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4祭文祭十二郎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4祭文祭十二郎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4祭文祭十二郎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学业分层测评14祭文祭十二郎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蚜

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祭文 祭十二郎文

1.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汝来省吾,止一岁

C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D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解析】 A 项,“羞”同“馐”,美食。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

也 戚:悲伤 B .强者夭而病者全.

乎 全:保全 C .汝去年书云:“比.

得软脚病。” 比:比较 D .死而有知,其几何..

离 几何:多久 【解析】 C 项,比,近来。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念诸父与.

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

嗣乎 C.????? 未始以.为忧也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D.?????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解析】 之:助词,的。A 项,与:动词,给/连词,和;B 项,其:语气词,难道/代词,他的;C 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

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

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

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

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解析】C项,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答案】 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

..日益微

..丞相甍B.志气

C.死而有知,其几何

..离D.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解析】A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B项,“志气”,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C项,“几何”,古义:多久;今义:几何学。

【答案】 D

6.找出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

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B.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C.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D.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解析】A项,长,使动用法;B项,西,名词作状语;D项,业,名词活用作动词。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

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

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

..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

之罪也。”于是再拜

..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B.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C.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D.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俄”意思是“不久”,为时间副词,排除B、D两项。“益州司马折威风”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故选A。

【答案】 A

8.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乐》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乐》应为《易》。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因武则天的布教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知,臣之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关键词:花、虽、过)

(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关键词:忝、理、罪)

【参考译文】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何必贪求这几天的俸禄,不等朝廷的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房嗣业更加生气。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这小小的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扬州的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的吗。”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的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

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说:“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一定会死去。”(杜景俭)多次升迁担

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这预示着什么吉祥?”众宰臣都回答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唯独杜景俭说:“谨按《洪范五行传》的观点:‘阴阳不互相侵夺秩序,错乱就会有灾祸。’另外《春秋》说:‘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成灾的雨。’现在已是秋天了,草木枯黄凋落,可是梨树忽然开花,这是阴阳错乱。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制。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于是行再拜礼谢罪,武则天说:“你是真正的宰相啊!”

延载初年,因为凤阁侍郎周允元上奏弹劾杜景俭与李昭德结党,(杜景俭)被贬为秦州刺史。以后多次升迁做了司刑卿。圣历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很多州县都沦陷于贼寇之手。等到事态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把陷落贼寇之手的百姓全都治罪。杜景俭认为他们都是被逼屈从,并非出于本心,请求全都赦免了他们。武则天最后听从了杜景俭的建议。一年多后,(杜景俭)转任秋官尚书。后因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亲近者所说的不公开的话获罪,降为司刑少卿,出京担任并州长史。病死在途中,朝廷追赠相州刺史。

11.依照下面画线句子写两句话,做到内容和谐,句式大致相同。

亲情,是我疲惫中的一杯香茗,当我昏昏欲睡时,浓郁的馨香使我神清气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时一要注意例句的外在形式,即保持形式上的一致或相似;二要注意隐性的限制,如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很明显这里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且把亲情比喻为一种具体的事物,第二个分句是显示“我”的情况,而后面所说的应符合所选事物的特点。

【答案】亲情,是我低迷时的一曲清音,当我意懒神迷时,优雅的旋律使我心旷神怡;亲情,是我迷茫中的一盏灯,当我徘徊歧路时,璀璨的光芒让我豁然开朗。

12.根据漫画《有手机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按要求答题。

(1)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看待这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仔细观察漫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可以看出有手机前三个人距

离近,笑容满面,有说有笑,交流融洽。有了手机后,各自玩着手机,距离也比较远,没有交流。评价漫画反应的社会现象,可以从手机利弊方面考虑,主要谈手机给人们带来的隔膜、疏远,和对身体的危害等。

【答案】(1)有手机之前,三个人互相交流,脸上洋溢着笑容,其乐融融;有手机之后,三个人各自在玩手机,眼睛紧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彼此之间没有交流。

(2)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手机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通讯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不仅有损身体健康,而且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远。

13.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号召公众经常带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常跟父母沟通,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等。

对于新24孝,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语言表达简明、流畅,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对新标准持赞成态度,也可持反对态度。无论哪一种理解都需要阐明理由,要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1)新24孝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传承。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有传承有创新,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旧“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2)新24孝为孝道立标量化是个笑话。每个有孝心、爱父母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许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句我爱您,比新24孝都来得能触动父母的心灵,令他们感到幸福。尽孝,不需要一个强制的具体的标准。

