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调查报告

——石磊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人生追求也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乃至将来的发展状况,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出生,他们是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其间有过西方开放化生活观念的传入,和我国80--90年代大学生的几次思潮运动,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又是在传统的品德教育下进行的,这样的社会氛围必定会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大学时期正是思想成型的一个阶段,大部分人还没有特别成熟的人生追求如果能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加以分析引导,为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的话,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人生追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和整体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追求,而人生追求的整体一致性又能从侧面说明一个大的社会环境的状况,纵观各个时期青年的人生追求,不难发现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个时期的烙印,五四时期的新民主运动,文革时期的红色浪潮等等,我们也不难看出社会思想形态的转变和大学生是息息相关的,五四运动首先是北京大学发起,文革时期的运动大学生也扮演着主要参与者,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类举了,而80后出生的大学生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父母大多经历过文革和中国的一段极困难时期,他们大多都没有接受过多少太多的教育,对新生事物往往存在着抵触,即使是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由于早先传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保留了中国保守的思想模式使得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相对传统,可在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飞快发展和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人传统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走在时尚前言的年青人)这样的矛盾使子女和父母,学生和老师之间出现了无法逾越的代沟.还有人戏称:这是一个一切向钱看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风气导致我们的周围总是存在着各种诱惑和不正确的生活态度.这个复杂杂且充满矛盾的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呢?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是希望找到一分不错的工作,追求生活上的舒适享受,过一种安逸的生活。

日益残酷的今日,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已经不在满足于单纯的精神追求了,更多对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向往占据了他们为生活定义的大部分空间,在大学中经常听到有人在说生活很无聊,而比起上个世纪甚至更早的大学生来,这一代大学生的生活水平要高出很多,他们的业余生活也是相当的丰富,可是以前的大学生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却能感到生活的很充实,这主要原因是那时侯的人想的很单纯他们对精神的追求要高于物质,一个人可以为了一个无法触摸的理想不息奋斗,而我们的大学校园中还有多少这样的人呢?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结果就会很明朗了,当然我们不是要大学生都要去当思想家,一个民族有那么几个能够真正思考的人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如果当代的大学生连最起码的人生追求都没有认真考虑过,那是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呢?

当今大学生的人生观趋向于生活化物质化了,这样的变化和外来思想的传入是分不开的,例如以前西方的嘻皮士和现在的雅皮士还有风靡一时的哈韩哈日,大学生已经把追求快乐放到了生活的首位,.如果说上个世纪是一个追求精神归属的时代那么这个世纪一定是一个快乐至上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定义已经和上一代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去追求所谓的崇高的理想,能够充分的享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由此我们也就能找到为什么大学中的学术研究也变的非常浮躁的原因了.这样的生活态度是无可厚非的,谁都没有权利去否定他,作为一个正常人谁都想过上快乐的生活,而快乐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可见对物质的追求还是占有很大比例的。而对于贫穷的精神追求就没有多少人去理会了,如果盲目的去追求快乐而没有精神的依托,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是否会让人变的颓废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呢?当然这只是个猜想,具体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很多大学生却不单纯的把物质放到第一位而表现出了对人文的关怀,这些学生中有很多人都对自己的兴趣投入了相当的热情。他们都有着一个特点,就是有着老一辈大学生从没有过的思想深度,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无论是对尼采酒神哲学的了解还有对黑格尔哲学的认知都让人

惊讶,其中有很多人对生命的看法甚至表现出了终极的关注,当然他们所想的问题可能也只是片面的理解,但是他们的执卓是不是值得提倡呢?对他们关注的更重要原因是现在的人文思

想已经快要沦为阑尾而一个民族的发展如果失去了思想的引导这样的民族最终会变成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野蛮的民族落后的民族,而现在有人能够站出来甘愿贫穷,这就是好的。当然这些人只是大学中找到了人生追求的一个小群体,有很多人都在大学中默默的做着他们认为很值得去做且热爱的事情。如果他们能够坚持的话我想一定会成功的,正如时下所流行的一句话一样:坚持决定一切!!

