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传播学_学科的分化_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新闻传播学_学科的分化_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新闻传播学_学科的分化_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新闻传播学_学科的分化_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陈力丹

内容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议程设置论#、?公共领域#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整合#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方法论上,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思维方式的结合。

关键词! 新闻学;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新闻传播学的分化

1690年3月5日,德国莱比锡大学经答辩通过了博士学位申请人托拜厄斯%波伊瑟(T obias Peucer)写的论文&关于新闻报道?(D e relationib us novellis)。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他的导师为瑞申堡(L Ada m R eche nberg)教授,后来是莱比锡大学校长。这篇拉丁文论文从29个方面对新闻报道的形式、动机和方法进行了历史概览和分析,展现了17世纪处于研究萌芽期的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之一,即报纸以及新闻作为公共话语的兴起。(

然而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则是200年后的事情。17?18世纪世界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颇为缓慢,因而新闻学难以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只有少数人就新闻传播业写过文章。工业革命的兴起、通讯社的出现、电报的使用、国民教育的普及、知识税的废除等等新情况的出现,使得欧美的新闻传播业得以在19世纪中叶以后急遽膨胀,报纸成为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语)。)此种情形下,对于新闻传播业的研究自然被提上日程。因而,19世纪末首先在德国、瑞士的大学里开设了新闻学(又译?报学#)课程。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设置新闻学院,新闻学作为一个学科得以形成。

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开始于1918年10月,其标志性事件是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蔡元培任会长,从美国学习了新闻学和经济学归来、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徐宝璜教授(时年24岁)为副会长兼导师,另一位研究会的导师是邵飘萍。1919年,徐宝璜的著作&新闻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此前梁启超于1896年开启政治新闻学(从政治角度观察新闻传媒作用)的传统,这种论述传统被后来的中国各政党运用来服务于政治斗争。中国共产党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期形成的?党报理论#,亦属于政治新闻学的传统。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大体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五大学科)从不同方面为传播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40年代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进一步为传播学提供了新鲜的理论支持。一战和二战的宣传战和电波战,直接促成了传播学首先在美国形成。接着在20世纪60年代,以欧洲人文?历史?哲学为背景的传播学批判学派形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只有几个学者知悉外国有个传播学。传播学在中国公开被知晓,开始于1978年。1982年由新闻学界召开了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1987年,?新闻传播学#在中国被承认是一个学科。

新闻学最初在理论、业务上是不分的,例如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等著作,结构上是?理论+业务+经营#等报业各个工作系统的综合论证。1927年出版的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其绪章和结束语,其实不是新闻史,而是新闻理论研究。

传播学不是一个严格的学科体系,传播学者们各做各的,研究角度很不相同。目前我国学界已经从过去将传播学分为两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改为分为三个学派,即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技术主义控

制论学派、结构主义?权力学派。?

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出于服务功利目的的需要,无形中形成大体五个研究板块,即控制研究(传播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渠道(形态)研究、受众研究(调查)、传播效果研究。

欧洲批判学派即结构主义?权力学派,包括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法国的符号学和批判理论等等。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和信息的传播,受制于传播的基本符号系统,人生活在具体的符号体系之中,因而任何传播都早已被?结构#了。在这样思路的研究中,又以揭示传播中符号背后的权力(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权力)背景的居多。

在传播科技发达的现代,对信息的载体???媒介形态的研究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即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说表达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的认识要点,即新的媒介形态本身(不是内容)对改变社会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观点在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变革中,被凸显出来,并被完善为?媒介即环境#的思想,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

我国的新闻学研究一度被政治化,以致完全被政治替代(文革时期)。1978年恢复研究之时,是从讨论?什么是新闻#开始的。与此同时,传播学通过开启的中外学术交流,被我国新闻学界所知,并主要在新闻学界展开引介和研究。如果说最初的学界分化,那么新闻传播学科的最大分化是新闻学、传播学作为两个研究系统的分化,而且当时分工比较明确。

所谓?新闻学#,主要是指传统新闻学的理论、历史和实务研究;所谓?传播学#,主要是指传播学理论以及各种非新闻传播的社会传播现象的研究,诸如广告、公共关系、出版的研究。

我国恢复新闻学研究之初,由于相当多的研究者对学术规范的无知,?新闻++学#或?++新闻学#一度泛滥,一些文章把新闻工作中的问题,通过经验性质的描述,就轻易构建出个?学#来,文章的作者们误以为把某个问题的研究称为?学#,就能够上升到学术层面。于是,新闻学被分化为更多的?学#。关于这一点,可以在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中窥见一二,其中关于?新闻++学#或?++新闻学#的词条就有约40种。有些词条的设置,现在看起来显得颇为幼稚,但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高校教学领域,?新闻学#被更细地划分为新闻理论(除了一般理论外,还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史(进一步分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实务(进一步分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等等独立的课程)、广播电视、传媒经营等等。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营后来以?媒介经济#冠名,脱离?新闻学#,成为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的独立专业方向。

就?传播学理论#这个传播学研究的话题而言,亦被划分为更为细致的不同学派的研究,尤为彰显的是美国经验主义学派的研究。

新闻传播学转向学术性的深化研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学科?学#的分化不再无限扩展,过去提出的许多?学#没人再提起,保留下来的有发展潜力的研究话题,得到了深化研究。

