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系统导论双语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导论双语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导论双语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导论双语实验报告

Experiment Introduction to power

systems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实验名称:电力系统导论(双语)

CONTENTS

1、EXPERIMENT 1 (1)

B US A DMITTANCE M A TRIX ...................................................................................................................... 1-8

2、EXPERIMENT 2 (8)

B US I MPEDANCE M A TRIX....................................................................................................................... 8-21

3、EXPERIMENT 3 (21)

G AUSS-S EIDEL AND NEWTON METHOD................................................................................................. 21-24

4、PERSENAL SUMMARY (24)

1 Experiment 1

Bus Admittance Matrix

1. Objective

? To write a simple program in MATLAB? for the algorithm of bus admittance matrix. 2. Discussion

Bus Admittance matrix

The node-voltage equation of an n-bus power system can be written in matrix form as

(1)

Or

(2)

Where I

bus is the column vector of the injected bus currents. V

bus

is the column vector of bus

voltages measured from the reference node. Y bus

is known as the bus admittance matrix .

Calculation method:

1. The diagonal element of each node is the sum of admittances connected to it. It is known

as the self-admittance or driving point admittance , i.e.,

(3)

2. The off-diagonal element is equal to the negative of the admittance between the nodes. It

is known as the mutual admittance or transfer admittance , i.e.

(4)

Result:

Base on t he equations (3) and (4), the algorithm of bus admittance matrix can be used to build the bus admi ttance matrix (Y bus

). 3. Mathmatics model

The mathematics models of power system elements are two kinds, one is transmission line or cable and another is transformer, and they are equivalent into pi type equivalent circuit, and

2

described as following: 1) Transmission line or cable

According to the Pi sectional circuit of transmission line or cable, we can get the elements of nodal Admittance matrix value, as the following

Figure: The pi section equivalent circuit of transmission line or cable

()ij ij

io ii ii jX R

g Y Y +++=1

(5) ()

ij ij

jo jj jj jX R

g Y Y +++=1

(6)

()

ij ij

ij ij jX R

Y Y +-=1

(7)

ij

ji Y Y =

(8)

2) transformer

As show as the transformer circuit , we have k I Z V V j

T j i -=

(9)

j i KI I -=

(10)

According to equations (10) and (9) , we have

()()()i j T

j T j T i j T j T i j T j V V Z K V Z K V Z K V V Z K V Z KV V Z I -+-=--+=-=

111

(11)

()()i T

j i T i T j T i T j i T j i V Z K V V Z K V Z K V Z K V Z K V KV Z K KI I --+=-=-=-=2

2

()j i T

i T V V Z K

V Z K K -+

-=2

(12)

j

3

Figure: the Pi section equivalent circuit of Transformer

Assume ij

ij T T jX R Z Y +==11 ()ij ij

ii ii jX R K

Y Y ++=2

(13) ()

ij ij

jj jj jX R

Y Y ++=1

(14) ()

ij ij

ij ij jX R

K

Y Y +-=

(15)

ij

ji Y Y =

(16)

4. System Requirement

Computer with MATLAB? 6 or above installed. 5. Procedure

1.0 Launch the MATLAB program.

2.0 Go to FILE NEW M-file.

3.0 Write a function Y = The_Node_Admittance_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bus admittance matrix.

4.0 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 is the transmission line, cable and transformer input

data and contains five columns parameters. The first two columns are the line bus numbers and the remaining columns contain the line resistance and reactance in per-unit and transformer tap ratio or capacitor of transmission line.

5.0 The function should return the bus admittance matrix.

6. Exercises

Use the written function, Y = The_Node_Admittance_Matrix (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 to obtain the Y bus of the following power system network:

Q1. You are required to write the Ybus topological structure and parameter into a text file.

(Hint: use the matlab text compiler to write down the table 1 data, using the comma to separate the parameters, and save it use the name of 4_Power_System_Data.dbf)

Q2. You are required to write out the program flow figure of forming a nodal admittance matrix.

Hint. You are required to compile a program to form the Y bus Matrix, the following program is

a reference program to you.

Figure : One-line diagram of power system

4

7.The flow chart

Figure : The flow chart of Forming Nodal Admittance Matrix

5

程序是:

%function OutPut=The_Node_Admittance_Matrix(handles)

%is a subroutine of PowerSystemCalculation

function OutPut=The_Node_Admittance_Matrix(handles)

%the following program is open a data file and get the Number of

% Node and Branch data to form a nodal addmittance matrix

%the following code is open a file and read the data of power system network

[fname,pname] = uigetfile('*.dbf','Select the network parametre data-file'); 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 csvread(fname);

[NumberOfBranch,NumberOfPara]=size(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

Temporary1=ma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1));

Temporary2=ma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2));

if Temporary1 > Temporary2

NumberOfNode=Temporary1;

else

NumberOfNode=Temporary2;

end

%The following program is to form the Nodal Admittance Matrix

% and the Topologic structure and Branch Parametres are arranged

% I,J,R,X,C/K,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pedence of transformer is in the

% side of Node J and the ratio of transformer 1:K is in the side of Node I

for CircleNumber1=1:NumberOfBranch

for CircleNumber2=1:NumberOfBranch

NodalAdmittanceMatrix(CircleNumber1,CircleNumber2)=0;

end

end

for CircleNumber=1:NumberOfBranch

if 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5) > 0.85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 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 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

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5)^2/...

(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3)+...

j*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4)) ;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2),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2))=...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2),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2))+...

6

1/((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3)+j*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 er,4)));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2))=...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2))...

-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5)/...

((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3)+j*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 4)));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2),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1))=...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2));

else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1))=...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1))+...

+1/(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3)+...

j*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4))+j*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 r,5);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2),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2))=...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2),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CircleNumber,2))+...

+1/(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3)+...

j*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4))+j*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 r,5)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 CircleNumber,2))=...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

7

hPara( CircleNumber,2))...

-1/(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3)+...

j*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4));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 CircleNumber,2),TopoStructureAndBran chPara(CircleNumber,1))=...

NodalAdmittanceMatrix(TopoStructureAndBranchPara(CircleNumber,1),TopoStructureAndBranc hPara( CircleNumber,2));

end

end

运行结果:NodalAdmittanceMatrix =

1.0421 - 8.2429i -0.5882 +

2.3529i 0 +

3.6667i -0.4539 + 1.8911i

-0.5882 + 2.3529i 1.0690 - 4.7274i 0 0

0 + 3.6667i 0 0 - 3.3333i 0

-0.4539 + 1.8911i 0 0 0.9346 - 4.2616i Experiment 2

Bus Impedance Matrix

1. Objective

? To write a simple program in MATLAB? for the algorithm of bus impedance matrix.

