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学》说课稿

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学》说课稿

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学》说课稿
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学》说课稿

《生理学》说课稿

基础医学部生理病理教研室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上午(下午)好!

我是基础医学部生理病理教研室的田晓露,今天向各位进行《人体生理学》课程学说课,

以下简称《生理学》。我说课的对象是15级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接下来,我将从以

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地位、任务

1、课程性质:《生理学》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阐述正常人体生命现象的发生规

律和调节机制。是医学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每个医学生进入学校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被安排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学习。生理学属于医学B类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2、课程地位:生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联系护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

课的中枢课程,也护士资格证考试必考基础课。举例:2015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基础医学综合)生理学,生理学占医学考试分值占20分。

3、生理学的任务(作用):生理学的任务是探讨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影

响因素及调节机制的学科。注意是正常人,因为只有掌握了“正常”,才能认识“异常”

(疾病),想方设法维持正常,防止异常,以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操作规范、态度认真。只有学好生理学才能学好后续基础课程及其专业课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护理人员。

(二)生理学与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生理学的预修课程为《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等,它们是学习生理学的基础,因为只有知道了形态、结构才能很认识功能、代谢。主修完本课程后,将进一步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基础课程,以及最后一学期要学习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学》等,都是以生理学等先修课程为基础。

(三)教学目标

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能阐述并会解释重要器官的功能、代谢以及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具备生理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一些简单的实验标本制作(青蛙坐骨神经-腓

肠肌标本)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能应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临床护理监测原理和常见病的发病机制。

3、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在准确定位本课程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基础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原

则,基础服务于临床的观念,打破学科界限,强化教学过程中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联系,

建立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统一。

2、设计思路:

(1)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过程;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生理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应遵循生理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引导教学过程。从层次上注重

分子与细胞的研究,器官与系统的研究以及局部与整体水平的研究;从内容上注重形态结构

和功能、代谢的联系,稳态与调节的联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4)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依据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及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结合生理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分配为:理论模块和实验模块,其中理论模块42学时,实验模块12学时,具体如下:

课程内容理念学时

实践学

总学时

绪论212

细胞的基本功能213

血液426

血液循环6410

呼吸4 1.5 5.5

消化与吸收40.5 4.5

能量代谢与体温22

排泄628

感觉器官22

神经系统66

内分泌44

生殖22

合计421254

注重实验课教学

本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平台。通过本课

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人体心音听取、动脉血压测量、血型

鉴定、肺通气功能测定等基本临床护理技能,为学生今后参加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

践技能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及解决办法

1、重点:基本概念、机体各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其功

能调节,体温;

2、难点:生物电、肌细胞的生物特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3、解决办法:重点讲清,难点讲透。注重知识系统化,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病例分析。采用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职业理念

三、教学实施

(一)学情分析

1、授课对象

学生优点:对未来职业的好奇心强,有求知欲。

不足:一年级新生;文科生占大部分,基础薄弱;解剖学等先行课程与生理学并行

(二)教学组织及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组织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采用大班授课,实践教学为分小组教学。

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护理专业的职业需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中根据内容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开设教学。

(三)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因材施教,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视频、录像)等。

3、学法指导

(1)结合《生理学》这门课程的课程特色,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稳态与调节的联系、基础与临床联系”;

(2)适当预习,认真听课,多思、多问、总结笔记;

(3)鼓励学生上网查阅生理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采用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

1、

考核方法分值

评价方

理论期末闭卷考试70%

实践技能考核、实验报告20%

态度考勤,测验、回答问题、课后

10%

作业

2、评价标准:综合成绩评定分数≧60分为合格

四、课程资源

(一)教材选用情况、数字化教辅资源

按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我院培养“学得好、

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选定由教授主编,出版社出版的全

国医学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人体生理学》。

1、教材特点:连续性、科学性、实用性;与护考对接,贴近实践;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与练

