述波分复用技术的工作原理,并用图示的方法说明? (10 分) 7.简述受激布里渊散射与受激拉曼散射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区 另U? (io分) 8.请说出五种你所了解的无源光器件的名称,并简述其用途? 光耦合器

毕业设计100光纤通信+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光纤通信 课题名称通信系统综合实验 一、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1、设计内容 1)多路数据+多路电话光纤综合传输系统的实现 2)多路数据+多计算机+单路图像/语音全双工光纤综合传输系统的实现3)*多路计算机+双路图像/语音全双工光纤综合传输系统的实现 2、设计目的 掌握变速率时分复用的原理、实现方法; 学习并掌握计算机RS232通信技术; 掌握时分复用技术和波分复用技术的灵活搭配使用; 实现数字和语音同时通信。 3、实验仪器与设备 1.光纤通信实验系统2台。 2.示波器1台。 3.波分复用器2个。 4.电话2部。 I

5.FC/FC光纤跳线2根。 6.计算机若干台串口通信电缆若干根。 7.1310nm/1550nm波长波分复用器2个。 8.摄像头1个。 9.监视器1个(或用电话代替)。 4、设计原理 《多路数据+多路电话光纤综合传输系统》综合了固定速率时分复用、解固定速率时分复用、PCM编译码、波分复用等几个子系统,具体的实验原理可以参看《光纤通信原理教学系统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二十一、实验二十四、实验二十五、实验二十的方法; 《多路数据+多计算机+单路图像图像/语音全双工光纤综合传输系统》拟实现模拟图像、数据在同一光纤中传输。即在光纤中同时传输数字数据和模拟信号。一种解决方案综合了《光纤通信原理教学系统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二十六、实验二十七、实验十六的知识; 《多路计算机+双路图像/语音全双工光纤综合传输系统》综合了固定速率时分复用、解固定速率时分复用、变速率时分复用、解变速率时分复用、位时钟提取(数字锁相环DPLL)原理及实现五个实验,具体的实验原理可以参看《光纤通信原理教学系统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二十一、实验二十三、实验二十四、实验二十五、实验二十六、实验二十七。 5、设计要求 掌握结构化系统设计的主体思想,以自下而上逐步完善的方法实现指定的通信系统功能,并按要求测试相关参数、波形等实验数据,以积累一些典型的通信子系统的功能、性能、参数等知识以及系统集成的知识。 (1)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的系统功能实现、数据测试和记录并进行适当的分析。 (2)按本任务书的要求,编写《课程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并用A4纸打印并装订; II

光纤压力传感器实验

光纤压力传感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传导型光纤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二、实验内容 l、传导型光纤压力传感光学系统组装调试实验; 2、发光二极管驱动及探测器接收实验; 3、传导型光纤压力传感器测压力原理实验。 三、实验仪器 1、光纤压力传感器实验仪1台 2、气压计1个 3、气压源l套 4、光纤1根 5、2#迭插头对若干 6、电源线1根 四、实验原理 通常按光纤在传感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将光纤传感器分成功能型(或 称为传感型)和非功能型(传光型、结构型)两大类。功能型光纤传感器使 用单模光纤,它在传感器中不仅起传导光的作用,而且又是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但这类传感器的制造上技术难度较大,结构比较复杂,且调试困难。 非功能型光纤传感器中,光纤本身只起传光作用,并不是传感器的敏感元件。它是利用在光纤端面或在两根光纤中间放置光学材料、机械式或光学式的敏感元件感受被测物理量的变化,使透射光或反射光强度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这种传感器也叫传输回路型光纤传感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光纤把测量对象辐射的光信号或测量对象反射、散射的光信号直接传导到光电元件上,实现对被测物理量的检测。为了得到较大的受光量和传输光的功率,这种传感器所使用的光纤主要是孔径大的阶跃型多模光纤。光纤传感器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可靠,技术上容易实现,便于推广应用,但灵敏度较低,测量精度也不高。 本实验仪所用到的光纤压力传感器属于非功能型光纤传感器。 本实验仪重点研究传导型光纤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电路设计。在传导型光纤压力传感器中,光纤本身作为信号的传输线,利用压力一电一光一光一电的转换来实现压力的测量。主要应用在恶劣环境中,用光纤代替普通电缆传送信号,可以大大提高压力测量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测量精度。 相关参数: l、光源 高亮度白光LED,直径5mm