2. Discussion

Bus Impedance matrix

The node-current equation of an n-bus power system can be written in matrix form as

8

(1) Or

(2)

Where I

bus is the vector of the injected bus currents. V

bus

is the vector of bus voltages

measured from the reference node. Z

bus

is known as the bus impedance matrix.

Z bus CALCULATION

There are two major methods:

1. Inversion of Y bus

2. Z bus building algorithm

3. LU factorization.

Matrix inversion for very large-scale networks is very slow and avoid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Z bus building algorithm is the acceptable method for large networks. It is much faster and easier to update.

Z bus Building Algorithm

This is a very systematic way of forming Z bus and allow for easy implementation on the digital computer.

Advantages

1. Easy to implement

2. Avoids matrix inversion

3. It is easy to handle Z bus modifications due to line switchings and changes in network topology

Solution:

Notation

9

10

The addition of a branch of impedance z b falls into 4 categories as follows. CASE 1:

Adding z b

from a new bus p to the reference bus 0

Here, ●

new Bus Z will be ()()11++n n matrix

● Injected current p I will not change the bus voltages of the original network ●

p b p I z V =

Then,

11 CASE 2:

Adding z b

from a new bus p to an existing bus k

Here, ●

new Bus Z will be ()()11++n n matrix

● Injected current p I will change the bus voltages of the original network ● Injected current at bus k becomes p k I I + ●

p b k p I z V V +=

Then,

Summary of

Case 2

12

CASE 3: Adding z b

from an existing bus k to the reference bus 0

Here, ●

new Bus Z will be n n ? matrix

● This is a special case of CASE 2 except that 0=p V

Then,

Since Vp = 0, the last row can be eliminated by Kron reduction (one kind of mathematics method) to yield an n×

n matrix as

Summary of Case 3 ? Proceed as in CASE 2 ? Eliminate the last row

CASE 4: Adding z b

from two existing buses j and k

Here,

13 ●

new Bus Z will be n n ? matrix

● Branch current p I will change the bus voltages of the original network ● Injected current at bus j becomes p j I I + ● Injected current at bus k becomes p k I I - ●

p b k j p b j k I z V V I z V V +-=→=-0

● will change the bus voltages of the original network ● Injected current at bus k becomes p k I I +

p b k p I z V V +=

Then,

The last row can be eliminated by Kron reduction to yield an n×

n matrix as

Summary of Case 4 1. Proceed as follows

14

2.

Eliminate the last row

PROCEDURE FOR BUILDING ALGORITHM

Steps

1. Prepare a transmission line list

● First line considered must have a tie to the reference

● All subsequent lines in the list must have at least one bus already seen 2.Algorithm

● Determine which of the cases (1-4) apply and proceed accordingly.

● Read a line. If the last line has been processed, then stop else consider

another line

Comments on the algorithm

1. Loops must be closed as early as possible

2. The axes of the final matrix may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buses in numerical order

3. The line list order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calculation

4. If there is no tie to the reference, place a fictitious ground tie at one of the buses.

5. Line outage is modeled by using –z b instead of z b

3. System Requirement

Computer with MATLAB? 6 or above installed.

4. Procedure

1.0 Launch the MATLAB program.

2.0 Go to FILE NEW M-file.

3.0 Write a function Z = znbus (z)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bus impedance matrix.

4.0 z is the line input and contains three columns. The first two columns are the line bus

numbers and the remaining columns contain the line resistance in per-unit.

5.0 The function should return the bus impedance matrix.

5. Mathmatics model

The mathmatics models of power system elements are two kinds, one is transmission line and another is transformation, and they are equivalented into pi type equivalent ciucuit,

15

16

and dricribled as following:

6. Exercises

Use the written function, Z = znbus(z) to obtain the Ybus of the following power system network:

Example 1

Figure 3: One-line diagram of power system

Q2. You are required to write the Z bus into a text file. (Hint: use the matlab text compiler) Example 2

For the system shown, form Zbus matrix using the building algorithm

j

i

j

1:K

17

Solution

A line list

Apply Kron reduction to eliminate the last row

Hint. You are required to compile a program to form the Z bus Matrix.the following program

is a reference program to you.

The program is:

%function OutPut=The_Node_impedance_Matrix(handles)

%is a subroutine of PowerSystemCalculation

function OutPut=The_Node_impedance_Matrix(handles)

%the following program is open a data file and get the Number of

% Node and Branch data to form a nodal impedance matrix

%the following code is open a file and read the data of power system network

[fname,pname] = uigetfile('*.dbf','Select the network parametre data-file');

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 csvread(fname);

%get the electric power system the number of branch and the parametre of

% elements

[NumberOfBranch,NumberOfPara]=size(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

%Temporary1---temporary variable 1

%Temporary2---temporary variable 2

Temporary1=max(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1));

Temporary2=max(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2));

if Temporary1 > Temporary2

NumberOfNode=Temporary1;

else

NumberOfNode=Temporary2;

end

% The following program is to form the Nodal impedance Matrix

% and the Topologic structure and Branch Parametres are arranged

% I,J,R,X,C/K,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pedence of transformer is in the

% side of Node J and the ratio of transformer 1:K is in the side of Node %

% set the initial value of Nodal Admittance Matrix to zero

for CircleNumber1=1:NumberOfNode

for CircleNumber2=1:NumberOfNode

Nodal_impedance_Matrix(CircleNumber1,CircleNumber2)=0;

end

end

for CircleNumber=1:NumberOfBranch

if 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CircleNumber,5) > 0.85

Nodal_impedance_Matrix(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 (CircleNumber,1),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CircleNumber,1)))=...

Nodal_impedance_Matrix(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 (CircleNumber,1),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CircleNumber,1)))+Topo_Structure_And_B ranch_Para(CircleNumber,5)^2/(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CircleNumber,3)+...

j*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CircleNumber,4)) ;

Nodal_impedance_Matrix(Topo_Structure_And_Branch_Para(CircleNumber,2),Topo_Structure_ And_Branch_Para(CircleNumber,2))=...

