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第一部分

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第一部分

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第一部分
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第一部分

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赶超发展、争得应有地位的决战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实现赶超发展,争得九江应有地位,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扎实工作,顽强拼搏,奋起赶超,成功克服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较好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谱写了九江改革发展新篇章,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示意图33.1%16.8%

50.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示意图

56.2%

34.3%9.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十一五”时期生产总值示意图

700.6592.561032.06506.22428.92

831.3612.514.115.413.713.814.30200

400

6008001000

1200

1400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亿元

0246810121416%总量增速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2.06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十五”末翻一番。人均GDP 突破3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地区

行列。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6.7亿元,年均增长24%,比“十五”时期

提高了9.8个百分点,总量增长1.93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07亿元,年均增长25.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6.8:50.1:33.1调整为2010年的

9.5:56.2:34.3,基本形成以新型工业经济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了新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7年增产,油菜生产实现连续8年

增产,粮食、油菜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棉花、水产、油菜、九江水梨、蚕桑、茶叶、蔬菜、畜禽、药材、特色瓜果等已成为农业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粮棉油高产创建辐射带动力增强,湖口县武山镇百亩连片棉花亩产籽棉过千斤,创造了长江、黄河流域新记录,水稻、棉花、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单产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农业规模经营明显提速,种养大户增加,规模化养殖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160多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58万千瓦,比“十五”末翻一番多。农业产业化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79家,带动农户58万户。形成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0家,市级龙头企业86家。农产品被评为有机食品品牌32个,绿色食品品牌66个。建立省级以上无公害、标准化农业基地92个,培育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140多个。农村现代化商品流通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五年全市农村共利用国家资金0.13亿元,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改造建设乡、村两级连锁销售农家店1624家,县级连锁配送中心12家,覆盖了全市96%的乡镇、60%的行政村,保障了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有20万户110万农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洁房、上

93.63136.1180.5228.05271.66360.6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亿元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份“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示意图

卫生厕、用洁净能源”。

工业经济呈现新格局。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78.7亿元,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到46.4%,比“十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201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6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4.3%,总量比“十五”末增长2.85倍。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汽车、船舶及零部件)、电力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实力不断增强;光伏、半导体照明、风能核电、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十一五”时期九江工业发展的新亮点。工业骨干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04户,比“十五”末净增419户。其中,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九江钢厂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工业园区发展成效显著,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82.4平方公里,比“十五”

末净增38.1平方公里;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4个,省级产业基地11个,实现了工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集聚。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光伏、玻纤、电子四大产业集聚初具雏形,并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金砂湾板块冶金、化工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著;彭泽造船、棉纺产业发展迅猛;共青城全国青年创业基地成功授牌;武宁节能灯产业已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现代服务业有了新发展。“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占GDP比重由“十五”末的33.1%调整为34.3%,提高了1.2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旅游业各项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五年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92.46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6090.21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以上。我市先后获得“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和“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等殊荣,庐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庐山西海成为继庐山之后全市第二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上港集团成功参与重组九江港口集团,九江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万标箱,沃尔玛、国美、苏宁电器等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先后落户我市。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十一五”以来,随着公路、铁路、港口、电力、水利、城市建设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快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投资规模不

155172350374

0100200300400公里20052010年份“十五”末、“十一五”末辖区内铁路及高速公路里程示意图铁路营运里程高速公路营运里程断扩大,“十一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8亿元。 铜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我省第一条城际铁路)、武吉高速、彭湖高速、九瑞高速、沿江快速通道九瑞段已建成通车;京九、武九铁路九江段电气化改造完成;城西港区年吞吐量30万标箱集装箱专用码头、九江钢厂配套码头建成投产;永武高速、九江长江二桥开工建设。环鄱阳湖风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江西省

第一个风电场

在我市投产发

电,目前累计建

成装机8.4万千

瓦;九昌樟成品

油管线投入使用,川气东送江西支线、西气东输二线九江段管道铺设完成;彭泽核电、九江电厂四期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十一五”时期,全市新建铁路195公里,电气化改造155公里,新建高速公路202公里,铁路和高速公路营运里程分别达到350公里和374公里。九江机场成功复航,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4条航线,旅客人次逐年增长,2010年达到8.3万人次。新增长江深水泊位19个,新增通过能力1280万吨、造船能力52万载重吨。改造国、省干线277.5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改造6000公里,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建成农村公路改渡建桥73座,78个农村