光纤通信技术试题1及答案

一、填空题(20分) 1、目前光纤通信所用光波得光波波长范围为:0、8~1、8μm,属于电磁波谱中得近红外区。 2、光纤得典型结构就是多层同轴圆柱体,它由、与三部分组成. 3、光纤通信中常用得三个低损耗窗口得中心波长就是: , ,;最低损耗窗口得中心波长就是在: 。 4、光纤得色散分为色散色散与色散。 5、光与物质得粒子体系得相互作用主要有三个过程就是:,,;产生激光得最主要过程就是: 。6、光源得作用就是将变换为;光检测器得作用就是将转换为. 二、单项选择题(15分) 1光纤通信指得就是:[B] A以电波作载波、以光纤为传输媒介得通信方式; B 以光波作载波、以光纤为传输媒介得通信方式; C 以光波作载波、以电缆为传输媒介得通信方式; D 以激光作载波、以导线为传输媒介得通信方式。 2 光纤单模传输条件,归一化频率V应满足:[B] ----A—V>2、405——--—-B-V〈2、405-——---C- V>3、832————-D- V〈3、832 3 使用连接器进行光纤连接时,如果接续点不连续,将会造成:[C] A 光功率无法传输; B 光功率得菲涅耳反射; C光功率得散射损耗; D 光功率得一部分散射损耗,或以反射波形式返回发送端。 4 在激光器中,光得放大就是通过:[C] A 光学谐振腔来实现; B 泵浦光源来实现; C粒子数反转分布得激活物质来实现; D 外加直流来实现. 5掺铒光纤得激光特性:[B] A主要由起主介质作用得石英光纤决定; B 主要由掺铒元素决定; C 主要由泵浦光源决定; D 主要由入射光得工作波长决定. 三、(15分)如图所示,用射线理论分析子午光线在阶跃光纤中得传输原理.

光纤通信论文-毕业设计

光纤通信 专业: 通信技术班级: 0701 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2009 年 11 月 30 日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光纤通信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较全面的向大家展现了制作 "光缆开剥与接续"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对课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器材及作者的心得体会作了基本介绍,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一、前言 光纤通信自问世以来,通过其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长、抗电磁干扰、保密性好、重量轻、资源丰富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市内局间中继,长途通信和海底通信等公用通信网以及铁道、电力等专用通信网,同时在公用电话、广播和计算机专用网中得到应用.并已逐渐用于用户系统.光缆将取代过去用户系统无法实现宽频信息传输的传统线路,这样便可提供高质量的电视图像和高速数据等新业务,以满足人们广泛的生活和业务的需要. 光缆线路,是光纤通信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光缆线路的建设质量是确保光通信系统性能良好和长期稳定的关键,而光缆开剥接续则是光缆线路施工中工程量大,技术要求复杂的一道重要工序,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线路的传输质量和寿命,光缆开剥、接续、封合的快慢将影响整个工期的进程,对于20芯以上光缆的接续不仅要求施工人员技术熟练,而且要求施工组织严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确保施工的时间。 . 二、光纤通信的发展概况及动向

2-1发展概况 光波是人们最熟悉的电磁波,其波长在微米级,频率为100000亿HZ 数量级.由电磁波谱中可以看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均属于光波的范畴.目前光纤通信使用的波长范围是在近红外区内,即波长为0.8-1.8um可分短波长波段和长波长波段,短波长波段是指波长为0.85um,长波长波段是指1.31um和1.51um,这是目前采用的三个通信窗口. 利用光导纤维作为光的传输介质的光纤通信其发展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它的发展以1960年美国人Mainman发明的红宝石激光器和1966年英籍华人高琨博士提出利用SIO2石英玻璃可制成低损耗光纤的设想为基础,直到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研制出损耗为20db/km的光纤,才使光纤进行远距离传输成为可能.自此以后,光纤通信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得到迅猛发展,在短短的一、二十年的时间中,以从0.85um短波长多模光纤发展到1.31um-1.55um的长波长单模光纤,同时开发出许多新型光电器件,激光器寿命已达十万小时甚至百万小时,许多国家相继建成了长距离的光纤通信系统. 80-90年代是光纤通信大发展的年代,在世界各国都是按照两步来走的第一步是长途干线缆化;第二步是进入用户家.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实现了长途输干线光缆化.现在正在研究光纤到用户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光纤通信有突飞猛进的发展,80年代来,邮电部计划在1990----1995年用近5年的时间实现全国通信干线光缆化,具体安排打三大战役:首战中轴,为京广、京沪东南沿海开放地区;攻坚两翼,