18

Matlab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通信原理仿真 学号: 2142402 姓名:圣斌

实验一Matlab 基本语法与信号系统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的基本绘图方法; 2、实现绘制复指数信号的时域波形。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 1、实验设备:计算机 2、软件环境:MATLAB R2009a 三、实验内容: 1、MATLAB为用户提供了结果可视化功能,只要在命令行窗口输入相应的命令,结果就会用图形直接表示出来。 MATLAB程序如下: x = -pi::pi; y1 = sin(x); y2 = cos(x); %准备绘图数据 figure(1); %打开图形窗口 subplot(2,1,1); %确定第一幅图绘图窗口 plot(x,y1); %以x,y1绘图 title('plot(x,y1)'); %为第一幅图取名为’plot(x,y1)’ grid on; %为第一幅图绘制网格线 subplot(2,1,2) %确定第二幅图绘图窗口 plot(x,y2); %以x,y2绘图 xlabel('time'),ylabel('y') %第二幅图横坐标为’time’,纵坐标为’y’运行结果如下图: 2、上例中的图形使用的是默认的颜色和线型,MATLAB中提供了多种颜色和线型,并且可以绘制出脉冲图、误差条形图等多种形式图: MATLAB程序如下: x=-pi:.1:pi; y1=sin (x); y2=cos (x); figure (1); %subplot (2,1,1); plot (x,y1); title ('plot (x,y1)'); grid on %subplot (2,1,2); plot (x,y2);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电压源、电流源的概念。 2、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原理及说明 1、电压源是有源元件,可分为理想电压源与实际电压源。理想电压源在一定的电流 范围内,具有很小的电阻,它的输出电压不因负载而改变。而实际电压源的端电压随着电流变化而变化,即它具有一定的内阻值。理想电压源与实际电压源以及它们的伏安特性如图4-1所示(参阅实验一内容)。 2、电流源也分为理想电流源和实际电流源。 理想电流源的电流是恒定的,不因外电路不同而改变。实际电流源的电流与所联接的电路有关。当其端电压增高时,通过外电路的电流要降低,端压越低通过外电路的电 并联来表示。图4-2为两种电流越大。实际电流源可以用一个理想电流源和一个内阻R S 流源的伏安特性。

3、电源的等效变换 一个实际电源,尤其外部特性来讲,可以看成为一个电压源,也可看成为一个电流源。两者是等效的,其中I S=U S/R S或 U S=I S R S 图4-3为等效变换电路,由式中可以看出它可以很方便地把一个参数为U s 和R s 的 电压源变换为一个参数为I s 和R S 的等效电流源。同时可知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两者 之间不存在等效变换的条件。 三、仪器设备 电工实验装置: DG011、 DG053 、 DY04 、 DYO31 四、实验内容 1、理想电流源的伏安特性 1)按图4-4(a)接线,毫安表接线使用电流插孔,R L 使用1KΩ电位器。 2)调节恒流源输出,使I S 为10mA。, 3)按表4-1调整R L 值,观察并记录电流表、电压表读数变化。将测试结果填入表4-1中。 2、实际电流源的伏安特性 按照图4-4(b)接线,按表4-1调整R L 值,将测试的结果填入表4-1中。

《软件工程导论》实验报告

2011-2012(2)《软件工程导论》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学院 班级:软件工程114 姓名:黄芳恺 学号:119074258 目录 实验1:项目计划、分析和设计 实验2;编码 实验3:代码复查、编译 实验4:项目测试总结

软件工程导论实验一:项目计划、分析和设计 [ 实验日期 ] 2012 年 4 月 20 日 [ 实验目的 ] 初步了解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的原理、步骤以及各阶段的文档,练习撰写简要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 [ 实验内容 ] 贪吃蛇程序:贪吃蛇游戏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游戏,一条蛇在密闭的围墙内,在围墙内随机出现一个食物,通过按键盘上的四个光标键控制蛇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移动,蛇头撞到食物则表示食物被蛇吃掉,这时蛇的身体长一节,同时计1分,接着又出现食物,等待被蛇吃掉,如果蛇在移动过程中,撞到墙壁或身体交叉蛇头撞到自己的身体,游戏结束。根据编写贪吃蛇的游戏规则,我们利用c语言来进行编辑具体步骤,从而使游戏能够运行,根据编写贪吃蛇程序,掌握软件工程思想及要领,进一步巩固编程思想和掌握画图函数底层,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结果,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简要的需求规格说明书,绘制程序流程图。 [ 实验原理和步骤] 当前的建模方法主要有传统的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SA/D)和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OOA/D)两种。 分析阶段: 结构化分析(SA)是一种建模技术,它通过一定方法帮助开发人员定义系统需要什么功能,系统需要存储和使用哪些数据,以及为完成这些功能,系统需要什么样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如何把这些功能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任务。 设计阶段: 分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阶段。总体设计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确定系统由哪些模块组成,以及这些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设计每个模块的处理过程。常用的结构化设计(SD)方法有面向数据流分析(DFA)的设计方法和面向数据的设计方法。DFA设计技术实施的通用步骤:(1)复查并精化DFD;(2)确定DFD类型; (3)把DFD映射到系统模块结构,设计出模块结构的上层;(4)基于DFD逐步分解高层模 块,设计出下层模块〈初步结构〉;(5)根据模块独立性原理,精化模块结构,得到更为合理的软件结构;(6)模块接口描述;(7)修改和补充数据词典;(8)制定测试计划。 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确定每个模块的处理过程,包括(1)确定每个模块的算法。(2)确定每一个模块的数据组织。(3)为每个模块设计一组测试用例。(4)编写详细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阶段采用的方法是结构化程序设计(SP),与SA,SD方法衔接。目标是给出可以直接用以编码的程序逻辑结构,强调清晰第一。 设计思路: 这个程序的关键点是表示蛇的图形以及蛇的移动。用一个小矩形块表示蛇的一节身体,身体每长一节,增加一个矩形块,蛇头用两节表示。移动时必须从蛇头开始,所以蛇不

成都理工电力系统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自动化报告 学院: 核技术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1班 学号: 201202060227 姓名: 徐茁夫 指导老师: 罗耀耀 完成时间: 2015年7月6日