0200

400

600

800

1000

亿元

年份“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示意图

总量(亿元)213.5255.13358.3454.99658.96

900.92005

20062007200820092010渡口相继撤销,基本实现改渡建桥。淘汰落后发电装机26万千瓦,新建清洁能源及综合利用发电装机26万千瓦,全市电力装机规模达218万千瓦。九江在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清洁能源基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对全市527座病险水库开展了除险加固,实施了鄱阳湖二期防洪工程4座圩堤除险整治及1~5万亩圩堤、中小河流治理,继续实施了柘林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完成了农村21个总站67个分站3.18万千瓦的中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

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长虹西大道、八里湖大道、十里河综合整治等工程相继完工,八里湖生态新城初现雏形。老城区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仅2009年市本级就新上了41个城建项目,直接投资达50多亿元,比前五年的总和多1亿元。2010年又确定了中心城区城建三年投入200亿元,目前全

3.23

1.18 3.411.47 4.13

2.484.362.64 5.214.626.6512.102

46

8

10

12

14

亿美元

200520062007

200820092010年份“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及出口总额示意图

实际利用外资出口总额

市新建、续建、启动城建项目803个,总投资704亿元。中心城区面积已达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3万。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达到46.5%,比“十五”末提高了8.9个百分点。共青城、德安相向发展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国企改革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有126户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改制,8万多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全市非工七大系统(农垦系统除外)的98户企业也已全部完成改制,安置职工19222人。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投融资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等改革有序推进。招商引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贸易逐步扩大。五年累计引进外资23.8亿美元,引进内资1170亿元,出口增长9.3倍。 生态建设得到新改善。“十一五”以来,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1310万亩集体林全部分山到户,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肯定。深入开展了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

实施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出现了明显增长,森林覆盖率由50.4%提高到54.92%,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7万公顷,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全市总体环境质量好中趋稳,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为100%,修河及源头保护区内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鄱阳湖九江断面水质监测点位水质达标率为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16个县(市、区、山)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11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5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42.8%。九江市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一期、江西省危险废物和九江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已经基本建成。农村沼气池保有量达到21万多户,农村“一池三改”基本到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目标。

民生保障有了新提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筑,劳动就业不断发展,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阳光工程”累计培训和转移就业农村劳力14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累计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15.37亿元,惠及34275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投入资金620万元,完成农改超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36家,有效缓

87133269959335511127239371288944171420348191576455880400080001200016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元“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示意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解了城乡居民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义务教育不断巩固,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建

设进一步加强,

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逐步均等化。

“十一五”以来,政

府倾力为民办实事313件,基本得到落实,仅2009年和2010年两年,政府为民办实事就有200 件,民生投入近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7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88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2.6%和11.3%。

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按照“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三年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全市上下扎实工作,奋起赶超,主要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变化。

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9年,全市各项经济指标在

全省排位全部摆脱后三进入中三,部分指标达到前三。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全省倒数第一跃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全省第三重回第二;财政总收入由全省第四进到第三,增幅居全省第二。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全省工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国企改革、闲置用地清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等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

二是赶超后劲明显增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近两年来,全市共开工、在建、竣工亿元以上项目44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2个。积极向上争取并配合推进了一批能源、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32个项目列为省重点工程,占全省的1/5。中电投投资1000亿元的彭泽核电、国电投资40亿元的九江电厂四期、新增40万千瓦风电装机、投资30亿元的江西LNG天然气储配中心以及九景衢铁路、武九客专、池九城际、昌九高速拓宽改造、九江绕城高速、都昌至九江县高速等项目有序推进。相继引进中石化投资100亿元的油品质量升级、九钢投资100亿元的“以新代旧、综合利用”技改、投资100亿元的香港理文造纸、共晶公司投资80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中国化工集团投资80亿元的有机硅一体化、江铜投资50亿元铅锌冶炼、攀森公司投资50亿元的镍粒合金、巨石玻纤再投资47.3亿元玻纤新材料基地、旭阳雷迪再投资40亿元的硅片等一大批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工

业项目,形成了沿江六大工业板块及钢铁、有机硅、玻纤、电子信息、节能电器等产业集群,为我市赶超发展增添了后劲。

三是干部队伍精神面貌明显变化。通过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经济发展激励机制、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环境优化促进机制,各级干部精神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蔚然成风;通过“强工兴城”的实践,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各级干部的操作能力、破解难题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竞相赶超的浓厚氛围。