《祭十二郎文》中“其”字的所有用法

.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1)称代人、事或物,多用为领属性定语,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同上)——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同上)——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其信然邪?其梦邪?(同上)——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其,代死讯)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同上)——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其,代十二郎) 3、指示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同上)——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同上)——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副词 1、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同上)——唉!大概是真的了! (2)表示反问,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同上)——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同上)——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2、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未来,可译为“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同上)——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同上)——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同上)——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祭十二郎文》学案(含答案) 一、作者、背景、相关作品介绍 (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着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2)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的,故其开头、结尾都有一个表示祭享的格式。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3)相关作品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pǐlí,离别。夫妻离散,特指妻子被遗弃而离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清晰的样子)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发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披单缣(jiān,双丝的细绢,单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jǐ,牵动)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yīní,婴幼儿时期)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顺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yì,柔顺和静),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bài,微小)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zhūn xī,埋葬)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xí,低湿的地方),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演示教学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 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 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 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 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 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 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 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 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 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生版.doc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 ______ 第—周 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 《祭十二郎文》口占功支彦高二全体语文教师2072-20752016.3.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难点】 1、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旬,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冃的。 2、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第一、二学时 【知识链接】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2、文体介绍及木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亨年等),表示哀悼Z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徳贡献;最后向死者亲丿瓜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乂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牛:者听的。而木文不为发表,是作者而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3、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人。长兄韩会无了,次兄韩介冇了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I?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 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口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耒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于?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乂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I?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卞这篇祭文。 4、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Z,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他生活在屮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侣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來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 Z首。代表作是 《马说》《师说》等。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青春无悔 〈〈祭十二郎文〉〉“其”字用法解析 “其”是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15个重点文言虚词之一,用法灵活、语意多变。《祭十二郎文》(后文简称〈〈祭〉〉)一文中“其”前后出现了34次,但课下注释仅有6处(只有4 处解释得清楚明白)。同时〈〈教师教学用书〉(后文简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室编着)所供参考译文对“其”翻译亦语焉不祥。“其”字的意义与用法便成了〈〈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地弄清“其”在本文的意义与用法,使学生有所适从。 一、作人称代词,既可代人亦可代物。 (一)一般作第三人称,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兼语或领属性定语。在句中可译为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或他的(她的、它的);或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如: (1)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5)汝之纯明宜业起家者而不可蒙其泽矣。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7)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8)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2)(3)(4)(5)句中的“其”均作领属性定语,(1)译为“她的”,(2)(3)(4)(5)皆译为“他的”,(6)(7)(8)句中的其均作兼语(6)(7)译作“他们”,(8)译为“她们”。 (二)代词的特殊用法—第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9)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10)诚知其如此,虽万事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1)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12)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上述四例中加点“其”的用法较为灵活,“其”原本作第三人称,但在《祭》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则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9)(11)(12)三句中的“其”均活用为第二人称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你的”。(10)句中的“其”也活用为第二人称,但在句中作兼语可译为“你”。代词的这种活用在第二册《游褒禅山记》中已出现过,该句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里的“其”便是活用为第一人称反身代词,译为“自己”。 二、在句中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示假设,译为“如果”;或表示选择,译为“还是”。如果在疑问句中连用可译为“是……还是”。如: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然乎?其不然乎? (1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16)其无知,悲不几时? (13)(14)(15)三例中均是在疑问句中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或“是……还是……还是”。(16)句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 一.文本助读 1.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 2.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3.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你一定要多读,熟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1)填空 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__________一起倡导了“_________”,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注音 闻汝丧()之七日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 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孰谓汝遽()去吾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 4.文言基础 我们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意积累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理解并能正确翻译特殊的文言句式。看一看,下面的这些文言问题你都能顺利解决吗?

《祭十二郎文。学案答案

《祭十二郎文》教师学案 三、研习课文,完成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二)通假字(写出所通字及其意思)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品。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无靠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去世。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那些词属于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的特点) ①名词作动词 汝又不果来果:实现业其家业:继承……的事业 东亦客也客:做客 ②名词作状语 莫如西归西:向西中年兄殁南方中年:在中年 毛血日益衰日:一天天地 ③动词作名词 而视茫茫视:视力惟其所愿:愿望 ④使动用法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夭:使......夭折成家以致汝成家:使家成致:使......来长吾女及汝女长:养育,使……成长, ⑤形容词作名词 乃能衔哀致诚诚:诚意苍苍者欲化为白矣白:白发 ⑥形容词作动词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全:保全 (四)古今异义: (1)吾去汴州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去 (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开始存在或有根据。 (3)将成家而致汝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 (4)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未可以为信也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五)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⒈宾语前置①惟兄嫂是依(应为:"惟依兄嫂是") ②其又何尤(应为:"其又尤何")③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 ⒉状语后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吾于汴州佐董丞相“) ⒊被动句吾又罢去(译为:我又被罢免) (六)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把握典型文言句式。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1、《祭十二郎文》被古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读懂课文,排除语言障碍,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2、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说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章,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二、学习新课

