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层沉降仪说明

分层沉降仪说明

分层沉降仪说明
分层沉降仪说明

分层沉降仪说明

FC-50分层沉降仪使用方法:

测量时,拧松绕线盘后面的止紧螺丝,让绕线盘转动自由后,按下电源按钮,让电源按钮指向蜂鸣侧(或着电压侧),此时电源指示灯亮,把测头放入导管内,手拿钢尺电缆,让测头缓慢地向下移动,当测头接触到土层是中的磁环时,接收系统的音响器便会发出连续不断的蜂鸣声,此时读写出钢尺电缆在管口处的深度尺寸,这样一点一点地测量到孔底,称为进程测读,用字母Ji表示,当在该导管内收回测量电缆时,也能通过土层中的磁环,接收系统的音响器发出音响,此时也须读写出测最电缆在管口处的深度尺寸,如此测量到孔口,称为回程测读,用字母H1表示。该孔各磁环在土层中的实际深度用字母S1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Si=(Ji+Hi)/2

式中:.i一为一孔中测读的点数,即土层中磁环个数;

Si一i测点距管口的实际深度(mm);

Ji一i测点在进程测读时距管口的深度(mm):

Hi一i测点在回程测读时距管口的深度(mm):若是噪声比较大的环境中测量时,蜂呜声听不见,可改用峰值指示,只要把仪器面板上的选择开关拨至电压即可,测量方法同上,此时的测量精度与音响器测得的精度相同。

用户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事项:

a)当测头又进入到土层中磁环时,音响器会立即发出声音或电压表有指示,此时应缓慢地收、放测量电缆,以便仔细地寻找到发音或指示瞬间的确切位置后读出该点距管口的深度。

b)读数的准确性,决定于如何判定发音或指示的起始位置,测量的精度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关,故应反复练习与操作。

c)沉降测头进入每一只磁环时都有两次响声,但必须以第一次响声为标准测读,即进程是第一次响声,回程也是第一次响声。

维护:

l、因电池容量有限,每当测量完毕后,应立即关闭电源开关,切勿忘记!当电源指示灯灭或比较暗时,要更换新电池。

2、测量后必须将测头及钢尺电缆等擦拭干净,并把钢尺电缆整齐地绕住绕线盘上,然后放置于箱柜中。

3、测头上作时要求密封,绝对禁止拆卸,以免损坏。

4、发现测头有故障时,应立即送我厂检修。

5、测量电缆切忌弯折,特别是靠近测头端部,以免损坏和断裂。

6、测头应轻拿、轻放,切忌剧烈震动。

收货和储存:

l、仪器自发货之日起,一年内用户在遵守运输、储存和使和规则的条件下,如发现产品质量低于技术条件规定时,我厂负责修理或更换(擅自拆卸后,我不予包修).

2、仪器应存放任温度-10℃-40℃,湿度不大于80%的无腐蚀性气体的干燥通风的房间内。

土体分层沉降的安装方法:

l、用φ108钻头钻孔,为了使管子顺利地放到底,一般都需比安装深度深一些,它的原则是10米+0.5米,20米+l米,以次类推。

2、清孔,钻头钻到预定他位置后,不要立即提钻,需把泵接剑清水里向下灌清水,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混水为止,再提钻后安装。

3、安装管子的联接采用外接头,一边下管子一边向管子内注入清水(管了浮力太大时)。

4、磁环的安装,按设计要求在每节管子上套上磁环和定位环,并用螺丝固定定位环,然后再把管子插入外接头内,拧紧螺钉,这样边接边向下放到设计深度止。

5、若磁环的间隔距离不是正2米时,可采取调节管子长短来实现,也可采用管子上套定位环的办法术解决,但要掌握一个原则:磁环向下要有足够的沉降距离,必须满足其设计要求。

6、沉降管放到设计要求后,盖上盖子就可以进行回填。回填原料为现场干细土或中粗沙,回填速度千万不能太快,以免堵塞后回填料不去,从而形成空隙,最好时隔一两天后再去检查一下,叫填料下沉后再填满之后即可,管子周围加上保护措施,方可放心待后测量。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单位提供的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其高程分别为:2093.185米、2093.929米。 二、工程概况 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D-1#楼建筑面积23410.99m2,D-S1#楼建筑面积2319.21 m2,、D-3#楼建筑面积21884.73m2,车库总建筑面积51307m2。各工程项目概况如下表: 项目概况、名称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标段 建筑层数地下3层,地上 27层地上3层地下3层,地上27 层 地下2层 建筑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 建筑工程等级一级二级一级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50年50年50年 建筑分类一类二类一类特大型汽车库 耐火等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二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 地上二级,地下 一级 建筑性质高层商住楼多层商业高层住宅楼地下车库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7度7度7度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丙级甲级乙级 基础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 桩筏基础现浇钢筋混凝 土条形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 筏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 地基持力层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3层砂砾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 3层粘土层