九江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2005年2010年

规划目标

2010年

实际完成较“十五”完成情况

生产总值(亿元)428.92 940 1032.06 年均增长13.7%,净增603.14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1173 2200 3169 年均增长12.4%,净增1996美元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16.8:50.1 :33.1 9:55:369.5:56.2:

34.3

财政总收入(亿元)

地方一级预算收入(亿元)39.81

22.45

83.61 116.7

71.07

年均增长24%,净增76.89亿元

年均增长25.9%,净增48.62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13.5 706.2 900.9 年均增长33.4%,净增687.4亿元

直接利用外资(亿美元) 3.23 6.5 6.65 年均增长15.5%,净增3.42亿美元

出口总额(亿美元) 1.18 3.6 12.1 年均增长67.5%,净增10.92亿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21.25 233.5 284.08 年均增长18.6%,净增162.83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6 103 103.18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20.9 30 31.87 净增10.9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35.89 40 39.36 净增3.47平方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8713 14000 15764 净增7051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269 5265 5588 净增2319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151.18 450 478.7 净增336.52亿元

工业化率(%)35.2 48 46.4 提高11.2个百分点电视人口覆盖率(%)93 99 97.6 提高4.6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50.4 52 54.92 提高4.52个百分点城市化率(%)37.6 50 46.5 提高8.9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4 4

恩格尔系数

城镇农村43

48

35

45

40.4 下降2.6个百分点

下降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7.95 8 7.5 下降0.45个千分点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1.21 下降20% 0.968 累计下降2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 8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 42.8

说明: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预计数按2009年末人口数和6.8:1的汇率测算。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赶超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积极因素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世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突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低碳绿色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发挥后发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给我市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招商引资带来了严峻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一方面,我国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也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稳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经济运行中的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我市的发展面对诸多风险挑

战。

——从我市情况看,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过五年来的努力,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集聚不断加快,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实施,尤其是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通过“强工兴城”的实践,各级干部的操作能力、破解难题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九江经济的注意力、支持力、承载力前所未有,全市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竞相赶超的深厚氛围,这些都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我市经济欠发达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比较粗放,产业集聚不快,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这些都是我市“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战略,进一步加大强工兴城力度,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赶超进位,争得九江应有地位。

第二节遵循的原则

——赶超发展。以强工兴城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实力,争得九江应有地位,实现赶超发展。

——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统筹发展。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形成“大九江”格局,加快县城和中心集镇发展,引导人口和经济向城镇集中。

——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着力加强公共服务和完善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市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节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九江争得应有地位,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具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GDP年均增长13%以上,总量达到2200亿元,人均GDP达到6400美元(汇率按6.8:1测算),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实现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300亿元,地方可用财力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600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9.5:56.2:34.3调整到6:58:36。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在“十二五”末工业化率达到51.4%,城镇化率达到54%,年均提高1和1.5个百分点。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创新型发展,研发(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480元和10450元,年均增长11%以上。就业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升,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每年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全方位、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耕地保有量稳定在442万亩,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0%,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全市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工业园区全部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规划完善园区雨污分流、污污分流管网;农村沼气池保有量达到32万户,森林覆盖率达到56%。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指标单位

2010年

实际完成

2015年

预期

年均增

长(%)

属性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1032.06 2200 13 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美元3169 6400 12.4 预期性财政总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116.7 300 20 预期性

亿元71.07 177 20 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360.6 1000 20 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1500 5000 27 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00.9 2750 25 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84.08 650 18 预期性出口总额亿美元12.1 30.1 20 预期性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6.65 11.8 10 预期性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比例% 9.5:56.2:

34.3

6:58:36 预期性工业化率% 46.4 51.4 5 预期性城镇化率% 42.52 50 7.5 预期性研发(R&D)经费占GDP比重% 0.72 1.5 0.78 预期性

社会民生全市总人口万人480 500 0.8 约束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5764 29480 11 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588 10450 11 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 2 4 预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8.5 5.5 预期性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2.5 94 约束性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 [ ] 预期性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12 0.1 约束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00.12 全覆盖[ ] 约束性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100 [5] 约束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15] 约束性

资源环境耕地保有量万亩442 442 约束性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0.43 0.52 约束性森林覆盖率% 54.7 56 [1.3]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亿立

方米0.4 0.49 4 约束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0 [ ] 预期性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

