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

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

用了此构图。

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用了此构图平棋图案。如:平棋是天花的别称,呈棋盘式方格状。它是将中心柱四周的窟顶,用花边分成若干正方形,每个块面画一图案而形成的。大都采用斗四形式,中心是倒垂的莲花,斗四每层都是忍冬花边,岔角有忍冬、莲花、飞天、伎乐、火焰等。这样的设计既表现出很强的运动感,又恰好与三角形相适应,我们可以感觉到,敦煌壁画中这列图案对秩序感和装饰功能的追求,也可以感觉到绘制者严谨而缜密的理性的思考。这种秩序感就是来自于对点、线、面、形、色等造型要素,以及面积、位置、角度、距离、节奏、态势等关系要素的精确安排,这种安排就是设计。

b.于对城中求不对称应该承认,几乎所有的洞窟在建筑形制上都是对称的,与此相适应,窟内的壁画便以正壁中间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地设计。然而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敦煌壁画总体布局对称的规律中,总隐含着一种极力破坏对称、打破平衡的企图,也就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经全面、仔细地观察,笔者注意到敦煌莫高窟古人所描绘的壁画中,几乎没有一组完全对称的飞天形象,如: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南北两壁中的说法图,画工不仅就这两幅内容、构图形式和形象都大体相似的画面制造出差异,让两壁佛的手姿、菩萨的衣裙、飞天的身姿和色彩都有所不同,造成两幅说法图不完全相似,并且在同一图中,在以立佛为中心轴,两侧菩萨、飞天数量相同、形象相似的对称情况下,又设法改变菩萨、飞天的衣裙、绳子,努力避免左右两侧的形象完全一样。

三、壁画的构图打破空间的限制

色彩

敦煌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主要分布于窟之四壁及窟顶上,其色彩语言作为敦煌视觉艺术中最直观最感性化的因素,充分地显示了色彩的高度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对于敦煌壁画研究,前人耕耘甚多,成果颇丰,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和谐的色彩对比敦煌壁画色彩丰富,十分绚丽,色调搭配上却不犀利。其实每个洞窟的壁画,其绚丽色彩的背后都有主色调统一着画面,充分发挥补色对比的魅力,使壁画色彩之间的充满律动美感。通过对壁画大量的色彩调查,很多学者、专家发现黑、白、灰在壁画色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画中不可缺少的中性调和色,它也是使壁画保持色彩鲜明而又和谐的关键。以隋420窟西壁‘雏康洁经变”为范例,壁画以不同层次的粉绿、灰绿与里绿与土红形成对比,此外又以淡紫色与土红色形成冷暖对比。表现人物时,在黑白的强烈对比下,“文殊菩萨”的一组与‘雏摩话”的基本对称,作为辩论的双方,在用色上有所区别。文殊弟子服装多用土红色与青莲,维摩请弟子服装多用灰绿色。从色彩效果看,“维摩洁经变”色彩结构和色彩纯度、明度的掌握是极有分寸的,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地,使壁画色彩整体的变化、和谐与平衡,显示出画师极高的美学素养。又如北魏第254窟,成功的运用“调和色”,又在适当程度上降低了“鲜明色”的不和谐因素,使画面色彩效果最

终达到和谐。二)色彩结构的装饰性敦煌壁画色彩结构具有装饰性,强烈的装饰感反映出一种热烈而淳厚的民族特性。壁画的色彩结构是按照装饰色彩的秩序来组合色调,讲究色彩均衡、韵律、疏密、节奏关系,把多变的物象概括为平面化的大小色块,通过巧妙色彩的配合以形成整体的和谐统一,为求色彩的丰富化,注重色彩的相互对比,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色彩对比、互相衬托,相互穿擂,以达到色彩互和,神气生动。多民族的文化传统、长时期的风格延变,加上绘画材料自身的变化,使敦煌壁画的色彩结构和层次比较复杂。克孜尔石窟建于公元三至四世纪之间,其绘画千法为西域普遍流行的晕染法。所谓晕染法,就是以由深到浅的颜色沿着所绘人物轮廓由外到内的涂抹,使得所绘物体有了明显的立体感和凹凸感,因此中国古代也称之为凹凸画法。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这种凹凸画法从早期到晚期一直盛行不衰。克孜尔壁画从人物形象到构图造型都与古代印度佛教相似,壁画中大量使用色相纯度极高的蓝靛色和石青、石绿等间以土红色、白色(图3)。这些颜色经过画师们强劲有力的粗线勾染,使得克孜尔壁画同初期的敦煌壁画相比显得更加粗放朴拙。后期的克孜尔壁画开始出现中原地区的线描技法,整体色彩感觉也更接近敦煌壁画。