新闻史研究,21世纪初已经完成了宏观中国新闻史的系统化陈述(代表作为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接着又完成了宏观中国传播思想史的系统化陈述(代表作为金冠军、戴元光主编的&中国传播思想通史?三卷4册本),以及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宏观陈述(代表作为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目前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主流,向阶段史和个案史方向深化;外国新闻史的研究主流,向分国史方向深化(?十二五#期间将完成G20分国史教材,完成英、法、德、西、葡五国新闻史的研究专著),每年都有一些新发现、新材料或新的研究领域出现。另外,采用较新的历史学方法论重新审视中国宏观新闻史,亦是未来?十二五#规划中一些学者准备做的事情。

新闻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出现了系列深化研究的专题著作。目前新闻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整体结构仍然较为陈旧,需要创新思维。

鉴于中国新闻传播业被推向市场经济,20世纪末至今,传媒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传媒与社会冲突的法治解决(新闻法治),成为新闻传播学中两个紧密相连的不衰研究话题,积累了大量个案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译著和一些国人的论著。目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经出台了由新闻传播学界参与完成的&广播电视节目标准?(即广播电视行业的业务规范,约100条,徐迅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亦完成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的成果&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

新世纪初,传播学研究中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从原有的传播学体系中脱颖而出,即媒介形态研究,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以传播学第三个学派(技术主义控制论学派)的身份得到学界的认同,一批译著和国人的

论著接连出版。熊澄宇主持的?清华传播译丛#,从这个视角选择了一批相关著作(出版于2002?2004年)出版,促使国内学界关注媒介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类译著中较有理论价值的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媒介环境学译丛#(2008年开始,何道宽主译)。许多关于新媒体的研究论著,亦从媒体形态而非传播内容入手考察,引发了传播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这方面,我国七八年前已有了专题的博士论文。现在,跟进传播科技发展态势的研究,力度颇大。例如微软开发?人立方关系搜索#技术之际,我国的研究者便立即跟进反应,不仅及时介绍这种传播新技术,而且在理论上给予观照。

20世纪90年代媒介经济这个话题从新闻学研究中分化出来,至少在几个主要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成为独立的研究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三个博士生培养方向中,媒介经济与新闻学、传播学的培养方向并列。媒介经济的研究,鉴于社会需求旺盛,造成了较大影响。这方面的行情分析类论著较多。

从传播学角度观察舆论现象,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这也是从传播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话题。经过20多年的舆论调查的学术积累,现在已经发展到即时的网络舆情分析。从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舆论研究所每月出版一份舆情分析报告(喻国明主持)。

二、新闻传播学的整合

我国最早专门研究传播学的人员,多数来自新闻学科,因而新闻学研究和教学人员与传播学结缘。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新闻是信息的一类,自然属于传播学研究的范畴。一般信息传播的原理用于研究新闻信息的传播,可以为传媒的主持者和政治当权者带来利益,特别是关于受众接受信息的规律性论证,以及经常更新的关于传播效果的数据,具有直接的功用。这种实证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研究与新闻学的结盟。

新闻学与传播学结盟,最早开始于美国,并进而影响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于1978年10月访问中国的来自西方世界的第一位新闻学者、日本新闻学会会长内川芳美教授,谈的是传播学,因而直接影响到接待他的中国新闻学界开始关注传播学。1982年4?5月访问中国的第一位专职传播学者、夏威夷东西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韦尔伯%施拉姆,本身就是新闻教育家,同时又是美国最早的传播学博士教育的创始人,这种情形再次给予接待他的中国新闻学界一种强大的暗示:由新闻学界来研究传播学,义不容辞。于是,就在施拉姆来访的当年11月,由中国新闻学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从而造就了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整合的起点。

以浓重的人文?历史?哲学为学术背景的欧洲学者,针对经验?功能主义传播学的研究服务于大众传播业主的利益,以批判的立场介入研究。结果,被批判对象的研究者和批判者殊途同归,新闻学与传播学被拖入到同一个广大的研究视角下。

不过,由于传播学涉猎全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播现象,视野十分开阔,因而同时与其他人文?社科学科也存在密切关联。只是比较而言,与新闻学的结盟更为紧密。

在较长的时间内,新闻学归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科划分中的?文学#之下。这种划分继承了解放前学科划分的传统,有不够科学的地方,但一直如此。1981年,改革开放以后毕业的第一批学习新闻学的研究生,被授予的便是?文学硕士#学位。1983年以后,新闻学的学位从?文学#转归到?法学#之下。

1987年以后,新闻学力争?独立#地位,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把传播学正式拉进自己的领域。怎么称呼呢?叠加为?新闻学与传播学#,有的时候又被简化为?新闻传播学#(这种说法应该是偏正结构还是并列结构,无人能说清楚)。如果说这是一种学科的整合,那仅有词汇上的意义。此外,为了正名,讨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成为新闻传播学界十几年不衰的无解话题。

进入21世纪后,新闻传播学又被转回到?文学#的大学科之下。至今,在相当多的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仍然与文学专业捆绑在同一个学院里。新闻传播学专业能否得到较快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学院的主要领导人是否出身于新闻传播学专业。其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差别在信息时代已经越来越明显了。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信息传播,文学文本的创造和接受,是审美;而说明性文本(新闻和其他说明性文本)的创造和接受,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这方面,新闻传播学界有少量论文讨论过这种性质不同的差别。?