水质比重

% 100 95 -5 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15] 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

放量累计下降

化学需氧量吨72598.23 67661.55 -1.36

约束性二氧化硫吨93671.69 78309.53 -3.28

氨氮吨8848.36 7875.04 -2.2

氮氧化物吨88676.82 82469.44 -1.4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0 85 [5] 约束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42.8 80 [37.2] 约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绝对数为当年价格,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6.8:1的汇率折算;[ ]内为五年累计数;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分约束性指标待省里统一安排确定。

第三章加大强工力度,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十二五”时期,九江工业发展要突破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围绕“一核(核心城区)、两轴(昌九、沿江)”展开生产力布局。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集聚、企业做大、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以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有机结合,坚定不移地实施“强工”战略,着力推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工业实力显著增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中重要的临港重化工业基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

第一节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以现有龙头企业和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通过技改扩能、重组合作、追加投资、退城进园等方式,积极培育关联性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实现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资金和劳动密集型协调发展转变,由初中级产品向终端

2011年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两区’互动、强工兴城”工作重点,不因快速发展而自满,不因换届而分神,不因遇到困难而退缩,乘势而上,全力赶超,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测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56.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69亿元,增长 4.2%;第二产业增加值735.94亿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增加值618.55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12.78亿元,增长 11.7%。人均生产总值26464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5:56.2:34.3调整为8.6:58.6:32.8,第二产业的主导作用继续增强。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9.2%,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61.8亿元,增长 38.6%,增幅比2010年加快3.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03亿元,增长42.2%。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2.9%,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改善。全年税收收入140.39亿元,增长36.6%,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86.8%。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1%,其中食品类上涨12.1%,是带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6%。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为100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商业地产规划案例购物中心

投资建设商业综合体(购物广场)项目运作可行性报告 郑志刚 为项目运作实施(始终)提供切实可操作纲领性运营打算书,以指导整个项目运作,从而确保项目成功运作。 纲要编制统筹:纲要目录 第一章项目名称……………………………………………………… 第二章项目定位与经营治理模式构想……………………………… 一、项目定位讲明………………………………………………………… 1、经营业态定位………………………………………………………… 2、经营业种与经营商品定位…………………………………………… 3、竞争策略定位………………………………………………………… 二、经营治理模式构想…………………………………………………… 三、经营治理理念简述……………………………………………………

四、经营信条要素…………………………………………………………第三章项目经营规划与经营特色构想……………………………… 一、总体规划思路与经营特色体现……………………………………… 二、一楼经营规划简析…………………………………………………… 三、二楼经营规划简析…………………………………………………… 四、三楼经营规划简析……………………………………………………第四章项目前期运营程序打算……………………………………… 一、市场广告推广策略………………………………………………… 二、专业人才招聘、培训打算………………………………………… 三、组建运作机构………………………………………………………第五章项目招商工作安排与作业程序…………………………… 一、招商差不多政策……………………………………………………… 二、招商品牌基础档案的建立………………………………………… 三、招商宣传资料编制(略)………………………………………… 四、招商工作打算作业进度安排………………………………………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八里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驻市有关单位:《“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已经2016年11月21日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2月22日

“智慧九江”总体规划纲要(2016-2020年) (1) 前言 (5) 一、规划背景 (6) (一)发展现状。 (6) 1.基础网络建设稳步提升。 (6) 2.信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6) 3.公共管理应用不断推进。 (7) 4.公共服务能力逐渐增强。 (8) 5.产业融合创新逐步加快。 (8) (二)存在问题。 (9) 1.大数据发展的基础有待夯实。 (9) 2.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有待提升。 (9) 3.集约化建设的机制有待完善。 (10) (三)面临形势。 (10) 1.技术创新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10) 2.宏观政策环境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11) 3.区域经济发展为“智慧九江”建设带来了重要契机。 (11) 4.“五大九江”战略目标为“智慧九江”建设提供了内生驱动。 (11) 二、基本要求 (12) (一)指导思想。 (12) (二)基本原则。 (12) (1)统一规划,分步推进。 (13)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13) (3)整合资源,协作共享。 (13)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13) (三)发展目标。 (13) 三、主要任务 (16) (一)建设智慧营商应用体系,树立“开明开放九江”形象。 (16) 1.打造精准招商服务体系。 (16) 2.提升口岸整体通关效率。 (16)