填写说明 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 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 3、格式要求: 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 页眉1.5cm,页脚1.75cm)。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 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 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 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 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 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 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实验一:典型方式下的同步发电机起励实验 一、实验目的 ⒈了解同步发电机的几种起励方式,并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⒉分析不同起励方式下同步发电机起励建压的条件。 二、原理说明 同步发电机的起励方式有三种:恒发电机电压Ug 方式起励、恒励磁电流Ie 方式起励和恒给 定电压UR 方式起励。其中,除了恒UR 方式起励只能在他励方式下有效外,其余两种方式起励 都可以分别在他励和自并励两种励磁方式下进行。 恒Ug 方式起励,现代励磁调节器通常有“设定电压起励”和“跟踪系统电压起励”两种起 励方式。设定电压起励,是指电压设定值由运行人员手动设定,起励后的发电机电压稳定在手动 设定的给定电压水平上;跟踪系统电压起励,是指电压设定值自动跟踪系统电压,人工不能干预, 起励后的发电机电压稳定在与系统电压相同的电压水平上,有效跟踪范围为85%~115%额定电 压;“跟踪系统电压起励”方式是发电机正常发电运行默认的起励方式,可以为准同期并列操作 创造电压条件,而“设定电压起励”方式通常用于励磁系统的调试试验。 恒Ie 方式起励,也是一种用于试验的起励方式,其设定值由程序自动设定,人工不能干预, 起励后的发电机电压一般为20%额定电压左右。 恒UR(控制电压)方式只适用于他励励磁方式,可以做到从零电压或残压开始人工调节逐渐 增加励磁而升压,完成起励建压任务。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常规励磁装置起励建压在第一章实验已做过,此处以微机励磁为主。 ⒈选定实验台上的“励磁方式”为“微机控制”,“励磁电源”为“他励”,微机励磁装置菜 单里的“励磁调节方式”为“恒Ug”和“恒Ug 预定值”为400V。 ⑴参照第一章中的“发电机组起励建压”步骤操作。 ⑵观测控制柜上的“发电机励磁电压”表和“发电机励磁电流”表的指针摆动。 ⒉选定“微机控制”,“自励”,“恒Ug”和“恒Ug 预定值”为400V。 操作步骤同实验1。 ⒊选定“微机控制”,“他励”,“恒Ie”和“恒Ie 预定值”为1400mA。 操作步骤同实验1。 ⒋选定“微机控制”,“自励”,“恒Ie”和“恒Ie 预定值”为1400mA。 操作步骤同实验1。 ⒌选定“微机控制”,“他励”,“恒UR”和“恒UR 预定值”为5000mV。 操作步骤同实验1。 四、实验报告 ⒈比较起励时,自并励和他励的不同。 答:他励直流电机的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无联接关系,而由其他直流电源对励磁绕组供电的直流电机称为他励直流电机,永磁直流电机也可看作他励直流电机。并励直流电机的励磁绕组与电枢绕组相并联,作为并励电动机来说,励磁绕组与电枢共用同一电源,从性能上讲与他励直流电动机相同。他励直流电动机起动时,必须先保证有磁场(即先通励磁电流),而后加电枢电压。否则在加励磁电流之前,电枢中一直为起动电流(或理解为电能只以电枢绕组中热量的形式释放)

软件工程导论实验报告

<<软件工程概论>> 实验报告 姓名:李治 学号:100511210 班级:网工1001 指导教师:桂兵祥 实验一“图书馆系统”结构化需求分析

上机任务: 用结构化需求分析方法完成下列任务: (1)对“图书馆系统”问题进行描述; (2)对该系统进行功能分析; (3)建立数据流图; (4)建立实体 - 关系图; (5)建立数据字典; 一、图书馆系统的问题描述: ① 一个图书馆藏有图书和期刊杂志两大类书籍,每种图书/杂志可以有多册。 ② 图书馆可以维护(注册、更新和删除)图书资料。 ③ 图书馆管理员负责与借书者打交道。 ④ 借书者可以预约目前借不到的书或杂志。 ⑤ 所有人员都可以浏览图书馆的图书信息和各种告示。 ⑥ 系统能在流行的技术环境下运行,有一个良好的图形交互界面。 ⑦ 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二、图书馆系统功能分析: ① 浏览功能:所有人员都可以浏览图书馆的图书信息。 ② 借还功能:借书者可以借/续借、还、预约图书。 ③ 图书管理功能: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做录入、更新和销毁等图书信息维护工作。④ 借书者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进行注册、更改、注销借书者信息等维护工作。 三、建立数据流图: 1、图书馆系统的基本逻辑模型: 浏览图书 浏览者 图书信息 浏览信息 2、借/还功能数据流图: (1)借/还功能(第一步)DFD : 借书还书 续借预约 书目号和借书 证号 书目号 书目号 标题号和借书 证号 管理员 借书者 借书者 显示信息 (2)借/还功能(修改)DFD :

借书还书续借预约 书目号和借书 证号 书目号 书目号 标题号和借书 证号 管理员 借书者 3、维护功能数据流图: (1)维护功能(第一步)DFD : 更改借者注销借书者 录入新书更新图书管理员 注册借书者销毁图书处理罚金 管理员 (2)维护功能(修改) DFD : 录入标题修改标题删除标题录入新书管理员 销毁书目修改书目 标题信息 标题号 标题号 书目信息 书目号 书目号 4、借书功能细化的数据流图:

电力系统概述

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 第一节本厂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华中电网现状 2002年底华中地区装机容量为52142MW。其中水电装机17985MW,火电装机34157MW。分别占全部装机的34.5%、65.5%。统调装机容量39140MW,其中水电12294MW,火电26845MW。 2002年华中地区发电量221.9TW·h。其中水电发电量64.2TW·h,火电发电量157.7TW·h,分别占全部发电量的28.9%、71.1%。统调发电量168.1TW h,其中水电发电量45.3TW h,火电发电量122.8TW·h。 2002年华中地区全社会用电量为220.3TW·h。统调用电最高负荷30790MW,比上年增长14.72%。 二、湖南省电力系统现状 1.电源现状 2002年底湖南省装机容量为11110.86MW。其中水电装机6135.28MW,火电装机4975.58MW。分别占全省装机的55.2%、44.8%。2002年统调装机容量为7424.65MW,其中水电装机3419.65MW、火电装机4005MW。 2002年湖南省发电量45.387TW·h。其中水电发电量25.329TW·h、火电发电量20.05785TW·h,分别占全省发电量的55.8%、44.2%。 湖南省电网电源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全省最大火力发电厂为华能岳阳电厂(725MW)。最大水电站为五强溪水电站(1200MW)。 2.网络现状 湖南省电力系统是华中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华中系统的南部,目前全网分为14个供电区。 湖南电网经两条联络线即葛洲坝~岗市500kV线路及汪庄余~峡山220kV线路与华中电网联系,贵州凯里电厂通过凯里~玉屏~阳塘220kV线路向湖南送电。目前省内已建成五强溪~岗市~复兴~沙坪~云田~民丰~五强溪500kV环网,并且岗市与云田间另有一回500kV线路直接相联。 2002年底湖南省共有500kV变电所5座,变电容量4,250MV A(云田(株洲)2,750MV A,民丰(娄底)1,750MV A,岗市(常德)1,500MV A,复兴(益阳)1,750MV A,沙坪(长沙)1,750MV A)220kV公用变电所54座,变电容量10,590MV A,拥有500kV线路8条894.3km ,220kV线路136条6666km。 2002年底湖南电网共装有无功补偿设备7630.7Mvar,其中电容器6180.2Mvar,并联电抗器1280.1Mvar,调相机50.4Mvar,其他165Mvar。 3.供用电现状