然而,就在这些形式主义的?整合#引发无谓争论的数年内,我国进入了网络传播普及的时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整合已经不是理论,而是实践的问题了。学科本身叫什么不过是个符号称谓,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变得模糊,真的整合了。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新闻理论研究就开始融入大量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理论,诸如信

息、信源、信宿、反馈、渠道、受众、舆论领袖、二级传播、传播效果、议程设置等等。甚至一度还有过取消单纯的?新闻理论#、直接将新闻理论与传播理论作为一门课程的建议。从当时新闻理论教材的结构看,二者的结合虽然有些生硬,但显现出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被整合学科的自身努力。

我国设置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为国内巨大的传媒业市场服务。因而,新闻理论作为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应用理论,应该有独立的地位;而传播学理论,是较为宏观意义的信息传播的规律探索,它涵盖新闻传播现象的研究,但不能替代较为微观的新闻理论。事实上,经过二三十年传播学的引入和运用,在关于新闻传播现象的研究中,大量运用传播学理论来说明各种问题,已经变得很平常了。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是一种现实,而不再是想象。

在新闻传播学界,常挂在嘴边的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然而信息时代的生活改变了这种先验的设想。没有纯粹的西方和东方,全球化造成了思想的流动和融合。西方新闻理念中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中国式的思维,例如能够在那里发现类似中国典型报道和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而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等),在中国的论述中其实早已变味,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不仅传播学的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传播学的结构主义?权力学派的观点,也开始渗透到研究新闻现象中了,主要表现在对各种传媒行为商业化的批判上。在新闻学的话语中,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成分无形中越来越多了,原本只有少数学者知道的欧洲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现在变得颇为大众化,例如本雅明、马尔库塞、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哈贝马斯、罗兰%巴特、斯图亚特%霍尔等等。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大陆,新传播科技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普及,以及以互联网为平台的w eb2 0的发展要求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适应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不知不觉中,研究话题和方法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学科内容分化过程中稳定下来的一些话题,其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新传播科技给新闻传播实务的教学和研究也带来了整合的要求。不仅过去的?新闻实务#要转变为?新闻与传播实务#(包含各种非新闻类信息的传播实务),而且以往以报纸实务为背景的采、写、编、评等,必须适应新媒体的环境,整合为能够适用于各种媒介形态的新闻与非新闻类信息传播的实务。这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正在做教学方面的改革尝试。

新闻传播学研究整合的视角,来自传播科技的发展。学者们正在试图从科学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打量陪伴人类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它的功能不仅是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传播科技是有偏向的,某一种媒介形态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理解媒介形态所代表的科学技术,不能局限于科技本身。在新媒体发展、媒介形态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得以获得了超越单一媒介形态的研究视野。

在传播科技五光十色的变化面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把握住了?向前看#的视野。互联网和w eb2 0兴盛之际,已经把眼光投向未来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 h i ngs)和web3 0甚至N 0了。物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RF I 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W eb3 0的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联接。一位研究者就此提问:

?当信息获取功能和信息分析功能更为强大的个人信息终端更加普及的时候,人们对于大众媒体的依赖会发生什么变化?公众还会像今天这样局限于对孤立事件有限形态的了解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处的被动位置吗?#

?曾经让新闻学拥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的传播学理论体系在今天也面临着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带来的震荡。经典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各个学派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着日益精美的建造。但是,面对信息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经典传播学研究本身已经直接面对突破自身局限的挑战。#.

还有学者从文化传播的层面对物联网的潜质做出评估,认为一方面?物联网解决了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的虚拟间性难题,在传播行为里增设了/物0的维度和/真0的依托,这为数字传媒时代的思想文化传播创造了/此在0的可实证性和观念体认的可证伪性,从而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视野#;然而在另一方面,物联网多样的传播途径和复杂的内容给网络监管带来难题,物联网的物本主义导向也可能使思想文化传播的人文精神受到挑战。1

正是在这种外部环境的压迫下,新闻传播学的很多问题已经不能在原来划分的范围内得到回答,打破学科内不同领域的界限,甚至打破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新的思考方式。

传播学研究本身,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已经较难清晰地分清某项研究属于哪个学派,因为不同的方法论正在融合。中国学界近些年比较集中的研究为传播学起源奠定理论基础的20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同学术立场的融合表现。现在我国传播学研究的论著,相当一部分很难说清楚属于哪种学派的研究。

我国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整合#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新媒体及数字化的条件下,原来的真实与虚拟的理解与界说,已经缺乏解释力了。这种情形要求新闻传播学者思考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现在的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与虚拟两种世界之中。在虚拟世界驻足的时间越长,在现实世界驻足的时间就越少;在网络等虚拟世界中越是想让大脑和眼睛获取?无限#信息,人的身体就越是被禁锢在极为有限的现实空间中,甚至就在一把椅子上。真实中的不真实与不真实中的真实,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在一般的观念中,真实意味着可触、可测、可检验,反之便是不真实。然而网络等新媒体颠覆了这种认识,虚拟20,网上的聊天和信息传通,虽然不是物理符号的在场,但就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而言,并不比现实生活中缺少实在与真实。虚拟与现实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已经构成了互为因果的真实关系。它改变着传统的真实理念,而且改变着对真实的理解。3