习。

2、教学参考书

基于进一步巩固、强化重点、难点知识,提高知识的掌握度。选择了配套的《人体生理学

学习指导》

基于进一步拓展知识,掌握前沿知识,选择了由朱大年教授主编的8版本科《生理学》。

基于进一步贴近基层和生活,提高学习的趣味性,选择《课外读本》。

3、自编的《生理学实验指导与报告》

(二)实践教学条件

1、实验室条件:生理实验室3间,准备间2间,共约500平方米。生物机能实验系统BL-420F、BL-420E,实验器械、用品,实验动物(青蛙、兔子等)。

2、其他教学资源

图书馆

校园网(缺照片)

PPT课件及复习资料

(三)教师队伍

生理病理教研室目前有教师9人,均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其中副教授3,高级讲师2,讲师1人,助教2,实验老师1人,双师型教师5人,骨干老师2人。年龄结构为:学历结构

为(见图)

老师们有优良的师德师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责任心强、治学严谨、从严执教,具

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教学梯队合理,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见图基础医学部生理病理学教研室教学团队)

学院通过网络培训、外出培训、校内培训、访问学者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的培训。

教师们在2012-2015年参加的课题研究有5项、参编或主编的教材和5部发表的论文有5

护理专业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护理专业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10分) 。 1.M样作用; 2.BMR: 3.激素; 4.瞳孔对光反射; 5.去脑干强直: 二填空题(共16空,每空1分,共16分) 1.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受和的调节。 2. 机体安静时及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分别是,;用冰袋降温属于;体温调节中枢在。 3参与应急反应的激素是,参与应激反应的激素是。 4.CVP是监测,的参考指标。 5.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主要是、。 6.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 三.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 A型题: 1.对于肾脏患者,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患者尿量,正常情况下决定尿量的主要部位是() A 近端小管 B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C 髓袢 D 远曲小管 E.集合管 2.正常情况下,影响尿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肾血流量 B 有效滤过压 C 抗利尿激素 D 醛固酮E. 小管液溶质浓度 3.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疼痛刺激 E.寒冷刺激 4.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在() A.脊髓 B.延髓和脑桥 C.脑桥 D.中脑 E.下丘脑 5.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位于() A.延髓 B.脑桥 C. 中脑 D.下丘脑 E 脊髓 6 角膜反射的中枢位于() A.延髓 B.脑桥 C. 中脑 D.下丘脑 E 脊髓 7. 人的生命中枢位于() A.延髓B.脑桥C.下丘脑D.小脑 E.大脑

8.患者心率持续下降,霍思邈予“强心药”抢救,哪个最有可能强心药是()A.肾上腺素B .青霉素C . 抗利尿激素D . EPO E .去甲肾上腺素 9.临床中,一般可以听到的心音是() A.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B 第一心音C 第二心音D 第三心音E第四心音10.每日甲状腺分泌的激素量活性最高的是:() A一碘甲腺原氨酸B二碘甲腺原氨酸C三碘甲腺原氨酸 D四碘甲腺原氨酸E逆三碘甲腺原氨酸 11.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主要由下述哪一部位释放() A肾上腺皮质B近球小体颗粒细胞C肾上腺髓质 D肾上腺皮质球状带E肾上腺皮质网状带 12. 脊髓休克的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 A.运动性反射消失,植物性反射增强 B.运动性反射增强,植物性反射消失 C.所有反射不受影响 D.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均减退或消失 E.植物性反射增强 13.慢波睡眠的特征是 A.脑电图呈现去同步化快波B.生长激素分泌减少C.多梦 D.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E.有利于促进生长,恢复体力14.下列哪项不是交感神经的作用? A.瞳孔缩小B.支气管平滑肌舒张C.汗腺分泌D.促进糖原分解E.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15. 输血时最不易找到合适给血者的血型是() A.Rh阴性O型B.Rh阳性O型C.Rh阳性AB型 D.Rh阴性AB型E.Rh阴性B型 16.盆神经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 A.尿失禁B.尿频C.尿潴留D.多尿E.少尿 17.促进维生素A吸收的是() A.胆盐 B.胆色素 C.胆固醇 D.卵磷脂 E.乳糜 18.夜盲症是缺乏是哪种维生素()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E.维生素K B型题 (36—39题:以下选项为共用选项,请选出与临床症状最相关的选项) 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肾上腺素 E 糖皮质激素 36.呆小症是由于幼年哪种激素分泌缺乏?() 37.肢端肥大症跟哪种激素分泌过多有关系?() 38.“满月脸,水牛背”是哪种激素分泌增多?() 39.肝素抗凝血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抑制纤维蛋白原的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激活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E.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 40.参与体温调节的微循环通路是() A.迂回通路 B.直捷通路 C.动-静脉短路 D.后微动脉 E.以上都可以