这一代也许真是人们所说的迷茫的一代,回到开篇的话题这样的结果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生活差距的日益拉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有人去追求目前无法实现的东西通常会被别人当作笑料,这也是这个时代最可悲的地方,不象过去,如果你想搞革命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拿起一把铁锹站到革命队伍里没有人会说他什么,而另一部分敢于承担起理想的人是勇敢,是值得鼓励的,对于构成社会整体结构重要部分的青年人来说,他们的人生追求直接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希望,也许有人觉的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词了,我们的青年向来都是把个人和整体分开的。产生这样的现象和大学的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当然不能把这个大帽子一下扣下去,这和整个大的社会环境是也分不开的,现在一个大学生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在这样紧迫的形式下我们的教育慌了学生慌了,他们不可能在心平气和的去分析自身的问题,这样算是识实务还是鼠目寸光?这里就不去评说了。这样的结果和中国传统意义的教育背景是分不开的,在我们的四书五经里可以看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只是为了单纯的追求就业率的提高,而学生的学习也是带有绝对的功利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也许是会工作的人,但是是一个真正热爱工作的人吗?我们的看似先进的教育,是否只是塌着传统的脚印走着时代的节奏呢?西方国家的先进是无庸质疑的,他们引导式的教育模式是否也应该值的学习?以前我们经常听到西方学生为了一个小的愿望,为了一个爱好会放弃优越的条件而投入到艰苦的生活,有人会说老外真傻,老外真的傻吗?还是我们太实际了,而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使大学教育忽视了

比教育本身更重要的引导作用呢?一个朋友和我说,以前在日本,日本老师常会问学生:“想吃苹果到哪里去?”学生们会干脆的回答:“到中国去”结果日本人也真的打过来了。而我们的老师也在问着“想吃苹果到哪里去”,学生也会干脆的回答“到树上去摘”记过我们也确实被“摘”了。可见教育的引导作用产了了这样大的效果。一直在讲教育多元化,可是只是让教育跟着需求走,只是为了单纯的就业,这样的教育能够多元化吗?现在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够重新的去找教育的走向,他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吗?能够使教育更为有意义吗?所有的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眼前,谈论教育不在是一个潮流,更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基本状况

(一)人生态度由消极埋怨转向求实进取

随着时间的飞逝,历史的车轮已将我们带入了新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变革,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尤其是社会方式、价值观念的涌入,撞击着学生们的心灵,影响着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学生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彷徨、失落、困惑到逐渐稳定、…反思?、追求…奋斗?的过程。”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等学府,自然也被引入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学生毕业后参与着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迫使学生们以各种正当或非正当的手段去推销自己,但不管手段如何,市场毕竟大浪淘沙,“真才实学”才是人才竞争中最重要的砝码。在每年的供需见面会上,学生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需要人才的单位很多,只是自己条件达不到”或“所学的知识有限,实际能力差”。现实撞击着学生们从苦恼和困惑中警醒,迫使他们不得不理智地面对现实,分析形势,,进行判断,作出抉择。在金钱与知识的选择上,逐渐出现了由前者向后者倾斜的趋势。当高科技作为社会发展的导向时,学生们不再怀疑读书的必要性和埋头苦读的价值了,对生活的态度自然由以前的冷漠、混世转向了积极进取,在2000年的调查问卷中,赞成“知识就是力量”的学生只占53.7%,而在2003年则上升到68.5%。这表明了学生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

树立起一个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虽然这种人生态度多少带有一些自我的色彩,但毕竟是一种进步,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可供挖掘和激发的因素。

(二)人生追求由浪漫转向务实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加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轨迹,重新鉴定他们曾经倾心热衷追求的那个“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在自我审视,自我评价以及不断深入社会的实践中,学生们逐渐明白一个道理,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他的任何努力和追求都离不开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包括在竞争中也离不开朋友的安慰与鼓励,所以,在现实社会中,他们渴望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生价值选择的问题上,他们也深刻认识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奉献与索取应该统一起来。这一认识,既克服了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片面性,又否定了只讲奉献的错误倾向。在2000年的调查问卷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赞成“二者兼顾”的占56.1%,赞成“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占27.7%,赞成“宁愿自己吃亏,不损人利己”的占16.3%。到2003年上述几项的百分比分别为59.8%、31.2%、10.8%。但是,在具体生活方面,学生们又表现得很实际,在2000年,学生把课余时间进行打工看成是“增强自主意识”,“充实生活,自我完善”。而到了2003年,学生们则把它看成是“检查锻炼自己适应生活的能力”和“为今后就业寻找更多的机会”。在职业选择和工作单位的选择上,学生们比较注重的几个条件分别是“工资住房待遇”、“专业对口”、“工作稳定”。其他依次是“工作轻松”、“城市”等。这说明学生考虑问题越来越现实,功利目的越来越强。但与此同时,学生们的追求又有着非常理想的一面,在对幸福的追求的依次排列中,2003年的调查显示,32%的学生认为“事业的成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40%的学生认为“有一个温暖的家”,30%的学生则认为是“身体健康”,其他依次是“有知心朋友”,“有权有职”。这些问题和现象充分说明学生们一方面在追求自我生活的独立,另一方面在面对现实的残酷,又特别希望能在社会交往中找到亲情,