三)各时代色彩略有变敦煌壁画虽历经千年,但由于各时代审美观的不同,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其绘画技法、绘画颜料和绘画观念都发生着变化,这种差异大抵以唐朝为分割点。总体来说,北魏浓郁厚重而有变化,西魏、北周爽朗而清雅,隋唐时代华丽高雅,题材广泛。比如257窟是具有北魏时期壁画特征的典型洞窟,具有早期敦煌艺术壁画的共同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色彩特征。该窟以其生动而稚拙的造型、浓烈而深沉的色调,对比强烈的色彩,构成一派和谐温璐的色彩氛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壁画以温和的暖土红为底色.与石育、石绿形成鲜明的冷暖对比,在黑、灰、白色的配合下形成了单纯、明快、浑厚朴实的暖色调。它与主体中心柱佛宪的冷色调又形成了色调氛围的冷暖对比,构成了洞窟色彩整体变化、和谐与平衡。

四)色彩大胆夸张,极具意象美敦煌壁画的创作中,运用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色彩被赋予了更多主观意向性,色彩严谨却不僵硬。敦煌壁画用色理念受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影响,“五色体系”在敦煌壁画中有显见的效果。在敦煌壁画中,这种具有主观意向性的色彩还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强化壁画中的内容和画中宗教人物的象征性,起到宗教感化的作用。正如检验一个好厨师的标准并非看他是否能做出满汉全席,而是看他能不能将最普通的青菜炒出好滋味一样,一幅画面的色彩是否丰富,并非都取决于所用颜色种类的多少。事实上,如果对所有颜色不加选择及合理的使用,不仅不会使画面丰富,反而会让人感觉平均乏味。色彩的丰富不仅来源于对比色、调和色的运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同类色的运用。同类色的深、浅、冷、暖不仅使一种颜色有了变化,而在它与其他颜色组合搭配后又产生了更加多样而复杂的变化,使得画面更加和谐,这一点在隋唐洞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在第217窟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中,画师大量使用石青、石绿,间以少量的土红、储石。整幅画面非但不单调,反而由于画师对这几种色彩的巧妙穿插组合显得错落有致,丰富和谐。

三、结语敦煌壁画艺术是我国珍贵的民族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艺术瑰宝,值得研究学习的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发扬的更多。从二十世纪初至今,敦煌汇集了大批专家学者从事壁画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人们研究壁画的临摹与复制、线描的运用与处理、构图形式与内容体现等。本文从色彩入手,对敦煌壁画色彩与现代色彩理论的联系以及在现代石窟壁画中的运用进行了较粗略的研究,希望对敦煌壁画色彩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 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术进行升华,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的赏心悦目。通过敦煌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的壁画艺术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同肢体动作的各类飞天壁画,使人叹为观止。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用曲折蜿蜒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舒展、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配合丰富的色彩和超高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泥塑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铸造,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所以,塑像显得格外细致、真实自然和生动活泼。而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菩萨、供养天均作少女形象,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而赤足。端庄秀丽,温柔典雅。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关于女性美的高尚理想。而罗汉像的制作受礼仪规矩的限制较少,因而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形貌和性格特征也较为显著而多样。天王、力士的形象则充分的发挥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要求而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本领,充分体现出一种强力之美。 隋唐在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后,经济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隋唐时期的莫高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加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管辖,加深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发展。使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佛像在民族进一步融合后,逐渐体现出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结果。且由于内陆地区的统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国使者的往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璀璨的时代,外来的艺术和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为后人对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依据。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壁画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莫高窟第275窟北凉凿