三、人员及仪器的配备 1、测量人员配备 为了满足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的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 测量组。 序号姓名学历施工年限职务近期施工工程 1 大专11年组长 2 大专3年测量员 3 大专4年测量员 由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测量工作的监督实施。 2、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盒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 仪器名称型号数量是否检定用途 经纬仪TDJ6E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1103 角度测量水准仪AT0-32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2502 沉降观测 注明:仪器必须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日期内使用。 四、观测点的设置 1、制作方法 沉降观测点大样见下图:

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案例

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5×2.5m,埋深2m,作用于基础上(设计地面标高处)的轴向荷载N=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剖面详见下图。试用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解:按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 (1)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z自基底标高起算。 当z=0m,σsD=19.5×2=39(kPa) z=1m,σ sz1=39+19.5×1=58.5(kPa)

z=2m,σ =58.5+20×1=78.5(kPa) sz1 z=3m,σ =78.5+20×1=98.5(kPa) sz1 z=4m,σ =98.5+(20-10)×1=108.5(kPa) sz1 z=5m,σ =108.5+(20-10)×1=118.5(kPa) sz1 z=6m,σ =118.5+18.5×1=137(kPa) sz1 z=7m,σ =137+18.5×1=155.5(kPa) sz1 =20kN/m3。(2)基底压力计算。基础底面以上,基础与填土的混合容重取γ (3)基底附加压力计算。 (4)基础中点下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用角点法计算,L/B=1,σzi=4K si·p0,查附加应力系数表得K si。 (5)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 n 考虑第③层土压缩性比第②层土大,经计算后确定z n=7m,见下表。

例题4-1计算表格1 z (m) z B/2 K s σ z (kPa) σ sz (kPa) σ z /σ sz (%) z n (m) 0 1 2 3 4 5 6 7 0.8 1.6 2.4 3.2 4.0 4.8 5.6 0.250 0 0.199 9 0.112 3 0.064 2 0.040 1 0.027 0 0.019 3 0.014 8 201 160.7 90.29 51.62 32.24 21.71 15.52 11.90 39 58.5 78.5 98.8 108.5 118.5 137 155.5 29.71 18.32 11.33 7.6按7m计 (6)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利用勘察资料中的e-p曲线,求按单向分层总和法公式 计算结果见下表。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 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 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练习与答案

1.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理解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决定“做什么”,而不是“怎样做” 解: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用户和软件人员双方一起来充分地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双方共同的理解明确地表达成一份书面文档——需求说明书。用户要求通常包括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安全保密要求以及开发费用、开发周期、可使用的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其中功能要求是最基本的,它又包括数据要求和加工要求两方面。所以,软件阶段的任务是解决软件系统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 2.什么是结构化分析方法要经过哪些步骤来实现 解:所谓结构化分析方法是在分析一个软件系统时使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表达用户需求。对系统作了合理的逐层分解后,就可分别理解系统的每一个细部,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的复杂性。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步骤: 理解当前的现实环境,获得当前人工系统的具体模型。 从当前系统的具体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作补充。 3.为什么DFD要分层画分层DFD要遵循哪些原则 解:对一个大型的系统,如用一张数据流图画出所有的数据流和加工,则图纸将极其庞大复杂,因而难以理解。为了控制复杂性,SA方法采用“分层”的技术。 画分层DFD要遵循哪些原则: 分解应自然,概念上合理、清晰。 只要不影响数据流图的“易理解性”,可以适当地多分解成几部分,这样分层图的层数就可少些。 一般说来,在上层可以分解得快些,而在下层则应分解得慢些,因为上层是一些综合性的描述,“易理解性”相对地说不太重要

4.选择一个系统(例如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医院监护系统、足球俱乐部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飞机订票系统等),用 SA方法对它进行分析,画出系统的分层 DFD 图,并建立相应的数据词典。 解:下面是一个学生选课系统的DFD 。 数据词典 (l)数据流条目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分层数据流图的设计方法