找到温暖。因此,他们积极参与实践,努力寻找自我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从浪漫走向现实。

(三)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但对竞争的理解有偏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上学校正面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在“竞争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这两项调查中,2000年的百分比分别为48.4%和51.6%;2003年为79.6%和20.4%。这样的竞争观念将对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学生的主观愿望讲,在竞争中希望有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即平等、协作的竞争关系,但是,这种观念尚未真正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指针,一旦碰到具体的利益冲突,他们便不能很好地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往往走向极端。这在评“优秀生”,“优秀学生干部”时,甚至在对待一些好的机会,如是考公务员和参加供需见面,学生们都不顾一切或牺牲四年的学友之情,而采取一切非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学生们渴望参与竞争,但尚未学会竞争,在他们心目中,对竞争的理解是狭隘的,还没有一个正确的竞争原则,极易走极端。

二、对策及建议

(一)克服短期行为

从商品经济深入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些人认为社会的重点更应该放在经济上,而思想教育工作就只是软任务了;另一些人则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必然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那么思想教育就不必再有了。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尽管中央一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重表不重里;重上不重下;重量不重质。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短期行为。首先,通过日常思想教育(德育课),矫正学生的短视,使学生更加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以便将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其次,通过上级部门的正确导向和重视,使教职员工特别是德育课教师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有用武之地;最后,进一步把《教师法》贯彻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对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给予保证,以免

教师因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而走上“自救”的道路。

(二)加强理论研究,实行科研、教材、教学齐步走

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有不少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但理论的研究却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不断发展,然而在变化迅速的社会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问题,新出现的东西与传统不符,甚至是“离经叛道”,这时,理论的研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主要表现在它的深刻性不够,先导性不够,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理论滞后于现实的变化。当前,大学生的追求、向往、思想信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都在多角度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具体表现在他们的社会观、成人观、幸福观、公私观、审美观和婚恋观等方面,因此,必须从调查——分析——综合演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研究当前学生思想的变化和变化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的人生理论化为人生实践的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科研、教学、教材一齐抓,科研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材是前提,有效的教学是保证,三者缺一不可。

(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关系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审查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问题,我们今天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价值观上讲,就是要求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的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市场经济已融入社会主义经济里,他拓展了人生价值教育的内容,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增进新知识,新观念,如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商品意识、效率意识、迎新意识、服务意识以及信誉意识等,因此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及竞争主体的复杂化,主体化趋势的发展,必然导致价值观多元化的倾向。在这一背景下,学生这一敏感的社会群体,迅速地从观念到行为适应了这种历史性的变革。他们对实现自我价值目标及途径有自己的主张。他们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而坚信“人挪活,树挪死”。你追求精神,我追求物质;你崇尚人格,我喜爱金钱。这些变化是客

观存在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进行引导教育。首先,清除市场经济价值观中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其次,是利用市场经济价值观中的一些中性观念,变不利为有利的教育因素,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如用“功利”意识培养学生的商品意识和现代意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去消除“公利”容易产生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鼓励学生培养对事业的成就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明白人的成就与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责任感。

(四)把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作为辅助手段

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着眼于人的身心健康,目的在于让人们了解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现象,消除困扰,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和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虽然不能等同,但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只不过教育的角度有差别,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是基础层次的,但只有排除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之后才能形成崇高的思想品德,而心理障碍的消除往往使思想教育问题迎刃而解。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又有利于个人心理健康。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体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很多思想问题,首先是来自心理或生理的,其次是来自家庭、学校、传统或社会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初步表现是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调适,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影响生活和学习。但这项工作不是思想工作所能全部包容和解决的,必须利用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使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综上所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他们的思想状况及人生价值观决定着未来国家发展的方向。因此,对学生思想状况了解认识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人生价值观,是学校教育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

胡君泽于12月7日在广东为大学生作了一场题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的精彩报告会。