MATLAB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1

MATLAB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MATLAB的基本使用与数学运算 目的:学习MATLAB的基本操作,实现简单的数学运算程序。 内容: 1-1要求在闭区间[0,2π]上产生具有10个等间距采样点的一维数组。试用两种不同的指令实现。 运行代码:x=[0:2*pi/9:2*pi] 运行结果: 1-2用M文件建立大矩阵x x=[0.10.20.30.40.50.60.70.80.9 1.11.21.31.41.51.61.71.81.9 2.12.22.32.42.52.62.72.82.9 3.13.23.33.43.53.63.73.83.9] 代码:x=[0.10.20.30.40.50.60.70.80.9 1.11.21.31.41.51.61.71.81.9 2.12.22.32.42.52.62.72.82.9 3.13.23.33.43.53.63.73.83.9] m_mat 运行结果: 1-3已知A=[5,6;7,8],B=[9,10;11,12],试用MATLAB分别计算 A+B,A*B,A.*B,A^3,A.^3,A/B,A\B. 代码:A=[56;78]B=[910;1112]x1=A+B X2=A-B X3=A*B X4=A.*B X5=A^3 X6=A.^3X7=A/B X8=A\B

运行结果: 1-4任意建立矩阵A,然后找出在[10,20]区间的元素位置。 程序代码及运行结果: 代码:A=[1252221417;111024030;552315865]c=A>=10&A<=20运行结果: 1-5总结:实验过程中,因为对软件太过生疏遇到了些许困难,不过最后通过查书与同学交流都解决了。例如第二题中,将文件保存在了D盘,而导致频频出错,最后发现必须保存在MATLAB文件之下才可以。第四题中,逻辑语言运用到了ij,也出现问题,虽然自己纠正了问题,却也不明白错在哪了,在老师的讲解下知道位置定位上不能用ij而应该用具体的整数。总之第一节实验收获颇多。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第一次

电路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二、三) 一、实验名称实验二KCL与KVL的验证 二、实验目的 1.熟悉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学习实验Multisim软件测量电路中电流电压; 3.验证基尔霍夫定理的正确性。 三、实验原理 KCL为任一时刻,流出某个节点的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流入任一封闭面的电流代数和总等于零。且规定规定:流出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入节点的电流为负。 KVL为任一时刻,沿任意回路巡行,所有支路电压降之和为零。且各元件取号按照遇电压降取“+”,遇电压升取“-”的方式。沿顺时针方向绕行电压总和为0。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等于两点间任一条路径经过的各元件电压降的代数和。 四、实验内容 电路图截图:

1.验证KCL: 以节点2为研究节点,电流表1、3、5的运行结果截图如下: 由截图可知,流入节点2的电流为2.25A,流出节点2 的电流分别为750mA和1.5A。2.25=0.75+1.5。所以,可验证KCL成立。 2.验证KVL: 以左侧的回路为研究对象,运行结果的截图如下:

由截图可知,R3两端电压为22.5V,R1两端电压为7.5V,电压源电压为30V。22.5+7.5-30=0。所以,回路电压为0,所以,可验证KVL成立。 一、实验名称实验三回路法或网孔法求支路电流(电压) 二、实验目的 1.熟悉Multisim软件的使用; 2.学习实验Multisim软件测量电路中电流电压; 3.验证网孔分析法的正确性。 三、实验原理 为减少未知量(方程)的个数,可以假想每个回路中有一个回路电流。若回路电流已求得,则各支路电流可用回路电流线性组合表示。这样即可求得电路的解。回路电流法就是以回路电流为未知量列写电路方程分析电路的方法。网孔电流法就是对平面电路,若以网孔为独立回

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论

第一章绪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第一节电力系统概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一、电力系统的构成Composing of power system <一>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The status of power industry in national economic 1.电力工业是社会公共基础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2.为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提供动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3.“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从各国经济发展看,国民经济每增长1%,就要求电力工业增长1.3%—1.5%。 <二> 电力系统的形成 Development of power system 1 初期电厂建在用电区附近,规模很小,孤立运行。 2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用电量和发电厂容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发电所需的一次能源通常离负荷中心较远,因此形成了电力网和电力系统。 <三>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ion 电力系统:发电机、变压器、输配电线路和电力用户的电器设备所组成的电气上的整体。 电力网:电力系统中输送、分配电能的部分(变压器和输配电线路)。 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发电厂的动力部分(火电厂的锅炉、汽机;水电厂的水库、水轮机;核电厂的反应堆)

二、电力系统的发展The history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1.国外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 1831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后,出现了交流直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出现里100-400V的低压直流输电系统; 1882年德国 1500-2000V 直流输电系统 1885年单相交流输电 1891年三相交流输电 俄国人展示了现代电力系统模式 2.国内电力系统发展历史 1882年第一座电厂在上海建成 1882—1945年全国总装机容量185万KW,年发电量仅43亿KWh 2000年全国总装机容量3亿KW,年发电量13556亿KWh 并建成500kV交流、直流超高压输电线路,7个跨省电力系统 西南大容量水电的开发,山西陕西和内蒙西部大量坑口电厂的建设,使得全国联网的格局逐步形成。 3.联合电力系统的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system 1)系统总装机容量减少。发电厂孤立运行的最大负荷并不同时出现 2)合理利用动力资源 与火力发电厂相比,水电厂具有单位发电成本低、跟踪负荷快的特点。因此,依照“不弃水”的原则,水电厂丰水季节承担基荷,枯水季节承担峰荷。这样可以降低煤耗,充分利用水力资源。 3)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由于各电厂之间在机组检修或系统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能够相互支援,从而可以降低系统备用容量和提高供电可靠性。 4)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a.在机组间合理分配负荷; b.采用大容量机组,降低单位千瓦造价和运行损耗。 缺点:故障波及地区容易扩大、系统短路容量增加。 三、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Basic requirement of the power system operation (一)电能生产、输送和消费的特点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简单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 实验人:王新博 学号:20091141003 指导教师:赵宏伟 实验日期:2012-5-4 一、实验目的:掌握用PSCAD进行电力系统短路计算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电力系统三相短路中,元件的参数用次暂态参数代替,画出电路的等值电路,短路电流的计算即相当于稳态短路电流计算。单相接地,两相相间,两相接地短路时的短路电流计算中,采用对称分量法将每相电流分解成正序、负序和零序网路,在每个网络中分别计算各序电流,每种短路类型对应了不同的序网连接方式,形成了不同复合序网,再在复合序网中计算短路电流的有名值。在并且在短路电流计算中,一般只需计算起始次暂态电流的初始值。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图示电力系统, G T 已知:发电机:Sn=60MV A,Xd”=0.16,X2=0.19 ; 变压器:Sn=60MV A,Vs%=10.5 ; 1)试计算f点三相短路,单相接地,两相相间,两相接地短路时的短路电流 有名值。 2)若变压器中性点经30Ω电抗接地,再作1)。 3)数据输入 4)方案定义