分层数据流图的设计方法 第一步,画子系统的输入输出 把整个系统视为一个大的加工,然后根据数据系统从哪些外部实体接收数据流,以及系统发送数据流到那些外部实体,就可以画出输入输出图。这张图称为顶层图(顶层加工名是软件项目名字)。 第二步,画子系统的内部 把顶层图的加工分解成若干个加工,并用数据流将这些加工连接起来,使得顶层图的输入数据经过若干加工处理后,变成顶层图的输出数据流。这张图称为0层图。从一个加工画出一张数据流图的过程就是对加工的分解。 可以用下述方法来确定加工: 在数据流的组成或值发生变化的地方应该画出一个加工,这个加工的功能就是实现这一变化,也可以根据系统的功能决定加工。 确定数据流的方法 用户把若干数据当作一个单位来处理(这些数据一起到达、一起处理)时,可以把这些数据看成一个数据流。 关于数据存储 对于一些以后某个时间要使用的数据,可以组织成为一个数据存储来表示。 第三步,画加工的内部 把每个加工看作一个小系统,把加工的输入输出数据流看成小系统的输入输出流。于是可以象画0层图一样画出每个小系统的加工的DFD图。 第四步,画子加工的分解图 对第三步分解出来的DFD图中的每个加工,重复第三步的分解过程,直到图中尚未分解的加工都是足够简单的(即不可再分解)。至此,得到了一套分层数据流图。 第五步,对数据流图和加工编号 对于一个软件系统,其数据流图可能有许多层,每一层又有许多张图。为了区分不同的加工和不同的DFD子图,应该对每张图进行编号,以便于管理。 ●顶层图只有一张,图中的加工也只有一个,所以不必为其编号。 ●0层图只有一张,图中的加工号分别是0.1、0.2、…,或者1,2 。 ●子图就是父图中被分解的加工号。 ●子图中的加工号是由图号、圆点和序号组成,如:1.12,1.3 等等。 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适当的为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以及外部实体命名(尽量使用现实系统中已有的名字),名字应该反映该成分的实际含义,避免使用空洞的名字(如数据、信息)。 2.画数据流图,不是画控制流。 3.一个加工的输出数据流,不应与输入数据流同名,及时他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4.允许一个加工有多条数据流流向另一个加工,也允许一个加工有两条相同的输出数据流流向不同的加工。 5.保持父图与子图的平衡。也就是说,父图中的某加工的输入输出流必须与他的子图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在数量上和名字上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父图中的一个输入(输出)数据流对应于子图中的几个输入(输出)数据流,而子图中组成这些数据流的数据项的全体正好是父图中的这一个数据流,那么他们仍然算是平衡的。 6.在自顶向下的分解过程中,若一个数据存储首次出现时,只与一个加工有关系,那么这个数据存储应作为这个加工的内部文件而不必画出。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

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1

江苏城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沉 降 观 测 点 布 置 及 观 测 施 工 方 案 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项目部

目录 目录 0 第一章工程概述 (2) 1.1工程概况 (2) 1.2技术依据 (2) 第二章人员及仪器配备 (3) 2.1人员配备 (3) 2.2测量仪器配备 (3) 2.3内业计算 (4) 第三章观测点设置 (4) 3.1制作方法 (4) 3.2设置方法 (4) 3.3保护方法 (5) 第四章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5) 4.1布设规定 (5) 4.2布设位置 (6) 第五章沉降观测点的观测线路....................................................................... 第六章技术要求. (6) 6.1观测要求 (6) 6.2观测等级及要求 (6)

6.3观测注意事项 (7) 第七章观测次数及数据处理 (7) 7.1观测次数 (7) 7.2数据处理 (8)

第一章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昆山万和苑动迁小区2标B-1#~B-3#、B-8#、B-9#住宅楼、B-车库2及围墙工程位于高新区中华园西路北侧、锦淞路东侧。总建筑面积61324.67m2,其中:B-1#楼住宅面积11449.31m2,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2#楼住宅面积6222.22m2,为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 B-3#住宅面积6190.07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8#住宅面积12501.72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9#住宅面积11526.6m2, 地下1层,地上18层,层高2.9m;B-车库2面积: 13434.75m2,地下1层,层高3.80m。 由于本工程属于小高层建筑,故应进行沉降观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了方便观测,沉降观测点埋设于主楼框架剪力墙上,其标高值为 0.5左右。观测点位置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确定。 1.2技术依据 1.2.1工程依据 1.苏州华造建筑设计院提供的沉降观测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1.2.2国家规范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2.《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8-96 3.《建筑测量变形规程》JGJ/T8-