报告总共分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胡泽君用详细的例子和可信的数据从多方面说明了我们省的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形势很好。在第二部分中她提出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建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意义和具体工作情况,特别提到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报告的第三部分,胡泽君提出了对同学们的希望——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她指出,大学生必须要有理想,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能力,报效祖国;要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以上内容摘自学校新闻,看完这则新闻,我的心像似被冲破堤坝的湖泊,猛地涌现许多感想:我再一次看了看题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立志成才”我想应该是“树立志愿,成为人才”的意思。“立志”是方法;“成才”是过程;“报效祖国”是目的。我们读过很多书,知道报效国家是实现人生价值一个高尚的境界,而我也坚信这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境界。从地盘工人到企业领袖,每一个奋斗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人,都渴望一份成功,一份属于自己的成功,或者说是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和谐的,这实际上已经“报效祖国”了,不是吗?但问题就在于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要自力更生,即使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号称接受高等教育,各方面综合素质高的我们,在大学四年又是怎样度过的呢?面对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式,如果我们连自己养自己的能力都不具备,报效祖国从何谈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就更是空话了!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胡泽君同志指出,大学生必须要有理想,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能力,报效祖国;要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志存高远

我们要志存高远,的确如此,但是面对远大的理想,在准备出发的时候我们竟不知道背上的行囊应该装些什么;匆匆出发了,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再次迷惘,我们不知道这条路为什么如此难行,前方还有多少高山和远水,我们胆怯了;硬着头皮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终点,却发现,这原来不是我们想到的地方。于是,有的人绝望了,有的人则选择了再次起航。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志存高远”一词出于三国的诸葛亮先生,原文是这样写的“夫志当

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先人其实早已点明追求远大理想的必备条件:

首先是“慕先贤”。敬慕先贤并非只是口头上或者形式上的敬慕,如果真的是对“先贤”有敬慕之意,我想最好的表现形式是拜读其文章书籍,了解其精神,感会其思想意境,将其中的适合自己的,令自己心弦为之一振的部分提炼出来,消化并为己所用。歌德有一句明言说的很好“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所以我以为,要志存高远,第一步应该多读好书。而什么才谓之好书,可以上网搜索,很多成功人士都会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当然,对于本科学生,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足的,有的甚至是被社会淘汰掉的东西,所以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延,也可以借助浩瀚的书海来帮忙。

“绝情欲”这三个字我思量了许久,如果解释为“断绝情欲”似乎与现代社会不相符。我觉得“绝情欲”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理解为控制个人情绪及感情,正确对待爱情及外部诱惑吧。“弃凝滞”抛弃拖沓懒惰的习惯;优秀是一种习惯,同样,垃圾也是一种习惯。现代人喜欢比喻那些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人为“垃圾”。人最难改的是习惯,所以请记住,不要让“垃圾”成为自己的习惯。“忍屈伸”做人能屈能伸。这道理许多人都清楚明白,可是要做到却很难。因为往往当局者迷,当你置身一个事件中,你就很难正确的作出判断,而“屈伸”的度若把握不好则会沦为“胆小鬼”或“自大狂”。要做到能屈能伸,我觉得应该锻炼自己开阔的心胸同时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去细碎”,我想古人的意思应该是“不拘小节”吧。在这里我把它理解为不要被细小的事件影响自己的情绪,不要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广咨问”广泛的向他人咨询学习,集思广益。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每个朋友都有你学习的地方,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啊。“除嫌吝”不要随便嫌弃他人,不要过于吝啬。这点很重要,现在许多大学生动不动就看不起别人,总觉得自己很优越,或者吝啬于金钱,吝啬于感情投入。这些归结一句话是“严于人而宽于己”,对别人要求苛刻,对自己则总有理由原谅自己的某些行为。

所以说如果不想“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就要好好思量自己能做到那些了。看来光要“志存高远”就不简单啊!