于是,?虚拟真实#的概念得以挑战传统的现实真实。在虚拟真实中人们可以与储存数据和消息的环境互动,所有的信息都被?真实#地呈现。在虚拟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创造全新的信息环境,并在其中获得新的体验与能力。4这种情形下,网络传播时代的信息、信息环境真实问题,需要得到理论上的重新阐发。

也正是新媒体的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促使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得以跳出传统的研究范式,综合传播学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权力学派的观点,以人文的思路来质疑这个新环境。2010年11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庆55周年的研讨会上,有学者借用尼尔%波兹曼的思路提出了如下的四个问题:

?1 一种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理性思维的应用和发展?2 媒介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民主进程的发展?3 新媒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人获得更多有意义的信息?4 新媒体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或减弱了人类的道义感,提高或减弱了我们向善的能力?其中波兹曼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执着地追求快速提供信息的机器,结果,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新媒体让我们的国家成为信息垃圾堆放场。#5

一些新闻传播学界人士已经认识到,在讨论新媒体的众声喧哗中,需要批判的视野。对于媒体融合等媒介科技的变革,学术研究关注点不宜仅仅集中于媒介内部以及技术本身,而要将这种变化放在一个宽阔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去考察、阐发。?技术垄断文化,文化向技术投降#,这种可能的结果需要学界向社会发出警告。正是在新闻传播学从分化到整合过程中,我国学者获得了这种较为清醒的认识。

当前中国媒介技术的迅猛变革,以及由此激发出的民众、社会的巨大能量,是世界其他国家罕见的;关于媒介技术、媒体融合,我国从来不缺乏中国经验,在新媒体实践和研究方面,我国的学界与世界同行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丰富的中国经验可能催生出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的创新能力。

?未来的传播学领域将聚合起更多的学科背景,面对人类与大千世界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借助多元学科知识、使用多元科学工具与方法,深入探讨信息传播和系统控制的特点与规律,建造起更具说服力和适应度的理论体系。#

三、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新闻学研究方法,基本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模式,同时带有较强的经验描述性质。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著作,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解放后,这种研究方法在1954年前后中国新闻界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被以联共(布)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讲义为代表的政治思维和报纸社论的写作模式所替代。因而,20世纪50?80年代中国不多的新闻文章(直到1982年才出现解放后第一本教材式的新闻学的著作),基本是这类模式,尚谈不上学科的研究方法。甚至量化分析的方法被批判为?唯心主义糟粕#。1980年,一位研究者写道:?不少美国的新闻学理论的文章和著作,利用了统计、逻辑和数学的方法66随之还相应地出现一些数理公式和逻辑符号,使人看后实在费解66其实,不过是些唯心主义糟粕。# 这段话在发表的时候,很平常;然而,今天读来不免令人扼腕。这不完全是个人的过

错,而是当时历史环境造成的一种认识。

对量化分析的漠视和否定,主要在于那时我国的新闻学界尚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方法论,政治替代学术的倾向尚来得及纠正。研究者们必须把新闻学看作是?有立场#、?有感情#的学问,?我们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不是更好得多吗?#在那样的背景下,任何涉及?客观#、?纯粹#说法,都会被视为?客观上给资产阶级新闻学多少起了涂脂抹粉的作用# !。?客观#了,?纯粹#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界限就无法划清。而量化分析,至少形式上是不讲这些的。

传播学中最早出现的经验?功能主义学派,一开始就使用了主要来自社会学的量化分析方法。这种研究方法,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传播学论著被引介到中国而逐渐被中国新闻学界接受。

1982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组织的北京地区新闻受众的调查,首次使用SPSS社会科学软件包进行统计(主持人陈崇山),其系列调查报告采用的基本是传播学量化分析的方法。 ?1983年,新闻学刊物上开始设置?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讲座栏目。 # 1987年,祝建华发表的论文&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可能是最早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这篇文章明确提出,传统的研究方法???哲学思辨、历史求证、法规判别???已不能适应科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借鉴?科学方法论#。文章指出了科学方法论的要义:科学研究的关键不在于结论是什么,而在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合乎科学原理。科学的结论通常用两种方法来保证其有效性:要么由经验证实(尤其是数据)予以支撑,要么由逻辑推理予以保证。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常规化的新闻受众调查的主要操作,转移到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首任所长甘惜分,现任所长喻国明)。那时,一篇比较简单的量化分析报告,便被视为较重要的论文。现在的舆论研究所(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已经成熟到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即时的舆情分析和信息接受的心理实验分析了。

在方法论方面,需要提到198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论集?第13辑,此辑为?系统科学与新闻学专辑#。在这一辑中,系统科学???主要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被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研究。诸如信源、信道、信宿、信息流、信息量、反馈等名词,被学者们一再重申。

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术研究规范的问题被提上日程,新闻学论文开始从政治思维和党报社论话语状态逐渐回归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传统,与此同