生理学护理专业

第一章 1、兴奋反应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由弱活动变为强活动的过程 2、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参与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 3、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4、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内素的作用,对周围环境变化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5、负反馈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6、正反馈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的活动。 7、兴奋性细胞在体内所处的环境生物体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8、旁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组织液中扩散至邻近的细胞,调节邻近细胞的活动。 9、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合成的激素从神经末梢放入血,并作用于靶细胞的分泌方式。 10、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规律性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1、刺激指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的生存环境条件的改变,统称为刺激。 12、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 第二章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称为单纯扩散。通透性:膜对物质通过的难易程度。 离子通道:各种无机离子跨膜被动运输的通路。 继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消耗某一物质的浓度势能、间接消耗A TP从而逆浓度转运某物质。出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移向细胞外称为出胞。 液态镶嵌模型:指一种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子借助于膜结构中的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完成其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大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化学门控通道:指通道的开关受其所在膜两侧(主要是外侧)某种化学信号调控的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指通道的开关受其所在膜两侧电位调控的通道。 钠-钾泵:指在膜上具有Na+-K+依赖式A 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分子,可以分解A TP使之释放能量,进行Ns+和K+的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兴奋性和兴奋:兴奋性是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是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静息电位: 极化:指静息状态下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膜电位状态。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即膜内电位绝对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指细胞去极化后,向正常静息膜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入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外移向细胞内称为出胞。 机械性门控通道:指通道的开关受其所在膜两侧机械牵拉所产生的力而引起离子通道开放。绝对不应期:指可兴奋细胞和组织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极短时间内,无论受到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

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58393

11级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3、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4、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2、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 电位倒转或波动。 8、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 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3、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2、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6、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 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7、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8、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 血型 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4章生命活动的调控 神经部分: 名词解释:

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总学时: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 开课单位:生理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年制 推荐教材:<<生理学>>,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五版 参考书:<<生理学>>,钟国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阐明人体的功能及完成各种功能的机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生理学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反映生理学最新进展和现代水平。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扼要介绍生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 着重阐明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2)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概念,特点 兴奋性: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重点要求: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 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神经调节:概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特点; 体液调节:概念,分类,特点;神经—体液调节概念; 自身调节:概念,特点,反馈调节的概念,正、负反馈概念及意义; 2、学习要求: (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掌握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掌握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4)熟悉正、负反馈的调节。 第二章细胞生理(3学时) 1、教学内容: (1)细胞膜 细胞膜:为“液态镶嵌模型”的双层脂质结构; 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的概念,原理和特点; 细胞的受体功能:受体概念,分类,特点;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静息电位:概念,产生原理,极化,超极化的概念; 动作电位:概念,特点,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产生原理; 生物电兴奋性的关系:阈电位,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生物电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传导,递质的概念,兴奋传递的过程和特征; 2、学习要求: (1)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原理,特点; (2)掌握受体概念,分类,特点; (3)掌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原理; (4)掌握动作电位的概念,原理,特点;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兴奋传递的过程。 第三章血液(3学时) 1、教学内容: (1)体液与内环境 体液:概念,总量,分布; 稳态:概念,意义;

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 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3、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4、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2、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 电位倒转或波动。 8、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 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3、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2、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6、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 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7、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 AB型和O型4种血型。 8、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 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4章生命活动的调控 神经部分: 名词解释:

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答案

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3、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4、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2、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 电位倒转或波动。 8、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 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3、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2、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6、正常人血管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7、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8、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 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标准