于十六国北凉(397—439)时期。殿堂窟正壁塑有高3.4米的弥勒佛坐像,南北壁上方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龛下是佛本身故事壁画。以此窟为代表的莫高窟塑像仍显著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 莫高窟二七二窟弥勒说法图北壁北凉这是该窟早 期的弥勒说法图,佛居中,菩萨侍立两侧。菩萨体形呈S形,头微向中倾,形成向心式结构。佛头上悬华盖,飞天绕盖飞翔。古代画工用源自印度的凹凸法晕染人体,以表现立体感。由于年久色变,形成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的小字脸。 莫高窟二七二窟供养菩萨西壁北侧北凉所有菩萨 的手姿、动态或眼神都向着主尊,表现了虔敬之心,菩萨们的动态有一定的连贯性,使画面形成波澜起伏的动态。此图色彩凝重而热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飞天西壁主尊背光中北凉此图供 养菩萨上下共四组,每组五身,每身菩萨动态各异,婀娜多姿,这组飞天面相丰满,呈“小”字脸,体形健壮,呈V字形,身披长巾,腰系长裙,在一道弧形的光环中,做波状腾飞,凌空飞舞,姿态轻盈,动感强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白衣菩萨西壁龛内南侧北凉白衣 菩萨,因身着白裙,肩披白巾故称。此菩萨位于西壁正龛主尊南侧,面型椭圆,手指纤细,飘带舞动,色彩古朴,富有装饰性。

敦煌壁画色彩初探

2019·05 一、敦煌壁画简介 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甘肃省西端的敦煌市,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尊的和尚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在莫高窟中至今仍保存着壁画45000多平方米,其中的许多壁画在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之后仍然满壁生辉。 壁画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精彩艺术火花,主要的题材类别有佛、菩萨、金刚力士和佛教故事画、供养人像建筑画等。敦煌壁画的颜色也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貌,壁画根据颜料的更新、思维的提高和意境的升华分别展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根据统计其中的颜色大致可分为十几种,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结合了东西方色彩的观念,呈现出鲜明的自身特点。 二敦煌壁画色彩特点 (一)敦煌壁画早期色彩特点 敦煌的壁画在早期,工匠绘制壁画普遍使用的是晕染法,因为晕染法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所谓晕染法,是由西域传播到中土的绘画技法,用色以由深到浅的方式沿着所绘物体轮廓从外到内上色,使得描绘的物体会有明显的体量感,用明暗来塑造物象。敦煌的壁画早期就是采用这种西域式技法,出现层次分明、人物立体、效果柔和、色彩鲜明的绘画风格。在北魏时期敦煌壁画又出现由我国中原地区传播而来的传统绘画的方法“染色法”。在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有的人物形象就是用这种技法。这是为了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扩大佛教的影响,佛教绘画必须在民族绘画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至此形成了北魏时期敦煌壁画浑厚、热烈的色彩效果。 (二)敦煌壁画中晚期色彩特点 到了鼎盛的唐代,由于壁画是绘画的主要形式,壁画一度发展到高峰时期。唐代敦煌壁画汲取传统的线描勾勒法和渲染着色方法,人物造型丰腴饱满、体态窈窕,线条飘逸如行云流水,写实明快,天衣随风飘动,颇有吴带当风的韵味,赋彩以石绿、赭石、黄色为主,形成了“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早期的粗犷质朴已消失,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风貌。墙面以赭色做底,敦煌莫高窟的第77、205、209、244、322窟的《说法图》在造型晕染以及装饰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画风,人物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窟中壁画一般是先用线勾勒,然后添彩,加以红、黄、绿、赭、紫等颜色绘制,体现出恢弘博大的鼎盛气象。 五代以后,莫高窟的艺术进入了晚期,虽然不如早期的生机勃勃,中期的富丽堂皇、绚丽多彩,但在内容、题材、技法和形式上仍然有所发展。色彩在白描底子上是以红绿对比为主要色彩的暖色调,红色占多数画面,并与浅绿色、灰青色形成的冷色调形成对比,共同构建画面的和谐关系,用黑色进行人物头部的描绘构成画面色彩的中心,引人注目。如第36窟的《普贤菩萨》,黑色占据着主要地位,并且用量很少,红绿对比的鲜明色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 三、敦煌壁画色彩构成 绘画中的任何颜色使用所形成的色彩效果,必然是有色彩规律在其中的,这是因为绘画作品的色彩美感是通过作品的色彩效果来表现的。敦煌壁画之所以给人美感,是因为其色彩的搭配组合等符合形式美法则,洞窟建造的特殊性决定了壁画的装饰性。敦煌壁画采用图案与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绘画形式上的统一效果。南齐谢赫著有《画品》一书,提出了“六法”,其中之一便是“随类赋彩”,其中的“类”是指被描绘的物象,而“赋彩”则是指运用色彩,可以根据客观规律也可主观地运用色彩。按主观意愿用色,这样才有真实的效果。而敦煌石窟中大量的青色、金色、红色等颜色是“随”哪一类而赋彩呢?没有人见过佛国世界,因此这些颜色的搭配是画家根据主观意向搭配的,同时基于当时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些创造性的活动也与西域的民俗民风有关,包括其使用的颜料等。 (一)颜料 敦煌壁画所采用的颜料大致有四种,分别为天然矿物质颜料、植物颜料、人工合成颜料、混合颜料。于非闇写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中描绘了矿物质颜料的分类、产地、成分等。 其中,红色颜料中朱砂、铅丹、红土等较多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创作的壁画。作为单一颜料,红土的使用比较突出,隋唐之后朱砂和铅丹等红色颜料被广泛使用。入宋以后,赤色中少量加入雄黄。但从颜料上看,赤色是壁画中最为本土的颜色,用料最多非朱丹莫属,因为在敦煌各 敦煌壁画色彩初探 殷殷超 摘要:敦煌石窟壁画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其色彩风格的演变反映了中国色彩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不少优秀画作无论在颜料的材质,还是在颜色的使用技巧方面都相当“品高艺精”。文章从敦煌壁画的早中晚期特征以及色彩构成方面探究敦煌壁画的色彩特点。 关键词:敦煌壁画;色彩风格;色彩构成 141