1.相关的文学常识、背景。 (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论文很少引经据典地说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写得很有说服力,《师说》是典型一例;记叙文也十分生动,写人、记事、状物都很感人。《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3)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2、听范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 3.学生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了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4、读课文时注意下列字词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祭十二郎文》公开 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 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精心安排讲课稿

《祭十二郎文》教案 武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马金龙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学案 (主备人:申腊梅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2014-5-21) 【学习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感悟作者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 3、饱含感情地诵读文章,感受文章的悲情魅力,学会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情感;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学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亦评点此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祭文中千年绝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后世许多著名散文家都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

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三、了解背景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四、了解文体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凄楚动人。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宣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五、梳通全文,归纳落实文言知识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闻汝丧( ) 不省( )所怙( )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祭十二郎文教案

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高级中学郭辛林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文章,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和习惯。 重点难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2、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并了解文言虚词(邪、也、乎、矣等)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会在叙事中抒情。――诵读法。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并延伸阅读。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初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和思想。 2、研读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在《陈情表》中,我们读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的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祭十二郎文》是一篇令人感动祭文。 (2)已经学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祭十二郎文》。 二、解题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是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他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 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2、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它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 调”。 3、释题: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 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 明艺术特色。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

《第22课祭十二郎文》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 22 课 祭十二郎文》课文同步练习 (时间: 60 分钟 分值: 70 分) 、基础达标 (每小题 3分,共 15 分) 1.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B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C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D .而不克蒙其泽.乎 答案 D 解析 泽:恩泽。 世:通“逝”,去世 羞:通“馐”,美味食物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泽:通“择”,选择 A .比.得软脚病 (等到) B .不省所怙.( 依靠) C .其又何尤.( 怨恨) D .远具.时羞 ( 备办、准 备 ) 答案 C ( ) 遽.去吾而殁 (急、突然 ) 辍汝而就.( 接近 ) 抱无涯之戚.( 忧伤 ) 敛不凭.其棺( 凭借) 解析 A 项,“比”应解释为“近来”; B 项,“就”应解释为“就职上任”; D 项,“凭”应解释为“临”。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③其.能久存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⑨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A .①⑦ / ②④ / ③⑤ / ⑥⑧/ ⑨/⑩ B .②⑦ / ①⑤ / ③⑥/ ⑧/ ⑨/④⑩ C .①⑦ / ②⑧ / ③⑤ / ⑥/⑨/ ④⑩ D .①⑧ / ②⑥ / ③⑤⑨ / ⑦/ ④⑩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解析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 /人称代词“你的”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假如/语气助词,表揣测/人称代词“他、他的、他们”。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汝殁以六月二日B.惟兄嫂是依 C.其又何尤D何为而在吾侧也 答案A 解析A 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5.一位老奶奶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下列各项,根据其内容署名正确的一项() 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 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A.①挽伯母②挽岳母③挽母 B.①挽岳母②挽母③挽伯母 C.①挽母②挽伯母③挽岳母 D.①挽伯母②挽母③挽岳母 答案D 解析根据①联中的“犹子”,推断该联不是挽母,可排除C 项。根据③联中的“乘龙”“东床”可以推断,该联应为挽岳母,可排除A、B 两项。 二、文本训练(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甲 ) 呜 . 呼 . ! . 其 . 信 . 然 . 邪 . ! . 其 . 梦 . 邪 . ? . 其 . 传 . 之 . 非 . 其 . 真 . 邪 . ? . 信也,吾 . 兄 . 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 .之纯明而不 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乙)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

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共两课时) 年级:高二语文班级姓名: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主备:主审时间: 【学习目标】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课前预设:学生可能在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方面有困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已备) 二、导向自学 作者及背景简介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3、有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划分段落。 4、在诵读中积累重点 (1)实词: 衔()哀致()诚掇汝而就()汝不果()来不克()蒙其泽吊()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2)活用: 成家以致汝() 业其家() 长吾女及汝女() (3)虚词: 其: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其无知,悲不几时() 乎:() 矣:其信然矣() 三、互动展示 四、当堂检测: 完成课后第二题?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七、作业批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