《生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理学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2/3.5 适用专业:护理修订时间:2012年1月9日 课程负责人:计仁军课标审批人:计仁军 课程团队:计仁军、王平、张伟、段磊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状态下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属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系统而又实用的生理学知识,即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数据,能满足学习后续基础课和临床课所必备生理学知识的要求,适当拓展学生对现代生理科学前沿进展的知识面,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揭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现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从事基层临床医疗、社区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动物实验常用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 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重要作用,是《人体解剖与组织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医学遗传基础》等医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同时为学习《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传染病护理》、《心理健康与精神护理》、《中医护理》、《社区与老年护理》、《五官护理》等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 《生理学》是医学基础课程,课程设计以医学基础课程服务于临床专业课程为宗旨,强化教学过程中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纵向联系,与后续课程一同构成人才培养的主线,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按照护士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并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根据护士临床岗位工作任务,设计系统化理论与实训课程,突出临床职业能力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运用“基于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培养其理论联系临床实际的能力与利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人体机能检查实训,使学生掌握人体心音听取、动脉血压测量、血型鉴定等基本临床技能,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生理学》的新进展和研究方法。 ⑵理解《生理学》与相关学科相交叉的知识内容。 ⑶掌握《生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含义,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活动规律,主要生理功能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生理学大纲护理专业

正常人体学基础 2正常人体功能学 教学大纲 建桥学院护理系

建桥护理护理系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 《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正常人体功能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和医学其他各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 (二)本课程的任务 根据本门课程在医学护理专业的地位和对学生的要求,从护理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及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产生原理和调节过程。同时掌握学习人体功能学的基本技能及学习方法,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也为临床实践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理解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2、叙述某些重要生理功能产生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及其调节。 3、能对各种生理实验进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 4、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机体结构与国内的完整统一性,使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5、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及解剖的简单应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了解内容: 1、生理学定义 2、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3、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二)熟悉内容: 1、生命基本特征 2、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刺激的类型;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表现形式。 3、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作用意义 4、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5、神经调节的概念,特点(反射和反射弧)。 6、负反馈与正反馈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三)掌握内容: 兴奋性与阈值的概念;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四)实验:

生理学大纲(护理专业)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诸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胃肠运动与分泌、泌尿、出汗、生殖、内分泌、行为表现等。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基础学科和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向学生介绍生理学重大的新成就,使学生对生理学的世界先进水平有所了解。 本教学大纲与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3版(唐四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配套使用,适用于我校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本大纲的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及了解三种要求,要求掌握的内容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应用;要求熟悉的内容是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生理意义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自学辅导、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建议采用笔试、口试等方法综合评定学习成绩。生理学教学理论课56学时,各章节学时数分配见下表,生理学实验课归入《机能实验学》。

护理专业生理学复习精华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细胞代谢所产生的A TP供能而建立的钠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用于其它物质逆浓度差的转运,这种间接消耗ATP能量而实现的主动转运。静息电位:安静状态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静息心指数:在安静和空腹条件下心输出量/体表面积(m2)称为静息心指数,正常值约为3.0~3.5L/(min·m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正常成人为55%~65%。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其公式=(氧含量/氧容量)×100%。用力呼气量:用力深吸气后进行尽可能快速而用力呼气,在头几秒内所呼出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也称为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第一秒末83%,第二秒末96%,第三秒末99%。骨骼肌的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胆碱能纤维:凡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激素的允许作用:某些激素本身并不能对某器官、组织或细胞直接发生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能够产生效应的必要条件。如糖皮质激素升高血压的作用。应激反应:机体遭受各种不同有害刺激时,血中ACTH和糖皮质激素等激素浓度明显增加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现象; 何谓动脉血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如果大动脉壁的弹性改变(降低或增大),对脉压有何影响?为什么? 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管壁产生的侧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壁的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值等。如果大动脉壁的弹性降低,其脉压值增大。这是因为血管的弹性贮器作用降低或缓冲血压的作用下降,致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的结果。反之,脉压则减小。 血浆蛋白明显减少,为什么容易造成局部组织水肿? 组织液生成的驱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当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有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生成组织液;当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则有组织液被重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生成的组织液约90%被静脉端毛细血管重吸收入血,余10%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生成,又不断被重吸收,保持动态平衡。如果机体血浆蛋白含量减少,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其有效滤过压数值增大,其组织液生成量增加,重吸收量相对减少,使组织液生成量多于回流量时,破坏平衡,致使部分液体积聚在组织间歇形成水肿。 何谓骨骼肌的牵张反射?有哪两种类型?两者之间有何区别?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分为腱反射与肌紧张两种类型。 义。 交感神经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对各个器官都起作用,因而它的活动可看作为整体的调节反应。其特点具有调动机体各种有利因素来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表现出一系列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亢进的现象,其意义是