时,传播学经验主义学派的实证研究(当时主要是量化分析)方法也逐渐在高校研究生论文中得到倡导。进入21世纪后,传播学研究方法成为主要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基本课程。说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成为硕士、博士论文绪论部分写作的格式化要求之一。

现在,至少在几所主要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 SPSS社会科学软件包要求的量化调查和统计方式,

本科生都会使用。高校?挑战杯#、?创新杯#等的大学生论文和调查报告的竞赛中,SPSS社会科学软件包的使用很平常,获奖的不少。

传播学实证研究中的质化分析方法,在2002年陆晔、潘忠党的论文&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 %影响下,也得到一定的推广。

最近几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连续举办暑期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班,大部分主要高校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先后参加,已经使得证实研究的量化和质化的分析方法得到普及。

现在新闻传播学质量较高的文章,通常是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相结合,新闻学研究的话题与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相结合。例如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的特稿文章&媒介接触时间考察的新范式:

研究框架的建构逻辑? &,便是典型。该文深化了?媒介接触时间#这个新闻学的话题,作者们同时着眼于量和质两个层面,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分析路线,并在全媒体生态的大背景下,以时钟时间和社会时间相结合的方式来描摹受众的媒介接触图景,通过日记法来同步展现人在时间序列上的行为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在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媒介素养、媒介印象四个维度上对受众特征进行深度把握。

传媒学研究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了进行微观的认知神经传播的研究(使用眼动仪来观察测量人在接受信息瞬间的变化)。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传播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完成的论文&媒介即信息:一项基于MMN的实证研究? ?,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该文通过眼动仪(MMN实验),证实纸质报纸和电纸书报纸在脑认知机制上的差异及不同特点。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采用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一次尝试。这项实验表明,纸质报纸需要调动更多的人脑机制参与;而电纸书报纸调动人脑的程度相对小些。实验同时证实,人们利用纸质报纸和利用电纸书报纸阅读内容时存在认知方式上的明显差异,电纸书报纸的认知发生更加全面均衡。

这在方法论上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对人文?历史?哲学思维的技术挑战。换一种角度看,人的精神活动能这样被机械地研究吗?唯一会思想的高级动物,在自己创造的技术设备下变成了可以被精确测量的物,但人不是无机的物。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于科学方法论兴趣盎然,这是一种学术发展的好现象。这个时刻需要提醒的是:防止单纯使用源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略了人文?历史?哲学的理性思维。我国的新闻学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缺乏人文?哲学?历史思维的传统,在经历了长期政治化浸润之后,很快转入传播学?科学方法论#的窠臼,相对原来的政治化思维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目前工科思维对人文?社科(包括新闻传播学)形成了压倒性的强大影响,已经显露出学术研究的机械和无深度。因而要具备这样的基本认识:无论?科学方法论#名下的各种方法如何新颖并在实证方面显得有效,人文?历史?哲学的逻辑分析比单纯的量化分析更显示人的思维特性。

在这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内已有一些论文指出了这类问题。一位作者写道:?不管有没有必要,几乎所有的课题论证都要写上那么一点实证研究方法的设计;也正是因为如此,研究者们拿出来的大量课题成果大都可以看作是社会调查加对策报告,这些在方法论上有严重缺陷的报告不但对于理论没有贡献,而且对于实践也没有指导作用。#?随着科学理性压倒性的胜利,在与传播学术有关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数据成了社会稀缺资源,似乎谁都需要数据,似乎只有数据才能代表科学:66这些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实证研究的交换功能日渐显著,在中国迅速完成了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

有鉴于此,新闻传播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整合方向,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的思维方式的结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需要适当重温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

注释:

( A t w ood R A ;de B eerA S The R oots of Acad e m i c N e w sR ese arc h:Tobias P e ucer0s?De rela ti on ibus novellis#(1690),Journali s m S t ud ies, Volu m e2,Num ber4,1N ove mber2001,pp 485-496(12)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 胡翼青:&传播学:学科范式与范式革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陈力丹:&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陈力丹:&试论说明性信息的接受特征与引导舆论?,&现代传播?,1998年第6期;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 &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 高钢:&物联网和W eb3 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2期。

1 欧阳友权、欧阳文风:&物联网的形上之思???物联网给我国思想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求索?,2010年第9期;

王治东:&物联网技术的哲学释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12期。

3 闵惠泉:&真实与虚拟:新媒介环境下的追问?,&现代传播?,2010年2期。

4 马忠君:&虚拟化生存的基础?,&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

5 孙玮:&媒体融合与新闻传播学术创新?,&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2期。

高钢:&物联网和W eb3 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2期。

&战后美国新闻理论的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论集?,1980年第1辑。

! &什么是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学论集?,1980年第1辑。

? 首都新闻学会:&新闻学会通讯?,1983年5?6期,北京地区读者、听众、观众调查专辑。

# &新闻学会通讯?,1983年18?19期,刊登多篇讲授调查方法的文章,其中包括译文&美国民意调查方法介绍?。

? 祝建华:&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新闻学论集?,1987年第11辑。

%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4期。

& 中国受众媒介?接触?使用#状态定量研究课题组:&媒介接触时间考察的新范式:研究框架的构建逻辑?,&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9期。