5)数据检查 6)作业定义 7)执行计算 8)输出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包括实验数据记录、程序运行结果等) 1、手算过程: 1)、三相短路短路电流有名值(有接地电抗): 2)、三相短路短路电流有名值(无接地电抗): 3)、单相接地短路电流有名值(有接地电抗): 4)、单相接地短路电流有名值(无接地电抗): 5)、两相相间短路电流有名值(有接地电抗): 6)、两相相间短路电流有名值(无接地电抗): 7)、两相接地短路时短路电流有名值(有接地电抗): 8)、两相接地短路时短路电流有名值(无接地电抗): 2、通过PSCAD仿真所得结果为: 1)、三相短路(有接地电抗):

软件工程导论实验报告 白盒测试 黑盒测试

《软件工程导论》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专业: 实验日期:

白盒测试 一、实验目的 通过简单程序白盒测试,熟悉测试过程,对软件测试形成初步了解,并养成良好的测试习惯。熟练掌握如何运用基路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用例设计,初步熟悉如何利用程序插装技术进行逻辑覆盖率分析。 二、实验内容: 1、被测试程序功能:求解系数为整数的方程ax2+bx+c=0 2、程序定义:键盘输入3个数字a,b,c,求解方程ax2+bx+c=0 3、测试环境:Windows 8.1、Eclipse 4、说明:本次测试采用插桩测试法,由于程序比较简单,手动输入测试用例。 四、实验步骤 1、程序流程图

2、代码: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canner sc=new Scanner(System.in);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3个整数a,b,c:"); String as; String bs; String cs; int a=0; int b=0; int c=0; double x, x1, x2; as=sc.nextLine(); bs=sc.nextLine(); cs=sc.nextLine(); try{ a=Integer.parseInt(as); b=Integer.parseInt(bs); c=Integer.parseInt(cs); }catch(Exception e){ System.out.println("输入错误"); System.exit(0); } if (a == 0) { if (b == 0) { if (c == 0) System.out.println("无穷多解" ); else

电力系统概论复习1

1.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电能不能大量储存、过渡过程非常迅速、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密切相关;基本要求:保证可靠地持续供电、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努力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2.按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将负荷分为三级: 一级负荷:属于重要负荷,如果对该负荷中断供电,将会造成人身事故、设备损坏、产生大量废品,或长期不能恢复生产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二级负荷:如果对该负荷中断供电,将会造成大量减产、工人窝工、机械停止运转、城市公用事业和人民生活受到影响。 三级负荷:指不属于第一、二级负荷的其他负荷,短暂停电不会带来严重后果,如工厂的不连续生产车间或辅助车间、小城镇、农村用电等。 3.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特点:无备用接线的特点是简单、经济、运行方便,但供电可靠性差、电能质量差;有备用接线的优点是供电可靠、电能质量高,缺点是运行操作和继电保护复杂,经济性较差。 4.中性点接地方式:一般电压在35kV及其以下的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称小电流接地方式;电压在110kV及其以上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称大电流接地方式。 5.为了减小电晕损耗或线路电抗,电压在220kV以上的输电线还常常采用分裂导线。 6.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采用变压器的实际额定变比进行归算,即准确归算法。在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场合,采用变压器的平均额定变比进行归算,即近似归算法。 7.线电压与相电压存√3倍的关系,三相功率与单相功率存在3倍关系,但他们在标幺值中是相等的。 8.电压降落是指线路始、末两端电压的向量差(dU=U1-U2)。 电压损耗是指线路始、末两端电压的数值差(U1-U2)。 电压偏移是指网络中某一点的电压与该网络额定电压的数值差。 9.电力线路的电能损耗: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电力网络的负荷不变,则相应的电能损耗为△W=△Pt=(P∧2+Q∧2)Rt/U∧2。变压器的电能损耗等于励磁支路的电能损耗与阻抗支路的电能损耗之和。变压器在额定运行条件下励磁支路的电能损耗对应着空载损耗P0,阻抗支路的电能损耗对应着短路损耗Pk。 10.自、互导纳的物理意义。自导纳Yii在数值上等于该节点i直接连接的所有支路导纳的总和;互导纳Yij在数值上等于节点i、j支路导纳的负值.

通信工程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工程 届别:07 B班 学号:0715232022 姓名:吴林桂 指导老师:陈东华

数字通信系统设计 一、 实验要求: 信源书记先经过平方根升余弦基带成型滤波,成型滤波器参数自选,再经BPSK ,QPSK 或QAM 调制(调制方式任选),发射信号经AWGN 信道后解调匹配滤波后接收,信道编码可选(不做硬性要求),要求给出基带成型前后的时域波形和眼图,画出接收端匹配滤波后时域型号的波形,并在时间轴标出最佳采样点时刻。对传输系统进行误码率分析。 二、系统框图 三、实验原理: QAM 调制原理:在通信传渝领域中,为了使有限的带宽有更高的信息传输速率,负载更多的用户必须采用先进的调制技术,提高频谱利用率。QAM 就是一种频率利用率很高的调制技术。 t B t A t Y m m 00sin cos )(ωω+= 0≤t ≤Tb 式中 Tb 为码元宽度t 0cos ω为 同相信号或者I 信号; t 0s i n ω 为正交信号或者Q 信号; m m B A ,为分别为载波t 0cos ω,t 0sin ω的离散振幅; m 为 m A 和m B 的电平数,取值1 , 2 , . . . , M 。 m A = Dm*A ;m B = Em*A ; 式中A 是固定的振幅,与信号的平均功率有关,(dm ,em )表示调制信号矢量点在信号空