护理学专业人体生理学模拟试题与答案[1]

护理学专业人体生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15 分 ) 1.最大通气量 2.粘液一 HC03—屏障 3.基础代谢率 4.肾糖阈 5.眼的调节 二、填空题 ( 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载体膜蛋白质通过构型改变完成物质转运功能,其特点是:———、——、—— 2.为避免输血反应,临床上即使——同型输血,输血前也要做交叉配血;若——为配血相合:凝集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而——,按——异型输血的原则把握。 3.冠脉血流量主要取决于——的高低。 4.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 5.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和——·氧气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6.淀粉被水解为————后才能被小肠粘膜吸收,蛋白质需要水解为——时才能被小肠吸收,它们的均与钠离子的吸收相耦联,吸收机制为——。 7.肾小球滤过膜由——、——和——三层构成。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8.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大脑皮质既处于——,又能产生——。 三、选择题 { 每题 1 分,共 35 分) 1.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 ( ) A 兴奋 B.适应 C反馈 D.阈值

E兴奋性 2 .内环境稳态是指 ( )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D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E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3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 A .阔值 B .动作电位 C.静息电位 D 反应强度 E刺激强度变化率 4 .下述不属于载体易化扩散特点的是( ) A 高度特异性 B .电压依赖性 C 饱和现象 D .竞争性抑制 E.与膜通道无关 5.物质顺电一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属于( ) A .单纯扩散 B 易化扩散 C 被动转运 D .主动转运 E.吞噬作用 6 .细胞膜内,外正常的钠离子和钾离子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

护理生理学

护理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慢性肾功能不全时,最能反映肾功能的指标是()(A)血浆尿素氮(B)血浆尿酸氮(C)血浆肌酐(D)高血钾程度(E)内生肌酐清除率 2.使肾动脉灌注压下降的全身血压是() (A)低于40mmHg (B)低于50mmHg (C)低于70mmHg (D)低于80mmHg (E)低于90mmHg 3.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代谢性酸中毒(B)水中毒(C)氮质血症 (D)高镁血症(E)高钾血症 4.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是() (A)胃肠内含氮物质增多(B)糖类摄入增多(C)脂肪摄入增多 (D)上消化道大出血(E)肠道内细菌活动增多5.血氨升高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A)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及传导功能(B)使乙酰胆碱产生过多 (C)使脑干网状结构不能正常活动(D)使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减弱 (E)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 6.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A)酸中毒(B)氮质血症(C)循环衰竭 (D)脑出血(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7.低钾血症时可出现() (A)正常性酸性尿(B)正常性碱性尿(C)反常性酸性尿 (D)反常性碱性尿(E)中性尿 8.临床上对有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患者原则上给予()(A)高渗氯化钠(B)10%葡萄糖液(C)低渗氯化钠 (D)50%葡萄糖液(E)等渗氯化钠 9.过量的胰岛素引起低血钾的机制是() (A)醛固酮分泌过多,促进肾排钾增多

(B)肾小管远端流速增多,使肾重吸收钾减少 (C)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D)钾摄入不足 (E)腹泻导致失钾过多 10.水肿时产生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淋巴回流障碍(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11.某患者术后禁食三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的葡萄糖液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容易发生() (A)高血钾(B)低血钾(C)高血钠(D)低血钠(E)低血钙 12.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 (A)心肌(B)脑(C)肾(D)肠(E)肝13.心肌顿抑的最基本特征是缺血-再灌注后()(A)心肌细胞坏死(B)代谢延迟恢复(C)不可逆性结构损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