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论文报告江西省各市综合经济实力分析评估 -基于因子分析法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学 姓名:倪超苗 学号:20122104013 指导老师:殷溪源 日期:2015年11月

目录 序言 (3) 1问题的提出 (3) 2理论基础.................. (3) 2.1方法的选用 (3) 2.2因子分析法的简介 (4) 2.2.1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 (4) 2.2.2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4) 3江西省各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分析 (5)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 3.2 因子分析的适宜性检验 (7) 3.3确定提取的公因子数 (8) 3.4 求因子载荷阵并确定各因子的性质 (9) 3.5 各公共因子的得分以及赋权 (12) 3.6 因子的地区排名 (14) 4 结果评价与分析 (15) 5 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摘要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在力及其在国内 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城市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对推动地市社 会经济有序、均衡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因子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地市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且各地市社会发 展水平差异较大,内部发展不均衡。所以,各地市要在大力发展经济分 析法对江西省各地市的社会发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采 取措施提高本市社会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发展水平;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Abstract:Urb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is refers to the city with all the strength, potential force, and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ocie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order, balanced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se factor show 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around the city closely relat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differences around the city, inter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So, every city to develop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jiangxi province around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social hair,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target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eventually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jiangxi province.

九江市经济调查报告

关于2011—2012九江市经济发展情 况调研报告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国商(6)班颜笑

目录 一、九江市概况〃〃〃〃〃〃〃〃〃〃〃〃〃〃〃〃〃〃〃〃〃〃〃〃〃〃〃〃〃〃〃〃〃〃〃〃〃〃3 二、九江市经济发展历程〃〃〃〃〃〃〃〃〃〃〃〃〃〃〃〃〃〃〃〃〃〃〃〃〃〃〃〃〃〃4 三、九江市近些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绩〃〃〃〃〃〃〃〃〃〃〃〃〃〃〃〃〃〃5 四、九江市人均生活水平以及社会保障〃〃〃〃〃〃〃〃〃〃〃〃〃〃〃〃〃〃6 五、九江市经济与周边城市经济比较〃〃〃〃〃〃〃〃〃〃〃〃〃〃〃〃〃〃〃〃7 六、九江市贸易的发展情况〃〃〃〃〃〃〃〃〃〃〃〃〃〃〃〃〃〃〃〃〃〃〃〃〃〃〃〃8 七、九江市经济发展中各产业的发展现状〃〃〃〃〃〃〃〃〃〃〃〃〃〃〃〃10 八、对九江市三大产业的未来发展的评估〃〃〃〃〃〃〃〃〃〃〃〃〃〃〃〃10 九、九江市开放性的发展情况〃〃〃〃〃〃〃〃〃〃〃〃〃〃〃〃〃〃〃〃〃〃〃〃11 十、九江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11十一、九江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11

一、九江市概况 九江市地理位置 地处江西北部大京九铁路与万里长江交汇点上。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882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3%。而九江市的常驻人口达到469万人。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九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九江市的水能资源丰富,除去中国第一大江——长江之外,它还临近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九江市自然环境 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和风云变幻的历史文明,使九江拥有众多特色鲜明的风景名胜。庐山为中国唯一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景观”。以庐山为中心的风景区是京九沿线最大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全区大小景点共300多处,系全国4个重点名胜区之一。 九江市人文环境 九江市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在这块土地上,流传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墨宝。九江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土家园;又是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的故里。宋代我国四大书院的白鹿洞书院就在九江。这所有纲领,有校规,有秩序的高等学府,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靖节之土,有用之才,流风余绪,泽及明清。 九江市的自然资源 九江市不仅仅地理位置与环境资源优越,它的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有铜、钨、锡、锑、黄金、萤石等51种,其中锑、锡、萤石、黄金储量居全省之首,铜居第二,钨居第三;其他如石灰石、砂、石英砂、大理石、花岗石、瓷土等建筑材料开发潜力很大。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修水、武宁两县。全市活力木蓄积总量1680万立方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37种。森林覆盖率43%左右。九江水系完整。地表水资源13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42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3万千瓦。

九江市(市辖区)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九江市(市辖区)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洞察报告2019 版

报告导读 本报告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九江市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九江市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九江市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数据洞察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九江市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九江市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 (1) 第二节九江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九江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三、九江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信息传输、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计 (3) 四、九江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九江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5 七、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5 八、九江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信息传输、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九江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九江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论文报告 省各市综合经济实力分析评估 -基于因子分析法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学 姓名:倪超苗 学号: 指导老师:殷溪源 日期:2015年11月