?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与认知科学实验室:&媒介即信息:一项基于MMN的实证研究???关于纸质报纸和电纸书报纸的脑认知机制比较研究?,&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1期。

() 胡翼青:&传播实证研究:从中层理论到货币哲学?,&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3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毓强!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

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新闻学与传播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1.中国梦宣传教育与全方位传播研究 2.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研究 3.新闻宣传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研究 4.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研究 5.大宣传工作理念和格局研究 6.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问题研究 7.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创新研究 8.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 9.外宣工作创新研究 10.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11.加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12.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分析研究 13.边疆省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14.改善网络舆论生态研究 15.网上舆论斗争的特点、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 16.互联网信息保护与推行实名制研究 17.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研究 18.网络谣言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19.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 20.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 21.媒体社会责任与传播正能量研究

22.党管媒体原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3.我国媒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24.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研究 25.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26.新闻发布制度化研究 27.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与规范传播秩序研究 28.理顺内宣外宣体制研究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研究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核心理念和核心概念研究 31.“宣传”与“新闻”的异同研究 32.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研究 33.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发展研究 34.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35.媒介视野下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的结合研究 36.世界主要新闻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37.深度报道的中外比较研究 38.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媒介研究 39.我国省级卫星电视频道发展研究 40.全球化背景下电视节目创新研究 41.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传播研究 42.“新丝绸之路”与中亚发展的传播学研究 43.“美丽中国”对外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2015年春季学期 主讲:戴佳 Email: jiadaiut@https://www.doczj.com/doc/3f3998213.html, 开放时间:周二下午2:20-4:55,六教6A215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传播研究方法的入门课,重点介绍基础的传播研究方法(包括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的概念,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数据搜集、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学方式: 讲授+案例教学 教材: 《传播研究方法》(美)琼恩·基顿著,邓建国,张国良等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教参: 1.周翔著,《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 2.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3.约翰·雷纳德著,李本乾等译, 《传播研究方法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安德斯·汉森等著,崔保国,金兼斌,童菲译,《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华出版社 5.费雷德里克·威廉姆斯著,《传播统计法-定量研究操作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6.威廉·劳伦斯·纽曼著,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人民大学出版 社 7.Lindlof, T. R., & Taylor, B. C. (2002).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Sage. 8.Frey, L. R., Botan, C. H., & Kreps, G. L. (2000). Investigating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9.Booth, W., Colomb, G., & Williams, J.(2008). The craft of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Williams, F., & Monge, P. (2000). Reasoning with statistics: How to read quantitative research (5th ed.). New York: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11.Rubin, R.B., Rubin, A.M., & Piele, L.J. (1999).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sour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备注:相关读物(如期刊论文,案例资料等)通过email 等形式课前布置

2018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必会50个专题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第 1 页 共 1 页 2018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必会50个专题 一、新闻学复习应该掌握的50个重点知识点: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本构成(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属性。2、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李良荣)、新闻的基本特征与新闻的要素。3、新闻起源与新闻本原的异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起源(实践论)与本原(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事实第一性)观。4、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5、新闻事业及其性质、社会功能与阶级性。6、新闻价值的含义及其要素。作为新闻人选取新闻素材的标准,新闻价值观在当今的新闻实践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的区别。7、新闻为什么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真实的前提、主观真实的努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如何看待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公正性的关系?新闻真实的含义与分类(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者说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如何看待新闻的 本质真实 这一观点?结合实际分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防止新闻失实的对应措施。8、新闻媒介的定义。新闻媒介的种类及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结合实际,分析网络新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国内外著名新闻媒介机构概况。9、结合当今全球新闻媒介发展的现实,分析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运行机制。10、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与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以及两者的演变过程。11、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异同。12、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方式。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前健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在 正面宣传为主 的报道方针下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13、9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的 公共新闻 (或称 市民新闻 )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及其实践?14、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15、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16、2005年3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维护新闻界的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闻职业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分析上述规定出台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研究报告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骤

研究报告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骤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骤.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 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 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 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 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 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 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启发人们的思维。?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 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 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 要。第二、控制 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 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 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 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

至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主题分析

年至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主题分析

————————————————————————————————作者:————————————————————————————————日期: 2

【摘要】本文选取《新闻与传播》为研究对象,统计了2011年至2013年三年《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的新闻传播类论文共519篇,研究目的是通过将每年的论文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作者和原文出处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作出年度对比,对三年来该刊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作出比较准确的统计,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勾勒新闻学与传播学整体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显示新闻学与传播学内部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变化。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研究领域;研究主题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新闻与传播》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文摘类刊物,月刊。该编辑部通过对全国主要新闻学、传播学专业期刊和学报进行精心筛选,选择已发表论文进行全文转载,是新闻传播学界的权威性刊物。通过对该刊被全文转载论文的研究,能够比较全面地把握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和研究热点。本文选取 2011年至2013年被全文转载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1年全年合计转载论文181篇,2012年175篇,2013年163篇(因出版时间关系,本文未统计第12期),三年合计519篇。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统计工具,将所有论文进行编码统计,在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具体研究方法是将所有论文根据其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二级编码,研究领域编码主要参考刘自雄对2012年新闻传播学论文的研究[1],将研究领域划分为14个类型,分别为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经济、传播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舆论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新媒体(不包括微博)、微博、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和其他。首先需要说明,由于目前新闻传播学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比较普遍,在研究领域编码过程中,实际存在着编码误差。研究领域的14个类型之间也有交叉,但这样编码能够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整体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和分析,显示新闻学与传播学内部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变化。 本文具体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显示当年被全文转载论文选题领域和研究主题;二是通过年度统计数据的对比,描述每年被转载论文选题领域和研究主题的变化;三是统计高比例被转载的论文作者和原文出处,以此形成一个观察当前学术期刊和研究者的小窗口。 二、2011年被全文转载论文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分析 《新闻与传播》2011年被全文转载论文(以下简称论文)181篇。分布在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媒经济、传播学、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舆论学、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新媒体、微博、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等14个领域,布局如图1。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研究方法9种整合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观察法⑵调查法⑶测验法⑷行动研究法⑸文献法⑹经验总结法⑺个案研究法⑻案例研究法⑼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观察法: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1.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