树立“三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何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关于“三观”的阐述我想应该有厚厚的一本书吧。可是真正认真看过,了解过的人有多少?大学的老师又有多少是认真系统的教育过他们的学生?或者说,有多少大学老师能明确的告诉他的学生,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什么?而这“三观”是影响我们人身价值取向,判断事物对错等等重大决策的内心衡量标准。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东西很少人在意过呢?胡泽敏同志,您能告诉我吗?

l

有能力

“要有能力,报效祖国”要有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目的。那么能力是什么?有资料表示能力与大脑的机能有关,它主要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可见,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而动手能力是许多大学生所欠缺的。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动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是源于人最原始的“趋易避难”的本性吧,很多时候动手做一些事情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或者其他的付出。所以很多同学选择不做或者少做。有的时候我们愿意花时间去看书去学习知识,并且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经过时间的积累,社会的发展,这句话已经不完全正确了,我觉得如果知识不转化成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的动力或者支持载体的话,那么知识就只是知识,它很难产生力量。同样的道理,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就必须去实践。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有几个方面的能力是应该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融汇不同知识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与人相处能力、短时间思维转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暗示及安慰能力。

l

要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五十度年来的巨大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中国不再是备受列强欺凌的国家,而已经成为全世界刮目相看的独立自主的东方大国;中国不再是积弱积贫的落后国家,而已经发展成为即将进入小康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大步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世界永远是在向前发展,中国也在发展,同样,中国人也在发展。要把个人追求与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听起来好想有点虚,有点远。有的同学说“我的追求就是找到稳定的工作,民族命运我没多想”其实再想细一点,如果你能找到稳定的工作,那么中国就少一个失业人员,如果你的稳定的工作能够让你的家庭安定温饱,那么中国就多了一个接近小康的家庭。如果由于你稳定的工作带动身边的5个朋友也找到稳定的工作,那么中国又少了5个失业人员。如果此类推,失业大军会逐渐减少,这和民族命运也是切实相关的啊。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这么多如果。所以我想最简单的事情是不给国家增添负担,那就是毕业那年,不要因为找不到出路而加入失业大军。

大学生必须要有理想,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有能力,报效祖国;要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确蕴涵着对当代大学生多少的冀望啊!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员,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更应该修身立命,志存高远!在讯息万变的社会,在总多学子迷惘不定的时代,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应该坚持不懈的学习,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竞争力!“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我们应该以最佳的状态,面对时代的挑战,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只要我们有信念,我坚信终于一天我们都能够破茧而出,拥抱阳光!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进一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运用邓小平理论,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流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故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大多生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的年代中。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学校多年教育下,健康成长。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少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已成为今天在校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而他们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表率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的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

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

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梦寐以求的是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都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发生动摇,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

(二)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

(四)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

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必须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

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此外,学校党团组织还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心,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

体主义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使他们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主义伦理准则和法规

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通过这些教育,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青年的自我价值。

(四)宣传先进典型,进行共同理想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我们应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梁强、李素丽、秦文贵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

我们还要注意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因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故我们要注意发挥高校政工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要注重以大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的先进行为教育、带动广大青年学生。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关系,既要宣传先进的思想道德,又要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这样才能团结教育大多数。例如对大多数学生讲爱国主义,就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就容易沟通思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再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只能是少数先进分子的自觉行为,就不能作为对一般青年学生的必须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松正面教育,正面教育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好。

(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成由节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同时,艰苦奋斗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

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精神。当前,有人把改革开放与艰苦奋斗相对立起来,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与此同时,在一些人中间讲排场、比阔气、高消费等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盛行;加之挥霍国家财产等腐败现象蔓延,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正确认识。

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艰苦奋斗精神被淡忘,重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艰苦奋斗教育的力度不够,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还特别指出,“艰苦创业”的教育这些年进行得太少,这一指示切中要害。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使青年学生鄙视那些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挥霍公产、奢侈浪费的人和事。

艰苦奋斗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如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地区、落后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访贫问苦的活动,进行科技文化服务,参加抢险救灾,以及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一份爱心等都是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教育方法,可以使大学生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差距,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六)坚持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对青年学生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坚持通过宣传教育,灌输正确的思想,要坚持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除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外,还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以及民主法制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既应强调外部教育也要注重自我教育;为使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还应针对青年喜欢参与性、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象、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讲演

比赛、辨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除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优化育人环境;此外,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青春!