目录 序言 (1) 1问题的提出 (3) 2理论基础 .. (3) 2.1方法的选用 (3) 2.2因子分析法的简介 (4) 2.2.1 因子分析数学模型 (4) 2.2.2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4) 3省各城市社会发展水平分析 (5)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 3.2 因子分析的适宜性检验 (7) 3.3确定提取的公因子数 (8) 3.4 求因子载荷阵并确定各因子的性质 (9) 3.5 各公共因子的得分以及赋权 (12) 3.6 因子的地区排名 (14) 4结果评价与分析 (15) 5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摘要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在力及其在国外 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城市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对推动地市社会 经济有序、均衡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因子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各地市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且各地市社会发 展水平差异较大,部发展不均衡。所以,各地市要在大力发展经济分析 法对省各地市的社会发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提高本市社会发展水平,最终实现省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发展水平;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Abstract:Urb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ength is refers to the city with all the strength, potential force, and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ocie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order, balanced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se factor show leve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around the city closely relate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differences around the city, inter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So, every city to develop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jiangxi province around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social hair,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target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eventually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jiangxi province. Key words:social development; factor analysi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九江信华城市广场商业地产项目招商营销方案

九江信华城市广场 商业地产项目招商 营销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九江信华城市广场 招商营销文书 第一部分*****(项目名)广场市场调查初步分析报告

一、*****(项目名)广场与*****(地区名)市其它同类型市场的对比性分析 *****(项目名)广场位于****(地理位置)卧龙山路与蔡新路交汇处,占地面积约70亩,规划建筑面积8 万多平方米。整体区域属****(地理位置)旧的商业地带, 已有20 多年的商业历史。根据*****(地区名)市的城市规划,本项目属于旧城区改造工程,规划设计为****(地理位置)新的中心商业地带。 (一)地块分析 1、整体地形呈方形,四条道路交汇而成, 易于规划设计。 2、北至*****(地区名)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田家庵区, 南通古城寿都凤台,西达八公山风景区的必 经之地。 3、周边银行、交通、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成熟, 配套齐全。 4、****(地理位置)中心区域,人口集中,流量大。 5、*****(地区名)集中的煤矿区。 6、商业基础坚实, 氛围浓厚。 (二)同类产品分析 12 2020 年4 月19 日

围绕*****(项目名)广场周边已形成几条特色街: 1、澳门商业街与香港街历史同等,属于老的商业街,商业品种主要以服装、鞋类为主, 人气较旺。 2、床上用品一条街, 整条街一百米长, 主要客户对象为附近居民和周边县镇批发客户及单位团购。 3、家具一条街, 已建成六年,初具规模。 4、其它零星商业街主要经营服装、鞋类、五金、百货类, 分散范围较大。 5、长江商贸新区,主要经营建材、服装、鞋类、百货等用品, 实力较强、操作手段较先进,是新香港街主要竞争对 手。 (三)消费群体分析 1、固有商户群 *****(项目名)广场三个单元,商户152 户,主要经营服装类商品,档次以低档为主,绝大部分经商数十年, 收入稳定且较高。购买用途主要是自己经营或租赁经营。 2、周边散户群 澳门街、床上用品一条街、家具一条街等经营户, 经营品种、规格比*****(项目名)广场相对高档, 收入 较高, 是*****(项目名)广场主要的目标客户。 12 2020 年4 月19 日

九江兴城战略

对九江强工兴城战略的认识

九江“强工兴城”战略的认识 摘要: 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九江市作为重要的沿江开放开发区域,乘此东风,提出了建设“强工兴城”的宏伟战略。从强工兴城战略提出至今已经过了六年时间,这六年来强工兴城战略已经给九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这个强工兴城战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又给九江带来的具体变化又是什么,这些许多人都并不知晓,这便是本文选题的背景和具体原因。本文在结构上共分六个部分。分别从九江强工兴城战略的背景,概念界定和发展优势,成就,不足方向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来认识九江市的强工兴城战略,最后对如何做大做强强工兴城战略为九江带来更大利益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强工兴城战略;产业政策建议; 正文 一提出强工兴城战略的背景 二九江强工兴城战略的概念界定和发展优势 三九江市强工兴城战略在过去几年中所获得成就 四问题分析,找出九江市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政策方面的不足 五通过对问题分析提出政策性建议和对策 六结论与展望 一提出强工兴城战略的背景 九江古称浔阳、柴桑,是江西省三大城市之一。境内京九铁路、合九铁路、铜九铁路等铁路线贯通。她左邻鄱阳湖右连洞庭水,京九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在这里构成了中国南北、东西交流的轴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著名旅游城市。长江边上的九江交通便利,铁路、