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1.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3.1.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3.1.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论文常用研究方法汇总

论文常用研究方法汇总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参考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四、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五、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六、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七、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八、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模板 论文研究方法思路模板

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模板论文研究方法思路模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那它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模板,谢谢你的阅读。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模板 本科专业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作简要论述,供参考。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整理

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整理 第1章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与基础 1、自变量:能够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成为自变量。 (研究者控制下系统地变化的变量。) 2、因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但它本身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被观测的对象。) 第2章研究的步骤、要素与质量 第1节研究过程 (一)选择研究课题 (二)确定课题价值 (三)回溯研究文献 (四)提出假设 1、理论假设:假设是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正式陈述,它能够用数据加以验证。因为假设实际上是研究者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变化规律等要素的理论描述,所以也被称为理论假设。 2、研究假设:研究者根据相关理论和事实,针对可能的结论所提出的关于某些因素或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还未证明的陈述或主张,也称备择假设。(通常呈现为变量之间的关系) 3、零假设:又叫原假设、虚无假设、消解假设,是研究者想要搜集证据予以证伪的假设,是按照统计检验的原则而陈述的假设,一般用H0表示。 4、假设检验:事先对总体的分布情况作出一个零假设,然后利用抽样的样本信息判定是否接受这一零假设。 (五)获取数据 (六)数据分析与阐述 (七)呈报结果 (八)计算成本与费用 第二节研究要素 1、概念:通过概况特殊现象和问题,总结相关情况抽绎出的抽象观念或术语。 2、概念化:将模糊、抽象的概念和术语具体化、精确化的过程。 3、操作化:在概念化的基础上,建立程序或一组指标说明如何测量一个概念,目的在于运用变量的不同属性对事件或现象做出客观描述。(操作化步骤以后的概念就是所谓的变量) 4、变量与属性:属性是现实中某一客体的特征或特性,而变量则是这些属性的逻辑组合。变量往往有一组与之对应的属性。 第3节测量层次与质量

听一位考研过来人讲述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听一位考研过来人讲述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各位学弟学妹们,我的考研成绩是373分,报考的是深圳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对于文科性质的专业来说,这个分数并不高。个人认为文科是比较好拿分的,它的主观性比较强,自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我这次的两门专业成绩分别是131和120,我是跨专业考研,本科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与报考专业几乎完全没有关系,能考这么个分数我已经很满意了。我没想到的是公共课考得这么不近如人意,连一直是我的强项的英语也没考好,可能还是平时太大意了,导致考场发挥不顺利。我的正式复习战线大约是七个月,时间还算合理,期间领悟了很多道理。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备考经验。 关于选择学校和专业。我选择深大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优越,就业较好,而且深大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比较齐全,开放程度较高,可以开阔眼界,但这个学校不是211,也不是985,很多同学估计不会选择它,看个人吧,复习的前阶段可以给自己定高中下三个供选择的学校,到后期根据复习情况再决定。关于专业,一般人都会选择本专业,我刚开始也准备选择国贸专业,因为觉得比较保险,但是后来有人跟我说国贸不需要考研,对就业也没多大帮助,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学院几乎没上过高数这门课程,之前的学长学姐有考数学的几乎都全军覆没了,所以最后我放弃了考本专业。我本人很喜欢新闻传播这门专业,很多同学也都说我很适合学新闻传播,出于对它的热爱我就选择了它,事实证明我在这方面确实比较擅长。在这里我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不管选择什么专业,首先考虑的是以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攻破它,是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住这门学科的核心和重点,不能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当然也要对自己有信心。其次就是你对这门专业的喜爱程度,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选择了不喜欢或者甚至是讨厌的专业,那么你不仅复习得没有效率,而且就算是有幸考上了,在研究生期间也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来去研究这门专业,这样考研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总之,一句话,择你所能,择你所喜。 关于专业课复习,这是我重点要说的。新闻学部分,主要是看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如果你仔细看过郭庆光的《教程》,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觉得无比的轻松。因为很多部分都是跟《教程》重合了的,尤其是关于传播效果的。新闻学是考得最多的是新闻评论,这样整份试卷,除了几个名词和简答外,基本就是新闻和传播的内容了。而新闻学和传播学很多时候是分不清楚的,在国外新闻学和传播学是两个分开的学科,但是我们是在一起的,特别是关于传播效果的部分,内容基本就差不多了。关于新闻评论,一句话,多上网,多看评论。推荐南方周末的评论和专题,我冲刺的时候就只看这个了。看过之后回想下上面看到的比较经典的观点,然后自己也写几段。这是个不错的练笔方式;传播学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比较灵活。在看熟传播学教程之后,把上面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再进行深刻理解记忆,多重复几遍自然就会变成自己的知识了。我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方案(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办法将其解决。 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首先拟介绍危机管理论点的提出,分析危机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引入我国图书馆学界所带来的重大意义; 2 拟分析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含义、成因以及特征,分析图书馆危机的存在对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不利影响; 3 拟介绍对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的意义,重点分析对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突出论文的主题; 4 拟分析国内外不同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现状,需要结合对国内图书馆的了解以及通过资料阅览得到的有关国外图书馆的情况的了解,进行论述,发现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 拟分析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所带来的危害和影响; 6拟根据图书馆危机管理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改进的措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对策,如危机意识方面、管理机制方面、读者和政府方面,分别解决产生于不同方面的问题; 7 拟结合前文的综合论述,进行总结,同时重申论文的研究目标以及对图书馆事业的展望。