关于"当代青年价值观"的调研报告<>

软件学院:付初良李经亮范志都

一,调查与思考

根据一项有关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政治价值观,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其利益价值取向是"高效,公正,互利";其主要价值追求是"敏锐,乐观且理智地把握成才与择";其消费价值观是"求新,求变,求质量";但其价值行为表现是"身心失范以更复杂的方式表现出来".在金钱观上认同"金钱是生存资本,也是生活目标"与"富裕才是美德".在生存观上认为"物质至上与拜金主义不是批判性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生存哲学";在成就上认为"比尔.盖茨是人生的成功典范";在物质观上"名牌产品是青年一代是为之疯狂的物质清单";在人生处境上"由于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上述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我国青年价值观的状况.反映了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多样化,个性化,体现自我追求,社会责任感比较淡薄,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较多地关注自身发展和自我需要,较少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他们常处于欲望与情绪的边缘状态,但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力求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他们选择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空间,追求享乐生活,但这种逃避无法彻底,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边缘主义"价值观,这种边缘主义价值观既是青年处于"文化场"上非主流地位的反映,由于注重自我感觉,在人生处境上受到感性的主宰,容易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中.

我们认为,对我国价值观的研究和教育,应认识到青年价值观的多元性,多层次与多维性.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诸如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多学科的方法相统一,以保证了对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深入性.我们要从多纬度科学审视当代我国青年的价值观,要强调对青年价值观的全面性探究.要以科学价值观为根据,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价值判断,我们应提出"青年价值建构"的追究思路,这对高校进行价值观教育具有先验的指导性意义,使价值观教育更完善更具有主动性与前瞻性.这样就有利于开启了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视角,并对于当下中国的"以德治国"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

二,审视与评判

当代青年,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具有两面性,要正确地给以定位和评价.一方面,青年的青春活力中具有开放,创新,先锋和蓬勃的一面,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意味着未来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发展前景,是一个社会生机勃勃的象征和动力,是社会生产

力不断发展的不竭源泉;当青年带着一颗骚动的青春的心进入社会,如果将这种动力用得恰如其分,那么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将带着"前沿文化",给社会注入活力,对社会主流文化加以"反哺".另一方面,青年的反叛性,又称为青春期的逆反,叛逆,情绪化,反社会性等特性,极易形成一种社会不稳定的潜流,如果任其放纵,那么这种"潜流"可能逐渐发展为"负潮","暗流",这会腐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所以说,对青年的价值观和文化道德的正负面影响,应充分估计和科学引导,尤其是价值观的科学有效的引导.

应当承认,对21世纪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表现在如何动态把握青春思想价值问题,如何掌握预测的基本依据,如何看价值取向本身的多元化问题等.研究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内涵与关系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想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试图从以下两个角度审视青年价值取向:

(一)审视角度

第一,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影响

从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价值观的角度审视它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是科学考察青年价值观的必然需要,中国青年价值观在近现代史以来演变的总体态势,构成了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的内在的历史的前提.回顾历史,近代史以来,中国青年在救国救亡与民族发展的主题下,无论在"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文明意识"的形成还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选择,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这一主导价值取向在中国青年中有一个矛盾斗争中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有一个受到各种思潮影响而出现偏向的过程,但总体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青年所追求的理想基本没有改变,青年的价值观的核心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统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逐步体现出一种"高度分化,走向整合"的基本轨迹,这与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实绩对青年的影响分不开的,从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的认同,对邓小理论的认同等,外加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凝聚作用.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中国青年在求知,求职,婚恋,消费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说价值自身就是一个充分实效性的概念,相对稳定,又绝对多变,时代变化了,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呈现出价值观充分展开的历史丰富性和高度分化.

第二,当代西方青年的价值观的影响

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可逆性,借互联网之技术快速传递着当代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这是我国青年在未来发展可"资"借鉴的并接受"辐射"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现代化发达国家的价值观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来未来的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西方国家的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有: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共识,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求平衡,在求实与享受生活之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之间求认同等.似乎可以说,世界各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生存与发展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更加理性的认识和成熟于上一代人的群体的性格特征.根据笔者对在校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等系列的心理普查中发现,青年的价值观的理性成份与情绪稳定性呈现一种正相关,并且稳定性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即青年的情绪稳定状态一年比一年稳定.这样的结果如果溯源到思想根源的层面的话,应该是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的日渐求实的理性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上述世界青年的价值观的特征.

我们研究全球一体化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要建立在中外价值观演变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并且将他们的合理性的东西加以延伸和发展,同时要看到它的相对性与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与行为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在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的取向,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那就是网络生存.网络生存方式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力很大.我们可以从研究和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年的行为映射出来的西方青年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和思潮在价值观念上的反映.如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承诺;不为健康牺牲嗜好;不停止幻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懒得存钱;白天不如晚上好;养宠物不养小孩;把怀疑精神奉为上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