公路、水运、民航齐全。市区非农人口(浔阳区、庐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65万。虽然九江在交通,劳动力方面都有着丰厚的资源,但在2009年之前九江经济却十分落后,九江经济虽然起步较早,但底子薄、基础弱、总量小、发展速度较慢。九江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化率偏低。统计数据显示,于此同时,九江08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滑到了谷底: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省倒数第一,财政收入、工业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落入全省后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层次不断提高、转移方式不断创新等特征,转移过程中又呈现出整体迁移化、产业集聚化、区域内部化等趋势。中西部地区将取代沿海地区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新的目的地。在国际产业大转移的同时,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产业全球竞争优势的急剧下滑,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资源型产业正在迅速向内地转移。为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强九江经济的建设,让九江让人民早日早日过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幸福生活,2009年1月的九江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以来,会议中提出的“两区’(城区、园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的精神,争取实现三年财政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战略思路和奋斗目标。 二九江强工兴城战略的概念界定和发展优势 概念: 九江强工兴城战略是指2009年1月的九江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会议中提出的‘“两区’(城区、园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的精神,争取实现三年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战略思路和奋斗目标。 发展优势: 1 九江的工业基础比较好 九江是江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同时是江西省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九江属于老工业城市,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解放前,九江就有火柴厂、肥皂厂、电灯公司、九棉一厂前身的久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利丰面粉有限公司、机器修理行等民族工业企业。这期间,江西省的第一家轮船公司、第一家电厂,第一家机器工厂、第一条铁路相继在九江落户发展。解放后,九江是江西省的国家大项目重点投放地之一,九江的重工业在全省名列前茅。改革开放以后,九江市的工业发展更为快速,形成了一大批支柱企业,其中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九江针织集团、九江市机械电子集团公司、九江发电厂等企业最为突出,并由此带动了九江石油化工产业、纺织服装产业、机械制造业、电力能源产业等行区位优势明显 2 区位优势明显

九江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九江市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优势:(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为庐山旅游圈的进一步深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共同构造了九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九江市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九江毗邻省会南昌,(三)九江是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交汇点,庐山、石钟山是“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峡----黄山”这两条国家重,九江与周边,这使九江旅游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SWOT分析: 优势:(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开发潜力大。其中,尤以庐山为最优。庐山周边如秀峰、三叠泉、石门涧等景点开发潜力大,为庐山旅游圈的进一步深化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而市内其他的景点,包括石钟山、星子、浔阳古城、庐山西海等,共同构造了九江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二)优越的区位条件。从大方向来看,九江市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居于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大城市经济圈的交会点,为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具有经济交流中转城市的战略地位。从省内来看,九江毗邻省会南昌,已开通了城际铁路,可以充分利用南昌的交通与经济优势。 (三)九江是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交汇点。庐山、石钟山是“南昌---九江----景德镇”、“三峡----黄山”这两条国家重点旅游线路的景点。九江与周边,例如黄山、景德镇、井冈山等景点景区相互联合,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又各有特色,这使九江旅游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四)九江各级政府和人民对于发展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九江学院的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劣势: (一)九江经济欠发达,无法为旅游业提供过多支持(如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且影响九江的招商引资。 (二)九江境内景点数量多,但是主要知名景点分布较分散。例如庐山与庐山西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九江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九江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摘要]:本文讲述了九江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变迁,从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到交通区位的分析,研究城市发展的动力,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在九江城市发展现状和国家制定的指导方向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九江山地特点及区位优势,提出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将其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以自然、人文为魅力的旅游城市。 [关键词]:发展;自然条件;交通;中心城市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jiujiang city, analysis from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natural resources to its traffic, to study the driving force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development of it. on the basis of jiujiang city status and the state of the guiding direction, considering the mountain characteristics and location advantages, put forward a realistic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built it into an important economic cente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central region ,and natural as well as cultural attractive tourist cities. key words: development;natural conditions;traffic;central city 中图分类号: 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