敦煌壁画色彩应用与变色原由(可编辑)

敦煌壁画色彩应用与变色原由(可编辑)敦煌壁画色彩应用与变色原由 年第期 敦煌研究 总第期 敦煌壁画色彩应用与变色原因 吴荣鉴 〔软煌研究院美术所,甘肃软煌 内容摘要本文是多年来对敦煌壁画的解读与临摹的一点感受,分析了敦煌 壁画与中国画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画的 绘画色彩等方面分析、对比,对敦煌壁画的敷色技法及各时期色彩应用演变过程等作了分析。同时,阐述了敦煌壁画色 彩变化的自然条件、客观原因及规律并对颜料的古今称呼与用法等作了研 究。 关健词中国画敦煌壁画颜料技法特点渊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童编号 名作《洛神赋图》相比,二者的造型、敷彩技法,尤敦煌壁画及彩塑着色所用的颜料,主要是以 其是画面效果当在伯仲之间。 天然矿石颜料,植物颜料、人工合成颜料〔早期化学颜料为辅,混合颜料用得非常少。

敦煌壁画在多年的绘制过程中,部分颜敦煌壁画中的颜料料来自西域和中原,也有敦煌就地取材加工的。就色彩而言,中国画不似西方绘画那样,为追求远敦煌壁画常见的石色及 少数化学颜料有朱 砂、朱镖、黄丹朱丹、铅丹、银朱、储石、土红、石近、虚实、质感、光感、立体感和空间感而大量使用黄、雄黄、青金石、石青、氯铜矿、石绿、铜绿、滑石调和色使色彩丰富细腻,并强调以面造型,而是师粉、高岭土、白噩蛤粉、方解石生石灰、云母等法自然,墨分五色,以白当黑,万趣融其情思,构图李最雄《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颜料分析研究》将敦有主客之分,敷色朴实无华,分别主从,彩色相和, 煌壁画中的颜料作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分析,认为强调以线造型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随类赋彩,用自“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所用的颜料主要是朱砂、然色彩塑造万物,以达到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朱丹、青金石、氯铜矿、二氧化铅等矿石颜现存汉、魏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壁画,当料与敦煌壁画南北朝时期的部分用色相比,大体属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虽然与中原绘画有上相同。所不同的是,此时敦煌出现了大量的土着造型、敷彩技法和风格的差异,但是对敦煌壁画 红色,少量的石青、石绿,而克孜尔石窟却比较少和中原绘画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敦或是没有。”并针对敦煌石窟列出了各时期壁画中煌第窟北魏的降魔变、萨捶那太子舍身饲虎颜料的分析结果表表 图等,敷色凹凸法晕染,华而不艳,有立体感的人笔者要补充的是颜料的使用与当地艺术风物造型多姿多彩,形象美而不媚、古朴执着,实属格及画工的绘画技法有关,与当地的自然生产条早期绘画作品的上乘之作。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件及环境有关无论是克孜尔还是莫高窟及中原千百年自然氧化变色后的效果,与传为晋顾恺之收稿日期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3451910.html,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作者:高卫燕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9期 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教育界频频出现。我国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漸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认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如何回归学生,进而推动教学行为的变革。现结合《敦煌壁画》教学,对这一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略作以下探究。 自主先学,了解画面构图形式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设计为起点,在课前提供课堂协作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课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而且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是自己的事的心理感受,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执教《敦煌壁画》一课中,笔者分别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敦煌壁画的类别及构图》《飞天的线条和色彩》等协作单,让学生通过观赏视频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通过比较鉴赏《九色鹿本生故事》《右肋降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反弹琵琶舞乐图》等壁画作品了解画面描述内容以及特有的构图形式;通过对《北魏飞天》《西夏武士(局部)》《明代人物(局部)》作品描摹,掌握敦煌壁画不同的线描形式及其线条特征。真正落实分阶段达成教学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习变得高效。 以境促学,感受莫高窟历史 美术教学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发展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恰如其分的场景设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敦煌壁画的热情。 “敦煌莫高窟”这个名字对每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到敦煌亲身体验者的则寥寥无几。笔者通过场景设置,以激起学生对艺术家们为什么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前赴后继地研究莫高窟产生探究的兴趣。提问不仅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更是为了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发展作铺垫。 