间上的坐标,有输入数据决定。 m A 和m B 确定QAM 信号在信号空间的坐标点。称这种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方式为 正交幅度调制。 图3.3.2 正交调幅法原理图 Pav=(A*A/M )*∑(dm*dm+em*em) m=(1,M) QAM 信号的解调可以采用相干解调,其原理图如图3.3.5所示。 图3.3.5 QAM 相干解调原理图 四、设计方案: (1)、生成一个随机二进制信号 (2)、二进制信号经过卷积编码后再产生格雷码映射的星座图 (3)、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后的信号 (4)、对该信号进行16-QAM 调制 (5)、通过升余弦脉冲成形滤波器滤波,同时产生传输信号 (6)、增加加性高斯白噪声,通过匹配滤波器对接受的信号滤波 (7)、对该信号进行16-QAM 解调 五、实验内容跟实验结果: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五邑大学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 实验报告 院系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一仿真软件的初步认识 一、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PowerWorl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掌握电力系统的结构组成,了解电力系统的主要参数,并且学会了建立一个简单的电力系统模型。学会单线图的快捷菜单、文件菜单、编辑菜单、插入菜单、格式菜单、窗口菜单、仿真控制等菜单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一)熟悉PowerWorl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 (二)用仿真器建立一个简单的电力系统模型: 1、画一条母线,一台发电机; 2、画一条带负荷的母线,添加负荷; 3、画一条输电线,放置断路器; 4、写上标题和母线、线路注释; 5、样程存盘; 6、对样程进行设定、求解; 7、加入一个新的地区。 三、电力系统模型: 按照实验指导书,利用PowerWorld软件进行建模,模型如下: 四、心得体会: 这一次试验是我第一次接触PWS这个软件,刚开始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软件,我只能听着老师讲解,照着试验说明书,按试验要求,在完成试验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了解熟悉这个软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输电线的画法、断路器的设置、仿真时出现错误的解决办法等等,在试验的最后,通过请教老师同学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对这个仿真软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了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点操作才能更好地熟悉这个软件。

实验二电力系统潮流分析入门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具体样程的分析和计算,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运行方式、运行状态、运行参数进行分析;对偶发性故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处理。 二、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在运行模式下,对样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并进行电力系统潮流分析。 选择主菜单的Case Information Case Summary项,了解当前样程的概况。包括统计样程中全部的负荷、发电机、并联支路补偿以及损耗;松弛节点的总数。进入运行模式。从主菜单上选择Simulation Control,Start/Restart开始模拟运行。运行时会以动画方式显示潮流的大小和方向,要想对动画显示进行设定,先转换到编辑模式,在主菜单上选择Options,One-Line Display Options,然后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中Animated Flows Option选项卡,将Show Animated Flows复选框选中,这样运行时就会有动画显示。也可以在运行模式下,先暂停运行,然后右击要改变的模型的参数即可。 三、电力系统模型

OFDM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无线通信——OFDM系统仿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OFDM 技术的实现原理 2、利用MATLAB 软件对OFDM 的传输性能进行仿真并对结论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 1 OFDM 调制基本原理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多载波调制(MCM)技术的一种。MCM 的基本思想是把数据流串并变换为N 路速率较低的子数据流,用它们分别去调制N 路子载波后再并行传输。因子数据流的速率是原来的1/N ,即符号周期扩大为原来的N 倍,远大于信道的最大延迟扩展,这样MCM 就把一个宽带频率选择性信道划分成N 个窄带平坦衰落信道,从而“先天”具有很强的抗多径衰落和抗脉冲干扰的能力,特别适合于高速无线数据传输。OFDM 是一种子载波相互混叠的MCM ,因此它除了具有上述毗M 的优势外,还具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OFDM 选择时域相互正交的子载波,创门虽然在频域相互混叠,却仍能在接收端被分离出来。 2 OFDM 系统的实现模型 利用离散反傅里叶变换( IDFT) 或快速反傅里叶变换( IFFT) 实现的OFDM 系统如图1 所示。输入已经过调制(符号匹配) 的复信号经过串P 并变换后,进行IDFT 或IFFT 和并/串变换,然后插入保护间隔,再经过数/模变换后形成OFDM 调制后的信号s (t ) 。该信号经过信道后,接收到的信号r ( t ) 经过模P 数变换,去掉保护间隔以恢复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再经过串/并变换和DFT 或FFT 后,恢复出OFDM 的调制信号,再经过并P 串变换后还原出输入的符号。 图1 OFDM 系统的实现框图 从OFDM 系统的基本结构可看出, 一对离散傅里叶变换是它的核心,它使各子载波相互正交。设OFDM 信号发射周期为[0,T],在这个周期内并行传输的N 个符号为001010(,...,)N C C C -,,其中ni C 为一般复数, 并对应调制星座图中的某一矢量。比如00(0)(0),(0)(0)C a j b a b =+?和分别为所要传输的并行信号, 若将

通信系统仿真实验报告(DOC)

通信系统实验报告——基于SystemView的仿真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目录 实验一、模拟调制系统设计分析 -------------------------3 一、实验内容-------------------------------------------3 二、实验要求-------------------------------------------3 三、实验原理-------------------------------------------3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4 五、实验心得------------------------------------------10 实验二、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系统设计分析------------11 一、实验内容------------------------------------------11 二、实验要求------------------------------------------11 三、实验原理------------------------------------------11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2 五、实验心得------------------------------------------16 实验三、数字载波通信系统设计分析------------------17 一、实验内容------------------------------------------17 二、实验要求------------------------------------------17 三、实验原理------------------------------------------17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8 五、实验心得------------------------------------------27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电力系统分析 学院名称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顾民 实验地点6C901 实验成绩