CFC40型分层沉降仪使用说明书

CFC-40 型分层沉降仪使用说明书 武汉基深勘察仪器研究所

CFC-40型分层沉降仪 使用说明书 一、概述 CFC-40型分层沉降仪是一种地基原位测试仪器。它适用于测量地基、尾矿坝、基坑、堤防等底下各分层沉降量。根据测试数据的变化,可计算出沉降趋势,分析其稳定性,监控施工过程等。分层沉降仪与CX-3c型高精度钻孔测斜仪配合使用,是地基原位监测较理想的设备。 二、主要工作原理及特点 分层沉降仪所用传感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设计,将磁感应沉降环预先通过钻孔方式埋入地下待测的各点位,当传感器通过磁感应环时,产生电磁感应信号送至地面仪表显示,同时发出声光警报。读取孔口标记点上对应钢尺的刻度数值,即为沉降环的深度。每次测量值与前次测值相减即为该测点的沉降量。 探头结构牢固,密封性好。钢尺电缆一体化,整机为便携式,重量轻,采用直流电源供电,适合各种野外环境。

三主要技术指标 (1)测量精度:±1mm; (2)测量深度:30m,50m; (3)探头尺寸:长20cm,直径¢35mm; (4)工作电压:直流+12V; 四沉降环的安装及操作 1、钻¢90mm的孔,将沉降管按设计深度埋入孔中,用内径大于沉降管的塑料管将沉降环分别压入孔内待测各点深度位置,回填中砂加水密实(见图一) 图一 2 测量方法: a 孔口标高法。在孔口作一标记,每次测试都应该以该标记为基准点,孔口标高由测量仪器测量(此法常用)。

b 孔底标高法。以孔底为基准点(条件是,沉降管应落在地下相对稳定点),从下往上逐点测试。 3、地面仪表操作方法 (1)测试前,打开仪器电源开关,用一沉降环套住探头移动,当沉降环遇到探头的感应点时,发出声光报警,同时仪表有指示,说明仪器工作正常。 (2)以孔口(或孔底)为标高,顺孔放入探头,当探头敏感中心与沉降环相交时,仪器发出“嘟”的响声,并伴有灯光指示,电表指示值同时变大。此时钢尺在参照点上的指示值即是沉降环所在深度值。比较每次的测试值(即差值),可得出不同深度的沉降量。 (3)测试结束后,关断电源,将钢尺擦净,以备再用。(4)当报警声很小或无声时,表明电基本耗尽,应及时更换电池。换电池时应注意正负极性不要相碰,以免损坏电池。 五资料整理 每个点埋入后,应测出稳定的初始值,一般测2-3次,取得稳定的初值。以后每次测试值与初值之差即为该点的沉降值△h。 根据△h=h测-h初 根据△h值与时间t值,可绘出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 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力学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的。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时,见图6-5,表面位移w(x, y, o)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E r P s 2 1μ π - ? = (6-8) 式中μ—地基土的泊松比; E—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 r—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P作用点的距离,2 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如图6-6所示,设荷载面积A内N(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0(ξ,η)dξdη代替。于是,地面上与N点距离r =2 2) ( ) (η ξ- + -y x的M(x, y)点的沉降s(x, y),可由式(6-8)积分求得: ?? - + - - = A y x d d p E y x s 2 2 2 ) ( ) ( ) , ( 1 ) , ( η ξ η ξ η ξ μ (6-9) 从式(6-9)可以看出,如果知道了应力分布就可以求得沉降;反过来,若 沉降已知又可以反算出应力分布。 对均布矩形荷载p0(ξ,η)= p0=常数,其角点C的沉降按上式积分的结果为: 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 (a)任意荷载面;(b)矩形荷载面

数据流图(DFD)专题讲解

软件设计师考试的下午题的第一道题,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的下午题的第一道题都是数据流图题,而能够将这道题全部做对的考生是非常少的。根据历年的辅导和阅卷经验,发现很多考生不是因为这方面的解题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解这种题的方法与技巧。本文介绍一些解这种类型题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起来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解题当中考生表现出的特点 由于这是下午考试的第一道题,所以很多考生从考前的紧张氛围当中逐渐平静下来开始答题,头脑还比较清醒,阅读起来比较流畅,速度还可以,自我感觉不错。可偏偏这道题有很多人不能全取15分,纠其原因有以下一些特点: 1.拿卷就做,不全面了解试卷,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会导致在解题过程当中缺少一种整体概念,不能明确自己在哪些题上必需拿分(多花时间),哪些题上自己拿不了分(少花时间)。这样,在解题时目标就会明确很多。 2.速度快,读一遍题就开始动手做。 3.速度慢,用手指逐个字的去看,心想看一遍就能做出题来。 4.在阅读题目时,不打记,不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5.边做边怀疑边修改,浪费时间。