光纤通信论文

光纤通信论文课程:光纤通信原理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 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

多模光纤的弯曲损耗 摘要:随着光通讯、光网络、光传感技术的发展,光纤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上述系统作为信息载体和敏感元件。多模光纤以其结构简单、芯径大、耦合效率高,损耗、色散较大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型局域网,局域网的铺设线路上往往弯曲较多。因此,研究弯曲对多模光纤所传输信号的衰减对于合理构建和铺设局域网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我们实验研究了62.5微米芯径多模石英光纤在相同圈数不同弯曲半径和相同弯曲半径不同圈数情况下的弯曲损耗,得到了如下结论:(1)多模光纤弯曲时有一个4.5厘米到5厘米的临界值。(2)当弯曲半径大于临界值时,弯曲不对损耗产生影响,当弯曲半径小于临界值时,弯曲半径越小则损耗越大;(3)当弯曲圈数到一定程度时,弯曲圈数不影响损耗。 关键词:弯曲损耗;弯曲半径 一、光纤传输特性 1、光纤的宏弯损耗、微弯损耗和弯曲过渡损耗 1.1光纤的宏弯损耗 宏弯损耗是由光纤实际应用中必须的曲折等引起的宏观弯曲导致的损耗。对宏弯损耗进行理论分析比较困难,在这里我用通过讨论模的传输损耗来计算。如下图: 图1-1弯曲损耗理论模型 设:1、波导沿y方向(垂直于纸面方向)无限延伸; 2、E只有y分量,Ⅱ只有r分量和 分量(TE模); 3、半径R很大,场分布近似与平板波导一样; 5、由于辐射所损耗的满足弱导条件;

4、弯曲功率不影响功率分布。 满足波动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下求出其场解。对于波导芯区外侧(r 1>r 2)有: ()cos .exp y W E A U x a a ?? ??=-- ??????? (1-2) 式中:a 为芯区半径; U 和W 为归一化横向传播常数; 0μ为真空中的磁导率; β为相移常数; 1 2 2A p a a w ωμββ? ?? ?=??+??? ? (1-3) 其中P 为导模功率。 对于波导弯曲时,导模功率有泄漏。 光纤处于弯曲状态时,其传导模式的场分布如下图: 图1-4传导模式的场分布图 从能量的角度,光纤弯曲损耗源于延伸到包层中的消失场的尾部的辐射。 当这个模式在光纤内传播时,其纤芯内和包层中的场分布应该作为一发整体沿光纤的轴线向前运动,即:原来这部分场与纤芯中的场一起传输,共同携带能量。由于光纤是弯曲的,则在远离曲率中心一侧的场的运动速度应比靠近曲率中心一侧的场的运动速度快。 假设光纤在轴线处,场的运动速度为该导模在直光纤情形下的传播速度,这一传播速度比平面波在纤芯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因为纤芯内模式传播速度为模式场的相速度,而相速度是可以大于同一介质中的光速。但要比包层介质中的平面波传

光通信课程设计

光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一、系统功能描述 此系统是一个通过红外通信进行简单信号传输的装置,分为发送和接收两部分。发送装置接有简易键盘,按下按键后,单片机采集信号处理后通过红外发送出去。接收装置收到信号后,进行解析,然后通过数码管显示出相应的码型。 二、系统所用元器件及设备 发送端: AT89C52×1、红外发射二极管×1、8050×1、按键开关×10、11.0592M晶振×1 电容:10μF×1、20pF×2 电阻:1k?×2、100?×1 接收端: 74LS273×1、AT89C52×1、按键开关×1、7段共阳极数码管×2、8550×2、11.0592M晶振×1、红外接收器SM0038×1 电容:10μF×2、20pF×2 电阻:100?×2、1k?×1、4.7k?×2 设备: 稳压电源5v 示波器 三、系统实现功能原理 发送端: 输入方式采用3×3阵列(9按键)键盘,一共6根信号线,接入单片机P1口。每个按键在单片机P1口上对应唯一8位2进制值。当按下键盘上的不同按键时,通过编码器产生与之相应的特定的二进制脉冲码信号。将此二进制脉冲码信号先调制在38KHz的载波上,经过放大后,激发红外发光二极管转发成波长940nm的红外线光传输出去。 接收端: 红外接收器采用一体化红外遥控接收器SM0038,红外线数字信号则经过红外接收器取出数字信号数据经单片机译码,最后送到显示电路。 主要芯片AT89C51: 引脚图: 功能介绍: AT89C51是一个低电压,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片内含4K 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只