二〇一五年十月——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实验一MATPOWER软件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的应用实例 一、简介 Matlab在电力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应用主要由电力系统仿真模块(Power System Blockset 简称PSB)来完成。Power System Block是由TEQSIM公司和魁北克水电站开发的。PSB是在Simulink环境下使用的模块,采用变步长积分法,可以对非线性、刚性和非连续系统进行精确的仿真,并精确地检测出断点和开关发生时刻。PSB程序库涵盖了电路、电力电子、电气传动和电力系统等电工学科中常用的基本元件和系统仿真模型。通过PSB可以迅速建立模型,并立即仿真。PSB程序块程序库中的测量程序和控制源起到电信号与Simulink程序之间连接作用。PSB程序库含有代表电力网络中一般部件和设备的Simulink程序块,通过PSB 可以迅速建立模型,并立即仿真。 1)字段baseMVA是一个标量,用来设置基准容量,如100MVA。 2)字段bus是一个矩阵,用来设置电网中各母线参数。 ①bus_i用来设置母线编号(正整数)。 ②type用来设置母线类型, 1为PQ节点母线, 2为PV节点母线, 3为平衡(参考)节点母线,4为孤立节点母线。 ③Pd和Qd用来设置母线注入负荷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④Gs、Bs用来设置与母线并联电导和电纳。 ⑤baseKV用来设置该母线基准电压。 ⑥Vm和Va用来设置母线电压的幅值、相位初值。 ⑦Vmax和Vmin用来设置工作时母线最高、最低电压幅值。 ⑧area和zone用来设置电网断面号和分区号,一般都设置为1,前者可设置范围为1~100,后者可设置范围为1~999。 3)字段gen为一个矩阵,用来设置接入电网中的发电机(电源)参数。 ①bus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母线编号。 ②Pg和Qg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③Pmax和Pmin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有功功率最大、最小允许值。 ④Qmax和Qmin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无功功率最大、最小允许值。 ⑤Vg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工作电压。 1.发电机模型 2.变压器模型 3.线路模型 4.负荷模型 5.母线模型 二、电力系统模型 电力系统中输送和分配电能的部分称为电力网,它包括升降压变压器和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和电力网简单示意如图

软件工程导论实验报告

目录 第一章可行性分析报告 (7) 1.1 引言 (7) 1.2 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8) 1.3技术可行性分析 (9) 1.3.1系统简要描述 (9) 1.3.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9) 1.4操作可行性分析 (9) 1.5经济可行性分析 (10) 1.5.1支出 (10) 1.5.2效益 (10) 1.5.3收益/投资比 (11) 1.5.4投资回收周期 (11) 1.5.5敏感性分析 (11) 1.6法律可行性 (11) 1.7结论 (11) 第二章需求分析报告 (12) 2.1引言 (12) 2.1.1 编写目的 (12) 2.1.2 项目背景 (12) 2.1.3 定义 (12)

2.2任务概述 (13) 2.2.1 目标 (13) 2.2.2 假定和约束 (12) 2.2.3 人力、资金、时间的约束 (12) 2.2.4技术发展规律的约束 (13) 2.3需求规定 (8) 2.3.1对功能的规定 (8) 2.3.2对性能的规定 (8) 2.3.3精度 (8) 2.3.4时间特性要求 (15) 2.3.5旅客信息 (15) 2.4数据描述 (15) 2.4.1数据特征 (15) 2.4.2系统数据流图 (15) 2.5 运行环境规定 (11) 2.5.1服务器端子系统运行要求 (11) 2.5.2客户端子系统运行要求 (11) 第三章概要设计 (18) 3.1引言 (18) 3.1.1编写目的 (18) 3.1.1项目背景 (18)

3.2任务概述 (19) 3.2.1目标 (18) 3.2.2运行环境 (18) 3.2.3需求概述 (18) 3.3总体设计 (20) 3.3.1处理流程 (20) 3.3.2客户机程序流程 (20) 3.3.3总体结构设计 (20) 3.3.4功能分配 (20) 3.4 接口设计 (20) 3.4.1外部接口 (24) 3.4.2软件接口 (24) 3.4.3硬件接口 (24) 3.4.4内部接口 (24) 3.5 数据结构设计 (27) 3.5.1 数据库数据结构设计 (27) 3.5.2物理结构设计 (27) 3.5.3 数据结构与程序关系 (27) 3.6 运行设计 (27) 3.6.1 运行模块的组合 (27) 3.6.2 运行控制 (27)

电力系统概论

第一章 1.1、电力系统、电力网、动力系统的定义是什么?P1 答:电力系统是指由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用户的用电设备等在电气上相互连接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电力系统中,除去发电机、用户的用电设备,剩下的部分,即电力线路和它两边连接的变压器,称为电力网,简称电网。 电力系统再加上它的动力部分可称为动力系统。 1.3、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P4 答:特点:1、电能不能大量储存;2、过渡过程非常迅速;3、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密切相关。 基本要求:1、保证可靠地持续供电(通常对一级负荷要保证不间断供电;对二级负荷,如有可能也要保证不间断供电。当电力系统中出现供电不足时,三级负荷 可以短时断电); 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的电压和频率正常是保证电能质量的两大基本指标,一般规定, 电压偏移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5%。频率偏移不超过±(0.2~ 0.5)Hz。) 3、努力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1.4、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是什么?P6 答: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是电压偏差、频率偏差、谐波畸变率、三相不平衡度、电压波动和闪变、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 1.7、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有哪几种?比较有备用接线和无备用接线的优缺点。P10 答:接线方式:两种(有备用接线和无备用接线) 无备用接线指用户只能从一个方向取得电源的接线方式,包括放射式、干线式、链式。 优点:简单、经济、运行方便;缺点:供电可靠性差、电能质量差。 有备用接线包括双回路放射式、双回路干线式、双回路链式、环式和两端供电网。 优点:供电可靠、电能质量高;缺点:运行操作和继电保护复杂,经济性差。 1.8、电力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如何确定?P11 答:1、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为U N(最理想、最经济的工作电压),也是其他元件的参考电压。 2、电力线路的额定电压和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是相等的。 3、发电机的额定电压应该比线路的额定电压高5%,即U GN=U N(1+5%)。 4、变压器的额定电压:变压器的一次侧额定电压等于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即U1N =U N;但是,直接和发电机相连的变压器,其一次侧额定电压等于发电机的额定 电压,即U1N=U GN=U N(1+5%)。 变压器的二次侧额定电压:当电力线路的额定电压为10 kV及以上,比线路的额 定电压高10%;当电力线路的额定电压为10 kV以下,比线路的额定电压高5%。 1.9、电力系统中性点的接线方式有哪几种?分析其适用范围。P14-16 答:接线方式主要有三种: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直接接地。 一般电压在35kV及其以下的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称小电流接地方式;电压在110kV及其以上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称大电流接地方式。 1.12、钢芯铝绞线分为几类?导线型号(如LGT—120)后面的数字表示什么?P17-18 答:钢芯铝绞线按照其铝线和钢线截面比的不同有不同的机械强度,一般分为三类:LGJ型—普通钢芯铝绞线;LGJQ型—轻型钢芯铝绞线;LGJJ—加强型钢芯铝绞线。 数字代表主要载流部分的额定截面积为120mm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