此外,笔者在课前制作有关敦煌历史的微视频,精心整合的文稿、生动直观的图像、极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三者有机结合,努力以图设境,以境促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微视频由三个部分组成。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这是美的世界。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而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作者的笔下是亦真亦幻、洋洋洒洒,我们的感受是驰骋千古、心潮澎湃。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写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时期的遗存,而用大段文字对唐代壁画艺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作者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中华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询。秋雨先生没有纠结于具体的壁画和雕塑,而是撷取几段印象来作为代表,展现莫高窟的神韵。虽然是印象,但经过作者心与灵的浸润,已经赋予其美学、史学和哲学的意味,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中,与作者一起为之喝彩,为之激奋,为之感叹,为之低徊。这是一种宏大的美,是作者对鲜活生命力的深情呼唤。

浅析敦煌壁画之美

浅析敦煌壁画之美 论文关键词:敦煌壁画造像构图色彩程式 摘要:敦煌壁画是我国灿烂的文化明珠中耀眼的一颗,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技巧之精湛,为世人所赞叹,其艺术之美堪称我国绘画艺术的典范。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是我国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我国古代社会发达的文明的象征。 正文: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的交汇点。一千多年前,佛教在西域诸国很盛行,建塔造寺、开窟筑像的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敦煌,随后,它与中原古老的半神文化交汇、融合,产生出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随着对敦煌艺术越来越多的关注,我认为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敦煌壁画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敦煌壁画之美的浅谈: 一、程式之美 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多是古代艺术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开辟出的一个“法性无边”的认识世界,他们力求以微尘的小千世界组成中千世界,再组成大千世界。 在敦煌的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其风格如何变化,组织画面始终遵循着程序化的原则。画派、画风的发展、成熟就是遵循着“图示----修正”的模式,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特色使其最终成为定式的过程。 例如在佛教绘画的造像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以具体的神像刻画和画面氛围烘托来实现宗教审美理想的类型化特征。 程式好比设计蓝图,它是构成和组织画面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各个元素作为同一风格的造型单元,必须按标准零件来设计,使画面始终保持一种秩序感和统一感。 二、线条之美 敦煌壁画中精彩的大量线条的运用在重彩绘画中主要起到造型的作用,敦煌壁画中富有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莫高窟》赏析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敦煌学已是显学,莫高窟早已名扬天下。这里无疑处处皆是文章。如何使一个轮廓完整、形神兼备的莫高窟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而又不减损它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实在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见力,还要具备“天机之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万尺”的艺术造诣。一般的风物记游往往会陷入徒得其表、失其神韵的窠臼。秋雨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文学造诣带领我们移步换形,时而留恋徘徊,时而凝思默想,不由自主便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空间里。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这是美的世界。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而“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作者的笔下是亦真亦幻、洋洋洒洒,我们的感受是驰骋千古、心潮澎湃。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写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时期的遗存,而用大段文字对唐代壁画艺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作者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中华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询。秋雨先生没有纠结于具体的壁画和雕塑,而是撷取几段印象来作为代表,展现莫高窟的神韵。虽然是印象,但经过作者心与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