读程序存储器(PEROM)和128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FLASH存储单元,内置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的AT89C51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AT89C51是一个低功耗高性能单片机,40个引脚,32个外部双向输入/输出(I/O)端口,同时内含2个外中断口,2个16位可编程定时计数器,2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AT89C51可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编程,也可以在线编程。其将通用的微处理器和FLASH存储器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可反复擦写的FLASH存储器可有效地降低开发成本。 管脚说明: VCC:供电电压。 GND:接地。 P0口:P0口为一个8位漏级开路双向I/O口,每脚可吸收8TTL门流。当P1口的管脚第一次写1时,被定义为高阻输入。P0能够用于外部程序数据存储器,它可以被定义为数据/地址的第八位。在FIASH编程时,P0 口作为原码输入口,当FIASH进行校验时,P0输出原码,此时P0外部必须被拉高。 P1口:P1口是一个内部提供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口缓冲器能接收输出4TTL 门电流。P1口管脚写入1后,被内部上拉为高,可用作输入,P1口被外部下拉为低电平时,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P1口作为第八位地址接收。 P2口:P2口为一个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口缓冲器可接收,输出4个TTL 门电流,当P2口被写“1”时,其管脚被内部上拉电阻拉高,且作为输入。并因此作为输入时,P2口的管脚被外部拉低,将输出电流。这是由于内部上拉的缘故。P2口当用于外部程序存储器或16位地址外部数据存储器进行存取时,P2口输出地址的高八位。在给出地址“1”时,它利用内部上拉优势,当对外部八位地址数据存储器进行读写时,P2口输出其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内容。P2口在FLASH编程和校验时接收高八位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 P3口:P3口管脚是8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双向I/O口,可接收输出4个TTL门电流。当P3口写入“1”后,它们被内部上拉为高电平,并用作输入。作为输入,由于外部下拉为低电平,P3口将输出电流(ILL)这是由于上拉的缘故。 P3口也可作为AT89C51的一些特殊功能口,如下表所示: 口管脚备选功能 P3.0 RXD(串行输入口) P3.1 TXD(串行输出口) P3.2 /INT0(外部中断0) P3.3 /INT1(外部中断1) P3.4 T0(记时器0外部输入) P3.5 T1(记时器1外部输入) P3.6 /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 P3.7 /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 P3口同时为闪烁编程和编程校验接收一些控制信号。 RST:复位输入。当振荡器复位器件时,要保持RST脚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间。 /ALE/PROG:当访问外部存储器时,地址锁存允许的输出电平用于锁存地址的地位字节。在FLASH编程期间,此引脚用于输入编程脉冲。在平时,ALE端以不变的频率周期输出正脉冲信号,此频率为振荡器频率的1/6。因此它可用作对外部输出的脉冲或用于定时目的。然而要注意的是:每当用作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将跳过一个ALE脉冲。如想禁止ALE的输出可

光纤传感器基础实验

光纤传感器基础实验 王帅 (哈尔滨工程大学13-3班75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 摘要:光纤传感实验仪开发研制的目的是将光纤传感这一现代技术进行广泛的普及和渗透。了解光纤传感仪试验仪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学习和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了解光纤端光场的径向分布和轴向分布的特点;定量了解一种光纤的纤端光场的径向分布和轴向分布;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原理。通过对光纤接受端电压的测量,可以间接测量光纤端轴向和径向的光场强度的分布。 关键词:光纤传感器;轴向;径向;光强分布 Optical Fiber Sensor Based Experiment Wang shuai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150001,Chni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ber optic sensing experimental kits is to make this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fiber optic sensing experimental kits,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correct using method; Understand the radial and ax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fiber end; Learning to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 of optical fiber displacement sensor. By measuring the voltage of the optical fiber acceptting, optical fiber end light fiel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axial and radial can be measured indirectly. Key words:fiber optic sensing experimental kits;axial; radial;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0 引言 光纤传感实验仪是由多种形式的光纤传感器组成,是集教学和实验于一体的传感测量系统。它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切换方便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用光纤传感实验仪构成反射式光纤微位移传感器,可用于测量多种可转换成位移的物理量。 1 实验原理 1.1光在光纤中传输的原理 光在光纤中的传输依据是光学中的全反射定律。普通石英光纤的结构包括纤芯、包层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