6.缺少的数据流找不准,可去掉的文件找不出来。 7.由于缺少项目开发经验,对一些事务分析不知如何去思考。 8.盲目乐观,却忽略了答题格式,丢了不应该丢的分。 二.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1.首先要懂得数据流图设计要略。 有时为了增加数据流图的清晰性,防止数据流的箭头线太长,减少交叉绘制数据流条数,一般在一张图上可以重复同名的数据源点、终点与数据存储文件。如某个外部实体既是数据源点又是数据汇点,可以在数据流图的不同的地方重复绘制。在绘制时应该注意以下要点: (1)自外向内,自顶向下,逐层细化,完善求精。 (2)保持父图与子图的平衡。 为了表达较为复杂问题的数据处理过程,用一个数据流图往往不够。一般按问题的层次结构进行逐步分解,并以分层的数据流图反映这种结构关系。根据层次关系一般将数据流图分为顶层数据流图、中间数据流图和底层数据流图,除顶层图外,其余分层数据流图从0开始编号。对任何一层数据流图来说,称它的上层数据流图为父图,在它的下一层的数据流图为子图。

最新CFC-40型分层沉降仪使用说明书汇总

C F C-40型分层沉降仪 使用说明书

CFC-40 型分层沉降仪使用说明书 武汉基深勘察仪器研究所

CFC-40型分层沉降仪 使用说明书 一、概述 CFC-40型分层沉降仪是一种地基原位测试仪器。它适用于测量地基、尾矿坝、基坑、堤防等底下各分层沉降量。根据测试数据的变化,可计算出沉降趋势,分析其稳定性,监控施工过程等。分层沉降仪与CX-3c型高精度钻孔测斜仪配合使用,是地基原位监测较理想的设备。 二、主要工作原理及特点 分层沉降仪所用传感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设计,将磁感应沉降环预先通过钻孔方式埋入地下待测的各点位,当传感器通过磁感应环时,产生电磁感应信号送至地面仪表显示,同时发出声光警报。读取孔口标记点上对应钢尺的刻度数值,即为沉降环的深度。每次测量值与前次测值相减即为该测点的沉降量。 探头结构牢固,密封性好。钢尺电缆一体化,整机为便携式,重量轻,采用直流电源供电,适合各种野外环境。

三主要技术指标 (1)测量精度:±1mm; (2)测量深度:30m,50m; (3)探头尺寸:长20cm,直径¢35mm; (4)工作电压:直流+12V; 四沉降环的安装及操作 1、钻¢90mm的孔,将沉降管按设计深度埋入孔中,用内径大于沉降管的塑料管将沉降环分别压入孔内待测各点深度位置,回填中砂加水密实(见图一) 图一 2 测量方法: a 孔口标高法。在孔口作一标记,每次测试都应该以该标记为基准点,孔口标高由测量仪器测量(此法常用)。

b 孔底标高法。以孔底为基准点(条件是,沉降管应落在地下相对稳定点),从下往上逐点测试。 3、地面仪表操作方法 (1)测试前,打开仪器电源开关,用一沉降环套住探头移动,当沉降环遇到探头的感应点时,发出声光报警,同时仪表有指示,说明仪器工作正常。 (2)以孔口(或孔底)为标高,顺孔放入探头,当探头敏感中心与沉降环相交时,仪器发出“嘟”的响声,并伴有灯光指示,电表指示值同时变大。此时钢尺在参照点上的指示值即是沉降环所在深度值。比较每次的测试值(即差值),可得出不同深度的沉降量。 (3)测试结束后,关断电源,将钢尺擦净,以备再用。(4)当报警声很小或无声时,表明电基本耗尽,应及时更换电池。换电池时应注意正负极性不要相碰,以免损坏电池。 五资料整理 每个点埋入后,应测出稳定的初始值,一般测2-3次,取得稳定的初值。以后每次测试值与初值之差即为该点的沉降值△h。 根据△h=h测-h初 根据△h值与时间t值,可绘出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要求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要求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 年 5 7.1.72008 年 3 2006 年 6 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B、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建筑裂缝、后浇带、沉降缝和伸缩缝的两侧,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及填挖方分界处;C、宽度大于或等于15 米,或宽度小于15 米但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的承重内隔(纵)墙设内墙点,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D、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E、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 米横墙对应墙端处;F、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墙轴线上,以及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G、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H、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着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滨(沟)处;I、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J、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构筑物,应设在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四、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沉降观测的测量,应使用精密水准仪,优先采用精密水准仪DSZ05或DS05,具有测微装置的,最低使用DS1水准仪。视线长度宜为20~30 米,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5 米,宜采用闭合法消除误差。承担沉降观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主管部门批准的资质,测量人员应具有主管部门颁发的上岗证。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