研究方法:结合本文的特点,本文的研究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检索法 本文的研究需要首先阅读大量的文献成果,才能总结出现在该论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找出以前研究的不足和避免研究内容的重复性;在了解国外图书馆危机管理现状和我国图书馆危机事件时,由于无法亲自调查研究,也需要借助文献检索法,通过各种资料的介绍进行分析总结。2比较分析法 在论文中将对国内与国外图书馆的服务现状进行分析,需要对两者的管理方式、技术、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比较,总结出不同的特点,看出国内与国外存在的差距,还要分析出国内图书馆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进而根据不足提出对策。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结合管理理论分析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发展的现状以及图书馆危机的产生原因及特征,提出改善图书馆危机管理现状对图书馆发展必要性;结合图书馆学的理论知识,提出各种解决的对策。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论文研究方法归纳

研究方法归纳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阅读精选(1): 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大学毕业论文的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呢?那里罗列了一些大学论文的研究方法,期望能给大家带给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帮忙。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u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超多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带给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验法 实验法是透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观察法i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必须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我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所属门类:文学 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与传播学 专业代码:0503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培养:1、能够在新闻与传播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熟悉和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 2、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善于对各种社会传播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3、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坚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健康开朗,积极进取。 三、研究方向 (一)新闻学 1、新闻史论 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运用新闻学理论重点关注、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媒介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民营大报的研究。 2、新闻业务 系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理论和业务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综合报道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对名记者、特别是湖北省的名记者研究。 (二)传播学 1、传播理论 全面深入地掌握传播原理和方法。注重对传播理论研究前沿的关注,注重对传播理论的发展及运用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研究。尤其是对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传播实务 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传播实务的理论和技能。注重强化研究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重点对广告传播、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查和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第一、第二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三年是社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学生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4门为8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2门为4

考上大新闻传播学推荐看这本书:传播学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推荐考上大的同学看看这本书: 《传播学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戴元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一版 2009年贴 这本书是我之前准备考上大传播的时候,我的学姐推荐我看的。她现在在上大就读传媒经济。我当时买了,但是没来得及细细看,就考试了。现在有时间了,翻出来再看看,觉得还不错。 戴元光教授是上大影视学院副院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传播学理论、文化传播、传播学实证研究。考过上大的同学们也许深有体会,上大的新闻传播理论考试是很偏重传播理论的。所以指定的教材中,他的《传播学通论》是重中之重,一定要好好吃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是比较难以理解,没有实际参与调研和研究,光凭想象是很难琢磨清楚的。很多跨考的同学也许无法搞清楚什么是实地调查、什么叫内容分析法、还有诸如控制实验、个案研究等等一系列传播学研究方法,而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传播学的这些研究方法有一定介绍,同学们看了以后,不说会十分了解,起码也会有个大致印象。同时,本书最后的附录一,名词解释建议好好看看,认真背诵记忆,对于应答上大的理论考试的名词解释是很有用处的。 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我的学姐说研一的时候,这本书是老师要求好好看的教材之一。看来,考上研究生之后,也有一定的阅读必要吧。 虽然我已经不考上大了,可是毕竟这是我曾经为之努力过的学校。我对考上大的同学们,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今天写了这么多文字,希望对考上大的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 即便对于考试没有明显的用处,我想,认真看了这本书,一定会有收获的哦。 希望考上大的同学们能够考上梦想的学校,也替我圆一个梦! PS:我不是推销书籍的,我想说,这是你们看好了指定教材之后,我推荐你们再看看的书。对于考其他学校的传播学的同学们来说,也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个人认为 这本书不要求看的很深 开阔一下眼界罢了 注意名词解释 还有一些研究方法的程序步骤 这本书最有用的是名词解释,因为大纲里有1/3的内容都是研究方法的东西,而《传播学通论》里对此介绍不是很多,这本书是一个补充。 这本书确实挺重要的,在大纲里占的比重不小。版主很热心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