敦煌壁画简述培训讲学

敦煌壁画简述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

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征

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征 摘要:壁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敦煌壁画,而全盛时期的唐朝,使敦煌壁画色彩更加绚丽多彩,同样敦煌壁画色彩也反映了当时文化、艺术、经济的盛世唐朝的繁荣。具有独特的美感,是我国壁画艺术的精髓所在。敦煌壁画经过时光的洗刷,从唐朝直至今天,它依旧呈现出色彩斑斓、金碧辉煌的美感,作为文化遗产来说,不仅壁画所呈现出华丽色彩,还是宝贵的独特艺术特征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敦煌壁画的概念;壁画色彩艺术特征;研究 从敦煌壁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上看,壁画与雕塑都是在建筑之上创作的,壁画可以补充或者表现雕塑所不能表现出的内在内容,其中绚丽多彩的壁画色彩衬托出了敦煌壁画艺术的整体效果,另外,对于壁画所要表现的意义说,敦煌壁画或者壁画的色彩都是最为丰富的,因此,壁画色彩处于整个敦煌壁画中的重要作用。 一、敦煌壁画的概念 我国乃至世界最出名的壁画巅峰之作,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敦煌飞天这些都是敦煌壁画其中之一,可见,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有多大。同时也是世界最大、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敦煌艺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敦煌壁画,无论是庞大的范围,还是高超的手艺,都体现出了敦煌壁画的辉煌历史。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较强人文气息、政治功能,其表现内容具有多样性,例如:神的形象、神的活动与善良的愿望、故事传说等,敦煌壁画与其他宗教艺术相同以抚慰慈善的愿望。敦煌壁画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变现形式,存

在着它独有的民族传统。 二、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征研究 在唐朝时期敦煌壁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壁画的创作。下面结合唐朝时期艺术的背景下,从技术技巧的发展和风格转变的视野,阐述下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征。 1.在初唐建成近百年内,唐朝的文化、政治、经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开始逐渐的由平稳转向发展时期,大唐盛世的雏形也逐渐的形成。虽然初唐敦煌壁画所体现出的色彩效果的特色与盛唐时期的敦煌壁画相仿,但体现出的经济文化情况形成的艺术特征并不相同。敦煌壁画表现出了最发达的壁画表现形式,年轮之悠久、艺术表现之精湛、奇光异彩、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线条之美等,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的体现。由于隋末文化影响,前唐朝时期的壁画还是以形式美为主,偏轻于内容的体现,对于壁画的处理也比较具有自律性,提倡壁画的整体效果具有悦目怡心的优雅。例如:敦煌壁画中的东壁西侧供奉观音,随着时间的洗礼,部分色彩已经暗淡,不过还可以通过主体感受到色彩斑斓的艺术气息。此尊观音盘坐在莲花上,周围围绕着一些小神佛,无论是观音,还是小神佛,都身穿深棕色的僧袍,每一位神佛的身材不一,有身强力壮的,有玉树临风的,不过每一位神佛的身形都能体现出一种健康美,观音的头饰、僧袍、巾带,第401窟北壁东侧供养菩萨,有些颜料虽已变色,但仍可以看出当年赋彩的华丽。此菩萨身材修长,腰肢呈现S型造型。耳环、肩饰、巾带、服饰儒雅、美轮美奂的坐姿,让人如梦如醉。壁画整体色彩是以深棕为主色基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