数据流图画法

数据流图(DFD)画法要求 一、数据流图(DFD) 1.数据流图的基本符号 数据流图由基本符号组成,见图5-4-1所示。 图5-4-1 数据流图的基本符号 例:图5-4-2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流图,它表示数据X从源S流出,经P加工转换成Y,接着经P加工转换为Z,在加工过程中从F中读取数据。 图5-4-2数据流图举例 下面来详细讨论各基本符号的使用方法。 2.数据流 数据流由一组确定的数据组成。例如“发票”为一个数据流,它由品名、规格、单位、单价、数量等数据组成。数据流用带有名字的具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名字称为数据流名,表示流经的数据,箭头表示流

向。数据流可以从加工流向加工,也可以从加工流进、流出文件,还可以从源点流向加工或从加工流向终点。 对数据流的表示有以下约定: 对流进或流出文件的数据流不需标注名字,因为文件本身就足以说明数据流。而别的数据流则必须标出名字,名字应能反映数据流的含义。 数据流不允许同名。 两个数据流在结构上相同是允许的,但必须体现人们对数据流的不同理解。例如图5-4-3(a)中的合理领料单与领料单两个数据流,它们的结构相同,但前者增加了合理性这一信息。 两个加工之间可以有几股不同的数据流,这是由于它们的用途不同,或它们之间没有联系,或它们的流动时间不同,如图5-4-3(b)所示。 (a)(b)(c) 图5-4-3 简单数据流图举例 数据流图描述的是数据流而不是控制流。如图5-4-3 (c)中,“月末”只是为了激发加工“计算工资”,是一个控制流而不是数据流,所以应从图中删去。 3.加工处理 加工处理是对数据进行的操作,它把流入的数据流转换为流出的数据流。每个加工处理都应取一个名字表示它的含义,并规定一个编号用来标识该加工在层次分解中的位置。名字中必须包含一个动词,例如“计算”、“打印”等。 对数据加工转换的方式有两种: 改变数据的结构,例如将数组中各数据重新排序;

CFC-40 型分层沉降仪使用说明书

CFC-40 型分层沉降仪使用 说明书 武汉基深勘察仪器研究所

CFC-40型分层沉降仪 使用说明书 一、概述 CFC-40型分层沉降仪是一种地基原位测试仪器。它适用于测量地基、尾矿坝、基坑、堤防等底下各分层沉降量。根据测试数据的变化,可计算出沉降趋势,分析其稳定性,监控施工过程等。分层沉降仪与CX-3c型高精度钻孔测斜仪配合使用,是地基原位监测较理想的设备。 二、主要工作原理及特点 分层沉降仪所用传感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设计,将磁感应沉降环预先通过钻孔方式埋入地下待测的各点位,当传感器通过磁感应环时,产生电磁感应信号送至地面仪表显示,同时发出声光警报。读取孔口标记点上对应钢尺的刻度数值,即为沉降环的深度。每次测量值与前次测值相减即为该测点的沉降量。 探头结构牢固,密封性好。钢尺电缆一体化,整机为便携式,重量轻,采用直流电源供电,适合各种野外环境。

三 主要技术指标 (1)测量精度:±1mm ; (2)测量深度:30m,50m; (3)探头尺寸:长20cm ,直径¢35mm; (4)工作电压:直流+12V ; 四 沉降环的安装及操作 1、钻¢90mm 的孔,将沉降管按设计深度埋入孔中,用内径大于沉降管的塑料管将沉降环分别压入孔内待测各点深度位置,回填中砂加水密实(见图一) 图 一 2 测量方法: a 孔口标高法。在孔口作一标记,每次测试都应该以该标记为基准点,孔口标高由测量仪器测量(此法常用)。 测尺 沉降环 钻孔 回填物 传感器 沉降环

b 孔底标高法。以孔底为基准点(条件是,沉降管应落在地下相对稳定点),从下往上逐点测试。 3、地面仪表操作方法 (1)测试前,打开仪器电源开关,用一沉降环套住探头移动,当沉降环遇到探头的感应点时,发出声光报警,同时仪表有指示,说明仪器工作正常。 (2)以孔口(或孔底)为标高,顺孔放入探头,当探头敏感中心与沉降环相交时,仪器发出“嘟”的响声,并伴有灯光指示,电表指示值同时变大。此时钢尺在参照点上的指示值即是沉降环所在深度值。比较每次的测试值(即差值),可得出不同深度的沉降量。 (3)测试结束后,关断电源,将钢尺擦净,以备再用。(4)当报警声很小或无声时,表明电基本耗尽,应及时更换电池。换电池时应注意正负极性不要相碰,以免损坏电池。 五资料整理 每个点埋入后,应测出稳定的初始值,一般测2-3次,取得稳定的初值。以后每次测试值与初值之差即为该点的沉降值△h。 根据△h=h测-h初 根据△h值与时间t值,可绘出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层沉降仪说明

分层沉降仪说明 FC-50分层沉降仪使用方法: 测量时,拧松绕线盘后面的止紧螺丝,让绕线盘转动自由后,按下电源按钮,让电源按钮指向蜂鸣侧(或着电压侧),此时电源指示灯亮,把测头放入导管内,手拿钢尺电缆,让测头缓慢地向下移动,当测头接触到土层是中的磁环时,接收系统的音响器便会发出连续不断的蜂鸣声,此时读写出钢尺电缆在管口处的深度尺寸,这样一点一点地测量到孔底,称为进程测读,用字母Ji表示,当在该导管内收回测量电缆时,也能通过土层中的磁环,接收系统的音响器发出音响,此时也须读写出测最电缆在管口处的深度尺寸,如此测量到孔口,称为回程测读,用字母H1表示。该孔各磁环在土层中的实际深度用字母S1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Si=(Ji+Hi)/2 式中:.i一为一孔中测读的点数,即土层中磁环个数; Si一i测点距管口的实际深度(mm); Ji一i测点在进程测读时距管口的深度(mm): Hi一i测点在回程测读时距管口的深度(mm):若是噪声比较大的环境中测量时,蜂呜声听不见,可改用峰值指示,只要把仪器面板上的选择开关拨至电压即可,测量方法同上,此时的测量精度与音响器测得的精度相同。 用户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事项: a)当测头又进入到土层中磁环时,音响器会立即发出声音或电压表有指示,此时应缓慢地收、放测量电缆,以便仔细地寻找到发音或指示瞬间的确切位置后读出该点距管口的深度。 b)读数的准确性,决定于如何判定发音或指示的起始位置,测量的精度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关,故应反复练习与操作。 c)沉降测头进入每一只磁环时都有两次响声,但必须以第一次响声为标准测读,即进程是第一次响声,回程也是第一次响声。 维护: l、因电池容量有限,每当测量完毕后,应立即关闭电源开关,切勿忘记!当电源指示灯灭或比较暗时,要更换新电池。 2、测量后必须将测头及钢尺电缆等擦拭干净,并把钢尺电缆整齐地绕住绕线盘上,然后放置于箱柜中。 3、测头上作时要求密封,绝对禁止拆卸,以免损坏。 4、发现测头有故障时,应立即送我厂检修。 5、测量电缆切忌弯折,特别是靠近测头端部,以免损坏和断裂。 6、测头应轻拿、轻放,切忌剧烈震动。 收货和储存: l、仪器自发货之日起,一年内用户在遵守运输、储存和使和规则的条件下,如发现产品质量低于技术条件规定时,我厂负责修理或更换(擅自拆卸后,我不予包修).

分层总和法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1) 定义 地基土层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不断产生压缩,直至压缩稳定后地基表面的沉降量称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原因 其外因主要是建筑物荷载在地基中产生附加应力;内因是土的碎散性,孔隙发生压缩变形,引起地基沉降。 目的 判断地基变形值是否超出允许的范围,以便在建筑物设计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方法 有关地基沉降量的方法很多,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常见的有分层总和法和《规范》法,还有弹性理论法和数值计算法。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2) 分层总和法简介 工程上计算地基的沉降时,在地基可能产生压缩的土层深度内,按土的特性和应力状态的变化将地基分为若干(n)层,假定每一分层土质均匀且应力沿厚度均匀分布,然后对每一分层分别计算其压缩量s i,最后将各分层的压缩量总和起来,即得地基表面的最终沉降量s,这种方法称为分层总和法。 分层总和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压缩 层范围内地基分层,计算每一分层的压 缩量,然后累加得总沉降量。 分层总和法有两种基本方法:e~p 曲线法和e~lgp 曲线法。

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3) 计算原理 一般取基底中心点下地基附加应力来计算各分层土的竖向压缩量,认为基础的平均沉降量s 为各分层上竖向压缩量D s i 之和,即 几点假设 地基土为一均匀的、等向的半无限空间弹性体;计算部位为基础中心点O 下土柱所受附加应力s z 进行计算;地基土的变形条件为侧限条件;计算深度因工程上附加应力扩散随深度而减少,计算到某一深度(受压层)即可。分层总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1n i i s s ==D ∑

分层沉降仪

XBHV-10型钢尺沉降仪 1概述 钢尺沉降仪机构简单,操作方便.本仪器与XB型PVC沉降管(另购), 沉降磁环(另购)及底盖(另购)配套使用在软土地基加固、土石坝、基坑开挖、回填、路堤等工程中,测量土体的分层沉降或隆起,也可测量一般堤坝等建筑物的水平(侧向)位移量.本仪器既可在施工期间使用,也可作为大坝等建筑物的长期安全监测.符合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2主要技术指标 3结构原理 沉降量的测量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地下埋入部分,由沉降导管和底盖、沉降磁环组成;二是地面接收仪器一钢尺沉降仪,由测头、测量电缆、接收系统和绕线盘等部分组成. 测头部分:不锈钢制成,内部安装了磁场感应器,当遇到外磁场作用时,便会接通接收系统,当外磁场不作用时,就会自动关闭接收系统. 测量电缆部分;由钢尺和导线采用塑胶工艺合二为一,既防止了钢尺锈蚀,又简化了操作过程,测读更加方便、准确.钢尺电缆一端接入测头,另一端接入接收系统. 接收系统:由音响器和峰值指示组成,音响器发出连续不断的蜂鸣声响,蜂值指示为电压表指针指示,两者可通过拨动开关来选用,不管用何种接收系统,测读精度是一致的. 绕线盘部分:由绕线圆盘和支架组成,接收系统和电池全置于绕线盘的芯腔内,腔外绕钢尺电缆. 沉降管(另购):由PVC工程塑料制成(我厂生产),包括主管和联接管,联接管套于

两节主管接头处,起着联接固定的作用. 底盖(另购):由注塑制成(我厂生产),安装在沉降管的底端和顶端,能有效地防止泥沙进入或异物掉入管内,从而影响测量. 4使用方法 测量时,拧松绕线盘后面的止紧螺丝,让绕线盘转动自由后,按下电源按钮(电源指示灯亮),把测头放入导管内,手拿钢尺电缆,让测头缓慢地向下移动,当测头接触到土层中的磁环时,接收系统的音响器会发出连续不断的蜂鸣叫声,此时读写出钢尺电缆在管口处的深度尺寸,这样一点一点地测量到孔底,称为进程测读,用字母J i表示,当在该导管内收回测量电缆时,也能通过土层中的磁环,接受到系统的音响仪器发出的音响,此时也须读写出测量电缆在管口处的深度尺寸,如此测量到孔口,称为回程测读,用字母H i表示.该孔各磁环在土层中的实际深度用字母S i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S i =( J i+ H i )/2 式中: i —为一孔中测读的点数,即土层中磁环的个数; S i —i测点距管口的实际深度(㎜); J i —i测点在进程测读时距管口的深度(㎜); H i —i测点在回程测读时距管口的深度(㎜); 若是在噪声比较大的环境中测量时,蜂鸣声听不见,可改用峰值指示,只要把仪器面板上的选择开关拨至电压档即可,测量方法同上,此时的测量精度与音响测得的精度相同. 用户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事项: a) 当测头进入到土层中磁环时,音响器会立即发出声音或电压表有指示,此时应缓慢地收、放测量电缆,以便仔细地寻找到发音或指示瞬间的确切位置后读出该点距管口的深度. b) 读数的准确性,决定与如何判定发音或指示的起使位置,测量的精度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关,故应反复练习与操作. c)沉降测头进入每一只磁环时都有两次响声,但必须以第一次响声为标准,即进程

沉降观测点规范

沉降观测点规范 篇一: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 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 1.5~ 2.0 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 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